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何伟

“中风偏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甚至有许多医务工作者也常常用这个词汇来向脑卒中(也就是中风)患者来说明该病的危害,在一定时期,确实增强了全社会对该病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服务门类不断完善的当下,“中风偏瘫”这个词汇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为“中风也可以不偏瘫”。

脑卒中患者常常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无力”,造成患者不能站立及行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重回家庭生活和工作岗位,对个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但表现出的“无力”真的是因为没有力量吗?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和康复医学的不断实践,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大脑就像一个司令部,这里既有“司令官”(大脑皮层),也有“传令官”(神经纤维),只有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命令,传令官及时准确的把命令传达给士兵(肌肉骨骼),士兵才能有效的执行命令,完成运动。我们大脑里的司令官左右各一,传令官也有2个,正常情况下,2个司令官既有分工又协同的工作,2个传令官向身体两侧的士兵传达同样强度的命令,我们的身体就能完成准确、协调的运动。脑卒中患者单次发病后,会出现4种情况:一侧的司令官不工作了;一侧的传令官不工作了;一侧的司令官和传令官都不工作了;或者它们的工作能力下降了。这就出现了脑卒中后瘫痪了(不工作了)和异常模式(工作能力下降了),而我们的士兵(肌肉骨骼)都是健康的,那么这种“无力”显然就不是肌肉的没有力量,只是因为我们的司令官和传令官罢工或工作能力下降了造成的。那么,康复医学就是要重新让我们的大脑里的2个司令官各司其职的工作,并让两侧的传令官传出同样强度的信息,从而让我们的士兵重新恢复活力,让我们的身体重新获得运动的能力。
那么现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和我们的许多患者不断努力,大部分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都恢复了步行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一些年轻患者甚至恢复了工作的能力,用实际表现证实了中风也可以不偏瘫。所以,不幸罹患中风的患者,通过及时正确的现代康复治疗是可以实现独立步行,生活自理,甚至回归工作岗位的目标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中风其实是中医中对于脑卒中的一种阐述,所以说有人说谁谁谁中风了,其实这个说的人采纳的是中医中的一个诊断和表述。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瘫、卒中,一旦出现中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偏瘫,走路不稳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到底是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呢?

     

    一、中风常见于哪些原因?

     

    脑中风,是脑卒中的一种表述。常见的卒中原因,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常见的是脑梗塞和脑栓塞。另一种则是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是脑出血。

     

    有人对于脑梗塞和脑栓塞可能有疑问,难道梗塞和栓塞还不一样吗?梗塞和栓塞的结局一样,但原因不同,梗塞的血栓形成就是在梗塞部位发生的,而栓塞的血栓来源,并不是梗塞部位产生的,而是其他部位的血栓流动到梗塞部位堵塞导致的。明白了中风的原因,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中风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中风的根本原因,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梗塞和栓塞导致的脑血管突然间血流中断,进而导致脑细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的破裂等原因,导致血管内的血液流到了不该出现的地方,导致脑细胞脑组织的压迫进而导致缺血缺氧坏死。由此可见,无论是那种脑中风,其实质都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

     

     

    三、中风后腿瘸应该怎么办?

     

    中风一旦发生,很多人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偏瘫,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风都表现为偏瘫,有的人也仅仅表现为肢体麻木、眩晕、言语不利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偏瘫一旦出现,提示脑中风影响到了我们的肢体运动,此时最好的方法是纠正缺血或出血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一旦过了急性期,那么偏瘫最好的办法就剩下肢体康复,此时患者能够恢复到那种程度,就主要看康复锻炼的结果了。

     

    四、哪些原因会导致中风?

     

    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素,以及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还包括一些房颤、冠心病等其他疾病也都会导致中风的发生。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大家好,这里是袁医生课堂,每天为大家带来健康知识科普。今天给大家讲一下类风湿病人比较常问的一个话题,就是好多人他去检查类风湿因子,他说他的类风湿因子是阳性,这个是不是就肯定是类风湿吗?

     

    其实这个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我们说,如果你的症状、还有你的体征,确实是类风湿的表现,如果你再查了类风湿因子阳性,那可能99%就是这个病。当然有一些人,他类风湿因子阳性还真不一定是类风湿,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类风湿因子不但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液中,还存在于关节的滑液当中。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液中的阳性率一般是80%,但是如果有类风湿结节,或者脾肿大的情况下,阳性率可以达到85%。还有一些严重的病人,阳性率也可以超过90%。

     

    虽说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没有特异性。因为类风湿因子也可以出现在其它的风湿性疾病里头,比如我们临床有一个疾病叫系统性的红斑狼疮、还有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这个也挺多的;还有多发性肌炎,还有皮肌炎;还有比如说肝炎,肝硬化,还有些结核的病人,还有些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阻塞性的,肺纤维化的病人。这些病人在检查的时候也发现类风湿因子是阳性。

     

    所以说,这个还需要鉴别,根据这些病的临床表现,还有病人的体征,再加上类风湿因子情况去鉴别。我们看到一个文献,就是对100例20~50岁的人进行了一个检测,这些都是正常人。检测发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有2%。

     

    对正常的老年人去检测,发现阳性率竟然达到了5%,而且随着这个年龄的增长,阳性率是越来越高。如果75岁以上的老年人去检查的话,发现类风湿的阳性率竟然达到了25%,可见75岁以上的人,竟然有1/4的人,类风湿因子都是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的子女,有一些去查类风湿因子也是阳性,但是他们没有表现,没有类风湿的这种关节疼的表现,但是他去检查类风湿因子也是阳性。所以说,如果你是类风湿因子检查是阳性,你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鉴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类风湿因子并非100%都是阳性的,因此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说明就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儿绕,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你可能查了阳性不一定是类风湿,你是阴性也不能说明你就不是类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我认为它这个诊断一定要结合病人的症状,还有病人的体征,还有病人的化验,甚至有些人做病理检查,再加上我们做的抽血的类风湿因子的检测,通过这些去诊断。当然我前面也讲过,它有特异性抗体,还有好几种,我们也可以查一下其它的几个抗体,看看是不是阳性的,来诊断这个病。

  • 我们经常会谈“中风”色变,因为它会导致患者严重偏瘫,甚至猝死。殊不知,“隐形”的中风更加可怕,因为它起病更隐匿,发生更广泛,当我们发现它时,大脑可能已经遭受了一段时间的损伤,更有甚者会有记忆衰退、平衡困难、情绪病态等诸多严重问题。它就像热带雨林中伺机而动的“毒蛇”一样,潜伏已久,突然击倒我们于无形!

     

    一、四大容易“隐身中风”的人脑部位

     

    人的血管在组织学上被分为大、中、小、微和毛细血管5种,血管的管壁又被分为外、中、内三层膜。我们把脑中管径不超过1mm,无内膜,中膜和外膜也很薄的血管称为脑的小、微血管。

     

     

    “中风”指脑缺血或脑出血,而“隐身中风”其实就是人脑小微血管的损伤出血。脑微出血会引起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所以我们形象地把它比作脑子“生锈”了。其中最易“生锈”的部位有以下四个:

     

    1.“司令部”——端脑

     

    端脑是脑最大的部分,占据了颅腔的大部分区域。我们常说的大脑半球就是它的组成部分。它也是脑最高(gao)级的部位,机体各种重要活动的“司令塔”都分布在这里。端脑微出血虽然一般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但是严重时也会造成运动感觉方面的障碍,更会“弹响”中风的“前奏”。

     

     

    2.“中继站”——间脑

     

    间脑上有一个部位叫丘脑,是间脑含小微血管最多的部位。它也是全身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若此处小血管出血,将导致各种运动感觉功能的传导障碍。

     

    3.“平衡器”——小脑

     

    小脑与平衡、运动协调和运动学习有关,广泛的小脑微出血会影响小脑功能,引发平衡困难等问题。

     

    4.“生命中枢”——脑干

     

    脑干也是脑微出血的高发部位,在该处聚集着许多生命活动的反射中枢,如呼吸中枢,此处出血更像是在危险的“悬崖边”试探,一旦发生功能损害,后果不堪设想。

     

    二、“隐身中风”为何不易察觉

     

    小微血管的出血量是极少的,再加上一旦出血,血管平滑肌、血小板、胶原纤维、凝血酶等就会动员起来,在数分钟内完成止血。如果脑微出血没有发生在关键部位,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它被很好地“隐藏”在我们的颅内,连CT都没有足够的分辨率“捕获”它的存在。我们只能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检验出由于出血形成的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斑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中风都表现为偏瘫,“隐形中风”起病隐匿,难以发现,一方面我们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减少这位会“隐身客人”的造访机率,另一方面要按时体检,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已经发生的“隐形中风”对我们身体的侵害。

  • 说到中风后遗症,一般人都会想到肢体不协调、半身不遂等等,实际上,中风最经常受伤的部位,虽然确实是大脑的运动区域,但是当受伤的部位不同时,还有很多其它的症状可能会被忽视。

    中风的症状

    脑中风可分为脑部、小脑、脑干,而脑部又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等部分。额头是指额头的位置。如果受损,不仅可能导致偏瘫和肢体不协调,还可能影响推理、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导致情绪不稳定。头部的叶子是头顶的脑部部分,主要负责处理疼痛,神经感觉,所以这边受伤的人可能无法辨别冷热,变得迟钝。后脑勺枕叶则会影响视力,可能是看不清,也可能是视野变窄,顶叶则与记忆、视觉有关,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

     

    而小脑则是平衡感的器官,负责肌肉的运动能力,如果受到损害,就会感觉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全身肌肉无力等;脑干则是负责生命的中心,较少发生中风,但发生后会引起全身麻痹或意识混乱。临床表现为额叶受损,半侧偏瘫,半侧肢体不协调。由于脸部麻痹,导致说话不够清晰。

     

     

    发生吞咽障碍思考,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表现性失语心情不稳定,容易发怒,或者心情不好,整个身体有蚂蚁爬的感觉。丧失了方向感不能书写或计算。也许会失去空间感,走着走着就会碰到东西,或者拿不到身边的东西。前额叶的损伤会影响视力,可能是看不清,也可能是视野变窄。看不见事物的真面目。有幻视,复视的症状。眼肌不能转动。额叶损伤记忆障碍,失忆。感情不稳定,易怒。

     

     

    合并癫痫或失语的可能。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小脑伤后眩晕,头痛令人作呕整个身体的肌肉都没有力量,不能进行运动,甚至走路都不稳。脑干受损全身麻痹面部神经瘫痪,说话不清,口水不流。知觉混乱脑中风后遗症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脑中风后遗症很多样,影响的层面也很广泛,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肢体障碍,还有情绪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甚至有吞咽、视力、知觉、失语、失忆等症状。例如中风患者因冷热疼痛而失去感觉,可能是被蜜蜂叮了,或者烫伤,自己不知道,也不表达,就会发展为蜂窝组织炎。而且中风后的康复,也不仅仅是肢体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锻炼,刺激大脑激活,虽然死亡的脑细胞无法修复,但能使暂时受损的脑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对吞咽、情绪、认知等功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假如缺乏恢复能力,不仅不能行走,甚至认知功能也会慢慢失调,最终导致失忆,丧失智力。因此在中风后,一定要把握好黄金调理的3个月,以将后遗症降到最低。不然也许隔几个月,随着大脑的退化,原本没有的症状就会慢慢出现,不管对患者和照顾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身心负担。

     

  • 中风后,尽管身体恢复缓慢,但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无理取闹。也许是“血管性失智症”

    什么是血管性失智症?

    动脉型失智症是继退化性失智症之后第二大失智原因,约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20~30%,发生于脑血管病变之后,如果是严重中风,在康复后1年内有5%的机率转变为失智症,5年内机率上升到25%,算是蛮高了。

     

     

    一般而言,小中风,受损的血管比较不会影响认知功能,但复发或发展为小中风的机率会越来越高,所以还是要特别注意;而阻塞小中风的血管,如果恰好位于认知区域,也会引起失智,而一些小中风在出现症状之前并不会有症状,直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是多次中风,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

     

    由于血管性失智症一定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就成了常见病,同时也可能伴有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失智症,如阿兹海默症等。但中风后所致的单功能减退,不能说就是“失智症”,如失语症、语言障碍等,一定要有记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才属于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和阿兹海默症的区别是什么?

    它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开始发病后认知功能下降,并且病程加快,不仅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的症状也更加明显。但是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在接受治疗后可得到轻微缓解,再下降,因此又被称为“阶梯退化”。

     

    血管性失智患者性格变化较慢,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反应迟钝、健忘,或有晕眩感觉,在快要中风的时候,或在中风后还能行走的人中,也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但也会逐渐合并其他心理问题。

     

    比如无名的哭泣,抗压减低,变得不喜欢接触人群,甚至有忧郁情绪,但有时又会自己开始大笑等重复行为;这些很容易被身边的家人认为是中风、卧床所致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失智症的症状。而且在发病较长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怎样预防血管性失智症?

    一旦出现认知功能紊乱,失智患者很难治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脑血管病变,可以像电脑断层、核磁共振一样对其进行筛查;而如果颈动脉出现狭窄,供脑血液流动,也会因脑缺血而导致认知功能紊乱,高血压更是一种高风险的病变群体。

     

    简言之,避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防止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如吸烟、饮酒、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等,并且要注意多喝水,如果有家族病史也要尽早筛查。

     

     

    然而,与阿兹海默症相比,血管性失智症只要在早期恢复脑供血,就能阻止一些轻微损伤,并恢复一些认知功能;就像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缺血一样,可以放入血管支架扩张,减缓脑神经病变。

     

  •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中风(脑卒中)发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据统计,10%~20% 的脑卒中发生于 45 岁以下的年轻人。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临床以脑梗死更为多见。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在发病初期,脑中风患者会出现口眼偏斜、四肢麻木、突然昏厥等症状。脑中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对症用药,然后配合针灸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治疗,目前,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

     

     

    一种常见的中风是脑卒中,许多中风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口眼偏斜、四肢麻木、突然昏厥的症状。通常,中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脑检查后,确认脑中风的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其次,针灸疗法是用来帮助患者尽快治疗中风。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针灸能治疗中风病人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偏瘫、手脚麻木、眼斜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偏瘫,所以中风的治疗最注重的是速度。如果发现自己睡一觉醒来,手脚有麻木的症状,或者发现嘴歪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切不可马虎大意,因为很有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针灸部位

     

    大多数中风患者去医院时需要针灸治疗。针灸的具体部位有内关穴、水口穴、三阴交穴。另外,还需要加上太冲点和太西点,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疏通经络,如果面部歪斜,需要加颊车穴和地仓穴。如果四肢有偏瘫和麻木的症状,他们需要增加双脚。如果中风患者还伴有腹胀和便秘症状,可以在针灸治疗中加水道穴,归来穴和丰隆穴,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帮助顺畅排便。

     

    注意事项

     

    上所述就是关于针灸能治疗中风病人吗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针灸疗法治疗缓慢,但效果较好。一些穴位一旦打开,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清醒大脑,滋养肝肾。如果最初的脑中风患者经过约半个月的疗程治疗,症状已明显改善,但如果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较重,则需要3个月以上的针灸治疗。所以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安全和健康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和休息,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就可以有一个好身体。

  • 脑卒中是指是因为脑供血受阻而造成的脑功能丧失,也称为中风。一般是属于急症,很有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如不及时诊治,还会造成并发症和死亡。哪些疾病会引起中风?

     

    1.血压高

    血压高与脑中风患病率及发病率成比率,血压高是发病原因,脑中风是结果。血压升高会使血管紧张,即使血管“紧绷”,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就会断裂,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使血液中的脂类轻易地渗入血管壁,从而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损,形成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脆,管腔狭窄。而且脑动脉的外膜和中间层本身也比身体其它部分的动脉要薄。是因为脑动脉瘤形成的基础,患者血压高突然升高,极易造成 脑中风。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脑中风易患因素。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出现不足,导致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出现紊乱,主要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因此,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几率是非常高的。胰岛素的缺乏会造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了葡萄糖的储存量,将大量的脂肪分解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其是胆固醇的增加更显著,从而造成高脂血症,并加速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血脂高

    脂质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具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超过某一限度。若血脂过高,易造成“血浓”,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阻塞血管,使血流减慢,严重时血流中断。这在大脑中发生的情况,是缺血性脑中风。

    4.肥胖症

    肥胖症的体态,临床观察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者脑中风的几率高达40%。过于肥胖可造成内分泌紊乱和新陈代谢功能问题。另外,胖人经常伴有糖尿病,血压高,冠心病等疾病,这些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5.脑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它常常伴随着血压高,血压高和动脉硬化是相互促进的。高脂、糖尿病可加速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脑动脉炎,它包括目前比较罕见的梅毒性脑动脉炎和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其它如结缔组织病,巨细胞动脉炎,先天血管畸形,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 中风属于脑部疾病绝对不可轻视,很多朋友受中风影响,可能会严重危害到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如果发生中风后会严重导致患者脑部健康,甚至会使患者出现记忆力差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中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掌握对疾病的控制手段。

    脑中风的病发率比较高,而且危害性也很大,如果发病后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很可能会为患者留下后遗症,比如半身不遂,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危。中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之间有密切关系,症状严重者治疗手段肯定会更复杂,但不管多复杂,只要出现中风就必须进行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甚至给患者带来重大痛苦。

    患有中风后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偏瘫,比如一侧身体的手脚开始变得不再灵活,甚至产生无力感,严重时还会让患者无法正常活动,时常感觉到手脚麻木,会给生活产生轻重不同的障碍。

    大部分患者出现中风的问题后,比较轻微的症状就是头晕,恶心,身体乏力,而严重时,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偏瘫等。可见中风的危害性非常严重会损害患者脑部及全身健康,因此出现中风后要积极治疗。了解中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中风患者以及家人来说都非常有必要。一般治疗中风的手段包括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几方面,具体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决定使用哪一种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对中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介绍后,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其实任何疾病治疗手段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因为中风影响到正常生活,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 中风病人的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病人们会发现,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紧张僵硬,不能像以前那样运动,上述情况被称为肌肉痉挛,幸好,康复医疗团队能够通过专业的手段帮助病人解决这些问题。中风后的康复之路并非易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修复,可能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来恢复最初的状态,因人而异,因此建议病人和亲友们,不妨参考下面的内容,做好康复准备。

     

    一、运动

    锻炼是治疗肌肉痉挛的重要方法。中风后,医生会建议病人与治疗师会面,计划复健疗程,治疗师会帮助病人重新学习某些技巧,再一次提高身体机能,改善活动范围,并防止永久性肌肉萎缩,而病人的运动方式,可以是单独一人,或由治疗师协助,或配合特殊器械,以达到良好效果。有些情况下,治疗者会建议用冷敷和电疗法,以帮助肌肉更好的恢复。

    二、辅助设备

    可采用支架使肌肉保持在正常位置,而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可帮助拉长肌肉,避免收缩。

    三、外科手术

    如果出现严重的肌肉痉挛,医生可以建议进行手术。在手术中,如果病人的上肢出现问题,医生就会松开手的二头肌或三头肌肌腱;如果行走出现问题,就会拉长病人大腿的后肌群或脚趾的屈肌。

    四、在家康复

    为了好好照顾自己,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防止肌肉痉挛恶化的方法:

     

    不要穿得太紧、二是压力管理、(3)改变体式,直至找到一个舒适的体式、充分的睡眠,避免疲劳感、(5)调节室内温度,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温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

     

    中风恢复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中风的严重程度、与之相关的合并症、身体哪个部位受影响、治疗方式、治疗反应等不同,康复的时间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病人可能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建议咨询医生和治疗师关于康复的问题,但是,能够精确测量康复的时间并不容易。

     

    总而言之,不要让时间成为负担,这会让你变得很紧张和焦虑,记住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慢慢地通过复健,病人会看到生理上的好转,心理上的困难会一一调适,不妨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多去期待康复后的人生规划,还有什么梦想没有实现呢?坚信人生曲折后会愈挫愈勇,借此多鼓励与社会同样遭遇的朋友!

     

  •   中风突然发生,但仔细观察,在发病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兆。

      1.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使大脑支配躯干的神经通路受损。

      2.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影响了语言中枢。

      3.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稳。这是由于小脑供血不足,影响其平衡功能。上述预兆可以是暂时性的,过些时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

      4.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5.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头痛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由于动脉内压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觉感受器受刺激所致。这可能是脑出血的讯号,应特别注意。

      对病人家属来说,万一病人发生脑出血,除紧急送其就医外,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让病人保持安静,完全卧床。在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病人,不要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因为此时病人体位的改变可能促使脑内继续出血。在发病48小时以后,可逐渐给病人翻身,以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要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头位可稍低,不宜给病人灌药,要勤给病人吸痰。最好让病人持续或间断地吸氧。

      3.保持营养的供给。在起病头1~2天,应给昏迷的病人禁食,待病人意识清醒、没有吞咽困难后,可试着给予一些流质饮食,如牛奶、蛋汤等。每次量要少一些,可多喂几次。脑出血病人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成为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以上工作十分必要。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