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改善糖尿病的控制是可行的

改善糖尿病的控制是可行的
发表人:全球医疗视野

随着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糖尿病不仅本身难以控制,还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失明、截肢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然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帆教授表示,改善糖尿病的控制是完全可行的。他强调,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的不配合治疗。

为了改善糖尿病控制现状,诺和诺德学术角度发起了IMPROVETM计划。该计划通过随机抽取新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将糖尿病控制率从原来的50%提升到了80%~90%。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呢?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一指标对于糖尿病的控制至关重要。它能够反映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水平,具有更准确的临床意义。与常见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指标相比,HbA1c更能反映患者的整体血糖控制状况。

除了糖化血红蛋白,患者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坚持规律用药,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饮食控制,合理搭配膳食。

3. 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4.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糖尿病的控制是完全可行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糖尿病,拥抱健康生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低血糖症疾病介绍:
低血糖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糖降低为特点的常见代谢性疾病。低血糖的主要症状包括震颤、心悸、焦虑、出汗和饥饿感。严重低血糖甚至可以出现癫痫发作和昏迷。通过口服糖水、进食、静脉注射葡萄糖等处理,使血糖浓度升高后,症状随之消失。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饥饿,很多人认为这是低血糖的表现。然而,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赵益业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饥饿感产生的原因可能并非单一。

    血糖的正常波动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健康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饱腹感。血糖降低时,下丘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从而产生饥饿感。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或抵抗,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缺乏糖分,出现“细胞内饥饿”现象,从而产生饥饿感。

    赵益业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当感觉饥饿时,最好先检测血糖,以判断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如果血糖偏高,适当增加蔬菜等低糖食物可以帮助缓解饥饿感。

    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首先要确保血糖控制稳定。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过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即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先吃饭再注射胰岛素,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患者家属及照顾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监督患者正确用药。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补充葡萄糖。轻症患者可用温水化开的糖水饮用,重症患者需及时送医院抢救。需要注意的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

    除了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都是预防低血糖的重要措施。

  • 小孩子抽搐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小儿高热惊厥、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低血糖症、癫痫和脑炎等。小儿高热惊厥通常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由于体温上升期大脑发育不完善导致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则是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血糖症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需要紧急静脉注射葡萄糖。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等症状。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反应。针对这些疾病,治疗措施包括退热镇静药物、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抗癫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建议家长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变化,并在出现抽搐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

  • 我是一名新手妈妈,最近经常在半夜醒来,心慌烦躁,无法入睡。这种情况让我非常焦虑和无助。每次都需要吃点东西才能缓解。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可能是因为脾虚引起的。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选择了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我的症状可能与低血糖有关。医生建议我测量当时的血糖,并推荐我去内分泌科进行检查。同时,医生还提醒我在家中备一台血糖仪,以便随时监测血糖水平。

    我对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满意,并决定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困扰。

    低血糖的诊断与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慌、出汗、手抖、头晕、饥饿感等。这些症状可能在半夜或空腹时出现,尤其是对于哺乳期的女性来说更为常见。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如水果、果汁等。 3. 在半夜或空腹时,备一些小零食,如饼干、巧克力等,以便及时补充能量。 4.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 我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敏感。每当我感到不适,总会第一时间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最近,我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晚上饿、出汗多。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习惯不规律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发现这两种症状可能与甲亢或低血糖有关。于是,我决定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咨询。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这两种疾病都有可能导致我所描述的症状,但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

    医生建议我去医院进行血液检查,以便明确诊断。虽然我对医院的环境和流程并不熟悉,但我知道这是必要的步骤。医生还告诉我,在去医院之前,需要空腹,这样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否是我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这些健康问题?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少熬夜,合理安排饮食,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甲亢和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甲亢和低血糖都可能导致晚上饿、出汗多等症状。甲亢还可能伴随有心悸、体重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而低血糖则可能引起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甲亢患者应避免食用含碘食物,低血糖患者则需要定时进食,避免过度饥饿;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 药物治疗:甲亢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低血糖患者则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 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 5.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应避免摄入高糖分食物和饮料,如功能型饮料、苹果、梨、葡萄、甘蔗、冰糖、蜂蜜、米饭等。这些食物和饮料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此外,应避免摄入迅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如葡萄、红枣、荔枝、龙眼肉、芒果、榴莲等。适量食用苦瓜、南瓜、芋头、香蕉、菠菜、韭菜、黄瓜、西红柿等,可以为身体补充营养物质。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规律生活作息。

  • 身体虚弱无力、无精打采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性因素如睡眠不足,以及病理性因素如贫血、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抑郁症。生理性因素中,长期熬夜或作息不规律可能导致上述症状,建议保持充足休息和适当锻炼。病理性因素中,贫血、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抑郁症都有可能导致身体虚弱无力。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或维生素B12片。低血糖症可以通过进食含糖食物缓解,严重时需医疗干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抑郁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并注意日常饮食和休息。

  • 新生儿期和婴儿期是两个独立的时间段,分别涵盖了出生后至28天和1岁前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婴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交发展各有侧重。新生儿期着重于生理适应和免疫系统建立,而婴儿期则更关注认知、运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家长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成长阶段,及时识别潜在问题,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治疗。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新生儿和婴儿健康的疾病和医疗相关词:新生儿黄疸、窒息、低血糖、疫苗接种、发育迟缓。

  • 低血糖症是一种血糖水平过低的状态,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出汗异常、心悸、颤抖、眩晕和疲劳。出汗异常是由于胰岛素水平过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所致,通常集中在手掌和脚底。心悸是由于身体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以提高血糖浓度,使心脏收缩力增强。颤抖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持续存在,导致骨骼肌持续收缩。眩晕是由于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引起脑功能障碍。疲劳是由于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供给。针对低血糖症的诊断,可通过空腹血糖检测、OGTT试验以及胰岛素C-肽测定进行。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口服含糖食物来缓解症状,严重情况下需及时就医补充电解质溶液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长时间空腹,保持均衡饮食并携带快速补充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 新生儿抽搐是儿科常见的紧急症状,尤其在夏季高温时节,发病率相对较高。新生儿抽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高热、低血糖、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在杭州这样高温多湿的夏季,家庭预防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疾病介绍
    新生儿抽搐是指新生儿时期突然出现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通常伴随意识障碍。抽搐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反复发作。新生儿抽搐的原因多样,包括:
    1. 高热:夏季气温高,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高热。
    2. 低血糖:新生儿进食不足或糖原储备不足可能导致低血糖。
    3. 电解质紊乱:新生儿对电解质的需求较高,饮食不均衡或腹泻、呕吐等情况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4. 感染:如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5. 其他:如遗传代谢病、药物副作用等。
    二、家庭预防
    1.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高温闷热,注意保暖,避免新生儿受凉。
    2. 保持新生儿营养均衡,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预防低血糖。
    3. 定期监测新生儿体温,发现高热及时就医。
    4. 注意新生儿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5.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相关传染病。
    三、治疗策略
    1. 高热:及时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2. 低血糖:给予葡萄糖水或糖水补充能量。
    3. 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电解质补充。
    4. 感染: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5. 其他:如遗传代谢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注意事项
    1. 新生儿抽搐后,家长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
    2. 抽搐时,避免将硬物放入新生儿口中,防止咬伤。
    3. 抽搐后,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总结
    新生儿抽搐是儿科常见的紧急症状,夏季家庭预防尤为重要。家长应掌握相关预防知识,及时就医,保障新生儿健康。

  • 张先生35岁,7月份开始出现心慌、身体发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以为是低血糖,但未引起重视。妻子周女士察觉到丈夫的变化,但张先生拖延就医。9月初,张先生工作中突然晕倒,经CT检查发现胰腺上有一个约1cm大小的肿瘤,导致血糖下降。胰腺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误诊。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等。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