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让领养儿童健康成长!

让领养儿童健康成长!
发表人:张劲松

  领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也与其他儿童有所不同。本文将从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帮助领养儿童健康成长。

  一、领养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1. 自我认同问题:领养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们需要时间来理解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2. 情绪波动:领养儿童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悲伤等,这可能与他们对家庭关系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关。

  3. 人际关系问题:领养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他们可能害怕被拒绝或排斥,导致社交障碍。

  二、如何帮助领养儿童健康成长

  1. 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家长需要给予领养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2.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为领养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 注重情感交流:家长要多与领养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领养儿童,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5. 关注教育环境:家长要关注领养儿童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融入同伴群体。

  三、总结

  领养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关爱、支持和引导,领养儿童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虐待儿童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不打不成器’这句话深入人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的谚语,‘打’似乎成为了世界家长教育孩子的共识。其中,‘打屁股’这种看似轻微的教育方式,却常常被家长们心安理得地采用。

      然而,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80%的家长都曾打过孩子的屁股。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教育方式,却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永华指出,打屁股这种体罚方式,会导致孩子心理易发生变化,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培养出攻击性人格。长期体罚会让孩子心理异化,产生更强的攻击性,将怨气投射到他人身上。

      除了打屁股,恐吓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认为‘只吓不打’的教育方式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实际上,恐吓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懦弱、胆小等。

      教育专家崔永华认为,教育的初心是引导而非惩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行为契约’,约定好犯错应怎样处理的方法,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承担和负责。

      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内化为自身道德准则,对所出现的不良行为能自动修正。

  • 近年来,幼儿受到虐待的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教授指出,儿童早期心理创伤会对脑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家长在孩子遭受虐待后要及时进行干预。

    高教授表示,家长在面对孩子遭受虐待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情绪化。以下是她提出的八点建议,帮助家长帮助孩子从不幸事件中恢复:

    1. 尽快带孩子远离受虐场所,与熟悉且信任的人在一起,避免再次触碰到孩子的创伤回忆。

    2. 避免反复询问受虐情景,如果孩子主动提起,可进行沟通,但不要回避。

    3. 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睡眠问题。

    4. 陪伴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对孩子大声吼叫或动作过猛。

    5.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安排丰富的游戏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6. 允许孩子通过游戏或生活重现暴力或虐待场景,温和陪伴,询问孩子的感受。

    7. 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虐待相关事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二次伤害。

    8. 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持续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就诊心理科,寻求专业帮助。

  • 宝宝在外面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该不该打回去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对于宝宝来说,更重要的是家长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自我保护教育。

    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幼儿至关重要

    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有的家长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打闹行为,觉得只是小孩子间的玩耍,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培养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愤怒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例如,当孩子遇到不公平时,可以教他们用“我不喜欢这样”或“请停止这样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会分辨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学会分辨孩子遇到的攻击行为。有些攻击行为是无意的,而有些则是恶意的。对于无意的攻击行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和原谅;对于恶意的攻击行为,家长则需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强调规则的重要性

    在学校或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在遇到规则被破坏时如何应对。

    关注性格懦弱的孩子

    对于性格懦弱的孩子,家长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受到攻击时,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要教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被攻击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家长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 婴儿摇晃症候群,又称婴儿虐待性脑损伤,是一种由于外力作用导致婴儿头部受到严重震荡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在广州秋季,由于天气较为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家长和照顾者需特别注意预防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发生。
    一、家庭预防措施
    1. 提高安全意识:家长和照顾者要充分了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危害,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对婴儿进行剧烈摇晃或抛掷等危险行为。
    2. 选择安全的玩具:为孩子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玩具,避免选择可能造成头部受伤的玩具。
    3. 增强保护措施:在婴儿睡觉时,确保婴儿床安全,避免婴儿从床上跌落。
    4. 注意日常照顾: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避免用力摇晃婴儿,特别是在婴儿哭泣时。
    二、治疗策略
    1. 立即就医:一旦怀疑婴儿出现摇晃症候群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2. 早期干预:在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3. 心理支持:家长和照顾者要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4. 家庭教育:家长和照顾者要学习如何正确照顾婴儿,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 在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中,教师们常常使用代币法来奖励孩子,例如发放小红花、盖印章、贴五角星等。这些奖励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引导性,孩子对收集奖励的热情会逐渐消退。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用物质奖励孩子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他们采用了一种更为独特的方式。

    在美国的学校中,教师们会对孩子们遵守秩序、懂得分享、分工合作、照顾幼小、积极参加活动、尊重他人等品质给予奖励。这种奖励方式并非物质上的,而是给予孩子们特殊的优待,让他们体验到因为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例如,孩子们可以选择坐到离老师最近的位置,第一个选择玩具或游戏项目等。此外,教师们还会赋予孩子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给老师读,或者从家里带来喜欢的CD作为午间播放的音乐。

    除了在学校,美国父母在家中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奖励孩子。他们会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例如,给孩子半天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工作或朋友陪伴;或者给孩子2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玩耍;甚至让孩子为第二天的晚餐点餐,即使平时不允许吃,父母也会满足他们的愿望。

    孩子们认为,这种奖励方式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因为他们得到了特别的尊重、关注和自由。在一次次奖励中,他们的责任感、荣耀感、成就感和自主感得到了激发。

  • 春节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日子,带着宝宝走亲访友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然而,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众多亲朋好友,他们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适应。为了帮助宝宝更好地融入这个欢乐的节日氛围,父母需要提前为他们传授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

    一、用餐礼仪

    1. 坐姿端正:宝宝在用餐时应该坐端正,不要跑来跑去,更不能爬到桌子上。

    2. 尊重食物:不要边玩边吃,要好好品尝每一口食物。

    3. 尊重他人:当宝宝吃饱后,父母要帮助他们拒绝其他亲友的劝食,尊重宝宝自己的感受。

    二、行动礼仪

    1. 保护自己: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如奔跑、跌倒等。

    2. 尊重他人:不要做影响他人的事情,如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

    3. 控制情绪:春节期间,宝宝可能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用一些小游戏、数颜色等方式帮助他们平静下来。

    三、特殊礼仪

    1. 拜年: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不必强迫他们参与拜年等传统礼仪,家长自己到位即可。

    2. 问候:教会宝宝说“新年好”、“谢谢”等基本的问候语。

    3. 收红包:对于收到的红包,家长可以引导宝宝理解其含义,并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

    四、应对突发状况

    1. 默不作声:宝宝可能因为紧张而无法开口叫人,父母可以允许他们在熟悉环境后慢慢适应。

    2. 说错话:宝宝可能会无意中说出不吉利的话,父母可以及时用吉祥的话语进行弥补。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让他们在春节这个欢乐的节日中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

    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

    “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

    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孩子们纯真无瑕,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也可能因为冲动和顽皮而犯错,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许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将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当作借口,纵容孩子犯错,甚至唆使孩子去伤害他人。这种纵容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助长孩子的恶习。

    以下是一些因孩子犯错而导致的悲剧案例:

    2011年4月13日,三名“熊孩子”在高速公路上向过往车辆投掷石块,结果将“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妻子邢丹砸中,不幸身亡。

    2013年11月25日,重庆长寿区一名10岁女孩将一名一岁半的男童从窗户扔下,致其坠楼身亡。

    2014年8月29日,一名8楼看动画片的男孩因施工噪音,用小刀割断施工者下方安全绳,致其悬在半空40分钟,幸亏被及时救下。

    2017年7月8日,福建晋江一名男童将一只小狗扔进烧纸钱的铁桶,导致小狗被活活烧死。

    ……

    这些悲剧案例警示我们,熊孩子的行为绝不能轻易原谅。家长如果再不改正教育方式,将来可能会害了孩子自己。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有效沟通

    在惩罚孩子之前,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被惩罚,解释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孩子形成一种认知,做了不能做的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2. 立即执行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别指望他们能自己反思。在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立即惩罚,才能保证记忆效果。

    当然,为了孩子的自尊心,你可以不当众惩罚他,回到家再进行。

    反正不能拖,拖了会降低孩子对事情严重性的认识。

    3. 前后一致

    孩子需要规则和限制,犯了错就要遭到惩罚,不允许特例的存在。而且,爸爸妈妈立场要保持一致,不能有一方出现偏袒现象。

    4. 言传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5. 守住底线

    不纵容孩子,学会对孩子说“不”。并且建立基本底线,让孩子明白底线是坚决不能触犯的,比如偷窃。

    至于惩罚的方式,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打骂,可以惩罚他们画画、面壁思过、做家务等。

    等到惩罚完毕,记得抱抱孩子,让他知道你还是爱他的。

    希望世间能少一些“熊孩子”!

  •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四句让儿童失去安全感的话,并分析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句话体现了家长的权威和控制欲,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表达。

    二、‘再不听话打你了!’

    恐吓和暴力是教育孩子的禁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应学会控制情绪,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

    三、‘妈妈不要你了!’

    假装遗弃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破坏他们的安全感。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对生命的来源充满好奇,家长应给予科学的解释,避免用伤害孩子心灵的方式回答。

    除了以上四句话,家长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意见。

    3.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4. 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   一次,我在帮4岁女儿整理玩具柜时,意外地发现多了24色蜡笔和超人奥克曼玩具,于是找来女儿问明原因,女儿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允许了吗?”女儿摇摇脑袋,说:“没有,老师都不知道。”看来,女儿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我急了,呵斥道:“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女儿委屈地看着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女儿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心想,女儿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她归还就行了。可没多久,女儿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看来,女儿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像的简单,其中蕴藏的深远后果将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针对纠正女儿的 “拿来主义”行为,我施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1、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全都给予满足了吗?女儿曾一度吵着要买蜡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给她,后来在女儿的“赃物”里就有蜡笔。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蜡笔画,女儿没有蜡笔,所以才拿别人的。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非常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女儿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她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她说理,让她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2、要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女儿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于是,我对女儿实行“承包责任制”,让她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3、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孩子对于“拿”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渴望,然而当他在这种“拿”的习惯中慢慢成长后,懒惰的习气便已根深蒂固。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女儿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她的劳动观念。无论她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她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女儿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女儿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4、应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女儿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则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我趁机问她:“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女儿拼命摇头。我摸摸女儿的脑袋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女儿点点头。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引导与教育,女儿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望着女儿依旧天真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想到: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