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发表人:医疗趋势观察站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少数由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原因引起。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主要包括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等。剧烈胸痛常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

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吸入氧气,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亚硝酸异戊脂吸入。同时,尽快通知附近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治。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冠状动脉病变。同时,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心肌缺血、抗心肌重构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心室颤动,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常常悄无声息地侵袭患者。当心室颤动发生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如突发的神志不清、昏迷、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双侧瞳孔迅速散大,血压无法测到,甚至呼吸停止。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在数分钟内面临生命危险。

    心室颤动是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一种高危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也可能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因此,了解心室颤动的症状和危害,对于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治疗心室颤动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于抢救心室颤动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压、调整生活方式等,可以有效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和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吸烟、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的活动和休息也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广泛关注。了解其症状、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能力。

  •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周炎作为口腔常见病,它不仅仅是导致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更可能引发胃病反复发作,危害人体健康。

    牙周炎的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个部位,引发或加重其他疾病。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牙周炎患者的口腔菌斑中幽门螺旋杆菌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牙周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口腔内的细菌可通过唾液进入消化道,导致胃部感染,使胃病反复发作。

    为了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建议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牙周炎。此外,牙周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洁牙、刮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牙周炎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患者需要长期维护口腔健康,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牙周炎,保护全身健康。

  • 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这句警示,道出了心肌梗死救治的紧迫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指出,心肌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一旦发生,患者生命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因此,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再灌注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预后也将越佳。霍勇教授强调,闭塞的血管再通时间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病人延迟、转运延迟和治疗延迟。

    研究显示,北京地区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仅有7%的D2N时间小于30分钟,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中,仅有22%的D2B时间小于90分钟。这一现状令人担忧,需要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医师共同努力,提高救治效率。

    在心肌梗死的防治方面,除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日常保养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患者及家属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 心梗患者饮酒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加重病情。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心梗患者常常出现剧烈胸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饮酒对心梗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酒精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其次,饮酒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梗。此外,饮酒还会影响药物代谢,降低药物疗效。

    因此,心梗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饮酒对身体造成进一步伤害。同时,患者还需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等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以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心梗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
    •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心梗患者康复期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心脏功能。同时,患者还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导致新的流感疫情。

    近年来,研究表明流感病毒除了引起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流感病毒感染后,尤其是感染后的7天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流感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异常、斑块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代谢增加,导致冠状动脉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如果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斑块不稳定,那么在流感病毒感染后,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流感病毒感染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为了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等,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降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

    总之,流感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不容忽视。了解流感病毒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心脏破裂(CR)更是危及生命。据研究,AMI院内死亡患者尸检时,CR检出率高达60%,其中70%的CR患者表现为猝死,死亡率高达90%。目前,CR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给临床救治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聂绍平教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研究现状、临床对策及进展进行了深入剖析。CR分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例如,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心跳骤停,而室间隔破裂患者则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和新出现的全收缩期杂音。

    CR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低体重、首次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收缩压低等。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脏声学造影和心室造影等。针对CR的治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但手术风险大,预后较差,限制了其应用。

    未来,CR的研究方向包括:优化临床诊疗流程、构建CR的早期预警体系、建立早期诊断方法、完善急诊救治体系、建立精准的治疗流程以及加强CR发病机制研究等。

    对于AMI患者,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做好日常保养,降低CR的发生风险。

  • 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家庭,了解并备齐一些常用的急救药物至关重要。根据心内科专家的建议,以下药物应常备: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镇静药、心痛定和阿司匹林等。

    当心血管事件发生时,及时服用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抽烟或家族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当出现左侧胸部突发疼痛时,应立即服用相应的急救药物,并拨打120求助。

    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0.5~1mg,每隔5~10分钟可重复一次。

    速效救心丸:15~30粒吞服。

    镇静药:安定片,2.5~5mg口服。

    心痛定:心绞痛发作伴高血压时(高压160~180mmHg,低压100~110mmHg),5~10mg舌下含服或嚼碎服用。

    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时,300mg嚼服。

    氯吡格雷(波立维):急性心肌梗死时,给予负荷量300mg嚼服。

    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时,一般25~50mg/次。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急性心梗时40mg口服。

  •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

    当患者出现胸骨后持续疼痛,休息和服用硝酸盐类药物无法缓解,并伴随有白细胞增多、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电图改变时,应高度怀疑心肌梗死。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

    确诊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心肌酶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等指标,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

    2. 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是诊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3. 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ST段抬高、T波倒置等改变,有助于判断心肌梗死的位置和范围。

    4. 心脏彩超检查: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脏受损情况。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扩张血管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并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

    在日常生活中,心肌梗死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感冒、疲劳、熬夜、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适当运动和锻炼,坚持服用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药物,如硝酸甘油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并定期复查。如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心梗,通常被理解为心脏肌肉缺血缺氧导致的严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胸痛。然而,并非所有的心梗都会出现胸痛,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痛性心梗”。这种心梗往往更危险,因为患者可能因为症状不明显而延误治疗,导致死亡率升高。

    那么,无痛性心梗有哪些不典型症状呢?常见的症状包括:1. 呼吸困难;2. 心脏相关症状,如异位疼痛、休克、晕厥等;3. 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冷汗、突发虚弱、发热等。

    针对这些症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对于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晕厥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其次,对于上腹部、肩臂部、头颈部疼痛,或突发冷汗、烦躁、疲乏等症状,也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预防心梗,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其次,要积极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最后,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之,了解无痛性心梗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 近年来,心梗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以35岁~44岁的中年人居多。然而,10个心梗9个可防,心梗的发病并非不可控。

    心梗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与现代社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大量饮酒、吸烟无度、压力过大、缺少运动以及营养搭配不合理等。

    这些不良习惯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疾病,一旦控制不到位,都会大大增加患病的风险。

    心梗的疼痛并非总是明显,有时症状与胃肠炎、肩颈疼痛以及牙疼等相似,容易被忽视。因此,当出现胸部不适、肩颈痛、牙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检查。

    预防心梗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将血压控制在149/9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3%以下。

    肥胖症患者应加大运动量,控制体重,男性腰围要<90厘米,女士腰围最好别大于80厘米。

    早睡早起、坚持锻炼、排解压力、饮食清淡、低盐低油、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都是预防心梗的有效方法。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