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7岁女孩性早熟!都是这个坏习惯害的,你家孩子可能也有!

7岁女孩性早熟!都是这个坏习惯害的,你家孩子可能也有!
发表人:胡伶俐

7 岁女孩彤彤,

 

近一年里长高了十多厘米,

妈妈起初觉得很高兴,

但最近,她却发现孩子有早发育的表现,

到医院一查,

医生竟说骨龄超龄了 3 年,

未来身高可能难超过 150cm 了!

 

7 岁女童乳房发育,卵泡变大

 

 

彤彤近日被确诊为性早熟龄人高出许多。

 

“今年我闺女蹿得特别快,一年里长了十多厘米。”看着女儿节节拔高,彤彤妈妈一直很为之高兴,并没有想太多。

直到两天前在家给孩子洗澡时,意外发现孩子的乳房变大了,并且摸上去有小小的硬块,这才反应过来可能是早发育的表现。

入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彤彤的骨龄已经超龄了 3 岁,卵泡也已经明显增大。“照这情况发展下去,彤彤最终的身高恐怕难超 150cm!”医生惋惜地说。

 

对于这样的身高,彤彤妈妈显然无法接受。

但是由于发现时间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现在就算药物干预治疗,效果也已经十分有限。

 

 

背后元凶竟是睡觉不关灯

 

彤彤妈妈回忆了平时的饮食习惯,从不给孩子吃油炸食品、补品、饮料,怎么孩子才 7 岁,就开始发育了呢?

 

医生仔细询问了彤彤的日常生活起居,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生活环境等。最终发现了“凶手”:彤彤夜晚睡觉从来不关灯。

彤彤妈妈解释说:“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从 4 岁开始便与父母分床睡了。但是孩子怕黑,所以这 3 年来都是整夜开着灯睡觉。”

 

睡觉不关灯与性早熟的联系

 

夜晚是褪黑色素分泌的高峰期,而光照会抑制黑色素的分泌,褪黑色素的减少会造成性腺加速发育,从而发生性早熟。

 

 

防治性早熟,关键在早发现

临床上将性早熟分为三种类型,即中枢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

 

1、中枢性性早熟与“下丘体-垂体-性腺轴(HPGA 轴)”功能过早激活相关,导致生长发育异常。

2、不完全性性早熟是指出现变异性发育,如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现等,原因尚未明确。

3、外周性性早熟也称为假性性早熟,其原因与“HPGA 轴”功能激发过早无关。

通常与性腺、肾上腺皮质病变或肿瘤发生而造成的性激素分泌增加,以及过早暴露于外源性或者内源性激素等因素有关。

性早熟原因很多,需要及时发现并查找病因,才能准确干预,防止性早熟对孩子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发现过晚,骨骺过早闭合,那么将失去生长机会,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

 

 

影响性早熟的因素

 

一般而言,儿童性早熟和生活方式相关。

01 爱吃营养滋补类保健品

儿童吃营养滋补类保健品,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性早熟风险。

 

滋补类的保健品,或是能量、脂肪、动物性蛋白质吃得多的孩子,成熟往往较早。而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孩子爱吃的零食都是“催肥食品”,不利于预防性早熟。

02 夜间习惯开灯睡觉

夜间开灯睡觉、长时间看电视等,都可能会减少体内的褪黑激素,褪黑素能克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开释,能够避免性早熟。

03 让孩子用激素类化妆品

美容产品中除了营养与滋润皮肤的成分外,往往还含有一部分的雌激素,以使局部皮肤更滑润光泽,还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促进女性的第二性征发育。

 

04 内分泌干扰物

有研究指出,女童血清中双酚 A 越高,性早熟可能性越大,卵巢、子宫体积和双酚 A 含量呈正相关。除了双酚 A,洗涤剂、农药等也可能含有内分泌干扰物。

 

 

孩子性早熟危害有哪些?

 

01 极易对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性早熟儿童虽然性征发育提前,但心理、智力发育水平仍为实际年龄水平,过早的性征出现和生殖器官发育会导致未成熟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尤其是看到自己与周围人不同的性状特征极易引起孩子的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在其成年后都留有遗症。

02 使孩子分心、影响其学习

应该说,性征的出现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肯定会使孩子分心,尤其是女生,过早来月经往往会令其感到不安、害羞和紧张。

同时,女孩身体发育过早,没有能力处理好月经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加之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读书学习。

03 影响孩子的身高

性早熟的孩子往往伴随骨骼生长加速,使其看起来比同年龄的儿童长得高。

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由于性激素的提前催发,导致骨骺闭合也将大大提前,生长期则相应缩短,即:长骨骨干与骨骺提前闭合而停止生长。

一般情况下,女孩在初潮后、男孩在首次遗精后 3 年内平均只能长约 5 厘米左右,所以,性早熟儿童的最终身高反而会矮于同龄人。

04 可致孩子系统性内分泌失调

性早熟本身就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只不过,患儿自身的内分泌失调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即,有轻重缓急之分。

症状较轻的患儿主要表现为性激素水平的失调,而症状严重的患儿就会导致系统性内分泌失调,比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会引发患儿全身性多毛症状,反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患儿则表现为毛发减少、干枯,甚至伴随阴毛和腋毛的脱落;

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可见毛发细软或过早灰白,同一功能低下的患儿会出现生长期毛发减少,退行期毛发增多的症状……这仅仅是内分泌失调在毛发上的外在表现,还有很多全身性的症状,不能一一详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体检时,很多人都对化验单上血脂指标异常敏感。但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值,一些人有心无力。

     

     

    数据显示,我国1/3成年人血脂异常,大部分人对高血脂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

     

    《生命时报》特邀权威专家,教你看懂化验单上的重要指标。

     

    受访专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   王增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  余再

     

    我国1/3成年人血脂异常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2019年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达34.7%。

     

     

    本次研究在分析了2012~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共计近3万名35岁以上人群的数据后发现:

     

    居民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占19.2%;其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4.1%;有7.5%的居民总胆固醇水平偏高;6%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此外,有高血压的人中,41.3%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53.1%,但这两类患者对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分别仅为13%和16.4%。

     

    化验单4个指标里这项最关键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不同的医院正常参考范围有轻微的差别,大都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血脂异常参考标准,可以据此测定一下。

     

     

    最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四项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无其他风险因素人群,最好控制在0~3.4毫摩尔/升。

     

    与心血管病风险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0.96~1.15毫摩尔/升、女性为0.90~1.55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也是评估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差值越大,风险越大。

     

    最易受饮食影响的指标:甘油三酯

     

    正常人的甘油三酯为0.56~1.7毫摩尔/升。

     

    只要饮食中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水平就会升高;反之,降低高脂食物摄入,偏素饮食,该数值就会下降。

     

      血脂“正常”不代表健康

     

    别高兴得太早,就算你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也未必代表健康,需要因人而异。

     

    • 一要看年龄,年纪越大,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 二要看高危因素,如果已经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或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要低于1.8毫摩尔/升。

     

     

    当然,血脂也不是越低越好。

     

    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人,血脂低容易营养不良,出现头晕、疲劳、脸色苍白等症状,继而引发慢性疾病,对人体威胁也很大。

     

    积极地调整血脂:

     

    调整血脂的首选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科学膳食和增加运动。

     

    科学膳食不等于不吃脂类食物,而是要根据个人日常消耗的多少“量出为入”,同时保证饮食种类多样性。

     

     

    总体原则是:

    •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 有助降脂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可适当增量;
    • 增加果蔬的摄入量和摄入种类;
    • 烹调时多蒸煮炖,少煎炸。

     

    5种情况需服降脂药

     

    并不是所有血脂超标,都能通过节制饮食和运动锻炼来控制。以下几种情况中,只有规律服用降脂药才能将血脂降下来。

     

    1.节制饮食、中等强度运动3个月~6个月,血脂仍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脂中最重要的指标。

     

    节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只能使血脂降低5%~10%,而降脂药能使血脂降低30%~50%。

     

    血脂轻微升高的人可以通过节食和锻炼控制血脂,但血脂明显升高的人只能通过药物来降脂。

     

     

    2.血脂显著升高的中青年人(LDL-C大于3.4毫摩尔/升)

     

    普通人50岁以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很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由于基因缺陷血脂显著升高,患冠心病的年龄明显提前。

     

    因此,血脂显著升高的人即使年纪不大也需要服用降脂药减少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3.血脂偏高的高血压患者(LDL-C大于2.6毫摩尔/升)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血脂。

     

    4.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即使血脂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狭窄程度还是会不断加重。

     

    降脂药可以有效延缓血管狭窄的进展,还可以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做了支架的患者更要坚持服降脂药,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5.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血管老化得特别快。

     

    糖尿病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因此即使血脂不高也必须服降脂药。

  • 如果列一个“伤肝行为排行榜”,吃中药一定榜上有名。

     

     

    关于吃中药,常常见到两种极端:很多人视中药为洪水猛兽,一口都不愿吃;有些人却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多吃点儿也无妨。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中药是否伤肝,并提醒你如何避免伤害。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薛春苗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涛

     

    中药为什么会伤肝

     

    近年来,以肝损伤为代表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而且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其中,尤以何首乌被报道的最多。何首乌长期以来应用广泛,一度被认为是“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由其引发的肝损伤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药物肝损害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的直接毒性;二是个体对药的特异反应。第一种主要与种类和剂量有关。第二种主要与体质相关。

     

     

    药物本身固有的毒性以及个人体质问题,是包括中药在内的所有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不管是中草药还是西药,都应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然而在我国,中药实际上大都处于非处方药管理状态,容易购买,并且常常缺乏医生指导,随意使用,从而导致肝损伤。

     

    可导致肝损伤的4个原因

     

    中医专家表示,可导致中药相关性肝损伤发生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

     

    偏方、验方、秘方泛滥而缺少监管

     

    此类方药大多出自无行医资质的乡村郎中、江湖游医之手,常常违背中医理论指导,药物组成鱼龙混杂,有毒药物、超剂量现象常见。

     

    中药材质量问题

     

    如是否为道地药材,炮制工艺是否精当,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储藏、运输等环节上是否受到污染或变质,以及是否有中药农药残留、霉变、重金属超标等。

     

     

    某些中药同名误用、伪品混用

     

    如临床报道导致肝衰竭很多见的土三七,便是误将其当做田三七使用所致。

     

    服用者自身因素

     

    如有慢性肝病基础、肝功能损伤、大量饮酒及特异过敏性体质等。研究发现,23.38%的患者发生肝损伤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这些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更严重,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5种中药尤其要当心

     

    生活中,使用以下药物需尤其注意伤肝问题。

     

    1.何首乌

     

    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就发布不良反应通报,提示何首乌有引起肝损伤风险。

     

    何首乌有生熟之分,熟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的作用,而生首乌可治疟疾、润肠通便等。用其补虚、乌发一定要选炮制后的首乌,即“制首乌”。

     

     

    自己购买或采集的何首乌如果未经炮制,可能会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大黄酚,擅自滥用会对身体产生一定毒性,最主要的体现,便是肝脏损害和刺激肠道充血。

     

    不建议健康人盲目用。出现疾病,也应当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

     

    2.番泻叶

     

    番泻叶确实有不错的泻下作用,但更适合急性便秘,且一般用量5~6克即可。如果长期过量服用,它在肠道内代谢的蒽酮类似活性产物,易伤害肝脏。

     

    常出现畏寒喜暖、大便稀溏等证的平素脾胃虚寒者也不宜用。

     

    另外,许多患者听信偏方,用大黄煮水来治疗便秘。大黄中含大黄素等物质,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长期滥用也会导致肝损伤。

     

    3.艾叶

     

    中医认为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等作用。有些患者会用艾叶茶或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来治疗痛经,但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甚至服用它来预防疾病。

     

    研究发现,艾叶中含有的一些挥发油或水溶性物质,长期服用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出现肝硬化等疾病。

     

    一般建议的是,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若症状仍未缓解,应马上停药就医。

     

    4.苦参

     

    苦参可以清热燥湿,有些患者会长期自行服用苦参片,来自行治疗湿疹与慢性阴道炎。

     

     

    但要注意的是,苦参片仅适用于湿热蕴蓄下焦所致的阴道炎与湿疹,擅自服用可能耽误病情,甚至过量而伤肝。

     

    遵医嘱长期服用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肝脏问题,要马上停药,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5.白果

     

    白果是银杏树的果实,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但未经炮制的白果核仁中还含有银杏酸、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过量服用易导致腹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中毒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白果炒熟后可将大部分的苦杏仁苷去除,使毒性减低。可将白果剥壳后泡水一小时左右再加热食用。

     

    但成年人一般一次不要超过10粒,儿童一定不要超过5粒。5岁以下儿童禁吃。易出血和身体虚寒者也不宜用白果。

     

    学4招尽可能减少伤害

     

    1.从正规渠道购买

     

    生产和加工不当,如炮制不充分,或农药、重金属残留等,也可能增大肝损害风险。

     

    大家应从正规渠道购买中药,不要在路面购买所谓“百年何首乌”与“道地老山参”等自行服用。

     

    2.了解成分与风险

     

    对于中成药而言,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了解中西药复方制剂及其组分的用药风险。若不能分清哪些是西药成分,可咨询药师。

     

    对已报道有肝损伤或说明书警示有肝损伤风险的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需警惕选用,严格限制剂量与疗程。

     

    3.不要当成保健品长期用

     

    盲目听信广告,自行长期服中药和不合格的中药保健品,十分危险。如果需要用中药,在病因不明确时,应咨询医生。

     

    要意识到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保健品等都有肝毒性的风险,需把握适应证,不能滥用,更不能超剂量、超疗程使用。

     

    4.定期检测肝功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特别是服用易致肝损伤的药物时,最好定期随诊,监测肝功能。

     

    一般来说,用药后5~90天内最容易出现肝损伤,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深黄等症状时,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另外,患者本身有肝脏疾病,肝功能差,应尽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若必须使用,要严格遵医嘱。

  • 一大早排队等体检,好不容易轮到了,如果医生说需要空腹,或是尿憋得不够,得继续喝水,你会不会很闹心?

     

    体检前不清楚某些注意事项,可能会白跑一趟,甚至让检查结果失真。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体检前要注意的那些事。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医师  吴齐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姚海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博士  欧阳碧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病科护师  王璐璐

     

    5类检查需要空腹

     

    “空腹”一般指8~14小时无热量摄入,比如吃主食、肉蛋、奶、水果等食物。如果上午检查,检查前一日建议18点吃晚餐,之后禁食,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做检查比较合适。

     

    至于能否喝水,要分情况看:

     

    • 完全不能喝水:胃肠镜检查需排空胃肠道,除了要做到“空腹”外,检查当日必须禁水。
    • 可以少喝点水:其他项目在检查当天可以喝一小杯水(大概200 毫升),最好在起床后饮用,但应限制含糖饮料。
    • 需要大量喝水:泌尿系超声、腹部妇科超声等检查,需要憋尿,一般需要大量喝水。

     

    临床上,需要空腹做的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腹部超声、CT

     

    腹部的超声、CT、核磁要求空腹,是因为胆囊在充盈的状态下,才能清晰显示,进食后胆囊会出现萎缩、胆囊壁增厚,这会影响检查结果。

     

    腹部超声主要检查部位有胆囊、胆管、胰腺、肝脏、腹腔大血管等。检查前1~2天最好不吃产气较多的肉类、蛋类、豆类等食物。

     

    2.胃肠镜、钡餐等消化道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食管、胃、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也是食管、胃、肠道早癌筛查的最佳方法。

     

    胃镜检查需借助一根纤细、柔软的管子(光导纤维+高清摄像头),伸入胃腔、十二指肠腔,观察黏膜、拍摄或治疗。

     

    食物残渣会遮挡溃疡面和黏膜,影响观察,而牛奶、咖啡、果汁等可能造成黏膜颜色发生改变。

     

    X线钡餐造影或CT,需要服用硫酸钡造影剂观察消化道,如果有食物遮挡,将影响医生的判断。

     

    3.某些生化检查

     

    血液检查中,包括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各种感染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激素水平等。

     

     

    部分人进食后,血液呈现乳糜状,会影响检查结果。另外,空腹状态时,机体处于一个基础代谢状态,可以避免食物干扰化验结果。

     

    比如血糖、血脂这类指标,在进食后必然会升高;而胰岛素等一些指标,会因为进食引起波动,干扰检查结果。

     

    4.会刺激消化道的检查

     

    气管镜、喉镜等刺激咽喉部的检查,可能造成患者不适,引起恶心,所以最好空腹。

     

    5.需要强化的CT、核磁

     

    一些影像学检查,如增强 CT、增强磁共振,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引发呕吐,最好空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检查都需要空腹,以下检查都不需要禁食禁水:

     

    • 各个部位的X光;
    • 无需强化且非腹部的核磁、CT;
    • 甲状腺、乳腺的超声、颈部及脑血管超声、上下肢动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

     

    体检前,你该做好7件事

     

    每到年末,各单位的体检高峰也如约而至。要想不让体检结果失真,体检前,要做好7件事:

     

    1.体检前3天,避免暴饮暴食

     

    进食大量油腻食物,可能影响肝功能检查的准确性。吃大量高蛋白食物,会使尿素氮、血肌酐升高,造成肾功能异常的假象。动物内脏、血液、菠菜等可能影响大便潜血试验。

     

    建议体检前3天保持饭菜清淡,不喝咖啡、浓茶,不吃冷饮,不吸烟。

     

    2.某些药停3天再体检

     

    如果正在服用抗生素、维生素C、减肥药、避孕药,应停药3天后再体检。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会干扰大多数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项目。

     

    慢性病患者(如甲亢、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接受术后抗凝治疗者,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不良事件,应与医生沟通后再体检。

     

     

    3.体检前两天,不剧烈运动

     

    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升高,改变某些激素水平,引起血糖、游离脂肪酸、乳酸等升高。血压检测对“平静状态”有严格要求。

     

    建议体检前两天不剧烈运动,采血前1小时不做散步等活动,量血压前不要来回走动。

     

    4.体检前1天,不能饮酒

     

    饮酒可能影响甘油三酯、转氨酶、尿酸等的检查,还可促使血压改变,降低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功能检查的准确性。

     

    体检前3天避免大量饮酒,前一天不要沾酒。

     

    5.月经前后,尽量别查肝功

     

    月经、怀孕等生理状况,均可影响血液检测结果,女性体检最好避开生理期,特别是妇科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等。

     

    但性激素检测,应选择月经第3天采血,才能反映卵泡初期各项指标的基础水平。

     

    6.检查当日适度空腹

     

    空腹要有限度,过长过短都不好。超过18小时未进食,机体处于轻度饥饿状态,与代谢、肝肾功能相关的血液成分改变,如血糖、血脂、血清蛋白、肌酐、尿酸等。

     

    7.采血最晚不超过11点

     

    正常人血清物质水平的参考范围,是以早上8点为基线来定义的。一般要求上午7点半至8点半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11点。

     

    体检时别犯4种错

     

    体检时,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可能会让你错过揪出疾病的机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怕辐射不拍胸片

     

    很多人“谈 X 线色变”,体检不拍胸片,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拍胸片可大致了解胸部情况,发现部分支气管疾患、结核、肺癌等。

     

    拍一次胸片的辐射量很小,仅相当于7~10天自然辐射量,对普通人身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孕妇或计划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可不拍胸片。

     

    嫌麻烦不验尿和便

     

    尿检是肾脏、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风向标,且敏感性高。

     

    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到肉眼看不见的胃肠道出血。若放弃大小便检查,极有可能错失早期发现疾病的良机。

     

    只重视心肝肺,忽视耳鼻眼口

     

    若体检时放弃五官科检查,可能错过发现很多疾病或癌前病变的机会。

     

    耳鼻喉科不仅可发现大部分急慢性炎症,还可筛查浅表肿瘤。

     

    眼科对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常见病检出率非常高。

     

    口腔科除了发现牙齿和牙周问题,更能发现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如黏膜白斑、纤维化等。

     

     

    看到检查呈“阳性”就害怕

     

    “肝功能异常”“高血脂”“甲状腺/乳腺/肺结节”……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可能会罗列几条甚至十几条“阳性发现”,很多人常被吓得寝食难安。

     

    个别结果偶尔一两次不在正常范围内,不见得就是疾病,最好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定期复查阳性指标。

     

    另外,建议留好近几年的报告,动态观察指标变化。特别是查出包块者,每年要观察其生长速度。

  • 牙周炎,一个毁掉牙齿健康的“慢性杀手”。从最开始的刷牙出血到后来一口好牙被连根拔起,它的存在,远不止毁牙那么简单。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牙周炎是怎么毁掉一口好牙的,并教你一套“护牙攻略”。

     

    受访专家

    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副主任  司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副主任医师 刘敏

     

    牙周炎毁掉一口牙

     

    牙周炎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通俗说法就是牙床发炎了,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

     

    口腔内有大量细菌,它们集聚成团就形成了牙菌斑,会黏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内黏膜表面。如果口腔卫生不好,细菌就会滋生形成牙结石,刺激牙龈出血。牙结石不断累积会“跑到”牙龈底下,造成牙龈萎缩,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 轻度牙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口腔异味;
    • 中度牙周炎会导致咀嚼无力、牙床肿痛、牙龈退缩、牙根暴露。
    • 重度牙周炎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疼痛等症状,无法咀嚼食物,最终牙齿脱落。

     

    如果将牙齿比作大树,牙根就是树根,牙齿周围的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就是树根周围的泥土。如果树根周围的泥土没了,即使大树没有被虫蛀,也会倒下。同样道理,如果牙根周围的牙龈发炎、牙槽骨被吸收,即使牙齿没烂也无法保留。

     

     

    其实,牙周炎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但其早、中期没有明显症状,绝大部分国人又没有定期看牙医的习惯,因此很难早期发现,直到牙齿松动时,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牙缝变大,小心牙周炎“偷袭”

     

    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牙缝变大的主要因素就是牙周病,即由于牙菌斑、牙石、吸烟等引起的牙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牙龈等)出现长期慢性感染。

     

    牙周病对口腔的损害就犹如“水土流失”一般,使得牙支持组织长期处在炎症环境中慢慢萎缩。

     

    随着年龄增长,牙支持组织本就在不断萎缩,再加上牙周炎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增长,牙齿间的“小三角”间隙会越来越显露,牙缝也越变越宽。

     

    • 如果两颗牙齿的位置没有变化,仅仅是“小三角”萎缩,要以治疗牙周疾病为主;
    • 如果随着牙缝变宽,牙齿松动、移位(向外突出、向前移位等)等,就需要及时拍片治疗,轻则需要采取松牙固定,重则需要拔除、再种植,否则久而久之会影响上下牙咬合力,继续损害牙槽骨。

     

    牙周炎是4种病的“病引子”

     

    牙病是一位缓和的“慢性杀手”,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炎可能诱发以下疾病:

     

    1.心血管疾病

     

    口腔是一个细菌储存库,一旦有了牙周病,牙骨吸收,细菌趁机入侵血液循环系统,形成暂时性菌血症。

     

    若细菌随着血液进入心脏,就可能形成心内膜炎;若进入冠状动脉,就可能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2.消化道疾病

     

    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内科专家首先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它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罪魁祸首。

     

    后来医学专家在唾液、牙菌斑中也检测到了这种病菌。一旦患了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浓度就会大增,随着吞咽进入胃部,繁殖壮大,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3.早产

     

    牙龈发炎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释放出炎性因子,导致孕妇血糖代谢不良,更容易早产。

     

     

    此外,孕妇牙痛影响进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间接损害胎儿健康。

     

    4.糖尿病

     

    牙周病和糖尿病互相影响。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病,并且病变损害严重、进展迅速,经常伴发牙龈脓肿等。

     

    反过来,牙周炎会使胰岛素受体迟钝,胰岛功能下降,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因此,控制糖尿病必须控制牙周感染。

     

    每个人都该学会的“护牙攻略”

     

    牙齿的“小毛病”通常被很多人忽略,只有等到牙痛或者需要拔牙时才引起重视。预防牙周炎,就要从刷牙控制牙菌斑开始做起。

     

    以下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护牙方法”:

     

    第一颗牙萌出时,就要养成刷牙习惯

     

    正确刷牙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预防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牙周炎等。当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时,家长就应给宝宝刷牙。

     

    从6个月左右开始长乳牙,到2岁这段时间,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和牙齿比较娇嫩,家长可以用纱布缠住手指,沾上清水,轻轻擦洗孩子的牙齿表面。孩子3岁时,就应该学着自己刷牙,家长要在一旁给予指导和监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选用适合自己的牙刷

     

    刷牙就像大扫除一样,边边角角都要擦到。牙和牙龈交界处最容易脏,如果牙齿不整齐,也容易存脏东西,这些死角都要彻底清洁。

     

     

    成年人刷牙时不仅要“面面俱到”,还要减少牙刷对牙齿、牙龈的磨损。牙刷应该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否则影响清洁效果。

     

    如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可以选择刷毛稍微硬一点的牙刷;如果口腔卫生非常好,可以选择毛稍微软一点的,虽然清洁效果不如硬毛刷,但对牙齿、牙龈磨损较轻,保护作用更好。

     

    清洁口腔和保护牙龈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的,所以要依照每个人的情况而定。

     

    培养使用牙线的习惯

     

    除了认真刷牙,养成使用牙线的好习惯,也能有效清除牙缝中的残留物。切忌把牙齿当开瓶盖的工具。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洗牙)也是预防牙周病的有效方法。

     

    必要时去医院维护治疗

     

    建议如果已经患有牙周病,一定要定期去正规口腔医院维护治疗,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控制牙菌斑等牙周病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牙周病变控制在起始阶段。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掉牙很正常,大不了镶牙补救。如果牙周组织不健康,无论是传统的镶活动假牙、正畸治疗,还是种植牙等修复,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牙周病严重者甚至无法种牙。

  •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研究发现,80%的尿酸属于内源性,是体内核酸代谢的产物,20%属于外源性,来自于我们摄入的食物。

     

     

    那么,尿酸过高又是怎么回事?

     

    人体内的尿酸,1/3通过肠道排泄,2/3通过肾脏排泄。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或降低。

     

    人体内有一个容纳尿酸的"漏斗",一旦"漏斗"中的尿酸过多,或"漏斗"出现问题,尿酸就会被带到血液中,导致尿酸高。一般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20μmol/L,就定义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高的人,3件事最好别做,易诱发痛风

     

    第一件:经常憋尿

     

    生活中,有些人会有"憋尿"的习惯,但是,尿酸高者,一切要注意,切莫这样做。人体大部分的尿酸,是通过肾脏,经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憋尿,导致不能及时排尿,一方面,憋尿本身损伤肾脏功能。另一方面,"积累"的尿酸,不能及时排出,就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析出,容易沉积在肾脏中,诱发肾脏病变,增大慢性肾衰竭的风险。

     

    第二件:不渴不喝水,喝水少

     

    生活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只有感到口渴的时候,才会去喝水。对于尿酸高者,这一点不可取,一定要注意避免。多喝水,可以促进尿酸的排出,如果喝水少,尿酸泡出的少,累积到体内的多,容易诱发肾结石。所以,尿酸高,一定要注意及时喝水,多喝水,促进尿酸排出。

     

    第三件:喝酒贪杯

     

    国人对于喝酒,有着很深的感情,平常日子里,也会小酌几杯。然而,对于尿酸高者,就要少喝酒,甚至不喝酒了。特别是啤酒,其含有大量嘌呤,尿酸高的人,一般禁止饮用。白酒,虽然含嘌呤较低,但会影响尿酸排泄,增加痛风风险。所以,尿酸高者,一定要注意,最好少喝酒,能不喝才是最好。

     

    尿酸高的人,2样东西最好别碰,易诱发痛风

     

    第一样:饮料

     

    很多人,喜欢喝饮料,觉得比水好喝。但是,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果酸,果糖,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会产生尿酸,使得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加,诱发急性痛风。所以,尿酸高的人,要远离饮料,多喝白开水,草药茶水更佳。

     

    第二样:海鲜

     

    海鲜虽比较美味,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一定不能碰。海鲜含有较高的嘌呤,每100g海鲜就有150-1000mg嘌呤含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海鲜都属于高嘌呤食物,海鲜和海蜇皮就属于海鲜中嘌呤食物较低的。

     

    降尿酸,防痛风,谨记"1多、2少":

     

     

    "1多"——多喝水

     

    白开水,绝对是高尿酸者的最佳选择。多喝水,可稀释尿酸,减少结晶,还可增加尿酸,促进尿酸的排泄。

     

    主动喝水,小口慢慢喝,少量多次,是尿酸高者需要注意的。至少要保证每天2000ml的水。此外,也可以用茶来帮助溶解尿酸盐、降尿酸。

     

    念露菊,富含胆碱、菊甙、类黄酮,是降尿酸的"小帮手"。研究表明,常服有助于减少嘌呤合成,抑制尿酸水平提高,减少尿酸结晶在血管、关节沉淀。同时利尿消肿,加速尿酸排出。和类黄酮结合,起到双向降酸作用。

     

    "2少"

     

    1、少熬夜

     

    熬夜,易导致身体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最终造成体内的尿酸无法及时排出,对尿酸有一定影响的。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不利于尿酸的排泄。所以,尿酸高的人,一定要注意休息,不可熬夜。

     

    2、少久坐

     

    长期久坐,对身体危害很大,会导致身体水钠滞留,易引发水肿而导致血流不畅,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出。还有研究显示,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8小时者,痛风发作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为此,平时一定要养成学会运动的习惯,尽量增加减脂的有氧运动,少做一些无氧运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健康:“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健康?《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健康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换种盐,每年减少45万人死亡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每天可以吃多少?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低钠盐,3类人慎吃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5.5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 遗传性高血压引起头痛,表明血压过高,需进行药物降压,并做好日常护理,严重时还应就医诊治。高血压通常与遗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血压反复增高,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出现以上症状后,需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比如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血压稳定后,疼痛的症状可减轻。

    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需做好日常护理,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压力过大。要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少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饮食要清淡。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较明显或持续时间较久,应警惕脑血管病变,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 一、要查骨质疏松,抽一管血,看看血钙低不低就行了,对吗?

     

    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所以这种说法不对。

     

     

    二、经常有些药店或商场,免费检测骨密度,这种检查靠谱吗?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国际上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检查部位是脊柱和髋部。药店或商场使用的多为单能X线吸收法,检查部位多为腕部。所以不靠谱,应该在正规医院检查。

     

    三、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吗?

     

    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与正常成年人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一个标准差(SD)以上但未达到2.5个标准差(SD)时,叫骨量减少,降低2.5个标准差(SD)以上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也就是说骨质疏松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骨质疏松症。

     

     

    四、年轻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事,跟我没关系,对吗?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或老年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比如截瘫、偏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风湿病等。还有一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所以,骨质疏松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老年人说骨质疏松就是一种老化,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牙齿会脱落,很正常的事。比起冠心病、高血压来不算个啥,对吗?

     

    疼痛、脊柱变形(身长变短、驼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一旦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冠心病、高血压常被描述为急性杀手,骨质疏松症则是慢性杀手,同样要命,不得不防。

     

    六、预防骨质疏松,无需从小开始,对吗?

     

    人的一生当中,骨组织不停地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增多,大约在 20-30岁,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即骨峰值),此后骨量开始逐年流失,更年期后最为明显。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适量的运动,最大程度地提高骨峰值。这就好比我们年轻时必须好好工作多多赚钱,等到年老退休后才有的钱花。

     

    七、古人说以形补形,吃啥补啥,骨头汤可以补钙,加醋效果更好,对吗?

     

    临床检测显示每升不加醋的骨汤钙含量只有11毫克,每升加醋骨汤钙含量为43.2毫克,而每升牛奶中的钙含量为1113毫克。可见,骨头汤中的钙微乎其微。牛奶含钙量高,营养丰富,容易吸收,值得推荐。虾皮虽含钙量非常高,但由于虾皮质量太轻了,喝一袋牛奶获得的钙需要吃一脸盆虾皮才够,显然不切实际。豆制品不仅含蛋白质,而且含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预防骨质疏松,同样值得推荐。

     

    八、钙是好东西,多补点有益无害,对吗?

     

    缺钙可以导致骨质疏松,但补钙绝非多多益善。钙的吸收需要良好的肠道和肝肾功能,否则补的再多也吸收不了。同时,钙摄入过量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胃痛、便秘等不适,严重时可引起高钙血症,增加肾结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九、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就行,对吗?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形成和骨分解失平衡导致的,是骨代谢的异常,因此,单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补再多的钙也会流失。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十、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故患者宜静不宜动,对吗?

     

    要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应力刺激,太空宇航员骨量会丢失,就是缺乏应力刺激的结果,长期卧床也是这个道理。运动锻炼通过增加骨与骨之间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运动不仅应包括增加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健身操、骑车等,也要加强易骨折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比如腰背肌、大腿肌、腕部肌群,同时还要配合下肢平衡功能训练,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

  • class com.jd.security.xss.encoder.FilterForRichText:filter error

  • 整天头昏沉沉的原因比较多,可能是睡眠障碍、贫血、脑供血不足等因素导致。

    1.睡眠障碍:如果患者存在某些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可导致夜间睡眠质量差,无法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睡眠,大脑无法得到休息和放松,也会导致头昏沉沉的症状。

    2.贫血:如果患者存在贫血的症状,可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就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进而导致头晕、头痛、乏力、昏沉等不适。

    3.脑供血不足:如果患者存在颈椎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可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补充,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也可出现头昏沉沉的感觉。

    此外,高血压、脑梗死等,都可引起整天头昏沉沉。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奶瓶是必不可少的喂养工具。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选择一款合适的奶瓶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挑选适合新生儿的奶瓶,帮助您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奶瓶材质选择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奶瓶材质有玻璃、PC、PP、PES和PPSU等。

    1. 玻璃奶瓶:安全、易清洗,但较重,不适合宝宝自己拿着喝。

    2. PC奶瓶:耐热性好,但容易老化,含双酚A,不建议长期使用。

    3. PP奶瓶:不含双酚A,耐热性好,是较理想的选择。

    4. PPSU奶瓶:不含双酚A,耐热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5. PES奶瓶:不含双酚A,耐热性好,但价格较高。

    二、奶瓶口径和容量选择

    1. 口径:宽口径奶瓶方便清洗,不易洒出;标准口径奶瓶便于携带。

    2. 容量:根据宝宝的食量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容量。

    三、奶嘴选择

    1. 材质:硅胶奶嘴无味无臭,耐咬;橡胶奶嘴柔软,但含橡胶气味。

    2. 孔型:圆孔形奶嘴适合3个月以下宝宝;十字形、Y字形、V字形孔型奶嘴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宝宝。

    四、奶瓶功能选择

    1. 带柄奶瓶方便宝宝抓握;

    2. 带重力球设计的奶瓶方便宝宝吸到瓶底液体;

    3. 抗菌奶瓶抑菌、抗菌;

    4. 防胀气奶瓶减少宝宝胀气、嗝奶的风险。

    五、奶瓶数量和更换

    1. 建议准备2个玻璃奶瓶,一大一小,方便不同场合使用;

    2. PP材质奶瓶经济实惠,适合宝宝自己拿着喝;

    3. 奶瓶和奶嘴需要定期消毒和更换,确保宝宝健康。

  • 性早熟,这一儿童健康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性早熟是指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现象。在我国,性早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诸多隐患。

    性早熟分为真性、假性和部分性早熟。其中,2岁以下儿童多为部分性早熟。女孩性早熟的比率高于男孩,尤其在特发性性早熟中,女宝宝占比高达70%-80%。

    性早熟的表现多样,女孩可能出现乳房隆起、月经初潮等症状;男孩则可能出现睾丸增大、变声、长胡须、体毛增多等现象。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第二性征,以便尽早发现性早熟。

    导致性早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营养过剩和盲目进补:过量摄入营养品、保健品等可能导致儿童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引发性早熟。

    2. 环境污染:洗涤剂、农药、塑料制品等环境污染物可能含有类似雌激素的物质,通过食物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性早熟。

    3. 含激素食物:反季节蔬菜、禽肉类、油炸食品等可能含有激素,长期食用可能导致性早熟。

    4. 性信息:过多接触与年龄不相符的性信息,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发育异常,进而引发性早熟。

    性早熟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危害,包括:

    1. 影响身高:性早熟儿童骨骼发育过快,生长周期缩短,可能导致成年后身高矮小。

    2. 影响心理健康:性早熟儿童心理发育与身体发育不匹配,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

    3. 增加患病风险:性早熟儿童可能增加患肿瘤、性传播疾病等风险。

    为预防性早熟,家长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适当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保证蛋白质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摄入激素类营养品。

    2. 增加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促进生长发育。

    3. 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激素分泌。

    4. 营造良好环境:避免孩子接触过多与年龄不相符的性信息。

  • 台风季节,家长们都会为宝宝准备一件雨衣,以防风雨侵袭。然而,近期台湾一份儿童玩具抽检报告显示,儿童雨衣中增塑剂DEHP含量超标196倍,引发人们对儿童雨衣安全的担忧。那么,增塑剂DEHP和壬基酚究竟会对儿童造成哪些危害?如何避免这些风险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增塑剂DEHP,全称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是一种常用的塑料软化剂。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甚至可能导致性早熟。壬基酚是一种常用的纺织印染助剂,也具有类似DEHP的内分泌干扰作用。过量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儿童雨衣的国家标准,对增塑剂和壬基酚含量的限制也不明确。因此,家长们在选择儿童雨衣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制成的雨衣,如棉、麻等。

    2. 避免购买颜色鲜艳、气味刺鼻的雨衣。

    3. 尽量不要让儿童长时间穿着雨衣,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4. 定期清洗雨衣,减少化学物质残留。

    5. 如发现儿童出现性早熟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营养摄入越来越重视。然而,有些看似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儿童在正常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发育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性早熟的食品,家长朋友们需要注意:

    1. 药膳

    像雪蛤、冬虫夏草、人参(包括西洋参等)等药膳,其中的促性腺素含量较高,容易诱发性早熟。家长不要认为这些是补品,而让孩子长期服用。

    2. 家禽内脏

    鸡鸭等家禽的脖子和内脏中含有激素,长期食用可能导致性早熟。尤其是将脖子和内脏一起熬汤,更容易让孩子摄入过多的激素。

    3. 反季水果

    反季节水果往往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孩子长期食用可能导致性早熟。建议家长给孩子选择应季水果。

    4.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热量高,容易导致孩子肥胖,从而引发性早熟。此外,食用油反复加热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5. 保健品

    一些标榜能让孩子“长高长壮”的保健品,往往含有激素。长期服用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建议家长谨慎购买保健品。

    除了注意饮食,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性早熟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 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们总是充满期待。然而,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许多家长却陷入了误区,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1. 孩子发育晚,长大后会补回来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比同龄人矮小,却认为孩子只是发育晚,长大后自然会补回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身高增长是有黄金时期的,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的身高增长潜力就会大大降低。

    2. 认为身高完全由遗传决定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身高完全由遗传决定,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虽然遗传对身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后天因素如营养、运动等也会对孩子身高产生重要影响。

    3. 盲目给孩子补充营养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个子矮是因为营养不足,于是盲目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实际上,营养过剩也会导致孩子发育异常,甚至引发疾病。

    4. 认为运动只会让孩子长肌肉,不会长高

    有些家长认为,运动只会让孩子长肌肉,不会长高。实际上,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孩子骨骼生长,帮助孩子长高。

    5.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钙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钙,于是给孩子大量补钙。实际上,钙只是骨骼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缺乏钙并不会直接导致孩子身高矮小。

    6.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锌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锌,于是给孩子大量补锌。实际上,锌只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锌并不会直接导致孩子身高矮小。

    7.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于是给孩子大量补充维生素D。实际上,维生素D只是骨骼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缺乏维生素D并不会直接导致孩子身高矮小。

    8.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生长激素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生长激素,于是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实际上,生长激素只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注射生长激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9.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睡眠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睡眠,于是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实际上,睡眠只是影响孩子身高增长的因素之一,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不能直接让孩子长高。

    10. 孩子身高矮小,是缺乏运动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身高矮小是因为缺乏运动,于是让孩子多参加运动。实际上,运动只是影响孩子身高增长的因素之一,多参加运动并不能直接让孩子长高。

  •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婴幼儿性教育问题逐渐引起家长的重视。然而,面对孩子提出关于性别的疑问,许多家长仍然感到困惑和尴尬。本文将围绕婴幼儿性教育展开,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一、婴幼儿性教育的意义

    1.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2. 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3. 预防性侵害

    二、婴幼儿性教育的内容

    1. 认识自己的身体

    2. 了解性别差异

    3. 正确对待隐私部位

    4. 避孕和性病知识

    三、婴幼儿性教育的实施方法

    1. 以身作则,家长先行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 利用绘本、动画等教育资源

    4.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孩子为什么会对性感兴趣?

    2. 如何应对孩子的性游戏?

    3. 如何教育孩子预防性侵害?

    五、总结

    婴幼儿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健康成长。

  •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家长担忧,孩子食用某些食物是否会导致性早熟。一份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医生开具的预防儿童性早熟禁食食物名单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流传,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那么,这份禁食名单靠谱吗?孩子食用蛋白粉、蜂蜜、燕窝、牛初乳、多种维生素等是否真的会导致性早熟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实验依据证明禁食名单上的食物会导致性早熟。蛋白粉和动物脂肪确实可能促进儿童性早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都会导致性早熟。

    导致性早熟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激素、营养因素等。一些含有激素的药物、食物、化妆品等都可能引发性早熟。此外,肥胖、色情信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性早熟。

    如果孩子出现性早熟的症状,如女孩乳房隆起、阴毛、腋毛生长,男孩睾丸、阴茎增大等,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预防性早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2. 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含有激素的药物、食物、化妆品等。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肥胖。

    4.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接触不良信息。

    总之,家长无需过度担忧禁食名单上的食物是否会导致性早熟。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生活习惯,及时就医,才能有效预防性早熟的发生。

  • 鸡精,作为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对于孕妇来说,鸡精的食用却引发了不少争议。孕妇可以吃鸡精吗?鸡精对胎儿和孕妇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将从鸡精的营养成分、孕妇食用鸡精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鸡精等方面进行探讨。

    鸡精的营养成分与价值:

    鸡精主要由味精、食用盐、鸡肉或鸡骨粉末、呈味核苷酸二钠等成分制成。虽然鸡精在调味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其营养价值并不高,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孕妇食用鸡精的潜在风险:

    1. 激素残留:一些不法商贩在鸡饲料中添加激素,导致鸡精中可能含有激素残留。孕妇长期食用含激素的鸡精,可能导致胎儿性早熟、过度肥胖等风险。

    2. 影响锌吸收:鸡精中的呈味核苷酸二钠等成分可能影响胎儿对锌的吸收,而锌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

    3. 流产、早产:富含其他成分的鸡精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风险。

    如何正确选择鸡精:

    1. 选择纯鸡精:纯鸡精不含防腐剂、保鲜剂等成分,更加安全。

    2. 注意鸡精的用量:即使是非纯鸡精,孕妇也应尽量减少食用量。

    3. 咨询医生:在食用鸡精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之,孕妇在孕期应谨慎食用鸡精,以保障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 乳房是女性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同时也是乳腺癌的高发部位。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哺乳,许多新妈妈会选择请催乳师进行催乳按摩。然而,不规范的按摩方式却可能导致乳腺组织损伤,甚至引发乳腺癌转移。

    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和超早期肿瘤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不规范的按摩方式可能会将肿瘤细胞挤压到血液或淋巴中,导致癌细胞转移。

    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建议新妈妈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催乳服务。同时,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也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总之,关爱乳腺健康,从规范按摩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 性早熟,这个曾经只在成年人群中出现的词汇,如今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儿童医疗领域。性早熟是指儿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或10岁前月经来潮,男孩在10岁前开始性发育,这些现象都可能是性早熟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家长过度追求孩子营养,导致性早熟病例不断增多。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补充营养品、蛋白粉、蜂蜜等,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这些看似有益的营养品,却可能成为导致性早熟的因素。

    蜂蜜,这个许多人认为安全无害的食品,其实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性雌激素。长期摄入蜂蜜,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蛋白粉,虽然富含蛋白质,但大豆制品中含有的异黄酮也是一种植物雌激素,过量摄入同样可能导致性早熟。而增高产品中含有的激素,更是直接导致性早熟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预防性早熟呢?首先,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营养品。其次,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最后,家长要避免过度追求孩子的身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性早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因过度追求营养而导致性早熟的发生。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