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病情,许多患者不得不改变饮食习惯,开始了一场与盐分作斗争的“限盐战争”。
限盐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习惯了重口味饮食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在限盐的同时保证食物的口感呢?费阿姨一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费阿姨年轻时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习惯了在菜里多放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医生建议她限盐,她才开始学习医学知识,了解盐分摄入过多对健康的危害。
为了改变饮食习惯,费阿姨和老伴开始使用小盐勺,严格控制用盐量。起初,他们觉得菜的味道不够,难以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找到了一些限盐小窍门:
1. 炒菜出锅时再放盐,或直接撒在菜上,使盐分均匀分布,减少摄入量。
2. 利用酸味来强化口感,例如在菜中加入醋、番茄酱等。
3. 用酱油、豆瓣酱、芝麻酱等调味品,或用葱、姜、蒜等提味,减少盐的使用。
4. 做汤时基本不放油和盐,适量放些虾皮、紫菜提鲜。
通过这些方法,费阿姨一家逐渐适应了限盐的饮食,口味也变得更加清淡。几年过去了,他们的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得都很好,老伴的血脂也恢复正常。
这场“限盐战争”虽然艰难,但结果令人欣慰。它告诉我们,改变饮食习惯,控制盐分摄入,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除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也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s等;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GLP-1受体激动剂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坚持规律用药。
此外,患者还应加强日常保养,例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等。通过综合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对眼睛的损害不容忽视,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增殖膜、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严重影响视力。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全身内分泌调节失常及代谢紊乱,导致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改变、微动脉瘤形成、毛细血管闭塞及毛细血管渗透性改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眼部并发症。
为了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1. 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视网膜病变。
3. 药物治疗:针对糖尿病引起的不同阶段的眼底病变,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4. 激光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激光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5.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的饮食控制: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 适当的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定期监测血糖:使用家用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糖尿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胰岛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患者对于胰岛素的使用仍然存在诸多疑虑,这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犹豫不决,甚至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哪些情况下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无法分泌胰岛素,因此只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其次,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研究表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8-10年后,仅靠口服降糖药已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此时胰岛素治疗成为必需。
此外,早期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建议使用胰岛素。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部分患者可长期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无需药物干预。
对于伴有严重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需进行大手术、严重创伤或感染,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等情况,胰岛素治疗也成为必需。
糖尿病孕妇由于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因此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最后,胰腺严重损害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胰腺炎、血色病、胰腺创伤或胰腺肿瘤等疾病,胰岛素治疗也成为必需。
总之,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胰岛素,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人对血糖值非常关注,尤其是餐前血糖。那么,餐前血糖7.0毫摩尔每升,是不是就意味着患有糖尿病呢?
实际上,餐前血糖7.0毫摩尔每升并不能直接判定为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多项指标,如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
在诊断糖尿病时,餐前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标准是一致的。但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前血糖容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需要尽快检查空腹血糖。此外,还需要明确餐前血糖7.0mmol/L是测手指血糖还是静脉血糖,测的是空腹血糖还是随机血糖,因为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诊断糖尿病还需要通过抽取静脉血进行确诊。如果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且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关注患者是否有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表现。或者可以在不同日测空腹静脉血糖,如果都>7.0mmol/L,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建议空腹正常血糖数值应达6.5—7.0mmol/L,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提高到7.5mmol/L左右。年轻糖尿病患者要求在6.5mmol/L以下,所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要求6.5%以内。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应戒烟酒,避免进食油腻食品,限制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摄入量,24小时内不超过300克。积极参加跑步、游泳等运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血糖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时,需要药物治疗。平时注意监测血糖情况,做好饮食方面的调理,加强运动锻炼,促进血糖下降。饮食方面注意不要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尽量多吃粗粮,少喝汤,不要吃一些油炸性食品。饭后适当进行运动,也能有效帮助降低血糖。如果长时间血糖控制不好,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怀孕初期,许多准妈妈都会出现口渴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早孕反应、进食过多或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孕初期口渴厉害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早孕反应是导致孕初期口渴的一个常见原因。在怀孕初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孕妇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孕妇流失水分,从而引起口渴。
其次,进食过多也会导致孕初期口渴。有些孕妇在怀孕初期为了补充营养,会过量进食,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的水分,进而引发口渴。
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也是导致孕初期口渴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异常升高,这种情况下,孕妇会表现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那么,孕初期口渴厉害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孕妇应该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空腹血糖检测、糖耐量检查等,以排除妊娠合并糖尿病等疾病。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血糖正常,孕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口渴症状:
1.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
2.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摄入盐分。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孕初期口渴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孕妇应该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孕妇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健身活动,希望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然而,老年人在进行健身活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因方法不当而造成伤害。
首先,老年人选择健身项目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进行选择。例如,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剧烈的晨练,因为早晨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高发期。冠心病患者在晚上7时至9时进行健身活动较好,如需要晨练,只能做些轻微活动,如散步、保健按摩等。另外,晨练前一定要吃些东西,不宜空腹锻炼,以免因低血糖晕倒。
其次,老年人进行转头运动时,应注意动作的幅度和速度,避免因头部转动过快、持续时间过长或动作幅度过大而引发昏厥跌倒。这是因为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屈,可能会使已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变窄的老人,由于颈动脉受压扭曲,可使血管腔突然闭塞致急性脑缺血。
散步是老年人最佳的健身方式之一。散步时下肢肌肉、关节不断运动,能促使下肢血液向上回流到心脏,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畅通;走路时还可加强心脏收缩,使心脏输出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功能。此外,散步还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正常思维和智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健身方式,老年人还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气功等低强度、低风险的运动。在进行任何运动前,老年人应先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身教练,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总之,老年人进行健身活动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注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避免因方法不当而造成伤害。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为了表彰在糖尿病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设立了科学贡献奖。2019年,贾伟平教授凭借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此殊荣。
贾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糖尿病专家,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她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特点,在遗传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遗传机制方面,贾伟平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系列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位点,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流行病学方面,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在诊断与治疗方面,贾伟平教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外,贾伟平教授还积极投身临床实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的设立,旨在表彰我国糖尿病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者,鼓励更多医生投身糖尿病科研工作,推动中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进步与学术繁荣。贾伟平教授的获奖,充分体现了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血液,作为生命的源泉,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它如同一条条流淌的河流,穿梭于全身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它们提供养分和氧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逐渐积累一些“垃圾”,这些“垃圾”如果不能被及时清除,就会导致血液变得黏稠,流通不畅,进而影响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清理血液中的“垃圾”呢?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天然的“清道夫”,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血液的清洁和健康。
1. 血糖稳定剂:普洱茶
普洱茶性温,对脾胃刺激较小,含有茶多酚等多种有益成分。研究表明,普洱茶可以显著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活性,有助于稳定血糖。建议在两餐之间饮用普洱茶,用100℃的沸水冲泡,最好先洗一遍,去除尘埃。
2. 血脂调节剂:燕麦
燕麦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和膳食纤维,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对调节血脂有很好的作用。建议选择大片、整粒、不添加糖和奶精的燕麦,可以熬粥或加果仁食用。
3. 血压控制剂:芹菜
芹菜中含有丰富的钾和芹菜素,有利于控制血压。研究发现,适当饮用芹菜汁可以降低血压。建议少油少盐烹制芹菜,可以焯水后凉拌或榨汁饮用。
4. 血循环催化剂:黑豆
黑豆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建议用醋泡黑豆,以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
5. 血液净化剂:海带
海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胶质,可以结合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具有排毒、净化血液的作用。建议将海带泡发后制成凉拌海带丝或炖豆腐。
6. 血栓溶解剂:纳豆
纳豆是由黄豆发酵而成的豆制品,富含纳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建议新鲜食用纳豆,不要加热。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有相关疾病的人来说,食物不能代替相关治疗。单纯靠食疗无法达到治病目的,还应及时去医院。
充足的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睡眠质量更是尤为重要。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却面临着睡眠障碍的困扰。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量不佳,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加重病情。
睡眠障碍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血糖控制:睡眠障碍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2. 加重胰岛素抵抗:睡眠障碍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加重胰岛素抵抗。
3.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睡眠障碍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影响心理健康:睡眠障碍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
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光线干扰。
3. 放松身心:睡前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身心,有助于入睡。
4.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避免进食过饱。
5.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但运动时间不宜过晚。
6. 治疗睡眠障碍:对于严重的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春节佳节,男士们通常会穿上正式的服装,其中领带更是不可或缺的配饰。然而,你是否知道,领带的松紧程度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呢?本文将探讨领带过紧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并提供一些预防建议。
领带过紧会对颈部血管和神经造成压迫,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递。这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眼部疾病:
1. 眼部肿胀:领带过紧会压迫颈动脉,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眼部肿胀。
2. 视力模糊: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视网膜缺氧,进而出现视力模糊。
3. 青光眼:领带过紧会压迫颈部静脉,影响房水回流,增加眼内压,进而导致青光眼。
4. 视神经损伤:长期压迫颈动脉和静脉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进而引起视力下降。
为了预防上述眼部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合适的领带:选择领带时,注意领带的材质和厚度,确保领带对颈部没有压迫感。
2. 系领带时保持宽松:系领带时,注意不要过于紧绷,给颈部留出足够的空间。
3. 适当休息:长时间佩戴领带时,注意适当休息,让颈部放松。
4. 定期检查视力: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眼部疾病。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用眼,有助于预防眼部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那么,脑梗塞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它呢?
一、脑梗塞的病因
1. 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其他原因还包括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夹层、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
2. 心脏病变: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二尖瓣脱垂、心脏粘液瘤、严重心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引发脑梗塞。
3. 血液病变:各种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异常等,也可能引发脑梗塞。
4. 其他原因:遗传性脑血管病、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罕见疾病也可能导致脑梗塞。
二、脑梗塞的预防
1. 一级预防:是指在未发生脑梗塞前进行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
(2)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健康饮食。
(3)药物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2. 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过脑梗塞的患者,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复发风险:
(1)病因治疗:针对心脏病、血液病等进行治疗。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3)卒中后康复: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心理干预等。
三、脑梗塞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了解脑梗塞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脑梗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保护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