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95%的肠癌由它导致!肠息肉,切还是不切?

近95%的肠癌由它导致!肠息肉,切还是不切?
发表人:赵荣红

大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如果大肠里长息肉,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感觉,也有一些人会有大便变细、便血等症状。

又是一年胃肠疾病多发季,如果经肠镜检查出来肠息肉要不要切?会不会复发?是不是所有人都会长肠息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定要切吗?

研究表明,约 90%的大肠癌是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因此发现一般要切。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切除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发现肠息肉如果药物治疗疗效并不明显的情况下才会选着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这种情况就可以判定为比较严重了。因此发现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为什么有的医院不在做检查时当即切除还要再预约一次呢,是不是为了多收费?

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能否立即摘除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和分型,还取决于患者是否有出血风险。

对于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富血供或癌变可能较大的息肉,需要完善术前检查再行治疗,治疗后需住院观察。

肠息肉切了以后会不会复发呢?

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很容易复发。大约有 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 4 年内出现了息肉复发的情况。

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

  • 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没看到。

大于 1cm 的息肉切除后,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 10%-35%。

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可能是第一次遗留下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隔了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

肠息肉切了要多久复查?

一般来说,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 2~3 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 3 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 1~2 年随访 1 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 6 个月~1 年。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 3 个月复查 1 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 6 个月~1 年。

有家族史的,要根据病理结果,遵医嘱进行更为频繁的复查和监测。需要注意的是,90%的人长有肠息肉却没有任何症状,除非息肉非常大了,或者癌变了,才会有腹痛、便秘、便血等症状。

肠息肉到一定年纪都会有么?

肠息肉其实就是多出来了一块或多块肉。肠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发生腹部不适、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和出血,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

这块肉从结肠上皮长出来,可以在结肠粘膜面上看到,是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种赘生物。

内镜下看到的肠息肉尚未癌变的息肉仅向内生长,局限于粘膜上皮层,不会突破肠粘膜。结肠息肉和年龄有明确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

日常如何预防?

1.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素有利于粪便排出;刺激肠道运动,缩短粪便停留时间,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的毒害作用。因此纤维素有益于预防便秘、痔疮、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

2.积极运动。经常运动可以通过免疫细胞及骨骼肌产生丰富的活性氧,减少氧化应激,从而降低结肠息肉复发的风险。并且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肠蠕动,来减少肠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从而减少结肠肿瘤的发生。

3.限制体重、戒烟限酒。

4.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25岁的小菊是一家医院的护士,三个月前突发的剧烈腹痛却无意间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因为检查显示,小菊所罹患的是胃癌。

     

    胃癌约占胃恶性肿瘤的95%以上,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数中,胃癌位居第四位,在癌症病死率中排第二位。

     

    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它的病因包括环境和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癌前状态。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所以难以被发现,因此仅凭临床症状,诊断十分困难。

     

    遗憾的是,小菊被确诊时已经是胃癌晚期,肿瘤已经转移到肝脏上,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小菊的父母说,小菊在三甲医院做护士,工作非常辛苦,一日三餐都不按时吃,而且压力特别大,其实腹痛有很久了,但连做个胃镜的时间都没有。

     

    实在痛的不行了,小菊就自己跑到外面买点胃药,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已病入膏肓。

     

    因为确诊已是晚期,三个月之后,小菊病入膏肓,她瘦骨嶙峋,还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小菊被收进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医生说,小菊住院时情况非常糟糕,用了进口的抗生素,再加上白蛋白等各种药品,一天费用不菲,小菊的父母开始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但后来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除了能延长生命,却根本缓解不了小菊的痛哭,探视的时候,小菊哭着对他们说,爸,妈,我太难受了,就让我走吧……

     

    几天后,小菊陷入昏迷,因为出现呼吸衰竭,医生说需要气管插管,此时小菊的父母彻底崩溃,他们哭着说,不要再抢救了!

     

    其实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尚无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出于人道主义,只能尽力减少患者痛苦,正因如此,不少国家还开展了安乐死。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临床上,虽然痔疮和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无论是从出血的特性以及性状来看,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痔疮便血的特点是被动出血,因为痔疮就在肛门区域,所以大便下来的时候容易擦伤痔疮的伤患处,之后导致血液下来。所以通常是在大便排完之后,血才会滴下来,跟粪便不会混合,也没有什么粘液。所以,痔疮都是大便表面有血,手纸上擦拭会带血,而且血液的颜色都是正常的鲜红色。

     

    但是肠癌的出血就是主动出血了。因为肿瘤表面会不断的溃破,进而导致出血和渗血不断,而且肠癌发生的位置都是高于痔疮部位的,血液渗出来后不会流出来,而是和大便混合在了一起,肠癌导致的便血颜色多为黑色或者暗红色的。而且肠癌发病阶段,癌细胞不断破坏直肠粘膜,导致粘液分泌,使得肠道发生感染和流脓,进而大便还会带有粘液和脓液。

     

     

    所以综合来看,痔疮和肠癌可以从三方面来辨别:出血颜色,是否有粘液,跟粪便是否混合。

     

    除此之外,痔疮除了出血一般不会有其他症状,但肠癌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结肠癌复发转移别放弃,术后生存率可达30%

     

    临床上,约50%以上的进展期结直肠癌病人,会发生手术区域内的局部复发和肝、肺等器官的远处转移。所以手术后的规律复查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时干预和治疗,可以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

     

    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30%左右,其中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50%以上。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肝脏部位或者肺部的转移,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手术的前后辅助于全身治疗。如果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经过手术前综合治疗,也能得到切除的机会。对于已经不能切除的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比如化疗或者辅助靶向药物疗法等,可以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预防复发转移,医生有话说

     

    目前,临床上的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可达到90%,没有淋巴结转移的2期病人的治愈率达70-80%,有淋巴结转移的3期病人术后的治愈率为50-60%。

     

    所以对于很多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在治疗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吃饭还是日常生活的作息,都应该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行,否则极有可能复发或者转移。

     

    患者除了要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外,定期的复查体检也非常重要。一些病人在手术后前两年复查很积极,但之后可能会放松警惕,这就给病情的复发和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通常,结直肠癌病人治疗结束的前两年,每三个月就要复查一次。治疗结束2年后,半年复查一次。5年以后1年复查1次。复查的项目主要是肠镜、B超,胸片、CT、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

     

    只有积极的治疗,治疗后正确的生活方式加上定期的复查,才能保证癌细胞不会卷土重来。

  • 在中国十大癌症中,直肠癌已连续12年位居发病率第一。门诊有年轻人增多的趋势,大肠癌早期发现治愈率很高。所以建议可以筛查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发现得比较早。

     

    检查大肠直肠癌

    全球范围内,由于饮食习惯越来越相似,大肠直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中,在七个高收入国家(加拿大、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年轻人中,50岁以下人群中结直肠癌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4%。

     

    而且要预防大肠癌,除了要有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进行筛查。除人们所知的“粪便潜血”、“大肠镜”检查外,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检查可供选择。

     

    大肠直肠癌早期症状较少,但实际上95%的大肠癌是由息肉转变而成,息肉要变成癌症,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关的检查,实际上就可以阻止大肠癌的发生。

     

    如未进行大肠镜检查,也可先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虽然仅能看到1/3的大肠,但由于大部分大肠癌肿瘤生长在乙状结肠内,因此乙状结肠镜至少能筛查出一半以上的肿瘤。

     

    大便潜血是筛查有渗漏的息肉,癌症,所以对于还太小的息肉或肿瘤,准确度并不高,因此也建议大便潜血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检查每5年做一次。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大肠检查

    普通人们通常用自我判断的症状来检测自己是否患有大肠癌,其实这些自我检测,大多是过于宽泛,如便秘,拉肚子,经常放屁,大便很臭,过多的肠道疾病就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与其用那些症状来判断,穷忧,不如早做检查,效果更好。

     

     

    也有人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癌症”,而是普通肠躁症,结果不了了之,不但不去看医生,而且放任肠躁症一直不舒服,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自我判断,因为肠道疾病也不仅仅是肠躁症。其结果可能是没有癌变,一直刺激肠黏膜下,便冒出癌来。

     

    推荐为出现肠道症状3周,无任何改善,一直持续,就去找胃肠肝胆科,或大肠直肠外科医生做检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做乙状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道黏膜健康状况。

  • 肠道菌群也会“叛变”?我们把这一现象叫做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和位置转移两方面。有研究显示,失调菌群中的一些有害菌,以及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见,菌群“叛变”可不是小事,我们要注意调节。

     

    1.  什么是肠道菌群?

    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构成的群体,就叫做肠道菌群。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哭泣,肠道菌群的祖先们随着空气迁入我们的肠道,在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发展为一个数以百万亿计量的庞大群体。这些微生物的数量甚至要超过人体的细胞总数,组成了肠道中的“另一个你”。

     

     

    病毒、细菌、古细菌和真菌都是肠道菌群中的一员,最多的是细菌。到目前为止,在人体肠道中已经鉴定出超过1000种细菌,其中核心菌群约有160种,被不同的个体所共享。各种菌群之间,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共同维持了肠道“生态圈”的平衡。

     

    肠道菌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共生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等,它们是族群中的优势群体;第二类是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当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时才会抓住机会诱发疾病;最后一类是病原菌,直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这种细菌数量最少,往往只是“过路菌”。[1]

     

     

    2.  肠道菌群的作用

     

    肠道菌群加起来一共有2斤重,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它同时在人体消化、代谢、免疫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称为人体的另一大“器官”。肠道菌群能帮助我们发酵膳食纤维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也能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滋养”肠壁,还能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2]。最新研究显示,肠道细菌还能释放一些物质影响人的大脑,让我们和细菌在食欲上“达成一致”!

     

    3.  菌群失调和结直肠癌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两大类[1]。简单来说,肠道中的共生菌等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致病菌等有害菌增多;或者肠道微生物离开肠道,向肝、肾、脾等肠外组织转移,就会导致宿主菌群失调,引发生理功能的紊乱,进而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结直肠癌组织和邻近黏膜处常常发生明显的菌群失调现象。虽然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菌群失调究竟是肠癌的原因还是结果,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菌(如具核梭杆菌、pks+大肠杆菌等)和菌群代谢物(如次级胆汁酸)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这些致病菌可能通过造成DNA损伤、抑制正常免疫等方法参与肠上皮癌变的过程。[3]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功能多样,是人体的另一个“器官”,能辅助消化、参与代谢、协同免疫。它同时被证实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平时要多注意补充益生菌。

     

    【参考文献】
    [1]吕霞霞主编,实用临床医学基础与进展[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
    [2] Valdes AM, Walter J, Segal E, et al.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nutrition and health[J]. BMJ, 2018, 361(Suppl_1): k2179.
    [3]陈米芬,沈琳,李健.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1,10(1):34-44.
  • 一些人是慢性肝炎,早期没有接受正确的治疗,一直拖延着,慢慢变成了肝硬化。

     

    然而,肝硬化的患者早期也没有什么症状,都不怎么留意,久而久之就拖成了肝癌。

     

    大象不会一口吞下,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些不被关注的“小肝病”,最终会发展成“肝癌”,其实是比癌本身更可怕的!

     

    酒精肝不全是喝出来的

     

    酒精肝患者真是不少,有传言说:“十男九酒精肝”。长期饮酒的人自然患病的风险很高,还有2类人也要注意!

     

    二类易患酒精肝人群

     

    1. 心脏疾病者:

     

    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的病患非常容易被酒精肝盯上。而且,酒精具有使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作用,在饮酒后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的症状,这种情况非常危险!

     

     

    2. 胃肠疾病及糖尿病患者:

     

    因为患者的肝脏本身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荷,过量饮酒对机体的损伤是多系统、多器官的,可导致患者出现胃炎、消化不良、酒精肝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胃出血。

     

    程度决定症状

     

    1.轻症酒精性肝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差等;

     

    2.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纳差等,同时合并有尿黄、眼黄等症状;

     

    3.酒精性肝炎:明显的腹胀、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4.酒精性肝硬化:食欲不振、乏力、纳差、消化道出血、神志不清、腹水、胸水等。

     

    脂肪肝也不是胖子的“专利”

     

    正常人的肝脏只含有少量的脂肪,约占4%至7%。

     

    这少量脂肪中的一半为中性脂肪,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肝脏是中性脂肪合成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而不是储存脂肪的场所。

     

    脂肪肝瞄准大腹便便

     

    腹部肥胖者最容易发生脂肪肝,因为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外,主要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再与肝细胞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甘油三酯释放入血。

     

     

    当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超过了肝脏将其转运出去的能力,或形成输出发生障碍,就可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程度决定症状

     

    1.轻度脂肪肝: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于体检做B超时偶然发现;

     

    2.中度脂肪肝:乏力、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转氨酶轻度到中度升高,B超显示前方回声增强,后方有衰减;

     

    3.重度脂肪肝:明显的食欲不振、疲倦乏力、黄疸等症状,如合并肝硬化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

     

    酒精肝和脂肪肝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肝硬化,而肝硬化的终点就是肝癌。

     

    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近年来,肝硬化的比例在上升,很大原因是因为酒精肝、脂肪肝的患者比例的上升。

     

    这两个疾病都是导致肝硬化的诱因,而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应该先多补充维生素和锌,因为肝硬化的患者常常是多种维生素缺乏。这类患者本身对维生素摄入就少,小肠的吸收肝脏的提取储存也比较低。

     

    另外,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也是很有必要的。高碳水的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增加肝细胞以及糖原的含量。

     

    上述两样补充足够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就会增强。

     

    日常如何护肝?

     

    肝脏是人体的大化工厂,有较强的解毒作用,每个人都需特别好的保护肝脏:

     

    1.饮食清淡:

     

    多吃一些蔬菜,白菜,油菜,西红柿,菜花,而羊肉狗肉什么的,胡椒花椒,大辛大热的东西和过于肥腻的食物也会加重肝火。

     

    2.好好休息:

     

    能减少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使肝脏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的供给,促进肝细胞的康复,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但对所有的肝病患者过分强调卧床休息与睡眠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功能的协调,也不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

     

    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50%,获得充足睡眠时,免疫力完全恢复。

     

    3.戒烟戒酒:

     

    日常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应酬什么的,当你说身体有问题的时候,相信没人会勉强你!

     

    4.多喝蜂蜜红糖红茶:

     

    茶养胃,而蜂蜜和红糖温中,所以此茶有温中养胃、驱寒的功效。

     

    5.运动不要太过剧烈:

     

    运动之后,气血顺畅,吐故纳新。但是如果过度,肝火就会过燥,会伤及肝阴,切莫过于剧烈运动。

     

    6.正确睡觉:

     

    中午有可能的话,尽量要午睡,晚上要尽量减少夜生活,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

     

    7.戒骄戒躁:

     

    保持情绪的安定,不烦躁。

     

    肝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但中年人要格外关注,对肝区出现的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要知道肝癌就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作者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张振江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如今结直肠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结肠癌呢?

     

    1、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年轻白领或大学生久坐少动,加上喜欢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很容易导致肠道运行不畅。

     

    而年轻人因为新陈代谢旺盛,癌细胞分裂也更快,就会诱发肠癌,恶性程度比中老年人要高。

     

     

    近年来,业内出现一个新名词——“久坐基因”,即久坐工作、学习或玩电脑等时间久了,缺少运动,激发“久坐基因”活跃起来,最终导致肠癌的发生,这种情况年轻男性偏多。

     

    此外,久坐的人最容易发生痔疮,许多人认为痔疮无关紧要,常常认为“十男九痔”,然而却忽视了大便带血也是肠癌最初的主要症状之一。

     

    2、 不良饮食习惯

     

    现在年轻人吃垃圾食品多,爱吃碳酸饮料、烧烤、麻辣烫、火锅、反季节蔬菜水果等等,这些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和添加剂,都对人的消化道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致癌。

     

     

    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人群大肠癌患病率就高一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癌也是癌症的一种,所以它的治疗方法与别的癌症有相似之处,比如手术与化疗。该病有治愈的希望,但是不能到晚期才送到医院,一定要早些发现,才能治愈。还有要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预防大肠癌有一定作用。

     


    1.手术治疗


    (1)治疗结肠癌的方案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I、II和III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癌肿所在部位确定根治切除范围及其手术方式。IV期患者若出现肠梗阻、严重肠出血时,暂不做根治手术,可行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是手术。直肠手术比结肠困难一些。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切除术(极早期近肛缘)、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低位前切术、经腹肛门括约肌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于II、III期直肠癌,建议术前进行放射、化学治疗,缩小肿瘤,降低局部肿瘤期别,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2.综合治疗


    (1)辅助化学治疗的方案是目前III期结直肠癌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为6个月。适用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放射治疗者。


    (2)IV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化学治疗为主,常用化疗方案有:FOLFOX、XELOX、FOLFIRI等,在化疗基础上酌情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3.放射治疗

     

    目前效果较好、研究较多的要属外科和放疗的综全治疗,其中包括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三明治”式放疗等,各有特点。对晚期直肠癌患者、局部肿瘤浸润者、有外科禁忌证者,应用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结肠癌如果不严重的话,手术可以直接做,直肠癌通过手术治疗前可以进行术前放射,化疗,缩小肿瘤,这点要注意到。另外也可选择近几年才出现的放射治疗,痛苦较少,效果也不错。如果能在治疗期间再服用一些螺旋藻,盐藻之类抗癌良药,治疗效果也会更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起美食,咱们中国人从来就没怕过谁。而且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也有众多美食纷纷和传统节日结合了起来,为美食赋予了文化含义,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而过年的腊肉,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腊肉”,通常是以猪腿肉或五花肉做原材料,先经过腌制,再烟熏、烘烤或暴晒所制成的加工肉,因保存时间长而颇得普通人家青睐。

     

     

    说起来,腊肉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早在《易经》上就有记载。而在生活中,腊肉也是很多人“童年的味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腊肉做出来的菜肴,不仅美味,更是已经成了很多人家过年的“仪式感”。

     

    但,就在我们美滋滋地吃着腊肉的同时,却逐渐听到一些关于腊肉的负面的声音——

     

     

    有人说腊肉没营养,还有人说腊肉致癌,这大过年的,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吃顿肉了?

     

    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烟熏产生致癌物

     

    首先,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腊肉、腊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了一级致癌物。

     

    一定有很多人会说了:中国人祖祖辈辈吃腊肉,好像也没见什么坏处啊?

     

    其实,这就像“很多人抽烟照样活到一百岁”一样,这是个统计学问题:“吃致癌物”,就相当于买“死亡彩票”,吃得多就相当于买得多,但这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中奖”,而买得少也不代表不会中奖,但这些都无法撼动“买得越多中的可能性越大”这个统计规律。

     

    那么,腊肉又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呢?

     

    首先就是烟熏肉。

     

    我国腊肉的做法有很多种,其中很多地方的做法会包括“烟熏”,特别是川湘地区。

     

     

    用烟熏的方式使肉制品脱水、改变颜色,并赋予其特殊的香味,还有一定的杀菌防腐抗氧化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会让肉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比如多环芳香类化合物(PAH),特别是其中的苯并芘,危害尤其巨大,可诱发皮肤、肺、消化道癌症。

     

    多环芳香类化合物(PAH)由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在熏制过程中,它们会附着在产品表层,如肉制品表层的黑色焦油中就含有大量的苯并芘。

     

     

    另外,熏制肉表面还存在大量的甲醛,这是因为在熏制过程中,木材可能会生成甲醇,甲醇进一步氧化成甲醛,附着在产品表面。

     

    亚硝酸盐

     

    烟熏可能产生致癌物质,但我们知道,吃腊肉的习俗存在于我国很多地区,有些地方制作腊肉并不采取烟熏。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健康——

     

    为了延长腌肉、腊肉的保存时间,制作时往往会在其中加入过量的盐。这也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我们每天应摄入的盐量不应超过6g。但显然,

     

     

    吃腊肉很容易过量。所以膳食指南里也说:“少吃熏制、腌制、酱制食品”

     

    无论是烟熏肉还是非烟熏肉,都还是少吃为妙。

     

    权衡美食与健康

     

    有人说了:那我实在想吃腊肉,怎么办?

     

    当然也不是不能吃,只不过首先要树立起健康意识,尽量少吃。

     

    而如果一定要吃的话,可以在烹调之前拿水泡一泡、洗一洗,或者稍微水煮一下,尽可能地将表面一些有害物质清洗掉;而且在做法上也要注意,尽量就别再爆炒、油炸了,因为高温烹调更容易产生致癌物,而可以采用焖煮的低温烹调方式。

     

    最后在吃的时候,可以搭配着蔬菜、水果、谷薯等食品一起吃,既化解油腻,又营养全面。毕竟,长期单一地食用某一类食品,这种吃法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均衡饮食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自己在家熏制腊肉,一定要主要安全。特别是烟熏做法,有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的潜在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注意。

     

    总而言之,腊肉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但毕竟健康是一切的本钱,总不能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就牺牲健康,你说对吧~

     

    参考文献:
    [1] WHO:充分证据证明加工肉制品致癌与烟草同列[J].《健康与营养》.2015
    [2] 朱易;汪敏;田锐花;万可慧;高菲菲;王复龙;卢桂松.烟熏肉制品的危害及控制[J].肉类研究.2011
  • “能用根除性治疗,最好就用根除性治疗,因为根除性治疗才有机会让患者有比较长的存活”,肝癌的复发率高,如果能在早期做根除性治疗,预后、存活率都会比较高。

     

     

    根除性治疗分成外科手术切除,局部微创治疗以及肝脏移植3种,但价格动辄几十万,到底该选哪一种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除了听说明之外,自己也可以先做初步了解,才能达到最好的讨论效果。

    动手术前先观察肿瘤状况

    “在思考哪一种治疗之前一定要知道,‘没有最好的治疗只有最恰当的治疗。’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肝脏功能、医师技术,是选择治疗的4个重要因素。”所以每一种治疗都有它的优、缺点,彼此之间也能互相配合,所以在讨论治疗方向的时候也要考虑进去。

     

    比如肝脏有好几颗肿瘤,比较大的肿瘤如果位置没有侵犯到血管,或许可以考虑用手术切除,而小一点的肿瘤可以考虑用局部微创的电烧法。

     

    不过能做根除性治疗的,大部分都需要肝功能还保持得不错,肿瘤比较小、比较少、比较单一,因为治疗一定会让肝脏功能变差。而肝肿瘤患者常常合并肝硬化,肝脏功能已经不好了,所以严重的肝硬化会让很多治疗无法进行,建议肝硬化指数要在A级、也就是最轻微的人,会比较适合。

     

    各种根除性治疗的差别

    外科手术

     

    治疗的目标是要让患者“能过一般生活”,而不只是单纯地延长生命,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患者在切除后,肝脏还能再生、或是还能维持一定的肝功能。因为手术必须切除肿瘤跟一部分的肝脏,所以要使用手术的人,肿瘤不可以太大,免得切掉的肝脏部分太多,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甚至引发强烈并发症而死亡。

     

    基本上,如果肿瘤的位置集中在肝脏的一叶,比较能够一次切除干净、并维持肝功能的运作,但如果分散在双叶,或是侵犯到血管,因为容易切不干净、甚至导致扩散,可能要合并其他治疗方式,或是直接考虑其他方式。

     

    而要选择传统的“大刀”手术,还是伤口较小的腹腔镜手术,还是要看肿瘤的大小、位置,当然还有金钱的考量。因为腹腔镜的视野比较小,如果边缘不规则或是侵犯到周边比较多,腹腔镜就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开大刀的恢复期比较长,所以患者的身体状况是不是够强壮,也是考量的点。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