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消化道症状与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消化道症状与处理
发表人:张林昊

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后不仅容易出现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也同样常见。

新冠所致的消化道症状包括:

  • 腹泻
  • 恶心
  • 呕吐
  • 腹痛
  • 味觉异常
  • 甚至肝损伤等

对于一般的轻症患者,这些消化道症状建议通过多休息及药物对症治疗即可。

但需要注意,新冠感染后使用的其他退热药物、感冒药物均也可能存在消化道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精简用药方案,避免消化道不适加剧、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损伤。

如果症状严重,还是需要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病毒性肺炎为吸入性感染。主要为病毒感染,有传染性,传染源主要为罹患各种病毒感染的患者。呼吸道病毒可通过飞沫与直接接触传播,且传播迅速、传播面广。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免疫抑制者多好发。

     

     

    一、病毒性肺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本病为急性起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咳嗽、咳痰。小儿或老年人则易发展为重症肺炎。

     

    1、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全身症状较突出,另外还可有咳嗽、咳痰、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痰液多为白色粘液痰,如存在细菌感染,则可能为黄痰。

    2、本病常无明显的胸部体征,病情严重者有呼吸浅速、心率增快、发绀、肺部干、湿性啰音。

    3、小儿或老年人易发生重症肺炎,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嗜睡、精神萎靡,甚至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并发症。

    4、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二、病毒性肺炎的相关检查包括哪些?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其数值可正常、稍高或偏低,血沉通常在正常范围。

    痰液检查:痰涂片所见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居多,痰培养常无致病细菌生长。

     

    2、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状阴影,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实变,病情严重者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大叶实变及胸腔积液者均不多见。病毒性肺炎的致病原不同其X线征象亦有不同的特征。

    CT或MRI:如病情需要,可进行CT或MRI检查进行详细的病情判断,以及辅助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3、病理检查

     

    可发现气道上皮广泛受损,黏膜发生溃疡,其上覆盖纤维蛋白被膜。单纯病毒性肺炎多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肺泡水肿,被覆含蛋白及纤维蛋白的透明膜,使肺泡弥散距离加宽。肺炎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偶呈实变。肺泡细胞及巨噬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炎性介质释出,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致使支气管痉挛。病变吸收后可留有肺纤维化。

     

    4、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査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状阴影,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实变,病情严重者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大叶实变及胸腔积液者均不多见。病毒性肺炎的致病原不同其X线征象亦有不同的特征。

     

     

    本病的诊断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再结合临床症状及X线等相关影像改变,并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多可进行诊断。

  • 病毒性肺炎预后与年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正常人有自限性,肺内病灶可自行吸收,预后好;婴幼儿以及免疫力低下,特别是器官移植术后、AIDS患者以及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时预后差。疾病可对患者造成痛苦,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需要家属相应的关心、支持与照顾;同时,在病情恢复期间,应多注意休息、适当进行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适当补充营养;另外,服药应严格遵守医嘱,如有特殊不良反应,或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应及时再次复诊。

     

     

    一、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可能因本病具有传染性,或者因咳嗽、咽痛、浑身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主动询问并关心病人,患者也可多与医护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疾病的详细情况,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用药护理:遵循医嘱,正确用药,了解服用药物的疗效、用法、疗程、不良反应,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延误治疗。

    3、生活管理:注意卧床休息,选取舒适的体位,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同时休息环境应保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可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对使用的餐具等用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疾病传播。患者可经常漱口,有助于增加食欲。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4、病情监测:注意有无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听力下降、皮疹、恶心等新发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反应,要尽快告知医生,以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延误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二、病毒性肺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饮食建议:吃高营养容易消化的饮食。主食可吃米饭、面条、馒头、面包等,副食多吃肉、鱼、家禽和豆制品。发高热、食欲不振可吃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肉糜等。适量食用清热生津的瓜果,如梨、西瓜、黄瓜、冬瓜、荸菜、桔柑等。

    2、饮食禁忌: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洋葱等。避免摄入有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浓茶、咖啡等。忌吃生冷类的食物。生冷类的食物可能会加重咳嗽的症状,引发呼吸道出现并发的疾病。

     

    三、如何预防病毒性肺炎?

     

     

    1、易感者应注意防护,冬春季节或病毒性肺炎流行时,外出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

    2、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改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3、干扰素对易感细胞的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有阻止病情发展和防止其播散作用。

    4、人体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易感的患者,特别是针对水痘与麻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异性免疫接种对流行性感冒、腺病毒、麻疹等虽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防止。

  •   冬季天寒地冻,冷空气入侵,往往是感冒和肺炎的高发季节。肺炎被称为“被遗忘的杀手”,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它的症状和感冒很像,通常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发热等。冬天感冒很常见,但如果是感冒的并发症——肺炎,那就要引起重视了,如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一起来看看感冒与肺炎的区别。

      感冒与肺炎如何辨别?

      1、感染部位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

      2、发热情况

      感冒时如果发烧了,一般过两天会逐渐缓解,很少超过7天;而肺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如果持续高烧不退,就要警惕。

      3、咳嗽情况

      相比于感冒咳嗽,肺炎患者的咳嗽更为剧烈、频繁,而且痰多,甚至有浓痰。

      4、精神状况

      感冒患者退烧后精神会很快恢复。得了肺炎则不同,精神状态特别萎靡,就算退烧也提不起精神。

      冬季养肺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哪些食物宜养肺呢?

      吃这些食物温润补肺

      1、梨

      性凉,甘,微酸;有养阴生津,润燥止咳之功。

      2、百合

      性甘,微寒,归肺、心、胃经。其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效。

      3、山药

      性甘、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之效。

      4、银耳

      性平,味甘、淡、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

      以上食物可单独煮水或熬粥,也可混合应用,如百合银耳羹、银百秋梨羹、川贝雪梨等以养肺。

  •   另外,多位医学专家提到,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出现了类似于心肌炎的表现。近日,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葛均波院士在写给全体学生的一封信中同样提到,有些患者可能存在暴发性心肌炎(FM)或“心碎综合征”的病理过程。根据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熊某某(男性,69岁)在入院时便有严重的心肌炎(心肌酶达到正常值20倍,心电异常)、肾功能异常、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

      资料显示,FM是最为严重的心肌炎类型,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可很快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如泵衰竭和循环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并常伴有呼吸衰竭和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病死率极高。那么,对于疑似FM的患者,该如何处理呢?近日,AHA发布的《暴发性心肌炎诊治科学声明》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AHA科学声明:疑似FM患者的处理

      1.FM的症状、体征及早期评估

      FM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因炎症或感染的不同而不同,包括心源性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和胸痛,甚至猝死。早期疑似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

      患者应进行静脉血气分析的pH值、乳酸(可快速进行,并迅速获得患者的灌注和通气状态)、完整的血细胞计数、基本代谢指标,以及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检测,以确定右心衰竭的早期症状。此外,患者还应进行生物标志物(至少包括cTn、和BNP或NT-proBNP)检测,以明确患者是否有心肌壁应力增加和心肌坏死的证据。

      2.机械辅助支持治疗

      心源性休克通常为FM患者的最初表现。在其他综述和科学声明(包括近期Circulation发表的《AHA科学声明:心源性休克的当代管理》)中,回顾了对FM的识别以及利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辅助支持治疗进行管理。

      另外,FM发生心源性休克时,常伴有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传导阻滞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晕厥和心源性猝死。欧洲炎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和治疗研究显示,18%的疑似心肌炎患者患有心律失常(多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由于运动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现行AHA和ESC声明均不推荐急性心肌炎患者在炎症持续的情况下参加竞技运动。

      在不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FM。对于心脏骤停和无脉性心律失常患者,应根据现行的《AHA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初步治疗,以循环、气道和呼吸为重点,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另外,高质量的胸部按压是最近指南推荐的焦点。在急诊室内,患者的管理应向着复苏和稳定探索。

      对于无救治能力的医院,有必要考虑将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就诊。当患者病情危重时,再转诊治疗或为时已晚,因此早期转诊是心源性休克患者最好的选择。此外,最初的稳定需要血流动力学支持,必要时还需进行呼吸支持,以维持组织灌注和终末器官的氧供。急诊科工作人员应先了解医院资源,若患者出现循环衰竭的早期征兆,但所在医院无法提供高级循环支持,则应考虑将患者转移至具有高级循环支持的三级医院。

      在设立休克多学科应对小组的患者中,应在多系统器官衰竭开始或恶化前,启动该小组,以制定最恰当的支持方案,并迅速执行。如若可行,可由体外生命支持(ECLS)小组评估可能的ECLS插管及无法转移的不稳定患者的恢复。

      必要时,ECLS是支持不稳定患者循环、氧合/通气的最快方法。几乎所有FM患者均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进行临时的机械辅助循环(MCS),来帮助患者到达某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自身的循环或其他更持久的解决方案可维持终末器官的功能。

      许多中心有床旁经皮ECLS插管并立即进行支持治疗的经验。在无需体外氧合的情况下,许多中心也善于使用经皮双心室辅助装置,从而消除一些与ECLS相关的风险和对氧合器的固有需求。除此以外,这些经皮辅助装置还可提供双心室卸载,从而降低心室壁应力,降低进一步加重炎性心脏损伤的可能性。

      在FM患者中,较少有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临时MCS装置的疗效。几个病例显示,一旦患者的循环和终末器官灌注得到充分支持,便可为心脏恢复争取时间。在暴发性淋巴细胞性心肌炎患者中,心脏通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自我恢复,在其他免疫介导的FM亚型中,心脏可通过适当的免疫调节疗法恢复。在未恢复或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中,临时MCS装置的应用可在短期内提供支持,维持患者的稳定性。

      另外,无论患者的发病机制如何,一旦维持稳定,则所有FM和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均可在神经激素拮抗剂治疗中获益。神经激素拮抗剂和利尿剂是治疗心衰的基础。

      FM的治疗,中国共识如何推荐?

      《2017年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以生命为依托的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综合救治方案”。

      1. 严密监护

      所有FM患者均应严密监护。尽快将患者收至或转至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监测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气等各项实验室指标。

      2. 积极进行一般对症及支持治疗

      所有FM患者均应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主要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②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③给氧;④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可给予磷酸激酶、辅酶Q10等),曲美他嗪应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⑤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⑥液体补充等。

      3. 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FM患者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如给予奥司他韦、帕拉米韦、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另外,可以试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者。

      4. 免疫调节治疗

      所有FM患者均应尽早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抗炎、抗休克、抗多器官损伤等作用,可消除变态反应,抑制炎性水肿,减轻毒素和炎症因子对心肌的不良影响。推荐重症患者,早期、足量使用。可以选用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推注后,立即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使其尽快发挥作用。

      (2)免疫球蛋白(IVIG)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病毒和抗炎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提供被动免疫帮助机体清除病毒,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抗原提呈细胞及T辅助细胞功能,减少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

      5. 生命支持治疗

      (1)循环治疗

      IABP: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FM患者尽早使用IABP进行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FM患者,应推荐尽早使用ECMO进行治疗。在使用IABP仍然不能纠正或不足以改善循环时应立即启用或直接启用ECMO治疗。ECMO通常与IABP结合使用,可让心脏得到更充分的休息,为其功能恢复赢得时间。

      (2)呼吸支持

      呼吸机辅助通气可改善肺功能,降低患者劳力负荷和心脏做功,是FM合并左心功能衰竭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呼吸支持有2种方式:①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推荐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20 次/min,能配合呼吸机通气的患者使用。效果欠佳或不能适应者,应改为气管插管方式。②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呼吸衰竭,尤其是有明显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并影响到意识状态的患者必须使用。对于有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在无创辅助通气下仍不能维持者应积极使用;呼吸急促或费力的患者也应积极使用。

      (3)血液净化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FM患者,尤其是伴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早考虑使用,循环衰竭和休克不是此项治疗的禁忌证。相反其提示病情严重,更需要尽早使用。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吸附疗法(IA)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表现、血液动力学参数,并提高运动耐力,降低NT-proBNP水平。此外,IA还可减少心肌炎症反应,在运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有条件时推荐尝试使用。

      6. 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1)休克的药物治疗

      首先给予多巴胺和5%碳酸氢钠治疗,必要时加用小剂量间羟胺治疗,以暂时维持基本生命体征。作为抗休克治疗的一部分,糖皮质激素应尽早、足量使用。

      (2)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包括正压呼吸、血液超滤和利尿剂,在心率明显加快时小量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因患者血压低,应谨慎使用血管扩张剂。

      7. 心律失常的治疗

      针对心律失常类型并结合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相应处理。总体治疗原则为:

      ①快速识别并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②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心功能状态以及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复发。

      ③积极改善心脏功能、低血压情况,纠正和处理电解质紊乱、血气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内环境紊乱。

      ④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静脉泵入为首选,但不宜快速静脉推注;快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可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

      ⑤心动过缓者应首先考虑植入临时起搏器,无条件时可暂时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异丙基肾上腺素或阿托品。

      ⑥大多数FM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可痊愈。发生心动过缓者,急性期不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需观察2周以上,全身病情稳定后传导阻滞仍未恢复者,再考虑是否植入永久起搏器。

  •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措施,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除保暖、供氧等外,应积极控制感染,针对不同病原予以抗生素治疗,适当限制液量,纠正酸中毒,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尽快清除吸入物,给氧,加强护理和监护,注意保暖,使患儿皮温达36.5℃,室内空气要新鲜,环境温度22~26℃,相对湿度在55%~60%。吸净口咽、鼻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

     

     

    2.供氧

     

     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供氧,维持血氧在6.65~10.7kPa(50~80mmHg),不超过16.0kPa(120mmHg),以防氧中毒。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用持续正压呼吸或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3.抗生素  

     

    新生儿出生后一旦发现呼吸增快即开始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以早期静脉给予抗生素为宜,原则上根据病原菌选用抗生素: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2)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杆菌肺炎可用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或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GBS肺炎可选用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3天,以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4)李斯特菌肺炎: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5)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剂量为每天50mg/kg,共 2~3周。(6)病毒性肺炎:可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可用阿糖腺苷或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静脉滴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利巴韦林(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7)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灭滴灵)静脉滴注。

     

     

    4.对症处理  

     

    体温不升者应保温;烦躁、惊厥者及时进行镇静、止痉;止咳平喘、强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发生心力衰竭应给予吸氧、控制补液量和速度、使用强心药等。合并气胸,做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

     

    5.支持疗法

     

    (1)保证营养及液量: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增强抗病能力: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根据病情可少量多次应用;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人血白蛋白。

  • 一、病毒性肺炎的治疗

     

    病毒性肺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药物可使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注意隔离消毒,预防交叉感染。给予足量维生素及蛋白质,多饮水及少量多次进软食,酌情静脉输液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消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等。

     

    2、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目前已经证实较为有效的病毒抑制药物有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阿昔洛韦,具有广谱、强效和起效快的特点,用于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或应用免疫抑制者应尽早应用。更昔洛韦,可抑制DNA合成,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奥司他韦,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药发生率低。阿糖腺苷,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多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患者的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感染。金刚烷胺,有阻止某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及退热作用,用于流感病毒等感染。

    抗生素:原则上不宜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一旦明确已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病毒性肺炎疗效仍有争论,例如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国内报道有效,而最近欧洲和亚洲对HlN1肺炎的观察证明无效,还导致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二重感染发生率升高。因此,不同的病毒性肺炎对激素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应酌情使用。

     

    二、病毒性肺炎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肺炎:发病与流行季节无关,除发热、咳嗽,常有脓痰,胸部X线表示为大片状实变阴影,血白细胞常增高,痰涂片革兰氏染色及培养有助于鉴别。

    2、支原体肺炎:发热、咳嗽、肌痛与病毒性肺炎相似,但症状较轻,本病红细胞冷凝集试验阳性>1:32,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阳性>1:40,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肺炎支原体抗原阳性,肺炎支原体IgM>l:16,IgG4倍升高。痰、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肺炎支原体,PCR技术肺炎支原体DNA阳性。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四环素、红霉素治疗有效,有助鉴别。

    3、衣原体肺炎:四季均可流行,成人较多见。病原体分离培养阳性,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PCR技术肺炎衣原体DNA阳性。

  •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 那场漫长的噩梦是从一名华裔空姐的求救讯息开始的。

     

    祖籍广东省开平市的邓月薇,生前是美国航空公司的乘务员,2001年9月11日早上8时21分,她在美航11号航班上值勤时,在经济舱的后排拨通了对地面控制中心的紧急电话,汇报航班可能被劫持的求救讯息:

     

    「两名座位在头等舱2A和2B的乘客进入驾驶室,机长无法联络,头等舱的乘客全部被赶出来,两位商务舱的乘务员被刺伤,飞机摇晃不定。」

     

    她是第一个向世界发出危险信号的人。FBI留存的一段 24分零2秒的录音,记录了她45岁生命的最后时刻。

     

    • 8时46分:在她和地面通话25分钟后,被劫持的美航11号航班撞上世贸中心北塔;
    • 9时02分:被劫持的美联航175号航班撞上世贸中心南塔;
    • 9时37分:被劫持的美航77号航班撞上五角大楼;
    • 9时59分:南塔倒塌;
    • 10时02分:被劫持的美联航93号航班在宾州田野坠毁;
    • 10时29分:北塔倒塌。

     

    随着高412米、110层,四周均是玻璃外墙的双塔先后倒塌,大火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是持续燃烧了好几十天,将有毒气体和微粒抛撒到方圆几公里的城区,这些物质弥漫在曼哈顿岛南端,长达数月无法消散。

     

    911袭击事件导致至少2996人在事件发生当天死亡,有246人来自四架被劫持的飞机,2,606人死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或周遭地区,125人死于五角大楼。有372名遇难者是外国人,来自90多个国家。

     

    据统计,至少有200人困于电梯而死,世贸双塔198部电梯中,共有64部电梯的缆绳经过撞击区域。这64部电梯中有48部没有人活着出来。从电梯逃离的人,许多是因为飞机撞入大楼时电梯门刚好是开着的。

     

    有两名在南塔的人在78楼刚挤入电梯,飞机便撞入大楼。电梯的9根缆绳被撞断8根,随后以近乎自由落体的速度坠落。临近一楼时,紧急刹车系统刹停了电梯厢。20多人,最终只有两人活着扒门逃出。

     

    有6个人被困在北塔一部直达电梯中,一名玻璃清洁工使用一把锋利的玻璃刷花了45分钟割开了电梯井的墙板,踹开对面的墙,并进入了50楼的一个厕所中。得益于这把玻璃刷,这6人全部成功逃离。

     

    据统计,在大楼倒塌之后,有23人被从废墟中活着挖了出来,包括15个救援人员。最后一个被营救出来的人在废墟中待了27个小时。有一人在大楼倒塌时处于22楼,他从22楼坠落,但数小时后在废墟下恢复了意识。

     

    他们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天里,逃出生天,摆脱死神的魔爪。但在事件过去了20年之后,悲剧并未终止,他们仍然在被病魔苦苦纠缠。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在世贸中心健康计划(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提供的联邦福利计划)的104223名注册者中,58%的计划成员至少感染了一种由「9·11」事件引起的疾病。与「9·11」有关的癌症病例数,从2013年的1870个,增加到2020年的20612个,增幅超过1000%。

     

    该计划中近31%的癌症患者患有皮肤癌,超过23%患的是男性生殖系统癌症,近12%患有「原位肿瘤」,即尚未扩散的癌症。

     

    此外,2012年至2020年,注册者中的非癌症健康问题也增加了80%。在患有非癌症疾病的50611名成员中,有46072名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而18450名成员报告了心理健康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和药物滥用等。

     

    他跑赢了死神

    却倒在新冠病毒之下

     

    电气工程师史蒂芬·库珀于2020年3月28日,死于新冠,享年78岁。

     

    他是美国疫情暴发第一个月,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138名新冠死难者中的一员。  

     

    库珀去世那天,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刚刚超过12万。如今,这个数字是4086万。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你很可能见过他的照片。」最早报道库珀生平事迹的《棕榈滩邮报》写道。 直到库珀去世3个多月后,他去世的消息才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

     

    库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2001年9月11日,美联社的一名女摄影师拍下了世贸大楼轰然倒下的瞬间,这张照片刊登在世界各地的报纸和杂志上,之后还在纽约的9/11纪念博物馆展出,恰好入镜的库珀也因此而成名。

     

     

    照片最左边的人就是库珀,时年60岁的他,腋下夹着一个马尼拉纸信封。他的背后,是滚滚浓烟和倒塌的塔楼的碎片。

     

    库珀是个热心肠。他和爱人从未结婚,但他们相伴一生。1993年,这对伴侣从危地马拉收养了他们的女儿杰西卡。 

     

    2019年10月,库珀进行脑部手术,手术后在医院和康复中心呆了两个多月,「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谈论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医院里没人戴口罩。」库珀的爱人说。

     

    库珀最初被诊断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20年3月23日,医护人员接走了他,5天后,他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2017年,斯蒂芬·库珀和她的伴侣和女儿在一个生日派对上/The Palm Beach Post 

     

    据美国广播公司援引「世界贸易中心健康计划」(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提供的联邦福利计划)的数据报道,截至2020年8月21日,有超过1400名「9·11」幸存者及救援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至少有191人因患新冠肺炎住院,44人死亡。该项目一名负责人称,由于统计不完全,真实的感染数据可能会更高。

     

    「9·11」幸存者及救援人员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风险,这样的风险提示,早在美国疫情初期就已被反复提示,可在美国政府笨拙的疫情防控策略下,形势依旧无法阻止地滑向最坏的后果。

     

    「这里是纽约,很多人由于在灰尘中过度暴露而患上了肺功能障碍。所以基本上,当人们肺功能和结构不正常时,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就更大。」2020年3月9日,在纽约市疫情通报会,纽约市公立医院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兹表示,许多急救人员、幸存者,以及在世贸中心倒塌后吸入了大量有毒物质的曼哈顿下城居民,均患上了呼吸道相关疾病。而患有肺部疾病、心脏病、癌症、免疫系统缺陷及糖尿病人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风险更高。

     

     

    「没有什么能吓倒我,除了新冠病毒。」说这话的菲尔,是纽约市的一名建筑工人,「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他曾第一时间在现场参与救援,由于吸入了大量危害性粉尘,他的健康大不如前,他做了30次手术。

     

    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3月,他感染了新冠肺炎,「我感觉就像生活在水下,每隔几分钟都得挣扎着浮上来大口喘气。

     

    「我认识的每位幸存者都在胆战心惊地思考‘我会不会得癌症’?」菲尔说,「现在,他们又要为是否会得新冠肺炎而担惊受怕。」

     

    幸运的是,菲尔最终战胜了病毒。三周后,新冠肺炎症状消退,核酸检测呈阴性。

     

    但更多人没菲尔这么幸运。「当初,联邦政府谎称世贸中心的空气是安全的,强迫人们返回工作岗位。这已经够糟糕了。」律师迈克尔·巴拉施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他一直在为像菲尔一样的「9·11」幸存者群体争取更好的医疗补偿,「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联邦政府还在告诉人们,‘疫情控制得不错,你们不需要戴口罩。」

     

    「9·11」事件发生后 约翰·菲尔在现场从事救援和清理工作(图片来源:ABC)

     

    当幸存者成为癌症患者

     

    博德斯死于胃癌,时年42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我很确定让我患上癌症的是那些灰尘,因为我从没生过别的病。我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博德斯在生前说,她在2014年8月被确认患上癌症,她坚称在世贸双子塔逃生时,将她层层覆盖的灰尘,是导致她罹患癌症的主要原因。

     

     

    「9·11」发生时,她还是美国银行的一名员工,开始做这份工作不到一个月。飞机撞到了大楼上,大楼开始猛烈地震动、摇晃,她头脑发晕,几乎失去理智,挣扎着想要逃出。

     

    博德斯很清楚地记得她的上司让大家保持冷静,躲到桌子底下去。但是她没有照做,「我很庆幸当时的我还有足够的力气逃到楼底下去。」

     

    当逃到楼底,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我看到有什么东西从一些人的身体里戳出来,这些人被从头到脚盖住,躺倒在血泊中。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屠杀。」

     

    两次爆炸后,纽约的城市街道笼罩在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烟雾中,她也被灰尘完全覆盖。法新社的一名摄影师拍下了那时的她,这张照片一直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时代杂志曾将其评为「25张最有影响力的图片」之一,甚至有人专门为这张照片编了一首「博德斯之歌」,还在互联网上掀起过一股热潮。

     

    博德斯在「9·11」后受了极大刺激,她把自己关在家中,足不出户。

     

    「我的人生乱套了,有将近10年我都没有去上班。」博德斯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开始酗酒、吸毒,从来不走出家门一步。我瘦得皮包骨,最瘦的时候只有72斤。」她没钱支付账单,也没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儿童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曾来到她家评估她儿子的生活情况,她的女儿被父亲领走。

     

     

    一个可怕的里程碑早已出现:2001年9月11日以来,两万多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他们深陷在与「9·11」相关的「癌症黑洞」中。截至2020年,与「9·11」有关的癌症病例数,从2013年的1870个,增加到2020年的20612个,增幅超过1000%。

     

    由「9·11」引发的癌症超过70种,在截至2016年被确诊患癌的5441人中,4692人为当时参与地面营救、清洁的消防人员、警察、环卫工人和志愿者,另外近750人是世贸中心附近的居民,或是在附近上学、工作的人员。这些癌症极有可能是由袭击发生后产生的污染致癌物导致的,40%都与呼吸系统和肠胃系统有关。

     

    「这是非常公平的有毒尘埃。无论你是学生、消防员还是高盛的富翁,都无关紧要。它正在影响每一个人,并杀死所有人。」为这些受害者维权的律师迈克尔巴拉希对媒体说。

     

    当时,成千上万的人在事发地附近居住或工作过,他们当时不知道的是,自己呼吸的空气中充满了废墟尘埃的有毒气体,和来自燃烧着的世贸大厦的污染微粒。


    「曼哈顿下城区演变成了癌症的粪池。」FBI探员陆利伯是世贸中心遗址的一名幸存者,「9·11」发生第二天,她在自己车里,打开了空调后,灰尘从出风口直喷出来,残余尘埃在加热系统中存留了好几个月。后来,她被诊断出患有两种癌症。

     

    男性乳腺癌患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迈克尔古伊德斯是一名退休的纽约警官,当年他冲到世贸中心遗址参与救援,2015年,他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当时他的女友在他的胸部发现了一个肿块,而他没有家族病史。

     

    「我甚至不知道一个男人有可能得乳腺癌。」杰夫弗林在2011年听到自己确诊乳腺癌时,他以为在做梦,感觉自己要晕倒了。

     

    莫曼多同样患上的是乳腺癌,而且他也没有相关家族病史。

     

    他是个运动健将,参加过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赛,2018年3月,他注意到他胸部有一个小肿块,很快就得到了令人震惊的诊断:乳腺癌。

     

    直到同事们提醒他才恍然大悟:他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遗址附近工作过几个月。

     

    「911事件发生一周后,我们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双子塔还在燃烧,其他的一切都在我们周围崩溃。我们被告知,空气很好,我们需要回去工作。」他说。「这是荒谬的。这是可怕的。市中心的气味和你想象的一样刺鼻。仍有建筑物在燃烧。那些建筑被烧毁了好几个月。」

     

    又一轮的男性乳腺癌诊断,只是这场健康危机的表面。「9·11」后,在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人,截至2018年,至少有15名男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在2018年于世贸中心遗址纪念博物馆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他在过去六个月里已经失去了3名同事,他呼吁更多的人报名参加政府项目,旨在检测和治疗,与从摩天大楼残骸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碎片和颗粒有关的疾病。

     

    图:约翰·莫曼多原本处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成为一名马拉松选手,并参加了铁人三项的训练,而这一切在他确诊乳腺癌后,沦为泡影。

     

    有些疾病还有数年的潜伏期,例如粉尘中的石棉所引发肺部问题,要在40年之后才会出现症状。这些疾病正不断蚕食着当年的幸存者的生命。

     

     

    受害者Marvin Bethea,曾是一名医生,911事件致病后两次中风,目前失去行动能力并患有哮喘、高血压和抑郁症。图中他展示的是他每天都必须服用的15种药。(来自:腾讯国际新闻)

     

    「9·11」事件发生3年后,幸存者阿尔迪不得不辞去了原先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离开了已生活了24年的纽约,搬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乡村地区和父母一起居住。

     

    此后,这位原先在律师事务所西装革履的金领,不得不靠在附近小镇的一家剧院售票来维持生计。

     

    雪上加霜的是,在2015年,他被确诊患有致死率非常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不但痛苦,一旦确诊无法治愈,仅能每天通过大量的药物进行控制。

     

     

    「9·11」发生时,利拉·诺德斯托姆是双子塔附近一所高中高三的学生。后来,她得了胃食道逆流病。在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后,她发现,事件对她和她的同学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出现了与她相似的症状。

     

    「我们太年轻了,这不是我们为自己做的选择。我们是未成年人。我们当时不知道那里不安全,环境保护署没有告诉我们真相。」 她创立了「StuyHealth」团队,帮助其他年轻的幸存者。她说,当时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向公众保证,世贸中心周围的空气是安全的。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谁该为这些幸存者的疾病负责?

     

    「9·11」事件中,有超过90000名幸存者、救援人员以及重建人员直接暴露于WTC粉尘之中。

     

    《院前和灾害医学》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80785位参加世贸中心健康计划的人群中,通过近20年的随访,WTC粉尘暴露者有着更高的癌症发病率,其中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的发病率更高。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聚焦于与有害烟雾直接接触者的癌症发病率。该研究通过对28729名相关人员超过11年的随访发现,第一次证明WTC粉尘暴露者的癌症发病率更高,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同样是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白血病。

     

    但其实,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最初指出,WTC粉尘暴露与癌症之间没有联系,相比之下呼吸道疾病则更有可能发生。

     

    曾有多个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认为,WTC粉尘暴露者癌症发病率并没有升高,或者研究结果无法解释。

     

    好在,随着癌症与WTC粉尘暴露的关系,被数个十年以上随访的研究证明,相应的「癌症免费治疗」,也于2012年9/11事件11周年时落地。

     

    而《外伤流行病学》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遭受外伤或暴露在灰尘云中的幸存者,患心肺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哮喘和非癌症性肺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此前,已有研究仅观察了袭击后最高5-6年间的的影响,而该研究涉及最高10-11年后的「9·11」造成的长期健康影响。此外,许多前人研究还包括在「9·11」之前就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而该研究将那些在「9·11」袭击前已诊断出慢性病的人们排除。

     

    该研究主要涉及两种「9·11」袭击下的暴露形式:外伤和灰尘云。研究发现,外伤与之后的心脏病发病之间有明显联系。头部受伤或骨折等多处外伤的人群,相比没有受外伤的人群更早患上心脏病。

     

    尤其是那些有3处或以上外伤的人们,患上心脏病的时间要大大早于未遭受外伤的人,速度是他们的7倍之多。

     

    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内严重暴露在人为灾难下,可能在几年之后造成严重的个体或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医生在治疗这些仅在当天暴露于灾难中的患者时,应当意识到即使在数年后仍存在慢性疾病发生的可能。

     

     而据《每日新闻》报道,当局综合5份研究文章指出,在世贸中心内的患病人数及疾病种类也超出预期,当中尤其以癌症更为普遍。研究发现,救援人员患上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的风险较高,而幸存者则是患上乳腺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较大。

     

    另一项研究表明,由于「9·11」事件而出现慢性健康问题的人士,提前退休或失去工作的可能性较高。这情况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之中更加明显,卫生局指出,「有3项以上慢性疾病,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士,在「9·11」事件后3至5年失业的风险较其他人高出10倍。」

     

    参考文献:
    Injury Epidemiology|doi:10.1186/s40621-017-0115-x
    Lost to coronavirus: Captured in 9/11 photo — ‘Oh my God. That’s me.’;
    The Palm Beach Post2.Man in famous 9/11 photo dies of Covid-19, family says;CNN
    Shapiro MZ,Wallenstein SR,Dasaro CR,et al.Cancer in General Responders Participating in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Programs,2003-2013.JNCI Cancer Spectr.2019 Nov 6;4(1):pkz090.
    Smith,E.,Holmes,L.,&Larkin,B.(2021).Health Trends among 9/11 Responders from 2011–2021:A Review of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Program Statistics.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1-6.
    The Lancet Oncology.9/11 survivors to get free cancer treatment.Lancet Oncol.2012 Oct;13(10):957.
    朱雪琦:《他从911恐怖袭击中幸存,却死于新冠病毒》医学界. 2020-07-06
  •  

    在经历了7天左右的居家养病,「阳过」已经逐渐转为「阳康」,但养病后的房间,是否到处都是病毒?感染期间的衣服、生活用品等要如何消毒处理?

     

    居家清洁消毒攻略

     

    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消毒也是门必修课,酒精、84消毒液......这些消毒用品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物品,怎样才能最有效的居家消毒?收藏这份《「阳康」居家清洁消毒攻略》备用吧~

     

     

    返岗后的防护要做好!

     

    「阳康」们逐渐康复后,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担心出门上班就变「王重阳」。

     

    即将返岗复工的「阳康」们不要掉以轻心,办公室内防护、通勤路上的注意事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下几点收藏起来,帮你更好的预防疾病。

     

    通勤路上

     

    ● 出门准备

     

    免洗消毒洗手液、酒精湿巾、一次性手套、纸巾、n95口罩。

     

    距离较近可选择步行上下班,距离较远可选择私家车出行,若不可避免乘坐地铁或公交,条件允许,建议错峰错时上下班,下车后及时洗手。

     

     

    ● 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

     

    1.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站着或坐着,尽量不与人交谈;

    2. 可戴一次性手套,避免扶杆或座椅;

    3. 不在车厢内饮食;

    4. 全程佩戴口罩。

     

    ● 乘坐出租车或网约车

     

    1. 进入车内先检查司机是否佩戴口罩,然后系好安全带;

    2. 触碰安全带、座椅后,不要用手揉眼睛、抹嘴巴鼻子等;

    3.建议坐后排,尽量少与司机交谈。

     

    进入办公室

     

    进入办公楼时自觉体温监测,尽量选择手扶梯或楼梯,乘坐电梯,接触按钮时可用纸巾隔开或戴一次性手套;在办公室内,也要戴好口罩,非必要不交谈,尽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

     

     

    1. 先洗手,时间最好在20秒钟,仔细揉搓;

    2. 适当给外套消毒,后可放在通风处;

    3. 桌椅或桌上物品(鼠标键盘等)进行必要消毒;

    4. 勤洗手、多饮水,每人每日饮水不应少于1500毫升;

    5. 打喷嚏、咳嗽时,最好用纸巾遮挡。

     

    进餐时间

     

    1. 尽量自己带饭,避免生食肉类,建议营养配餐;

    2. 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吃饭时说话;

    3. 不扎堆就餐;

    4. 餐具可用高温消毒;

    5. 饭前饭后洗手,饭后漱口。

     

    下班到家

     

    回家后,可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湿巾擦拭手机、钥匙等,并将外套、裤子等可以挂室内通风处,与其它家居服分开。另外,回到家后,一定记得好好洗手。

     

    建议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

     

    如果你还有这些问题:

     

    我会因为家里留存的病毒「复阳」吗?

    需要担心在工作岗位变成「王重阳」吗

    返岗后要避开同事吗?

     

    请看下图,京东大药房的专家团队都为你总结好啦!

     

     

  • 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广东举行,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

    会上,多位援非抗疫先进典型分享了他们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我国医护人员面对疫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其中,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李铁钢、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副队长杨永峰等专家分享了他们在非洲开展公共卫生培训、救治患者等经历,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也分享了她在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方面的经验。此外,我省医务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应急女队员》展示了广东卫生计生工作者在防控埃博拉疫情中的英勇事迹。

    国家卫生计生委外事司监察专员胡宏桃表示,我国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离不开我国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副省长温国辉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对他们的先进事迹给予了高度肯定。

    本次巡回报告会的举办,旨在弘扬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医护人员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 南非军营中艾滋病疫情严重,据最新数据显示,23%的士兵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军人健康的一大威胁。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在南非军营中,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军人的特殊性,他们的性伴侣众多,这使得艾滋病在军营中的传播速度加快。

    面对艾滋病疫情,南非军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定期体检、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等。然而,这些措施仍无法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为了提高士兵的健康水平,南非政府投入了5000万美元用于治疗部队中的艾滋病感染者。这笔资金将用于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心理咨询和营养支持等。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士兵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减少感染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艾滋病疫情,南非军方还加强了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预防艾滋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 随着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情的持续,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扩大疫苗接种人群,重点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等易感人群的健康安全。据悉,此次扩大接种范围的对象包括大中型企业、建筑业、活禽交易市场、动物园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此举旨在进一步防控甲流疫情在上海市的传播。

    近年来,甲流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甲流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疫苗接种计划,明确要求今年底完成85%的接种任务,明年1月15日前全面完成接种任务。

    据悉,截至本月13日24时,上海市共累计确诊甲流发病病例2491例,其中重症及危重病例70例,出院29例,在院接受治疗37例,死亡4例。尽管疫情总体平稳,但仍然不容忽视。因此,扩大疫苗接种人群,特别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等易感人群,对于防控甲流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上海市卫生健康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优化接种流程、提供免费接种等。同时,鼓励各企业、单位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疫苗接种,共同筑牢防疫屏障。

    除了疫苗接种,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甲流的重要途径。

  •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自2019年底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2月11日,重庆市报告了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16例,累计确诊病例达到505例。

    在这16例新增确诊病例中,涉及万州区、沙坪坝区、合川区、綦江区、潼南区、开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多个区域。其中,新增重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7例,重型病例转危重型病例3例,危重型病例转重型病例1例,危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1例,新增危重型病例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新增出院病例7例。

    从数据来看,重庆市新冠肺炎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控:

    1.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

    2.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3. 积极接种疫苗: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4.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5.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疫情,确保疫情不扩散。

    此外,重庆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5例,现有重型病例29例,危重型病例24例,死亡病例3例,出院病例7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7910人,已解除医学观察11262人,尚有6648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总之,面对新冠肺炎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保持警惕,又要增强信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近期,广州本土新冠疫情形势严峻,荔湾多个街道实施封闭管理,其他区居民健康码也纷纷变黄,出行受限。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挑战,以及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党员名医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于6月6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义诊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广州疫情防控,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本次活动以“指尖上的医院,健康触手可及”为主题,旨在通过线上义诊的方式,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义诊时间定于6月6日上午9点至12点,为期3个小时。活动期间,将有120余位来自胃肠、妇儿、泌尿、呼吸、心脑血管、耳鼻咽喉、风湿免疫、内分泌、骨科、慢病康复、皮肤、医学美容整形等领域的党员名医专家,通过视频、电话、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服务。

    据了解,本次义诊活动涵盖了“百名党员专家义诊”、“新冠疫情防控咨询”、“常见急救技术咨询”、“慢病健康管理咨询”四大模块,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健康服务。其中,专家们针对新冠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帮助居民了解疫情形势,提高防疫意识;针对常见疾病和慢性病,专家们提供了专业的诊疗建议和健康管理指导,帮助居民科学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义诊活动不收取任何挂号费和诊疗费,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为了方便居民挂号,中山六院开通了线上预约通道,居民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挂号预约。此外,义诊结束后,如有需要,专家们还可以为患者开具胃肠镜等检查检验项目,并预约优先检查时间,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互联网医院自上线以来,凭借其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此次“云”义诊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广州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和医疗专家正在全力以赴,与病毒抗争到底。以下是截至2月12日的抗击疫情最新消息,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疫情最新动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有所下降,但部分地区疫情仍有反弹趋势,防控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二、疫苗研发进展

    疫苗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些疫苗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发,力争早日推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三、治疗药物研究

    针对新冠病毒,我国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多种治疗药物。目前,已有一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四、防控措施加强

    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隔离措施、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等。此外,公众也要积极配合,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五、心理援助

    疫情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为此,我国已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之,抗击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

  • 近日,云南省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最新数据显示,2月9日12时至24时,云南省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病例为零。

    自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1例,除治愈出院者外,现均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目前,全省现有危重病例3例,重症14例,治愈出院18例,疑似病例125例,无死亡病例。同时,密切接触者当日解除医学观察454人,正在观察2984人。

    在确诊病例中,昆明市报告42例,西双版纳州15例,玉溪市14例,昭通市12例,曲靖市11例,大理州11例,保山市9例,丽江市7例,红河州5例,德宏州5例,楚雄州4例,普洱市4例,文山州1例,临沧市1例。

    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隔离治疗、强化社区防控、加强宣传教育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云南省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云南省还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目前,全省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疫苗接种行列,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贡献力量。

    面对疫情,我们要保持警惕,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要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   新冠疫情自去年12月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6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球新冠疫情正在恶化,单日新增病例达13.6万例,创历史新高。这场疫情对全人类构成了严重威胁,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制疫苗和药物,希望能早日战胜病毒。

      在疫苗和特效药尚未问世的情况下,许多人寄希望于气温升高,认为高温能杀死病毒,从而控制疫情。那么,气温升高真的能帮助控制新冠疫情吗?

      近期,两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表明,纬度和温度与COVID-19病例的增加几乎没有关系,湿度与病例减少的关系也很弱。而保持社交距离、限制大型聚会、企业停工学校停课等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却能有效减缓疫情。

      另一项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教授Hazhir Rahmandad领导的研究也发现,温度上升到华氏77度以上,传播风险只会略微降低,大约每1华氏度降低1.7%。这意味着,夏季天气不太可能阻止COVID-19冠状病毒的传播。

      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并不会随着气温升高而消失。要想控制疫情,我们仍需保持警惕,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活动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建议大家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做到科学防疫。

      总之,新冠病毒的防控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战胜疫情,迎接美好未来。

  • 近年来,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专家研究发现,果子狸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之一。

    果子狸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其携带的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例如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或与果子狸接触。

    为了降低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例如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监管,提高公众对冠状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冠状病毒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以期有效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

    果子狸作为一种可能携带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避免食用或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冠状病毒的流行趋势,及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做好个人防护。

    总之,预防和控制冠状病毒感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一周以来,医学领域发生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事件。

      首先,埃博拉疫情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埃博拉疫情已蔓延至多个国家,累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万例,死亡人数近五千。我国也积极应对,派出医疗队支援非洲,并加强国内防控措施。

      其次,雾霾天气再次笼罩京津冀地区,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研究表明,雾霾与心血管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应对雾霾,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此外,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心血管内科专家呼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外,还有关于疫苗、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以下是对本周医学领域的盘点:

      1. 埃博拉疫情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我国积极应对。

      2.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如何应对成为医学界焦点。

      3. 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上升,专家呼吁加强预防与治疗。

      4. 疫苗、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5. 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福音。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