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神经性耳鸣物理疗法有哪些?

神经性耳鸣物理疗法有哪些?
发表人:医联媒体

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耳鸣习惯治疗、遮蔽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以及针灸治疗。

1.耳鸣习惯治疗:通过遮蔽声以及教育咨询等方式使患者的听觉系统对耳鸣的反应度降低,也就变得不那么敏感,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遮蔽治疗:可以局部或者是完全遮蔽,通过一些设备制造背景声音及白噪音,以缓解患者对耳鸣声音的感知能力,使患者不再聚焦于耳鸣。

3.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是通过训练使机体进入较为松弛的状态,有意识的控制机体对耳鸣的过激的反应。

4.针灸治疗:是通过细针穿刺人体相应的穴位,能起到缓解耳鸣症状的传统医学疗法。部分患者针灸治疗之后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神经性耳鸣的物理治疗方法应该辅助于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持续耳鸣是指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持续听到声音或噪音的感觉。持续耳鸣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耳朵问题、噪音暴露、药物副作用、耳蜗血液循环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精神压力和焦虑等。

    • 耳朵问题:耳朵内部的问题,如耳蜗感染、耳蜗退化、耳蜗损伤、耳蜗炎症、耵聍堵塞等,都可能导致持续耳鸣。
    • 噪音暴露: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或刺耳的噪音环境中,如音乐会、工厂、机械设备等,可能导致耳蜗损伤,进而引发持续耳鸣。
    •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等,药物副作用可能引起耳鸣。
    • 耳蜗血液循环问题:血液循环问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导致耳蜗供血不足,引发持续耳鸣。
    • 神经系统问题:如颅脑损伤、神经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问题,可能干扰听觉系统,导致持续耳鸣。
    • 精神压力和焦虑:长期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也可能导致持续耳鸣。

    若持续耳鸣长期无法缓解,应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儿童单耳鸣是指儿童只在一个耳朵中感觉到耳鸣的症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包括中耳炎、耳道异物、梅尼埃病等原因导致。

    1.中耳炎:中耳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耳部疾患之一,通常与细菌感染相关,如果儿童患有中耳炎,可能会出现耳鸣的症状。

    2.耳道异物:部分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会导致玩具、昆虫等异物进入耳道,并顺着耳道到达鼓膜的位置,异物持续碰撞鼓膜会导致儿童出现耳鸣的症状。

    3.梅尼埃尔病:梅尼埃尔病是一种内耳障碍,可能导致耳鸣,通常伴随着眩晕和听力丧失,但在儿童中较为罕见。

    引起儿童耳鸣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过敏性鼻炎、感冒等,儿童单耳鸣的确切原因需要咨询专业医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 左耳耳鸣还会有点偏头痛,通常考虑与中耳炎、颈椎病、神经性耳鸣等因素有关。

    1.中耳炎:中耳炎是累及中耳部分或全部结构的炎症性病变,发病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而化脓性中耳炎可能是细菌感染所导致。中耳炎是一类疾病,症状可能涉及中耳及邻近组织,由于咽鼓管堵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容易出现头痛、耳鸣等症状。

    2.颈椎病:发病原因及机制极为复杂,考虑与多方面的因素如急性损伤、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等有关,颈椎病类型较多,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也不同,患者容易出现出汗、耳鸣、偏头痛等症状。

    3.神经性耳鸣: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考虑与噪声、耳毒性药物、头部或耳部意外创伤等因素相关,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耳鸣伴听力下降、眩晕、头痛等症状。耳鸣伴随偏头痛,通常考虑与病理因素有关,建议尽早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并给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统称,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慢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

    1.症状: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常于夜间发作,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剧烈时,可放射到右肩、肩胛以及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和急性胆囊炎类似,但更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重症情况,可表现为寒颤、高热以及严重的腹痛。
    • 慢性胆囊炎:症状一般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上腹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牵涉到右肩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胆囊炎,如果出现痉挛和疼痛等不适,可以采用解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哌替啶等;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对于慢性胆囊炎,可服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如 50%硫酸镁口服、去氢胆酸片口服等。由胆固醇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可采用熊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进行溶石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加重,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 饮水多且尿少可能与生理因素、肾结石、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明确原因后需合理治疗。

    1.生理因素:天气炎热,在饮水以后频繁运动,出汗较多,尿液生成量较少,可导致尿少,属于正常现象。改善周围环境、多饮水,可使症状逐渐改善。

    2.肾结石:可能与环境因素、药物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结石堵塞输尿管,尿液无法排出,可导致尿少,伴有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结石直径较大,无法自行排出,可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3.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使尿液生成量减少,伴有蛋白尿、下肢浮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出现少尿的症状。

    饮水多且尿少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长期尿少或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可能是存在异常,建议就医诊治。

  • 每年的4-7月,都是手足口病的春夏季感染高峰。随着气温上升,不少的家长都反映自家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些许「异常」。

    当宝贝们手脚、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平时爱吃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的时候,做家长的可是担心得不得了!如何平稳度过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成了一大难题。

    作为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发病急、传播快,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一般在2-10天左右,平均为3-5天。

    如果预后良好,通常可在7-10天病程后完全康复;但也有一些重症的手足口病,还会引起脱水、中枢性呼吸衰竭、肺出血等症状。

    当手足口病来袭时该怎样应对?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手足口病?读完本篇文章,让您有备无患!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中。

    典型症状

    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口腔溃疡、手部和脚部出现红斑、水疱等。

    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发热、喉咙痛等,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部、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甚至溃疡。

    此外,手足口病也可能伴随着其它症状,如腹泻、呕吐等。

    判断标准

    要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手足口病,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症状的出现

    手足口病通常以发热、喉咙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足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

    ● 部位特异性

    手足口病的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部皮疹同时出现。

    口腔溃疡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之一,通常在口腔黏膜、舌头、颊部等处形成,伴随口腔疼痛和进食困难。

    同时,手部和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甚至溃疡,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 就诊医生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进行就诊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当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时,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如何治疗。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较为轻微的疾病,但在孩子的身体免疫力较低时,还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一般治疗

    家长可以注意多给孩子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以增强其抵抗力。

    例如,可以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鱼肝油等,有助于加快康复速度。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手足口病,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对于发热、疼痛等症状,可以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和镇痛药,但应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疹病」范畴,可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促进病程的康复。

    一些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预防手足口,才能不「手足无措」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我们知道,细菌和病毒往往藏匿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上。

    因此,要想预防手足口病,就要从细节入手,如勤洗手、勤消毒。

    在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酒精湿巾,及时给孩子和自己的手部进行消毒,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场所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孩子在这些场所容易接触到病毒,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家长可以尽量减少孩子在这些场所的停留时间,或者选择在低风险的时间段去,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免疫屏障,增强身体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预防感染。

    家长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按时为孩子接种疫苗,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防孩子的手足口病,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侵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  

    很多人都有爱吃剩菜的习惯,但是对于剩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吃点剩菜没关系,但有的人却认为长期吃剩菜,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也有很多人说,并不是爱吃剩菜,而是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因为家庭里做菜,经常会做多了,舍不得扔掉,怎么办,只能留着下一顿再吃。


    如果剩菜放置的时间很短,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剩菜放置的时间超过了六个小时以上,甚至过了夜,那么这个时候再吃,就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首先,剩菜放置的时间久了,很容易滋生细菌,一旦摄入细菌,轻则引起急性胃肠炎,严重的则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败血症,其次,剩菜放置的时间久了,会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是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内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一类致癌物。


    由此可见,长期进食放置时间久的剩菜,致癌的风险的确会大大增加。


    第一,剩的绿叶蔬菜不要吃,绿叶蔬菜一定要吃新鲜的,如果一次炒多了没吃完,建议你也不要吝啬,最好及时扔掉,因为在所有的剩菜里,剩的蔬菜是危害最大的,产生的亚硝酸盐也最多,长期摄入这样的剩菜,致癌风险同样会大大增加。


    第二,剩的肉汤不要喝,很多人认为好不容易煲一次汤,熬的时间很长,把肉里所有的营养都熬进去了,这么有营养,当然不能扔,但是要告诉你的是,熬制的时间延长,其实汤里的营养没有很多了,除了很高的脂肪和嘌呤,一次喝不完的汤,放置的时间延长,会导致汤里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那么发生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第三,剩的海鲜不要吃,海鲜里面虽然富含优质的蛋白质,但是剩下的海鲜,时间越长,味道越不鲜美,蛋白质会变成细菌的培养基,更易滋生细菌,放置时间延长,又会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


    第四,剩的高脂肪食物不要吃,各种肉做的太多了,吃不完,当然不舍得扔掉,于是下一顿接着吃,和前面三种食物一样,剩的高脂肪食物,也会滋生细菌,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


    事实上,吃剩菜有时候是一种习惯,家庭里每一顿都做的很多,剩的自然就多,在炒菜的时候就应该想到饭量,避免一次做的太多。

     

  • 胰腺癌晚期治愈方法比较少且治愈率低,通过化疗与放疗、靶向治疗、支持性治疗可改善症状。

    1. 化疗与放疗:化疗与放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比如吉西他滨、伊立替康、 氟尿嘧啶、盐酸表柔比星等,可减缓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针对胰腺癌,靶向治疗药物比如埃克替尼可改善症状。

    3. 支持性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比如疼痛、体重下降等。

    支持性治疗可缓解这些症状,包括镇痛药物、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比如疼痛可遵医嘱用氨芬待因等改善。胰腺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比较好,晚期愈后会比较差,也要及时就医治疗,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 目前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结肠炎的抗感染类药物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1.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又称环丙氟哌酸,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于各种敏感细菌引起的结肠炎都有较好的缓解和治疗效果。环丙沙星服用后的副作用有腹泻、呕吐、头晕、皮疹等;对本品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人群应当禁用此药。2.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为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可用于结肠炎引起的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服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皮疹、烦躁、尿血、呼吸困难等不适,建议及时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以上药物虽然具有较好的功效,但是当需要服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时,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免加重自身病情,延长治疗时长。

  • 肝脏切除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性疗法。虽然围手术期化疗的加入使无病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得到改善,但对于大多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姑息化疗是唯一的选择,5年总生存率仅为10%。

     

    第一批发表的肝移植研究纳入了两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疗药物和对结直肠癌疾病生物学的了解不完全,最终导致肝移植并没有被临床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使用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肿瘤一直存在争议,人们担心癌症暴露在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后会导致复发增加,患者结局变得更差。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肝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的成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一些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移植的兴趣。 第一个评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采取肝移植的前瞻性试验,即SECA-I研究,招募了一个异质性研究队列,估计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随后,SECA-II研究通过采用更严格的选择标准,估计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3%。自那时起,注册研究的数量激增,推动了移植肿瘤学领域的活跃。

     

    随着世界范围内为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移植手术数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规范的指导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 国际肝胆协会制定了一份共识指南,以优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移植的管理

     

    患者评估

    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患者应至少接受过一次 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并观察到至少6个月的缓解。

    2.具有特定分子亚型或突变患者,可以考虑对应的靶向治疗。

    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潜在移植候选人,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预康复治疗,以减少肝移植后有关的并发症风险。

     

    评估反应和观察时间

    4. 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时,如果观察到疾病进展的放射学或生化学证据,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5.放射学成像和癌胚抗原(CEA)的测量应定期进行,每隔2-3个月,以评估治疗反应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对治疗带来缓解的肝转移患者考虑切除术。

    7.对化疗的放射学缓解评估应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伴或不伴Chun标准),通过CT成像评估,其中(1)完全缓解、至少30%的部分缓解、或使用Chun标准反应疾病稳定,都提示有利的生物学状况;(2) 疾病进展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8.对化疗的生化反应通过CEA测量来评估,(1) CEA>80μg/L且有上升趋势为肝移植禁忌症,(2)CEA>80μg/L且有下降趋势为相对禁忌症,在有其他有利的生物学因素的情况下或可考虑肝移植。

    9.对移植桥接治疗的反应至少观察6个月,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年。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顺序

    10.对于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的原发肿瘤无症状的患者:(1)进行系统治疗,最多间隔3个月评估一次治疗反应。对于原发性直肠癌,要按照目前的做法进行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如果有良好的反应,如果考虑肝脏移植,可继续推进原发性肿瘤的手术;(2)在考虑肝移植时,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11.对于出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且原发灶有症状需要手术切除的患者:(1)进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2)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多学科管理

    12.选择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候选患者进行检查并最终考虑进行肝移植,应该由多学科团队完成,包括结直肠外科医生、肝胆和肝移植外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肝移植专家、放射科和病理科医生。

     

    移植供体

    扩大供体库的策略

    1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扩大标准的供体移植。

    14.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考虑采用新的灌注技术来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废弃肝脏进行抢救性肝移植治疗,最好是在前瞻性对照试验中进行。

    15.新的外科技术,如已故捐赠者延期全肝切除手术(RAPID)和活体捐赠者RAPID,显示出了扩大供体库的前景;然而,这些策略的长期的肿瘤学结局尚不清楚。

     

    移植受者的考虑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16.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是尽量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暴露。

    17.诱导治疗: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如巴利昔单抗)诱导,伴或不伴类固醇,并加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在第一个月的给药间隔期间最低浓度为6-8ng/mL)和抗增殖性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每天1-2g),被认为是安全的。

    18.维持治疗:在移植后4-6周内应以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或西罗莫司)取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在加入mTOR抑制剂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慢慢减少(如他克莫司的最低浓度为3-4 ng/mL),以进行长期维持。

    19.对于随访期间需要化疗的患者,应相应改良免疫抑制剂措施。

     

    肿瘤复发的预防和管理

    20.几乎没有证据推荐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肝移植后常规使用辅助化疗。

    21.肝移植后孤立性肺部复发应考虑切除。

    22.全身治疗应用于多部位复发和扩散性疾病的处理上。鉴于化疗对围手术期肝移植患者的潜在毒性,今后在该研究领域的试验中应慎重考虑。

     

    患者结局

    23.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肝脏移植,应以 5年生存率超过50%为目标,以证明干预的风险、资源和医疗成本是合理的,存活率应优于单纯,姑息化疗。

    24.采取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应纳入临床试验或前瞻性国际注册研究。

     

    参考文献: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6(11):933-946.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