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被虫叮咬进ICU?这不是危言耸听!

被虫叮咬进ICU?这不是危言耸听!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鱼小南 

文章首发于 |儿科医生鱼小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蚊虫叮咬疾病介绍:
蚊虫叮咬是夏季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是由蚊虫以口器刺伤皮肤引起皮肤炎症。患者被叮咬后可引起患处痒痛、红肿,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疼、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搔抓严重者皮肤出现感染现象。本病一般无需治疗,可自愈,瘙痒剧烈者多采用花露水等进行局部对症止痒;全身症状严重者多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本病预后好,绝大多数无需治疗可自愈,症状严重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皮肤红肿、痒痛等症状;如未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方法不当,也可能造成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和结核病人长期生活确实都有可能会被传染,但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抛弃我们的亲人、朋友,而是该想办法解决,在同结合病人一起生活的时候该注意以下方面:

     

    1. 防止唾沫传播,控制传染源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当传染源比较明确的时候,既有利又有弊端。有利的是知道传染源头所在,做好防护就行,弊端在于传染源太亲近,是亲人或朋友,或者是同事、同学,太多接触防不胜防。

     

    所以结核病人在结核病的活动期间自己在与外界相处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最好戴上防护口罩,以免唾沫进入空气中。

     


    2. 痰液的处理:病人咳痰最好吐在手纸内,或者吐在纸杯内或者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中集中烧掉。这是最简便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止结核病传播的方法。或者也可以选择采用消毒液浸泡的方法,用1:500的84消毒液,将痰液等分泌物吐在其中,可有效杀死结核杆菌。

     

    3. 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或手绢捂住口鼻,把头转向别出。手纸用后放在塑料袋内收集统一烧掉,不可随地乱仍。咳嗽打喷嚏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高声说话,和别人说话应保持最少1米的距离。

     

    4. 通风时肺结核病人居住的房间应采用空气消毒

     

    最简便的方法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结核病人的被褥要勤洗凉晒,碗筷及洗漱用品应专用专洗;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床单被罩等最好用开水煮沸后单洗单放;毛巾、口罩、碗筷等在开水中煮沸10分钟,便可杀死其中的结核菌。

     


    5. 结核病人最好分房居住,难分房居住者,至少单睡一床或者分头居住,尤其是家有小孩的。

     

    6. 家人在照料结核病人以后要注意充分洗脸、洗手以及清洁鼻腔和漱口。

     

    同结核病的治疗一样,需要医生和患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同样结核病患者在日程接触中,也是需要其他人群予以配合的,特别是亲密接触的入家人、朋友。

     

    首先需要摆正心态,应当给予结核病人充分的信心和关照,照顾患者的自尊心,以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更利于疾病的康复。本身结核病就不是一个那么可怕的疾病,亲友更需要给患者一个健康正确的态度,帮助其共同克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很多细节方面,可能患者自身并未注意到,那么一起生活的那些人就需要起到督促、监督、共同战胜疾病的作用。比如,很多患者会出现盗汗,在患者极度虚弱需要照顾的时候,一起生活的人就需要给患者勤换衣被,以免本身防御机制差的患者感染其他疾病如肺炎等。

     

    治疗结核是长期坚持吃药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患者出现复发或者疗效不佳的情况,一般都是懈怠了药物治疗,或者干脆主动减量或停药。此时患者亲友应当督促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坚持服药慢规定的疗程。

     

    做好这几点,和结核病患者生活也不怕!

  •  

    参考文献:
    [1]李太生.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感染性疾病学[M]. 北京: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 226-227.
    [2]赵宁达, 徐子悦.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百亿市场,关注居家自检产品放量表现[R]. 安信香港, 2022.
     
    专业审核:李文娟-京东健康全职医生-消化内科
  •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曾经的这句广告语让无数人认识了“灰指甲”这种病,以及它极强的传染性。

     

     

    那么,“灰指甲”究竟是什么?它的传染性真的有这么强吗?具体又有哪些危害呢?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何为“灰指甲”?

     

    “灰指甲”其实是人们对于这种病的俗称,中医称作“鹅爪风”,而在现代专业医学领域,它应该被称为“甲癣”或者“甲真菌病”,是由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在内的各种真菌引起的。

     

    甲癣主要表现为指甲/趾甲的变形、变软、变色等,如增厚,变得灰暗、蜡黄、失去光泽,甲与甲床分离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唤“灰指甲”,但这其实只是个统称,不一定是变灰色,还可能是黄色、白色、黑色,以及各种污浊的颜色等。

     

     

    它也分为不同的种类:“远端型”,即指甲的远端最先感染,慢慢往近端发展,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近端型”则相反,是从“半月”的一侧慢慢往远端发展;“浅表白斑型”,即表面出现点点白斑。

     

    灰指甲的发病并没有特定的人群,任何人都可能患上。不过,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大,患上灰指甲的几率会增高,毕竟上了年纪之后身体机能会变弱,抵抗力下降。

     

    此外,如果指甲与周围皮肤频繁受到损伤,或是常穿不透气的、过于拥挤的鞋等,患病的可能性也会增高。

     

    比如很多足球爱好者就经常被灰指甲困扰,毕竟一方面脚趾常被挤压、磨损甚至受伤,另一方面脚部大量出汗却无法及时消散,这都是灰指甲的重要诱因。

     

     

    “灰指甲”不但影响健康(可能造成甲沟炎、嵌甲,以及甲周围皮肤的细菌感染等),更影响美观,尤其是手指甲。

     

    日常生活交际中,手始终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讲究仪表形象的场合,如果伸出手却给人看到了一副灰指甲,无疑会给个人的形象大打折扣。

     

    治疗需谨慎,不要被误导

     

    当我们走在街上,总是能看到很多修脚小店铺,打着“治疗灰指甲”的广告,往往能吸引一些贪便宜的中老年人前去。

     

    这种街边小店的卫生往往无法得到保障,消毒不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格,反而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说,治病绝不能贪便宜。

     

    此外还要注意:有些广告以“立竿见影”为卖点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有的声称“一个月甚至几天就能痊愈”,这就纯属欺骗了。

     

    要知道:灰指甲的治愈时间取决于指甲的生长周期,手指甲完全长出一副新甲要3~4个月,脚趾甲更长一些,要4~6个月。所以,凡是宣称见效时间极快的广告,都很可疑,切勿轻信。

     

     

    而关于如何治疗灰指甲,还有各种“民间偏方”流传于坊间:和大蒜一起放在醋里泡、把白色凤仙花捣烂敷在上面、把唾液涂在指甲上等等。

     

    像这样的偏方或许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效,但毕竟没有保障,反而可能贻误病情。所以说,治病,还是得到专业正规的医院

     

    正确防范与治疗

     

    对于灰指甲的防范,首先需要摒弃两个较为极端的态度:一个是:视其为洪水猛兽,好像只要接触就会感染;另一个是:完全无视它的危险,马照跑、舞照跳。

     

    必须承认,虽然灰指甲确实有传染性,但其致病菌的生存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潮湿,38℃的环境。

     

    只要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毛巾拖鞋等生活用品不公用,保持手脚的清洁,鞋袜及时清洗更换,就不必过度恐慌。

     

     

    不过,一旦发现感染的端倪,就请务必立即重视起来,尽快去医院就医

     

    可能有很多人听说灰指甲会做拔甲手术,有一种畏惧感而避不就医,这其实是多虑了,现在通常通过口服和外用涂抹药物就可以治愈。

     

    如果症状较轻,那么病患处涂抹阿莫罗芬、30%冰醋酸等就完全可以治好;而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盐酸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药物,就可治愈。

     

    感染期间,注意不要用患病手指到处抓挠,否则可能会感染其他部位,甚至曾有新闻报道过“灰指甲真菌导致颅内感染”的案例。

     

    最后还要特别注意:有些患者在用药之后,看到新的指甲已经长出来了,就认为是治好了,于是自行提前停药,这是不对的。

     

    灰指甲毕竟是真菌感染,非常顽固,而且容易复发,无论是手指甲还是脚趾甲,通常都需要多个疗程。因此,治愈与否应由医生判断,决不可擅自停药。

     

    参考文献:
    [1]灰指甲一个传染俩?——东方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左付国采访录[J]科学生活
    [2]高永军.灰指甲会“一个传染俩”?[J].养生保健指南
  • 每年夏天,大家睡觉时最发愁的就是被蚊子叮咬,尤其是到了晚上。蚊子叮咬不仅会使人们心烦气躁,身上留下痒痒地小疙瘩,更骇人听闻地是蚊虫叮咬还会传播一些可怕的疾病。以前人们听说疟疾会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但现在疟疾已经很少了,如今正是艾滋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就是经血液传播,恰恰蚊子就是靠喝人们的血生存。

     

    此时,有人就会担心了,如果一个人被蚊子咬了一口,而这只蚊子在之前刚咬完一个艾滋病患者或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那么,这个人会被感染上艾滋病毒吗?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说,是不会被感染的。原因如下:

    第一,艾滋病病毒在蚊子的体内起不到什么作用,是不能存活的,它只会暂时地保留在蚊子的胃中,等待被蚊子的胃液消化掉而调亡。

      
    第二,蚊子吸血,不像人或者其他的动物喝口水不想咽了还能吐出来,胃里的食物也还能呕吐出来,蚊子的食管和唾液管是分开的两条管道,这就决定了它的吸血是单向性的,只能往进吸而不会往出吐, 所以就算艾滋病毒被蚊子吸入了,也不用担心蚊子会从别人那儿吸来携带病毒的血液再像给人注射似的注入到你的体内。再者,对蚊子来说,冒着生命危险从人身上挣来的口粮,也没有理由再吐出去。

     

     

    第三,一种病毒想要攻入人体造成威胁,它的数量够不够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通常来说,一只叮咬了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的蚊子, 它嘴部残留的艾滋病病毒数量是很少很少的,远不足以感染到下一个人。

     

    那么有人会问:要是很多只蚊子一起咬呢?根据计算,需要有大约3000只蚊子同时叮咬你才能够凑足病毒量,而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样,假如恰巧一只蚊子叮咬你的地方是个伤口,你把它拍死了,从皮肤伤口处进入人体内的病毒量也还是远不足以引起艾滋病毒感染的。

      
    因此,那些害怕蚊虫叮咬而传播艾滋病的人可以放心了,这个途径是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艾滋病的,但我们还是要做好日常的防蚊工作,毕竟也有一些其他的疾病还是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最近几天,气温下降的厉害,让人倍感凉意。而伴随着冷空气而来的,可能还有种种疾病威胁。

     

    妈妈们发现,家里宝宝出现了咳嗽、流涕等症状。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不免有些担心害怕。

     

    可妈妈们别忘了,疾病盯上的可不仅仅只是孩子,家中老人同样也需特别关注。

     

    就拿流感来说,重症流感除了会发生在孩子身上,老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也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如果不给予重视预防,便容易让病毒或疾病乘虚而入,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带状疱疹,作为一种中老年人易发且可能易被忽略的疾病,尤其偏爱50岁以上的人群,给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扰。

     

    偏爱50岁以上人群的带状疱疹

     

    有些人不清楚,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和流感一样,带状疱疹也有自己喜欢欺负的“对象”。
     

     

    带状疱疹会对生活可能有什么影响?

     

    得了带状疱疹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难忍。急性期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刺般,可能更甚于分娩阵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癌痛等。

     

    (图片来源于彩虹育儿公众号的读者留言,个别案例,症状因人而异)

     

    除此之外,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30%~50%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甚至达10年或更长。

     

    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如何防治?注意预防才是良策!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等并发症。

     

    临床上,带状疱疹存在着误诊的情况。特别是带状疱疹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困难。

     

    发生在胸部——容易误诊为心绞痛;

    发生在腹部——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

     

    患者皮损不典型时——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脓疱疮等。

     

    带状疱疹患者可能因为误诊错过24-72小时的有效治疗时间。

     

    那得了带状疱疹后,如何治疗呢?

     

    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

     

    具体治疗应咨询专业医生。

     

    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限,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疾病负担。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晚年身体健康,便是面对生活最大的底气。

     

    最好不要等到父母患病才注意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等不起,我们也等不起。注意预防,及时行孝,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他们好了我们才能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1): 1-5.
    2.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3. Dworkin RH,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Clin Infect Dis. 2007 Jan 1;44 Suppl 1: S1-26.
    4. Harpaz R, Ortega-Sanchez IR, Seward JF;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57(RR-5):1-30.
    5. Katz, Joel & Melzack, R. (2011).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usefulness of the long form, short form, and short form-2. Handbook of Pain Assessment. 45-66.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 22(3):161-167.
    7. 权娅茹, 李长贵. 水痘和带状疱疹及其疫苗.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9, 183(04):87-91.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夏日炎炎,在夏季来一瓶饮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回想起当年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在课间时候结伴去小卖部买饮料喝,钱不够的时候,两人分一支,是一件特别让人怀念的事情,但是近日有位小伙,因为饮料的事情,居然被送进了ICU,非常让我们震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因为猛喝饮料产生身体不舒服反应的事情经常有发生,特别在夏季的时候,医院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这样的病例,所以喝饮料我们要合理喝,不可贪多,更不可贪凉。

     

    这位小伙子,经历了什么?


    这位小伙子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仅仅18岁,正是非常青春无敌的年纪,他身高也可以,说不上非常高,但是也不矮,身高178厘米,但是体重惊人,可想而知,平常他是如何爱自己,居然可以把自己的体重涨到270斤,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这次,他被送进ICU是因为连灌了8瓶饮料,然后就把同伴们吓一跳,喝完以后,他直接昏迷过去了,没有了任何反应,送进医院的时候,已经是需要送进ICU的程度了。

     

    这位小伙平常的状况


    这位小伙平常饭量惊人,因为他患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从发病开始,他就开始体重增长迅猛,每顿饭可以吃8个大白馒头,我们平常吃1-2个就已经够了,他居然可以吃下8个,可谓是特别的胃口大,但是因为患病的关系才变成这样的,我们也不要对他进行讥讽,因为这位小伙也是个可怜人。

     

     

    这回他喝了8瓶碳酸饮料,就出事了,医生诊断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么年轻就患上了糖尿病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位小伙子之前其实就已经有很多症状了,他重度肥胖,肾功能不全,重度低钠血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么年纪轻轻就已经百病缠身了,非常地让人感到怜惜,他这次的情况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他接受了医院给他的一系列治疗。


    这一系列治疗包括补液,降糖,抗感染等等,还好,在2天之后,小伙子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的状态,神志也清醒过来了,但是他的血糖还是居高不下,这只能是后续继续呆在医院进行检查以及对症下药的治疗。

     

    糖尿病预防,注意事项


    第一:定期测血糖。不管是糖尿病还是不是糖尿病,我们都建议定期测血糖,非糖尿病人可以半年到一年一次,糖尿病人建议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第二:多喝水。糖尿病人一定要多喝水,因为容易导致胰岛素不足,这种情况会刺激到中枢神经,当喝水以后会有所改善。


    第三:注意饮食。不管是否糖尿病人,都需要重视自己的饮食,不是糖尿病的病人要均衡饮食,如果是糖尿病人均衡饮食以外还需要控制糖分的摄入。

     
    最后,再忙也要每年一次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如果是已经有很多病的病患者,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入院检查,详细地检查自己自身的情况,以免发生了严重的情况,自己不知道而耽误了治疗最佳时间。

  • 前几日,有一位面色苍白很虚弱的女生,在老公的搀扶下走进了急诊科,她的老公告诉医生,女生浑身酸疼,两天前开始有点发烧,经常尿频尿急,尿道有点灼痛,但是也没太在意。今天发烧严重,寒热交错,严重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医生听完他们的描述,让女生坐在椅子上,背对着他,对腰背部的肾区做叩击,女生忍不住大声喊疼,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用体温计一测竟然40.3℃,又做了一些相关检查,果真确诊无误。医生赶紧给患者下处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寒热交错的反应依然特别明显,当输到一半的时候,开始大声呼喊好冷,她老公赶紧把衣服脱下来盖到她身上,刚盖上一小会儿她又说热,如此反复了多次,直到液体全部输完,女生才渐渐安静下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女生患上急性肾盂肾炎的呢?

     

    原来,前两天小两口度蜜月出去旅游,住在了一家小旅馆里,这个女生洗完澡后用了旅馆的里毛巾擦拭身体,可能是毛巾上的细菌进入了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导致了急性肾盂肾炎。有专业人士做过一些调查,很多高级酒店其实卫生条件都不达标,更何况一些小的酒店。有的时候住酒店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不过最好带上自己的毛巾,或者避免用酒店的毛巾擦拭私处,这是避免细菌感染最直接的方法。

     

     

     

    什么是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通过输尿管传入肾盂,再侵入肾实质,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百分之八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多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肾区会有叩击痛,而且一定要小心抽搐惊厥的发生,当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赶紧送去医院,不要耽误病情。急性肾盂肾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急性肾盂肾炎感染的途径

     

    ①上行性感染,细菌由输尿管进入肾盂,再侵入肾实质。70%的急性肾盂肾炎是源于此途径。

     

    ②血行性感染,细菌由血流进入肾小管,从肾小管侵入肾盂,约占30%,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尿路梗阻和尿流停滞是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原因,单纯的肾盂肾炎很少见。

     

    患者要多饮水,多排尿,使细菌及炎性渗出物通过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外,降低细菌生长的条件。最后,提醒大家,无论在哪里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接触自己身体的东西一定要谨慎。

  •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在门诊曾遇到这样一位患者,男 60岁,山西人,疾病为口腔溃疡多年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几乎没有间断过,有些部位(如舌根部)常常好几个星期好不了,本人有十年左右的全套假牙使用经历,牙龈处也经常溃疡。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三四年左右。吃过很多药,中西都有,但都没有起效。 

     

    想获得的帮助:这种长时间的溃疡会不会引起病变?是不是由于缺少某些维生素造成的?能通过普通的食物或药物调节治疗吗?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网上的一个患者提问的问题。下面是科普的知识: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都可能患病。移植术后的口腔溃疡也是很常见的。对于一般人群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率可高达20%,移植患者尚无相关统计。

     

     

    我是这样的体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一次口腔溃疡,而且这种情况从小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记得小时候,我时不时的就出现一次口腔溃疡,那个疼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忍受不了了就是哭。在农村,而且那时候没钱,家长也不理我,我说疼他们就说忍忍过几天就好了。好吧,一忍就是一周,刚好两周就又反复了。记得那时候,我一年时间,半年在犯口腔溃疡。 

     

    村子里有个老中医,也不能算是老中医吧,他就会一招,治疗口腔溃疡。就这一招,他远近闻名,来买药者众。我是没少去买,记得一次药要五毛钱,外用的摸上去一两天就好了。留给我的记忆是,那药抹上去真是疼,名字叫冰硼散。后来读大学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他独创的,而是一个老方。我推测他可能也反复口腔溃疡,就照着书上的处方实验,最后成为自己的绝招。

     

    冰硼散出自明代《外科正宗》一书,由冰片、硼砂、玄明粉、朱砂组成,为粉红色的粉末。中医讲,冰硼散气芳香,味辛凉,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过去常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一般都是吹敷患处。

    w

    本文旨在科普,请在医师指导下执行。

  • 作者 | 暗子

    文章首发于 | 健康界 

     

    当新冠病毒正搅得全世界不得安宁,更多关于其它传染病的坏消息也从各地传来。

     

    每年的5~9月为登革热高发期,其中7~9月是高峰。感染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导致死亡。

     

    去年全年,新加坡总计出现20例登革热死亡病例,但截至上周,新加坡今年的登革热死亡病例已经达到19例。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进入技术性衰退阶段。现在,当地又迎来了史上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截至目前,新加坡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已经超过20600例,给经济复苏进一步添加阻碍。

     

    据新加坡环境局官网数据,新加坡已经连续七周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超过1000例,且有不断上升态势。截至7月25日的一周内,新加坡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1793例,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单周数据,相当于2014年创下的原单周最高纪录数据的两倍还要多。

     

    对于新加坡来说,最棘手的还不是人数的直线上升,而是感染病毒种类的转换。

     

    过去三个月以来,新加坡“第三型登革热(DenV-3)”病例显著增加,1月确诊的病例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第三型”,而这个状况已经至少30年来都很少见了。

     

    这意味着从前从另外类型登革热病毒中康复并获得抗体的民众,将不再对此类型登革热具有抗体,甚至会因为此前患病而加重染病后症状。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表示,“这种转变和攀升迹象,往往是大爆发前的预兆。”

     

    而在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有登革热发热者,其中青壮年和老年较为多见。

     

    7月,江苏省镇江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2020年由于暖冬等原因,蚊子密度比往年多40%左右,尤其正值梅雨季,蚊子繁殖更快,其中的白蚊、伊蚊能传播登革病毒,一旦输入性蚊媒登革热出现在本地,疫情可能会传播。

     

    目前镇江句容市已经出现一名登革热患者:一名29岁小伙在柬埔寨务工时感染,回国后已得到有效治疗。

     

    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在我国常见于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和台湾南部地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区域为:北起辽宁,西北到山西,南至海南省。

     

     

    “登革热,那是一个瘟神,你没有因为它而死掉,但是还不如死掉。”美国登革热研究专家杜阿乃·古博勒如此描述这个疾病。

     

    今年1月,一位名叫Jodie Dicks的女孩和好朋友一起抵达了牙买加,在她落地牙买加到她出席婚礼的这段时间里,一只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了她,婚礼后不久,她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并且全身开始爆发疹子,但是对登革热没有多少了解的Jodie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只是天气湿热造成的热疹。

     

    直到3天后,可怜的Jodie已经神智不清,被朋友紧急送往当地医院——

     

    “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得知噩耗的Jodie家人紧急从加拿大飞来,然而Jodie已经完全不认识面前的家人了,甚至包括已经和她订婚,一起买了房准备组建新家庭的男友,她也完全没有记忆。

     

    在医生的建议下,Jodie被一家医用直升机紧急送往美国加州,紧接着接受了一系列包括多次换血的治疗……

     

    然而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已经晚了,治疗期间Jodie突发了两次心脏病,最后因为多个器官衰竭被宣布死亡。

     

    登革热,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疾病,就这样一次次夺走了鲜活的生命。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经过蚊媒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扮演传播的关键性角色——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

     

     

    登革热被喻为“传播最快的蚊媒疾病”,伊蚊从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病人身上获得病毒,病毒在伊蚊体内生长繁殖,伊蚊再在叮咬健康人的过程中成功传播病毒,就完成了一轮病毒的传播流程。 

     

     

    库蚊:库蚊传播乙型脑炎(发烧、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疾病。

    伊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发烧、头痛、骨骼肌肉疼痛、皮疹)等疾病。

    按蚊:按蚊传播疟疾(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疾病。

     

    而伊蚊体内病毒的来源,正是叮咬了携带病毒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60%的人都是隐形携带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无症状携带者。

     

    对于伊蚊来说,它们体内的病毒不会受到影响,还会携带终身,甚至雌性伊蚊还可以通过卵子将登革热病毒传播给下一代。

     

    伊蚊自身体内的病毒,加上不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到带病毒的人体,这两个渠道都增加了病毒在伊蚊种群里存在的范围,最终也导致登革热病毒难以消灭,人群感染风险不断上升。

     

     

    在3至14天的潜伏期后,部分敏感人群便会发病,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他们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发热是登革热患者出现的最典型症状,一般为39度以上的高热,持续5~6天,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等体征,脸部、颈部和上胸部潮红,呈现出“醉酒”的样子。

     

    如果不及时就医,多达21%的登革热患者会遭受长期性的神经系统影响,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有时会导致患者瘫痪。

     

    少数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有时从病发到死亡最快只需24小时。

     

     

    根据中国古代秦朝(公元前420年至前265年)出版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记载,最早的登革热症状出现于公元前992年。当时被称为“水毒”,并被认为同飞蝇有关。

     

    “登革”的名称是从英语Dengue音译而来,至于Dengue之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中国称为登革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而越南则通称为热出血症。

     

    而早期的登革热爆发流行则先后出现于1635年的西印度群岛和1699年的中美洲。

     

    之后,登革热于1779年在开罗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过流行。1780年,在菲律宾美国费城、印度的马德拉斯也发生流行。当时的美国人把它描述为“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发生流行。1897年,在澳洲出现流行。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流行。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症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极投入研究,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

     

    最终于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及二型登革热病毒;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及四型登革热病毒。


    除了人类以及斑蚊外,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1931年Simmons等学者首先证实登革热病毒可经由猴子传播猴子或经由猴子传播给人,1978年Rudnick学者于马来西亚森林区捕获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离到四型登革热病毒,1984年Yuwono等学者于马来西亚、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宾森林区猕猴身上发现四型登革热病毒抗体。

     

    因为登革热病毒的大范围存在,和不及时就医引起的严重后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成了严重的全球公众卫生议题。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这些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是登革热的流行地,如今登革热病毒遍及全球110个国家。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指出,全球目前有四成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

     

    世卫组织则通过统计得出,每年全球约有3亿9千万人口感染登革热,约50万人因此住院,最终有约2万人死亡。

     

    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因为大部分感染病例是无症状的,所有实际感染人数会更高。

     

    2019年以来,世卫组织已经将登革热列为全球十大公众健康威胁疾病之一。 

     

    印尼在去年1月就有100人死亡,全年至少11万人染病。

     

    在我国,2014年还经历了一场登革热大流行。

    2014年6月至9月,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数爆发式增长,全市每个区(县市)都已出现登革热病例。且城镇地区一旦出现疫情,随后病例数增长势头很猛。截至9月21日,广州已报告超过6000病例。

     

    截至10月12日,2014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0325例。排在确诊病例数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广州省登革热疫情仍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依然保持着每天逾千例的速度在增长。

     

    经历了几个月的高强度消杀、防控后,广州2014年登革热疫情已经进入到末尾阶段,虽暂未完全消除新发病例。进入11月后,广州市登革热新增病例数已呈零散发生的状态。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的关键就在于防蚊灭蚊,以避免蚊子叮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1、到登革热流行区或伊蚊活跃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出游时要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养殖水培植物。爱花的朋友们要常清洗花瓶等水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要加盖。

     

    人类和病毒的抗争,从来都没有结束。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通常在影视剧中,为了剧情设定,都会有一些涉及医学的情节,如晕倒之后掐人中、被蛇咬之后用嘴帮伤者吸血等。而像滴血认亲这样的“狗血”段落,在古装剧里更是屡见不鲜。

    有一说一,很多电视剧虽然整体质量很好,可但凡涉及到这些医学细节,立马变得惨不忍睹。加之影视剧受众广泛,保不齐就会有一部分人把里面的情节当真,而在生活中进行效仿,真这样的话,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今天,就让Dr.京来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那些骗了我们多年的医学情节吧~

     

    滴血认亲

    要论影视剧中知名度最高的医学谬误,恐怕滴血认亲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从《九品芝麻官》到《甄嬛传》,它在无数影视剧中立下过汗马功劳。

     

    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通过影视剧,很多人都知道:“滴血认亲”具体还分为2种方法:一种是“滴骨法”,即把血滴在死者的骨头上,如果渗入就表明与死者有血缘关系;另一种是“合血法”,即把两个活人的血滴到同一个器皿内,如果凝为一体,则说明存在血缘关系。

    但遗憾的是,虽然说的煞有介事,但这两种方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白骨化的骨骼,表层常常腐蚀发酥,滴任何人的血都会被渗入;而对于活人来说,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任何人的血放入同一器皿都会凝为一体。

    而想要鉴定亲子关系,目前最科学的办法还是DNA鉴定。

     

    亲人之间输血

     

    说到血,电视剧里还能经常看到:当有人发生意外需要输血,就会立刻有亲人站出来抢着要献血。

    但事实上,真要是给亲属输血,那无异于害他。

    直系亲属之间互相输血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即使血型符合,也可能会引起“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一种足以致命的输血并发症,死亡率高达90%以上,治疗效果极差。

     

     

    晕倒掐人中

     

    在影视剧的世界里,身边有人晕倒,该怎么办?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掐人中。

     


     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人中,在中医上名叫“水沟穴”,据说有“醒神开窍、救治危急”的作用。但,如果生活中见到人晕倒后去掐人中,那只会适得其反——

    生活中如果发生突然晕倒的情况,那最担心的就是猝死。因此首先需要判断当事人呼吸心跳有没有停止,如果有,那就需要紧急心肺复苏,时间就是生命,晚一分钟,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分,这种时候掐人中,除了耽误时间没有任何用,反倒可能加重伤者呼吸道的堵塞甚至窒息。

    那有人说了:“确实有掐人中掐醒的呀,新闻上都看到过~”

    那是因为:对于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普通晕厥,通常很快就能自行醒来。这种情况下,如果醒的时候碰巧遇到旁人在掐自己的人中,那就有可能误以为是被掐醒的,但实际上苏醒和掐人中没有关系。

    归根结底,当身边有人晕倒,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其呼吸心跳有没有停止,如果停止,就立刻心肺复苏;如果依然有,那辅助其侧卧即可,总之都用不着掐人中。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忘了首先拨打120电话。

     

     被蛇咬吸出血

     

    电视剧里的主角在野外探险,这时突然有人被毒蛇咬了,请问接下来怎么办?

    看过的都知道:一定会有人用嘴帮其吸出血来。

    比如在经典的《宫心计》里,佘诗曼扮演的刘三好有次被毒蛇咬伤,皇上就亲自用嘴帮她把毒吸出来。在其他影视剧中,类似的情节也是不胜枚举。

     

    电视剧《宫心计》截图

     

    但如果在现实中,这种方法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蛇咬的伤口通常非常小,用嘴吸很难将毒液吸出来。而如果口中存在溃疡或其他破损伤口,反而会危及救人者的安全。

    如果真的在野外不幸遭遇蛇咬,先不要惊慌失措,应先判断是否为毒蛇——如果伤口处有两个较大较深的牙痕,那可能就是毒蛇,那应该立刻让伤者坐下来,尽量不要活动,因为那会促进毒液扩散。然后,通常被咬的地方位于四肢,那就在伤口靠近心脏一侧的肢体用绷带、毛巾等扎紧,阻断淋巴回流,每隔十分钟左右放松两分钟,防止坏死。用水反复冲洗伤口,将肢体放在低位,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两个牙痕之间划开一道伤口,挤压或使用拔火罐让毒液流出,然后紧急送医。

    或许是影视剧有自己的艺术创作规则,也或许是个别剧组欠考虑。

    总而言之,其中的医学情节多半不可信。想要学习正确的医学知识,还是不能只靠看电视剧呀~

     

    参考文献:
    [1]峭峭.古代的滴血认亲可靠吗[J].青年科学.2011
    [2]路遥.掐人中:救命?还是谋杀?[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3]张兴文.蛇咬伤的应急处理[J].养生大世界.2018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