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天一遍,防止恐高

每天一遍,防止恐高
发表人:人类检查室
每天一遍,防止恐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空恐怖疾病介绍:
恐高症又叫畏高症,是指对高处或者高处的人或物表现出的,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强烈恐惧、焦虑为主要表现的特定恐惧症,是临床常见的恐惧症之一。站在高处时有即将要坠落的压迫感,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伴有眩晕、恶心、心慌、食欲不振等症状。与遗传、性格、社会等因素有关,可能会对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治疗恐高症最佳的方法是联合心理及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辈子的持久战吗?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林英翔

    小儿肺炎与感冒有点相似,但其区别在于:

    第一 、体温:

    小儿肺炎大多发热,而且多在38度以上,并且持续达到2~3天以上,体温仍然不退,感冒也可以出现发热,但多数感冒的发热,是在38℃以下为多,持续时间也比较短,用退热效果也比较明显。

    第二、精神状态:

    宝宝患病的时候,一般精神状态比较好,但是如果说小儿患肺炎的时候,精神状态就欠佳,常烦躁、哭闹不安。

    第三、咳嗽、呼吸:

    呼吸方面的症状,小儿肺炎大多有咳嗽,常引起呼吸困难,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一般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

    第四、查体:

    由于宝宝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用耳朵就可以听到水泡音,肺炎患儿在吸气末往往会听到,“咕噜”“咕噜”般的声音,称之为细小水泡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小儿感冒一般不会有这种声音。

    第五、饮食:

    宝宝感冒,饮食尚正常,或吃东西、吃奶减少。但患肺炎时,饮食显著下降、不吃东西、不吃奶,常因憋气而哭闹不安。

    第六、睡眠:

    宝宝感冒时,睡眠尚正常。但患肺炎后,多睡易醒,爱哭闹。

  • 看懂肿瘤基因筛查报告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等等药物来控制血糖,但具体选择哪一种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肝肾功能等病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二甲双胍是比较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该药物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磺脲类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奇特,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通过运动来减轻体重,但是有老年患者在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口服磺脲类药物时,要警惕低血糖的出现。

    第三、阿卡波糖,主要用于降低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

    第四、非磺脲类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等,降低参后血糖为主。

    第五、比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

    第六、SGLT-2受体抑制剂,可以从尿中排糖,从而降糖减重。

    第七、DPP4抑制剂抑制DPP4酶,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降糖,除了口服药物以外,还有胰岛素和JLP-1受体激动剂同时可以降糖。

  • 如何正确服用蜂巢素以最大化其健康益处?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在发病机理、发病年龄、症状和治疗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第一、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使血糖持续增高,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原因,造成胰岛β细胞受损。

    第二、发病年龄,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于成人发病。

    第三、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型糖尿病在血糖升高初期没有明显症状。

    第四、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才可以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必要时再用胰岛素治疗。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理念是不仅要停留在药物治疗,更需要使用长效手段纠正病人心肌的重塑。主要以神经内分泌的抑制剂治疗为主,使用利尿剂、ACEI类和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很难做到立竿见影。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减轻体重。

    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避免进食粥或者面条等半流食,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运动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任何运动,应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开始有氧运动,如快步走,不要空腹或在饭后立即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或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每次的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每周3-5次,最好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游泳等有氧运动。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要放平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作息时间规律,控制良好的心情进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

  • 本期话题:肾结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出镜嘉宾:北京医院肾病内科  主任医师  吴华

     

    擅长领域:血液透析、急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动脉狭窄、狼疮性肾炎等、各种泌尿道感染、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 视频简介: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杨琼

     

    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一般都是需要输液的,静脉滴注的效果比口服和肌注的方式要好一些,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的药物以及甲硝唑等等。青霉素一般与氨基糖苷内或者是甲硝唑配伍,还有第一代的头孢菌素也可以与甲硝唑配伍来治疗急性盆腔炎,这种就包含了需氧菌和厌氧菌。第三个方案也就是克林霉素或者是林可霉素,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的药物配伍来治疗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除了静脉输液治疗以外,还要包括一般治疗,比如说要半坐卧位让液体集中于下腹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饮食,有营养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输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还包括手术治疗,对于急性盆腔炎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的或者盆腔包块持续不消退的,或者是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突发感染性休克等症状的都需要手术治疗。

  • 恐高症,一种常见的恐惧症,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患者带来福音。

    埃莫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麦克尔-戴维斯等人发现,通过提高NMDA受体活性,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NMDA受体是一种特殊的神经递质受体,在大鼠学习将闪光信号与电休克刺激联系起来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提高NMDA受体的活性,可以帮助大鼠更快地遗忘对闪光信号的恐惧。

    基于这一发现,戴维斯等人对恐高症患者进行了实验。他们让患者服用一种名为D-环丝氨酸的药物,或者服用安慰剂。随后,患者戴上虚拟现实头盔,乘坐电梯,逐渐上升到他们能够承受恐惧的最大高度。结果显示,服用D-环丝氨酸的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表现得更加大胆,他们甚至能够尝试慢慢走过一条高处的虚拟通道。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服用D-环丝氨酸的患者克服恐惧的速度更快。

    D-环丝氨酸是一种非治疗性药物,它不会立即减轻患者的恐惧,但可以增强他们在虚拟环境中的活动能力。经过两轮虚拟现实活动后,许多服用D-环丝氨酸的患者都能够乘坐电梯到达摩天大楼的顶层。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高架桥恐惧和电梯恐惧也显著减轻。

    这项研究为治疗恐高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提高NMDA受体的活性,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未来,这种治疗方法有望帮助更多患者摆脱恐高症的困扰。

  • 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像往常一样在家中享受宁静时光,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去年11月,我亲眼目睹了一起高空坠落的悲剧,从那以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每当站在高楼之上,那种恐惧感便如影随形。我开始出现焦虑症状,一到3楼往上,我就感到不舒服,总是胡思乱想,不敢靠近阳台或窗户。即便有护栏和防盗窗的地方,我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

    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克服这种恐惧,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心身医学科医生。

    医生首先耐心地听我倾诉,了解了我的病情。他告诉我,我可能患上了高空恐惧症,并建议我开始服用舍曲林和中药治疗。虽然一开始我对中药有些犹豫,但在医生的详细解释下,我决定尝试。

    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症状有所缓解。医生还建议我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帮助我更好地面对恐惧。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会如何调整心态,逐渐适应高空环境。

    现在,我已经可以相对轻松地面对高空了。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疗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也让我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了敬意。

  • 在太空探索的历史长河中,宇航员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女性宇航员的加入,这一领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何宇航员队伍中需要女性成员呢?是仅仅为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还是女性宇航员具有其他特殊的作用?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宇宙病”。宇宙病是指宇航员在太空中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浑身不适等。这些症状在男性宇航员中尤为常见。研究发现,女性宇航员的出现,使得宇宙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那么,女性宇航员为何能降低宇宙病的发生率呢?一种说法是,女性的气味具有治疗作用。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事实上,女性宇航员对宇宙病减少的贡献,更可能归功于“异性效应”。在漫长的太空之旅中,有异性的陪伴,宇航员的心情、情绪和感受都会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宇宙病的发生率。

    此外,女性宇航员在太空任务中还具有其他优势。例如,女性宇航员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通常比男性宇航员更出色。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宇航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太空任务的顺利完成。

    当然,男女宇航员共同进行太空之旅也存在一些争议。一方面,赞同者认为男女宇航员可以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反对者则担心异性效应会分散宇航员的工作注意力,甚至引发感情纠葛。因此,关于男女宇航员共同进行太空之旅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总之,女性宇航员的加入为太空探索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太空征程中,女性宇航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贡献力量。

  • 乘坐飞机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既是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也是一种充满担忧的体验。人们害怕遭遇飞行事故,担心飞机失事,这种恐惧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加剧。然而,科学家们最近的研究表明,高空飞行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健康风险。

    研究表明,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机组人员和经常乘坐飞机的人是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最大的群体。一项针对芬兰空中小姐的调查发现,她们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其他女性高出两倍,患骨癌的风险也高出15倍。这些风险主要归因于宇宙辐射的影响。

    地球时刻受到高能电子、质子和γ射线的辐射,这种辐射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海拔12公里的高度,辐射强度比海平面高出200多倍。此外,地球两极的辐射影响最强。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飞行人员和空中小姐所受的辐射程度比海平面的人高出6倍。

    德国科学家发现,这种宇宙辐射对遗传密码产生影响。最近的研究发现,宇宙辐射对飞行人员的遗传基因的影响比正常状态下的人高出7倍。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减轻宇宙辐射的影响。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加强日常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