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烂足实际上是老百姓对疾病的一种称呼,糖尿病烂足在医学术语当中称之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并发症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类,而对于发生糖尿病烂足具体的病因有哪些?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了解和学习。
第一,血糖因素: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非常的高,对血管造成一个损害,导致微血管的病变以及大血管病变,也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下肢感觉障碍以及下肢血管缺血甚至闭塞,最终形成坏死而出现糖尿病烂足,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控制血糖能够控制糖尿病烂足情况的进展。
第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就是血糖高导致的神经受损而出现了神经病变,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脚的感觉出现了障碍,糖尿病的患者因为神经的病变会使足部的温度觉、震颤觉、触觉都会发生减退,即使足部出现了破溃、出血、化脓甚至坏死,患者根本感觉不到疼痛,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最终耽误了病情而而是足部烂掉出现坏疽,实际上都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在作祟。
第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也是导致糖尿病烂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它能够造成下肢血管的闭塞,使足部供血减少甚至完全不供血,而这种情况的发生,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那种干性坏疽,就像木乃伊的脚一样干瘪发黑的坏疽,最终的结局可能会走向截肢。因此,改善下肢供血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通过以下的介绍,关于什么病因造成1型糖尿病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吧,除了以上的介绍以外,还与我们自身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没有规律,饮食方面也不注意,这些也是导致1型糖尿病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有个好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遗传,其实一型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的,这种遗传的特性的发病率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可以是隔代遗传或者是交叉性的隔代遗传,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能够引起1型糖尿病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或者是患者本身免疫系统有缺陷等都会导致1型糖尿病的出现,所以在预防1型糖尿病的时候,不单单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项需要注意,那么怎样知道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呢?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造成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的患病原因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有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1ca抗体)等,就是因为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存在,导致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损伤,受损之后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会导致患者患上1型糖尿病的。
遗传因素:
遗传缺陷也是造成1型糖尿病的发病的原因,遗传缺陷集中表现于人体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因此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发病时具有一定家族性发病特点,如你父母患有糖尿病的话,和没有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的。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是会造成1型糖尿病这个疾病发病的,患者在患病之前都有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常见病毒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家,这些均是可以引起患病的原因。
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灭鼠药物等也是发病原因,但是具体怎么引起患者发病,都在科学家研究之中。
以上内容就是什么原因造成1型糖尿病的具体介绍,希望1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病情时能及时接受治疗,做到不要延误病情,并且在治疗期间应该养成和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从而尽早远离1型糖尿病对于身体的危害。
只要说起糖尿病,我相信生活中的很多人应该对这个疾病都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因为糖尿病的不可治愈性,曾经引起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恐慌,很多人就在找寻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因此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活中诱发糖尿病的几个因素:
一、饮食因素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尤其是长期以精米精粉为主食,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大量丢失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某些微量无素如锌、镁、铬等对胰岛素的合成及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肥胖因素
肥胖是诱发II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要高30倍,且腹部肥胖较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
三、妊娠因素
有人认为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四、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力活动减少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并使其敏感性减弱。
五、年龄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后患病率开始明显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上升,高峰约在60-65岁。
六、应激因素
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影响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当处于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外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时,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加,会使部分患者发生高血糖。这些人中部分患者随疾病的好转可恢复正常,而另一部分则成为糖尿病。
经过我对糖尿病诱发因素的详细讲解,您此刻应该明白了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了吧?那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就请广大朋友们积极的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多注意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用这些办法来降低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几率。
现如今,糖尿病的人数在逐年的增加。大家亲朋好友中应该会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患有糖尿病,就意味着要长期的治疗。随着医疗发展,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寻求着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可以选择口服药物、胰岛素、饮食、运动。并且每天都要监测血糖的变化,记录血糖的变化趋势及规律,防止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或者血糖过高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给我们带来的不但是经济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身体上的痛苦,及生活饮食习惯上的被迫改变。
目前,有研究发现易患人群的特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下。
除了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外,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年龄是易患因素中的一种,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脏器功能在逐渐的减退,包括胰岛功能在内,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失去平衡,血糖超过正常的波动范围,发生高血糖。这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肥胖或超重的人越来越多,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紊乱导致的过多脂肪的堆积,给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体现在各个方面。据研究发现,肥胖的人易合并糖尿病,由于肥胖导致细胞表面的受体敏感性下降,信号传导障碍,形成了高血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机制。在临床中,这一特点非常明显。
妊娠期间的正常产检中包括血糖及甲功的检查,由于妊娠期间激素分泌的变化,会出现妊娠期间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发生。一般在妊娠结束后上述紊乱可恢复正常。在妊娠期间出现血糖升高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增加。有巨大儿史的人易患糖尿病,这类人要提高监测意识,注意血糖情况。
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亲属中有患病者,那么该病的患病率会明显的增加。
患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基础疾病的病人,患病率增加,由于这些代谢性疾病有相互影响的作用,糖尿病也是代谢紊乱形成的,所以也会影响糖尿病的患病率。
经常暴饮暴食,爱吃油炸、肥肉、口味重的人易患糖尿病,具体原因未明确,应该与物质代谢中影响胰岛功能有关。平时生活中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抵抗力以及脏器的功能会下降,这也是易患病的原因,包括糖尿病在内。
这是许多糖尿病人都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糖尿病人有家族史,但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是体检时无意间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
糖尿病目前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
想要了解人得糖尿病的原因,就先要弄清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慢性病,目前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
人体并不是缺少什么会造成糖尿病,而是因为人体中的重要器官——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胰岛中至少存在三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有D细胞是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功能正常时,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输送到血液中,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正常人的血糖都稳定的维持在一个范围内,这都是因为胰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旦胰岛出现了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
其中,胰岛素绝对不足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原因,即胰岛受损,β细胞功能完全破坏,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几乎产生不了胰岛素,只能靠“外援”(注射)来获得胰岛素,以便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
而当胰岛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就会出现2型糖尿病。
所以,可以这样说,以目前的技术,1型糖尿病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手段,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等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引起发病。遗传与免疫无法改变,所以防治的难度很大。
而2型糖尿病占了大约80%以上的人群,它的发生因为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目前认为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只要改变环境因素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主要是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比如进食过多、运动过少、经常熬夜等等。
改变环境因素,主要还是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等。
建议平日要控制饮食,尽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坚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蔬菜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限制高糖食物、高油食物的摄入,比如含糖量很高的饮料、甜品及糕点或者肥肉等等。
因为长期摄入这种食物,一方面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热量超标,引起肥胖或腹部肥胖,而肥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所以,管住嘴巴是保持正常体重的不二窍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运动。
现代人吃得好,但是动得少,以前干体力活的占大多数,吃得也是粗茶淡饭。
但现在人的生活大多反过来了,想吃的都能吃到,但是动的却越来越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是脑力劳动者,运动量就更少了。
所以在闲暇时间,最好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极的“动”起来,不仅能甩掉肥肉,让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还能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平日加强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劳动或者体育锻炼,运动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比如慢跑、快走、打球、跳广场舞、打太极等等,实在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在家跳跳健美操,打扫打扫卫生,多动一动,对于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积极运动,还要戒烟戒酒,不要经常性熬夜,保证良好休息和睡眠,注意保证良好情绪,减少生活的压力,这样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并不是人体内缺少什么而造成的,应该说是胰岛出现损伤,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都会产生糖尿病,而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无法去改变遗传因素,但对于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很多人对糖尿病还算了解,但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却知之甚少。今天咱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糖尿病并发症,看看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什么时候出现?如何早发现和早预防?
一、糖尿病都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比较重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比如视网膜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梗塞等,甚至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本身也会出现糖尿病各种酸中毒等情况,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糖尿病损害最多的,依然是血管,由血管病变衍生出的各种病变是主要的并发症。
二、糖尿病并发症几年的时候会出现?
我理解提问者的意思,糖尿病3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5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10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并发症?但实际上,糖尿病确实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但绝对没有这样的时间规律可以遵循。
如果我们血糖控制得好,可能我们可以和糖尿病和谐共处一辈子,但如果我们血糖控制的不好,可能我们很快就会被糖尿病的并发症所淹没,无论是你半年还是一年的糖尿病。
三、如何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并不一定有症状,很多人都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就诊才发现糖尿病,或者是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所以如何才能早发现糖尿病呢?有人说这样的症状,那样的症状可能是糖尿病,我觉得症状不一定更早,但体检却会比症状更早的发现糖尿病。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体检越来越多,而血糖几乎是每一个患者体检时的必备项目,所以如果你没有体检过,我建议您也要定期监测一下血糖,这样就能最早的发现和识别糖尿病。
看懂了吗?糖尿病很可怕,并发症更可怕,但如果我们有方法,糖尿病也可以早期发现。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高发病症之一,是引发其他症状的诱因。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程度可想而知是十分严重的。糖尿病引发病发症的危害远大于糖尿病本身所带给人们的伤害。现在社会的高发病症,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疾病是糖尿病带来的直接症状。患者可以通过控制胆固醇、血压,并辅以健康的饮食和运动锻炼来预防绝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1、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最终会导致心脏的病变,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患有糖尿病的几率大约占74%左右。高血压带给心脏的负担是十分严重的。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比如饮食要低盐,低脂肪,尽可能戒酒。肥胖者患高血压症状的几率是十分大的,所以减脂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烟酒带给心脏的刺激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戒烟限酒就显得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采用枸杞,葛根,黄芪,决明子的一些有助于降血糖的药材进行调理。
2、糖尿病肾病
肾脏对促进血液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会使肾脏细胞受损。影响肾脏的健康和正常的身体排泄功能,导致废物进入血液堆积严重时会导致肾脏衰竭这样可怕的后果,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尿液的情况来检验自己的肾脏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尿液混浊或带血色,小便疼痛等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应该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避免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至少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中就会进行尿检、验血等项目的检查关注肾脏是否发生病变。
3、视觉影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进行探索和享受生活的重要保证。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血压会导致毛细血管的膨胀,造成视觉模糊甚至失明等情况的出现,还有部分老年患者发展成为白内障和青光眼。血糖和血压的预防控制是预防眼部疾病并发症的关键。若糖尿病患者出现明显视力衰退,眼痛,视觉出现光环,黑斑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避免滥用眼药水造成的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引起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合理饮食,健康习惯预防高血糖,高血压症状的出现,让我们享受快乐幸福的生活!
国庆节去探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老人家85岁,除了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之外,身体没有别的大碍,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生活巨细都独立完成,极少依赖儿女,我们这些小辈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人的乐观豁达和顽强的自律精神。
就在我们纷纷对老人表现赞叹敬佩之余,老人却一个劲摇头摆手:快别表扬我了!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管不住自己,太贪糖了!记得单位每年发5斤劳保糖,十天半个月就让我拌稀饭、喝糖水给吃光了,夏天几乎每天都得1-2根冰棍,参加个婚礼拿回的喜糖也没几天功夫就吃个净光,这不一口气给自己吃出个糖尿病!
吃糖多真能吃出糖尿病?这个说法其实不止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身边不少得了糖尿病的朋友也有相同的认识。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多数情况。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1型与遗传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人,胰岛素功能没有问题,它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反,如果用胰岛功能出现障碍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血液中的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所以说,患糖尿病,首先是您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象正常人一样把吃进去的糖分解利用掉,使糖长期地堆积在血液中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你猛个劲地吃糖给吃出来的。所以,我的这位邻居大爷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先出现胰岛素功能的障碍,而他并不知道,还毫不节制地吃糖,当然是雪上加霜喽。
过量吃糖与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糖也绝对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糖也是产能大户,每克糖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吃了糖如果不减少其他食物,就必然发胖,造成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压、血脂上升等的综合效果,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恐怕要加入糖尿病大军了。
而且单纯的游离糖,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想要代谢分解掉这点糖,还需要很多维生素帮忙,糖多了必然会造成营养素供需的矛盾,多糖实在是对身体无益。如果你一直大量地吃糖,包括白糖、砂糖、红糖、糖块、雪糕、冰淇淋等,先是不知不觉地会发胖,下一步,很有可能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虽然多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成立,那就是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少吃、少吃、少吃糖了!那种甜甜香香的糖块、饮料、雪糕等加工类甜品,绝对是糖尿病人的禁区,除了能量,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素,而那些没什么甜味、但升糖速度很快的精制米面,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条,还包括粘性较大的糯米饭、黄米饭、粘豆包等,糖尿病要尽量少吃。
另外提醒大家,民间普遍认可的大枣、蜂蜜,升糖指数都非常高,大枣甚至超过了葡萄糖,对需要从大枣中补充维生素C的朋友来说非常适合,但糖尿病人就要敬而远之了。
糖尿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了,而且有愈来愈年轻的趋势,在我国,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咱们年轻人也应该了解糖尿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早点预防糖尿病, 防范于未然。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了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以高血糖为特征,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不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是生理状态下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当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血糖降不下来,高血糖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血糖来为身体提供能量,机能无法正常运转,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下降,但并不是每个人在糖尿病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典型症状,很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糖尿病已经悄悄找上你了,你可能只是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皮肤瘙痒、伤口难恢复等等,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有任何感觉,只有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已经高的离谱了。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者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时,也可以诊断糖尿病。
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学习糖尿病知识,并且坚持下去,才能够控制好血糖,稳定病情,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言归正传,虽然年龄越大,身体各个器官包括胰岛都在走下坡路,更容易发生糖尿病,但如果青少年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也很容易成为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特别是那些超重及肥胖的青少年,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史的,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的,母亲怀孕时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这些类型的青少年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建议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最好从10岁左右就开始进行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可以每2-3年重复筛查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时,积极干预,及早预防。
去医院筛查糖尿病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进行空腹血糖检查,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都能够很快的得出结果。
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会患糖尿病,跟遗传、自身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有关,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的。
那么,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首先是改变饮食习惯,均衡营养,不要暴饮暴食,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谷类等等,食物种类尽量多样化,高盐高糖高脂食物要尽量少吃,特别是现在一些人爱喝奶茶、烧烤、甜食、饮料等等,都是很不健康的饮食。
其次,要保持运动的习惯,现在很多人每天吃得多,但是动得少,身体内多余的能量得不到消耗,就容易引起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建议青少年每周要保持至少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这样也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
最后,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不熬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不抽烟少喝酒,定期体检等等。
吃太多甜食就会得糖尿病吗?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要了解糖尿病的成因要掌握三个主要概念: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关係、胰岛素阻抗、升糖食物。
胰岛素其实简单来讲类似于一把钥匙,用来打开细胞的大门,好让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能进入细胞来产生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的能量。胰岛素如果分泌量过于低,就像是你丢了钥匙,原本开十个门的钥匙,你只找到了五把,而五把钥匙开了五个门却远远不够原来十扇门的量,当葡萄糖们进入细胞的通道减少,最后都堵在了门口,动弹不得。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随之越来越高,如果一直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就会得糖尿病。
另一种导致糖尿病的状况叫做胰岛素阻抗,这种类似于更换了大门的类型,变成了三把钥匙开一扇门,从而更难使葡萄糖被细胞来利用产生能量。
糖尿病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糖尿病类型有三种:第一、第二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快来看看他们的差别!
第一型糖尿病:
因先天基因问题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在幼年、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需要施打胰岛素控制。
第二型糖尿病:
「肚子有鬆垮的肥肉…」、「每天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爱吃大鱼大肉…」、「三餐不正常,常常大吃特吃…」、「日夜颠倒睡眠不足…」第二型糖尿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可谓是一脉相连。遗传也是此类糖尿病的成因。如果你的亲属中已经有了糖尿病的困扰,那么你也要注意了,定期的检查和早期的预防可以使你减少因为遗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糖尿病:
5% 的孕妇于怀孕期间出现暂时性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因此遗传、肥胖、高油脂饮食、压力、怀孕都有可能是造成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空腹血糖(饭前血糖)超过 100 mg/dL 且糖化血色素介于 5.7 - 6.4% ,这时就可能已近到了糖尿病的前期,也有例外,有时候数值变高可能是因为今天太饿了,突然吃了很多东西或者身体情况不稳定,但真正要确认自己有没有糖尿病就要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若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先不要慌张。通过一些适当的运动,控制自己的体重或者从饮食上的改善来治疗,以至于战胜它。若确诊为糖尿病(空腹血糖 ≥ 126mg/dL 或糖化血色素 ≥ 6.5% 或葡萄糖耐受试验 ≥ 200 mg/dL),就要进入长期控制。不过不要过分担心,就算我们没有办法战胜糖尿病,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调整控制日常生活状态和血糖来和疾病和平相处。
众所周知,糖尿病作为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朋友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要想治疗糖尿病就必须要了解糖尿病,首先也就应该了解糖尿病有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最主要,发病率最多的两种吧!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这一类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进行行破坏,最终患者必须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抑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也有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
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史较长,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水平的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此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朋友们,大家是不是对于糖尿病的几种类型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呢?只有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几种类型,才能了解它的环保机理,进而也才能通过这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它。相信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家也就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糖尿病足,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疾病,却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糖尿病足的成因。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从而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坏疽等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呢?首先,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其次,要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此外,患者还要注意足部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足部受伤。
对于已经出现足部问题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抗感染等。手术治疗则包括清创、植皮、截肢等。康复训练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足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康复训练也是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环节。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等。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增强足部肌肉力量、提高足部感觉功能,从而降低足部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血糖稳定、定期检查足部、做好足部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一旦出现足部问题,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脚糜烂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脚糜烂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脚糜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难以察觉到足部的损伤;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难以愈合。当足部受到损伤时,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烂。
治疗糖尿病足脚糜烂需要综合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可以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来实现。其次,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青霉素、头孢等。此外,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清创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加重。
除了治疗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其次,要避免足部受伤,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此外,要保持足部清洁,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
糖尿病足脚糜烂的治疗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医院中的内分泌科和糖尿病足科可以进行专业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日常保养。
糖尿病足脚糜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脚糜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本文由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璐璐撰写,旨在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学检查、血管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高压氧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因其疗程短、见效快、创伤小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某些特殊患者,高压氧治疗可能并不适用,此时医生会考虑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感染、溃疡、免疫系统疾病和畸形等。患者早期的症状可能包括肢体触痛、关节柔韧度降低等,晚期可能并发骨髓炎、关节病等严重疾病。
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保持鞋子的干净整洁,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清淡,多喝水,关注身体变化。
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是糖尿病足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科室,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科室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帮助患者战胜糖尿病足。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脚麻。
脚麻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例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血管压迫等。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脚麻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其中,下肢麻木是最常见的表现,因为下肢神经更容易受到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脚麻,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脚麻。
2. 糖代谢紊乱:高血糖会导致糖代谢紊乱,能量利用障碍,导致局部糖异生作用增强,肌肉中大量乳酸堆积,引起腿脚酸重疼痛。
3. 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会导致局部血管粥样硬化,影响血供,从而导致腿脚麻木。
为了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
1.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应该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增强体质,预防神经病变。
3. 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神经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神经病变。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脚麻症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避免病情加重。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可能性。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是糖尿病足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自我再生和可塑性的特点,将其注射到病变肢体,可能有助于产生新生血管,从而改善下肢缺血状况,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自2002年日本学者首次开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实验以来,许多国家的研究者纷纷投入研究,相关临床报告数量逐年增加。我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谷涌泉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黄平平教授等专家,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长期疗效。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样本量有限,缺乏对照组,随访时间较短,干细胞移植途径多样,且主要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此外,干细胞移植的长期安全性尚待评估,潜在的致瘤风险也备受关注。
为规范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近期发布了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立场声明。声明指出,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尚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开展相关研究必须遵循国内外相关原则。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足部检查等,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有望在未来为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总之,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尚处于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谨慎。糖尿病患者应关注相关研究进展,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糖尿病足溃烂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并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溃疡。
糖尿病足溃烂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局部清创、换药、血糖控制、饮食调理、运动和足部护理等多个方面。
1. **局部清创和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根据数值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
3. **饮食调理**: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粗粮,少吃油腻食物。
4. **运动和体重控制**: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体重。
5.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部干燥,避免受伤。
糖尿病足溃烂的预防非常重要,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此外,戒烟、控制高血压、调脂治疗等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其中,高压氧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压氧疗治疗糖尿病并非糖尿病治疗的新宠,很早以前就有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应用高压氧后,大多数血糖下降、尿糖减少、三多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皮肤溃烂迅速愈合。其治疗原理是高压氧治疗能迅速增加机体组织供氧,增加组织内葡萄糖有氧氧化,使血糖降低,同时产生大量能量。另外,高压氧可改善微循环与代谢,可改善组织的氧供,纠正末梢神经的缺氧状态,对末梢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还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对糖尿病因组织缺氧所致的并发症,如周围血管病、脑血栓形成等有良好疗效。
高压氧疗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独特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高压氧疗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具有独特疗效。一方面,高压氧能迅速增加病变部位的氧供,改善病变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恢复正常的氧代谢,促进溃疡愈合;另一方面,高压氧还充当“抗菌剂”的角色,高压氧对厌氧菌感染疾患有特殊疗效,可以抑制厌氧菌的毒素生成。因此,其对于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疗效。
高压氧疗并非人人适合
高压氧治疗是患者在高压环境下进行,所以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做好治疗前的心理疏导以及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另外,需了解进舱前的血糖水平,防止发生低血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虚弱、出汗、震颤、烦躁等症状应立即进食自带的饼干、糖果等,待症状缓解后继续吸氧,如症状不缓解还应减压出舱。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品带人舱内,穿纯棉衣服进舱,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学会中耳调压动作。
除了高压氧疗,糖尿病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多种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等。饮食治疗强调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膳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运动治疗则建议患者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除了高压氧疗,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保养,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种疾病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足部软组织和骨骼系统破坏,引起足部畸形和一系列问题。
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介入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中,球囊导管介入疗法和支架介入疗法是较为常见的两种。
球囊导管介入疗法适用于下肢血管出现节段性狭窄,导致血流不畅,引起足部麻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通过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溃疡表面愈合。
对于下肢严重狭窄,且病变部位不仅有无法治愈的溃疡面,而且有坏疽的患者,支架介入疗法则是更好的选择。支架可以帮助扩张血管,保持血管通畅,减轻疾病引起的疼痛。
除了介入疗法,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感染等也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戒烟,严格控制血糖,避免疾病的加重。同时,要注意足部护理,避免足部损伤和感染。
在治疗糖尿病足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目前,很多医院都设有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和足病科等科室,可以提供专业的治疗服务。
总之,糖尿病足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电脑,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屏幕上跳出的消息提醒我,有一位来自广东的糖尿病患者,正在经历着痛苦的糖尿病足的折磨。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已经72岁了,患有糖尿病已经有20年,去年12月份因为糖尿病足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父亲的右脚部分脚趾发生了坏死,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包括球囊介入治疗和右腿支架安装,情况有所改善。
然而,最近医生建议父亲进行骨搬运手术。父亲对此犹豫不决,他担心手术的风险,也担心术后恢复的情况。我作为医生,深知患者的担忧,所以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风险。我告诉他,如果手术能够帮助他的父亲恢复健康,那么这是值得尝试的。
然而,我的建议并没有改变他的想法。他说,他认为如果做这个手术能够好的病人,不做也可以好,其他方法治不好的糖尿病足,这个手术也搞不定。我尊重了他的决定,并建议他过来我们医院看看,也许我们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他们住在东莞,工作在深圳,考虑到方便性,我推荐他们周日到深圳卓智门诊就诊。当我得知老人还在住院,坏死的脚指头还没有切除时,我建议他们周日出院,下午过来看看。考虑到他们不方便转院,我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出院后去龙华中心医院住院,我周日上午过去做手术。
手术前,他们询问是否需要做其他检查,我告诉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必要的检查。此外,他们也担心社保异地报销的问题,我安慰他们,社保应该可以报销。
在手术过程中,我亲自为老人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恢复情况也良好。当我看到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时,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其中,脚掌的瘦身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减肥之后脚会变小吗?如何才能有效地瘦脚掌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减肥之后脚会变小吗?
事实上,减肥后脚的大小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脚的骨骼一旦发育成熟,就不会再发生变化。然而,减肥后脚上的脂肪会减少,脚部线条会变得更加纤细,给人一种脚变小的错觉。
那么,如何有效地瘦脚掌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1. 适当运动
运动是减肥瘦脚掌的关键。建议每天进行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等。这些运动可以加速脚部血液循环,帮助燃烧脂肪,使脚部线条更加纤细。
2.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帮助燃烧脂肪。泡脚时,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精油或盐,增加按摩效果。
3. 脚部按摩
每天晚上用汉碧丝等按摩膏对脚部进行按摩,可以刺激脚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帮助瘦脚。
4. 节制盐分摄入
过多的盐分会导致身体浮肿,尤其是脚部。因此,要控制盐分摄入,保持清淡饮食。
5. 避免不良习惯
避免跷二郎腿、长时间穿高跟鞋等不良习惯,以免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导致脚部浮肿。
预防脚部长胖的方法
1. 不要盲目运动
过度运动会导致腿部肌肉紧张,反而使小腿变粗。
2. 不要跷二郎腿
跷二郎腿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导致腿部变形。
3. 不要长期穿高跟鞋
长期穿高跟鞋会导致脚部跟腱紧张,影响血液循环。
4. 不要营养过剩
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