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假如医生告诉你孩子有巨细胞感染

假如医生告诉你孩子有巨细胞感染
发表人:陈国明
绝大多数儿童为无症状性感染,这是由于巨细胞病毒的弱致病性所决定的。
 
如果是巨细胞抗体IgG阳性,很大可能是以前感染留下的抗体,除非隔一段时间再抽血查一次,IgG出现4倍的升高。
 
出生后3周病毒性检查不能再区分先天和围生期感染,诊断先天感染只能根据临床特征予以推测,或取出生时足底血检测病毒核酸。
 
有症状比如肺炎,肝炎,才叫巨细胞病毒疾病,没有症状的叫巨细胞病毒感染。
 
但诊断巨细胞病毒疾病,除了有症状、血清学证据,还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同样症状的病原体。也就是诊断共识要这样才成立,症状+血清学证据+排除其他病原体=巨细胞病毒疾病。
 
我国80-90%的儿童成人都已感染过巨细胞病毒。
 
早产儿、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是高风险人群。
 
唾液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所以查尿、口水是一直检查方法。
 
巨细胞病毒最常见的表现是发热、乏力、咽炎、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肝炎。大小孩也可能出现头痛、腹痛伴腹泻、关节痛和皮疹。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氨基转移酶升高。
 
是的,巨细胞病毒也可导致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这常常被怀疑是EB病毒感染,但与EB病毒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同,CMV相关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疾病的嗜异性凝集试验结果为阴性。
 
IgM抗体阳性可以是近期感染,也可以现在感染,测DNA最早,但感染巨细胞病毒后也可以成为终身携带者,正常人也可以测出DNA,因此,没有一个检查能百分比确诊是巨细胞病毒感染。
 
 
在足月儿中,出生后早期感染大多无症状,无需治疗,但重度感染的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治疗。对于有严重CMV疾病的早产儿或VLBW,我们会给予抗病毒治疗(根据患儿能否口服药物选择更昔洛韦或缬更昔洛韦。
 
能口服药物的婴儿可使用口服缬更昔洛韦治疗,一次15-16mg/kg,每12小时1次。不能口服药物的婴 儿则使用更昔洛韦静脉给药(一次6mg/kg,每12小时1次),并在其病情稳定且能耐受经口喂养后改为缬更昔洛韦治疗。疗程通常为3周,但部分患儿可能需要治疗更长时间才能清除终末器官疾病和巨细胞病毒血症。
 
更昔洛韦治疗期间需进行监测,包括评估患者的临床反应,以及每周行定量巨细胞病毒PCR来监测病毒学应答。此外,还应监测骨髓和肝毒性,包括一周2次测定AST、ALT、全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
 
巴氏消毒法可降低母乳传播CMV的风险,但也会去除母乳中的很多有益成分。
 
留个问题:妈妈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巨细胞病毒感染疾病介绍: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和预后与个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免疫功能正常者即使接触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也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呼吸哮鸣音、咳嗽、视物模糊等,不留后遗症。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脏器受累,最常见为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炎等。免疫力强的儿童可自愈,其他患儿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支持治疗等可缓解症状。总体预后良好,且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有的患儿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今天讲讲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发病年龄:发生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中,多见于2-6岁。90%小于10岁。

     

    季节:秋冬季发病多见。

     

    病因:确切病因还没搞得很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免疫紊乱、遗传等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是常见的触发因素,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有可能诱发。疫苗接种,食物或药物过敏也可能与它的发病有关。

     

     

    症状:

     

    1、皮疹:典型的皮疹类似荨麻疹或红色丘疹的皮疹,四肢或臀部对称性分布,以伸侧为主。可逐渐扩散至躯干,并可能形成疱疹、坏死及溃疡。皮疹也可见于阴囊、阴茎、龟头、手掌及足底处。皮疹一般在数周后消退,可遗留色素沉着。

     

    2、腹痛:胃肠道症状发生率50%~75%,有腹痛和(或)呕吐,严重时有消化道大量出血、肠梗阻及肠穿孔。部分过敏性紫癜就是以腹痛为首发表现,没有出现典型的下肢皮疹,诊断起来就很困难,常常是通过胃肠内镜看到紫癜样改变而诊断。

     

    3、关节痛:主要累及双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及膝关节,所以孩子关节痛不要误以为是生长痛,要脱下裤子看看下肢有没有皮疹。

     

    4、肾脏受累:可有肉眼血尿,也有尿常规化验出来的血尿和蛋白尿,过敏性紫癜有20%~60%发生紫癜性肾炎,所以一旦确诊过敏性紫癜,要化验小便。

     

    治疗和护理

     

    1、饮食需要忌口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食物过敏是导致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只是在发病期间时需注意控制饮食,不要吃生冷辛辣的,以免加重胃肠道症状。有腹痛表现的患儿可以进食少量少渣易消化食物,严重腹痛或呕吐者可以暂时禁食静脉营养。

     

    2、抗感染治疗。

     

    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急性期适时给与抗感染治疗。

     

    3、激素治疗。

     

    激素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重要药物,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用于胃肠道症状、关节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肾损害较重者。早期应用激素能有效缓解腹部及关节症状,明显减轻腹痛,提高24 h内的腹痛缓解率。

     

    4、关于治愈和反复率。

     

    过敏性紫癜多数在8周内可以痊愈,但是在一年内反复概率大约有30%~40%,这是这个疾病的麻烦所在,故定期随访对控制病情很重要。

     

  • 儿童心肌炎在临床当中所说的多为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这个病在儿科也属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发生这个病之后通常孩子的症状表现是胸闷,叹气,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很多孩子都是发生在呼吸道感染之后,那么儿童心肌炎严重吗?


    儿童心肌炎严重吗?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成为儿童常见的心脏疾患,在临床当中心肌炎发病与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当中尤其以病毒性心肌炎为常见,在发生此病之后的表现为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并且这个病也跟人体的自身免疫等有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儿童在平时生活当中罹患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而在感染之后一般来说不发生心肌炎,主要的发病诱因就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同时又因为过度疲劳、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反复消化道感染、发热、缺氧、营养不良、接受类固醇或放射治疗等。往往就可诱发发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过程在临床当中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患者主要为病毒感染之后对患者的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在临床当中随着病程的进展,并且在发生了病毒感染可激发人体的免疫病理过程,从而就会因此加重或造成新的心肌损伤,这一过程在发病之后表现的慢而持久。


    儿童出现了心肌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等问题,因此儿童出现了心肌炎的治疗宜采取综合措施:

     

     

    1.在发病之后患儿需要充分卧床休息,一般以1~3个月为宜;

     

    2.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清淡、富有营养,只要节制饮食、合理调养才能够减轻心脏负担;

     

    3.在发病之后给患、儿积极抗感染及营养心肌,积极地改善心肌代谢、及时纠正心律失常;4.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使用维生素c大剂量静脉注射或静滴有明显疗效;


    心肌炎的儿童还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这个病具有的好处是阻止病变的发展、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在治疗之后儿童心预后大多良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在治疗之后可留有顽固性心律失常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有一种特殊的体质叫:过敏体质。一般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而又找不到发病原因的人群,称为“过敏体质”。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医学上称之为变态反应,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或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误服误用后可发生药物性皮炎,甚至剥脱性皮炎。偶尔对某种已知因素发生的高反应性,不能称作“过敏体质”。严重的过敏体质小儿经常会由于过敏引起过较严重的疾病反应,如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哮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曾经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

     

     

    由于疫苗中含有极其微量的过敏原,对一般儿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对过敏体质的儿童来讲,免疫接种时更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注射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制剂等致敏原较强的预防针时。另外,有的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微生物和动物的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及组织等制成的,其中可能含有异种蛋白。过敏体质的人如果接种这种疫苗极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如流感疫苗是在鸡胚细胞中培养产生的抗原,对卵蛋白过敏的人注射该疫苗常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的人接种疫苗是有一定危险的,并且,严重过敏体质是预防接种的“绝对禁忌证”,此类人群接种疫苗后极有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明确过敏体质的小儿绝对不可以接种疫苗。

     

    过敏体质儿慎用和(或)禁用的常用疫苗有:①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接种卡介苗需慎重;②对疫苗中酵母成分过敏者禁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③有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菌药物、疫苗有过敏者,禁用乙脑疫苗;④对新霉素和鸡蛋有过敏史或类过敏反应者禁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苗;⑤对新霉素严重过敏者禁用水痘疫苗;⑥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特别是破伤风毒素过敏者禁用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⑦对疫苗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肺炎球菌多糖疫苗;⑧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特别是对鸡蛋过敏者禁止接种麻疹疫苗、流感疫苗。

     

     

    此外,在过敏性疾病的急性期和发作期原则上也不应接种疫苗,如必须接种也要等到缓解期、稳定期或恢复期时再接种,或者肯定有关疫苗中确实不含有对这些过敏者有危险的任何致敏因素再接种。并且接种时最好在医院进行,个体单独接种,以便医生观察接种后的反应,一旦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可及时处理。

  • 今天,在医院看到了一件奇怪事儿,家长抱着2岁多的孩子来看病,谁知道医生不仅不给孩子治,家长还遭到了批评教育,怎么回事呢?

     

    原来,孩子体检时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家长在网上一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诱因之一,这可急坏了孩子的父母,慌忙来医院要求医生用药治疗。大夫经过问诊检查,根据患儿的情况,给出了先不必治疗的建议,然而家长却因过分担心,一味盲目要求根除细菌,受到了医生的批评教育。

     

     

    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医生为何不给小“患者”治疗呢?又有哪些情况孩子需要治疗呢?

     

    一、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幽门螺旋杆菌,闻之色变。成人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只有经过治疗后才能痊愈。然而一部分儿童(约10%)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菌群的完善,即使不用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可以自愈。

     

    二、一般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不会有明显症状,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较低,所以一般可以不做处理。

     

    三、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常需结合抗生素、铋剂、PPI等3~4种药物。因某些药物对儿童副作用较大不能使用,同时部分儿童对服药较抗拒,导致儿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效果不佳或失败,若没有明显症状和病变,可等患儿成年后进行治疗。

     

     

    四、生活中常见家长亲吻小孩,喂孩子咀嚼过的食物等,这些都是幽门螺旋杆菌“口-口”传播的方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通过粪便进行传播病菌,儿童接触污染过的水源、食物,都有感染的风险,防不胜防;儿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再次感染的几率远大于成人。

     

    五、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其发生过敏性哮喘的风险低于未被感染的儿童,所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间接对儿童免疫系统的一种锻炼和加强。

     

    六、虽然有些儿童不需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但预防还是很有必要的。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两个途径传播,所以需要通过切断它的传播途径来进行预防。如家长、亲戚等应减少或杜绝给幼儿口对口喂食,这种行为不仅可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同时也增加了感染其它有害菌、病毒的风险;增强儿童的卫生意识,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不玩脏水,不饮用生水等。

     

    七、一般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用进行治疗,有的家长会反问,那哪些孩子需要治疗呢?我国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必须根除,若有慢性胃炎、癌症家族史等疾病的孩子,可以考虑根除。

     

    所以,当大夫听到家长要给2岁的孩子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时,了解了孩子的病情、病史、家族史后,并不建议孩子用药治疗。若您或亲戚朋友的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请不要着急害怕。及时就诊咨询消化科的医生,来决定孩子需不需要治疗。

  •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由于小孩子的体质娇弱,抵抗力也弱,即便孩子出生后会定期接种各种疫苗,但也不足以抵抗所有的细菌和病毒,尤其是在“疫情”爆发的当下,孩子的健康更是牵动了每个家庭的心,孩子只要一不留心就会着凉、感冒。

     

    也许你也听过,有一种冷叫做“奶奶冷”,家长害怕孩子感冒、发烧,总害怕给孩子穿的太少,冷到了,拼命的给孩子增添衣服,以为给孩子多穿衣服,孩子就不会感冒发烧了,其实适得其反。儿科医生直言:孩子感冒并不是冻出来的,这才是孩子感冒的真相

     

    特殊时期,这4种情况易导致孩子感冒:

     

    1、病毒感染

     

    孩子出生后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6个月后免疫力就会被“消耗殆尽”,一般来说,孩子要到16岁免疫力才能发育完全,所以少儿时期免疫力相对比较低下的,大约只有成人的一半,很容易被病毒感染,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脏乱的环境中,或者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则更容易感染病毒,从而引发感冒。

      

    2、营养不良

     

    孩子都是父母“心头肉”,在家里往往都是4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慢慢的孩子也就很容易开始挑食、偏食,久而久之,就出现营养不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身免疫力低下,加上营养不均衡,一到换季或是温差较大的季节(如春天、秋天),就极易容易生病。

     

     

    3、过度武装儿童

     

    有些父母只要天气稍微有些冷了,生怕孩子冷到,就赶紧给孩子穿更多的衣服,要一层层的武装起来,以免孩子感冒。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更是“疼爱”孩子,其实这种冷都是大人的冷,孩子们不一定真的“冷”。

     

    如何判断孩子是“冷”是热,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多家长都做错了。孩子和大人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家长习惯性的摸孩子的手、脚,以为只要手脚冰凉,孩子就一定冷,更有老话说“寒从脚起”,孩子的脚都凉了肯定是冷。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孩子手脚生来就会比成人的体温略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摸孩子的后背和颈后部。若后背出汗了,肯定就是穿多了,可以适当减少衣物;若后背摸起来冰凉,就要及时的增添衣物了,用这种方法判断的孩子的冷热,宝宝健康大人放心。

     

    4、卧室不通风

     

    “勤通风、勤洗手” 很简单的6个字,但是很多家庭都做不到,每天通风时间太短或者长时间的空气不流动,极易产生细菌。加上室内空气相对潮湿,也不适合病毒的消失,这就会导致孩子频繁生病。所以,不管天气如何,每天也要保证足够的通风时间,让室内空气流动流动。

     

    牢记“吃、动、通、洗、喝”五字箴言,远离感冒侵扰,宝宝健康

     

    喝:多喝水

     

    孩子在感冒期间,要适量的增加饮水,不能可以解热降温、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还有利于通便。

      

    吃:饮食均衡

     

    药补不如食补,合理的膳食习惯可以增强抵抗力,给孩子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不能能补充微量元素,还可以增加免疫力,很好地抵御细菌的侵犯。

     

    动:多运动

     

    随着国内疫情控制的越来越好,家长还是可以多带孩子下楼活动活动,尤其是春天到来,时常带孩子下楼运动运动,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提高免疫力,让孩子更加健壮地成长。“跳绳”就是很好的一项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好方法。

     

    通:勤通风

     

    特殊时期,专家建议大家要勤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会稀释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人被感染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建议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至少20分钟,这样才能降低孩子感冒的风险。

     

    洗:勤洗手

     

    呼吸道病毒不仅通过飞沫传播,也会通过接触传播,孩子从小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用纸巾或手绢捂住口鼻,若没有,也可以用胳膊肘的衣物挡着,切勿直接用手。

     

    此外,每天晚上最好让孩子用温水泡泡脚,泡脚不能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身体的调节功能,对预防孩子感冒也有很好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王素娜
    文章首发于 | 感染科王素娜微博

     

    随着儿童保健和体检的普及,经常有家长来问,孩子查体发现了巨细胞病毒感染,怎么办?

     

    比如这例,不仅孩子尿里巨细胞病毒定量是阳性的,妈妈乳汁里巨细胞病毒定量也是阳性的。

     

    妈妈异常焦虑,问题如炮弹一样连发而至:怎么会这样?该如何治疗?如何抑制病毒?是不是被我传染的?是不是必须断奶了?还是要巴氏消毒后再喂?母亲乳汁里的病毒怎么才能转阴?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些基本事实。

     

    事实一: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非常常见,常见到什么程度呢,40%-100%成年人曾经感染过巨细胞病毒。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儿童在3岁前感染过,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或英国)中, 60%-80%的孩子在成年前感染过巨细胞病毒。

     

    事实二:巨细胞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免疫功能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大多没有症状,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孩子是有症状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发热,乏力,咽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炎等。抽血化验可以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等。

     

    事实三:免疫功能正常并且没有症状的孩子是不需要治疗的。

     

    事实四:母乳喂养的确切益处超过从感染母亲处获得巨细胞病毒的微小风险,除非母亲有HIV感染。

     

    此时,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位焦虑妈妈的问题了:

     

     

    孩子很可能是被母亲传染的,没有症状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无需治疗,可以继续给足月出生的健康孩子进行母乳喂养,无需断奶,等待巨细胞病毒感染自愈就可以了。

     

    那么,巨细胞病毒是如何传染的呢?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1)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或分娩时感染。

     

    (2) 产后早期感染:经母乳喂养,输血等传播。

     

    (3)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巨细胞病毒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

     

    (4) 性传播:巨细胞病毒可经宫颈阴道分泌物和精液排出。

     

    (5)血液传播,器官移植传播等。

     

    由于感染的后果与机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所以免疫功能不健全的胎儿和新生儿感染后可能会有严重后果。而孕期原发性感染传播给胎儿的风险远远高于复发性感染,所以,孕妇需要避免在妊娠期初次感染巨细胞病毒。

     

    推荐未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的孕妇采取下列措施来预防感染

     

    1.在整个妊娠期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幼儿的尿布或口鼻分泌物后使用肥皂和水洗手,仔细清洗至少15-20秒。

     

    2.避免亲吻6岁以下孩子的嘴或脸颊,可亲吻头部或者给他们一个拥抱。

     

    3.不要与幼儿分享食物、饮料或口腔用具(如叉、勺、牙刷、安抚奶嘴)。

     

    4.清洁玩具、桌面以及儿童尿液或唾液可能接触的其他表面。

     

    5.如果性伴侣已确诊有巨细胞病毒感染,那么在疾病传染期(此时存在活性病毒从唾液、精液等体液中排出)应避免与之亲密接触。

     

     

    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1.有症状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治疗。

     

    2.有严重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早产儿或极低体重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

     

    3.免疫功能受损的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比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的孩子,合并HIV感染的孩子,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孩子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是更昔洛韦或者缬更昔洛韦,后者尚未在国内上市。更昔洛韦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总之,对于免疫功能正常又毫无症状的孩子,即使查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无需干预,无需治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是不是如果这些孩子当初没有查巨细胞病毒,家长就会少些焦虑,少些恐惧。

     

    参考文献:

     

    UpToDate临床顾问: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概述。

     

    2.pToDate临床顾问: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和结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巨细胞病毒 IgG 抗体阳性可能是人体对巨细胞病毒产生了免疫力,也有可能是正在感染的标志。

    单从巨细胞病毒 IgG 抗体阳性并不能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通常需要持续监测或联合巨细胞病毒 IgM 抗体的检测结果或对进行综合判断。若患者持续监测 IgG 抗体,且抗体滴度出现大于等于 4 倍以上的增高,则提示患者正处于活动期感染中。

    若患者巨细胞病毒 IgG 抗体阳性,但 IgM 抗体阴性,说明患者曾经感染过巨细胞病毒,但现在已经痊愈,且体内产生了抗体,对巨细胞病毒产生了一定的免疫能力。

    若患者巨细胞病毒 IgG 抗体以及 IgM 抗体均为阳性,则需要进行抗体亲和力检测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现症感染。

    巨细胞病毒对低免疫力者、孕妇和新生儿会产生更大影响,因此此类人群需格外注意此项指标的筛查,若存在感染需尽快治疗。

  • 婴童DHA一般建议在婴儿6个月~2岁之间进行补充,一般出生1~2年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比较快,这个时候补充DHA可以起到促进脑神经发育的作用。

    DHA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幼儿大脑、智力和视力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特别是在神经细胞、神经纤维以及神经突触发育时候,需要量增大。所以在这个时期给婴儿补充DHA,可以起到促进大脑细胞发育的作用,以及促进视网膜的发育,同时还可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婴儿在六个月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这个时候母乳喂养减少,所以适当给婴儿补充DHA,可避免出现缺乏的现象。

    不过具体的补充时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婴儿的具体喂养情况进行决定,不可盲目服用药物而影响到婴儿身体健康。

  • 在关注婴幼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个名词经常出现。DHA是一种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脑部和视网膜的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关于DHA的补充,特别是最佳开始时间和是否有必要停止补充,家长们常常存在疑问。

    DHA补充的最佳开始时间

    DHA的补充应该从婴儿出生开始,乃至于在孕期就应该开始关注。母亲在孕期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摄入DHA,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有助于胎儿大脑和视网膜的健康发展。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是婴儿获取DHA的最佳方式,因为母乳中自然含有DHA。对于无法完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选择添加了DHA的婴儿配方奶粉。

    对于具体的补充时间,多数研究建议从出生开始,尤其是在婴儿的前六个月,这是大脑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DHA的补充对于支持健康的大脑发展尤为重要。

    是否有停止补充的建议年龄?

    关于DHA的补充是否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年龄停止,目前的科学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限。DHA对于儿童乃至成人的大脑健康都是有益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通过更多样化的饮食来获取DHA,如富含ω-3的鱼类(比如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等)。因此,如果儿童的饮食中已经足够丰富,可以满足其DHA的需求,那么额外补充的必要性可能会降低。

    对于饮食中不常包含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儿童,继续补充DHA可能是一个好选择。特别是在学龄前和学龄期,这是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DHA的补充可以支持记忆、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DHA的补充应从婴儿出生开始,乃至孕期就应该得到重视。对于是否有必要在某个年龄停止补充,没有明确的科学界限。家长应根据儿童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以及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适当的决定。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儿童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是满足其营养需求的关键。如果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或营养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