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漫谈寒淋的辨证治疗

漫谈寒淋的辨证治疗
发表人:李灵雨

淋证为内科常见病种。中医学院教材将其分为六淋,即气、血、石、膏、劳、热,其中以热淋、石淋比较常见[1]。淋证的病因,《金匮要略》认为是“热在下焦”,《诸病源候论》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对其症状描述,《万病回春》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也。沙淋者,茎中痛,努力如沙石也。血淋者,尿血结热,茎痛也。膏淋者,尿出似膏也。劳淋者,劳倦即发也。五淋者,皆膀胱蓄热也”[2]。

笔者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治疗淋证,仅以六淋治疗还不全面。其实寒淋也是常见的。且古书中也有记载。

如《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八种,即“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3]。《丹溪心法》载有冷淋云:“治冷淋,小便秘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多因饮水过度,或为寒湿,心虚克耗,皆有此证”。治用生附汤,方由附子、滑石 、瞿麦、木通、半夏、生姜、灯心草组成[4]。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实有寒热凝滞,寒多热少之淋,其证喜饮热汤,喜坐暖处,时常欲便,便后益抽引作疼,治以此汤服自愈”。用寒淋汤,方由山药、茴香、当归、白芍、椒目组成[5]。笔者认为,寒淋的主症应为尿频、小腹冷痛、遇寒则重,遇热则减,尿道无灼热痛感。化验尿常规多没有异常,而热淋、血淋化验尿常规多有白细胞、红细胞。治疗寒淋应以温热散寒去治疗,切不可服八正散或小蓟饮子,以犯虚虚实实之戒。笔者吸收古人的经验,创立了治疗寒淋的方药,药物组成为肉桂、茴香、荔枝核、吴茱萸、乌药、川楝子、木香、附子,名为温热通淋汤,应用三十多年。只要辩证准确,其疗效确切[6]。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寒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寒证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冻疮是寒冷季节的常见皮肤病,每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降低,在户外工作的家人最担心的就是得冻疮。冻疮也好发于早春季节,以儿童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多见,这些患者常伴有肢体末端皮肤发凉、肢端发绀、多汗等表现。皮损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等处。

     

    人们一旦患上冻疮,即使治好来年也容易再发生,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这个,一到冬天手就冻成了红萝卜状,痛苦不堪。

     

    冻疮的三大症状

     

     

    一、冻疮所致的瘙痒、疼痛以及漫长的病程和反复发作让人不甚苦恼。部分患者有水泡和溃疡形成,治疗不当常引发感染,其发生的重要环节是长时间在低温潮湿环境所致的机体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

     

    二、儿童、少年和女性更易患冻疮就是因其神经血管对低温较敏感所致。所以湿冷环境是冻疮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皮肤神经血管对低温的反应性过强则是间接原因。

     

     

    三、冻疮发生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同样的冷湿环境中只有部分人发生,这部分人可称之为具有“冻疮素质”,实际上是这部分人的神经血管对低温反应过强,在不太低的温度下血管就可发生痉挛性收缩。

     

    冻疮的治疗:抗炎、镇痛与止痒

     

    低温直接导致血管收缩,同时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冷感受器在低温下激活形成冷觉,而冷觉间接引起血管收缩。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血管层次”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冻疮膏等,同时,使用胰激肽原酶和维生素E治疗冻疮也常有良好效果。

     

    生活中如何预防冻疮?

     

    1、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锻炼,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2、遇寒冷季节,要注意个人保暖防冻、防止潮湿。因为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不论干什么家务,或者什么其他的工作,洗手后一定要及时擦干,潮湿很容易引起冻疮,并且爱美的女性朋友尽量不要穿过紧鞋袜。

     

    3、如果手脚或其它部位受冻后,切记不要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这样反而会使冻疮加重。如特殊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

     

    4、对于每年反复发作冻疮者,可以在每个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局部皮肤,从而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

  • 毫无疑问,麻黄属于解表药。所谓解表药就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又称为发表药。麻黄药不仅是解表药,而且是解表药的“群药之首”,是解表药的领头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药学》教科书也把麻黄药列为第一位。领头羊,个性往往又独特又张扬,有领袖的风采,麻黄亦然,它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力量很强,煎法也与其他解表药迥然不同。

     

    当然,若你要去翻教科书寻找麻黄的煎法,你是找不到的,上面只是语焉不详地说:煎服,2~10克。其他的,就没有了。假设你不甘心,再认真研读,你还会在“中药的用法”一章中看到这样几句话:一般来讲,解表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如果你是乖学生,老老实实按这句话来煎麻黄,就大错特错了,药效甚微。那么,麻黄要怎么煎才对呢?得遵循《伤寒论》的煎法。

     

     

    在《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经方有十四首,这十四首全部需要先煎,久煎。


    其中小发汗的经方有六首: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以上经方,煎法均为先煎“1~2”沸,或再沸。

     

    一沸是多少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徐静老师考证下来是每沸5~10分钟。我个人认为,所谓一沸,就是水由“静止”转为沸腾的时间,在古代这样的时间较长,但是在有了电磁炉后,时间缩短了许多。也就是说,要达到小发汗的效果,得先煎5~20分钟。

     

    若要大发汗呢?在《伤寒论》中含麻黄发汗较猛的方剂有7首: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细辛附子、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上述方剂,均要求先煎,先煎水量为减二升。我个人试验下来,按照伤寒论中的水量,减一升需要15分钟左右,减两升需要30分钟左右。

     

    那么,中药学教科书和《伤寒论》谁才抵达了事实的真相呢?

     

     我们先来分析麻黄的成分。一般来说,解表药,比如薄荷,藿香,白芷,菊花等等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气味芬芳,这些挥发油是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油容易挥发,所以需要武火急煎,时间宜短。而麻黄的主要起效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碱难溶于水,所以需要久煎。

     

     

    需要久煎多久呢?1995年南军军区总医院的马爱华等人做过一次试验,用麻黄药材6份,各10克,放入水中,从沸腾后开始计时,分别单煮5、10、20、30、45、60分钟。结果发现单煎麻黄最佳煎煮时间为 30分钟左右, 此时麻黄碱最高 。之后 ,随时间延长 ,煎出率降低,原因可能是麻黄碱的成分跟随水蒸气蒸发了。

     

    30分钟左右最有效,这和伤寒论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在伤寒论中,小发汗就先煎10分钟左右,大发汗需要煎熬30分钟左右。

  • 按:出现肌肉僵硬酸痛等症状,在临床上有寒热虚实等不同,阳虚寒凝作为其中的一个类型尤其多见,中医治疗也多采用温阳祛寒、通经活络等方法治疗。

     

     

    之前接诊的年轻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反复发肌肉酸痛僵硬,以颈肩背部比较明显,劳累后发作明显,查风湿免疫无明显异常;伴有全身困乏、腰腿酸困等症状,平常怕风怕凉怕生冷,容易感冒,月经量少;平常情绪不佳,容易烦躁,偶有咽痛咳痰等症;有低血压,贫血病史。

     

    辩证考虑阳虚寒凝血脉,风寒痹阻经络,所以容易出现经络不通,月经量少、四肢困乏困重、怕风怕凉怕生冷、身体肌肉疼痛等症状;体内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所以也会出现血压低、月经量少等现象;身体机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所以也会出现容易感冒。

     

    治疗采用温阳散寒、祛风通络、调养气血的方法为主,用附子、麻黄、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大枣、黄芪、葛根、羌活、姜黄、鸡血藤威灵仙等药物加减治疗,症状改善明显。


    治疗采用的方药主要是附子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等方子化裁加减。

     

    风寒阻络,多由于气血营卫不和,外邪侵袭而导致的,风邪偏盛的容易出现游走性的疼痛,调和营卫祛风解表为主,比如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等药物调和;寒邪偏盛的容易出现受凉疼痛加剧,畏寒四肢冷痛逆冷,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药方治疗。

     

    或肢体麻木发凉,或伴有蚁行感等症状,如果是脉象细弱而无力,多是血虚受寒,不能温通经脉而导致的“血痹”。适合养血温经通脉,比如用当归四逆汤加减。用桂枝温通;当归补血养血,白芍养血和营,这是温通养血的方法。再加入细辛、木通通血脉;甘草、大枣补脾胃和中养气血;可以在配方之中,再加入路路通、鸡血藤活血通脉。

     

     

    这些方药的加减化裁,能够解决气血不足,阳虚寒凝,风邪寒邪,侵袭肌表导致的身体疼痛的症状,配合加入的羌活、鸡血藤、威灵仙、葛根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治疗肌肉疼痛僵硬等症状的作用。

     

    在临床上,很多产后身痛、风湿免疫类疾病、肌肉神经疼痛等病症,多可参考此思路治疗。

  • 秋冬季节很多会反复发生咳嗽咳痰的症状,从中医的角度看,辨别清楚咳痰的性质以及寒热非常重要,以方便我们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案和中成药等。

     

    1、如果咳痰黄稠的,一般属于痰热。中成药凡是成分以前胡、瓜蒌皮、川贝、桔梗、枇杷叶等为主的,都是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例如中成药多选择川贝枇杷膏、清气化痰丸、急支糖浆、蛇胆川贝液等。

     

     

    2、如果咳清稀白痰,一般属于痰湿或寒痰。凡是成分以半夏、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为主的都是散寒化痰祛湿的,中成药选择二陈丸、风寒咳嗽丸、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为宜。

     

    3、如果干咳少痰、痰黏难咳,多属肺燥。多是因为阴虚火旺肺燥引起,可选择百合固金丸或者养阴清肺丸。

     

     

    另外,脾胃生痰之源,有些人脾胃功能差,导致反复咳白稀痰,光化痰有时候也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健脾和胃,以杜绝生痰之源,这时候可以选择陈夏六君汤(丸),有健脾和胃化痰的功效。

     

    感冒咳嗽咳痰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以上几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或食疗方法调理。

     

     

    当然,咳嗽症状严重的,最好找中医就诊辨证治疗,一般效果良好,下面分享一个临床治疗过的案例,供参考。

     

    曾治疗一个男性50岁患者,主要症状就是咳嗽三个月,以咽喉发痒为主,杂乱用过抗生素、抗过敏药、止咳糖浆以及各种中成药很多,症状未曾停止,痒得厉害难受经常用筷子去抠喉咙,咳嗽频发严重影响睡眠,发病以来无明显咽痛、流涕、咳痰等现象,饮食大小便均无明显异常,舌淡苔白,脉缓。

     

    予处方:麻黄、杏仁、炙甘草、法半夏、陈皮、厚朴、苏叶、生姜、荆芥穗、蝉蜕、白僵蚕。

     

     

    服药三剂之后,咳嗽咽喉痒的症状大部分减轻,原方继续服药三剂,症状痊愈。

     

    评注:感冒之后咳嗽迁延不愈,多跟平素身体阳虚气虚相关,加上感冒服用寒凉药物或抗生素等,导致寒气闭塞;常见咳痰清稀、咽喉痒、畏风寒,如饮食生冷等可加重症状,多舌淡不渴,无咽痛;治疗宜宣肺散寒,祛风止痒,降逆化痰;不宜清热滋阴收敛等治疗方法。

     

    应对咳嗽,重在预防,日常注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三餐规律,饮食均衡,不管患上什么咳嗽,都需要注意饮食宜清淡,可多吃有助于化痰、止咳等食物;忌食海腥、肥腻、辛辣等食物,菜肴不宜过咸,饮食不宜过甜,有利于咳嗽早日恢复!

  • 渐冻症,这种病最大的特征就是残忍。患者大多是青壮年,发病即意味死亡,但在这种病症面前,死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起初是肺部被感染,一呼一吸都要用力,紧接着是最绝望的“冰冻”过程。 他们活着的每天,身体的控制权都在不断被蚕食。可能哪天醒来,就突 然发现身体某个部位不再动弹。到最后,全身只剩两个地方保持正常: 还能转动的眼球,以及完整的神智。 

     

     

    患者会清醒地看到自己被冰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患者会清醒的察觉到自己的生命走向终点。光明在渐冻症患者的眼中不复存在,只剩下绝望和痛苦在眼眶周围打转,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看着自己的的身体一步步走进坟墓,可最痛苦的或许还不是患者本人,而是患者的父母。试想一下, 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看着亲生子女逐渐僵化,而死期遥遥不可知,病情发展到后期,和子女一起活着的每一天里,父母都在准备丧礼,想着怎么让子女走的干净一点,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渐冻症又叫肌萎缩侧索硬化,其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

     

     

    生命的长短对于渐冻人来说是残忍的,度日如年的长,一眼望尽的短,霍金的故事流传了好久好久,可冰桶挑战却只盛行了一时,当你有一天看到了渐冻症患者,你要记住,他正在经历着这世界上最大的残忍,如果你有一天见到了渐冻症患者的父母,你要记住,他正在经历着这世界上更大的残忍,没有希望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痛苦足以撼动天地,他们应该受到更多人的关心。

     

    2016年1月2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娄滔,被查出罹患运动神经元病,即渐冻症。患病后的娄滔,曾以口述形式立下遗愿,捐赠人体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在历经各种治疗方式,病情反复波动后,2018年1月5日凌晨,29岁的娄滔在家中停止了呼吸。由于器官不符合捐献条件,她的遗愿永远成为遗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亲眼目睹渐冻症也是很残忍的。

     

  • 在上期中我们介绍了中医的分型,中医在治疗“渐冻症”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中药治疗及针灸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根本,气补了就能生血,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虚弱的症状也就改善了,脊柱气血旺盛了,硬化的症状也就相应地得到改善的。  

     

     

    一、中药治疗

     

    1、加味健步虎潜丸:黄芪、仙灵脾、鹿筋各100克。海龙、海马、人参、龟版、当归、杭芍、熟地、枸杞、杜仲、川断、菟丝子、锁阳、白术、薏苡仁、陈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蕲蛇3条、炙豹骨9克,补骨脂、知母、黄柏、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各15克。共为极细末,水泛为丸,3-9克/日2-3次。视年龄、体质及病情增减用量。阴虚火旺者慎用。

    2、生髓复痿丸:熟地、桑寄生、淫羊藿、锁阳、巴戟、桂枝、赤芍各100克,黄芪200克、制首乌、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党参、白术各120克、蜈蚣10条、鹿角片、马钱子各15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300丸,1丸/日2次。

    3、益髓汤:生黄芪、熟地、鸡血藤各15克,台参、白术、当归、白芍、鹿角胶(或鹿角霜)、补骨脂、川断、川牛膝各9克,甘草3克、制龟版、枸杞、菟丝子各12克,盐知母、盐黄柏各6克。

     

    二、针灸治疗

     

    1、综合法

     

    主穴: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绝骨。

    配穴:命门、气海、血海、太冲、脾俞、内关、关元、鱼际。

    治法:主穴每次取4~5穴,酌配配穴1~2穴。大椎穴针时正坐头稍向前倾,缓慢进针,至患者感肢体发麻时,即出针。余穴均采用紧插慢提之补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施以补法。去针后,命门、气海、关元、脾俞等用无疤痕着肤灸法3~7壮。在颈、脊炷两旁及肌肉萎缩处,用皮肤针作中度中叩刺,以皮肤潮红,轻度出血为宜。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体针

     

    主穴:华佗夹脊。

    配穴:大椎、脾俞、肾俞及肌萎部位的远近经穴。

    治法:以华佗夹脊为主,将相应穴位有侧重地轮流针刺。用迎随补泻法,尽量获取得气感应,留针30~45分钟。每日针刺1次,第1疗程不得少于90天,间息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得超过90天;第2疗程可隔日1次。另外配合内服软索丸,外练八段锦。

  • 一、何为冷疗?

    冷疗是物理治疗方法的一种,其在体育运动和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有大量研究证明冷疗(冰疗)对 急性软组织损伤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肿胀,增大关节肌肉活动范围,同时降低骨骼和肌肉疾病引起的疼痛,减低骨化性肌炎等创伤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冷疗的生理作用为通过引起血管收缩而减少组织的血流量,进而降低组织代谢、氧输送、炎症和肌肉痉挛。同时,冷疗还能通过神经和血管机制对(应用部位)局部和脊髓层面产生影响。局部冷疗可以将2至5厘米深度的皮肤和下层组织的温度降低,降低组织伤害感受器的激活阈值,并使疼痛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减缓。这将诱导局部麻醉反应,这被称为低温诱导性神经障碍。

    二、从物理治疗专业的角度来讲,冷疗的分类和治疗方法如下:

    1.冰敷

    冰敷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冷疗方式,通常使用冰块作为媒介填充冰袋,形成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冰袋携带方便快捷,不受场地和受伤部位限制。一般建议一次冰敷时间10~20mins,每隔1h观察患处情况,避免冻伤。

    2.冰水浸泡

    冰浴是指人体在6℃~15℃的水中局部浸泡,通过 低温刺激,缓解肿胀和疼痛 的扩散,冰水浸泡可以在训练前也可在训练后,浸泡位置可以膝盖以下、腰部以下和肩部以下,每次浸泡时间可持续6~15min。

    3.冷热水浴

    冷热水浴,又称冷热交替水浴,是指交替在冷水和热水里浸泡,冷水水温0℃~15℃,热水水温40℃左右,冷水浸泡1min,热水浸泡2~3min,持续循环3~4次。 冷热水浴的效果优于冰水浸泡,同时,反复刺激血管收缩和舒张,有助于代谢产物的清除,提高外周神经功能。

    4.冷喷雾

    冷喷雾是填装液化氯乙烷的喷雾剂,氯乙烷的沸点只有12.5℃,喷出的液化氯乙烷瞬间气化,从外界吸收大量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员感到冰凉的原因。同时氯乙烷有麻醉作用,受伤部位在经过冷却降温、轻微麻醉后,受伤部位的肿胀和疼痛便会缓解。使用冷喷雾时一般喷头与患处距离保持在20~30cm,喷射持续6~10s。这是目前运动训练和竞技中处理 急性运动损伤的常用方法,在各种比赛的急救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处置方式。

    5.全身冷冻疗法

    全身冷冻疗法是近年来被引入体育和运动医学领域的物理治疗手段。全身冷冻疗法通过压缩制冷或液氮,使受试者短时间(2mins左右)内处于-100℃左右的环境里。研究表明,全身冷冻可以增加肌肉耐力,减少运动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代谢产物堆积,缓解运动性疲劳。同时,全身冷冻疗法也被证实是安全和可耐受的。当然,这样的方式也需要有 更安全的设备和更专业的理疗人员,所付出的成本也很高。

    6.冰按摩

    冰按摩能比冰敷更快地降低肌肉温度。在一次临床试验中,实验者使用冰敷法和冰水涡流治疗法以相同的速率降低小腿肌肉温度治疗20分钟。20分钟后,冰水涡流治疗组的肌肉组织温度继续下降,但用冰敷治疗受试者的肌肉组织温度渐渐上升。该结果表明,当需要 长期组织降温时,冰水涡流治疗法更合适。此方法同样需投入高昂的设备,并进行指导和维护,目前不适合运动队和相关康复机构使用。

    三、冷疗在各种损伤方面的应用:

    1.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无论是在竞技体育运动还是普通大众健身过程中,由于热身不足或者动作不标准,肌肉拉伤、韧带撕裂、挫伤等,特别是踝关节扭伤等是常见软组织损伤,损伤症状为红、肿、热、痛。目前经常使用的 急性损伤治疗一般遵循POLICE原则:保护、适当负荷、冰敷、加压包扎、肢体抬高,其中 I和C分别代表了冰敷和加压包扎。一般建议,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发生之时,可以用冰喷雾进行局部喷射,48h内,依据POLICE原则,用弹性绷带对患处加压包扎后,每隔2~3h冰敷一次,每次15~20min为宜。

    2.闭合性骨折

    冷疗在闭合性骨折损伤中的应用,主要用于骨折后急性期和手术后两个阶段:骨折后引起的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患处肿胀、疼痛;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后,患处的肿胀和疼痛会影响康复的进程,影响关节活动度改善。冰袋冷敷可以 缓解骨折急性期及手术后早期的肿胀和疼痛。研究表明,每天2次,每次20mins的冰敷,可以明显消除肿胀、缓解疼痛。

    3.关节镜等手术后康复

    关节镜手术是微创治疗关节运动创伤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的运动员,需要在关节镜手术后尽快康复,避免关节活动度降低、韧带黏连、肌力减退等现象的出现,但术后面临的关节肿胀和疼痛是影响术后康复的一大障碍。研究证明,通过间歇冰敷、加压冷疗等方式可以 明显改善关节镜手术后出现的关节肿胀和疼痛。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术后48h间歇冰敷(20min冰敷,20min休息,反复循环)被证实对于术后缓解疼痛和肿胀效果更好。

    四、冷疗的注意事项

    冷疗对软组织损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效果:

    一般来说,冷疗有良好的耐受性,但也有一些 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一个是关于浅表神经附近处,特别是将冷疗与压缩治疗相结合时。有文献提到过,冷疗后可能出现腓骨神经病变以及尺骨、腋窝和股外侧皮肤神经损伤。其他报道的冷疗副作用包括心血管效应(心动过缓)、雷诺现象、冷荨麻疹、冻伤以及由于代谢活性降低而导致的伤口愈合速度减慢。 寒冷异常性疼痛的患者不应使用冷疗。所有这些不良影响在治疗前和病人沟通时,应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

    五、冷疗的禁忌症

    我们在应用冷疗时应注意以下禁忌症:出现大面积损伤的运动员,例如皮肤擦伤、开放性创伤的运动员不能使用冷疗;运动员慢性炎症或者出现化脓情况,为了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除,应选用热疗,其他体质较弱和对冷过敏的运动员慎用冷疗。

    以上内容为冷疗的生理原理以及应用原则,合理的应用冷疗将会帮助我们更快的促进运动损伤的康复。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冷疗技术,为自己和患者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康复服务。

  • 得过痛风的朋友们,咱们都知道,痛风有发作期,也有缓解期。一般急性痛风发作的话,时间在1周左右。一周之后,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会消失。

     

    其实这也是痛风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症状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很多人在发作期,疼痛难忍的时候,发誓要把这个痛风彻底治愈,连根拔除。于是在痛风疼痛的刺激下,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痛风治疗的药物,这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一旦这一波疼痛过去了,人们又觉得雨过天晴了,很多人又开始回归到原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直到下一次的发病,再痛下决心,痛改前非!就这样循环往复!

     

    其实,在这里边,痛风缓解期的治疗,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痛风只要不发病,就没事。其实不然,痛风不论是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尿酸的代谢都是持续存在问题的。只不过在发作期,这个矛盾冲突更加明显而已。

     

    在很多人认为没有事情的缓解期,血液中的尿酸以一种持之以恒,从不懈怠的精神,不断的向关节里沉积着。

     

    一点一点的像蚕吃桑叶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关节健康。所以,痛风缓解期,也是治疗痛风的好机会!抓住这个时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很多朋友会问,这个时期应该怎么治疗呢?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辨体质治疗。

    阳虚体质

    体质的朋友,平时手脚凉,胃口吃东西也怕冷。这种情况下,因为四肢末端的血液流通较差,容易造成尿酸盐在四肢末端的沉积。

     

     

    这种体质跟平时的生活习惯或者居住习惯有关系,长期寒冷的环境会损伤患者的阳气。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可以通过温通四肢末端,温暖脾胃,来加速尿酸盐的溶解和排泄。用到的方子以当归四逆散为代表。

     

    当归四逆散可以治疗手脚冻疮的,所以能够很好的改善末端循环。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朋友,因为体内痰湿郁而化热,影响了关节经络里气血的循行,这种体质跟平时喝酒吃肉,酒肉内生痰湿、湿热的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治疗的时候除了让患者控制饮食之外,还要清热化痰,流通痰气,气血。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就是芩连温胆汤。

     

    芩连温胆汤这张方子,能够很好的流通痰气,流通气血。痰湿化开的过程中,沉积在关节里的尿酸盐也会跟着流通开。起到很好的排酸和清利关节的效果。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多因长时间的熬夜或者上夜班,导致身体内的阴阳失去了平衡,阴虚,阴液不足,则阳气显得相对亢盛。于是就出现了阴虚火旺的这种状态。

     

     

    针对这种体质的痛风患者,治疗的时候要以滋阴降火为主,像知柏地黄丸这样的方药,是对证的。

    其他体质

    有的患者,得病的时间很长,有六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长期的疾病,会损耗患者的气血,造成气虚体质或者血虚体质。本身得了病之后,身体内的正气就会聚集到病患处,不断的去修复和完善身体的机能。这本身就是一个消耗正气和气血的过程。针对这种偏虚的体质类型,咱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顾护正气。拿捏好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讲辩证论治,渐冻人当属中医痿证范畴。中医说的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对痿证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中论痿有五;汉代张仲景认为汗、吐、下太过可以致痿;后世医家又总结出湿热、寒湿、燥气、气血虚衰、情志内伤均可致痿。总之,中医历史上有很多名家的著作中对痿证都有论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有的还对痿证的治疗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中医学认为渐冻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从而进行辩证论治已达到更好的疗效。

     

     

    一、实证

     

    1、寒湿型:病前多有下水、露宿等受寒湿史。四肢痿软无力,筋脉弛缓,食少胸闷身重;或怕冷肢寒,肌肉逐渐萎缩;重者面色惨白,气短息微,多汗出,频吐沫,全身软瘫,舌黯淡苔白;或有肢体麻木,呼吸困难,口唇指甲紫绀,吞咽发呛;或全身湿冷,脉微欲绝,气急而喘(呼吸肌麻痹)。

    2、风寒外束型:夜睡受寒,醒后身体发硬,手不能持物,小腿凉无力,继而呼吸费力,痰咯难出,除颈肩外,其余无自主运动,肘膝以下痛觉减退,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腻。  

    3、湿热型:多起于腹泻或过食肥甘后,突然肢体软弱,伴胸脘满闷,尿热涩或痛,舌苔黄腻。发病急,有受湿热史(汗后冷浴,汗后受风寒,夏日露宿受寒,居住湿地),此型多见于青壮年。   

     

    二、虚证

     

     

    1、脾虚型:缓慢起病渐加重,肢软乏力,肌肉萎缩或眼睑下垂,咀嚼吞咽无力。伴疲倦乏力,气短食少,脘腹涨满,大便软,面色萎黄,心悸舌淡胖,或胸闷、喉中有痰,或流涎,或为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届更年期。   

    2、阴虚型:多起于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兼口燥咽干,心烦口渴,呛咳少痰,尿少便干,舌红苔黄。 

    3、脾肾两虚型:缓慢起病,渐加重,肢软无力,肌肉萎缩,不能走不能抬举;或筋肉颤动,伴眩晕耳鸣,遗精,月经不调;或兼肢冷汗出,阳痿,早泄,尿清长,心悸气短心烦咽干,舌红少苔;或食欲差,欲呕,腹痛,大便坚尿黄,手足心热。   

    4、阳虚型:肢软无力麻木,四肢凉,肌肉萎缩,怕冷怕风,喜倦卧,大便稀;或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关节无变形不痛,但有下肢无知觉无痛觉。   

    5、肝郁肾虚型:有外伤或情志不舒或产后恶露不行史。肢体运动不灵,或肌肉消瘦,功能障碍,腰膝酸软无力,舌黯脉涩。或肢体远端麻木,发冷干燥,皱裂及痿弱无力,或皮肤感觉消失,或四肢凉,或全身麻木。除吃饭说话外,全身都不能动。   

  • 生活中我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明明看起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可一入了冬,秋裤穿得比谁都早,衣服裹得比瘦子还多;夏天呢,别人都贪图凉快,吹空调,喝冰饮,而有的人却偏爱热茶,还美其名曰说:心静自然凉,摇摇扇子就够了。实际上,这种过度地畏寒怕冷,受不得凉,很可能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阳虚”。

     

    什么是“阳虚”?

     

    中医学认为:“阳虚则外寒”,是因身体机能不足,体内阳气虚损而导致地代谢减弱,热量不足,达不到温煦机体的一种表现。简单来说,阳气就好比是自然界的太阳,如果阳气不足,那我们的身体就很容易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了。

     

    “阳虚”的四大常见症状

     

    说到这里,我们要怎么判断是不是阳虚呢?如果身体同时出现如下等多个症状时,我们就要警惕,是不是身体的阳气不足了

     

    1. 畏寒怕冷

     

    这是阳虚体质最明显的特征,“畏寒”就是怕冷、怕吹风,“怕冷”主要是手脚冰凉,是排除了外界因素,自身的体感比常人更不耐寒,比如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别人感觉正好,但你却感到发冷。

     

    2. 精神萎靡

     

     

    阳气是人之生机所在,阳虚的人做什么事都一副萎靡不振地样子,就像我们常说的: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像这样身体得不到运动地刺激,无法加快代谢,生发阳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3. 阳虚不孕

     

    很多人认为阳虚是男性的事情,但其实女性阳虚的人更多,且影响更大。男性阳虚,常见为阳痿不举。而女性由于身体偏阴性,阳气本就弱,更容易阳虚,常见为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多且清稀及各类妇科疾病等,甚至于不孕不育、早产、流产。

     

    4. 尿频尿多

     

    这里主要指夜尿多,一般次数在2次以上,或尿量超过全日的1/4,严重的1小时一次,尿量接近或超过白天尿量,但白天小便正常,唯独夜间尿多。

     

    看中医还是西医呢?

     

    很多人在就医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首先我们应该先查清自己的“畏寒怕冷”可能是由什么引起,毕竟同症不一定同病,不是所有的“畏寒怕冷”都属于阳虚。比如西医中所说的肝肾功能疾病,由于血液中大量白蛋白随尿液排出,或自主合成地减少,导致体内白蛋白缺失时,也会有此类症状,甚至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的梗阻。所以“畏寒怕冷”也要关注是否是自己的肝肾功能出了问题,相关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养阳小妙招

     

    那生活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来改善“畏寒怕冷”的问题呢

     

    1. 睡眠充足

     

     

    早睡早起忌熬夜,良好地睡眠是最好的养生“良药”。同时,可在睡前用热水泡脚,达到安神活血祛淤的功效。

     

    2. 注意保暖

     

    保暖工作不可忘。尤其夏天,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很多人贪凉,一出汗就钻进空调房里,更要注意头、脚、肚脐、肩膀这四个部位地保暖,避免引起诸如头痛、腹泻等病症。

     

    3. 运动强身

     

    适量运动强体魄。运动能加快全身气血运行,生发阳气,畅通淤堵之处,体内热量足了,自然就不怕冷了,但切忌过量和过于激烈。

     

    4. 饮食有度

     

    少食生冷宜温补。饮食不宜过多,适当地吃一些如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温性食物。特别要提醒是,女生切莫为了减肥而切断脂肪地摄入,因为身体会自主消化蛋白质来替代脂肪,转化能量,进而损伤肾的阳气。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转凉,人体也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引发各种疾病。为了应对这一时节的变化,首席中医养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提醒大家,寒露时节的饮食应以养阴润燥、温补脾胃为主。

    杨力教授指出,寒露时节的最佳时令饮食包括以下几种:

    1. 核桃:被誉为‘长寿之果’的核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补肾养血、润肺纳气、润肠通便等功效,非常适合寒露时节食用。

    2. 栗子:被誉为‘干果之王’的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效,对于脾胃虚弱、腰膝酸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 红枣:红枣具有补血养气、安神补脑的功效,对于血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梨: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对于秋燥引起的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5. 黑芝麻:黑芝麻具有滋补肝肾、润燥通便的功效,对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头发早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在寒露时节,除了调整饮食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在现代医学中,体温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直观地展示了人体的体温变化,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然而,在中医领域,医生们却并不完全依赖体温表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失衡有关。因此,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更为全面和深入,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

    以发热为例,中医将发热分为寒热虚实等多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西医的体温表相比,中医的“温度表”更为丰富和细致。例如,寒证患者的体温可能并不升高,但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仍然可以判断出寒证的存在。同样,阴虚发热的患者,虽然体温可能不高,但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也可以判断出阴虚发热的存在。

    此外,中医还强调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案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西医中很难得到体现。

    总之,中医的“温度表”并非简单的体温表,而是包含了对人体整体状态的全面评估。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在现代医学中,体温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中医的“温度表”更为全面和深入,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 便秘是许多人都曾遇到过的困扰,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治疗方法就是多吃蔬果。然而,有些人即使大量摄入蔬果,便秘问题依然得不到缓解,甚至愈发严重。那么,如何有效缓解便秘呢?中医师指出,便秘与体质密切相关,针对不同体质,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排便的定义。中医认为,正常排便应该是每日一次,粪便成条状,解便快速且容易,解后感觉干净。如果超过一天才排便,或者排便困难,或者解便后有排不干净的感觉,无论粪便软硬,都应被视为便秘。

    便秘并非都是上火所致。中医将便秘分为“寒”证和“热”证两种类型。对于“寒”证便秘,即动能不足导致的便秘,多吃蔬果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因此,针对“寒”证便秘,建议适当增加生姜、咖喱等温性食物的摄入,并配合热敷、按摩腹部等方法缓解便秘。

    而对于“热”证便秘,即阴液不足导致的便秘,可以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水分和纤维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软化大便,促进排便。

    除了饮食调理,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都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总之,便秘并非一成不变,针对不同体质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缓解便秘问题。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