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剥开“癌王”的层层伪装

剥开“癌王”的层层伪装
发表人:范右飞

胰腺,这个在人体中看似不起眼的小器官,却承担着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然而,胰腺癌的悄然侵袭,让这个默默奉献的器官成为了“癌王”。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胰腺癌的伪装,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因其发病率快速上升、死亡率极高而备受关注。吸烟、酗酒、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摄入过多是经济发达城市胰腺癌高发的重要因素。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或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胰腺癌伪装症状:

1. 消化不良:上腹饱胀、食欲不振、腰腹疼痛、体重减轻等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与胃病不同的是,胰腺癌的腹痛呈持续性,且与体位有关。

2. 黄疸:约50%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眼球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淡、全身皮肤变黄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3. 血糖升高: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外分泌功能负责分泌消化酶,内分泌功能则负责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当胰腺功能受损时,会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也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4. 腹部疼痛:胰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有时会放射至腰背部。

为了早期发现胰腺癌,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要尽量避免。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胰腺癌家族史或高危人群,要重视体检。

4. 注意身体变化: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胆汁淤积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症状。胆汁淤积可以发生在肝脏内部或外部。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药物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肝外胆汁淤积则可能是由于胆道系统阻塞、肿瘤、结石等原因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和巩膜发黄、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等。

    梗阻性黄疸是指胆汁流动受到阻碍,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引起黄疸。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包括胆道结石、肿瘤、炎症等。梗阻性黄疸的症状与胆汁淤积性黄疸类似,但病情通常更为严重。

    在治疗方面,胆汁淤积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则包括手术治疗、胆道支架植入等。

    为了预防黄疸的发生,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总之,胆汁淤积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了解这两种黄疸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 胆囊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常常困扰着患者。然而,许多患者对胆囊炎引起的胆红素升高并不了解。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胆囊炎胆红素高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胆囊炎胆红素高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 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时,结石可能会阻塞胆总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胆红素升高。

    2. 肝细胞性黄疸:乙肝、丙肝等肝脏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也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

    3.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溶血性贫血,也可能引起胆红素升高。

    胆囊炎本身一般不会导致胆红素升高,但如果合并其他疾病,如胆囊结石、肝细胞性黄疸等,则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

    针对胆囊炎胆红素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消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2. 解痉:使用解痉药物缓解胆绞痛。

    3.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4. 手术治疗:对于胆囊结石导致的胆红素升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可能加重病情,患者应尽量避免。

    3.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4.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 脂肪肝,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词汇,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那么,脂肪肝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它呢?本文将从脂肪肝的定义、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为您一一揭晓。

    一、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脂肪含量不同,脂肪肝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而中重度脂肪肝则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二、脂肪肝的病因

    1.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饮食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

    2. 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

    3. 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引发脂肪肝。

    4. 药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他汀类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脂肪肝。

    5. 其他因素: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也可能与脂肪肝的发生有关。

    三、脂肪肝的症状

    1. 无明显症状:轻度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

    2.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3. 疲倦乏力: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疲倦、乏力等症状。

    4. 蜘蛛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这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

    5. 内分泌失调: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症状,如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女性月经失调等。

    6. 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黄疸,这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的。

    四、脂肪肝的预防

    1. 均衡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饮食。

    2. 适量运动:增加运动量,促进脂肪代谢。

    3. 限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4. 控制体重:减肥有助于改善脂肪肝。

    5.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五、脂肪肝的治疗

    1.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限酒等。

    2.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降脂药、降糖药等。

    3. 中医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脂肪肝患者,如出现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丁肝,即丁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主要通过血液和日常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共同感染时会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丁肝的典型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丁肝的典型症状

    丁肝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黄疸,具体如下:

    1.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食油腻、肝区不适、脘腹胀满等。

    2. 黄疸:皮肤黏膜、巩膜黄染。

    3. 其他症状:急性丁肝可能有发热、乏力等表现;慢性丁肝反复发作,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二、丁肝的治疗方法

    丁肝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及干扰素等药物清除病毒。

    2. 保肝治疗:肝脏损伤较为严重时,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熊去氧胆酸制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性谷胱甘肽、辅酶A、肌苷等药物保护肝脏细胞、恢复肝脏功能。

    3. 监测病毒复制情况:定期监测各类病毒的复制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丁肝的预防措施

    1. 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

    2. 对HBV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

    3. 避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

    4.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丁肝患者密切接触。

    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丁肝的认识。

  • 酒精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它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组织发生纤维化和硬化,最终形成肝硬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酒精肝硬化并非不治之症。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也就是代偿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肝脏可能会轻度肿大,但肝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在这个阶段,及时戒酒并采取正规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生活习惯调整,是可以实现治愈的。

    如果病情进展到失代偿期,患者的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如腹水、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虽然失代偿期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治疗酒精肝硬化的方法包括:

    • 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肝硬化的首要措施。
    • 药物治疗:包括保肝药物、利尿剂、抗生素等。
    •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蛋白质的摄入。
    • 手术治疗:如门脉减压术、肝移植等。

    除了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养,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复查等。

    总之,酒精肝硬化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适当的保养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 黄疸,这个在新生儿中常见的现象,往往容易引起家长的担忧。那么,黄疸真的会导致脑瘫吗?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黄疸的概念。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的一种症状。在新生儿中,由于胆红素代谢途径尚未完全成熟,黄疸的发生率较高。

    那么,黄疸会导致脑瘫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新生儿的黄疸水平过高,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胆红素会进入大脑,对脑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发脑瘫。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要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呢?首先,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一旦发现皮肤和眼睛发黄,就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等。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

    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也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重要环节。家长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免疫力,促进胆红素代谢。

    此外,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家长更要注意黄疸的预防和治疗。因为这类婴儿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黄疸。

    总之,黄疸虽然常见,但家长不能掉以轻心。只有了解黄疸的危害,积极预防和治疗,才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 肝胆湿热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口苦、口干、纳呆、脘闷厌食油腻,小便短赤,大便不调等症状。

    肝胆湿热的形成多与外感湿热之邪、嗜酒、过食肥甘辛辣等因素有关。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上述症状。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肝胆湿热的治疗原则为清利肝胆湿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药物、灌肠疗法等。

    中药内服方面,常用的药物有龙胆泻肝丸、茵陈蒿汤等,可清利肝胆湿热,缓解症状。

    外敷药物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等,可外敷合谷、列缺等穴位,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灌肠疗法方面,常用的药物有生大黄、马齿苋、黄柏等,可清热解毒,润肠通便。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在饮食方面,应清淡饮食,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利于病情恢复。

  •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出现黄色,主要由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当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多,超出正常水平时,就会出现黄疸。那么,黄疸多久不退会伤脑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一周左右自行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但如果黄疸超过7天仍不退,就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对大脑造成损伤,甚至引发手足徐动型脑瘫、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等严重后果。

    黄疸可以分为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显性黄疸肉眼可见,而隐性黄疸则肉眼难以察觉,但血清胆红素浓度仍超过正常范围。根据病因,黄疸可分为梗阻性黄疸和非梗阻性黄疸。其中,梗阻性黄疸多见于胆道阻塞、胆管炎等疾病。

    治疗黄疸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适当晒太阳即可。病理性黄疸则需尽早进行蓝光照射或使用排黄药物,如茵栀黄颗粒等。此外,适当户外活动,促进胆红素代谢,也有助于黄疸消退。

    出现黄疸时,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
    • 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 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了解黄疸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预防和治疗黄疸至关重要。

  •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大三阳作为肝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是判断其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一、肝炎的症状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黄疸期表现为发热消退,自觉症状减轻,出现黄疸、肝区痛、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等症状;恢复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等症状。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体征多见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3.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

    二、大三阳的症状表现

    1.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常处于免疫耐受期,除了为“大三阳”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此期虽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2.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中度表现为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表现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 蚕豆病,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患者体内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有关。这种酶对于红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它会导致红细胞在接触到某些物质时发生溶解。蚕豆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溶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虽然蚕豆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避免进食蚕豆、某些药物以及富含氧化剂的食品来预防发病。此外,蚕豆病患者在饮食上也需要注意,可以选择一些对健康有益的食物,如绿豆。

    绿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降低血脂、胆固醇,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和肾脏。对于蚕豆病患者来说,绿豆不仅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还有助于缓解病情。

    除了饮食调理外,蚕豆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2. 避免使用含有氧化剂成分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疟药等;

    3.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4.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若出现病情加重或急性发作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等。

    总之,蚕豆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用药、个人卫生等方面,以降低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