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生病,家长都希望能快快好起来,但生病的过程,是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体一争高下的过程,因疾病导致的症状,也会随之出现轻重不一的波动,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在每一次疾病过程中,人体的免疫系统经受了全面的考验,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成长,尚在发育阶段的儿童,更是如此。如果此时用不恰当的方法强行缩短病程,非但达不到效果,有时甚至会给孩子身体造成伤害。即使暂时起效,也可能会让孩子的免疫系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因此,很多所谓可以快速起效的方法,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比如快速退烧、快速止咳、快速止泻……我们先说一说快速退烧。一次,门诊来了一个异常烦躁的患儿,这是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家长描述,孩子已经连续两天发烧了,口服退烧药以后,体温可以从高热轻度下降,但无法完全正常,但孩子的精神一直很好,家长很着急,就在两小时前用酒精给孩子擦拭前胸背部和四肢,希望进一步控制体温,让家长紧张的是,虽然体温降下来了,但同时出现了颜面发红,异常烦躁。这是一个由于使用了错误方法退热,造成的酒精中毒病例。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有的在低热时就过早应用退烧药,希望能把发烧“中途截停;有的高热用药后体温到38℃左右时,认为效果不好,重复用药或叠加用药;还有的一发烧就输液,认为可以更快退烧;更有甚者,擅自使用儿童禁用的成人药物。专家分析:发热是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正常反应,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是各种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入侵后,免疫系统反应显著增强,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同时,通过升高体温,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和繁殖,是一种有益的保护。因此,发热时,不需要过于积极地降温,对于既往没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来说,体温未达高热(39℃),精神状态好,或安稳睡眠,是不需要用退烧药的,但要注意避免室温过高和衣被过多,保证休息,补充水分,室内通风,在不影响患儿休息和情绪的前提下,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身体。体温超过39℃,应用药物退热,但应注意,一,应用儿童专用退烧药,二,遵照用药间隔服用,三,用药时增加水分补充。生病后体温波动的过程,是疾病必经的过程,即使应用退热药暂时控制体温,也会因疾病过程没有结束而出现反复,在此过程中,不建议过早用药和叠加用药以及滥用抗菌素,过早用药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失去了对病原微生物的温度控制;重复用药会增加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关于用静点抗菌素的方法退烧,更是有可能因为抗菌素的滥用给孩子造成危害,加重病情。。另外,除感染外,发热还可能是任何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以及某些免疫缺陷,外伤创伤,恶性肿瘤等。如果盲目退热,掩盖疾病的本身症状,干扰疾病进程,不利于正确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这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再说一说快速止咳。每到秋冬季节,门诊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类患儿,一次呼吸道感染后,发热流涕等症状完全消失,但遗留迁延不愈的咳嗽,有的表现为入睡后咳嗽明显,甚至影响睡眠,有的表现为跑跳活动后咳嗽,还有的已经接触冷空气,就咳嗽不停,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试了很多止咳糖浆,都没有任何作用,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目的都不约而同地希望医生能开一剂灵验的止咳药,让孩子快点停止咳嗽。在如何快速止咳的问题上,也会见到很多不正确的做法,有的家长认为几种止咳药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有的认为多吃几次,加大药量,止咳更快,还有的,认为药效不好,不断更换药物止咳……专家分析:咳嗽是很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可以是感染,异物吸入,事物或环境过敏,肿瘤,甚至精神因素引起,由于各种因素刺激引起气道局部的强烈反应,具有一定的清除异物和分泌物的作用,刺激越强烈,分泌物越多越粘稠,咳嗽可能会越剧烈,因此,若采取了恰当的止咳方式,不但不会真正止咳,反而会可能引起异物滞留,分泌物排出不畅等问题。常见引起儿童咳嗽的原因为呼吸道感染,包括鼻咽部,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感染后,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粘膜出现水肿,产生大量渗出液,渗出液中含有较多炎性成分,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气道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咳嗽并不是很严重,但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咳嗽反而加重的原因。此时正确减轻咳嗽的做法是首先做好生活照顾,保持环境适宜湿度,不要过于干燥,饮食清淡,适当补充水分,及时提醒孩子擤鼻涕或帮助幼儿清理鼻腔,避免鼻后滴流加重咳嗽,由于小婴儿咳痰能力差,可以采取侧卧拍背的方法帮助咳痰,在此基础上,辅助具有稀释痰液,化痰祛痰作用的止咳药物。但由于炎症持续刺激,咳嗽也是逐步缓解的过程,无法很快消失。这种情况下,不建议应用具有强力止咳作用的药物,否则,会让大量分泌物聚集在气管内,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另一个造成咳嗽迁延不愈的常见原因是过敏,包括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气管炎和哮喘,表现为咳嗽有明显诱因,比如食入某种事物,接触花粉,粉尘,宠物,化学制品等,突然出现咳嗽,避开后又明显缓解,有的会因冷空气刺激、运动或二手烟诱发,这类原因导致的咳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常规止咳药治疗毫无效果。止咳的方法是回避过敏原和各种不良刺激,必要时需要应用抗过敏药物,降低气道高反应,严重时需要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显而易见,这类的咳嗽,是无法通过止咳药快速止咳的。另外,还需要提醒注意,如在儿童期,还会警惕异物吸入导致的咳嗽,异物长时间停留在气管支气管中,反复刺激,继发感染,都会引起经久不愈的咳嗽,彻底治疗,必须清除异物,如果此时急于止咳,特别是应用了一些具有中枢性镇咳功能的止咳药,会延长异物在气管内停留的时间,酿成大错!我们最后说一说快速止泻。腹泻也是儿科们正常见问题,特别是一些季节性疾病引发的腹泻,每年秋冬季节,轮状病毒引发的肠炎,是困扰幼儿的疾病。一次门诊就接诊了一个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的患儿,来到医院时,一岁多的孩子完全嗜睡状态,无法唤醒,呼吸浅促,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极差,家长叙述孩子在出现几次呕吐后,伴随着发热,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腹泻,稀水样的大便次数可达十次到二十次,已经三天了,几乎是“一吃就拉“,因此不敢喂饭喂奶,就这样不吃不喝到第三天,孩子出现了昏睡萎靡。很多家长当孩子一旦出现腹泻,首先想到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止泻,包括内服外用,中医西药,凡是标有“止泻“字样的药物,都轮番上阵;由于此时患儿的腹泻常常表现为每次进食后腹泻就要加重,因此,部分家长还会暂停孩子的进食,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腹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脱水和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如果不及时补液纠正,会危及生命。专家分析:腹泻是幼儿常见症状,很多问题都会导致,不仅仅是肠道局部疾病会引起腹泻,一些全身性疾病,或其他系统的问题也会导致腹泻,如呼吸道感染,食物过敏等。由于疾病因素导致肠黏膜排出水分,蛋白质增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障碍,以及肠道蠕动亢进,使大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儿童急性腹泻常见原因是感染、过敏和中毒。其中感染因素,又可分为肠道感染,其他系统感染和全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的部位不同,病原不同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腹泻的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此时,并不赞成治标不治本地止泻,由于此时幼儿在对抗感染时,肠道功能严重不足,如盲目用药,非但不会起不到止泻的作用,还会加重进一步刺激胃肠道,很可能加重腹泻腹痛。正确的做法是,明确感染病原,针对性用药控制感染,同时应用肠黏膜保护剂减少肠道渗出,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先经口服补充电解质液,常用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服用,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减少食物中高蛋白高糖分食物,如患儿出现尿量减少,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呼吸浅促等情况,必须及时就诊,必要时静脉补液,防止产生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在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中,常见原因是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当孩子接触某种事物后,数小时内突然出现腹泻,要考虑食物过敏可能,特别是在辅食添加阶段的婴儿。常见食物为牛奶,鸡蛋,牛肉,海鲜,小麦,豌豆,坚果等,此时如不及时明确过敏原,彻底回避,是无法有效止泻的。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小婴儿出现腹泻后,应用很多药物无法缓解的重要原因。孩子健康活泼,会让家庭充满了欢乐,一旦生病,就会让全家上下焦虑不安,恨不能有一种药能“药到病除“,有一个方法能”立竿见影“,让孩子迅速摆脱疾病的折磨,但儿童自身各方面功能尚未健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需要在跟各种疾病抗争中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方法予以帮助,让其发挥自身能力清除病原,而不是一味求快速,图迅速,否则,不仅很可能无效,还会造成疾病迁延,更可怕的,是可能因此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经常会有家长咨询关于宝宝消化不良这个问题,比如“我儿子五个月了,最近大便有点稀还有奶瓣是消化不良吗?”“我的宝宝最近不爱吃饭,是消化不好吗?”……
消化不良是宝宝常见的一个症状,消化不良会引起宝宝营养不良,妈妈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消化不良常见症状
1. 产生声响
由于消化机体功能出现紊乱,导致一些食物残留在消化道内部,这些残渣经微生物发酵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便会引起宝宝肚子胀、打饱嗝、腹部发出响声、多放屁等症状。
2.降低食欲
未被消化的食物堆积发酵会让宝宝减少食欲,宝宝会出现不吃或吃得很少的情况
3.呕吐
宝宝经常呕吐并且从口腔处可闻得很刺鼻的又酸又臭的味道。
4.排便异常
排便不规律,便便状态不正常,大多数宝宝由于肠胃消化问题会出现腹泻拉稀或便秘等症状。
正常情况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便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膏状或糊状,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 ~ 4 次。
人工喂养(以牛奶、奶粉为主)的宝宝,便便色淡黄或土灰色,质较干硬,条状,常带奶瓣,有明显臭味,便便每天1~2 次。
5.睡眠躁动
肠胃不适会引起宝宝睡眠异常,夜间睡觉时常表现出不安静,经常翻身。
宝宝消化不良的病因
小孩的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消化液分泌也不充足,酶的功能也不完善,胃及肠道内黏膜柔嫩,消化功能还比较弱,如果父母不能正确的喂养宝宝,使宝宝饮食的质和量不当,损伤了肠胃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宝宝就会出现肚子胀、吐奶、大便稀,有酸臭味,并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消化不良(伤食)的表现。
除喂食不当,胃肠道炎症、滥用抗生素、体抵抗力低以及肚子受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幼儿长期消化不良,会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3岁以内的小儿,这一阶段正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决定智能高低的关键时期,若消化功能未能及时得到改善,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进而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
出现什么情况要带宝宝去医院
宝宝总喊腹部不适,影响吃饭,消瘦,营养不良,影响正常活动时,要去医院看医生。
宝宝消化不良的应对方法
1、观察宝宝的病情,是生病了闹的不消化呢,还是吃了什么食物导致,这个必须分析出来。
2、如果是生病导致消化系统减慢,而出现的消化不良,这个需要找出根源,让宝宝的病情治疗痊愈,才能慢慢的恢复内部的消化功能。
3、如果是吃了某些比较难消化,或者是吃得太多而导致,这个需要让宝宝不要吃那么多食物,尽量吃一些稀饭等容易消化的食品,同时也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品,如蛋糕,炖肉等。
4、让宝宝多休息,让宝宝在充足的睡眠下恢复。
5、药物辅助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处理。主要是对症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一般用于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儿;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适用于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儿;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明确诊断后三联治疗;也可用黏膜保护剂。
胎儿的大小不仅与遗传和胎盘功能有关,还与母亲体重的增加有关。但这里的重量不是你想象的重量,而是扣除脂肪重量后的净重。胎儿的大小与脂肪量呈正相关,但与你增加的总脂肪量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先弄清楚两个概念。第一,新生儿的体重尽量不重;第二,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与孕期饮食相比,影响出生体重的原因更多,比如基因比例高。
此外,孕期健康状况和胎盘功能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控制糖尿病差或妊娠期糖尿病导致高血糖的环境,会增加巨大儿地风险,影响胎儿肺的成熟发育;慢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等。会影响胎盘的功能。胎盘像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果我们多施肥,树苗就很难长高。
但不可控的孕吐、厌食、孕妇4个月后故意减肥导致的长期热量不足,或者营养不均衡、严重贫血、做过广泛胃肠切除的孕妇、处于上述极端情况的孕妇也会影响胎儿体重。建议咨询营养师调整饮食。
100克瘦牛肉含有20~25克蛋白质、铁和维生素B12,是制造血红素所必需的。但饱和脂肪酸相对较高,建议每周摄入不超过500g,避免半熟烧烤烹饪。
牛油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叶酸、钾和镁,而牛奶含有钙。这种组合营养价值很高,但有时会添加过多的糖来增加风味,所以要多加注意。
含糖量高的水果和饮料往往会提高孕妇的血糖浓度,这确实可能会增加胎儿的体重。但是要注意高血糖的环境,高血糖容易影响胎儿肺部的发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也应避免食用。
液体的吸收真的更好吗?还是在治疗过程中损失更多的营养成分,增加更多的加工品?事实上,如果孕妇没有胃肠道疾病,并且由于严重的孕吐而无法进食,固体食物当然有更完整的营养成分,其吸收不会比液体食物差。
市面上大品牌的奶粉,一份蛋白质等于一个鸡蛋,但含糖量高达10~20g,就像喝一杯微糖半糖之间的奶茶。除了钙之外,母乳粉中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很低,应该归为营养丰富的“含糖饮料”。
根据孕妇饮食指南,以上提到的在循环的产前食物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种都含有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表明,如果你疯狂地吃这些食物,胎儿会更大,所以孕妇当然不需要吃牛排,直到她们想呕吐,把牛油果牛奶当成水喝。在平衡、健康和多样化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和有效地使用营养补充剂是养育胎儿的唯一途径。
说到便秘,估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因为平时饮食习惯不健康,导致排便成为众多人的一大难题。但其实,这个烦恼不止大人有,宝宝也有!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儿童(12岁以下)有便秘情况的占比超过19.8%,也就是说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便秘患儿。而国外资料显示儿童便秘的发生率达3%-8%,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功能性便秘。
儿童出现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有五:
一是盆底肌肉协调障碍;
二是胃肠激素分泌和调控异常,影响了胃肠蠕动;
三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四是肠道微生态菌群絮乱;
五是不良的排便习惯。
很多人都觉得便秘不过是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算不了什么大事儿。但其实,便秘可能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
(1)肛裂
约有25%的便秘患儿有肛裂的迹象。
小儿便秘时,其肛门及肛管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肛门撕裂出血。肛裂后,排便会更成难题,而粪便水分会在肠道中被吸收,大便更加干结,从而恶性循环下去,情况更严重。
(2)影响智力发育
专家指出,大肠中的细菌能够将肠道中未能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等等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经常便秘,有害菌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因为无法被排出而被肠道吸收,如果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损害神经,使得儿童智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等。
(3)影响身体发育
反复便秘,会让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逐渐退化,不仅营养无法及时送往全身,大肠杆菌还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的有害物质会逐渐侵袭孩子身体的各大器官。
长期便秘的儿童,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4)遗尿
长时间膨胀的直肠会压迫膀胱,导致膀胱的容量减少。这样反复刺激膀胱,膀胱会不受控制的收缩,容易导致遗尿。
如果不及时治疗便秘,儿童可能会出现巨结肠病,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
除这些之外,便秘还可能会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出现多动症等等。总之,孩子便秘不是小事,家长们一定要因此引起重视。在这里,给各位家长一些健康建议~
1、少让孩子吃这些食物
精白面包、婴儿米粉、还未熟透的香蕉、苹果、胡萝卜和牛奶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便秘。
2、增加膳食纤维
可以在辅食中多添加一些李子、梨、豌豆、西兰花等等高纤维素食品。
3、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帮助宝宝软化大便。
希望每个小天使都能远离便秘烦恼~
有些家长无意间发现宝宝两边阴囊大小不一样,宝宝还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是特别担心。当孩子几岁的时候还是两边不一样,便开始着急。
对于孩子隐睾的情况, 是否严重?为什么会出现隐睾?需不需要手术?
什么是隐睾?
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降至阴囊,停在下降路径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睾丸在阴囊以外的位置,也可以包含睾丸缺失(有证据显示睾丸缺失患儿最初睾丸存在,但在发育过程中消失,其最大可能为精索扭转或血管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隐睾?
其实在胎儿早期,蛋蛋不是在阴囊里而是在肚子里,跟肾脏一样都在腹膜的后方,随着胎儿的发育,蛋蛋会逐渐沿着腹膜后向腹股沟再向阴囊下降。如果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的下降过程发生障碍,“抛锚”于下降途中,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目前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孩子早产,这个下降过程还没完成就生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早产的孩子隐睾发病率高的原因。再比如妈妈怀孕的年龄大了、太胖了、内分泌有问题等等。
隐睾在男性新生儿发病率为3%-4%,早产儿中发病率约为30%,是正常成熟儿的6倍左右。出生后睾丸仍有自行下降可能,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1岁以后睾丸基本不会自行下降。1周岁时发生率为1%,成人约0.7%。单侧约占75%,双侧约占25%,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隐睾有什么危害?
睾丸未降及其相关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腹股沟疝、睾丸扭转、睾丸外伤、生育能力低下和睾丸癌。其中生育能力下降和睾丸癌最为严重。睾丸的生精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孩子出现隐睾需要手术吗?
宝宝在出生时多数下降不全的睾丸可在半年内自行下降。若睾丸仍下降不全,在 1 周岁前开始影响生育力。对于先天性睾丸下降不全,推荐手术治疗在 6 月龄后尽早进行,一定要在 2 周岁前完成。对于后来在儿童期出现睾丸上升的患儿,一般来说应当在发现后 6 个月内进行手术。
目的为保全患者生育能力,避免精神心理不良影响,减少性功能不正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建议在0-6个月时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等待患儿隐睾自行下降;6个月-2岁时候优先采取内分泌治疗,促使睾酮升高以促进睾丸下移。如内分泌治疗失败,加以采取手术治疗即睾丸下降固定术,最佳的手术时间是18个月以内;对于青春期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推荐行睾丸切除术,预防以后癌变。
这里要注意,睾丸回缩这种生理现象。
男性的睾丸有提睾肌,当受凉或者受到刺激后提睾肌就会收缩,睾丸会回缩到阴囊的上方。当我们在比较高的温度下或者洗热水澡时,观察阴囊内的睾丸是否会下降到阴囊内,如果能下降到阴囊内就是正常现象。睾丸回缩不代表有疾病,它只要不在腹股沟区就没有任何问题。睾丸在阴囊内,可以发挥睾丸的正常生精功能。当阴囊收缩时就会导致睾丸回缩,阴囊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阴囊的温度,大家不要担心。
所以,如果发现睾丸不在阴囊内,不要着急,建议多次不同时间给予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当然,是不是要手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手术,应该先去医院好好检查,交给专业的医生判断和处理。
很多宝宝发烧以后,父母看到宝宝小脸通红,难免有些慌乱,着急想给宝宝退热。你有没有在宝宝发烧的时候,犯以下这些误区呢?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儿,等汗出来了再烧”,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怕冷,所以要多穿点衣服,盖上盖子,这样就能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除了露出一张憋得通红的小脸之外,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烧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实际上,这样做并不科学。
小孩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更差,手和脚接触可能会更冷,但这并不是因为小孩穿得不够。而小孩在发烧时,包得紧反而会影响机体的散热,使体温升高,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代相传扩张,使出汗增多,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处于这种闷热高热环境下,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注意:小孩发烧时,将小孩的衣服稍微松开,让它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的流动,但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一些父母担心给孩子吃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或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已经烧得小脸通红还是没有积极降温,非要等到医生来看,或是孩子已经发高烧,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焦急地等在诊室外面。
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积极地先给孩子降温,特别是对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容易导致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现象发生。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发烧就给孩子吃各种退烧药,吃了不能立即起作用的退烧药后,就立刻换了另一种。事实上,这也是不对的。
正确做法:一般而言,儿童的体温低于38.5℃,我们建议以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时,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现在市场上的退烧药品种很多,家长在选择退烧药时,最好选择儿童剂型,特别是幼童,可以选择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父母还应该注意到,在使用退烧药时,如果孩子的体温在服用退烧药后仍然没有下降,也不要立即重新使用退烧药或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才能再次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高热量还会导致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消耗的氧气增加,所以要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但用给宝宝喝肉汤的方法来补充营养是不对的。由于高烧使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婴儿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食物,不但无法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缺水。
婴儿发烧时,应给予婴儿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菜汤,果汁,蛋羹等为主。此外,要给宝宝足够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一方面可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说起肠炎大家都知道,说起慢性结肠炎可能会有一些陌生,其实慢性结肠炎就是肠炎的一种,只是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不容易治愈,因此,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更应该注意饮食,慢性结肠炎在饮食上应该有什么忌口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慢性结肠炎患者常有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腹泻”属于“久泻”范畴,主要由于脾虚而失去正常运化功能所致。若是一有情绪波动即需排便者,为“肝气犯脾”而每天清晨均需排便者,则为“脾肾两虚”。在治疗上需分别采取温健脾阳、疏肝健脾和温补脾肾的方法,佐以涩肠止泻药物,标本兼治,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忌口”。因为“忌口”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巩固有着密切关系,否则药虽对症,但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徒劳无功,或已有改善,又见病情反复,以至前功尽弃。
慢性结肠炎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牛奶牛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但是,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却不宜饮用。有些特别敏感的患者饮用后,很快就会出现肠鸣、腹泻。原因是牛奶虽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可又有“滑润大肠”的作用,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应慎服牛奶。
◆瓜果主要指各种新鲜瓜果,如西瓜、香瓜、黄瓜、香蕉、桃子、柿子、枇杷、生梨等。虽然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素,但对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也在禁忌之列。因为瓜果大都性属寒凉,会损及脾阳,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还有滑肠作用,从而导致腹泻频作,影响疗效。很多患者夏季吃西瓜往往会引起腹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油腻食物主要指荤油类食物,如红烧肉、排骨、肉馅包子,馄饨及鸡、鸭炖煮的浓汤等。这些食物都含有动物类脂肪,慢性结肠炎患者食用后,往往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所以也不宜食用。
建议:对慢性结肠炎长期患者或愿意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一下饮食习惯,比如按疗程服用“永仓诃苓止泻胶囊”效果很好。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结肠炎需要注意的饮食事项,一般慢性结肠炎都是可以治愈的,不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只要自己积极的治疗,不注意饮食,多锻炼身体就可以了,夏天不要吃过于冰冷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Q:气温骤降,宝宝时不时就流鼻涕,有时衣服穿多了出汗也会感冒。这是为什么呢?平时又应该注意哪些呢?
A:宝宝出汗时,毛细血管扩张,汗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为了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来,若换衣服时受到冷风刺激(如穿堂风),汗毛孔没有及时关闭,仍然持续开放,向外散热,而毛细血管却遇冷收缩,血流减少,使得宝宝的体温调节与血液循环失衡,抵御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致使宝宝感冒。平时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穿太多出太多汗,也要避免出汗后吹风。
Q:宝宝12个月还小,感冒不能时常吃药和打针。在家庭日常护理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A:即使是大一点儿的宝宝,感冒时也不主张时常吃药和打针,护理的好可以不用药自愈。感冒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随着病程的进展,有的宝宝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炎、肺炎等。当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出现时,感冒已经不再是单纯感冒了。如果医生诊断宝宝的感冒继发或者合并了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感染,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使用抗生素,需要足剂量足疗程地规范使用,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更不能随意停药。
Q:有同事说,宝宝感冒一定有炎症,吃感冒药的同时要给宝宝吃消炎药,这种说法对吗?
A:不对!通常人们误以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是抗菌类药物,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由于宝宝脏腑娇嫩,病情变化快,宝宝感冒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一旦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须及时去看医生明确诊断。只有感冒合并或者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吃抗生素,也就是俗称的消炎药。
Q:刚满4个月婴儿,流清水鼻涕几天,准备母亲服用板蓝根冲剂通过母乳传输给婴儿,可以吗?
A:不推荐母亲吃药通过乳汁分泌来治疗宝宝的疾病。母亲没病吃药会伤害到自身。其次绝大部分药物乳汁分泌量很少,达不到治疗宝宝疾病所需的药量。你的宝宝只是流清水鼻涕,只需对症护理好宝宝的鼻子,及时清理鼻涕,使用生理性盐水滴鼻维持鼻孔的正常生理环境。
Q:感冒引起的咳嗽是不是很容易转成肺炎?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家长需要怀疑是不是肺炎?
A:宝宝咳嗽,家长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转成肺炎,这是对咳嗽的认识误区。我们常说,咳嗽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在这个症状背后,有一系列引起咳嗽的病因,比如感冒、比如哮喘、比如肺炎等。肺炎只是引起咳嗽的病因之一。而感冒引起的咳嗽是身体对感冒病毒入侵的一种防御手段,帮助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反倒容易避免进展为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如果感冒三天后发烧、咳嗽症状无缓解或者加重,有可能继发肺部感染。
肺炎的典型症状:
● 持续高烧不退(39度以上),伴出汗和冷战;
● 持续咳嗽,咳嗽加深、加重,或者为成串剧烈咳嗽;
● 呼吸明显增快,以致呼吸困难;
● 有“喘憋”,以致于脸被“憋”得通红或者口鼻周青紫等。
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就医,由医生评价孩子的病情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家庭,特别害怕宝宝发烧,毕竟一个大人发烧那倒是没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宝宝发烧,着实能让一家人都十分头疼,尤其是一些新人爸妈,面对宝宝发烧,更是头都能给你变大了,甚至会手足无措,那么,宝宝发烧了该怎么办呢?
其实,遇到宝宝发烧的话,在一般的情况下,发烧是一种正常的身体调理,对于宝宝来说,其实非但没有害,相反还有助于孩子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因为发烧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吞噬细胞的一种抗体生成措施,说白点,就是宝宝发烧是产生免疫力的一个过程,所以,家长并不用太担心。
当然,我也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发烧是正常现象不假,但是,宝宝的体温要维持在38C以下,如果超过了这个温度了,那对于宝宝来说,那你就得小心了,因为这种高烧对于孩子来说,危害非常大,尤其是还在发育中的宝宝,这种温度下,搞不好会烧坏脑子,这不是瞎说的。
首先,就是物理降温法,最简单的,你去药店买一些退热贴或者用冰块敷在额头上面,不过,我觉得对于一些3岁左右的儿童,这种方式,我还是不太建议这样做的,最佳的选择是用温水浸毛巾后,慢慢地擦拭孩子的身体部位,比如额头、脖子和腋下等等地方,辅助孩子降温。
如果仍然没有什么效果的话,宝宝还是持续的高烧不退,这时候,就要采用药物治疗,我个人首选推荐是布洛芬,不过,考虑到这种药物的剂量,你也可以选择用乙酰氨基酚,具体的话,那就只能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这个我觉得都可以的,如果这还不行的话,可以试试混合来使用。
当然,我这里强烈不推荐,切记,是强烈不推荐大家去给宝宝吃阿司匹林进行退烧,这种东西千万别让孩子去吃,因为这种药片有一个副作用,可能会引发一种叫做瑞夷综合征的疾病,如果真的引发了这种疾病,你家宝宝这辈子算是倒霉了,所以,千万别用这种药物。
当然,还有一些长辈,会使用一个偏方,比如盖被子降温法,这个我也是不太推荐的,这就相当于是“以毒攻毒”,这种方法搞好了,孩子拥有更强大的抵抗力,搞不好了,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那些土办法,千万别去做,否则下场一定不会太好。
当前是感冒高发季节。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还不够成熟,如果感冒来袭,发热常常成为当前最让爸妈头疼的情况。不过,发热可是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哦,可不是一件坏事。
下面小编就会举4种错误做法,家长们千万不要把任何发热都当作问题哦。
误区1:发烧后,马上服用退热药
对小儿感冒发热,低热时可不用药物方法降温;中度发热时可适当应用解热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高热时应积极处理,及时去医院就诊。
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处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小于6岁的患儿,很多是病毒性感染因素导致;超过6岁儿童的发烧,虽然大部分是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但也有较大比例是细菌感染所致。
这里尤其注意:对于不到6个月的婴儿,若体温高于38摄氏度,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误区2:一发烧就马上打针、输液
有的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到了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吃药,甚至强烈要求打针或输液。
感冒发热最常见的大多为病毒或者合并细菌感染,而抗生素对病毒肯定无效。
临床上如果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往往会出现过度用药。是药三分毒,很多孩子因过量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孩子发烧时,要根据具体的病因来选择治疗方法及药物,不能乱用药或过度治疗。
误区3:一发烧就马上用抗生素或完全不用抗生素
现在许多家长对待抗生素有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完全依赖抗生素,一是完全不用抗生素。部分家长特别喜欢用抗菌药物,认为它立竿见影,其他药物的效果远远不及。但实际上,抗生素有严格的使用指征,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对于如病毒感染引起者不仅无效,反而会增加一些不良反应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还有的家长过分担心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在医生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建议应用抗菌素后,仍不遵医嘱给孩子服药,或用药1-2天,烧退后立即停药。这种做法会导致患儿体内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迁延不愈,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
误区4: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退热药
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退热作用,部分家长将其作为常规退热药。但事实上,糖皮质激素不能简单作为退热药来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体内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孩子仅仅是病毒感染,应用后可能会使病程拖得更长。另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副作用非常广泛,常见的有引起继发感染、代谢紊乱、减弱机体抵抗力、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等,不能为图一时退热之快而伤害了儿童身体健康。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其实,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等)。一般持续7-10天即可自愈。一次普通感冒不太会持续到一个月的。
家长所指的“感冒”一个月可能是指喷嚏、鼻塞、流涕、咳嗽这些症状持续一段时间或反复出现。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反复感冒外,要警惕是否是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的孩子会出现连串的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而抠揉鼻子。孩子精神好胃口好,嬉闹如常。常常能找到致敏因素如猫、狗、绒毛玩具、毛毯、羽绒被、珊瑚绒毯等。
治疗:常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鼻喷糖皮质激素。当然控制环境很重要。
鼻窦炎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鼻窦黏膜部位的急性感染,可以反复流脓涕,伴有几天的发热。脓涕倒流或积在喉咙口,家长会觉得孩子喉咙口呼噜呼噜的或吐黄脓痰其实吐出来的是倒流的鼻涕。
治疗: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如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阿奇霉素等口服,疗程至少2周。辅以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可有效缓解鼻黏膜水肿、加速鼻腔分泌物清除,每日3~4次,持续2周。
若怀疑孩子得了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请到耳鼻喉科就诊。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与孩子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往往忽视了正确的饮食指导,导致孩子摄入过多的糖分和热量,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那么,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发热、呼吸困难、精神不振。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2. 频繁呕吐。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3. 腹痛、腹泻。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童糖尿病,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合理安排饮食。尽量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2. 控制孩子的体重。肥胖是儿童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摄入热量。
3. 定期进行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儿童糖尿病的早期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孩子控制体重,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之,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一些瘦弱宝宝也成为了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本文将探讨瘦弱宝宝易患2型糖尿病的原因,并为大家提供一些预防和干预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瘦弱宝宝也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那么,为什么瘦弱宝宝易患2型糖尿病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出生体重过低:研究发现,出生体重过低的孩子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胎儿在宫内营养不良有关,导致胰岛发育不良和胰岛素抵抗。
2. 胎儿起源学说:胎儿在宫内发育过程中,经历的不利因素(如营养不良、宫内缺氧等)会影响成人后患病的风险。瘦弱宝宝可能在宫内发育过程中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营养不良:瘦弱宝宝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4. 运动不足:瘦弱宝宝可能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
针对瘦弱宝宝易患2型糖尿病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干预措施:
1. 加强孕期营养:孕妇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胎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2. 早期筛查:对于出生体重过低的孩子,应早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
3. 健康饮食: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
4. 适量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提高身体代谢率,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干预糖尿病风险。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为了降低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适度晒太阳、充足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据爱丁堡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适度晒太阳可以减缓小鼠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研究人员发现,紫外线可以减缓过度喂食小鼠的体重增加,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如异常葡萄糖水平和胰岛素耐受性降低。这是因为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释放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可以抑制体重增加。
此外,维生素D是人体对紫外线的一种反应,对健康有益。此前的研究也发现,紫外线照射后,一氧化氮可以降低血压。然而,由于小鼠是夜行动物,皮肤表面被皮毛包裹,很少暴露在阳光下,因此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紫外线照射对人类体重和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Shelley Gorman博士表示,适度晒太阳、充足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降低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不仅对心脏和血管有益,而且对调节人体代谢也很重要。相比经常待在隐蔽处的人,喜欢晒太阳的人寿命更长。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适度晒太阳,以预防糖尿病。
除了适度晒太阳,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降低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之,适度晒太阳、充足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是预防儿童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家长和孩子们都应该重视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降低糖尿病风险,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