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健身不当,容易猝死!

健身不当,容易猝死!
发表人:生物医疗创新站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健身运动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然而,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健身运动的科学性,导致运动不当,甚至引发猝死事件。

专家指出,适度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谓适度运动,就是指每周消耗2000千卡热量的体育锻炼,例如打2-3小时的乒乓球,或每天累积相当于半小时的活动量,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的其他温和体力活动就足够了。

然而,过度运动却往往适得其反。例如,辽足前主帅王洪礼在与朋友打网球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专家表示,王洪礼的猝死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心脏承受压力过大造成的。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过度运动更是危险。相当多的中老年人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过度运动不仅不会改善身体状况,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中老年人不宜从事疾起疾停、奔跑、跳跃过多的高强度剧烈运动,应该选择强度相对小一些的有氧运动。

为了预防运动不当引发猝死,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运动前做好热身,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

2.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3. 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

4. 运动时注意心率,避免过度运动。

5.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猝死,这一看似突如其来的生命终结事件,其实与家族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猝死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通过早期基因检测,我们可以找到潜在的基因缺陷,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猝死的风险。

    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来了解这一现象。南京的陶某一家三口都曾出现过昏厥的情况。陶某的哥哥在30多岁时因猝死离世,而陶某的儿子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经过基因测序,陶某被诊断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这种疾病与基因缺陷有关,具有家族遗传性。

    事实上,基因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人体约有3万个基因,任何基因的缺失、重复或突变都可能导致疾病。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基因改变有关。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都与基因改变有关。

    早期基因检测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遗传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猝死的风险。

    除了基因检测,日常保养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降低猝死的风险。

    总之,猝死并非毫无征兆,通过早期基因检测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冠心病,作为我国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然而,关于冠心病的症状,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患者和家属:所有冠心病病人都会胸痛吗?

    事实上,并非所有冠心病病人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完全没有心绞痛的表现,这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来说,他们的风险程度往往更高。

    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缺乏重视,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不适感。然而,这类患者在发病时往往表现为心肌梗死或猝死,此时再进行治疗,预后往往不佳。

    那么,对于无症状型冠心病,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对于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要引起高度重视,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3. 定期复查:对于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病情。

    4. 早期诊断:对于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可通过心电图、冠脉CT等检查手段进行早期诊断。

    5. 治疗方案:对于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总之,冠心病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胸痛症状,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风险更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积极预防和应对,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每天睡多久才算健康?8小时?还是更多?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睡得太多反而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纳入了1970-2017年的74项原始研究,共有334万名参与者。结果发现,每晚超过7-8个小时的睡眠可能与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每晚睡9小时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4%,10小时者增加30%,11小时者增加47%。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现出J型关系,睡得太久上升得更为明显。

    睡眠时间过长可能与体力活动少、抑郁、失业等状况有关。同时,睡眠质量也很重要,睡眠质量差的人群CHD的风险将会增加44%。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睡眠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晚上在同一时间上床,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2.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放松,温度适宜。

    3. 把电视、电脑、手机都从卧室里拿出去。

    4. 睡前不要大吃大喝,不喝咖啡或饮酒。

    5. 避免吸烟,摄入尼古丁。

    6. 适当运动,白天锻炼身体可以使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 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不幸猝死,经医生和警方初步判断为心肌梗死。这一悲剧再次引发人们对心脏健康的关注。近年来,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中年人群健康的“杀手”。那么,为什么心肌梗死在中年人中如此高发?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心肌梗死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肌梗死的成因。研究表明,中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出汗、恶心、呕吐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那么,如何预防和应对心肌梗死呢?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此外,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也是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只有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夏季高温闷热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注意了!近期,随着气温的升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明显增多,尤其以老年人居多。杭州环城东路老人张某就是其中一位,因天气闷热导致心梗发作,幸亏家人及时送医救治。

    医生指出,高温闷热天气容易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塞。此外,高温还会使人情绪焦躁,心火旺盛,睡眠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这种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据统计,约七成心梗猝死与天气有关,尤其在冬夏季,心梗猝死患者数量明显增多。

    预防急性心肌梗塞,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过度劳累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旦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夏季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保持心态平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除了及时就医,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 打呼噜,这个看似无害的睡眠现象,却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它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 打呼噜的常见原因

    1. **鼻部问题**: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部疾病会导致气流受阻,引发打呼噜。

    2. **咽喉问题**: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咽喉疾病会导致咽喉狭窄,影响呼吸。

    3. **肥胖**: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导致气道狭窄,容易打呼噜。

    4. **睡眠姿势**:仰卧位睡眠容易导致气道塌陷,引发打呼噜。

    5. **遗传因素**:打呼噜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 打呼噜的危害

    1. **影响睡眠质量**:打呼噜会导致睡眠中断,影响睡眠深度和睡眠质量。

    2. **引发呼吸暂停综合症**:重度打呼噜可能引发呼吸暂停综合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引发高血压**: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高血压。

    4. **引发心脏病**: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心脏病。

    5. **引发糖尿病**: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糖尿病。

    ### 如何预防和治疗打呼噜

    1. **改善睡眠姿势**:尽量采用侧卧位睡眠。

    2. **减轻体重**:肥胖者应减轻体重,改善气道狭窄。

    3.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重打呼噜症状。

    4. **避免使用镇静剂**:镇静剂会加重睡眠呼吸抑制。

    5. **就医治疗**:重度打呼噜者应就医治疗,如使用呼吸机等。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胸痛症状。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重视,认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的。但实际上,这类患者的风险程度更高。他们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就医,此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4. 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参与心血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患者并非都会胸痛,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脱阳,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词语,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的一种病状。它指的是人体阳气严重损耗,导致虚脱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脱阳呢?女性是否也会出现脱阳的情况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脱阳的相关知识。

    在中医理论中,脱阳主要表现为阳气耗损,导致神志异常、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等症状。古代医书《难经·二十难》中就有记载:“脱阳者见鬼。”可见,脱阳的严重程度。除了神志异常外,脱阳还会导致男子在性生活中出现虚脱的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性生活时,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高度兴奋,容易出现憋气现象,这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性快感。但实际上,这可能导致脑缺氧,对心脑疾病患者来说,更易引发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在中医治疗脱阳方面,独参汤是一种常用的急救药方。独参汤由大量人参一味煎制而成,具有很好的补气固脱作用。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参粉末和附子粉的混合物进行急救。

    预防脱阳的关键在于节制欲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是正常的性生活,也应适度,避免纵欲过度。此外,女性也可能出现脱阳的情况,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脱阳是一种严重的病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了解脱阳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

  • 冠心病,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冠心病发作时的急救方法并不了解,这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当冠心病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此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坐下或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如果是在室外,应尽量保持平静,原地蹲下休息,避免慌乱奔跑。

    其次,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者的衣领,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避免误吸导致窒息。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必要时可以给予患者吸氧。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硝酸甘油是一种常见的急救药物。当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可以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一般在1-2分钟内就能奏效,作用持续约半小时。如果心绞痛持续不缓解,应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先进行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交替进行,直到患者恢复心跳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除了上述急救措施外,冠心病患者还应加强日常保健,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和血糖等,以降低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总之,了解冠心病发作时的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应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为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 猝死前通常无法自救,因为它是由于急性心脏骤停或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这些情况会导致患者失去意识,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受限。尽管如此,周围的人可以通过拨打紧急电话和进行心肺复苏(CPR)来挽救生命。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定期体检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