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胆结石需要手术吗?

胆结石需要手术吗?
发表人:医联媒体

无症状的胆结石可不进行手术治疗。症状较明显或反复发作,应考虑手术治疗,在术后要做好护理。胆结石可能与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胆结石没有引起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应做好日常护理,定期就医复查。

合并有细菌感染时,可应用阿莫西林、头孢地尼等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胆结石引起的症状较明显或反复发作,应当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等,具体的手术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术后应保持手术切口清洁,避免过度刺激,合理膳食。在治疗期间要遵医嘱用药,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态,合理休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胆结石疾病介绍:
胆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和(或)胆管内的结石,又称为胆石症。结石可导致胆囊、胆管发生炎症和梗阻,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胆结石一旦发生感染和梗阻,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或手术、中医等治疗,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预后良好。
推荐科普文章
  • 许多人会喝咖啡提神,有人喝了咖啡会精神百倍;但有人喝了咖啡却没有效果,你知道为什么吗?


     
    喝咖啡可提神

     

    身体疲倦时,大脑会分泌腺苷,而大脑内有腺苷的接受体,当腺苷与腺苷的接受体结合,就会产生强烈的睡意,因此越疲倦,腺苷就会分泌越多,也会越想睡觉。

     

    咖啡因的结构与腺苷类似,喝咖啡时,脑内的咖啡因浓度上升,会与腺苷竞争腺苷的接受体,因此就不会感到疲倦,也能提振精神。

     

    3原因喝咖啡没有效果

     

    大脑结构不同

    每个人的大脑构造不同,有的人即使喝咖啡,咖啡因无法与腺苷接受体结合。

     
     
    肝脏代谢咖啡因能力高

    咖啡因需要藉由肝脏代谢,有的人天生肝脏代谢能力强,咖啡因很快就会被代谢掉。

     

     

    缺乏维生素B

    由于咖啡因与腺苷接受体结合,使人维持清醒状态,但却大量消耗维生素B群;体内缺乏维生素B的状态下,补充咖啡因仅能达到短暂效果。

     

    喝咖啡搭配维生素B群,效果更好吗?

     

    咖啡会利尿,而维生素B群为水溶性,如果同时补充,就会加速排出维生素B群,正确的方式应是喝咖啡后,间隔1-2小时再补充维生素B群,才会有比较好的提神效果。

     

    3种人不适合喝咖啡

     

    网上流传,因为咖啡因会抑制钙及铁的吸收,患有骨质疏松及缺铁性贫血者,不适合喝咖啡。只要适当补充钙质及铁质,其实也能喝咖啡,但3种人确实不适合喝咖啡:

     

    肠胃疾病

    患有胃食道逆流、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确实不适合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刺激肠胃道,且会刺激胃酸的分泌。

     

     

    心血管疾病

    咖啡含有咖啡油醇,会抑制肝脏分解胆固醇,经常大量饮用咖啡,会造成胆固醇上升,建议喝滤过的咖啡。

     

    胆结石

    健康的人喝咖啡,可以降低胆结石的发生机率;但胆结石患者常喝咖啡,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就会造成右上腹部的疼痛。

     

    咖啡每天不要超过300毫克

     

    提醒,咖啡虽然可以帮助提神,但仍有副作用;每天最好不要喝超过300毫克,以免增加心血管的负担。

  • 前几天被一则新闻刷屏:58岁的陈女士是一名运动达人,她特别爱吃油炸食品。近日,陈女士因患胆结石到医院做手术,被取出大大小小的468颗结石。医生怀疑,陈女士的胆结石可能和她爱吃油炸食品有关,爱吃油炸食品容易患胆结石,是真的吗?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结石是胆汁硬化形成的,胆汁是由肝脏分泌产生后,在胆囊中储存的,胆囊会将胆汁浓缩5~10倍。当进食食物后,胆囊收缩将储存的浓缩了的胆汁排出胆总管,进入肠道,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如果饮食不规律,就会导致胆汁长期储存在胆囊里面,胆汁成分逐渐析出,从而形成胆囊结石。

     

    而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瘀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目前胆结石的成因还不清楚,有三种可能:

     

    1.胆囊经常不能清空,胆汁会变得浓稠,有可能导致结石的形成。

     

    2.胆汁中胆固醇太多,超过胆汁的溶解能力,就会形成晶体,有可能形成结石。

     

    3.胆汁中由于某些疾病等导致肝脏形成过多的胆红素,这些多出的胆红素有可能形成结石。

     

     

    什么样的人易患胆结石呢?胆结石的高危人群有:

     

    女性尤其是马上进入更年期的女人

     

    60岁以上的老人

     

    超重或者肥胖的人

     

    孕妇

     

    糖尿病患者

     

    服用某些降胆固醇药物和含有雌激素药物(如避孕药)的人

     

    有胆结石家族史的人

     

    快速减肥的人

     

    吃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的人

     

    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的人

     

    特定种族的人,例如印第安人等

     

    新闻报道中的陈女士,多个方面都属于胆结石的高危人群,比如快进入更年期、爱吃油炸食品等,也可能只是其中一项,也可能是几项叠加的。

     

     

    如何避免胆结石的形成?

     

    1、避免胆结石形成,首先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猪脑、鱼卵、动物皮、鱿鱼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胆固醇排泄,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粗粮、杂豆、蔬菜、菌菇类、魔芋制品、豆制品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2、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如肥肉、肥牛、肥羊、五花肉、猪蹄、牛骨汤、奶油、黄油、方便面、曲奇、植物奶油、起酥面包、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等;

     

    3、避免高糖饮食,如糖果、蜂蜜、冰激淋、果汁、乳饮料、奶茶、甜饮料等;

     

    4、三餐规律进食,不饥一顿饱一顿的,也不暴饮暴食,使胆囊正确排空。

     

  •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胆结石患者就因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导致的疾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胆结石呢?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你的胆里会“长”石头?这8个原因,看看占了几个。

     

    1. 不吃早饭:人的胆汁只有在人进食时才能被排出促进消化,所以如果你早上不吃饭,那么累积一夜的胆汁就会持续滞留在胆囊中。就会导致胆囊中的胆固醇浓度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最终就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2. 爱吃甜食,且不爱运动:临床发现,女性是胆结石的高发人群,一方面是因为女性爱吃甜食,就会引起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磷酸酯的比例发生变化,增加了胆结石形成的概率。

     

    另一方面,女性长期不运动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胆囊息肉萎缩功能下降,胆汁分泌受阻,最终也会增加胆结石发生的风险。

     

    3. 吸烟:为什么吸烟也会导致胆结石呢?因为吸烟后,人体内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升高,继而引起血脂发生异常、动脉硬化,最终导致胆结石生成。

     

     

    同时,长期吸烟会影响身体胆道运动功能失调,继而导致胆汁发生淤积,为胆结石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4. 多次怀孕的女性:由于孕妇的生理特点,胆道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紊乱的情况,如平滑肌缩短乏力、胆汁长期滞留等,再加上孕期准妈妈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很容易出现沉积,形成为胆结石。所以说孕期容易出现胆结石,尤其是多次怀孕的女性。

     

    5. 素食主义:长期只摄入蔬菜,即是低脂肪状态下,会对人体吸收养分产生影响,继而导致养分不良或胆汁减少,最终可能形成胆结石。当人体内的维生素A与维生素E过少时,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就会受阻,最后形成胆结石。

     

    6. 高油高脂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一定不能长期或大量摄入,不仅会使血脂升高,而且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当胆固醇水平升高时,会有一部分胆固醇很难溶解在胆汁中,就会分出胆固醇结节,最后形成胆结石。所以建议大家要清淡饮食,对身体益处良多。

     

    7. 不注意个人卫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卫生,否则会导致肠道感染寄生虫,而寄生虫会通过肠道进入胆道或胆囊中,也会引发胆结石。

     

    8. 遗传因素:胆结石的遗传特性很显著,所以如果家族有患病史,其亲属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胆结石的发生率。

     

    已经患有胆结石的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呢?

     

    1. 注意饮食卫生,在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吃生疏水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避免有农药残留或寄生虫。

     

    2.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白菜、西红柿、胡萝卜、西蓝花、香蕉、苹果等。

     

    3. 少食动物油脂,多食植物油,烹饪方式以炖、蒸、烩的方式。

     

    4. 肉类食物尽量以鸡、鱼、瘦肉为主,要多吃海带和木耳。

     

    5. 可以多吃对胆汁分泌与松弛括约肌具有促进的食物,如山楂、玉米须、物美。

     

    最后,在这里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平常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酗酒、不要不吃早饭、不要饮食不规律,健康是我们实现愿望的前提,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好自己的身体。

  • 胆结石也被称之为胆石症,跟饮食习惯有关系,随着不良饮食习惯的增多,胆结石的出现概率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来认识一

    下胆结石有哪些症状,当然在了解症状的时候也要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胆结石。

     

    胆结石的症状表现

     

     

     

    胆结石的症状跟结石的大小以及所处的部位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患者是否出现阻塞以及炎症也会影响到胆结石的症状。

     

    在生活中将近有一般的胆结石患者并没有身体异常,这些也被称之为是隐形结石,有些患者会出现轻微的上腹闷胀,会觉得

    上腹部位出现隐隐作痛的感觉,容易暖气,当在吃过油腻的食物之后症状会比较明显,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肝炎跟胃炎。

     

    而如果结石比较大的,尤其是代谢性胆结石,患者会在腹部感觉到明显撕裂以及烧热的疼痛感,在右上腹部会出现突然性的

    疼痛。

     

    严重的在晚上睡觉期间也非常疼痛,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的出现次数也会越来越多,痛感也越来越

    强烈。

     

    胆结石导致的疼痛感主要出现到右肩以及背部,严重的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急性胰腺炎。

     

    这类患者会出现明显发抖发热的症状,也有一些患者会同时伴随着恶心、呕吐、黄疸的症状,而之所以出现黄疸是因为胆汁

    的运作受到阻碍,参与胆汁流动的器官有胆囊跟胆管,而胆结石会导致胆汁流动受到影响,因此就会导致黄疸出现,患者的

    皮肤跟尿液都会发黄,有些患者的尿液甚至会呈现出茶色。

     

    引起胆结石的常见因素

     

    1、肥胖

     

     

    饮食上选择高脂肪高糖类的习惯,会导致血液当中的胆固醇数量升高,引起肥胖出现,而肥胖是导致胆结石出现的重要因

    素,有相关数据显示,超过标准体重百分之十五的人群,胆结石的发病率要超过正常人五倍以上,如果肥胖出现在四十岁的

    女性身上,那么患胆结石的概率将会更高。

     

    2、不吃早饭

     

    很多上班族都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而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胆汁浓度增加,很容易繁殖细菌还容易形成胆结石,如果从现在开

    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坚持吃早饭就可以促进胆汁流出,也可以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

     

    3、缺少活动

     

    现在很多人都缺乏运动,长期以往,胆囊肌的收缩力就会下降,这样就会影响到胆汁的排空时间,容易导致胆汁堆积胆固醇

    析出,为胆结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而且女性身体内的雌激素较高,本身就会促使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影响到胆囊排空,因

    此在绝经之后食用雌激素的女性患胆结石的概率也较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长在河蚌里的小石头是珍珠,长在人体里的小石头却是「结石」。

     

     

    这些石头可能大如拳头,也可能小如沙粒,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对健康有着或大或小的危害。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人体常见的结石有哪些,并教你科学防治。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王刚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副主任医师 赵蕾

    北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贺修文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宋海涛

    江苏省苏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朱海杭

     

    本文作者 丨 水欣

    本文编辑 丨 任琳贤

     

    牙石:

    口腔的“第一杀手”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高达96.7%,其他年龄段居民的牙石状况也不乐观。

     

    牙石是指牙面上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细菌及沉积物,人们肉眼可见的样子就是牙齿上黄、黑色的牙垢。它一般不会让人感到剧烈牙痛,正因如此才不易被发现,成为口腔里长期潜伏的“杀手”。

     

     

    牙石的形成有3个阶段:

     

    • 食物残渣没得到及时清理,混合唾液后会在牙龈沟上聚集形成牙菌斑,牙菌斑长期得不到清洁,就在牙齿上“落地生根”,成为牙石的“地基”。

     

    • 牙菌斑与唾液中钙、磷离子结合,逐渐被钙化成初始的牙石,这好比烧水后水壶底会形成水垢。但与水垢不同的是,牙石的多孔结构内会吸附大量细菌毒素。

     

    • 初始的牙石随时间推移,继续沉积、矿化,越积越厚,越积越硬,并向牙龈下方临近牙槽骨的位置发展,造成牙槽骨吸收,发展为牙周病。

     

    由于人们忽视牙石的危害,经常使小问题拖成大病。

     

    牙石如不尽早清理,轻则刺激牙周组织,造成发炎,引起牙龈红肿、出血、溢脓、萎缩;重则牙石深入牙槽骨,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牙石作为细菌依附繁殖的大本营,会使这些病菌经口腔进入,随血液流动,危及全身健康。

     

    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是牙石防治的最重要措施。

     

    建议牙齿健康者每年也要进行一次专业的牙周检查和牙周维护治疗(如洗牙等),以及时清除菌斑和牙石。

     

    既往患牙周病的患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缩短复诊复治频率,才能保证牙周病维持在静止期阶段。

     

    扁桃体结石:

    口臭的原因之一

     

    扁桃体结石听起来比较陌生,但长期口臭、慢性扁桃体炎可能都与它有关。

     

    扁桃体上有多个袋状结构的“小窝”,叫作扁桃体隐窝,它们是扁桃体分泌物的排出口。

     

    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袋子”处于收缩状态,但如果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分泌物增多,就容易积攒堵塞在“小袋子”里。时间长了,分泌物逐渐钙化,变硬、变大,形成扁桃体结石。

     

    这些结石会让人感到咽部不适、咽干、有异物感,甚至咽部疼痛。严重时,张口可观察到扁桃体上有白色东西附着。

     

    一般来说,扁桃体结石对健康影响不大,有时在治疗好扁桃体炎症后,结石会被自然排出,必要时则需要医生帮助取出。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扁桃体处的炎症及长期口臭的问题,应尽早治疗。

     

    胃结石:

    多因不当饮食

     

    人体的导管腔或腔性器官(如肾脏、输尿管、胆囊或膀胱等)的腔中,会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促进下形成一些固体块状物,这就是结石,小的可能只有黄豆大小,大的直径可达十几厘米。

     

     

    临床中常见的胃结石大多因为不当饮食,按成因可分植物性胃结石、毛发性胃结石、药物性胃结石。

     

    • 发病较多的是植物性胃结石,多与过量食用富含鞣酸、果胶物质的食物有关,如山楂、柿子、黑枣等,肠胃排空差或餐后饱胀者易发,比如患有慢性胃炎的人。

     

    • 药物性胃结石一般是因为长期服用含钙、铋等无机化学药物或制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磷酸钙) 、中药丸等形成。

     

    • 还有些胃结石是“异食癖”造成的,比如爱吃头发、布料等非食物性物品。

     

    胃结石滞留在胃囊里,一方面会占据胃囊容积,影响食物流动和消化;另一方面还会不断摩擦胃壁,很容易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反复发作。有的胃结石会随肠道排出,如果体积过大可能造成肠梗阻。

     

    胃结石早期症状通常难以分辨,多数人都是感到胃胀、胃痛、恶心想吐等。因此,有以上症状的人应及时就诊,与医生细致沟通,以便尽早发现病情。

     

    较小的结石可以保守治疗,如通过喝适量可乐来化解;但较大的结石需要在医生判断后进行碎石。

     

    此外,秋冬季正是吃山楂、柿子、黑枣等食物的时候,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免空腹大量食用,还要避开与高纤维食物(莴笋、南瓜、白菜、青菜等)同时食用。

     

    胆结石:

    不吃早饭的恶果

     

    我国约10%~15%的成人正经受胆结石之苦,随着饮食习惯变化、肥胖率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上了胆结石。

     

    胆结石相较胃结石来说更加凶险。胆结石可能会堵住胆管,造成胆管梗阻,甚至引发胆囊破裂穿孔、胆感染休克,危及生命。胆结石如果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可能诱发癌变。

     

    人的胆囊像一个梨形的袋子,正挂在肝脏后方,里边储存着深绿色胆汁,好比一个智能“仓库”。当人吃完饭需要消化时,胆囊会把胆汁从“仓库”排出,帮助消化吸收;不吃东西时,就把胆汁浓缩储藏。

     

    胆结石形成与胆汁密切相关。胆汁主要成分包括卵磷脂、胆固醇和胆汁酸盐,还有水、电解质之类的物质。

     

    当各成分比例正常时,胆汁保持在液体状态;当各成分比例不正常,超过胆汁的溶解度时,多出的成分会析出“抱团”结晶。当胆汁过于浓缩或胆结构异常,这些结晶排不出去,就沉淀在胆囊中,形成了结石。

     

    常见的影响胆汁成分失衡的因素有:

     

    • 吃过多高胆固醇食物,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量,从而析出形成结石。

     

    • 进食不规律,尤其长期不吃早餐会造成胆汁淤积,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暴饮暴食,胆汁易变浓稠、结晶等。

     

    出现饭后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等不适症状后,要尽快就医,这些都可能是胆结石信号。

     

    高胆固醇症患者、不吃早餐者、肥胖患者、有胆结石家族史者均需格外注意胆健康。

     

    建议三餐定时定量,少吃大鱼大肉,坚持运动,尤其要记得吃早饭。

     

    肾结石:

    十个人可能有一个患病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结石,大概每10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个肾结石患者。

     

    人体的代谢废物会被肾处理后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液中溶解了很多杂质和废物,健康情况下,这些成分的量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可一旦平衡被打破,某种杂质成分增高,例如尿酸盐、草酸盐等浓度过高,就会从尿液中析出,无法正常溶解,久而久之会积累形成结晶,生长为结石,滞留在肾脏中。

     

     

    如果结石较稳定地附着在肾脏中,可能无症状或引起腰部酸痛、钝痛等症状;如果结石随尿液在肾脏中“乱跑”,就会“磕磕碰碰”搞破坏,出现疼痛、血尿症状,进入输尿管、膀胱中,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一旦结石刚好堵住了尿的“出路”,就会导致肾积水,急性发作时会腹如刀绞、“肝肠寸断”,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尿液平衡被打破主要是因为人们的不良习惯,体现为三种机制:

     

    • 成分改变。比如,饮食结构很容易改变尿液成分,当人体摄入过量海鲜、肉类、绿叶菜时,会显著增加尿液中尿酸、草酸等成分,促进各种成分结石形成。

     

    • 浓度改变。如果一些人没有喝充足的水,每天产生的尿量过少,尿液中的物质会浓缩析出。

     

    • 酸碱度改变。一些患有尿路感染的人,原本的酸性尿变成了碱性尿,会造成很多物质难以溶解,发生感染性结石。

     

    此外,一些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引发肾结石。

     

    专家给出了预防肾结石的8字建议:喝水、减肥、运动、复查。

     

    具体来说,每天喝2000~2500毫升的水,争取每日排尿量大于1500毫升;保持体重,合理饮食,少吃动物内脏和海鲜;每天锻炼至少30分钟;肾结石多是体检查出,建议定期体检,如有结石及时就医,结石手术后遵照医嘱定期复查。

     

    膀胱结石:

    50岁以上男性多发

     

    肾结石经过输尿管排到膀胱,多数可以自然排出体外。如果结石较大,没能排出,就成了膀胱结石,叫作继发性膀胱结石。

     

    还有一类是原发性膀胱结石,指结石本身在膀胱内生长,多由尿道梗阻、营养不良引起。

     

    小型膀胱结石,症状不明显,不需要特殊治疗,大量喝水即可。

     

    如果结石较大,会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和血尿症状,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引发慢性膀胱功能障碍和尿路反复感染。

     

    由于男性尿道较长,又有前列腺问题,比女性更易患上膀胱结石,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要注意筛查。▲

     


    本期编辑:王晓晴

  •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营养代谢紊乱、泌尿系统异物、尿郁积以及地理气候等因素。

    肾结石的治疗目前存在四大瓶颈:

    1. 药物排石:药物治疗只适合于泌尿系结石小于0.5厘米且无泌尿系狭窄的患者,以及胆系结石小于0.3厘米且无慢性炎症的患者。但药物往往只能改善症状,无法彻底消除结石。

    2. 手术取石:手术取石包括传统的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肾切开取石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等,以及腹腔镜取石等。手术取石会带来创伤和并发症,且存在残石率高的风险。

    3. 排石不当:泌尿系结石的药物排石过程中,如果结石表面不光滑,强行排石会损伤输尿管,导致疼痛难忍。胆系结石的药物排石可能导致结石嵌顿,加重患者痛苦。

    4. 取石不尽:手术取石存在很高的残石率,结石无法完全取尽,容易导致复发。

    为了预防和减少结石的生长和发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多喝水:增加水分摄入,稀释尿液,预防结石形成。

    2. 补充纤维素: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

    3. 控制钙的摄入量:注意饮食中钙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

    4. 服用制酸剂:某些制酸剂可能含有高量的钙,需要注意。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肾结石。

  • 胆囊息肉,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很多人对胆囊息肉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小病。然而,胆囊息肉并非无害,其癌变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胆囊息肉的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您了解这一疾病,提高警惕,做到早检查、早治疗。

    一、胆囊息肉的成因

    胆囊息肉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胆囊息肉,其他人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 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容易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 肥胖:肥胖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
    •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更容易发生胆囊息肉。

    二、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以下症状:

    • 右上腹疼痛
    • 恶心、呕吐
    • 发热
    • 黄疸

    三、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癌变风险:胆囊息肉有癌变的风险,一旦癌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 胆管阻塞:息肉可能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并发症。
    • 胆囊功能受损:长期存在的息肉可能导致胆囊功能受损,引发胆囊炎等疾病。

    四、预防胆囊息肉的措施

    为了预防胆囊息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胆囊息肉。
    •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 避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

    五、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可考虑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等。
    •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有一定的疗效,可结合药物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癌变的胆囊息肉,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胆囊息肉并非无害,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做到早检查、早治疗,才能保障身体健康。

  •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两大类。其中,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

    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长期不吃早餐、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肥胖、糖尿病等都是胆结石的常见诱因。

    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滞留,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容易形成结石。此外,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胆汁成分,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胆结石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B超、CT等。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溶石药物和利胆药物,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等。

    预防胆结石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等。

  • 胆囊息肉,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诸多困扰。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胆囊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轻度不适的症状,但并不像胆结石那样出现明显的胆绞痛。因此,许多患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症状,从而错过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时机。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

    1. B超检查: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且准确性较高。通过B超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

    2. 胆囊造影:虽然胆囊造影在诊断胆囊息肉方面的价值有限,但它可以了解胆囊的功能,对于判断胆囊息肉的类型有一定的帮助。

    3. CT检查:CT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较低,但对于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可以与胆结石进行鉴别。

    4. MRI检查:MRI检查在诊断腺肌瘤方面有一定难度,但其表现与胆囊炎、胆囊癌相似,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以上检查方法,以下症状也可能提示您患有胆囊息肉:

    1. 隐痛:右上腹轻度不适,疼痛可能随着体位改变而加重。

    2. 无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的胆囊息肉也需要及时治疗,因为它们有癌变的风险。

    此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增加您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1. 高脂肪饮食: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2. 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胆囊息肉的重要诱因之一。

    3. 体重过重:肥胖人群患胆囊息肉的风险较高。

    4. 性别:女性患胆囊息肉的风险高于男性。

    5.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胆囊息肉的风险也会增加。

    为了预防胆囊息肉,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2.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胆囊息肉。

    4.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总之,了解胆囊息肉的判断依据和预防方法,对于保障您的健康至关重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