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从“坏”父母做起》
——颠覆传统的育儿观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被称为“希望”的孩子们偶尔也会“挑战”父母的底线,然而他们这样做却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必须被允许的。在父母面前,孩子们都拥有特权,并且这种特权都还是由父母亲自授予的。
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对父母而言似乎益处不大,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仆人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探测出,父母的容忍底线究竟在哪里,他们的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容忍,依然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太乐观,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今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即“孩子需要恶劣的家长”,凑巧这个话题上周也在北京电视台早7点的节目上进行了讨论。“坏”父母是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德国的教育专家提尔·巴斯蒂安在本书中为您做了精彩的讲解。
话题一 父母一定要鼓起勇气
如果有父母起初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在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以后,又开始重新约束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各种各样的约束好像是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么孩子一时间肯定会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会认为他们恣意专断,反复无常,所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该尽量少出现,最好完全不要出现。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应该始终为孩子设定一些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某些来自父母的限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孩子偶尔做出一些所谓的出格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好的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对于已经适应了界限内规则的人群而言,如果有一天限制消失了,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踏到界限以外的地方,而一直被父母管着的孩子更是乐意如此,并且他们还会乐此不倦。至于父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们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必要的逾越行为,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现在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的中心话题。
精彩选读:父母不要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小王子”“小公主”
精彩选读: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否则父母也会被孩子“换掉”哟
精彩选读:父母和孩子——“辈分之间的战争”如何双赢?
精彩选读: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
话题二 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
针对孩子们遭遇的这些错误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确实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父母们完全按照这个指示行事的话,那么真理在无限度的被夸大后也会变得扭曲。因为这样一来,情况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上:前面提到过的这一理论(即“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限上升,发展成另外一种说法:“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应加以任何干涉,他们应该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后一种说法并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来,但它确实是明显隐藏在第一种观点之后的。现在还真有一些父母主张完全开放式的教育。起初他们或许还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具有所谓的独立自主性,但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自己的孩子折磨的疲惫不堪,然后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孩子们相信,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能坐到这些……),但是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有必要将“独立自主”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吗?
精彩选读:让孩子自然的爱父母
精彩选读:不是玩伴,而是父母
精彩选读: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手机使用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指出,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72.0%,小学生群体有自己手机的占比达到64.2%,初中生为71.3%,高中生更是高达86.9%。孩子沉迷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孩子沉迷手机会导致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成绩下滑、社交能力退化等问题。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父母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父母平均每天使用电视、电脑、平板和手机的时间大概9小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使用手机。由于手机的便携性,父母在家庭活动中也经常使用手机,例如用餐、游戏和就寝时间。这些时间本应是塑造儿童社交情绪健康的重要时期,却被手机占据。
当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移动设备上时,孩子们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父母此时很难读懂和回应孩子的行为暗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少了,亲子互动少了,对孩子最负面的教育是什么?是冷漠。
冷漠,使我们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也让孩子觉得TA不受关注,对你不再那么亲昵和依赖,从而导致孩子一系列行为问题。例如,外化问题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违抗、违纪等行为问题);内化问题行为(焦虑、不安、抑郁、退缩等情绪问题)。
一项发表在《儿童研究/Pediatric Research》杂志上的文章指出,父母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如果父母频繁因使用移动设备而中断亲子互动,就会增加儿童外化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外化行为的加重又让父母面临较大的压力;父母面临较大的压力时会反过来增加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而中断亲子互动,恶性循环。
因此,仅仅限制孩子玩手机还不够,父母也要放下手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玩玩具,陪孩子学习,陪孩子去游乐场,增进孩子与自己的感情。在此过程中,你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达了你想让他们知道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尽管你作为大人,也不能任何事都随心所欲,都要适时适度,懂得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顶嘴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顶嘴不仅会让家长感到困扰,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顶嘴行为呢?
1. 说话不礼貌
孩子顶嘴时,可能会用一些不礼貌的言语,如骂人、说脏话等。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教会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
2. 带有挑衅的“为什么”
孩子可能会用带有挑衅意味的“为什么”来顶嘴,这时家长可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引导他们理解问题的原因。
3. 带着不屑的反驳
孩子顶嘴时,可能会带着不屑的反驳语气。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同时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见。
4. 骂人
孩子顶嘴时,可能会用骂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应该严厉制止这种行为,并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5. 在公众场合挑衅
孩子顶嘴时,可能会在公众场合挑衅他人。家长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并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6. 缺乏礼貌的朋友
孩子可能会和缺乏礼貌的朋友交往,从而学会顶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结交有礼貌的朋友,并教育他们尊重他人。
除了以上行为,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顶嘴行为。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心声。
2. 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3. 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4.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看似无害的鼓励之辞,实际上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将列举几种常见的错误鼓励方式,并提供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呵护孩子的成长。
一、孩子抱怨小伙伴“太自私”时
错误做法:父母完全了解孩子的感受。
正确做法:引导孩子分析问题,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二、孩子不喜欢某个小伙伴时
错误做法:不可以这么说,别人是个好孩子。
正确做法:尊重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三、孩子受到表扬时
错误做法:你是最棒的。
正确做法:用具体事例表扬孩子,避免过度夸大,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四、父母吵架时
错误做法:解释吵架的原因。
正确做法: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家庭是温暖的港湾。
五、孩子因外貌受到嘲笑时
错误做法:你的鼻子很漂亮。
正确做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六、孩子质疑父母诚信时
错误做法: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正确做法: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对孩子的气质、修养的形成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当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比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玩一会儿,这时如果你发脾气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这样孩子就比较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宝贝,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否则孩子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孩子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是最可贵的。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孩子的表现欲便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比如,孩子帮妈妈端饭时,失手将碗打碎了,父母不要责备他,不要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他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孩子犯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批评和管教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批评,既起到教育作用,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六个批评孩子的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时,要避免在清晨、吃饭时、睡觉前等时间进行,也不要在公共场所、当着孩子的同学朋友或众多亲朋的面进行。选择一个安静、私密的环境,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评。
二、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
孩子犯错时,家长可能会感到愤怒或失望,但情绪化的批评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努力保持冷静,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避免泛泛而谈
批评孩子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避免泛泛而谈。例如,孩子忘记洗手,家长可以告诉他洗手的重要性,而不是批评他“怎么这么不小心”。
四、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孩子犯错后,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避免冤枉孩子。同时,这也有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亲子沟通。
五、与孩子共同承担责任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自我批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理解,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六、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可能会受到影响,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爱。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批评方式不同
2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孩子再次犯错。
3-5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行为的后果,避免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6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惩罚,但要提前约定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小男孩的“恋母情结”成为了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恋母情结”?它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恋母情结”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您解答这些疑问。
一、什么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指孩子对母亲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依恋和亲近感。这种依恋通常在孩子的幼儿期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恋母情结”的阶段,即对母亲的依恋超过了对父亲的依恋。
二、恋母情结的影响
1. 正面影响:适当的“恋母情结”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密感,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 负面影响:过度的“恋母情结”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以下问题:
(1)缺乏独立性:孩子过于依赖母亲,缺乏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性别角色模糊:男孩可能会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特征,如胆小、娇气、依赖等。
(3)人际关系障碍:孩子可能难以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出现社交障碍。
三、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恋母情结”?
1.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2. 引导孩子建立性别意识: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观看动画片等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性别角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如整理床铺、打扫房间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4. 加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帮助孩子结识新朋友,提高社交能力。
四、总结
“恋母情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陆续成为父母,隔代抚养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双爹妈’现象的凸显。‘双爹妈’现象指的是老人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而父母则将孩子视为‘玩具’,陪伴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游玩。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多面人’的性格特点,即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47%。‘80后’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经历和社会压力,往往将孩子视为‘玩具’,而忽略了作为父母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以下问题:
1. 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由于长期依赖长辈,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2. 自我中心:父母将孩子视为‘玩具’,导致孩子缺乏同理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问题:长期处于冲突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为了改善隔代抚养带来的问题,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父母要承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
2. 长辈要尊重父母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彼此了解,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种过度的关爱反而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负担。那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文将探讨“70分的父母”这一理念,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一、什么是70分的父母?
70分的父母并非指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指父母在关爱孩子的过程中,能够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这种父母既关注孩子的成长,又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
二、70分父母的优势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70分的父母不会事事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
70分的父母会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让孩子在社交中学习沟通和合作。
3.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70分的父母会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
三、如何做70分的父母?
1.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比如选择衣服、玩具等。
2.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
让孩子参与家务,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的兴趣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4. 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四、总结
70分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他们既关注孩子的成长,又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合格的70分父母,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我是一位焦虑的母亲,我的四岁宝宝最近总是重复一些事情,例如他会不停地念叨“英语学不会怎么办”,这让他非常不开心,影响了他的心情和睡眠。我尝试和他沟通,但他似乎无法从这个想法中走出来。作为一名小说家,我理解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但这次他的想象力却变成了一个负担。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联系了一位儿科医生。医生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医生认为,我的宝宝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焦虑和压力反应。医生建议我带他去儿科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干预。
在等待医生的回复时,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是不是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来探索和成长?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又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也重新审视了我的育儿方式。我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我的宝宝减轻压力和焦虑,例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他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游戏和艺术活动,和他一起阅读和讲故事等。同时,我也会定期与医生保持联系,跟踪宝宝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