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皮质激素在肿瘤科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在肿瘤科的应用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李磊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Glucocorticoids,GCs)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抗毒素、影响代谢等作用,在临床使用价值大。但不合理地使用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 GCs 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面举实例介绍肿瘤科如何合理使用 GCs。

适应证

  • 抗肿瘤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等;
  • 辅助抗肿瘤治疗,包括上腔静脉综合征、颅内压升高、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或肿瘤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防治肿瘤相关不良反应,主要用于某些抗肿瘤药物给药前的预处理、放化疗相关性呕吐的止吐治疗和炎症损伤的抗炎治疗等。

禁忌证

禁忌证包括对 GCs 过敏、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但是,在必须要使用 GCs 的情况下,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 GCs。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王守忠 主治医师 枣庄市胸科医院 肿瘤综合科

    目前肿瘤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就人群疾病的死亡原因而言,肿瘤在西方国家仅次于肝细胞,而在中国则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病因。一方面是它与肿瘤获得早期治疗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是目前的肿瘤早期检测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特别是在其特异性、敏感性方面仍有待突破。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随着恶性肿瘤形成和增长逐渐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可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而为临床应用。现将我院应用(TSGF)检测多种肿瘤患者血清样本的结果介绍如下:

    恶性肿瘤在形成和生长时,肿瘤组织内及周边毛细血管出现大量增生,TSGF则为其涉及的生长因子之一,肿瘤的生长的早期即可出现明显升高,并达到检测浓度。 操作方法 被测样本一律采用新鲜血清,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操作。结果按规定的参考范围≥64U/ml判断为阳性。

    正常人及良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显著低于恶性肿瘤患者的TSGF水平(P0.05),而绒癌患者呈阴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阳性率有明显下降,由治疗前地77.8%下降到16.7%。部分患者因肿瘤扩散,转移而其TSGF阳性率又明显升高。8例急性炎症患者与恶性肿瘤患者的TSGF水平无显著差异

    随着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恶性肿瘤、心血管等非传染病、慢性病、中老年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我们测定的432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结果来看,敏感性为77.3%,与国内其他实验报道接近。但不同的肿瘤类别其敏感性不同,其中以肝癌,肺癌最高,而以绒癌最低,5例中无一例阳性,有待于继续收集样本检测。各类恶性肿瘤患者的TS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及良性肿瘤患者,在各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均有,在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均有阳性反应,有光谱性,而且操作简单、快速。

    从急性炎症患者的TSGF水平明显升高这一情况来看,是否与非特异性小血管生长因子有关,因而临床在检测中应注意排除这种假阳性,因这种增高常因炎症解除而呈一过性升高。

    多数恶性肿瘤治疗前后的TSGF水平有显著差异,而病情恶化有显著升高,说明TSGF检测可应用于对患者病情的疗效情况进行监测,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 患有重症肌无力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一看。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时候,希望重症肌无力患者可以去一家好的医院进行治疗,正规的医院治疗是患者康复的首选,现在大医院的一些新型疗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把疾病治好。相反那些不好的医院,因为治疗技术非常差的医院,导致自己无法有效的去治疗这种疾病。

     

    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患上了重症肌无力的人最担心的就是重症肌无力不能治愈,但是权威专家告诉大家:重症肌无力并非绝症,积极勇敢的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治,是可以恢复健康的。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就一起请权威专家来详细的阐述一下。

     

    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1、血浆置换

     

    重症肌无力患者还需要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可怕的疾病,血浆置换的效果非常好,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比较常用于胸腺切除手术的手术前,主要作用是避免或改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呼吸危象情况。一般大多数患者在使用了该方法之后,疾病情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专家介绍说,此治疗方法的费用是很昂贵的。

     

     

    2、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

     

    重症肌无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所以针对这种疾病,患者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激素治疗,而且是针对疾病症状在半年内却无明显改善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服用时,一定要注意将其与食物一起服用,以防出现恶心症状。在服用期间,应当注意骨髓抑制和感染,定期到医院检查血象,以及肾功能等。

     

    3、免疫球蛋白

     

    重症肌无力患者通过注射静脉的方式,讲免疫球蛋白注射到自己的体内,来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疗法较为传统,如果患者出现了头疼、无菌性脑膜炎,或者是感冒样症状的副作用,那么患者和家人不要担心,这些症状在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通过对重症肌无力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权威专家提出,简陋的医院最好不要去,避免误诊。另外正规的医院治疗是患者康复的首选,现在大医院的一些新型疗法,它的出现让患者获得了美好的明天。最后,权威专家祝愿患者朋友如愿以偿。

  •   1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悲之后,立刻用大拇指点按左侧虎口第1、2掌骨之间,由轻到重按压5~10分钟,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度,可以让郁结的肺气舒展,使上亢之肝阳下降。

      2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在手掌腕横纹桡侧端动脉搏动处。大悲之后,可立刻点按合谷之后,再点按双侧太渊穴10~15分钟,可收补益肺气、舒展心脉之功效。

      3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穴在手掌腕横纹尺侧端。大喜之后,立刻点按双侧神门穴10~15分钟,能收补益心气、安神定志之功效。

      4太冲穴:是肝之原穴,生气之后,立刻按摩左侧脚背上的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该穴位这时会很痛,必须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

      5内关穴:是心包经之络穴,穴在手腕横纹上3横指处。生气之后,立刻用拇指指尖点按此穴,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缓慢按揉5~10分钟,双手交替进行,有舒心解郁、理气除烦之功效。

      6三阴交穴:是脾经重要穴位,也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处,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后缘。忧思太过,可经常用拇指按揉此穴10~15分钟,能收开郁散结、健脾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7太溪穴:是肾经之原穴,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肾虚胆怯,易受惊吓的人,可经常用手拇指按揉此穴10~15分钟,能收滋阴补肾的功效。

      8阳辅穴:是胆经之经穴,穴在小腿外侧,外踝上4寸,胫骨前缘,胆虚易受惊吓的人,可经常用拳叩击此穴10~15分钟,能收养肝壮胆之功效。

      虽然,人身还有许多穴位也能改善七情过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但只要你掌握以上8个最重要的穴位,每天坚持按摩点穴,定会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穴位好比你随身携带的药囊,而您自己也可成为一位高级针灸师,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此调理情志来养生,也可用来治病祛疾而救人。

      本文摘自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轻松管理糖尿病》一书,作者欧广升,书号: 978-7-5357-8645-6,本文授权39健康网特别刊发,第三方未经出版方同意请勿转载。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lCls)现在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最常见的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免疫治疗导致了细胞免疫能力的恢复,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然而,免疫系统平衡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这些毒性是该类药物所特有的,一般来说是可控的,但偶尔也会造成重大副作用和死亡。

     

    由于严格的临床试验招募标准,许多患者没办法纳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初的临床试验,这类患者主要包括: 自身免疫性疾病(AlD)、慢性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器官功能障碍、功能状态差、脑转移患者,以及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近日,肿瘤领域的知名期刊《肿瘤学年鉴》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上述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这些人群在临床实践中占据很大比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 (AID)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lD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首个针对抗PD-1药物用于Al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AID发作率为38%(6%为3级),其他irAEs发生率与之前临床试验中的报告类似(总体发生率为29%,10%为3级)。随后针对PD-(L)1药物的回顾性研究(主要是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报告了类似的结果:ORR,22%-54%;AID发作率,6%-42%;irAEs发生率,16%-38%。

     

    迄今为止唯一的前瞻性研究(阿特朱单抗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发现,与非AlD患者(N=962)相比,AlD患者(N=35)的irAEs发生率增加(皮肤病、肝病、内分泌和呼吸系统事件以及AlD发作):46% vs 30%;≥3级事件的发生率为14% vs 6%。11%的患者出现AID发作,但可以控制,很少导致免疫治疗停药;ORR为11% vs 14%。

     

    在一项对49篇文献的系统综述中(N=123,主要是黑色素瘤和NSCLC患者),50%的患者出现了AID发作,34%的患者出现了新的非相关性irAEs,其中大部分事件可以用皮质类固醇来控制,无需停用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ID和非AID人群中的临床疗效相似。

     

    总结现有证据来看, 患者本身存在轻度至中度AID,未必要禁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许多患者(约60-90%)没有AID发作或只是轻度发作,不需要停止免疫治疗,甚至不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那些经历过irAEs事件或AID发作的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标准治疗成功地进行管理。

     

    然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 对中度至重度AID患者或特别是神经系统AID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情况还知之甚少。此外,也有过病情严重恶化的报道。因此,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多学科管理。最近发表了一个基于风险的AID患者个体化管理策略,主要探讨的是启动免疫治疗之前使用节制激素用药的选择性免疫抑制剂。

     

    HIV或HBV/HCV感染患者

    在对HlV感染的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产生了抗肿瘤活性,其安全性与非HIV人群中报告的相似,大多数irAEs为1/2级,没有证据表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大多数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lV病毒负荷或CD4+T细胞计数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HlV潜伏期的影响,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正在有前瞻性研究调查ICl治疗的癌症患者中HIV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总的来说,现有的数据表明, HlV感染的患者不应排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之外,可以在不增加毒性或影响HlV控制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样,在对乙肝/丙肝患者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活性和安全性看起来与非感染者相似,包括多种肿瘤类型。迄今为止最大的回顾性研究发现,HBV再激活/复发率为5.3%。一些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HCV RNA有所减少。

     

    免疫缺陷患者,包括移植受者

    癌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免疫缺陷,例如,皮肤癌患者通常伴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这些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经验有限。最近一项对不可切除皮肤癌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CL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黑色素瘤的ORR为31.8%,梅克尔细胞癌为18.8%,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为26.7%,其生存结局与真实世界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SCC除外,其生存结局更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是CLL患者的一种新兴治疗策略,抗PD-1的早期试验提示对CLL患者有一定疗效,总体上毒性可接受。

     

    免疫状态低下也可能是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结果,如移植受者所接受的免疫抑制治疗。此外,考虑到CTLA-4和PD-1在诱导和维持异体移植耐受中的作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有打破耐受和增加移植排斥的风险。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会增强异体T细胞反应,增强移植物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风险。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经验主要来自对病例报告的分析,其中最大的是对83个病例(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皮肤SCC)的系统综述,这些病例主要接受抗PD-(L)1治疗(73.5%)。结果显示, 异体移植排斥率为39.8%(肾脏43.4%,肝脏37.5%,心脏16.7%)。这导致71%的病例出现了终末期器官衰竭(肾脏72.7%,肝脏75.0%,心脏0%);ORR为27.7%。

     

    与基于CTLA-4的方案相比,基于PD-(L)1方案的风险更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在对64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体(主要是黑色素瘤、肝细胞癌、肺癌)进行的第二项大型系统综述中, 41%的患者出现了移植排斥反应。该人群的ORR为36%,治疗缓解者和非缓解者的移植排斥率相似(36% vs 35%)。

     

    移植排斥的主要风险因素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使用除类固醇以外的≥1种免疫抑制剂、移植后时间较长(>8年)、既往没有排斥病史,移植排斥风险较低。目前还不清楚哪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充分降低排斥风险而又不明显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

     

    由于透析是肾移植失败后的一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患者充分了解可能的肾衰竭风险和影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可行的。然而, 如果患者无法接受移植排斥和透析风险,就不应该使用抗PD-1药物。不幸的是,在肝脏或心脏异体移植失败的情况下,不存在其他备选方案,因此不建议对患者进行抗PD-1治疗。

     

    参考文献:

    Ann Oncol. 2021;32(7):866-88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lCls)现在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最常见的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免疫治疗导致了细胞免疫能力的恢复,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然而,免疫系统平衡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这些毒性是该类药物所特有的,一般来说是可控的,但偶尔也会造成重大副作用和死亡。

     

    由于严格的临床试验招募标准,许多患者没办法纳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初的临床试验,这类患者主要包括: 自身免疫性疾病(AlD)、慢性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器官功能障碍、功能状态差、脑转移患者,以及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近日,肿瘤领域的知名期刊《肿瘤学年鉴》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上述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这些人群在临床实践中占据很大比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 (AID)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lD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首个针对抗PD-1药物用于Al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AID发作率为38%(6%为3级),其他irAEs发生率与之前临床试验中的报告类似(总体发生率为29%,10%为3级)。随后针对PD-(L)1药物的回顾性研究(主要是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报告了类似的结果:ORR,22%-54%;AID发作率,6%-42%;irAEs发生率,16%-38%。

     

    迄今为止唯一的前瞻性研究(阿特朱单抗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发现,与非AlD患者(N=962)相比,AlD患者(N=35)的irAEs发生率增加(皮肤病、肝病、内分泌和呼吸系统事件以及AlD发作):46% vs 30%;≥3级事件的发生率为14% vs 6%。11%的患者出现AID发作,但可以控制,很少导致免疫治疗停药;ORR为11% vs 14%。

     

    在一项对49篇文献的系统综述中(N=123,主要是黑色素瘤和NSCLC患者),50%的患者出现了AID发作,34%的患者出现了新的非相关性irAEs,其中大部分事件可以用皮质类固醇来控制,无需停用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ID和非AID人群中的临床疗效相似。

     

    总结现有证据来看, 患者本身存在轻度至中度AID,未必要禁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许多患者(约60-90%)没有AID发作或只是轻度发作,不需要停止免疫治疗,甚至不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那些经历过irAEs事件或AID发作的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标准治疗成功地进行管理。

     

    然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 对中度至重度AID患者或特别是神经系统AID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情况还知之甚少。此外,也有过病情严重恶化的报道。因此,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多学科管理。最近发表了一个基于风险的AID患者个体化管理策略,主要探讨的是启动免疫治疗之前使用节制激素用药的选择性免疫抑制剂。

     

    HIV或HBV/HCV感染患者

    在对HlV感染的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产生了抗肿瘤活性,其安全性与非HIV人群中报告的相似,大多数irAEs为1/2级,没有证据表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大多数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lV病毒负荷或CD4+T细胞计数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HlV潜伏期的影响,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正在有前瞻性研究调查ICl治疗的癌症患者中HIV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总的来说,现有的数据表明, HlV感染的患者不应排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之外,可以在不增加毒性或影响HlV控制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样,在对乙肝/丙肝患者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活性和安全性看起来与非感染者相似,包括多种肿瘤类型。迄今为止最大的回顾性研究发现,HBV再激活/复发率为5.3%。一些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HCV RNA有所减少。

     

    免疫缺陷患者,包括移植受者

    癌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免疫缺陷,例如,皮肤癌患者通常伴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这些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经验有限。最近一项对不可切除皮肤癌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CL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黑色素瘤的ORR为31.8%,梅克尔细胞癌为18.8%,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为26.7%,其生存结局与真实世界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SCC除外,其生存结局更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是CLL患者的一种新兴治疗策略,抗PD-1的早期试验提示对CLL患者有一定疗效,总体上毒性可接受。

     

    免疫状态低下也可能是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结果,如移植受者所接受的免疫抑制治疗。此外,考虑到CTLA-4和PD-1在诱导和维持异体移植耐受中的作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有打破耐受和增加移植排斥的风险。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会增强异体T细胞反应,增强移植物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风险。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经验主要来自对病例报告的分析,其中最大的是对83个病例(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皮肤SCC)的系统综述,这些病例主要接受抗PD-(L)1治疗(73.5%)。结果显示, 异体移植排斥率为39.8%(肾脏43.4%,肝脏37.5%,心脏16.7%)。这导致71%的病例出现了终末期器官衰竭(肾脏72.7%,肝脏75.0%,心脏0%);ORR为27.7%。

     

    与基于CTLA-4的方案相比,基于PD-(L)1方案的风险更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在对64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体(主要是黑色素瘤、肝细胞癌、肺癌)进行的第二项大型系统综述中, 41%的患者出现了移植排斥反应。该人群的ORR为36%,治疗缓解者和非缓解者的移植排斥率相似(36% vs 35%)。

     

    移植排斥的主要风险因素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使用除类固醇以外的≥1种免疫抑制剂、移植后时间较长(>8年)、既往没有排斥病史,移植排斥风险较低。目前还不清楚哪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充分降低排斥风险而又不明显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

     

    由于透析是肾移植失败后的一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患者充分了解可能的肾衰竭风险和影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可行的。然而, 如果患者无法接受移植排斥和透析风险,就不应该使用抗PD-1药物。不幸的是,在肝脏或心脏异体移植失败的情况下,不存在其他备选方案,因此不建议对患者进行抗PD-1治疗。

     

  • 乳腺叶状肿瘤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不过还需要根据肿瘤情况进行判断。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

    1.良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一般可以根治,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也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硒元素,帮助抗氧化、调节新陈代谢。

    2.恶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有可能根治的。手术后要根据病理分型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化疗或放疗的预后良好,术后及化疗后应注意饮食调理、补充营养、适度锻炼、保持乐观态度等。

    同时,也要注意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乳腺叶状肿瘤虽然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但是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同时配合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等,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 老王身体还算健康,最近身上忽然长出了许多小斑块,看上去以为只是老年斑,没有在意。直到体检查出了消化道肿瘤,才知道原来身上突然长出的小斑块是癌症的一种表现。

     

    老王很纳闷,消化道和皮肤 “八竿子打不着”啊,为什么消化道肿瘤会表现在皮肤上呢?

     

     

    这些“斑斑点点”是什么?

     

    上了年纪的人皮肤上经常会长出斑点,大多会认为是老年斑,其实,有的斑点却是脂溢性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本身就是一种良性的表皮内肿瘤,也称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多见于头面部、躯干、上肢,容易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

     

    为什么会长斑块?

     

    出了正常的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日光照射、病毒感染、血脂增高、遗传。长期紫外线照射可促进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在一项对100位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统计中发现,暴露部位的皮损数量多于非暴露部位。另外有研究表示,脂溢性角化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或血脂增高有关,但目前仍存在争议。

     

     

     

    与肿瘤的联系

     

    我们前面说到,脂溢性角化病本身就是一种良性肿瘤,其自身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发生过程的确与癌症有一定的联系。

     

    内脏恶性肿瘤发生时,会产生或改变体内的某些因子,这些因子可以促进皮肤角质细胞的增生,而发生最多的就是消化道肿瘤了。这种脂溢性角化病合并肿瘤,我们称之为脂溢性角化肿瘤综合征。有研究表明,在许多恶性肿瘤(胃癌、肺癌、乳腺癌等)中存在着一种原癌基因,在大约16%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身上都可见到踪影。

     

    癌症的其他皮肤表现

     

    1. 皮肤瘙痒

     

    有一些癌症,比如淋巴癌,早起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并且治疗后仍反复发作。这主要是因为肿瘤引起免疫系统改变而导致的。

     

    2. 皮肤变黄

     

    肤质细腻有光泽,看上去白里透红是健康的表现,但如果短期内皮肤蜡黄甚至是特殊的金黄色,则有可能是黄疸;如果还伴随了瘙痒,或尿液颜色变成浓茶色、大便颜色也改变,那么就要警惕消化道肿瘤了。

     

     

    3. 黑色棘皮症

     

    主要症状为患处皮肤呈现出灰褐色或者黑色;恶性黑色棘皮症通常表现在四肢和口腔粘膜,皮损状况一般比较严重。恶性黑色棘皮症通常是伴随肿瘤出现的。

     

    4. 蜘蛛痣

     

    是由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在蜘蛛痣的中间位置有一个点,周围呈现辐射型的小血管分支,整个看上去好像是蜘蛛网一样。蜘蛛痣的出现大多和肝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肤上出现蜘蛛痣,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个肝功检查,看肝脏是否发生病变。

     

    虽然皮肤长在身体最外层,但是如果发生性质改变,除了皮肤本身的疾病外,还可能是内脏恶性肿瘤引起的。“皮肤病”不要认为是小毛病,它可能反映出体内的大变化。了解疾病常识,才能应对疾病隐患。

     

     

  • 作者 | 肝胆外科罗大夫

    文章首发于 | 肝胆外科罗大夫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追究其病因,人们自然想到饮食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差距很大,各地的肿瘤发病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我们的日常饮食结构和制作方法与癌症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呢?

     

    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许多饮食成分可以增加或减少癌症的发生。但与吸烟、饮酒等相比,食物致癌的论点常常引起争论,因此,目前对食物中具体哪些成分具有多大程度的致癌作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下面我们来举几个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与癌症有关系的例子:

     

    腌制食物与癌症

     

    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调查结果表明,与其大量食用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而且食用盐腌较重食品的地区,其胃癌的发病率比食用盐腌较轻食品的地区低。食盐本身并无致癌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浓度的盐分,不仅能降低胃粘膜表面粘液蛋白的粘度,破坏胃粘液的屏障保护作用,使进入消化道的致癌物直接接触胃粘膜细胞,从而易于患癌。同时高盐食品也能造成胃粘膜糜烂、溃疡而有利于癌症的发生。此外,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居民,喜欢食用腌制的酸菜,其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类化合物,当体内同时存在硝酸盐和胺时,将会在胃肠道内转变成为致癌的亚硝胺。

     

     

    硝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它存在于土壤,饮用水和食物中,人体摄入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蔬菜,在实际生活中,正常摄取食物的条件下,体内亚硝基化作用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研究结果能证明多吃蔬菜会增加胃癌的发生,但是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腌制食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霉变食物与癌症

     

    肝癌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死亡率排名第三,死于肝癌的人数已超过10万/年。黄曲霉素会引起肝癌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是公认的肝癌致病危险因素。

     

    黄曲霉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化合物,在储存较久的谷物和花生中很容易生长出这种霉菌。有人用肝癌高发区被黄曲霉素污染的玉米作动物试验,近一半的大鼠和近三分之一的鸭子被诱发出肝癌,显示黄曲霉素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肝癌的发生与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品有关。调查研究也显示,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5倍。有关黄曲霉素导致癌症的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黄曲霉素在体内被激活后,与细胞分子中的DNA结合导致突变有关。另外认为,黄曲霉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免疫,从而使人体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终因肝硬化导致肝癌。

     

     

    有相关调查报道称, 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于是网络上出现很多谣言,例如:"三月不换筷, 肝癌住你家";"远离肝癌,拒接竹筷"等等。生活中所用的竹筷是比较容易发霉的一种,但是真的需要每3月定期换一次吗?答案当然不是了,是否需要更换筷子,取决于筷子是否发霉,如果筷子的材质比较好,存放的地方比较干燥,可能使用了1年都不发霉,那可不必经常更换;如果是劣质的竹子材质,经常存放在计较潮湿的环境,估计很快就发霉了。所以说,更换发霉的筷子有助于预防肝癌,但什么时候需要跟换取决于筷子是否发霉。

     

    熏制食物与癌症

     

    在一些经常食用熏制食物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很高,熏烤炸食物与癌症密切相关。主要的原因是。熏烤的鱼、肉,以及烤糊、烧焦的食品,如锅巴;高温油炸的食品,如油条,久炸的猪油,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多环芳香烃。这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有200多种,其中很多具有致癌性,3,4-苯并芘就是其中之一。它即是在熏、烤、炸过程中产生的。例如,1千克熏肉中所含的3,4-苯并芘就相当于250支卷烟在燃烧中所产生的3,4-苯并芘的含量。

     

     

    熏烤炸食品中,同时还会存在另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它是由仲胺和亚硝酸盐在人的胃中“相遇”后,在胃中酸性条件下形成的。仲胺的来源很多,但以食物中蛋白质烟熏、烤炸受热分解产生的最多。而亚硝酸盐在不新鲜食物中含量最高,油炸食物如果炸焦,产生的致癌物的致癌性还要更大。3,4-苯并芘无论什么途径(口服、吸入,皮肤等)进入均有致癌作用,即使很小的剂量也能在作用部位引起恶变。至于亚硝胺类的致癌性,文献报道就更多了。

     

    高脂肪食物与癌症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高脂肪饮食与乳癌和结肠癌、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脂肪饮食可使乳癌的发生率增加大约1.5倍,结肠癌的发生率增加大约2倍。欧美的结肠癌发生率高于亚洲,与欧美人以高脂肪肉食为主有关,所以结肠癌又被称之为“欧美型癌”。动物试验的结果也支持食物中脂肪与癌症的高发率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论点。

     

     

    虽然与吸烟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20倍相比,脂肪诱发结肠癌和乳癌的机会要小的多,但是由于这两种癌也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果注意摄入低脂饮食,适当减少乳癌和结肠癌等的发生,也会大大地降低这些癌症的病死率。

     

    癌症的的发生虽是多因素的结果,但科学的防癌饮食可以离肿瘤远一点

     

    日常饮食中有许多可以防止肿瘤发生、减低患癌危险性的成分,包括食物纤维素、一些维生素、硒以及一些蔬菜中所含的成分。

     

        食物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生,这种保护性作用可能是由于纤维素减少了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的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时间。

     

        动物试验证实,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具有预防各种上皮细胞癌的作用,包括肺、胃、膀胱和乳腺。维生素C的防癌作用曾引起广泛的注意,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C有防癌的作用。

     

        硒是来自土壤的一种微量元素,目前已证实生活在低硒地区的人群,其患癌比率较高,动物试验也支持高硒食物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蔬菜中的一些成分如黄酮、吲哚等具有抑制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一般说来,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及蔬菜可以减少患癌的机会,因为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以及维生素C,而脂肪和热量的含有量却很低。

     

    为了减少患癌的危险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健康的防癌饮食原则,腌制食物腌制食物、霉变食物及其制品、熏制食物等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同时也要减少脂肪的摄入。如果吃了熏制食物,同时最好多吃一些黄绿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在胃内有阻断亚硝化过程的作用,对防止癌症有一定效果。

     

    不良饮食习惯会引起癌症的例子还以很多,记忆起来也很繁琐,为了方便记忆,可以将通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远离癌症的防癌总原则归纳为: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熏烤、煎炸、盐腌及霉变的食品!

     

    参考文献来源:

    [1]张玉梅. 蔬菜中的硝酸盐的危险-效益分析[A].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08:9.

    [2]彭章艳.原来它们和肝癌没关系[J].肝博士,2017(04):59-60.

    [3]与饮食明显相关的癌症[J].中国粮食经济,2004(02):55.

    [4]郑稼琳,滕越.高脂肪膳食与癌症[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05):54-55.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尾椎骨肿瘤的症状会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而有所不同,可能会出现疼痛、神经症状、疲劳和虚弱等症状。

    1.疼痛:尾椎骨肿瘤可能导致持续或加重的疼痛,特别是坐立或行走时,疼痛可辐射到臀部、腿部、脚部,未及时治疗,疼痛可能会进行性加重。

    2.神经症状:尾椎骨肿瘤压迫或侵犯周围神经结构,可能引起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放射性疼痛、肌肉无力等神经症状。较大的肿瘤可能对脊髓或神经根造成压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3.疲劳和虚弱:尾椎骨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可能引起全身症状,患者有疲劳感和虚弱感。

    因个体之间的病情程度存在差异,所表现的症状也可能不同,出现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 肿瘤破裂出血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通过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

    1.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肿瘤破裂出血的量比较大,可能需要进行手术进行止血治疗,旨在通过手术修复破裂的肿瘤,包括止血、清除感染和移除肿瘤等。

    2.介入治疗:对于手术难以进行止血的患者或者无法耐受手术,也可通过局部介入进行治疗,如血管栓塞,可以起到治疗肿瘤破坏、出血的作用。

    3.药物治疗:对于出血量比较小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给与相应的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如止血酶、安络血、血凝酶等,可以加强血液的凝固能力,减少出血。

    一旦出现肿瘤破裂出血,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