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日常护理的第一要务,但对于“控制”二字不少人存在着解读上的误区。
有些患者觉得,既然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第一危险因素,那降血糖就好了,因此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在饮食上克制自己,就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血糖指数;而有些患者恰好相反,总是暴饮暴食,管不住自己的嘴,觉得没有是一针胰岛素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而恰恰是这种忽高忽低、不稳定的血糖波动才更为可怕,甚至比持续高血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血糖波动的定义
那究竟什么是血糖波动呢?其实血糖波动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危害程度的认识只有20多年。
2017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其中首次指出: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1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状况,即短期血糖波动,也包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显著的血糖变化,即长期血糖波动。
这一分类标准纠正了过去血糖波动只限于短期波动的认识。
血糖波动的危害
1、损伤胰岛细胞:让本来为数不多的胰岛β细胞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血糖调控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使其自身反馈调节能力进一步丧失。
2、难管控:机体对外源胰岛素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血糖愈加难以管控。
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密切相关,甚至血糖波动的危害还大于持续高血糖。
众所周知,高血糖是一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是缓慢进展的,而波动性是指急性血糖升高,对于身体是一个应激过程。
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试验,观察“正常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 “波动性高血糖组”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组”更加严重。该项研究提示: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一般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预后也越差,一些患者尽管平均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很大,由此也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还需要科学的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糖友们不得不学的“技能”---自我监测血糖,这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一环,它能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应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不少人在日常的血糖监测中,难免会走进一些误区却不自知,今天我们就罗列了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能对糖友们有所帮助。
一、只查空腹血糖
很大一部分人平时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基本靠猜,甚至认为餐后高血糖是饮食造成的,只要每天合理控制饮食就好,哪怕是餐后血糖高了,随着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血糖也会慢慢降下来,没有监测的必要。
其实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同时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二、“餐后2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
不少人对这个“餐后2小时”有误解,每次都是吃完最后一口饭才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测量血糖,但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吃饭时间是不同的,如果从餐后开始计时,早已过了血糖升高的高峰。
“餐后2小时血糖”实际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三、病情稳定就不用监测血糖了?
血糖水平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天之中血糖也在不停变化,生病、生气、剧烈或过少运动等情况都会引起血糖波动,这些时候都应当及时监测,避免血糖骤然升高或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即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也需监测血糖,但可逐步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4-8次,具体方案按医嘱执行。
四、检查前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但这样测得的血糖结果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反而可能会影响治疗,甚至导致病情加重。
1、初发糖尿病者一般需要连续测1-3天的“七个点”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画出血糖变化曲线,为制定降糖方案提供依据。如果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则需凌晨2点-3点再加测一次。
2、血糖未达标时,常采用两种办法:三餐前及睡前,或者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根据血糖的波动定点每日监测,一天监测2-3次。
3、随机监测血糖。外出赴宴、运动前后、开车前、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下,可随时监测。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影响检测结果:试纸勿过期;血量要足够;操作程序正确;选择合适采血部位,一般为中指和无名指,消毒,待酒精挥发完毕再采血,弃去第1滴血。
血糖监测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怕花钱、图省事,只有科学的监测、科学的治疗,我们才可能将病情进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很多健康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比如说糖尿病。糖尿病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糖尿病带来的危害有很多,可以说是人类健康最大的障碍。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4000万,差不多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这个比例是很高的。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高血糖,那么高血糖是怎么产生的?正常的血糖范围是多少呢?这个估计知道的人并不多,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谈谈关于血糖的知识。
血糖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人体想要维持生命活动的话需要能量作为基础,而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血糖。血糖的主要有三个来源,分别是饮食,肝脏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转化。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饮食,食物进入肠胃之后会被小肠分解为葡萄糖以及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葡萄糖会进入血液当中,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血糖。血糖的第二个来源是肝脏,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的情况下,血糖会出现降低的情况,这个时候储存在肝脏当中的糖原会分解为葡萄糖成分然后进入血液当中,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满足人体所需。除此之外,其他营养成分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当人体血糖偏低的时候,人体的脂肪,蛋白质以及乳酸等成分也会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成分来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所以说运动减肥的时候通常都是空腹状态下进行的,这样能更有效的消耗人体脂肪,从而达到减脂的效果。
人体是如何调节血糖的?
降低血糖的激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血糖对人体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血糖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血糖含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内才是健康的。人体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当人体血糖含量偏高的时候,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身体组织对血液当中葡萄糖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并且能够抑制糖原的分解,同时还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以及脂肪等成分,所以说对降低血糖有着明显的作用,除了胰岛素之外,胰岛淀粉样多肽也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它也是由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它能够降低肠胃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同时也能够减少肝脏当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肝脏当中糖原的合成,所以也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升高血糖的激素
当人体血糖含量偏低的时候,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大幅度减低,同时胰岛A细胞会在这个时候分泌胰高血糖素。这种物质会作用于肝脏,促进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起到增高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最主要的激素,除此之外,能够刺激升高血糖升高的激素还有不少,比如说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都能够刺激血糖的产生,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害
高血糖的危害
当血糖含量过高的时候会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当血糖含量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会导致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的情况,这个时候容易导致人体渗透压增高的状况,人体细胞的水分会向外转移,容易导致脱水,当脑细胞脱水的话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严重的话会导致昏迷。另外长期保持高血糖的话,会导致胰岛B细胞衰竭的情况,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大大降低,这个时候人体的血糖会变得不受控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除此之外,高血糖还会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视力减退等多种病症。
低血糖的危害
血糖偏低的时候同样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因为这个时候能量的供应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容易出现心慌,出汗,脸色苍白,注意力减退,甚至会出现昏迷。长期空腹低血糖的话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心脏功能衰竭,肝衰竭以及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不过多数的低血糖症状都是外源性因素造成的,这个时候能够及时补充葡萄糖或者进食的话就能得到缓解。如果是内源性造成的低血糖症状的话,有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量所造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医疗的手段来解决了。
人体正常的血糖范围
前面我们提到了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危害,那么正常的血糖范围是多少呢?通常来说,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含量应该在3.9到6.1mmol/L之间是正常的范围,如果超过7.0mmol/L的话有可能就是糖尿病了。用餐之后血糖含量会出现明显升高的情况,比如说餐后一个小时之后的血糖含量通常在6.7到9.4mmol/L之间,如果超过11.1mmol/L的话就属于高血糖了。除了直接测定血糖含量之外,也可以测定血红蛋白被糖化的比例,人体当中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比例为4%到6%,如果超过9%的话,患糖尿病的概率高达78%,比例超过10%的话,则有90%的可能性患有糖尿病。
好了,关于血糖的知识就先跟大家说这么多,想必大家现在对血糖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血糖不正常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遗传因素,饮食,睡眠等等多种因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饮食,因为饮食才是血糖的主要来源,所以控制饮食是关键,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要尽量少吃,因为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相对较高,可以选择低热量,同时升糖指数偏低的食物。除了控制饮食之外,适当的运动对控制血糖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借助医疗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现在还没有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通过医疗手段控制血糖还是可以的,比如说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就可以控制血糖。关于血糖,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收藏分享吧。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如此。有的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以消瘦、乏力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不管何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加强运动和锻练,即可增加糖的利用,又可增强体质。另外,消除肥胖、吸烟、高脂等易患因素,也很重要。
糖尿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的高了,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症状不了解,所以,发现自己糖尿病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糖尿病的正常值是多少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糖尿病呢?今天我们就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糖尿病的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指标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正常值的检查安全范围应该是6.1左右,或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1,所以,餐前和餐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空腹的血糖在6-7之间,那么可认为是空腹血糖损害,但也不能判断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的血糖在7.8-11之间也是血糖损害,这种情况说明有可能有糖尿病的发病迹象,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可有效的预防糖尿病。
如果通过血糖测试血糖值已经超过11的话,那就可能会是糖尿病,但是这个过程还不能判定,因为很多外部的原因也可能引起短暂的血糖升高,比如今天吃的糖太多,也会有一过性的血糖升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多次测量了,如果多次检查的血糖都是11以上,那基本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何控制呢?控制到多少算正常呢?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般都是药物,必须要使用药物,单独的锻炼和饮食控制是很难将血糖降到理想水平的,不能随意的停药,如果是先天性的1型糖尿病,则是需要胰岛素降糖,不管是何种方式降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血糖控制到餐后10以下,只要血糖不长时间超过11,就是正常的。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如果药物不能控制,及早的使用胰岛素,而1型的糖尿病只能使用胰岛素,药物是没有用的,在治疗糖尿病期间,一定要经常检测血糖,控制好自己的血糖,除此以外,还要注意饮食和锻炼,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最难控制,一定要注意。
贫血和低血糖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们有时会出现类似的症状,比如两者都会引起人们的头晕、乏力、面色出现苍白等症状,但我们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贫血和低血糖的区别,两者不仅在症状上有很多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低血糖的患者在平时就要注意糖分的补充要及时,贫血患者要注意吃有营养的食物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元素,下面一起来看看贫血与低血糖的区别。
贫血和低血糖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贫血和低血糖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事实上贫血和低血糖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时因为两者的发病症状有点类似,所以很多人会把贫血和低血糖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出现治疗失误,延误了疾病的及时治疗,进而导致病情出现恶化,所以我们要正确区分贫血和低血糖还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者发病症状有何不同。先是低血糖症状,低血糖发病时环责会出现身体虚弱、莫名的出汗、心悸、身体会出现震颤、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注意力也会出现不容易集中、视力也出现障碍问题、意识还会出现逐渐模糊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抽搐甚至是昏迷。
贫血,贫血患者的脸首先会发白,其中还会出现嘴唇、口腔粘膜、指甲发白的表现,贫血的人头发偏枯黄色,不是那么黑,不会瞬间身体不舒服,而是经常感到身体出现疲倦无力,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不爱运动的现象,少数人的患者还会出现厌食的症状。
贫血和低血糖的症状不同,所以它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第一如果是低血糖的治疗,低血糖的病人关键的治疗方案就是补糖,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吃些高能量的食物,种类要多样化,不能只吃一个品种,这样还会造成营养不足。平时贫血的病人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等。
其实贫血和低血糖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以上的知识分享希望可以帮助过更多的人们。我们可以根据症状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以尽快地帮助我们恢复身体的健康。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也应该多学习一点知识方便我们更好的维持身体的健康。
糖尿病是以血糖偏高为主要特点的疾病,而很多人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血糖偏高这种状况,但也有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的状况。
有时会经常听到医生嘱咐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时定量饮食,用药规律,如果患者感觉自己有心慌、汗出的情况时,应首先考虑出现低血糖的可能,则应该立即进食,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情况。
得了糖尿病的病人为什么要警惕出现低血糖呢?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患者为了控制血糖,往往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配合降糖药物,当进食过少,过量采用控制血糖药物,和运动过多时,则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3.9 mmol/L以下时,就说明该患者出现了低血糖,常见的症状为有饥饿感、心慌、汗出、面色苍白等,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昏迷等危重情况。
当昏迷持续时间较长的时候,会严重的损伤脑细胞,甚至会遗留记忆力减退、痴呆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少数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易并发心脏病、心律不齐甚至心梗等疾病。因此,糖尿病的患者应特别警惕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出现呢?
1、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降糖计划,按时进餐,且应定量,不可过度控制食量,如果进食量明显减少,应该根据减少的量也相应的减少药物的量,这样才科学才健康。
2、一定要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以擅自加大剂量,过量的服用导致血糖快速下降引发低血糖。
3、运动也易导致血糖下降,因为运动会导致身体能量大量消耗,能量摄入不足出现低血糖,糖友锻炼前应询问医生是否应吃点东西。
4、如果轻微的低血糖只要患者及时吃高糖食物让血糖得到回升,同时避免低血糖症状加重。
5、定期去正规医院监测血糖、听取医生的治疗建议,患者及家属应学会辨别低血糖,知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应该如何自救。
6、患者外出时,身上要常备一些随身的必须品,比如糖果,饼干等,在出现低糖的状况的时候可以及时补充,能够减少一些意外发生。
血糖的稳定吗?你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吗?关心自己的血糖水平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的负责任的程度。如果血糖过高的话就会容易患上糖尿病儿如果血糖过低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低血糖。所以说控制血糖的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的水平不仅需要从饮食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子才能最大程度上的控制血糖的水平。血糖高的人群可以吃葡萄吗?你知道葡萄对于血糖的控制是抑制作用还是协同作用呢?
吃葡萄会升高血糖
葡萄的甜度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吃多了的话,对于血糖的水平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的。所谓的协同作用就是会加剧血糖的升高。但其实血糖高的朋友也不是完全的杜绝食用葡萄。只要你掌握正确的吃葡萄的方式,那么相信还是有希望在保证口腹之欲的同时也控制了自己的血糖水平。
掌握正确的吃葡萄的方式,一次说个明白,以后就不会再错了
控制食用的量
吃任何东西都要讲究适度适量的原则。比如说想要减肥的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不是说你在减肥期间不能吃任何含有脂肪和糖分的食物,而是说你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量。如果能量再低的食物,你无节制地吃下去,同样还会导致摄入的能量超标。在吃葡萄的时候,同样也要遵循这样一个原理,控制好食用的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血压水平不稳定的朋友来说,一次吃上几颗葡萄解解馋就好了,千万不要一颗接着一颗无节制地使用下去,这样会加剧血糖的升高。
在合理的时间段食用
这里所说的合理的时间段就是指避开正餐前后。因为在我们吃正餐的前后,身体中的营养物质是比较充足的,同时这时候能量供给也是非常的及时。如果在正餐前后食用大量的葡萄的话,就非常容易导致摄入的能量超标,尤其是不利于血糖不稳定的朋友控制血糖。可选择在午睡起来后感到饥饿的时候使用,因为在这个时间我们中午吃下去的食物已经基本上消化的差不多了,会产生饥饿感就证明身体缺乏提供能量的物质相应的吃一点类似葡萄一样的水果,补充身体的糖分是不会对血压造成什么影响的。
调整饮食结构
这里我为什么会提到调整饮食结构呢?这是由于正确的饮食结构是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的。血糖不太稳定的人群最好要保证清淡饮食,少盐少油是制定饮食计划的先决条件!如果能长期坚持清淡饮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身体控制血糖的水平就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了,那么这个时候对于水果所提供的糖分也不会那么的敏感。偶尔多吃几颗葡萄也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因为身体的调节水平的功能是非常好的,一两次的过高摄入糖分行为是不会影响到血糖的水平的。
一旦出现血糖高的情况,千万不能忽视血糖的水平是衡量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血糖如果高的话就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为了很好的预防这个疾病最好要养成清淡饮食的饮食习惯,同时要少盐少油,少吃腌制烧烤类的食物对于预防这类疾病也是非常有效的。在水果的选择上,最好选择糖分含量比较低的水果来食用,像我们上述所提到的葡萄,它的糖分含量是比较高的,在食用的时候最好不要吃得过多还要尽量控制食用的次数。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没有办法彻底治好这种疾病,可以说它是不死的癌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否则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接踵而至。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来分享一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1.血糖过高的时候,睡觉会有什么症状?
小便次数频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那就会出现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每次的尿量并不多,但是次数频繁。这种现象其实也好理解,当血糖比较高的时候,就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这个时候尿液中就会出现糖类。尿液中的糖类增加了,那它的渗透压也会增加,这会使得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形成渗透性利尿,这个就是血糖偏高时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血糖水平越高,那小便的次数就越多。可能大家不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是啥意思,我们都知道肾脏的主要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但是它还有重新吸收的功能,肾脏在排出废物的时候,会选择性把一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到人体内。
感觉到饥饿和乏力:对于正常人来说,要想利用好葡萄糖,就需要有胰岛素的参与,但是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要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不就是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这样胰岛素就无法发挥作用,人体无法更好地利用葡萄糖,而且尿量增加也会造成葡萄糖的丢失增多。人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就会造成人体能量相对供应不足,出于自身的保护机制,就会让糖尿病患者产生比较明显的饥饿感。因为人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那就会造成能量供应的相对不足,所以就会产生全身乏力的感觉。
容易感觉到口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那就会造成血液的渗透压升高,这个时候就会刺激脑部的渗透压感受器,提示人体缺水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口渴的感觉。另外,糖尿病患者本身也会有尿量增多的情况,大量的水分排出体外,也会造成血液浓缩,这会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也会刺激口渴中枢产生渴觉。
2.如何控制好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就会造成上述的一些症状,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并发症也会增加。之前我在内分泌科的时候,我就遇到过一个农民,他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脚部不小心被一根麦芒扎了一下,不过因为伤口很小,也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几天后发现受伤的地方开始破溃,伤口逐渐扩大,不得已就去当地诊所治疗,治了几天也没有好,结果伤口更厉害了,从外面隐约能看到骨头,不得已就去了市医院就诊。虽然请了很多科室会诊,但是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截肢,截肢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正常人别说被麦芒扎了,就是被摔伤也不至于会截肢,为什么一根麦芒就能让糖尿病患者截肢呢?其实这个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管硬化、变细,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变差。我们都知道伤口的愈合是需要很多营养物质的,如果血液循环变差,那营养物质的供应就无法保证。糖尿病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造成周围神经病变,这些都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所以糖尿病受伤是很难恢复的。
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我说这些多是为了能引起大家对糖尿病的重视,不要再心存侥幸,否则坑的只能是自己。目前临床上比较推崇的是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即监测血糖、服用药物、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糖尿病教育,看着这些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监测血糖的意义是了解血糖的变化以及控制情况,然后根据血糖的变化来更好地调整用药方案。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然也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了,但是控制的可能却不理想,虽然血糖高吧,由于高的不是太厉害,所以不一定有啥明显的症状。长此以往,血糖控制的不好,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足等的风险。从这里能看出监测血糖的意义是比较大的,它不亚于按时服用药物。
糖尿病患者要想让药物发挥比较好的作用,还需要配合饮食和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是要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的,只不过尽量选择升糖指数偏低的食物,比如杂粮、加入青菜的米饭等。像稀饭、胡辣汤等糊化比较明显的食物是严谨食用的,否则吃进去的药物可能就没有效果了。可以适当增加含糖分低的蔬菜和水果,它们不仅能够延缓胃肠道对糖类的吸收,还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教育就好理解了,这个是说让糖尿病多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才会对糖尿病有一颗敬畏之心,才会真正下定决心去控制血糖。有很多人因为对糖尿病了解不多,所以不知道危害,因此也没有好好控制血糖,时间久了各种并发症就会出现,这个时候后悔晚已。
大家都知道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不仅会对血管造成伤害,还会引发多种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麻烦。但是,比起单纯的持续的血糖升高,还有一种血糖状况更加危险,你知道吗?那就是血糖波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什么是血糖波动 [1]
血糖波动指的是血糖水平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和长期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的情况;即使是HbA1C控制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血糖波动的程度不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可以说,血糖波动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容易造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二、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1]
(1)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甚至衰竭,造成体内胰岛素水平不足,血糖调节能力降低,则容易发生血糖波动。
(2)药物:使用降糖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也是血糖波动增加的诱因之一。
(3)饮食:饮食的“质”和“量”均可影响血糖,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例如精米精面等可以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以及食物摄入量过多均可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使得血糖波动幅度增加。
(4)饮食和运动不规律、大喜大悲、睡眠障碍、酗酒、感染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动。
三、血糖波动怎样伤害血管 [1]
血糖波动会通过激活氧化应激通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剧慢性炎症状态等,造成血管损伤,从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那么,血糖波动与哪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关联呢?
(1)大血管并发症: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其作用独立于血糖水平本身,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事件再发显著相关。
(2)微血管并发症:血糖波动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肾病有很大关系;此外,血糖波动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理想的血糖控制不仅要HbA1c达标,还要尽可能的减少血糖波动幅度[1]。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正确科学的对待血糖控制这件事,也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管理我们的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和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患者血糖升高,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即使能够分泌胰岛素,但胰岛素的生物功能受损,从而导致的血糖不能被正常分解代谢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种为基因遗传的先天性因素,这种原因几乎无法改变,另外一种则是后天获得的,这一种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明确了糖尿病的基本情况,咱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管住嘴——合理饮食
糖尿病治疗中,首先要控制的就是合理饮食,如果不能合理饮食,不管是药物也好,或者是胰岛素也好,都不能非常好的控制血糖。因为药物和胰岛素都不能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所以,合理的饮食,是控制好血糖,使得血糖达标的先决条件。没有合理饮食做条件,谈论控制好血糖几乎是不可能的。怎样才算是合理饮食呢?定时定量饮食,控制主食的量,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注意食物的制作方法等等,需要我们细心的去学习,而且一定要学会。
二.迈开腿——适量运动
运动是消耗血糖的有效方法之一,除饮食控制外,运动恐怕就是比较容易把握和实施的降糖方法了。运动还要适当运动,只有合适运动才能促进糖的利用吸收,避免高血糖的同时也会减少低血糖的可能性。糖尿病适合的运动如快步走、慢跑等,都可明显的降低血糖,使得血糖控制达标。
三.勤学习——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最重要的是让糖尿病患者知道和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为什么会有糖尿病?糖尿病怎样治疗?等等等等,主要是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常识,因为只有懂得,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做好配合,更好的控制血糖。其次,糖尿病教育还可以使得病人会根据自己的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运动、饮食等治疗方案。
四、勤测量——控制血糖达标
糖尿病不仅仅是管住嘴、迈开腿、勤学习就可以了,糖尿病还需要使得血糖控制达标,把药吃上,把胰岛素打上不是糖尿病治疗的结束,而是糖尿病治疗的开始,因为只有血糖控制达标,才能更好的减少血糖并发症,减少相关事件。所以,勤测量才能更好的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
糖尿病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需要我们勤加注意,才能更好的控制好血糖,避免相关并发症,其实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了解,因为俗语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做好这些,控制好血糖,你就成功了!
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国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的改善必不可少,可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习惯也给人们带来了另人头疼的后果,高血糖便是其一,众所周知,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心跳加速
高血糖患者在初期通常都伴有心跳加速、呼吸周期延长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呼吸困难。对初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及时不做太多的剧烈运动,心跳也会比以前跳的快的多,如果感觉自己出现莫名的心跳加速且维持时间不断地情况,请及时的到正规医院检测血糖,早早做好防范措施。
经常口渴
高血糖患者在初期也会出现经常口渴的症状,这是因为高血糖患者通常会使人体产生超过正常水平的尿液,使得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导致大脑神经高度兴奋,使人感到经常性的口渴,如果自身没有大量运动或者大量喝水之后依然觉得经常口渴,那多半是由高血糖引起的,千万不可忽视,也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监测。
食欲不振
高血糖患者在初期也会出现突然感到胃口不适,不想吃饭,甚至是厌食倾向,并且尝尝伴随着恶心、干呕等症状。这种情况在高血糖患者初期十分常见,如果没有及时引起注意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人体极易感到疲倦、虚弱等感觉,严重者及时少吃一点也会有消化不了的情况。
以上三种症状发现其一就需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不能延误病情,因为高血糖患者在长期患病且不加以治疗控制的情况下,病症对于患者的血管和神经会造成极大的损伤。高血糖往往伴随着很多并发症,比如病症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已经糖尿病足病等危险疾病,这些病症,如果不认真对待,不加以控制,那随时都有爆发的风险。
高血糖患者在确诊之后不能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病情,只要建立良好的作息、饮食、运动习惯,通过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减少自身压力、改善饮食、戒烟酒及坚持运动,再配合正规医院的治疗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
临界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前期,是指血压值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血压并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处于高血压的危险边缘,需要引起重视。
针对临界高血压,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根治,但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首先,控制体重是关键。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的指标,正常范围为18.5-23.9。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改善血压状况。
其次,减少脂肪摄入也是关键。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胆固醇有益,而饱和脂肪酸则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肥胖。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此外,适当运动对控制血压也非常重要。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能力。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如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到4次。
最后,减轻精神压力也是控制血压的重要环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
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高血压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临界高血压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减脂手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肥方法,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围绕减脂手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减脂手术,又称减肥手术,是通过手术手段改变患者的胃肠道结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减脂手术主要分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和胃束带术等。研究表明,减脂手术对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首先,减脂手术可以显著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研究显示,接受减脂手术的患者在术后4个月内体重平均减轻5kg/月,随后体重以较低的速率下降。这有助于改善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其次,减脂手术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研究证实,接受减脂手术的患者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0%,对于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术后糖尿病的病情减轻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减脂手术对肥胖患者代谢的影响,使其血糖、血脂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减脂手术还可以降低肥胖患者的死亡率。研究表明,接受减脂手术的肥胖患者死亡风险比未手术的患者低50%。
然而,减脂手术并非适合所有肥胖患者。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心理评估等。此外,手术后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也需要进行调整,以保持减肥效果。
总之,减脂手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肥方法,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具有显著作用。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糖尿病,但却是糖尿病的重要预警信号。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然而,许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血糖值来判断。根据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或OGTT试验2小时血糖≥11.0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但偶尔的血糖升高并不能直接确诊糖尿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等。
除了血糖值,诊断糖尿病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测。一般来说,空腹血糖≥7.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确诊糖尿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疾病可能血糖不高,但症状与糖尿病相似,因此不能仅凭症状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需要早期进行药物治疗。传统中药如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等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糖尿病的治疗还需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高纤维和淀粉质食物,并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运动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全身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等。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重要预警信号,但并不等同于糖尿病。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时,就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使得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糖尿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血管内皮细胞更容易受损,从而更容易形成斑块。
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有人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除了上述因素外,长期的压力、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加重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对于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血管疾病,其形成原因多样,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
怀孕初期,许多准妈妈都会出现口渴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早孕反应、进食过多或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孕初期口渴厉害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早孕反应是导致孕初期口渴的一个常见原因。在怀孕初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孕妇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孕妇流失水分,从而引起口渴。
其次,进食过多也会导致孕初期口渴。有些孕妇在怀孕初期为了补充营养,会过量进食,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的水分,进而引发口渴。
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也是导致孕初期口渴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异常升高,这种情况下,孕妇会表现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那么,孕初期口渴厉害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孕妇应该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空腹血糖检测、糖耐量检查等,以排除妊娠合并糖尿病等疾病。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血糖正常,孕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口渴症状:
1.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
2.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摄入盐分。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孕初期口渴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孕妇应该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孕妇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糖尿病,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患糖尿病的人,对胰岛素这位“老朋友”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位“朋友”的了解,却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深入。胰岛素,这个听起来既麻烦又危险的药物,是否真的如此可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而胰岛素,则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血糖水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
那么,胰岛素治疗是否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呢?其实并非如此。胰岛素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手段,根据糖尿病的病情轻重、血糖高低、并发症的多少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才能决定使用何种治疗方案。对于胰岛功能受损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以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而对于血糖过高、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更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关于胰岛素的常见误解。首先,有人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就离不开了。其实,虽然糖尿病理论上需要终身控制,但胰岛素并不一定要“终身使用”。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各方面因素,胰岛素的使用可以灵活调整,甚至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胰岛素也可以暂时停用。
此外,还有人担心胰岛素会抑制人体自身的胰岛细胞功能。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是因为胰岛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不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细胞的工作量会过大,从而加速损伤。因此,胰岛素治疗并不会抑制胰岛细胞功能,反而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等,都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胰岛素并非可怕的药物,只要合理使用,它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让我们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糖尿病和胰岛素治疗,共同战胜病魔!
糖尿病前期,这个看似平静的词汇,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隐患。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前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实际上,它已经悄悄地侵入了我们的身体。
糖尿病前期,血糖只是轻度升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口渴、体重轻度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人们忽视,导致病情恶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持续升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及时发现并控制糖尿病前期,对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本脲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病情。同时,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前期患者应注重均衡饮食,食物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主食的厚度要匹配,副食肉类和蔬菜搭配。提倡少吃多餐,定时定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饮食对于控制血糖尤为重要,可以添加到日常饮食中。烹饪时,只放少量植物油,避免油炸或油炸食品。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内脏、蟹黄、虾蛋、鱼蛋等。少吃精制糖食品,如炼乳和蜜饯。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适度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患者还需保持正常体重,注意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前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糖尿病前期,为健康保驾护航。
口腔溃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并不重视,但你知道吗?口腔溃疡如果长期不愈,可能是口腔癌或其他部位肿瘤的早期信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何悦提醒,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外形、全身情况以及药物的使用情况都是判断良恶性口腔溃疡的关键。
除了口腔溃疡,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如胃肠道息肉、乳腺囊性增生和糖尿病等,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指出,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及时发现胃肠道息肉及肿瘤的最佳方法,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
乳腺囊性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患有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应及时治疗并定期进行乳房检查。
糖尿病虽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总之,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并做好日常保养,预防癌症的发生。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一直备受关注。尽管近年来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糖尿病目前仍然没有彻底治愈的希望。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有关,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虽然胰岛移植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移植后胰岛素的存活时间和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目前,虽然有多种降糖药物和手段,但它们只能针对发病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尽管如此,2型糖尿病仍然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以及定时定量的饮食。
除了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方面,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常见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并发症的筛查。
总之,糖尿病目前无法被彻底治愈,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仍然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良好的饮食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的糖尿病膳食原则,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饮食。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这意味着要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黄瓜是一种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它爽脆甘甜,含糖量极低,同时还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此外,黄瓜中还含有丙醇二酸,能够抑制身体内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对于身体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理想的选择。
莴笋和竹笋也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选择。它们糖和脂肪含量都很低,其中莴笋还含有胰岛素激活剂,对糖尿病患者有益。而竹笋富含高纤维素,能够延缓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此外,玉米须粥也是一种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传统食疗方。将玉米须15克和粳米50克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煮至粥熟即可。玉米须具有利尿、降血糖的功效,而粳米则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玉米须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适合各类糖尿病患者。
除了上述食物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本人、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膳食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过上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