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精神疾病治疗的17个误区与真相

心理精神疾病治疗的17个误区与真相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陈伟
对于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否进行科学的诊治,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痊愈,将来是否容易复发,决定了疾病对生活造成损害的大小。但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不愿来医院寻求帮助,或不愿坚持治疗,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的有以下17个原因和误区:

常见误区一:得心理疾病的人是心眼小,是自己想不开,是软弱的表现。

真相:人人都避免不了疾病,心理疾病也一样。约五分之一的人经历过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困扰,是否患病取决于先天素质(比如小时候对同样的刺激会产生比别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成长经历和后天环境变化几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导致的。抑郁的人很多都是有才智的人,并不是小心眼、想不开的人,更绝非软弱。很多名人得过抑郁症,比如:美国总统林肯、克林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王妃黛安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川端康成,主持人崔永元等等,这些人都有着杰出的头脑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而焦虑障碍更为常见,由于焦虑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本能,有时焦虑过多就会发展为疾病,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着更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人做事更为认真。

常见误区二:去看心理医生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真相:医生护士的工作就是为了帮助患者,即便面对患者难以启齿的问题,也不会嘲笑患者(但患者可能由于自己的人格特质倾向于认为别人的笑像是嘲笑)。而就诊的患者都在想着自己各自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别人,更不要说嘲笑了。很多人因为害怕嘲笑或羞辱选择默默忍受疾病的折磨,不求助于医生,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损害,给人生发展带来很大限制,而前来就医,接受规范的诊断,进行基于科学研究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问题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常见误区三:抑郁症就是有心结解不开,心结解开就好了。

真相:这种观点常常存在于患者家属心中,家属往往向医生表示,患者一定是有什么心结,你跟他唠唠,帮他把心结解开,病就好了。这种观点我倒希望它是真的,我希望我们医生有那么神奇的手段,像变魔术一样一次性就把患者变好。这种误区的本质是:抑郁症不是病,也不需要治。对正常人来说,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心情不好,有点“心结”,几天之后慢慢就会调整过来,因为人是有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的。超过两周持续不缓解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同时伴有疲劳、食欲下降、失眠、自杀的观念等等,就属于疾病了,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才行。并不是一个人心情不好就需要吃药,一定同时符合多条其它的症状,超过两周,才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才会用药。很多患者在吃药的同时是有必要配合心理治疗的,但心理治疗的工作并不是做思想工作,不是说教讲道理,不是“解心结”劝人想开,而是一种基于支持、理解和陪伴的沟通过程。心理治疗是一门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但和药物治疗一样见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通常要在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规律地开展,每次45-60分钟,才能逐渐产生疗效,遗憾的是出于对心理治疗的种种认识误区,可以坚持全程治疗并从中充分获益的患者很少(请参考我的文章《对心理治疗的10个误解与真相》)。

常见误区四:吃药是抑制神经,对大脑有刺激,长期吃药能把人吃傻。

真相:抗抑郁焦虑药物的机理是调节大脑内负责情绪的物质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并不会刺激大脑,更不会让人变傻。恰恰相反,长期的抑郁、焦虑或强迫可以直接引起大脑海马区体积的缩小,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的下降,所以说对大脑有“刺激”的是疾病而非药物,药物反而可能会改善和逆转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增加海马区的体积,恢复由于疾病原因受损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

常见误区五:我吃了几天药,感觉很不舒服,网上说的太吓人了,还是别吃了。

真相:有些抗抑郁药服用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一到二周内减轻乃至消失。如副作用显著无法忍受,可相对医生建议的药量再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缓慢逐渐加量,一般都可规避明显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在网上看到别人吃药后出现的各种副作用以及一些对精神心理类药物的负面评价,之后对吃药更加望而生畏。其实这很像网上对一件商品的评价,再好的商品也会有1-2%的差评,药物也一样,再好的药,也会有少数人吃了不舒服、效果不好,但一件好的商品同时有90%多的好评,可对于药物,吃药之后副作用不明显而且效果良好的人通常不会上网发表观点,所以就导致我们只看到了那少数的差评,而往往看不到更多的那些好评,但是医生很清楚所有患者吃药后的反应,无疑多数都是好评。

常见误区六:我吃了几天药,感觉症状加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医生诊断错了。

真相:尤其对于焦虑的患者,由于他们的体质比较敏感,更容易感觉到不适,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颤、焦虑、惊恐的感觉变得更加突出,一般缓慢加量可避免这类反应出现,药物一般见效需要两周,等到两周后往往效果开始出现,而加重焦虑的副作用通常会消失不见。

常见误区七: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没有必要再治疗了,也不愿意去医院。

真相:无论对于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往往很快症状就会再次出现,将来复发的几率同样会升高。感觉变好往往是在药物的帮助下变好的,所以这个时候离开药物很可能再次变得不好,这时有人会问,那这么说是不是要永远吃药呢?其实多数疾病不需要终身服药。我有时会给患者打个比方,药物的维持治疗的原理很像是用棍子支撑一棵要倒下的树,如果支撑的时间过短就拿开这个棍子,树还是会倒下,而如果连续支撑几个月的时间,再慢慢移开这个棍子,我们会发现这棵树没有支撑也不会倒下。长期服药会重新塑造大脑神经的功能,所以维持治疗后复发率会明显下降,并不像兴奋剂那样只是吃的时候有效停掉就失效。

常见误区八:吃药就好,不吃就犯,药有依赖性,不能靠药,要靠自己。

真相:目前的主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都是没有依赖性的,并不会“上瘾”。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或更久,达到疗程后方可逐渐减药停药,到了疗程后再停药就不容易再犯了。只有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存在依赖性,由于能快速缓解焦虑,患者也容易在心理上依赖这些药,此类药包括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可用于治疗初期来快速缓解焦虑症状,由于有成瘾倾向,不推荐应用一个月以上。“靠自己”很多时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患者往往受症状的折磨被不良情绪淹没而难以自救,就像掉在井底,自己爬不上来,而药物就像放在井里的绳子,会帮助患者爬出来。“靠自己”这种误区的本质就是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是自己想的,不需要治疗(患者家属常有这样的认识)。而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还是精神类疾病也好已经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属于疾病,也有相应的科学治疗手段。

常见误区九:西药都是伤肝肾的。

真相:心理精神领域的大多数药物都没有伤肝肾的作用。西药伤肝肾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年电视广告的灌输,一些卖中药或保健品的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无根据无底线地毁谤西药,这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就是大众的利益。人们花了很多钱去买这些产品,最终钱花了很多,病不但没有好,而且耽误了应有的治疗。类似降压药、降血脂药、降糖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都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也是一样。对于一些敏感人群,某些抗抑郁抗焦虑药引起一过性的肝功异常是有可能的,但停药减药后是可以恢复的。而某些中药,由于含有重金属成分,尤其是长期服用明确对肝脏肾脏具有毒性,可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大家不要忽视一点,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就在吃中药,那时的中药比现在的好,无农药纯天然,但是古人寿命并不长,得了结核和肺炎就会致命,相反,人类的寿命是随着近几十年来众多至关重要的西药的问世得以延长,让很多过去治不了的病得到了治疗,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常见误区十:西药不去根。

真相:很多患者害怕疾病复发,想要将疾病“去根”,这样的心情很让人理解。可除了像阑尾炎这样的病可以将阑尾切除“去根”,很遗憾大多数疾病还是存在复发的可能。不过好的消息是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进行维持治疗可以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维持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减药最终实现停药,而且即便真的复发,我们还是有办法再一次把病治好、控制住,这比很多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要乐观多了。但中药,据我所知,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失眠是有效的,但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了,门诊常常见到喝了几十副汤药没有效果的患者,治疗了一年没有好转,还是认为中药“见效慢”。中药“去病根”的说法,其实完全属于误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先不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这些病,就感冒这个小病来说,中药能否将感冒去根让人永远不再感冒?人都是避免不了要得病的,但经过科学的治疗,可以使疾病变得可控,减少发作次数。中药去根西药不去根的说法,属于伪科学。我们期待有一天会有像青蒿素这样基于我国传统医药的伟大发现可以有效治疗心理和精神障碍,而且优于西药,但至今尚无这样的药物问世。

常见误区十一:西药说明书上写着一大堆副作用,副作用太大了,吃中药没有副作用。

真相:西药基于科学研究,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发现的副作用都会被罗列在说明书中,而每一种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有相应的具体百分比。精神心理科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多数集中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以下,很多副作用属于罕见,而且对于每种副作用医生都会有相应的处理对策。相比而言,中药并非没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说的恰恰是中药,这句话出自明代太医刘纯,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西药这种东西。中药说明书中副作用通常写着“尚不明确”,因为并没有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所以并不知道患者吃了之后会出现怎样的副作用,也不知道对哪些患者不适合应用,我想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可以掌控的药物。有些西药的说明书中写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其实并不是说吃这些药会导致这些病,打个比方来说,一座年久失修的危房,会怕风吹,但是好的房子并不怕风吹,对于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做医生的会像维护危房一样,用药会很小心,因为在严重疾病状态下身体失去了正常的调控功能,稍有刺激这些疾病就可能加重,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服药过程中通常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常见误区十二:药物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真相:并没有这样的作用,药物不会作用于人体负责生长发育的部分。但不可否认,国内基本没有批准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因为药厂没有在国内申请相应的适应症,没有经过相应的研究,但同种药物在欧美常被批准用于青少年,因为进行过的研究比国内充分。青少年得了病,我们国内的医生并不会放任不管,会经常给18岁以下的患者应用抗抑郁抗焦虑药,因为安全性通常没有问题。医生治病,其实在为每一位患者权衡治疗的利弊,通常利远大于弊我们才会给患者用药,如果可能出现的损害多于疗效,医生绝不会给患者使用。很多家长会很担心给孩子用药,觉得能不用药尽量不用,事实上如果达到了用药的程度,相比药物副作用来说抓紧把病治好是一件更重要的事。疾病本身带来的“副作用”,要远远多于药物可能的副作用。长期的抑郁焦虑会给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损害,而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有限而且可控。

常见误区十三:吃药后病情好转了,尽早减少药量。

真相:为预防复发,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说初期吃哪个药量有效,就在维持期(无症状的状态下)继续服这个药量。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上述提到的种种误区,出于对服药的顾虑。

常见误区十四:吃药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

真相: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抑郁和焦虑,所以医生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因为其药理特性对一些患者是会引起体重的增加,一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在复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控制患者增重或设法使体重下降。

常见误区十五:我感觉好多了,没必要再治疗了。

真相:“好多了”往往并不意味着痊愈,部分缓解的状态不等于痊愈,定期复诊,医生的目的是关注那些残存的尚未消失的症状,积极去调整药物(加量、合并其他药物、换药)以使患者达到痊愈。以抑郁症为例,容易残留一些认知症状,具体说就是疾病导致的记忆力注意力损害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如果现有的药物不能起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我们会尝试换一种有改善认知作用的抗抑郁药物。疾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经过维持治疗,复发的风险会非常显著地降低。而部分缓解,过早停药,直接预示着复发的可能。总之,治疗一般都分为两步:第一步,积极调整药物,达到痊愈,而非只是缓解;第二步,足量药物的足疗程巩固治疗。二者缺一不可。很多患者第一步都没有完成,这时就一定要定期找医生复诊,这直接决定了将来的治疗结果。

常见误区十六:吃抗抑郁药能把人变成抑郁症,吃抗精神病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真相:这种观念我听很多患者说起过,可见民众对精神类药物误解颇深。如果我们吃降压药能否把我们变成高血压患者?吃降糖药之后能否变成糖尿病?答案是不可能。抗抑郁药也不会使人变成抑郁症,因为这类药物是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不会压抑人的情绪。对一些抑郁焦虑的患者,我们还可能会小剂量用一些抗精神病药,来改善睡眠、食欲、缓解焦虑、或用来缓解冲动行为,或者有时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增效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普遍具有抗抑郁作用,规范应用这类药物安全性通常是没有问题的,更不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常见误区十七: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真相: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平均需要两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二到三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三分之二左右,总会有患者对某种药物不敏感,但这并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如果一种药物在最高剂量仍然无效,我们常常会合用另外一种药物或直接更换其他药物,近年来陆续有新型的药物问世,有时可以达到过去药物达不到的效果。有时我们还会在服药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切勿轻易就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也同样有很多局限,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的种种误区,就是一些常见的阻碍患者疾病康复的原因。只有相信科学,全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才会有更好的疗效,获得更多痊愈的机会。可惜很多患者拒绝就医,不相信自己的问题可以通过医生的帮助得到解决,或是在就诊一次之后不再复诊,无形中错过了康复的机会,最终让疾病迁延不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如果路途遥远不便前往专业的医院就诊或不便经常复诊,可通过互联网门诊的电话、视频咨询定期(治疗初期2-4周,治疗后期2-3个月)联系医生,医生会在访谈中详细评估病情、疗效和药物副作用,然后指导下一步治疗,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

医学界公认,患者的“依从性”决定了疾病的预后,就是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只要患者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坚持配合治疗,就可能会从中受益。

感谢阅读,祝您早日康复!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2003年的那个愚人节,很多人是在悲痛中度过的,大家都不愿意接受那个事实---张国荣永远离开了我们。46岁的他从高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抑郁症自杀;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因为抑郁症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电视台去接受治疗;近几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明星更是不断出现,还有乔任梁及韩国明星金钟铉。

     

    也正是名人效应使抑郁症再一次回到公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得到重视。

     

     

    当今社会在快速的发展中,物质生活得到不断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的却是心灵的空虚、精神世界的孤独。长时间无处交流内心的感受,心灵处在孤寂中,加之自身的敏感性较强,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时候就要及时适当进行情绪处理,不然就会进入到焦虑症、抑郁症。

     

    从医学角度讲,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和体内的神经递质有关,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他们有负责让大脑感到快乐的,有负责让人感到悲伤的,就像中医所讲的阴阳一样,一定要平衡人才能健康。抑郁症患者属于体内“快乐的递质”少了,“抑制性递质”多了。很多人会表现出来莫名的紧张感、总是不高兴、生活中也是不断搜索痛苦、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不愿意做了、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了,生活中感觉找不到幸福感、存在感。

     

     

    抑郁症,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但让病人身心承受巨大痛苦,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甚至很多人选择了自杀,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可是他们在世间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的离去会带给亲人、朋友巨大痛苦,公众人物的自杀也会深深伤害粉丝,使他们感觉到迷茫、无助。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抑郁症的存在和他是危害性。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关注,如果在生活中你,或你的朋友有长期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总是爱悲伤等表现,就要引起重视了。诊断为抑郁症后也不要恐惧,要正视疾病,积极治疗,周围人也要积极配合,给予患者温暖和希望,成为抑郁症患者身边的光,照亮他们心里的黑暗。

  •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珍惜自己的身体,父母经常挂在耳边的一句话就是注意身体。 自残意识日(SIAD)是每年3月1日举行的全球性活动,其目的是消除自我伤害带来的耻辱感,鼓励父母、家庭成员、教育工作者和医护人员认识自残的迹象。

     

    在我们的成长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这些身体损伤往往会让我们经历十分痛苦的体验。

     

    疼,是我们身体本能的保护反应

     

    但身体上的痛苦,对于某些人来说,却反而会带来一种别样的心理安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来看,每年自杀人数几乎都会超过70万人,占据每年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大约1%的人群在一些困境中会选择自残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每年因为自杀而去世的人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已经超过艾滋、疟疾或乳腺癌等疾病引起的死亡任务,甚至超过了因为战争而去世的人数。

     

    青少年,是其中一个特别的人群

     

    有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11岁到15岁之间是自残行为发生的高峰。那些有过自残行为的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选择继续通过自残来缓解压力。青少年选择的自残方式,通常会选择割伤皮肤,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自残形式。割伤的部位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手、手腕、腹部和大腿。

     

    那些无法承受的悲伤,心中的焦虑、压抑,情感的麻木缺失,是导致自残发生的最主要触发因素,在许多青少年阐述自己为何想要自杀时,往往会提到——自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情绪的方法,能够用来应对心中的焦虑,缓解压力以及其它消极情绪。

     

    因此,有些孩子进行自残行为,只是想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一些。这种行为也能够得到一些科学理论的支持。

     

    我们的大脑会在感受到机体上的疼痛刺激时,释放有一种类似吗啡的镇痛剂——内啡肽。内啡肽不仅会有着镇静、镇痛作用,也会让人身心进行一种短暂的愉悦状态。在一些研究中,自残行为会激发身体内啡肽的释放,从而让进行自残的孩子们感受到缺失的快乐,从而减轻心中的焦虑,缓解压力。

     

    我们该如何预防孩子再次发生自残?

     

    首先,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子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是扭转自残行为的基石。

     

    父母需要对青少年自残行为有一个及早识别与科学认识,从而及时沟通,并根据孩子情况去安排心理治疗。

     

    辩证行为疗法(DBT)、认知行为疗法(CBT),诸如此类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孩子逐渐走出阴影,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会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个治疗目标,并让父母或朋友参与进来,从而一起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Suicide worldwide in 2019.
    2.   Whitlock, J.L., Muehlenkamp, J., Eckenrode, J. (2008). Variation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dentification of latent classe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7(4). 725-735
    3.   Whitlock, J., Eells, G., Cummings, N., & Purington, A. (2009).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ollege populations: Mental health provider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and need.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therapy, 23(3), 172-183.
  • 随着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焦虑,抑郁的情绪,而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抑郁症“悄悄”来临时,身体会有8处“反常”,都来自测下!

     

    1、出现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责、自罪等心理;

     

    2、情绪低落,开始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流;

     

    3、开始出现睡眠障碍:晚上难入睡、早上醒的早、多梦等;

     

    4、食欲下降,不爱吃饭,体重下降;

     

    5、经期不正常、皮肤变差等内分泌问题;

     

    6、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涣散、思维行动迟缓;

     

    7、 脾气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8、出现睡眠障碍:晚上难入睡、早上醒的早、多梦等;

     

    如果上面这些症状出现的越多,说明你抑郁的程度越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抑郁症的“根源”是什么?

     

    从中医角度来说,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虚,人血流速快,就有快感,血流速慢就抑郁。

     

    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

     

    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等症状。

     

     

    当抑郁症找上门时,身体会有这3大危害:

     

    抑郁症的危害一:会长时间的失眠

     

    抑郁症患者会逐渐丧失快乐,每晚睡觉就像是一个噩梦,犹如陷入万丈深渊,长期持续性毫无缘由的失眠正是抑郁症给你的“下马威”。

     

    抑郁症的危害二:丧失对一切的兴趣

     

    丧失兴趣是常见的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

     

    体验不出天伦之乐,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病人常主诉“没有感情了”“对生活已经麻木了”。

     

     

    抑郁症的危害三:增大自杀的几率

     

    20%的抑郁症朋友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生命。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遗书中提到死亡是一件快乐的事,是通往幸福的通道。

     

    说明,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物质压制多巴胺的释放,从而控制抑郁症的身心健康,导致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的想法。

     

     

    如何有效的缓解抑郁症?

     

    要想不痛苦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讲痛苦。

     

    要让自己从旧有的情绪模式当中解脱出来,勇敢的去面对,把它讲出来。

     

    以真实的能量在人世间运行的时候,真实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选择。

     

    人只有真实,天都帮你,才能在宇宙中顺利运行。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太要面子了,不敢面对,不真实,只要不真实能量就会卡。

     

     

    你站出来了,虽然你没有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出来了,但是你用质朴的,真实的能量去打动对方。

     

    对方一定受你影响,你们在一起就可以切磋,大家一起滚动前行,就把这个问题的策略就找到了。

     

    我所理解的方法就是这样,要获得健康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讲健康,你都讲健康了你好意思不健康吗?

  •   东方网9月20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昨日清晨,上海市莱阳路880弄58号楼内,一名26个月大的女孩被发现死在家中。据街坊邻居表示,嫌疑人很可能是女孩的父亲,这名现年28岁的卢姓男子因抑郁症而长期病休在家中,近来情绪大变。

      事发前一天,小区里还有人看到卢某驾车出门。事发后其下落不明。

      目前,警方表示正在全力侦破此案。

      出事前就他和女 独处

      昨天上午9时左右,莱阳路880弄居民小区里,大批警车赶到。目击者称,民警在58号楼内进出频繁。

      这是一栋老式的六层居民楼。出事地点位于该楼的四楼一处房间内。据知情者透露,“26个月大的女娃娃被吊死在床上了,发现时已经没有呼吸了。”邻居称,这个小女孩非常活泼可爱,邻居们都挺喜欢。

      事发后,女孩的母亲赶回了家,但父亲卢某却遍寻不着。知情者透露,女孩的脖子上缠绕着一根绳子,就是平时锻炼身体用的跳绳。被发现时,女孩的身子被悬吊在床上。

      据猜测,在前天深夜至昨日凌晨的事发时段,无人进出案发房间,因此与女儿独处的卢某成了最大嫌疑人。

      小区一家棋牌室的经营者回忆,该棋牌室是在凌晨1时左右结束营业的,那时候警车还没来。“但在早上9时左右,打开门后看到警察已经赶到了现场。”该经营者说。

      其手机留在家里

      卢某的父母住在小区另一栋楼里。在卢某母亲家中,一名自称是卢某家老邻居的中年女子表示,卢某出生于1983年,是上海本地人。

      “小女孩的母亲在事发当晚,因为有急事不在家中。”中年女子说。

      因为刚失去孙女,卢某的父母情绪低落,不愿接受采访。

      据了解,卢某在离开居所前,将自己的手机留在了家中,而家人也不清楚他会去哪里。在小区内,受访邻居均认为,事发与嫌疑人身患抑郁症有关。

      前一天还开车出过门

      据小区居民反映,卢某平时工作敬业,与熟识的邻居路上遇见也会热情地打个招呼。

      但是最近以来,卢某已请假在家休息了4个多月。“其间单位领导曾到小区看望过他,这4个多月来他都在家,性格已经变得沉闷,没有以前开朗了。”邻居说。

      在邻居们的印象中,卢某有时候在小区散步或者出门,父亲还会跟随在其身后。

      “事发前一天,我还看到他开着车出门了一次,看上去没有任何异常。”门口一名保安透露。

  •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没有批准 Lexapro 作为首个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仿制药,且截至目前,FDA 尚未批准任何仿制药作为首个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药物。

    Lexapro(Escitalopram)是一种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在 2002 年获得 FDA 批准,并成为一线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之一。仿制药是在原研药(即已获得批准的原创药)专利期满后,其他制药公司可以生产和销售的相同活性成分的药物。

    FDA 在过去的几年中批准了其他几种药物的仿制版本,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仿制药物是基于与 Lexapro 类似的活性成分 Escitalopram 的制剂。

    此外,虽然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活性成分上是相同的,但在质量标准、药效和副作用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38 岁肝硬化是否能活 30 年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是否及时接受药物治疗综合进行判断。

    肝硬化是由于各种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结构性病变,常见原发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若患者处于肝硬化代偿期,肝功能没有出现严重的损害,也未出现并发症,此时若能积极接受治疗则预期寿命会大大延长。

    • 比如乙肝肝硬化患者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需及时戒酒;
    • 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则需服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生存时间可能可以达到 30 年甚至更久。

    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未及时接受正规治疗,肝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出现了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肝恶性肿瘤,此时寿命会大幅度缩减。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当存在肝脏疾病时应积极干预,防止肝硬化的发生与进展。

  • 怀孕生娃娃,当爸爸妈妈,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现在这却成了很多家庭的痛点。

     

    父母一直催,两口子也足够努力。但就是怀不上,本来已经够焦虑了,还有长辈一遍又一遍语重心长给你说:“啥子年龄就该做啥子事情。”你就说烦不烦,哎。

     

    01 中国有多少不孕不育的夫妻?

     

    如今,不孕不育已成为笼罩在许许多多家庭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医羽自助查阅中国人口协会之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过4000万人,从30年前占育龄人口的1%~3%,到现今的12.5%,30年增长了10倍左右。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不孕不育患者中,25岁至30岁的人数居多。

     

     

    根据全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患不孕不育的人群中,有66%的女性年龄低于30岁,女性不孕不育开始年轻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冰冷的数字摆在眼前,不禁令人胆寒。

     

    但是不要害怕,在2021年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问题将一步步得到解决。

     

    02 筛查的项目有哪些?指标的结论是什么?

     

    通常来说啊,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一直保持正常自然的性生活频率一年以上,还没有怀孕的人群,就有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去医院检查。

     

    那么夫妻去医院需要做哪些筛查项目呢?

     

     

    男性:

    精子精液是否异常(无精子症、少或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等);

    性功能是否障碍;

    是否存在前列腺炎及精索静脉曲张:其中精液异常为最主要病因,主要体现在数量、活力、形态等三个方面;

    精子数量:精子浓度应不低于1500万/ml,精子总量不少于3900万个;

    精子活力:前向运动精子应大于32%;

    精子形态:正常精子率应大于4%。

     

     

    女性:

     

    排卵是否障碍: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因素。有些患者很年轻,就发生了卵巢储备功能明显下降,甚至卵巢功能衰竭(又称“卵巢早衰”);相反,还有一部分年轻人窦卵泡过多(又称“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现稀发排卵或不排卵,从而影响受孕,导致生育困难。

     

    输卵管是否存在问题:如果输卵管过长或狭窄,或者输卵管炎症引起管腔闭塞、积水、粘连等,不及时治疗会阻碍精子和卵子以及受精卵的正常运行。

     

    子宫是否存在疾病: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肌瘤(尤其是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等。

     

    宫颈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宫颈重度糜烂,因局部炎症过重,可能会影响精子的活动力;宫颈粘连,尤其是手术治疗后造成局部瘢痕形成,可能会影响宫颈机能,从而导致自然受孕困难。

     

    子宫内膜是否存在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不孕女性中的发病率是明显升高的,大家经常听说的“巧克力囊肿”就是内异症的一种。

     

    03 人工授精的成功几率

     

    人工授精的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来生育下一代。

     

    但大众对于人工授精的步骤及成功率并不了解。下面小编来讲一下。

     

     

    ஐ人工授精第一步:确定是否符合人工授精的条件。第一步要夫妻双方去医院就诊。夫妻双方适不适合做人工授精。

     

    ஐ人工授精第二步:符合条件后要做人工授精准备。夫妻双方准备好需要的材料,例如:夫妻的身份证、结婚证等等。了解人工授精前的注意事项。

     

    ஐ人工授精第三步:测出排卵日。签署知情同意相关文件后,医生会告知注意事项和治疗方案。估计排卵日来选择最佳的受精时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基础体温、宫颈黏液,超声波检查等。一般选择自然排卵周期。

     

    ஐ人工授精第四步:男方取精。在取精前3~5天要禁欲。取精前要清洁手和阴茎周围,用手淫的方法取精。取精完整后马上送到实验室,对精液进行化验。

     

    ஐ人工授精第五步:输精。女方在手术室进行人工授精。把准备好的精液注入女性体内。手术时间很短,一般10分钟可以完成。术后观察30分钟,也可以卧床休息2~3个小时,保证精液不会排出来。

     

    ஐ人工授精第六步:受精后避免剧烈运动。人工授精后可以正常生活,但是不要剧烈运动。有些人会出现少量出血的情况,不用太担心。如果持续出血,还出现发热、腹痛的症状就要去医院就诊。

     

    ஐ人工授精第七步:复查。女性按照预约的时间去医院进行B超检查。如果排卵了,会给予黄体支持。少数人会出现不排卵黄素化,那么此周期助孕无效。一个月经周期中可以做3次人工授精,就在排卵日前3天开始,按小时来算,分别是排卵日前72小时、24小时和排卵后24小时。如果一个月经周期中都不能受孕,可以连续做几个周期。必要时用药物诱导排卵来提高受孕率。

     

    说完了人工授精的步骤了,我想就会有人问,它的成功率是多少呢?

     

    人工授精是要分周期进行的,根据女性的自然排卵周期划分,一般情况下每周进行1-2次的人工授精,成功率在20%-30%,持续3-6个周期,成功率能高达一半以上。

     

    另外,人工授精对女方的身体要求比较高,必须无传染病、不能吸烟喝酒,而且输卵管通畅,无生殖道炎症等。

     

    04 试管是不是最佳选择?

     

    第一步:夫妻双方要准备好各自的身份证,结婚证等资料。我国法律规定,必须是已婚夫妇才能做试管婴儿。

     

    第二步:去医院做检查。主要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疾病和妊娠禁忌症。并对双方的生殖能力进行评估。

     

    第三步:之后会通过注射激素的方式来增加周期内发育成熟卵泡的数量。保证至少有两个以上卵泡达到要求。

     

    第四步:当卵泡发育成熟,医生会为患者注射HCG来刺激卵巢排卵。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又不常规进行孕激素保胎治疗。还需要随访胚胎状态。

     

    第五步:胚胎移植14天后抽血化验HCG明确是否成功受孕。

     

    除了步骤外,我想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同样是它的成功率是多少?

     

    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决定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女方年龄,经过统计女方的年龄如果在35岁以下,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大概能到40%-50%左右。

     

    如果35-40岁,成功率可能只有30%左右,如果女方年龄在40-42岁,成功率不到20%,如果42岁以上,成功率可能只有个位数,因此女方的年龄越年轻,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就越高,成功率也与不孕症的类型有关系,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做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可能要比输卵管因素不孕,做输卵管试管婴儿成功率要低。

     

    以上就是小编为不孕不育的小伙伴们推荐的一些科学的小建议了,希望你们能够早日摆脱不孕不育,让自己的宝宝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周利平,钱艳瑞.药物联合人工月经周期治疗不孕症[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4):155-156.
    [2]王海明,张丽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6):125-127.
    [3]倪丽莉,王菁,刁飞扬,马翔,刘嘉茵,袁纯.不同诱导排卵方案对不明原因不孕夫妇人工授精助孕结局的影响——单中心八年2642个周期回顾性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21,30(10):1272-1279.
    [4]郭惠柠,张秋金.试管婴儿技术概述[J].生物学教学,2021,46(08):2-4.
  • 新生儿眼屎多又黄黏稠可能是生理因素引起,也不排除是病理性因素导致,比如鼻泪管畅通不良、细菌感染、倒睫等。

    1.生理性因素如果新生儿所处的环境比较干燥,或者是奶粉喂养的新生儿饮水过少,就可能会出现眼屎多发黄黏稠的现象。

    2.病理性因素(1)鼻泪管畅通不良:新生儿眼屎多发黄黏稠如果只出现在一侧,可能和鼻泪管畅通不良有关,由于眼泪排泄不畅,无法进入鼻腔,就可积存在眼部,从而出现相关症状。(2)细菌感染:如果新生儿在产道当中受到细菌感染,可导致眼睛发炎,或出生后环境条件差,导致眼部受细菌感染,也可出现眼屎多发黄黏稠的现象。(3)倒睫:如果新生儿睫毛向内生长,容易摩擦眼球,导致炎症,可出现眼屎多发黄黏稠的情况。新生儿眼屎多又黄黏稠还可能和其他原因有关,建议积极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 高血压分级,低压95,高压140属于高血压1级!

     

     

    国际上是这样对高血压进行分级的!

     

    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 和舒张压<80mmHg

     

    2、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 和 舒张压80~89mmHg

     

    3、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或 舒张压≥90mmHg

     

    4、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 或舒张压90~99mmHg

     

    5、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 160~179mmHg 或舒张压100~109mmHg

     

    6、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 ≥180mmHg 或 舒张压≥110mmHg

     

    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 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是这样的。

     

    1、低位组:低位组包括年龄小于55岁的男性和年龄小于65岁的女性1级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于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更低。

     

    2、中危组:中危组包括不同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的患者,一些患者血压水平不高,但有多样危险因素。还有一些患者血压水平高,但没有或者有少量危险因素,这组患者必须诊断严格,治疗谨慎。

     

    3、高危组:该组包括危险因素3个,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的1级或者2级高血压患者,以及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3级高血压患者。高危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为20--30%。

     

    4、极高危组:3级高血压患者,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危险因素,以及有临床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所有患者。

     

    所以低压95,高压140属于1级,但属于那一层需要根据情况来定!

     

     

    高血压分级管理

     

    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Hg,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I期,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只是单纯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期,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高血压患者的分级随访管理可分为3个级别,血压水平1级且无任何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为一级管理;将血压水平为1级且合并1~2个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纳入二级管理;而血压水平2级以上或合并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并有相关疾病的患者,或由上级医院转入的患者归为三级管理。对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不仅可以达到更大的高血压社区防治成本效益,其病情的发展也可得到控制。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胃癌早期一般不建议单纯吃药保守治疗,建议结合手术、放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胃癌是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是较为严重的疾病。一般胃癌早期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最主要包括标准手术、改良手术等。标准手术是以根治为目的,要求不仅要切除2/3以上的胃,还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改良手术适合分期较早的肿瘤,胃切除范围相对较小,仅仅进行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胃癌早期除了手术之外,还可以联合放疗、化疗。同时选择使用药物对症治疗,比如选择奥美拉唑,潘多拉唑,镇痛的吗啡;恶心呕吐可以选择地塞米松等治疗。此外,中医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早期胃癌患者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避免单一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以上用药遵医嘱。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