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吃鱼又增添一条好处:预防肠癌!这类鱼被点名表扬

吃鱼又增添一条好处:预防肠癌!这类鱼被点名表扬
发表人:京东健康

多吃鱼的健康益处又增添了一条:预防肠癌。

 

根据一项国际联合研究,坚持多吃鱼能显著降低罹患肠癌的几率。

    

该研究由法国国际癌症研究署领导开展,欧洲40家研究机构参与,报告发表在美国期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上。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你每种鱼的最佳烹调方法。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博士  郝毅

 

欧洲15年研究: 多吃鱼,肠癌风险低

 

这是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在15年间对欧洲47.6万人进行了跟踪研究,使用的是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的数据,创下了同类研究的纪录。

 

主要结果发现,常年多吃鱼的人患肠癌的风险,比少吃或不吃者少12%。

 

该研究还发现,食用少脂鱼类和多脂鱼类都与结肠直肠癌风险下降有关,不过多摄入多脂鱼类关联更为明显,而在有壳水生动物中则未发现类似联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研究资金负责人安娜·迪亚斯·丰特博士说:“这项大型研究提供了新科学证据,表明多吃鱼能够降低患肠癌的风险,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不过有说法表示,某些几乎只存在于鱼类的特定脂肪酸,比如欧米伽3,能发挥抗炎功效,从而起到了保护作用。”

 

 

根据该发现,研究人员建议每周吃两份鱼以降低肠癌风险,其中至少一份是多脂鱼,如三文鱼或鲭鱼。

 

此外,有研究表明,吃鲭鱼、鲑鱼、鲱鱼等多脂鱼类还可降低心脏病风险,预防大脑退化。 

 

每种鱼都有最佳烹调法

 

鱼的鲜味与生俱来,而烹鱼之道在于选材与做法,就是挑选优质的鱼肉,辅以合适的烹饪方法。

 

 

烹鱼方法比较常见的有蒸、炖、煮、烩、烧、烤、煎、焖、炸、汤、做鱼丸等,还有近年流行的生吃等。   

      

蒸制

最宜保持鱼的本来形状、自身鲜香特点以及营养。适宜选择腥味、土味小,肉质细腻顺滑,相对刺少的鱼种,如江团、鲈鱼、多宝鱼、武昌鱼等。
         

烧制

所需原料先经炸制、煎煸后,再加调味料和适量水,用大火烧开,中小火烧透入味,最后大火收浓卤汁起锅。

 

 

烧制可在烹饪过程中增加调味料在成品中的表现力,比如红烧多用酱油、糖;酱烧多用香辣酱、豆瓣酱、甜面酱,油香、料香、鱼香相辅相成,产生新味觉刺激的同时,可遮盖鱼本身的缺点。

 

土腥味大的鱼更加适合这种方法,比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水煮

热油爆香各种调料,加汤煮鱼肉,出锅后再用热油淋浸成水煮鱼。

 

爆香后的调料热油可掩盖鱼本身的味道,因此对鱼肉本身味道要求不高。但有些鱼肉较嫩、肉多、刺少,比如鲶鱼、青鱼、鲢鱼等。

 

烤制

把煎锅烧热后倒入食油,待油温5成热时,放入沾过面粉的鱼片煎至金黄色,捞出沥油,放入烤盘内。

 

 

葱头丝炒至黄色后,倒入烤盘内的鱼片上。一般来说,适合水煮的鱼也适宜烤,木材香味伴随着鱼肉脂肪爆香的香料味道,形成又一种奇妙的口感。

 

有时还会在烤鱼汤汁里再加上土豆、藕片等蔬菜共同烤制。

 

炸制

有清炸(把原材料淋上酱油、酒、盐等调味料后,入油锅炸之)与挂糊炸(原料表面挂上一层粉糊后进行油炸)之分。

 

烹调时常选择将小鱼挂糊炸,将鱼刺炸得酥脆,整体外酥里嫩。所以刺多的小鱼,比如小黄鱼、小鲫鱼等都可以炸。

 

熬汤

鱼汤是鲜美的滋补品,做法大多是油煎后,加入高汤,大火煮白后小火煨煮,鱼汤多以鲜美为衡量标准。

 

黑鱼、黄鱼等,都是煲汤常用鱼,色泽如乳,鱼肉和油脂中的鲜味物质充分分散在汤汁中,尽显鱼的鲜味。

 

生吃

生鱼切小薄片后蘸酱油、芥末等食用,这种吃法并非来自日本北海道渔民,我国东汉时期就有吃生鱼片的记载。

 

 

生鱼片适合脂肪含量丰富、肉质细腻柔软润滑、鱼腥味少的鱼种,比如金枪鱼、三文鱼等。

 

鱼丸和鱼片

做鱼丸、鱼茸时,就要选择脂肪少、蛋白质高、吸水率高、黏性大的品种,比如青鱼、草鱼等。如果要炒鱼片,则要求鱼肉致密、刺少味美,比如鳜鱼、龙利鱼等。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做鱼方法虽多,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做法。例如三高患者建议选择蒸制或者其他少油盐的炖煮方式;胃肠不好的人群则尽量不要选择生吃鱼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看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肠癌,这种癌症是胃肠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41~65的人群。近年来随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肠癌在早期的时候和大多数恶性肿瘤一样,都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是可能会在大便上有一些异常。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肠癌,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结肠癌和哪些因素有关?


    现在大多数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是不明确的,肠癌也不例外,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但是根据现有的调查,还是能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的。


    根据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肠癌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那些经常大鱼大肉,食用一些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蔬菜水果的肠癌的发病率要比普通人高的多。如果父母之中有肠癌者,那其后人得肠癌的风险也高的多,而且肠癌患者之中有大约25%的人有家族史,这个主要是因为这类患者携带有肠癌的易感基因。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本身就是肠癌的癌前病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相当于肠癌的前期状态,比如家族性肠息肉病,而且有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肠息肉血吸虫病肉芽肿的人得肠癌的概率都高。


    除此之外,肠癌还和年龄、肥胖、吸烟、戒酒、人种等因素有关。

     


    2.哪种大便预示癌?


    大便不成形:很多人看到大便不成形,就怀疑自己得了肠癌,其实这个有些过度担心,因为在临床上很多疾病都能引起大便不成形,所以这个症状并没有什么特异性,比如吃坏东西也可以,消化性溃疡也可以。但是如果出现大便变细,排便的时候有排不尽的感觉或者感觉肛门坠胀感,那就要怀疑有肠癌了。


    大便带血:肠癌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它生长比较迅速,所以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长,于是就会生长出很多的血管,这些血管和人类竞争营养物质。这么多的血管,肯定会有一些缺血坏死而流血,而且癌细胞在生长的时候肯定会侵犯周围的血管,就会引起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如果出血的部位距离肛门的位置远一些,大便就有可能是黑色的而不是红色的。当然了引起大便带血的疾病最常见的还是痔疮,它和早期肠癌一样,也是没有啥明显症状。但是有一点不同,肠癌不仅仅合并有便血,还可能会有粘液大便,而痔疮一般是没有粘液便的。

  • 一名62岁张姓男子近几个月来胃口变差、出现血便,本以为是痔疮又发作,但某天腹痛如绞,就医确诊罹患大肠癌。许多人以为只要肠胃道没有不适,就不需做大肠癌筛检,错失早期发现大肠癌机会;其实,早期大肠癌只要妥善治疗,存活率可高达9成以上。

     

     

    大肠癌高居国人癌症好发率之冠。要注意,根据文献显示,大肠癌高达94%发生原因不明,仅4~6%与年龄、大肠癌家族病史、饮食、生活习惯、缺乏运动及大肠息肉有关。 分辨痔疮、大肠癌只要靠一招 大部分的大肠癌患者几乎是没有症状,而“血便”就是大肠癌最容易发现的警讯之一。

    如何分辨是痔疮或大肠癌?

    大家要知道,通常痔疮的血便,是排便后出现滴血情形;而大肠癌的血便,则是大便与血混合。 因此,如果是鲜红色的血液,比较可能是因为痔疮出血。如果血液是鲜红色,且伴随着疼痛,比较可能是肛门破皮、肛裂的状况。 95%大肠癌由息肉演变!

     

    50岁以上应每年筛检 发现,很多大肠癌患者到医院求诊时,都已经拖到晚期,丧失了治愈的机会,根据统计,50岁以上罹患大肠癌患者,约占87%。50岁以上民众每年应做一次粪便潜血检查,每5年进行大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病史者,可提前至40岁做大肠镜检查。

     

     

    临床上,95%的大肠癌来自大肠息肉的病变导致。日常饮食应该要少吃烧烤、红肉及加工食品;一旦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大便形态改变、贫血及血便、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状时。就应立即就医检查。 不过不必担心,虽然大肠癌与大多数的癌症一样,真正的致病因素仍不明确,但民众可借由低脂高纤的饮食、规律运动、定时排便、定期筛检等护肠4步骤。

     

    很多人出现不良症状后不及时就医,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知识小问题,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以达到预防癌症的发生。 一旦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大便形态改变、贫血及血便、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状时,就应立即就医检查,而若确诊为大肠癌,也要遵循医嘱定期治疗,切勿听信偏方而延误治疗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中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流行病学统计表明,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作息不规律、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增加,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肠癌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有人说,身体发出三个“预警信号”,多半是肠癌缠身,具体指什么?这里首先要指出,仅仅靠症状来发现肠癌,其实是慢了半拍,因为一旦有症状发生,其实癌症已经有进展可能了,这点必须注意。

     

     

    肠癌发生时,大便可能出现的3个警示信号

     

    (1)排便次数异常(经常性便秘或腹泻)

     

    我们都知道,排便正常是身体健康的一个体现。若平常一天排便是一到二次,但突然排便次数出现异常,而且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排便时会有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这可能提示着我们的肠道是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经常性便秘或不明原因腹泻出现,那可能就是身体出现了肠息肉。肠息肉出现后就会越长越大,然后就会堵塞肠道。若放任不管,有变为肠癌的可能性。

     

    (2)大便带血

     

    46岁的张女士两年前就发现自己大便带血,她以为是痔疮,所以一直没太在意,加上平时工作忙,便自己去药店买了点痔疮膏擦。后来出血症状更严重了。于是,去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先做肠镜检查,结果出来竟是晚期直肠癌。

     

    大便带血是肠癌最明显的症状,但是容易与痔疮混淆。在肠癌早期,还不是特别严重时,患者在大便时就会有血丝或者出现黑便。病情逐渐恶化时,患者在大便时就会出现大量暗红色血液,而且血液和粪便夹杂着,即便中带脓血。而且一般在出现这种状况后,也会出现贫血。由于长期大便出血,导致失血过多,患者会出现头晕等症状。

     

    (3)大便突然变细

     

    大便突然变细也可能是肠癌的早期征兆。早期的肠癌往往局限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但是随着病程的进展,肿块会慢慢向肠腔内凸起,导致肠管直径缩小,大便经过时就会受到挤压,因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变细。若总是出现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

     

      


    如果出现上述三个“预警信号”,该怎么做?

     

    如果出现上述三个“预警信号”,应立即到正规医院的肛肠专科就诊,接受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1)大便潜血试验,基本上可以证实大便是否带血;(2)直肠指诊,约百分之七十的患者可确诊有无患直肠癌;(3)做肠镜,这是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

     

    总之,肠癌的防治需要我们注意饮食习惯,同时要知道,早期肠癌早期症状都是不典型的,要更多注意去做筛查,才能真正做到肠癌的早防早治。

  • 俗话说,病从口入。有一种癌和“嘴馋”密切相关,饮食高脂、高油的胖人更受它的青睐,它就是结直肠癌。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结直肠癌对男女的肥胖体型也有“要求”。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告诉你结直肠癌更偏爱哪类胖人,并教你几个方法防住它。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苏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 沈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赵鹏程

     

    肠癌容易盯上两种“胖人”

     

    发表在英国权威医学期刊《BMC Medicine》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受肥胖影响的结直肠癌中,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对男性风险更大;而较高的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测量腹部脂肪)对女性风险更大。

     

    该研究涉及超过10万人,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析了不同的体脂测量方法对男性和女性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

     

     

    研究分析了肥胖与结直肠癌风险的性别和身体部位特异性的联系,以及肥胖相关代谢物是否可以解释肥胖与结直肠癌的关联。

     

    研究对象来自结直肠癌遗传与流行病学联盟、结直肠癌跨学科研究和结肠癌家族登记中的58221例患者和67694例对照组参与者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BMI每增加约4.2千克/平方米,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3%;在女性中,BMI每增加5.2千克/平方米,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9%。而腰臀比每增加0.07会使女性患癌症风险增加25%,而男性只增加了5%。

     

    肠癌有3大发病特征

     

    结直肠癌又被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其发病主要有以下特征:

     

    发病趋势年轻化

    从临床看,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大肠癌,现在已悄悄盯上年轻人。很多年轻人久坐少动,加上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肠道运行不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中环境因素占80%,主要与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饮食及缺少体力活动有关,还有一些结直肠癌与遗传关系密切。

     

    大便带血就该警惕

    直肠癌早期大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从临床来看,80%的大肠癌患者都有便血情况。这是因为肿瘤长在结肠靠近肛门的位置,发生破溃出血,大便就会有血。

     

    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肉眼虽然看不到血,但大便潜血检查能发现。大肠癌除了有明显的大便带血,还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粪便黏液增多、便不净及便后肛门坠胀、腹痛、腹部包块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早就医。

     

     

    四类人是高危群体

    有大肠癌家族病史、多发性结肠息肉、慢性肠炎、肠道有绒毛管状腺瘤等人群,都是大肠癌高危人群。

     

    肠癌有3种有效筛查法

     

    大肠癌死亡率很高,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癌症死因。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30%,而美国为64%,差距主要体现在对早期筛查的重视上。

     

    目前,临床上筛查肠癌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以下3种:

     

    1.肛门指检

    大部分直肠癌的发病位置较低,多在直肠下段。如果患者配合较好,肛门指检可以触摸到距肛周6~7厘米深的部位。

     

    患有直肠癌的情况下,肛门指检能摸到高低不平的硬块,抽出手指时看到黏液和暗红色血液。因此,约90%的直肠癌,尤其是直肠下段癌,仅靠肛门指检就可发现。

     

    在临床诊断中,肛门指检一般为2分钟左右,而且检查前后无特别注意事项,简单易行。

     

    2.大便潜血试验

    研究表明,每年做大便潜血筛查可降低16%的大肠癌死亡率。如果有大肠癌的家族史或其他肿瘤病史,抑或患有散发性息肉,不管有没有相应症状,都应定期做大便潜血试验。

     

    大便潜血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概率,比如前一天吃了毛血旺或猪血、鸭血,检测结果就可能阳性。此时,医生会建议患者素食3天再去化验。如果还是阳性,提示肠道真有病变。

     

    3.肠镜检查

    肠镜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公众对肠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不太高,作为全面普查项目不太现实。

     

    现在临床上主要推荐两种方案:

     

    • 一是以大便潜血试验为初筛,以肠镜为精筛。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如果是阳性,就要做肠镜检查。
    • 二是45岁后直接做一次肠镜筛查,如果是阴性(没发现肠息肉等),可将后续筛查间隔放宽到3年或5年。

     

    一般来说,75岁后不再建议做肠镜。在预期寿命不长的情况下筛查出早期肿瘤,带瘤生存或许还能再活10年;但做了手术,给机体造成创伤和打击,反而可能活不到10年。

     

    现在的无痛肠镜、胶囊肠镜等技术,可使肠镜检查几乎没有痛苦。专家建议,如果以下4种情况中满足两种,建议尽早做预防性筛查:

     

    • 年龄30岁以上,从未做过肠癌筛查;
    • 经常肠胃不适、腹泻、便秘、大便出血等;
    • 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
    • 本人有癌症史或肠胃病史、肠息肉史。

     

    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热门的肿瘤标志物并不是大肠癌筛查的常用手段。目前只有极少数肿瘤可用肿瘤标志物作为诊断标准,但大肠癌不在其中。

     

    防肠癌,养成7个习惯

     

    结直肠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富贵病”,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足的城市发病率越高。《生命时报》结合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刊文,总结了预防肠癌的7个日常好习惯。

     

    少坐会

    久坐不仅与患上心脏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升高有关,也与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肠癌就位列其中。

     

    长时间坐着会导致体内炎症的积聚,慢性炎症是肠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诱发因素。

     

     

    摄入粗粮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对近200万人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后发现,食用大量全谷物(尤其是糙米和燕麦)能起到预防肠癌的作用。

     

    吃多脂鱼

    欧米茄-3脂肪酸的最佳来源是多脂鱼类,如沙丁鱼、鲭鱼和鲑鱼。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者发现,肠癌患者每天至少摄入0.3克欧米伽-3脂肪酸(相当于每周吃一份多脂鱼),他们的死亡风险降低了41%。吃得越多,这一风险降低得就越多。

     

    戒烟

    吸烟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且这种作用在女性中更持久。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者发现,戒烟长达十年的女性,因吸烟而患肠癌的风险仍然很高,而这种影响在男性吸烟者身上已经消失了。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和甘蓝)时,生成一种名为吲哚-3-甲醇(I3C)的物质,它可以把癌细胞扼杀在萌芽状态。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硫代葡萄糖苷这种使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苦味的化合物,也能杀灭癌细胞。

     

    控制体重

    韩国中央大学的研究者对近3000名年龄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体重指数大于25的人患上肠息肉的几率高。虽然息肉大多无害,但部分最终会发展成癌症。

     

    少喝酒

    酗酒是结直肠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发现,每天喝酒超过4杯,患肠癌的风险升高21%。有证据表明,肠道中的细菌能将酒精转化为致癌物乙醛。

  • 29岁的小赵,本身只是因为总大便排不干净,还以为是便秘,但是无论怎么做,也没得到缓解。一直很困扰的小赵,只能来到医院,但是检查过之后就再也没从医院出去过,结果是年纪轻轻的小赵竟然患上了肠癌。怎么说患上就患上了呢。小赵妈妈说小赵喜欢吃辣,并且在公司一坐就是一天,晚上还经常出去吃烧烤,自己也说了她好几次,但依然没改正,导致现在发生了后悔莫及的事情。

     

     

    医生说到,本身排便排不干净的时候,就要注意饮食上的控制了,但还是继续以往的饮食习惯,难免引发疾病发生在身上,并且排便排不干净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止会导致这一种疾病的发生。

     

    医生提醒:便秘、大便拉不干净?或不是便秘的错,警惕这4种疾病

     

    1、肠癌

     

    当大便总是排出不干净的时候,不要单单的只考虑便秘的问题,若是迟迟没有缓解的时候,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或许跟肠道有着关系,确认病因之后让自己安心。

     

    肠癌的人,通常除了排便不干净的情况,还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大便是否出血,还有腹泻等现象。了解之后,尽早就医检查,以防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省的病情恶化导致肠穿孔等可能危害生病的现象。

     

     

    若是确定肠癌之后,就更要控制辛辣和油炸,会造成刺激肠道,加重病情。

     

    2、肠胃功能紊乱

     

    这个疾病是比较常见,但也是病因最复杂的疾病。因为它可以是心理问题、饮食和感染病菌所导致的现象。排便不干净的同时,伴随出现还有消化不良的现象,经常性的便秘影响正常的生活。

     

    当确定肠胃功能紊乱之后,首先要在医院制定好治疗方案,然后再协同医生给出的建议,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其中尤其不要贪吃冰镇的食物,多加锻炼身体,也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3、慢性肠炎

     

    这个疾病对我们来说是很常见的一个疾病,很多时候是由于感染了病菌,导致出现的肠道炎症,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的时候,也会出现肠道疾病的情况。经常表现为大便拉不出来,不顺畅,排不干净,并且伴随间断性的腹痛,甚至出现水状的大便。


    当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尽快前往医院治疗。若是确诊,则要注意饮食的干净卫生,少吃辛辣油炸。多运动,增强免疫,缓解其他不良症状。

     

    4、肠道息肉

     

    对于排便这件事,我们不能轻易放下戒心。当总是排不干净的时候,不能排除肠道出现堵塞的问题,当肠道长出息肉的时候,排便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息肉就是肠道出现的异常的组织结构,并且和年龄呈现正相关,岁数大的更容易出现息肉,堵塞肠道。因此,平常一定要做好预防,更要关心自己的肠道问题,及时解决身上出现的异常现象。

     

    预防肠道发生疾病,帮助排便顺利,防止便秘,我们应该怎么做?

     

    1、增加运动

     

    适当的有氧和无氧的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心肺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水盐调节和免疫细胞作用。还极大的帮助肠胃消化,促进分泌消化液,减轻便秘和排便不干净的现象。


    2、养成排便习惯

     

    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也不要轻易憋住便意。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顺利排便,缓解肠道健康,预防肠道疾病。

     

    3、多喝润肠茶

     

    中医推荐:冬瓜、橘皮、山楂、玫瑰花、薄荷、决明子、苦丁茶、荷叶。

  • 结直肠癌之所以为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主要原因就是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人不会察觉;一旦发现,通常已经到了晚期。虽说大多数人刚刚患上结直肠癌的时候无声无息,但当有一些症状出现时,我们就需要格外注意,是不是你的肠道在跟你“闹情绪”。

     

     

    结直肠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想了解肠道健康,最直观的就是看粪便。结直肠的异常表现,有三个关键点,即黏液便、凹槽便、血便。

     

    (1)黏液便:粪便中存在有大量的黏液被称之为黏液便。肠道在正常情况下会分泌黏液,不仅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同时还能促进粪便的排出。当肠道有疾病时,黏液分泌比较多,伴随着粪便一起排泄出来,形成黏液便。

     

    (2)凹槽便:正常大便是浑圆形状的,大便有凹槽就是指大便有压迹,一般是指排出的大便一侧有明显的压迫的痕迹,即凹槽;大多数是肠道肿瘤引起的。

     

    (3)血便:血便是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症肿块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也各不相同。

     

    除了这三点以外,结肠癌早期还会表现出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习惯的改变、全身乏力、消化道不适等。对于直肠癌来说,早期常出现肛门的坠胀感,以及排便困难,还有因为直肠压迫出现的肛门疼痛或大便带血等。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风险人群,主动筛查

     

    一般结直肠癌刚刚来临时无声无息、极为隐匿,这也是为什么肠癌发现率低的原因。那么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最好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哪些人群属于结直肠癌的风险人群?该如何筛查呢?

     

    (1)风险人群:首先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其次,本人曾患有肠道肿瘤,或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以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另外,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也属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的因素。

     

     

    (2)筛查方法: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乙状结肠镜也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远端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有限,FIT阳性者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当然,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还有其他方法,比如DNA检测、结肠CT等。选择什么方法,筛查结果怎样,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师哦~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养生也成为很多人热衷的话题。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和新闻,网上也出现很多的“养生专家”。就在2019年,拥有诸多追随者的养生专家梅墨生因罹患肠癌去世,终年59岁,引发众人唏嘘。

     

     

    据悉,梅先生年少时学习长拳,青年时研习太极,一直注重养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然而梅先生去世时年仅59岁,还未到退休年龄,和中国人均寿命76岁差距一个“青春少年”的时长。他原本并不为大众所知,却因为“养生大师”“太极大师”与过早逝世联系在一起,吃瓜群众陷入无尽的思考。照理说他不应该这么早就去世了,其实我们在日常养生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误区。

     
    反思:这3种养生误区要避开

     

    其实类似梅先生这样英年早逝的还有其他案例,比如有着“药中茅台”美誉的国药同仁堂,早在2008年,其董事长张生瑜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39岁!按道理,中药在养生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未挽留住少壮掌门人的生命。这些养生专家反而比普通人更早去世的案例提醒我们以下3种养生误区要避免。

     

    1)养生不能靠长期吃保健品

     

    很多那些所谓的保健品,往往会夸大功效,同时打着营养、无毒副作用的旗号,但其实无论如何,至少都会经过肝脏代谢,会增加肝脏负荷,怎么可能没有副作用?其实平常饮食均衡,就已经满足了对各类营养的需求。如果没有维生素缺乏的症状,通常也没有必要服用相应的保健品,否则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无良商家声称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如能降糖、降压,这会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养生爱好者放弃规范的药物治疗,从而导致疾病进展!

     
    2)养生也不能忽视身体的“预警信号”

     

    梅先生很注重养生,但是也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所以很少进行体检,而且据悉,早在2018年他就已经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但是他没有及时的就医,而是觉得可以用养生的手段自我调理。其实平时如果是一些小毛病,确实我们均衡饮食,锻炼身体是可以发挥自我的抵抗力解决的。但是有些时候有些症状其实是身体一些隐藏疾病的预警信号。特别是对于50岁以后的人群,最好每年都进行一次体检,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才能早诊断、早治疗。

     
    3)养生不能过于依赖自身“排毒”

     

    很多养生大师都对于去医院就医十分反对,对做手术、吃药等更是嗤之以鼻,反而崇尚自我代谢排毒。其实我们身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都会通过呼吸、尿液、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除非是肾脏等排泄器官功能衰竭,一般体内不会有所谓的毒素存留,而强行通过进食药物或者所谓“淋巴按摩”的方法来达到所谓的“排毒”是不科学的,反而会损伤身体健康。

     

     

    结语

     

    总之,养生专家梅墨生先生的早逝让我们反思养生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是全盘否定科学养生对健康的价值,但同时我们更要意识到,强调科学养生的重要性,如果是违背医原理,给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违背生理需要、违背自然规律,对身体不但无益处,反而可能会导致自己早逝。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我将删除。)

  • 根据美联社报导,知名漫威电影黑豹的男主角德威克鲍斯曼(Chadwick Boseman)29日因为大肠癌病逝,享年43岁,德威克鲍斯曼的经纪公司稍早也证实消息,表示他在妻子与家人陪伴下离世。但其实德威克鲍斯曼已经为大肠癌所苦了4年,常需要拍摄电影期间同时也接受癌症治疗。 德威克鲍斯曼的家人在推特声明中说:“查德威克是一位真正的斗士,坚持不懈,为大众带来了许多喜欢的电影,其实几部电影拍摄都是在无数次外科手术和化学疗法之间,所进行拍摄的,能饰演黑豹是他的职业生涯的荣幸。”

     

     

    对于这项消息让不少爱他的纷丝感到震惊。 德威克鲍斯曼的推特上证实此消息 不只是在国外,其实大肠癌也逾十年是国人罹癌人数第一,身受大肠癌之苦的名人非常多,包含:艺人贺一航、猪哥亮、戏剧大师李国修、导演杨德昌、法医杨日松均因为大肠癌病逝。

    大肠癌为什么罹患率那么高?

    根据统计,大肠癌罹患人数最多,推测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来自“饮食习惯”改变,因为人饮食西化,吃的东西趋于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这样的饮食习惯易引发炎症性或息肉性肠疾病。 虽罹患率高,但大肠癌近年来被誉为是最可预防的癌症类型之一,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指出:21-25%的大肠癌可以透过运动与体重控制来预防。

     

    大肠息肉2-3年内就会变成恶性腺瘤,相关调查显示,发现大肠出现息肉的年龄已降低的趋势。

    我曾提出警讯,如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却不理会,“一年、两年内就有可能变成大肠癌,不会超过五年”。 要自动,我在诊治的经历中偶尔会碰到大肠里长息肉却不肯切除的病人,结果有人一年就查出罹患大肠癌,如果不管息肉的发展,至少2到3年内一定会往恶性腺瘤的方向走,“这是绝对的”。 尤其“家族性大肠息肉症”(FAP)是显性遗传,息肉会在15岁或青春期过后逐渐出现,可以长到数千颗以上,而有90%以上的人,在45岁以前息肉会转变成癌,因此30几岁就得癌症的几率很高,因此民众提早警觉预防是相当重要的!建议大家定时做全面体检,将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清楚,一旦有任何不适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