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发表人:陈颖杰
手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手术和全身麻醉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表现为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这些神经激素变化会导致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外周葡萄糖利用降低、胰岛素分泌受损、脂肪分解增加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从而引起高血糖,甚至可能会引起酮症
 
胰岛素反调节激素的释放量因人而异,并且受麻醉类型(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引起更严重的代谢异常)、手术范围(心血管旁路手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程度明显更高)和其他术后因素(如脓毒症、高营养支持和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影响。术中及术后初期缺乏热量摄入可能减弱对这些因素的高血糖反应,使得最终的血糖平衡难以预测。
 
  
2.术前评估
 
临床评估 1.外科— 任何患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评估都应着重于心肺风险评估和风险减低。冠心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比在一般人群中常见得多,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症状性缺血的风险升高。因此,心脏风险的评估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术前还需评估高血压、肥胖、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和自主神经病变等其他相关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使麻醉和术后治疗变得复杂
 
 ●确定糖尿病的类型: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可通过饮食、口服药物和/或注射药物(包括胰岛素)来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这类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非常高,必须始终使用基础胰岛素。
 
 
●评估是否存在糖尿病的长期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血压。
 
 
●评估术前血糖控制,包括血糖监测频率、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以及血糖水平范围(包括既往低血糖)。
 
 
●评估低血糖病史,包括发生频率、时间、意识状态和严重程度。
 
 
●详细的糖尿病治疗史,特别是会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包括胰岛素(重点关注用药类型、剂量和时间)、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药物类型、用法用量和具体给药时间。
 
●手术特征,包括患者术前何时必须禁食、手术类型(大型或小型手术)、手术操作的时间安排、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术中能否安全地继续使用胰岛素输注设备(胰岛素泵)。
 
●麻醉类型,包括是硬膜外/区域麻醉还是全身麻醉,硬膜外/区域麻醉对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极小。
 
 实验室评估 — 基础检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基线指标:
 
●心电图
 
●血清肌酐
 
●A1C(若先前3个月内未检测)
 
●血糖
 
心电图异常(如提示既往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及慢性肾脏病是术后发生重大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应基于个体情况考虑进一步检查,包括无创性心脏检查
 
根据A1C水平就能确定长期血糖控制情况,这很有助于判定需行胰岛素治疗者当前血糖管理(尤其是胰岛素用法)是否适当。A1C水平升高预示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包括术后感染、心肌梗死和死亡。
 
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目标 — 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包括:
 
●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避免低血糖–围手术期代谢控制差可导致低血糖,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的低血糖[即,血清葡萄糖浓度<40mg/dL(2.2mmol/L)],即使只持续短时间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其他心脏事件或一过性认知障碍。在镇静或麻醉患者中,难以发现低血糖及随后出现的神经性低血糖。
●避免明显高血糖–高血糖可导致由渗透性利尿介导的容量和电解质紊乱,还可在胰岛素治疗不足的患者中导致热量和蛋白质丢失,这又会对伤口愈合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观察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高血糖与术后感染风险增加相关
●预防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1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容易发生酮症及酸中毒。一种常见的错误是按照没有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例如在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时停用长效胰岛素,这会带来酮症酸中毒风险。同样,如果没有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餐前速效胰岛素,也会导致不可接受的餐后血糖波动。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又称非酮症性高渗状态),这可导致严重的容量不足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并且在极端应激状态下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
血糖目标值 — 除避免明显高血糖和低血糖外,尚未严格制定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最佳目标。虽然对于目标血糖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没有证据支持特定的目标。考虑到低血糖风险(尤其是未监测时),我们采取的目标是将血糖读数维持在110-180mg/dL。但根据患者的合并症、预后和低血糖风险,或者在无法密切监测血糖时,也可考虑采取不太严格的血糖目标。通过频繁的血糖监测及仔细设计的管理方案,可降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避免低血糖 — 在麻醉期间和术后阶段必须避免低血糖,因为处于镇静的患者几乎察觉不到低血糖症状,医护人员也很难发现其体征。围手术期的目标包括:在术前识别出低血糖风险最高者,在术前适当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以防发生低血糖,以及通过测量血糖水平来监测低血糖发作以确保及时治疗。
 
●谁有风险?–围手术期低血糖风险特别高的患者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严格”控制血糖、血糖不稳定或有低血糖频繁发作史的患者。有时,使用胰岛素、磺酰脲类或格列奈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发生低血糖。
 
●监测–在围手术期可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发现低血糖,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在术中通常每1-2小时检测1次血糖。患者从麻醉或镇静中苏醒后,根据自述症状,包括震颤、心悸、焦虑、发汗、饥饿和感觉异常,可考虑低血糖诊断。出现这些症状的低血糖阈值变化很大。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小于70mg/dL时可能发生这些低血糖症状。低血糖还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其可能在血糖浓度低于)时发生。随着低血糖的进行性加重,可发生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混沌、癫痫发作和昏迷。在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中,发生这些反应的血糖阈值可能会更高,而在低血糖反复发作(如可能与糖尿病强化治疗相关)的患者中阈值可能会更低。
 
●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指所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异常低血糖浓度发作,无论有无症状。虽然低血糖临界值还有争议,但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糖≤70mg/dL时,医生应注意低血糖的可能性。
 
根据血糖水平,处理方案包括:
 
 
•按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降低胰岛素输注速率或后续皮下胰岛素剂量
 
•静脉给予葡萄糖
 
对于血糖小于70mg/dL的处于镇静、麻醉状态的患者,我们通常静脉给予葡萄糖,并在5-10分钟后再次测量血糖。急性期治疗后,可能需要继续输注葡萄糖或增加输注速率。
 
对于有正常吞咽机制和咽反射的清醒患者,通常使用至少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剂、加糖的果汁)来治疗症状性低血糖。对于不能经口摄入任何东西的患者,可静脉给予50%葡萄糖来治疗低血糖。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甜食。甜食通常富含高糖分,会迅速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患者有食用甜食的需求,最好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同时,也应注意食用甜食的量,控制摄入,避免过量。总体而言,对于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健康食物为主,合理控制甜食摄入,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  

    *本文章转载于雅培医学营养公众号,版权均归原机构或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内容仅供大家学习和分享,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日常护理的第一要务,但对于“控制”二字不少人存在着解读上的误区。

     

    有些患者觉得,既然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第一危险因素,那降血糖就好了,因此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在饮食上克制自己,就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血糖指数;而有些患者恰好相反,总是暴饮暴食,管不住自己的嘴,觉得没有是一针胰岛素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而恰恰是这种忽高忽低、不稳定的血糖波动才更为可怕,甚至比持续高血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血糖波动的定义

     

    那究竟什么是血糖波动呢?其实血糖波动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危害程度的认识只有20多年。

     

    2017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其中首次指出: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1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状况,即短期血糖波动,也包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显著的血糖变化,即长期血糖波动。

     

    这一分类标准纠正了过去血糖波动只限于短期波动的认识。

     

    血糖波动的危害

     

    1、损伤胰岛细胞:让本来为数不多的胰岛β细胞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血糖调控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使其自身反馈调节能力进一步丧失。

     

    2、难管控:机体对外源胰岛素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血糖愈加难以管控。

     

     

    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密切相关,甚至血糖波动的危害还大于持续高血糖。

     

    众所周知,高血糖是一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是缓慢进展的,而波动性是指急性血糖升高,对于身体是一个应激过程。

     

    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试验,观察“正常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 “波动性高血糖组”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组”更加严重。该项研究提示: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一般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预后也越差,一些患者尽管平均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很大,由此也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2017,14(17):5-8
    母义明.血糖波动:新共识,再认识[J].药品评价,2018,15(01):5-7+32.
    Quagliaro L, et al.Diabetes2003;52:2759-2804.
    Muggeo M, et al.circulation1997;96:1750-1754.
    李赟.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6):400-401.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