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儿败血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小儿败血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发表人:医疗之窗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对儿童的危害尤为严重。为了降低小儿败血症的发病率,我们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

首先,孕期妇女应注重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避免胎儿在宫内感染。分娩时,选择正规医院,确保产房、抢救设备等符合消毒标准。

其次,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脐带的护理,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预防细菌感染。同时,关注婴儿的皮肤状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治疗。

此外,家庭成员在接触婴儿前应洗手,避免亲吻,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感冒期间,家长应尽量与婴儿保持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培养婴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奶具消毒等。同时,避免婴儿皮肤受损,防止磕碰伤。

此外,加强婴儿的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总之,预防小儿败血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家庭卫生习惯等。家长应重视这些预防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败血症疾病介绍: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感染综合征。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的称为严重败血症(severesepsis),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等并发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新生儿败血症,一种听起来令人恐惧的疾病,常常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疾病就毫无治愈的可能。那么,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治疗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针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在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医生会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初步治疗。一旦血培养结果出来,医生会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通常,医生会选择青霉素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因为这两种抗生素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中,医生可能会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除了抗生素治疗外,以下几种方法也可以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

    1. 免疫球蛋白治疗:由于早产儿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他们更容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从而引发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足月儿虽然没有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他们也可能因为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无法控制这类感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提供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因此可以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

    2. 白细胞输入:对于重症败血症患儿,如果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而骨髓储备的白细胞又无法补充时,输入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以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3. 交换输血:重症败血症患儿可以通过交换输血清除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使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需要注意的是,交换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等。

    以上就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些常见治疗方式。虽然败血症非常可怕,治愈的可能性较低,甚至治愈后可能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 败血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尽早诊断和治疗败血症,化验检查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原学检查是败血症诊断的核心。其中,血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当患者体温升高至38°C以上时,医生会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如果培养结果呈阳性,即检测到病原菌,则可以确诊败血症。

    除了血培养,骨髓穿刺也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手段。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培养,可以提高病原菌的检测率。此外,对于疑似局部感染的患者,医生还会采集局部分泌物进行培养,如脓液、尿液等。

    在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医生还会结合血常规和降钙素原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而降钙素原则可以评估败血症的严重程度。

    此外,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医生还会进行脑脊液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的存在。

    总之,败血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化验检查方法,以准确判断病原菌的存在和感染范围。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败血症的死亡率。

    对于疑似败血症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加强日常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 新生儿是人生最脆弱的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健康风险。了解新生儿常见的疾病,有助于家长和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一、新生儿皮肤薄,容易感染

    新生儿的皮肤非常薄,皮下血管丰富。因此,皮肤创伤或感染(如脓疱疮)时,细菌容易通过血管进入血流,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二、脐带感染,不容忽视

    脐带残端是新生儿出生时断脐留下的创伤。如果不保持清洁,容易成为细菌入侵体内的门户,引起脐炎,甚至发展为败血症。

    三、免疫系统尚未完善

    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中有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IgG,使他们对一些疾病(如麻疹)有抵抗力。但免疫球蛋白IgM无法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IgM是抵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主要抗体。因此,新生儿容易患大肠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脑膜炎、败血症)。

    四、胃肠道屏障功能差

    新生儿的胃肠道屏障功能较差,肠道内的细菌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等疾病。特别是牛奶喂养的新生儿,母乳中含有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可以增强肠道的免疫抗病功能。

    五、血脑屏障功能差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也较差,败血症后细菌容易进入脑部,导致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疾病。

    六、新生儿抽搐症状多样

    新生儿抽搐时,除了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部抽搐外,还可能出现眼球震颤、双眼凝视、反复眨眼、面肌颤动、前臂来回摆动等轻微动作。有些新生儿还可能出现反复的、短暂的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疾病,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关注以下几点:

    1.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 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 加强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力。

    4. 注意新生儿的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5. 定期带新生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其特点是病原体入侵血液循环系统并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这种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那么,败血症究竟难治吗?以下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败血症的治疗难度较大,其死亡率通常在60%左右。如果病情发展到化脓阶段,患者可能在短短一周到二十天内就会失去生命。治疗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及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果患者对抗生素过敏,可以考虑使用中药治疗,但效果可能不如抗生素。

    其次,患者及家属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过于担心死亡率。在患病初期,应及时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找到专业的主治医师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以获得系统有效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这包括使用特效抗菌药物、补充维生素、拮抗炎症介质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等。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安排,并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败血症患者身体素质较弱,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皮肤黏膜受损、避免滥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类药物、注意个人卫生等。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有望战胜疾病。

  •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病,它不仅仅是局部感染,而是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败血症的发生呢?本文将带您了解败血症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

    首先,败血症的发病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和毒力密切相关。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性败血症最为常见。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常见原因:

    1. 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

    2. 损伤:如烧伤、创伤、手术等,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病原体侵入。

    3.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血液病、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4. 药物滥用:如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5. 侵入性操作:如导管插入、手术等,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

    了解败血症的病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预防败血症的建议:

    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

    2.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

    5.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加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病原体。

  • 败血症,又称全身性感染或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以上。尽管如此,败血症并非不可治愈。本文将详细介绍败血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败血症的病因

    1. 皮肤黏膜损伤:皮肤黏膜破损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入侵人体的途径,如创伤、烧伤、手术切口等。此外,口腔溃疡、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诱发败血症。

    2. 慢性疾病: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败血症。

    3. 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增加败血症的风险。

    二、败血症的症状

    败血症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

    1. 发热、寒战:体温升高,伴有寒战。

    2. 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

    3. 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

    4. 皮肤瘀斑、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黄疸等症状。

    三、败血症的治疗

    1.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支持治疗:包括补液、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 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治疗糖尿病、肝硬化等。

    四、败血症的预防

    1.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3. 避免滥用抗生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4. 治疗慢性疾病: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降低败血症风险。

  •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了解败血症的症状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败血症症状:

    1. 感染中毒症状:败血症起病急骤,患者可能出现畏寒、寒战、高热等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甚至低于正常值。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症状。

    2. 皮肤损伤: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等症状,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

    3. 胃肠道症状: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便血,甚至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4. 关节症状: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等症状,多见于大关节。

    5. 肝脾肿大: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部分患者可能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6. 其他症状:败血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

    为了预防败血症,我们应注重个人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新生儿呕血和便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本文将介绍新生儿呕血和便血的诊断鉴别方法,帮助家长和医务人员正确识别和处理此类症状。

    一、新生儿呕血和便血的鉴别诊断

    1. 排除假性呕血和(或)便血:包括咽入母体的血液和新生儿自身胃肠道外的血液。Apt试验有助于此鉴别诊断。

    (1)咽入母血:分娩时咽入母亲产道中的污血,或吸入乳母乳头皲裂、糜烂处的母血,引起新生儿假性呕血和(或)便血较常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貌或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抗碱变试验(Apt试验),可明确血液为母血。

    (2)咽入自己的血液:新生儿由于咽入自己鼻咽腔或气道中的血液,亦可引起呕血和(或)便血,需要与真正的胃肠道出血相鉴别。通常情况下,常有插管等外伤史和局部损伤、出血所致。有黑色柏油便,大便边缘的尿布湿润处(不湿者可加清水)有血红色,潜血或镜检红细胞可阳性。

    2. 排除全身性出、凝血障碍疾病:在输血(或血浆)、注射维生素K等抗凝剂前检查出、凝血相至关重要,最主要是能对新生儿出血症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排除感染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窘迫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1)新生儿口服铁剂、铋制剂、酚酞或中草药等可引起假性消化道出血,但较少见。

    (2)败血症:全身性出、凝血疾病,有胃肠道外出血的表现,如皮肤、皮下的出血点、瘀斑等,出、凝血相检查有异常改变。其中以重危儿的DIC为最多见,DIC患儿临床表现有重症感染、硬肿症或RDS等。先天性同种免疫性或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各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则较少见,常有阳性家族病史和相应的出、凝血相异常。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此类疾病是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出血症多在生后2~6天出现呕血。出血量多时,呕吐物多为鲜血,可不混杂其他成分。早期出血量不多且无重要脏器出血时,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下列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3)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常见于新生儿长期用抗生素、胃肠道外营养或母亲偏食而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现出血即投予维生素K1 5~10mg静脉或肌内注射,输新鲜全血或干冻血浆,可获得止血。

    (4)排除全身性疾病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由消化道疾病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一般来说,前者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局部,后者则全身症状较显著,除消化道出血外,往往并有其他部位出血现象。详细的病史与体检及其他血液学方法检查,有助于诊断。

  •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血尿可能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泌尿系统疾病

    1.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结石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出现血尿。

    2. 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感染会导致尿路黏膜受损,出现血尿。

    3. 尿路结石:如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摩擦尿路黏膜,导致出血。

    4. 尿路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肿瘤侵犯尿路黏膜,导致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

    1. 败血症:细菌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引起血尿。

    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导致全身出血,出现血尿。

    3. 白血病: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出现血尿。

    4.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出现血尿。

    5.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功能受损,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出现血尿。

    6.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侵犯多个器官,包括肾脏,出现血尿。

    7.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感染,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出现血尿。

    三、尿路临近器官疾病

    1. 前列腺炎:前列腺感染导致尿路刺激症状,出现血尿。

    2. 急性盆腔炎:盆腔感染导致尿路刺激症状,出现血尿。

    3. 阴道炎:阴道感染导致尿路刺激症状,出现血尿。

    4. 盆腔肿瘤:盆腔肿瘤侵犯尿路,导致出血。

    5. 急性阑尾炎:阑尾炎蔓延至盆腔,导致尿路刺激症状,出现血尿。

    6. 直肠癌:直肠癌侵犯尿路,导致出血。

    四、药物和重金属

    1. 磺胺药:长期使用磺胺药可能导致血尿。

    2. 吲哚美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血尿。

    3. 环磷酰胺:化疗药物,可能导致血尿。

    4. 重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中毒可能导致血尿。

    五、预防与治疗

    1.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2. 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尿路通畅。

    3.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病程通常较长,至少需要3周以上。患者症状消失后,仍需观察7至10天。

    败血症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发生与细菌数量、人体免疫功能、严重开放性损伤、烧伤、急性胰腺炎、腹膜炎等因素有关。此外,慢性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化疗、免疫抑制剂等也会增加败血症的风险。

    败血症的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高烧时可进行物理降温,过敏时可使用镇静剂。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治疗败血症的关键。通常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静脉注射,剂量不宜过大,注意药物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通常超过三周,或退烧后7至10天。化脓性病变需及时穿刺或切开引流,并在抗生素基础上进行局部填充。胆道和尿路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败血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高蛋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禽蛋、牛奶、鱼虾、瘦肉、动物血液、动物内脏、豆腐、豆浆等。

    医院中,败血症的治疗通常在感染科或重症医学科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