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身体发热不发烧是怎么回事

身体发热不发烧是怎么回事
发表人:健康一点通

作者:孙旭红 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往往在一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身体发热,但是使用体温计量的时候温度却并没有上升,这样就证实了并不是发烧,所以需要知道到底是否是自己主观感觉到正常。

1.明确发热是否客观存在还是主观的感觉异常?

证实的方法是一天之中多次监测体温,特别是有症状的时候,然后记录下来绘制成表。测体温虽然简单,但是也有一定的讲究,建议跟当地的医护人员学习一下标准的测量方法。如果腋下体温有高于36.5度,发热不能排除。如果发热客观存在,主要要考虑以下疾病:1.感染性疾病(包括特殊感染,比如结核病)2.各种肿瘤(以及肿瘤引起的副肿瘤综合症)3.风湿免疫性疾病(不多见)。发热的疾病太多,我就暂时不多说了。如果依你所言体温多次测量都不高,那就要考虑主观感觉异常,以下我继续详述。

2.感觉异常的原因有很多,可粗略分为三类: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感觉异常及心因性疾病。

先说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你所说的温痛觉在专业术语中属于浅感觉。浅感觉的传导通路为:皮肤感觉纤维末梢--脊髓后根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丘脑外侧核--大脑。

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包括炎症性、变性、缺血、营养障碍等)都可以出现感觉异常。相关的检查有:影像学(核磁共振、CT等)、电生理(脑电图、肌电图)、验血(常规、维生素B12水平等)。总之检查很多,费用太高,如果当地的医生可以通过查体来判断那些检查比较优先,那些比较可以暂缓,你就可以省一点。全身疾病引起的感觉异常主要检查有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些通过相关检查可以排除。心因性疾病也叫躯体形式障碍,说白了就是虽然你自己觉有这个症状那个症状,确实感觉也是确确实实存在,但是经过反复详细的检查身体并无问题,这时候生病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的疾病在身体的反射的。如果你的性格比较细腻,而且近期生活中有事情放在心上产生冲突,出现这种躯体形式障碍也是可以解析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郑湘宏

    夏季比比较炎热,身体排汗能够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就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产生温差,所以会有身体冰凉的感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太过担心。在出汗之后可以洗一个温水澡,能促进血液循环,喝一杯红糖姜水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成分。在夏季的时候人体出汗是比较多的,大多数人会在出汗之后感觉到身体发凉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1、原因

    在出汗之后身体冰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汗液蒸发的原因,汗液在蒸发的时候会吸收表面的部分热量,导致皮肤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存在温差,所以人会有感觉身体冰凉的情况。

    2、治疗

    因为这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汗液的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身上冰凉,此时不需要太过担心,只需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就可以,尽量不吹风。也可以在出汗后半小时洗一个温水澡,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再喝一杯红糖姜水。

    并且在出汗后不宜立即擦掉,因为这样就不能发挥出汗蒸发散热的作用,由于机体热量没有散发出去,那么汗腺就会继续分泌汗液,导致更多的盐分,维生素被消耗掉对健康是不利的。3、贫血

    不过也有的患者是因为存在贫血的情况,贫血的患者会感头头晕,乏力,困倦,也会在出汗之后觉得身体冰凉,这种情况下需要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的状态,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食物来进行补充。

    4、预防

    出汗时体温降低是一种身体的正常反应,但是体寒的人来说会感觉特别难受,然后预防这种情况,平时需要多吃活血驱寒的食物,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让身体对温度的变化没有那么敏感。

    平时在饮食上要营养摄入均衡,食物搭配要合理,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拒绝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以适量的进行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在出汗之后身体发凉,也不需要特别的进行担心,这是一种身体的正常反应,平时可以多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

  • 作者:许金云

    很多人对食物中毒的症状不了解,不知道它会不会引起发烧,这就很容易混淆病情,从而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为了尽快的控制病情,我们平时最好多了解有关于食物中毒的症状,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生病情,能够有效避免病情的混淆和耽误。

    食物中毒往往是由于大量的细菌侵袭消化道黏膜引起的,这种情况会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烧的现象发生。而且食物中毒还会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的呕吐和腹泻,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会造成酸中毒。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疾病之后,就应该尽早寻找医生的帮助,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治疗,你尽快还给自己的尊重,改善自己的病情,这样才能尽量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影响。

    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发烧,我们应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治疗之下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药物对症下药。如果病情是由于沙门菌或者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那我们可以应用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这对于控制病情有非常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患者还应该积极的进行对症治疗,使用普鲁本辛、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改善呕吐和腹痛的症状,应用蒙脱石散控制腹泻。而且还要注意因为这和水分的补充,以保持电解质平衡。

    总之,食物中毒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发烧的情况,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积极的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使用抗菌消炎的药物控制病情。同时患者还要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尽快改善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同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这样才能让病情尽快痊愈。

  • 作者:郑湘宏

    很多人会出现身体怎么发虚冒冷汗,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每做一件事或走一小段路,就开始出汗,这种感觉很不好。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全身出冷汗身体发冷怎么回事,让大家更加了解原因,以便我们能及时处理。

    1、免疫力下降

    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引起:如果免疫力低下,就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导致感冒发烧、容易疲劳等。建议可以服用一些增加免疫力的药进行调理。

    2、肾虚导致的

    肾虚疾病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腰酸背疼、虚汗连连、身体乏力等症状,对于向往健康、自尊心强的朋友来说,肾虚疾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3、低血糖的原因

    凡是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了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一组临床表现,就称为低血糖症。早期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就是出汗、心慌、乏力。

    4、胃疼的原因

    身体感动疼痛的时候也会出现冷汗,例如,头疼,胃痛,以为外伤一起的疼痛等,疼痛是令人们最难忍受得,当肉体疼痛持续的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额头都会出现冷汗,而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往医院治疗。

    5、惊吓的原因

    像我们受到惊吓的时候也会出现身体出冷汗,现在这社会虽然说治安很安全,但是也要有防人之心,当我们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跟踪自己,或者吓我们的时候,身体上的冷汗就会冒出来,但是镇定了之后冷汗就会消失,所以晚上还是要有人作伴,一个人还是不要出门。 以上就是关于全身出冷汗身体发冷怎么回事的介绍。偶尔出冷汗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你在生活中改善工作和饮食,,这种情况就会避免。有的时候严重的话,必须去医院检查一下你的健康是否有问题,查清楚原因,之后治疗。

  •   

      随着更年期的到来,女人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如生理期紊乱、情绪激动、暴躁易怒、低落失眠等都是更年期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对更年期症状的了解不全面,很多人并不知道身体发热能不能算是更年期的症状之一。那么,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

      更年期是女人必经的阶段,更年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身体发热就属于更年期症状之一,也称为更年期潮热,它是更年期综合症当中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

      那么,你知道更年期潮热是怎么回事吗?这主要是女人体内雌激素影响脑下丘脑的荷尔蒙,当体内雌激素下降时,大脑会误认为是体温过高,大脑会向心脏发出信号要求心脏泵压更多的血液,机体的汗腺则会直接释放出更多的汗水,从而使得人感觉到身体发热的现象。因此可以判断,身体发热是更年期症状。

      在知道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的症状呢?

      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症状方法一:深呼吸大有作用!

      当感觉到更年期身体发热时,女性朋友可以做深呼吸的动作,尽量将肺中的气体排出体外,深深吸气,带动身体循环,缓解身体突然潮热的症状。

      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症状方法二:饮食调理要切记!

      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答案是肯定的!食物疗法对于调节更年期综合症有着极好的效果,缓解身体发热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也是非常必要的。

      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症状方法三:积极锻炼效果好!

      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当然是!我们知道积极的锻炼对于强壮体魄,提高机体免疫力都有着极佳的作用。有规律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从而增强身体的耐热性,更有助于增强人体对气温的适应力以及调节能力。

      与此同时,除了上面几种方法可以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外,适当注意衣服的增减,避免烟酒、多喝白开水也是十分有效的,积极的调理,科学的养护措施,只要更年期的女性朋友做好上面这几点,缓解更年期身体发热的效果一定是非常显著的。

      更年期是每一位女性朋友一生当中都会经历的阶段,每个人都会出现或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症状,对于身体发热是不是更年期症状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阅读完文章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年期综合症不可怕,只要女性朋友做好防护措施,一定能快乐地度过更年期。

  •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三种类型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手足烦热的原因

    如果你是中医师,然后悬壶开诊,你会遇见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患者手足心热,可是身上又有点冷。这个时候,你去喝清热药,会越喝身上越热,如果你用冰水去凉手呢,又一点作用也没有。这种现象太常见了,特别是在小孩子身上。中医把这叫“手足烦热”。这“手足烦热”是怎么出现的呢?现在聊聊比较常见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和肾有很大的关系

    肾藏精,主水,同时有很强的收敛和固摄作用,当肾精亏虚时,其摄纳的力量就会减弱,或虚热上浮,或寒气外溢,出现手足心热或手足背冷的表现。

     

    当肾精亏虚,以肾阴亏虚为主时,多出现手足烦热;以肾阳亏虚为主时,多出现手足背冷;当阴虚俱虚时,会出现更加复杂的表现,手足背冷和手心烦热并见!

    第二种情况:即肌部湿热,一般肌部湿热时,这多是湿热蕴积所致,湿热蕴积造成肌部气津回流障碍,蓄于手脚末端,发生蕴热。

    鉴别方式是,湿热者,常与肌肉酸痛,身体困重并见,汗出而粘衣,而且舌头一伸,多为黄腻苔。

    第三种情况:气机紊乱,阴阳颠倒,俗称为倒时差。

    人体皮部卫气,本该昼出于表,夜归于内。但是如果出现阴阳调倒,变成,昼藏于内,夜游于外,也会出现夜晚手足烦热和失眠的情况。

    第四种情况:是人体上焦,下焦之间气机的出入异常引起的。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膈”的出入异常,这时也有导致大量的热蓄积在上焦,手心,或者下焦,脚心——总之就是气机循环受阻引起的。

    解决之道:

    第一种情况最常见,后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六味地黄丸来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三补,三泻——三补者,干山药,山茱萸,干地黄;三泻者,茯苓,泽泻,牡丹皮。

     

    但是在《伤寒杂论中》,用的是比较特别的方法,也就是以脾补肾法,这就是著名的小建中汤:我们来看看原文(为了通俗易懂,翻译了一下):虚弱,劳累,腹肌紧,心悸,出鼻血,腹中痛,梦中失精,四肢疼痛,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这是可以用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膠饴一升。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膠饴,更上微火消减。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所谓膠饴,就是现在的麦芽糖,有补胃之气津的作用。但是这味药是比较有争议的,所谓一升,就是现在的200毫升,你倒两百毫升进去,那个药会甜得不得了。

     

     

    我个人不太喜欢用,一是找不到正宗麦芽糖,二是太甜了,这个药的适应范围就会收窄,现在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多的。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芍药。桂枝推动脉中营血的运行,改善患者的血循;甘草,守护胃气,生津液;生姜健胃,鼓舞胃气,输出胃气;大枣补益胃的气津;再将芍药加一倍量,利用气肃降的力量,把药力往下带,去补益肾精。不过,这个方子,我实际使用时,患者经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出疹,我有时在想是不是没有使用膠饴的原因。

     

    所以对于肾阴虚导致的手足心烦热,我更喜欢用另外一个方子,就是把炙甘草汤去掉桂枝加上芍药。在桂枝汤系列方的变化中,减芍药,则药力升,减桂枝,则药力降,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方子太好用了,也有很好的滋补。

     

    第二种情况,用三仁汤之类的方子,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即可。

     

    第三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加强肾纳患者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这样具有摄纳肾气,调和阴阳作用的方剂,让夜游于外的卫气,回归其位即可——还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五味子,山茱萸,借其酸敛之力,加强方子固摄的效果。

     

    第四种情况,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有些时候我们判断不了是肾阴虚引起的手足烦热,还是膈的升降出入受阻所致的手足烦热,可以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杜雨锡

    在发烧之前睡不着比较常见,这个期间很有可能是高烧导致,也有可能是发烧自己的头部神经,所以发烧之后应该适当的调理睡眠,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适当的吃药控制,这样都可以防止对头部神经造成刺激,而且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适当的去烧,多喝一些水,这样都可以帮助促进睡眠。

    1,如果平时发烧应该及时退烧,因为在发烧阶段很有可能导致睡不着,也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在发烧期间出现睡不着,应该适当的调理心情,这个期间可以适当的多做几次深呼吸,这样有利于促进大脑的活动,也有利于帮助睡眠。

    2,发烧期间还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烧处于后期应该及时用药物控制,在发烧期间应该适当的注射抗生素,这样都有利于及时退烧,也有利于增强的体质,睡不着可能也是因为精神较为兴奋导致,也可能是吃药刺激导致,所以发烧的期间应该谨慎的选择药物,这样都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睡眠。

    3,如果在发烧期间患者睡不着,也有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状况,所以才发烧之后应该注意自己的睡眠质量,这个期间可以通过一些这种催眠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这样对于帮助患者处于深睡眠的状态,有利于缓解发烧的病情。

    我们最后提示,患者发烧期间睡不着比较常见,这几天睡不着,还有可能是发烧损害自己的脑细胞,也有可能导致身体内的微量元素发生变化,所以在发烧阶段应该做相应的治疗措施,还应该注意及时退烧,并且在发烧的阶段应该多喝水,这样都可以帮助缓解病毒,也可以维持体内的微量元素平衡。

  • 长期不发烧,是对身体好还是不好。也好,也不好,要综合分析,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为什么会发烧?

     

     我们为什么会发烧,很简单,有几种情况,首先,是因为身体有了炎症,比如喉咙发炎、身体某些部位发炎,因为炎症引起的发烧只需要消除炎症发烧的情况就会慢慢的好转。还有就是我们知道的流感,流感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候需要合理用药抗病毒才可以对抗发烧。最后有些不正常的发烧,比如白血病等等,这种发烧比较频繁,属于特殊疾病引起的发烧,不再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长期不发烧是身体好还是不好?

     

    有的身体抵抗力好身体健康的人群是不会经常发烧的,这是一种身体健康的表现,可能他长期作息时间正常,身体也经常去锻炼、免疫力比较好,这时候不经常发烧说明他的身体比较健康。但是也有一些亚健康人群,他们不会经常得病,也不会经常发烧,但是要是一旦生起病来不太容易好转,这样就很危险了。建议如果是这类人群一定要及时定期的去体检,避免疾病的发生。

     

     

    发烧后怎么处理?


     不要因为疾病小而不注意,建议大家如果发烧了要及时吃药,休息,让身体尽快好转,如果超过两天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有时候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发烧就可能引发身体的大问题,比如心肌炎,而这些后续的病症有些是无法逆转的,建议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饮食
     

    发热期间的患者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水分。发热患者机体内会过快丧失过多的水分,应该大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发热期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的流食或者半流食,如米粥、汤类等。


    护理


    发热患者居住环境应该清洁安静,室内温度一般在18~20℃,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测一次体温,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测量呼吸,脉搏,心率。

     

    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趋势,造成病情误判,应该立即就医查明病因再进行降温处理。,建议一旦不适马上去医院,千万不要拖着和,第一时间马上去医院是明智的。

  •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发于宝宝的感染病,一般出现发热和疱疹的典型症状。可很多家长对手足口病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遇到宝宝有手足口病的症状但不发烧的情况时,就无法确定病情,及时治疗。那么,不发烧是手足口病吗?

      专家指出,如果孩子在口、手和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时,就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前驱期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伴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度左右,症状较轻微,此时家长比较难发现,所以无论是否有发烧,家长都应该带宝宝去医院,由医生来确诊是否手足口病,及时治疗。

      此外,也有妈妈向我们反映,她在照顾患病宝宝时,手上也出现了疱疹但也没发烧,后也确诊感染了手足口病毒,所以说手足口病的侵扰对象不止是宝宝的,成年人也有可能会感染,只不过成年人的免疫力较强,所以感染的几率较低。也正因为这,成年人手足口病的症状也较轻,一般只在手足出现皮疹或疱疹但不发烧,有的甚至没有显示症状,此时大人们要更加注意了,当手足出现疹状时,要及时就医,避免成为手足口病病毒的致病携带者,传染给其他人,尤其是宝宝。

      此外,不同人体质也有所不同,病症的显现顺序和病情发展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感染了手足口病,前期会有轻微的皮疹症状,同时或后期才出现发烧症状的病例也有,所以说,不发烧也有可能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流行病,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平时积极锻炼与预防,饮食得当,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当发现自己的口、手和足出现疱疹时,就应当去医院求诊。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图片说明文字

      

  • 作者:王寒 主治医师 淄博市第一医院 呼吸内科

      人是吃五谷杂粮成长的,所以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发烧这种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的话,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对待发烧,我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为什么会发烧呢?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问题。

      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上面的内容已经详细介绍了发烧的原因,大家了解上面的内容之后,在生活中就多关注发烧这种疾病。专家提醒,一般情况下,要是发烧不超过38摄氏度,在家可以护理一下,用酒精擦一下身体,就尽量自己处理调节,严重时,一定要去医院。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