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换一下盐”就能保护心血管!《英国医学杂志》:每年拯救45万人

“换一下盐”就能保护心血管!《英国医学杂志》:每年拯救45万人
发表人:京东健康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之中,以咸为首,所以盐也是"百味之首"。

 

 

有了盐之后,我们的食物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是,我们在享受味蕾刺激的同时,也被食盐中的“钠”悄悄伤害了健康:“钠”元素摄入过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

 

怎样在兼顾美味的情况下,让自己吃得更健康?《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教你健康吃盐。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陈燊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  宋新

 

换种盐,每年减少45万人死亡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评估在中国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在餐桌上或在烹饪过程中使用的任意一种盐)的干预措施,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i Marklund联合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中国食盐替代与中风研究(SSaSS)的数据,发现如果在中国使用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食盐,将能每年减少45万例心血管死亡,减少了11%[1]。

 

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钾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

 

使用低钠盐大约能降低5mmHg的收缩压和2mmHg的舒张压。在中国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使用低钠盐与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关[6]。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每3名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估计,中国大约1/7的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为高钠摄入,也就是盐吃多了[3]。而因此减少钠的摄入十分必要。

 

低钠盐,每天可以吃多少?

 

“低钠盐”,即在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或碘化钾(KI)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

 

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大约3克食盐)。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因此,在营养师看来,即使吃低钠盐,也尽量控制在6克以内。

 

 

低钠盐,3类人慎吃

 

虽然食用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是人人皆宜。

 

低钠盐中钠的含量减少了,为了不降低咸味,会添加钾。大多数情况下摄入钾离子是安全的,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

 

1.肾功能不好的人

 

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当血钾超过5.5毫摩尔/升,就会对心血管造成威胁。

 

2.服用“普利”及“沙坦”类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常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氯沙坦、缬沙坦等降压药,会抑制了体内的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导致钾离子排出受阻,血钾也就自然升高。

 

因此服用上述两种降压药物的同时,再食用低钠盐,高血钾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3.服用螺内酯的人

 

螺内酯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也同时是一种降压药物,它也会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

 

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不宜多吃低钠盐。

 


参考资料: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3]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出自著名画家达芬奇,说的是人的双眼可以表达内心情感。

     

    在医生们看来,眼睛和心脏的确有着微妙的联系,眼睛的变化有时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信号。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带你透过双眼捕捉心脏和血管病变的迹象,并教你对症护好心血管。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住院医师 郝博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脑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刘彦超

    北京老年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陈建华

     

    眼皮下垂:脑动脉瘤

     

    2009年,小品演员赵本山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住院,让很多人知道了动脉瘤这一病症。

     

    颅内动脉瘤,又称脑动脉瘤,它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一个“鼓包”,就好像自行车胎局部变薄了,打气后鼓了个包一样。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中风、昏迷、瘫痪等,甚至危及生命。

     

     

    脑动脉瘤早期,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多固定一个地方疼)、头晕、恶心等。

     

    如果脑动脉瘤压迫到动眼神经,可能会出现眼皮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看东西重影,或者出现眼球向上、向下活动受限等情况。

     

    此时要立即去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千万不要在家“静观其变”。因为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位意义的破裂预警。

     

    当脑动脉瘤破裂发生时,会出现突然的、严重的头痛,意识障碍,身体或面部一侧虚弱、麻木,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等。

     

    建议:

    •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对于预防脑动脉瘤和预防出血有很大的作用。
    • 激动、搬重物、用力排便等,容易引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生活中尽量避免需要突然用力的动作,减少情绪激动。
    • 吸烟、大量饮酒是脑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所以戒烟、戒酒非常重要。
    • 40岁以上的人,可以每3~5年查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也能及早发现血管病变。
    • 预防感染,规律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这是因为颅底感染、脑膜炎等也会由外方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

     

    需要提醒的是,眼皮下垂是脑动脉瘤的一个信号,但并非所有的眼皮下垂都是脑血管问题,还需要排查生理性因素、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等。

     

    傍晚眼皮肿:心脏异常

     

    眼皮肿胀,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眼皮肿胀

    睡觉时枕头太低,夜晚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睡前喝太多水,都有可能造成眼皮肿胀。这种肿胀一般会在起床后1小时左右自行消失。

     

    病理性眼皮肿胀

    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都可能导致眼皮肿胀。一般来说:

     

    • 肾脏疾病造成的眼皮肿胀,早晨起床后较为明显;
    • 心脏疾病引起的眼皮水肿,在晚上表现最突出;
    • 如果从早到晚眼皮肿胀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且伴有面容呆滞无光、倦怠乏力等,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造成的。

     

     

    建议:如果出现眼皮肿胀连续数日不消退,且在排除眼部疾病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眼周黄色“皮疹”:血脂异常

     

    眼睑黄色瘤,实际上是橙黄色的皮疹,质地柔软,边界清晰,进展缓慢,很少自愈,常发生在眼睑内眦皮肤上,是由于过剩的胆固醇在眼皮上发生沉淀导致的。

     

     

    眼睑黄色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好发于平时活动较少,营养过剩的肥胖女性身上。

     

    建议:

    如果发现自己眼部出现睑黄瘤,应尽快到医院查查血脂。血脂边缘升高,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脂。轻中度升高需要在此基础上,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 生活中少吃红肉(牛肉、羊肉、猪肉)、动物内脏,烹饪方法多用蒸、煮,少用油炸。少摄入反式脂肪酸,如点心类、面包、蛋糕、奶茶等。
    • 每周进行5次以上,每次30分钟的轻中度有氧运动。
    • 体重指数BMI≥24的人,应适当减重,可有效降低人体胆固醇水平。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

     

    眼球边缘发灰:血管变硬

     

    不少中老年人的角膜(黑眼仁)边缘,会出现一圈灰白色的圆环,医生们叫它“角膜老年环”。

     

    多项研究证实,这个“环”与血脂代谢异常或动脉硬化可能有关系。

     

    中老年人出现角膜老年环,一般不痛不痒,视力也不会下降,容易被忽视。

     

    建议:

    • 平时不妨多照照镜子,检查一下眼睛,若发现黑眼球边缘出现角膜老年环,应尽早请医生检查。
    • 动脉硬化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活中要戒烟戒酒;控制好血脂水平;每天尽量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
    • 避免久坐,每4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每周至少做150分钟运动等。

     

    一侧眼睛忽然失明:动脉阻塞

     

    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变细,血流相对缓慢;动脉内皮受损,血管内壁粗糙、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一旦栓子阻塞动脉,患者眼睛会突然看不见。

     

     

    我们的视网膜依靠中央动脉供血,若中央动脉发生阻塞,会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又称为“眼中风”,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偶见于年轻患者。

     

    建议:

    如果突然出现看不见东西,仅存在光感或无光感,一定要及时就医。90分钟是抢救“眼中风”病人的黄金时间。超过90分钟,视网膜神经组织常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预防“眼中风”的根本方法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膳食平衡,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睡眠充足、心情放松、御寒保暖;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超声等。

  • 我们经常注意到哪些食物可以预防或者减缓动脉硬化,或者有些人知道的更多,知道少吃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和高盐类饮食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但是却很少人会去了解哪些食物会造成我们的血管硬化、堵塞。

     

    而随着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卒中的发病率都在上升,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脉硬化,即动脉管壁增厚、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因此,了解哪些食物会造成动脉硬化、堵塞,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哪些食物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呢?


    事实上,这很早就有医学家在战争或灾荒的年代,对当时的尸体进行解剖了解过,他们发现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不管在哪个年龄段的,基本上很少人会出现动脉有明显的增厚、更不用提有粥样硬化改变了。

     

    这其实跟当时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候的人基本上能吃上肉食就是一种奢侈,哪怕是精面粉,也是供应不足。大家吃的最多的都是粗粮粗面富含高纤维的食物,最主要的是研究发现,这里面还含有丰富的铬元素。

     
    这个铬元素可不简单,它参与了我们肝脏胆固醇的调节。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胆固醇30%来源于外界食物摄入;剩下70%是由我们肝脏、肠壁、性腺等合成的。但这两者一直处在肝脏调节相对平衡状态下,当你外界摄入过后胆固醇时,我们的肝脏就会自动减少合成,提高排出量;而一旦我们外界摄入不足时,肝脏也会增加合成胆固醇,减少排泄量。

     

     

    但这一肝脏的调节胆固醇的能力完全是建立在我们人体血液中含有正常铬的情况下的,一旦出现缺乏,就容易造成体内的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动脉硬化。

     

    而铬在一些粗粮含量比较高,一旦我们个人不注意饮食,吃的感觉越精细,越高档,往往更容易出现铬的缺乏,造成动脉硬化。所以,生活改善,也要讲究“粗人”的饮食!

     

    多选择丰富新鲜蔬菜食用,蔬菜中富含抗氧化成分,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管衰老,抑制糖分、脂肪的吸收速度,果蔬中的叶酸含量也十分丰富,叶酸能抑制血管壁斑块形成,也能保护心脑血管。多选择全谷物类食物食用,全谷物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膳食纤维,平稳血糖血脂,也对血管有利。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1]。而合理的膳食在心血管健康中占有重要地位[1]。以至于有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认为长期坚持吃素可以清理血管,预防疾病,这是真的吗?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少油少盐、限烟控酒就能扭转疾病吗?让我们一起来揭秘真相吧。

     

     

    (一)“素食主义”小心营养不良

     

    很多人为了保健,长期只吃素,认为“素食主义”有益心脑血管健康。其实,肉类食物可不是仅仅解决“馋虫”这么简单,还为人体提供了不少必需的营养素,并且科学吃肉,并不会给心脑血管造成负担。

     

    肉类是人体蛋白质、氨基酸的重要来源,此外,还为人体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B族、铁、锌等营养[2]。蔬菜水果里面缺乏一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长期只吃素食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

     

    但是,肉类里面还是有油脂的,肉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得过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怎样合理吃肉呢?

     

     

    鱼、禽、蛋、畜类瘦肉共计每天125~225克;其中,鱼虾类每天50~100克,畜、禽肉每天50~75克,蛋类每天25~50克[3]。优先选择鱼虾类和禽肉,因为这两种肉脂肪含量较低[2]

     

    此外,鱼肉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带鱼、黄花鱼、鲅鱼、鲳鱼等海水鱼,以及鲈鱼、鳜鱼、罗非鱼、武昌鱼等淡水鱼,还含有一定量的DHA和EPA,是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的[2,5]

     

    (二)低钠高钾

     

    我们知道,不只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人群低钠盐饮食都有益于健康。但是除了低钠,还应增加钾的摄入。然而,我国居民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的钠盐摄入过多、钾盐摄入却不足[1]

     

    第一,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递减食盐量,最后达到每天食盐摄入量在5克以内[3],大约是一啤酒瓶盖的容量[4]。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隐藏食盐,例如咸菜、鸡精、酱油等[4]

     

     

    第二,适当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包括:豆类、谷类、橘子、香蕉、苹果、坚果、瘦肉等,每天钾盐摄入量应达到4.7克及以上[3]

     

    虽然只吃蔬菜水果不健康,但也要保证蔬果的摄入量。新鲜蔬果每日必不可少,蔬菜每天300~500克,水果每天200~400克[3]。另外,每天还应该摄入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3]

     

    这样解释后,大家就可以放心吃了,每天保证饮食均衡,既满足了味觉,又保证了健康,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521-545.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黄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等.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4): 267-275.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 等.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 版[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3): 209-220.
    5. 祖丽亚, 罗俊雄, 等. 海水鱼与淡水鱼脂肪中EPA、DHA 含量的比较[J]. 中国油脂, 2003, 28(11): 48-50.
  • 从诞生之初,几乎所有生物都遵从着一个无形的时钟繁衍生息。体温、脉搏、呼吸……都在被“生物钟”控制着。

     

    早上到点就会醒,快到饭点的时候就会饿,夜深了就会犯困……生物钟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调整着人体的生理状态。

     

     

    如果生物钟出现问题,人会怎么样?《生命时报》综合研究采访专家,教你“校准”自己的生物钟。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陈海波

    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耿同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周迎春

     

    生物钟究竟是什么钟?

     

    生物钟的存在,精准控制了我们的昼夜节律。它可以预期并调控生理状态,以适应日常生活的不同阶段。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内部的“计时器”作对时,比如长期熬夜,就会造成昼夜节律紊乱。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常见的生物钟有6种类型:

     

    • 早起型:早上最为清醒,中午的清醒度下降到中等水平,晚间则下降至低水平;
    • 晚睡型:早晨清醒度不足,中午上升至中等水平,到夜间上升至高水平;
    • 高度活跃型:全天都很清醒;
    • 白天易睡型:早上很清醒,中午则下降至低水平,晚间恢复到中等水平;
    • 白天活跃型:早上清醒度低,中午最清醒,晚上则降至中等水平;
    • 适度活跃型:全天活跃程度都低。

     

    生物钟不只影响作息

     

    不规律睡眠、进食等改变昼夜节律的行为,都会影响新陈代谢,进而引发相关疾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综述,全面阐述了昼夜节律对身体的影响。

     

     

    睡眠障碍

    违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行为,都容易造成节律紊乱,睡眠障碍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工作日和休息日作息不同,或者长期加班、轮班工作,都会给身体积累“时差”。研究发现,哪怕改变1个小时,就会造成心梗发生率增加、人体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

     

    炎症

    多种炎症疾病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模式,包括皮肤过敏反应、肺炎链球菌感染、炎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受昼夜节律因素的影响。比如,心梗和主动脉破裂等心血管事件在早晨尤为高发。

     

     

    由于清晨体内缺乏水分,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强,再加上脉搏、心率减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血糖异常

    打乱作息节律,激素分泌的生物也会被扰乱。一些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皮质醇等)可能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睡眠障碍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此外,光照也一直被认为是情感障碍的发生因素之一。比如,一些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季节因素(日照长短)有关。

     

    癌症

    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有关。比如,夜班工作的增多,可能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风险增加;生物钟受到干扰,可能还会促进DNA损伤,加快癌症进展。

     

      掐点“校准”你的生物钟

     

    了解自己的生物钟类型,更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好身体应从“顺时而为”开始,遵循生物节律,健康度过每个小时。

     

     

    1~3点,熟睡养肝

    这段时间是肝脏工作的旺盛时段,最好能熟睡,建议入睡时间不晚于23点。睡前避免情绪激动,不要饮水过多,以免起夜影响休息。

     

    5~7点,排尿护肾

    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肾脏活动最强。早起排尿,可使肾脏尽快开始一天的工作。

     

    7~9点,宜吃早餐

    这一时段胃肠活动比较活跃,推荐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谷物,如小米粥、燕麦片等。

     

    9~10点,做重要工作

    此时神经兴奋性强,警觉性高,注意力集中,是思考的最佳时段,适合做最重要的工作。

     

    12~14点,小睡安神

    午饭后血液黏稠度增高,人更容易犯困。饭后半小时最好打个盹儿,休息15~20分钟,不宜超过1小时,最好躺着午睡。

     

    如果不能午睡,建议去户外稍微活动一下。

     

    15~16点,适当放松

    久坐的人最好起身走走,喝点水、适量加餐。

     

    17~18点,最宜运动

    人体体温从下午开始平稳上升,可以起到类似热身的作用,下午6点左右体温达到高峰,此时锻炼效果最好,建议快走或慢跑半小时。

     

    18~19点,晚饭七分饱

    晚饭不宜过饱,饭后适当散步。这一时段血压波动较大,人容易激动,尤其应保持心平气和。

     

    21~23点,准备睡觉

    这个时间段,大部分生理功能趋于低潮。可以读读书或听音乐,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的准备状态。

     

    “掐点”校准自己的生物钟,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身体才不会为你的放纵买单。

  •  

    现在正值秋冬季,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同时面临着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的到来,更加重了本身就好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的感染的风险。在多重压力之下,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感染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呢?

     

     

    1、注意监测日常生命体征。每天进行监测血压、血脂水平,血压、血脂控制好,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使在冬季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心血管的急症和重症,这样可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可以提高机体对新冠病毒的清除能力。

     

    2、继续治疗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或心衰等疾病患者一般仍要坚持正常服药。从目前临床情况看,除了发烧对部分心脏病患者救治有一定影响,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治疗手段没有太大变化,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比如缓解肌肉酸痛的用药等,目前尚未发现和心血管治疗药物之间的不良作用,但是多种药物的服用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服用。

     

    3、需要格外关注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和加重,居家治疗期间要管理好心脏的基础疾病,改善睡眠质量,克服焦虑。同时,长期服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不能停,停药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4、治疗新冠肺炎的症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可能合并其他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嘴唇发紫,稍微活动就气喘,甚至伴有心慌不适,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症状好转后又加重并持续不好转,建议立即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防止发生重症风险。

     

    5、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患者没必要往医院跑。医院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复杂,感染多发的场所,还是要尽量减少这种高危场所的暴露,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现在大多数感染者都是轻症,自行进行居家治疗是没问题的,上呼吸道症状就是对症治疗,发热用退烧药,咳嗽咳痰用止咳化痰药,或者选择一些中成药,来缓解咽干咽痛的症状。但是一定注意多种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同样药效的药物也不要同时服用,按照剂量来进行服用。同时注意多喝水多休息,饮食均衡,选择易消化、有能量的优质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运动,生活规律。

     

    6、进行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在家中使用便携式血氧检测仪,如果呼吸空气的时候,血氧饱和度低于95%,或者心率大于90次/分,建议尽快的就医,并且选择有CT检查功能的医院进行就诊。

     

    7、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不必过度的紧张,不必焦虑。现在新冠肺炎的预后是很好的,只要经过合理的治疗,不会遗留后遗症的。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持续性的头痛,应该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 黑蒜,在养生圈,太有名气了,应该说是21世纪最火的保健食品之一了。

     

    黑蒜的由来

     

    黑蒜,不是大蒜的新品种,而是一种加工品。黑蒜最早在1997年,由日本人KIM发明,经过20年的技术改进,黑蒜的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简单说,就是把我们平常吃的大蒜发酵,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酵60天左右,中间经历一系列的酶促和非酶褐变反应后,使得白色的大蒜最终变为黑色。黑蒜入口之后烂香甜软懦,并且,无生食鲜蒜的辛辣感和不愉快气味,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有的人就是冲着黑蒜的口感去的。

     

    黑蒜到底有没有标榜的功效呢?先说一下大蒜

     

    我们可能会大蒜比较了解,也都知道大蒜的杀菌作用很厉害,被誉为天然的"抗生素",其实主要是得益于大蒜素。大蒜中存在的蒜氨酸受到冲击后,经蒜酶催化形成大蒜素。大蒜素才是真正发挥抗菌的活性成分,而且细菌对大蒜素几乎产生不了耐药性。

     

     

    为啥细菌对抗生素能产生耐药性,而对大蒜素却几乎无法产生耐药性呢?请点击文底最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另一篇原创文章。大蒜素能杀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一些肠道和呼吸道致病细菌有强烈的抑制、甚至杀灭作用。目前大蒜素已经被制成药品,用于临床感染治疗。对于其他一些功效,研究报道的也有很多,比如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甚至抗癌等,大部分是在细胞株和实验小鼠等层面的研究。

     

    大蒜与黑蒜的营养比较

     

    黑蒜是大蒜经过发酵得到,经过甚至高达90度高温发酵60天之后,大蒜连颜色都变了,里面的营养成分肯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最显著的变化是,蒜味低了,甚至没了,这一定程度上代表最要的大蒜素含量急剧降低,而且大蒜素很不稳定,很容易在加热条件下转变成容易挥发的含硫化合物。也就是说,黑蒜的杀菌效果,就像是大蒜煮熟了吃一样,几乎没什么杀菌效果了。这其实也从研究报道中得到了证实,几乎没有关于黑蒜杀菌的报道。经过发酵之后的黑蒜,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变化很大:

     

    比普通大蒜的水分、脂肪等有显著降低,但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升高了,也是因为水分含量少了,微量元素含量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变化最显著的应该是维生素,至少为大蒜的2倍以上。

     

    研究报道最多的是关于黑蒜的抗氧化能力:黑蒜不但自身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多(主要与硒元素和B族维生素的增多有关),而且还能提高机体内氧化酶的活性,大量的研究表明,黑蒜能够明显的抑制体内自由基的形成。

     

     

    黑蒜能使帮辅助受损肝脏恢复健康吗?

     

    1、黑蒜大蒜素和含硫化合物等有效物质已经很少了,而且成人一次顶多吃3~5头黑蒜,从量上讲,根本达不到效果,还不如吃点高蛋白的食物来的实在。

     

    2、肝脏受损的原因很多,如果是酒精、药物等损伤,通过吃黑蒜恢复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是健康人群作为日常的保健,当然是可以的,理论依据是黑蒜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多,或许能帮助机体抵抗一下细胞癌变的可能,当然也只是或许。肝脏相关疾病,眼相关疾病等,食用大蒜类食品,中医上又有另外一种说法:

     

    需注意的:

     

    不管是大蒜还是黑蒜,属于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可能正在服药或者接受治疗的患者,服用大蒜就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上面讲了一些关于黑蒜的价值,大家不需要太过于迷恋黑蒜的保健价值,喜欢吃黑蒜的朋友,过过嘴瘾就可以了。

     

    【不药博士】:和不药博士一起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手把手调养出一个健康的你!

     

  • 心血管病现在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饮食成了最大的问题源头,举足轻重。吃不好,心血管病找上门,吃的好,还能有助于疾病恢复。今天要讲的食物是我们经常食用的洋葱与黑木耳,这一对组合搭配对心血管病人大有益处。蔬菜虽然是蔬菜,虽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是,健康饮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就够了。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血管系统之一,该处的血管容易堵住,所以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上现代人们生活习惯不好,更是让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节节上升。

    通常有三种疾病会出现:

     

    一,心肌梗塞。因心肌急速缺血,最为紧急也最为要命,患者如果不能抢救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二,冠心病。因冠状动脉出现了硬化导致的心脏病。血管因为诸多因素发生了硬化,就很容易在这里形成斑块,诱发血栓的形成,患者会经常有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

     

    三,心率失常。因为缺血,心肌细胞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脏跳动不正常,此时的你会感觉到心悸甚至会因此而晕厥。

     

    我们永远要记住:面对心血管病,预防永远大于治疗!怎么预防?健康的饮食是最关键的!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洋葱和黑木耳会是推荐的首选。

     

     

    先说洋葱

     

    研究表明,洋葱中含有类黄酮物质“槲皮酮”,这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阻止氧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结果就是低密度脂蛋白不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减低血管脆性,降低血小板黏滞度。所以长期吃洋葱,可防止动脉硬化,减少血管栓塞是有科学依据的。

     

    其次,洋葱几乎不含脂肪,却含有二稀丙基、二硫化物等。这些物质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阻力,稳定血压。

     

    洋葱中尤以紫洋葱最好,经常食用洋葱,对心脑血管病人是有好处的。如果再配合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食物,有助于软化血管,抗氧化、提高免疫力。

     

    洋葱食用禁忌

     

    洋葱属于辛辣食物,在吃一些中药的时候要避免食用。洋葱不宜久煮,一些挥发性的成分容易在长时间的烹饪过程中损失。另外,患有眼疾的人,建议少吃洋葱!

     

     

    再说黑木耳

     

    黑木耳算是一味中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肝、大肠经,主治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咯血、痔疮出血、妇女崩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

     

    现代医学证明,黑木耳含有维生素k和丰富的钙,镁等矿物质,能减少血液凝块、软化血管,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血栓,有“植物中的阿司匹林”的美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可以经常食用黑木耳。

     

    此外,黑木耳也素有“肠道清道夫”的美誉,含有丰富植物胶质成分可预防便秘,预防消化系统癌症。黑木耳也是天然的补血佳品,含铁量丰富,特别适合缺铁性贫血的女性食用。

     

    黑木耳的食用禁忌

     

    对于凝血功能较差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黑木耳煮熟才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膳食纤维及木耳多糖的溶解,有助于吸收。

     

    就是这个组合,很健康!凉拌也行,清炒也行,炖汤也行,一切吃法看你自己喜好啦!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 很多人早上起床都有这样一种养生的方法:用温水泡一杯蜂蜜水来饮用。这种方法对于便秘的人群非常有好处,它可以加速肠道的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垃圾。除此之外呢,还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晨起喝一杯温度适中的蜂蜜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帮助排出肠道中多余过剩的脂肪和垃圾毒素,还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有光泽。但是你知道吗?有一种食物和蜂蜜一起搭配来饮用,会将两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蜂蜜和什么食物一起饮用会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呢?

     

    在很多人传统的观念里都认为蜂蜜和柠檬是最佳搭档。蜂蜜是甜甜的,而柠檬是酸酸的甜酸结合是非常惬意可口的口感。而且蜂蜜柠檬水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还可以促进肠道消化、清热解毒。但是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种大家不太熟悉的食物——肉桂。肉桂多用于做香料熬制药材,但除此之外它和柠檬搭配在一起来饮用会有更加特殊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哦!

      
    蜂蜜和肉桂搭配在一起究竟有何好处呢?

     

    预防心血管疾病

     

    蜂蜜这样一种天然的饮品对于改善血液的成分十分有效。它可以帮助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浓稠度,从而保证血循环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而肉桂最初是被用作中药材来供人们使用的,它对于很多疾病都有治疗和缓解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对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好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建议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可以将肉桂粉放入蜂蜜水中搅拌一下,这样每天坚持喝上一杯可以对疾病起到一个改善作用。如果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方法。

     

    降血压,降血脂

     

    我们都知道蜂蜜水有清理肠道,通便润肠的功效,喝蜂蜜水可以帮助“冲洗”腹部内多余的脂肪。而肉桂则是通过控制胰岛素的分泌来帮助控制血糖和血脂的,多吃肉贵可以加速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帮助清除过多的胆固醇。所以说将蜂蜜和肉桂粉搭配起来饮用对于清除过多的脂肪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它还可以预防各种由于不良饮食所造成的富贵病。

     


    单从蜂蜜的营养价值来考虑就多到数不胜数,这种天然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我们身体补充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还可以保护肝脏,促进心脑血管健康等。但是将蜂蜜和肉桂搭配起来更能发挥两者的营养价值,这样相得益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大家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做法:将与蜂蜜常常搭配在一起的柠檬换做肉桂,这样换一种思路的操作,说不定能开辟出来一个更加明亮的新天地。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肉桂只有当作调味料或是当作药材来使用,现在已经开始流行饮用肉桂粉了,直接将肉桂粉与蜂蜜水混合起来饮用是非常方便快捷的方式。

  • 通过喝足够的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使用热敷或热水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等可以帮助缓解膀胱炎的不适感。

    • 喝足够的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对膀胱黏膜的刺激,同时也有助于冲洗掉细菌。喝足够水,但避免过度饮水,以免加重尿频和尿急症状;
    •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如咖啡、茶、辛辣食物、酒精等,因为可能会刺激膀胱,加重症状;
    • 使用热敷或热水袋:热敷可以缓解膀胱炎引起的腹部或膀胱区域疼痛和不适感。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湿毛巾,将其敷在小腹部位;
    • 避免过度劳累: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减轻不适感;
    •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更换内衣、保持外阴清洁等,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遵循医生建议:如果已经就医并接受了膀胱炎的治疗,建议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药物,及时完成治疗。需注意,上述建议仅为缓解膀胱炎不适感的辅助方法,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使用药物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如利福平、布洛芬等。

  • 生活总是不能随人愿,胖人哭着喊着要减肥,恨不得喝凉水都长肉;瘦人绞尽脑汁要增重,可是干吃就是不胖。在咨询的过程中,接触很多特别瘦的人想要增重,BMI(体质指数)只有16、7(属于严重消瘦),反映吃得也不少,就是不长体重,体检也没有什么问题,希望从饮食方面给予一些指导。其实帮助瘦人增重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帮胖人减重。想要增重,需要从生活习惯、食材、餐具选择等方面着手。

     

    一、选择能量密度高的食物

     

    我曾经见过消瘦的人的早餐,一碗蛋花汤面,汤占2/3,面仅占1/3,蛋花还不够一个鸡蛋的量。这一餐无论从营养还是能量上来说,都很低,也难怪她瘦,吃不“饱”呀!为了增重,选择食材时就要考虑,多选择那些营养价值高、能量密度高、饱腹感低的食物,比如说选择蔬菜时,土豆就比小油菜有优势,土豆热量高、营养价值也可以、饱腹感也不差,建议土豆3份、小油菜1份。选择水果时,榴莲就比苹果有优势,不喜欢榴莲的朋友,可以选择香蕉、菠萝蜜、牛油果等,能量和营养价值j都很高。

     

    在选择主食时,面包就比馒头有优势,蛋炒饭就比白米饭有优势,炒面就比水煮面有优势。选择肉类等蛋白质食物时,排骨就比里脊肉有优势,鸡腿就比鸡胸肉有优势,三文鱼就比虾、贝类有优势。在饮品方面,果汁就比白开水有优势。总之,把握一条原则,减肥时尽量少吃的食物,增重时就要多多选择。

     

     

    二、增加用餐次数

     

    除了一日三餐外,多增加几次加餐的次数,可以在早晨多准备几餐,比如多准备1个汉堡,1把坚果,1份甜点,加餐时一一把它们干掉。多花点时间,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特色食品,品种越多越美味越好。在两餐之间喝饮料,而不是在吃饭的时候,以便为高热量食物节省空间。

     

    三、餐具换大号的

     

    把盘子、碗、杯子等餐具都换成大号的,有利于每次进餐时都可以多吃一点,随着每餐饭量的增加,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增强。

     

    四、通过锻炼增加肌肉和脂肪

     

    光靠饮食调整,通常增加的体重大部分都是脂肪,瘦人们需要同时增加肌肉和脂肪,增重肌肉常见的抗阻运动都是很有益的。

     

    对于消瘦者而言,早餐是补充营养的良机。为了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营养,增加体重,稀的或液体食物要少,以干的食物为主。液体食物仅限于全脂牛奶、豆浆、酸奶等高营养食物为主,少吃稀粥、面条等。

     

     

    早餐主角  

     

    煎鸡蛋、咸鸭蛋、奶酪、酱肉、豆腐等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应该成为早餐主角。面包、油饼、饼干、汉堡、甜点等“不那么健康”的食物也要适当多吃一些,以自己喜欢,吃完胃肠舒适为限。

     

    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宜少不宜多。它们体积较大,饱腹感强,但能量较少,吃多了不利于摄入其他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炒蔬菜(加烹调油)比蒸煮蔬菜、凉拌蔬菜和水果更为可取。

     

    早餐加入一些坚果提高营养密度,如花生、瓜子、核桃、巴旦木等,都是非常适合消瘦者的早餐食物。

     

    注意事项

    1、为了增强食欲,消瘦者应早一些起床,活动一阵,打开食欲之后再吃早饭。

     

    2、适当选用咸菜、榨菜、腐乳等咸味食物,以及醋、酸果汁等酸味食物能开胃,有助增加进食量。

     

    3、不少消瘦者晨起后有恶心、反酸、厌食等症状,严重干扰进食。这通常是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应当积极就医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