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猝死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从青少年猝死的原因、预防和应对等方面进行科普,以帮助大家了解和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一、青少年猝死的原因
1. 心脏疾病:青少年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发猝死。
2. 过度劳累: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心脏骤停。
3. 心理压力:青少年面临学业、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过重可能导致心理疾病,进而引发猝死。
4. 运动不当:青少年运动时缺乏正确指导,运动不当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
二、青少年猝死的预防
1. 加强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心脏疾病、过度劳累等危害的认识。
2. 做好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等潜在风险。
3. 合理安排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5. 适当运动: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运动,避免运动不当。
三、青少年猝死的应对
1. 及时发现: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争取抢救时间。
3. 寻求专业帮助: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青少年猝死事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尤其好发于老年人。本文将详细介绍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治疗措施,帮助老年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 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在运动或劳累后加重。
2. 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过快、过慢或心跳不规则。
3. 乏力:患者可能会感到身体疲惫,精力不足。
4. 胸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尤其是心绞痛。
5.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在运动或站立时出现晕厥。
6. 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如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
二、体征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体征包括:
1. 心前区杂音: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前区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
2. 心脏增大:部分患者的心脏可能会增大。
3. 心音变化:患者可能会出现第3、第4心音。
4. 其他体征:如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
三、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日常保养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需要注重日常保养,包括:
1. 保持良好的心态。
2. 避免过度劳累。
3. 避免情绪激动。
4.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5. 定期复查。
总之,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引起老年朋友们的重视。了解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法,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保持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跳动规则有序。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稳定(成人约为0.12至1.21秒);冲动再通过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传导时间同样稳定(小于0.10秒)。
然而,当心律出现异常时,就称为心律失常。它包括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并不局限于节律的失常,还包括频率的异常。据统计,在我国,32.2%和44.48%的中年和老年人会发生心律失常,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心律失常不仅会导致心脏性猝死,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房颤。房颤的发病率在我国高达0.8%至1%,患者人数众多。然而,许多人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足,导致预防和诊治困难重重。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倪幼方教授指出,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较低,因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他建议,我们要重视定期体检,注意保健和饮食起居,控制烟酒,保证睡眠。如果发现心律失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长期定期服用药物。
目前,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得到明确诊断。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例如,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然而,由于这些器材价格昂贵,许多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
此外,倪教授还强调,心律失常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合作。除了药物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通过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战胜心律失常,回归健康生活。
总之,心律失常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隐患。我们要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加强预防和诊治,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让生活更美好。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这导致一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夏季是高血压的“安全季”,血压会自然下降,从而擅自停药。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63岁的高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下半年,他被查出高血压,一直按时服用降压药。但近半个月,他发现自己血压偏低,于是从网上看到一则帖子称,夏季高血压会“不药而降”,便自行停服降压药。不料,前日他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检查,高先生的血压飙升,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武汉市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余信强表示,虽然夏季的血压确实会比冬季低一些,但高血压患者不能盲目乐观。白天血压虽然有所下降,但到晚上血压很可能会出现反弹。如果患者被这种假象迷惑,擅自停药,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并损伤心血管,甚至引发心梗、猝死。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即使夏季血压偏低,也不能擅自减药或停药。即使在血压已长期控制的情况下,也不要随意减药、换药,避免导致心脑血管危重急症的发生。
除了按时服药,高血压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2.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 定期复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
心肌梗塞,又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肌梗塞的预防措施,以及适合心肌梗塞患者食用的水果。
一、预防心肌梗塞,从日常生活做起
1.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增强心脏功能。
3. 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心肌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5. 管理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适合心肌梗塞患者食用的水果
1.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钾、镁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2. 柑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柠檬酸、钾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预防血栓的作用。
3. 柚子: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钾、钙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4. 柿子: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钾、钙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5. 葡萄: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钾、镁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三、总结
预防心肌梗塞,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选择适合的水果,如猕猴桃、柑橘、柚子、柿子、葡萄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人猝死事件频发,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心脏病的阴影。事实上,在心脏猝死发生之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提醒我们注意。那么,如何识别这些信号,预防心脏猝死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脏病的七个危险信号:
1. 肩颈臂疼痛:疼痛会转移。当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会传递到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就会感到疼痛。这些疼痛的发作特点常常是今天脖子疼了,第二天改成下巴疼,或者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就要引起注意去就医检查了。
2. 胃疼恶心:没有胃病却胃疼。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明显缘由的情况下有了这些反应,那么你极有可能是心血管出了问题,从而引发的肠胃不适。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这些症状在一些以为是小问题,从而避免去诊所或者医院的妇女身上最为常见。
3. 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的压倒性疲劳感,那么这宣告着你的心脏出了问题。超过70%的女性在确认患有心脏疾病之前的几周时会极度的疲劳。
4. 心跳加剧:不规则且无缘由。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不规律的心跳都能在心脏病发作前几周或者一两个月提醒你:你要注意了。如果只是心律不齐,并没有伴随着心跳的加快,那么情况还稍微好一些,可一旦心跳不规律的同时还伴着每分钟心跳的加快(即医学上的心室性心搏过速),那么身体已经明确地指示,你该立马去医院了。
5. 过度出汗:长期反复。当你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进行运动却会突然出汗的话,那么这常常是你心脏疾病发作前的一个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上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者盗汗。在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子、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过度出汗应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信号。
6. 呼吸短促:头晕难深呼吸。当你感觉难以深呼吸的时候,你也许会以为是你的肺出问题了,但这同样可能是由于心脏虚弱而导致血液里氧过少的结果。持续性的哮喘或者肺部不适也同样可以让你怀疑是否是心脏的问题。
7. 极度疲劳:没做什么就特别的累。疲劳是突如其来的,并没有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通常,你会与往常一样迎来新的一天,但很快你就会陷入极度疲劳里,到了下午你就会完全提不起精神。此外,沉重的四肢也是另外一个信号。
了解这些信号后,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所以要尽量避免。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药物副作用致死的人数高达10万6千人,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747客机。而在台湾,过去一年多来,就有1146件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个案,其中死亡个案达29件。
这些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中枢神经用药、抗感染药和心脏血管用药,占总通报个案的72%。其中,29件死亡案例中,经专家会议评估确认与药品相关者共有2件,分别是服用过量止痛退烧药导致的肝脏衰竭和因使用麻醉药产生的恶性高热。
此外,还有8件评估结果认为“极可能”与药品相关,包括服用治癫痫药物、肺炎药物、痛风药物等导致的史蒂文生-强生症候群,以及抗生素、抗癌药、抗凝血剂等导致的过敏反应、心律不整、肾毒性、心脏毒性等。
卫生署药政处处长胡幼圃提醒,民众不应自行购买使用药品,以免不当用药引发致命危机。目前,卫生署已成立全国药物不良反应通报中心,以监视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卫生署公布最新药品安全信息之参考。
在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1. 了解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信息。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3.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用药情况。
4. 关注药品安全信息,及时了解最新药品安全动态。
5. 积极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为药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新生儿在睡眠中突然死亡,这一悲剧让无数家庭痛不欲生。这种常见于2-6个月大婴儿的异常现象,被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俗称‘摇篮死亡’。据统计,‘摇篮死亡’的发生率约为1.5-2/千人。尽管其成因尚无定论,但专家们已列出了一些可能导致‘摇篮死亡’的风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过敏反应:婴儿可能对某些抗原(如牛奶、尘埃、聚酯气体、虫类等)产生过敏反应,或存在潜在的免疫机能缺陷,这可能导致‘摇篮死亡’。
2. 过热中暑:婴儿穿戴过多、被盖捂得太严或气温过高,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体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3. 食道反流:新生儿食道下端与胃相连的贲门括约肌功能尚未健全,一次性进食过多可能导致食物反流,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呼吸和心跳过缓,甚至窒息死亡。
4. 上呼吸道阻塞:呼吸道感染、鼻腔分泌物过多、软腭松弛、舌后垂、下颌骨活动度较大等原因可能导致气道失畅,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原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内缺氧应激反应低下,在气道失畅或低血氧时无法呼救,最终导致脑细胞受损和高碳酸血症,加速死亡。
6. 代谢失常:肝糖原代谢异常、维生素B1缺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骤增等代谢失常可能导致猝死。
7. 烟毒危害: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婴儿睡眠环境密闭且被动吸烟过多,也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8. 遗传因素: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引发猝死,但此类猝死者都有家族心律不齐史。
9. 宫内感染:胎儿在子宫内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感染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淋巴组织增生或内毒中毒等,诱发猝死。
10. 催产素催产:使用催产素促产的婴儿可能在宫内受到子宫动脉血管强烈收缩的挤压,长时间处于供氧不足环境中,出生后难以恢复血氧,导致猝死。
11. 睡姿不当:趴着睡觉的婴儿猝死率是仰卧或侧卧者的4-5倍。
12. 肾功能不全:英国科学家发现,2/3的猝死婴儿存在肾功能缺陷,这种发育缺陷在母体中就形成了。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及早发现猝死前的一些征兆,对预防‘摇篮死亡’有积极意义。例如,对体重增加缓慢、反射及肌张力异常、呼吸不平稳、爱哭及神经过敏的婴儿,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喂养,待确认猝死风险降至最低时再让其回家。避免使用催产素、加强孕期保健、避免产程过长、定期进行肾功能测定、避免接触致敏物质、预防感染性疾病、每次不宜喂食过多、避免趴着睡觉、注意不要衣被捂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都是预防‘摇篮死亡’的一些要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相信未来能够完全揭示‘摇篮死亡’的成因,让这一悲剧不再发生。
心脏猝死是一种突发性死亡,往往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了解心脏猝死的早期症状对于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一、早期症状
1. 心率加快: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脏即将发生问题的信号。
2. 胸闷气短:胸闷、气短,尤其在活动后长时间不能缓解,需要引起重视。
3. 经常头晕:头晕可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若经常出现头晕症状,需及时就医。
4. 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可能与脑血栓、脑出血有关,若经常出现症状,需及时治疗。
二、常见原因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心绞痛:心绞痛可能是心脏猝死的前兆。
3.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也可能导致心脏猝死。
三、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
2. 适量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5. 学会急救: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