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按下暂停键?
心电图是整个心脏电活动在体表的投射。
由于心源性猝死大多数存在器质性的心脏病,可以通过心电图来监测。
可以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扩大等情况。
如何急救
在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至少50%-70%以上心脏骤停患者可得以生还。
对心脏骤停,上天留给了我们几分钟的黄金急救时间。
以下是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两步法心肺复苏”。
绝大多数高中生或以上年龄的人都能做得到、做得好。
第一步:
派人或自行拨打急救电话120。
第二步:
然后直接来到患者身旁,将一只手的掌跟部至于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接着将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之上。
然后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请务必实施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速度,按压深度≥5厘米。
其实,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健康大问题,和我们身体中的小问题息息相关。
比如,很多猝死是因为心脏本身就存在冠状动脉斑块等器质性问题,而冠状动脉斑块的出现,和平时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所以,平时身体上的小问题要格外注意。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
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
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
猝死不分年龄
猝死不分年龄,最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有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也因猝死殉职。
在中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心血管发病呈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在呈增加趋势。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为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心脏发生“骤停”,停止收缩和泵血,大脑首先因缺血缺氧发生意识丧失,在5分钟内因脑缺氧发生脑死亡。
因此说黄金抢救5分钟,主要是避免脑死亡,随后数分钟全身各脏器因缺血缺氧导致功能丧失,此时如不能让心脏复跳,即导致死亡。
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
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发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压力,极度疲劳,生活极不规律,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失眠、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
而上述因素是发生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因为年轻,做一般的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要有充分的了解。无心脏疾病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特别建议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
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猝死有哪些先兆
关于“猝死”的先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1. 近期出现胸痛或胸痛加剧
以往有过心绞痛发作史,近期心绞痛突然加剧,或既往无胸痛,最近出现活动诱发的胸痛,休息1-5分钟可缓解,提示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此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有猝死风险,建议尽快到医疗机构做检查。
如突发胸痛或胸闷或咽部紧缩感或下颌发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烦燥不安,血压下降,此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建议立即就医。
有时猝死先兆表现为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等,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尽快就医。
2. 睡眠时间少,特别疲惫
严重失眠伴焦虑或长期过度透支睡眠特别疲劳的人,猝死风险增加。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
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
3. 运动诱发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很多关于夜跑猝死的情况,那些参加夜跑的人们,白天工作繁重,身体很疲惫,而他们热爱运动,想要用夜跑来锻炼身体,同时放松疲惫的身躯。
但是,大强度的锻炼根本不会使身体放松,而是让身体更加的疲惫,心脏、肺部等承受负担。晚上再大强度锻炼,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猝死。
如何进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
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分钟之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90%以上的猝死病人还有生还机会,而每延迟1分钟救治,病人的存活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再开始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的几乎为0。
因此,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
但是,救护车和医生很难在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个“举手之劳”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荣晶 心血管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湖南一24岁男子在高温室外打球突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经判断为心跳骤停,目击者说他打球下场后未走动,只是喝了几口冰水。近年来运动性猝死事件常有发生,且猝死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向。
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就发生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该如何避免?
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约占全部运动性猝死的70%。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主要病因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1]。
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等脑源性疾病可能会导致猝死 [1]。
过度劳累后还继续运动会使心脏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心脑供血供氧不足很可能导致猝死。
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对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尤为重要,排查潜在心脏问题的威胁可有效降低猝死的风险 [2]。
人体由安静状态过度到运动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热身运动能使肌肉、肌腱和韧带处于良好状态;热身运动还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使体温升高,增强新陈代谢满足运动的需要。
运动前进行热身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重构,增强缺血缺氧情况下心肌的耐受性 [3],因此运动前进行热身是很有必要的。
运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承受能力来控制运动的强度。
超负荷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心肌过度伸展,导致心肌损伤;超负荷运动时心肌供血量会下降,可能会出现供氧不足、头晕眼花等症状 [4],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猝死,所以运动时要控制好强度。
如果在运动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头晕、心慌、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千万不要不当回事,建议一定要停下来缓解症状。
参与排球、棒球等可能会误伤到头部和心脏的运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造成伤害。
在结束运动后不要立刻停下,继续做一些轻缓的运动,如慢走、压腿等,同时也可以做做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呼吸频率,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强度的变化。
夏季温度较高,运动后大汗淋漓,这时很多人喜欢喝杯冷饮或冲个凉水澡来迅速降温,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
刚运动结束心脏可能还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此时温度的急剧下降会造成血管收缩,加剧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心脏负担 [5]。
在运动结束后可以喝一些常温的矿泉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等到身体恢复正常状态之后洗一个温水澡放松肌肉,切忌运动后突然降温。
在提倡全民运动的时代,我们应该响应号召积极运动,鉴于运动性猝死仍然时有发生,我们要多多了解相关知识,健康运动。
若想了解更多运动的相关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做好措施,避免不当运动!
急诊科的一个下午,一个中年男子被人从急救车上抬下来,病人此时痛苦的蜷缩在床上。“病人什么情况?”医生询问道,急救车上的医生说:“病人胸闷、胸痛,但是病人家属说病人刚体检过,心脏没问题。”“赶紧给病人做心电图、吸氧”,刚给病人吸上氧,心电图还没有做完,病人忽然呼吸暂停了。在进行了胸外按压、电除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病人依旧没有抢救回来。
患者家属嚎啕大哭,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又询问了急救车上的医生一些情况,他们说:“据病人家属说,病人一周前单位刚体检过,病人除了超重外,其他情况都还可以,心脏更是没说有什么问题,就是病人平时饮食、作息不规律,在这之前还一直在熬夜。”看到这里我们可能都会问:“病人明明体检正常,为何又突然猝死呢?”在这里笔者可为大家解释一二。
猝死的病人大多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该病主要是血管堵塞造成的。然而,我们平时的体检大多是一种基础病的筛查,恰恰不包含能查出急性心肌梗死的项目。平时的体检关于心脏方面主要是一些初步检查,以常规心电图为主。而急性心肌梗死不发作时,常规心电图恰好检查不出来。所以也就出现了文中患者的那种情况,平时急性心肌梗死并未发作,那么常规心电图就无法检查出来了。
那么哪些检查才能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呢?
目前,可以通过冠脉CT造影、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来确诊该病,而冠脉CT造影更是其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这项检查价格贵且有放射性,临床上多需要综合患者病情才做这项检查,所以传统的体检更不会包括这项检查了。此外临床上如果患者觉得心脏不适,但是心电图又无异常,也可初步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
既然,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如此之高,那么我们平时能做些什么吗?
心梗的发生一般会有胸闷、胸痛等前兆,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特征更明显,如男性大于40岁,女性大于50岁、肥胖、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压力大的人。就像文中的患者由于饮食、睡眠不规律,已经属于猝死的高危人群了。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酒、保持心情愉悦等,平时还要多留意自己,在活动后是否有胸闷、胸痛等症状,有了不适症状后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文中患者那样不可挽回的的遗憾。
预防心梗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最实在的还是在于自己平时的保养,毕竟未病先防才是上上策。
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平时身体挺健康的,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猝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严重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给予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第一,猝死可以没有任何征兆,所以根本不会给人提前预防的机会。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但是无论有无心脏病,都有可能发生猝死,举个简单的例子,甲有冠心病,而乙没有,甲有猝死的可能性,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乙同样有可能,多种病因导致急性应激,引起冠状动脉瞬间痉挛,血流瞬间中断。
第二,脑力运动者更容易出现猝死,我们在新闻上经常能够看到,医生,护士,IT人员,某些创业公司领导人猝死的新闻,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大脑处于持续的疲惫状态,这类人群更容易发生猝死。
第三,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因为突发的心脏骤停,大脑可以在短短的几秒内就失去血供,患者陷入昏迷,理论上,发生猝死,越早进行心肺复苏越好,猝死发生后,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而这个时间,要是等到救护车赶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正是,为什么猝死的死亡率如此高的原因。
很多猝死发生在夜间,这时候都在睡熟中,根本发现不了,所以这个时间段的猝死,死亡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今天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一名49岁的刘姓企业家,其一手创业的公司登陆创业板后,有望借力A股市场做大做强,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厄运会骤然降临。
而导致这名老总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心源性猝死。
回顾刘总生前,在一次视频采访中,当记者询问上市后将如何奖励自己,看上去一直有点严肃的刘总表情一下子轻松起来,他微笑着说:“奖励自己,就是休息一段时间。”
而知情人也感慨,刘总平时身体一直不错,突然倒下还是因为压力太大,太累了!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同样因为猝死去世的春雨创始人和小马奔腾创始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公司都在创业,寻求融资和上市,作为创始人,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身体又怎么会受得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肝脏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介绍一下肝病来临时的一些症状和表现,希望大家能记下来,好好比对,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这些症状,若已经出现,建议及时检查身体,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睡觉时身体出现4种表现,是在通知你:肝病已登门,早查肝功能
1、晚上总是容易惊醒,失眠多梦
熬夜在现代已经是很常见的事了,大多数人虽然嘴上说着要早睡,但其实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尤其是那些平时经常需要加班或喜欢熬夜玩游戏、看电视的朋友,即使没有失眠,他们也会睡得很晚。
但主动熬夜和失眠还是不一样的,失眠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大部分人对待失眠的态度还是比较消极的,他们总觉得失眠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样一拖再拖,却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失眠可能跟肝病有关。肝火旺盛或肝功能受损,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引起失眠和导致惊醒。
2、小腿容易抽筋
腿部出现抽筋的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有的人比较在意,会及时补充钙质,但小腿抽筋的原因却不仅仅跟缺钙有关,像肝脏受伤也会导致腿部抽筋。中医上讲“肝主筋”,当肝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体里的“筋”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近期频繁发生小腿抽筋的情况,建议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光顾着买钙片、喝牛奶补钙,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白搭。
3、打呼噜、磨牙
一个人睡觉时会有各种形态,有的人睡觉时就很容易打呼和磨牙,而且不论怎么调整睡姿和枕头高度,都没有改善的迹象。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下肝脏的健康情况了,因为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储存血液的能力受到影响,对各个器官的滋养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4、频繁起夜
很多人晚上睡觉时最怕的就是起夜,让一个本来正处于睡梦中的人起来上厕所,实在是一件不厚道的事,还会影响睡眠质量。但起夜与否可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而跟肝脏有关系。其实大家对于腹泻的第一反应还是肠胃问题和饮食不洁的问题,实际上,肝脏也是消化系统离不开的器官,肝受损,也会导致腹泻和消化异常。
这3件事,个个都是肝脏的天敌,经常做的人,肝可能保不住
1、暴饮暴食
现在能好好吃顿饭的人都是让人羡慕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上受到刺激,人就容易报复性进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些人习惯在这种时候用食物充当情绪是出口。其实这种行为不会对现状有任何改变,反而会让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
2、酗酒
食物和酒精,是现代人发泄情绪的两大主要途径,有的人爱暴饮暴食,就有人爱用酒精麻痹自己。酗酒的原因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些无能为力的因素,比如聚餐、谈生意等,这些都不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饮酒量也是别人决定的,喝到吐也是常有的事,但肝脏却要承担我们酗酒的后果。
3、熬夜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熬夜对肝脏的伤害有多少,但却没有人重视,因为熬夜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危险。其实,已经深深受到熬夜的打击的人,可能早就已经去了医院了。长期熬夜不仅会让体内器官加速老化,还会让肝脏无法休息,自我修复也成了空想,时间久了,肝功能也会逐渐下降。身体状况,往往与生活习惯密切关联,所以,为了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尽早改掉以上不良习惯!
脑卒中每年夺去1万2千人的宝贵生命。
脑卒中是全民极为关注的重大疾病之一,分为“出血性卒中”(17%)和“缺血性卒中”(83%)两种。据国内死亡原因统计,脑血管病是国内死亡原因中10大死亡原因中的第4位,共夺去11846条生命,平均每44分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而且国人对脑卒中的恐惧更多的是癌症,除了高致死率外,最大的担忧是卒中所致的失能问题,根据卒中登记数据库,首次卒中一个月、三个月、55.58%、51.72%的首次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失能比例分别为61.2%、3个月、51.72%,可见脑卒中对身体功能的严重损害程度。
无论你是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还是小中风(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定要做好预防中风的工作。这些“小中风”中,脑部小血管阻塞,发生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5到20分钟,24小时内就能恢复,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当时间一过身体就会恢复正常。
与之相比,另一种更轻微的中风称为“小洞性脑梗死”,是发生在大脑末尾稍小血管的栓塞,因为会留下直径小于1.5公分的小孔,称为小洞性脑梗死。
上面提到的这两种类型的小中风,虽然症状会很快消失,但它是更严重脑卒中的先兆,医生估计再发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4-5倍,因此必须要小心。
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1.6%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40-64岁的人群中,3.41%的人怀疑有过小中风,但竟然有37%的人未作进一步检查。
将近70%的人没有进行体重控制,这表明国人并不重视小中风的威胁。
这项研究表明,8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内经常打哈欠。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时,脑管腔变窄,脑缺血缺氧加重,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不断打哈欠,是中风预警的重要信号。
突如其来的,不可控制的流口水,口齿不清,失语,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情况,都可能是中风的征兆。
短暂的视觉障碍,或视野缺失,有时单眼暂时性的视觉模糊,复视,或因视网膜暂时性缺血,造成突然间的眼间黑眼圈,看不见东西,但过了一会儿又能看到东西,被认为是脑卒中最早的警报信号。
突然间感觉单侧手或脚无力或麻木,瘫软完全不动,即为中风症状。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而压迫脑神经,造成头痛或眩晕,或失去平衡感和身体协调,导致走路偏斜或跌倒,也可能是中风的症状。
如今,医疗团体普遍认为,应将小中风与脑卒中同等对待,而不应分开。对于小卒中患者,应立即送医急诊,并留院一至两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脏辅助检查,以查明卒中原因和危险因素,防止小卒中复发或加重,以便尽早对症治疗。
胸闷(chest distress)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无不适,重者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受刺激后出现胸痛胸闷、喘不过气,而且两条胳膊麻木,描述症状比较像过度换气。
所谓过度换气是指呼吸太深过快,导致肺通气量过大,引起肺换气过多,血液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太多的情况,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常见的诱发过度换气的情况多见于生气、着急、紧张、害怕、恐惧等情况。
过度换气的症状比较多,常见的有以下表现:
一、呼吸加深加快
患者呼吸急促,常见的呼吸加深加快,病人自己可以有呼吸费力感,正是因为呼吸频率过快,呼吸深度过大,才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从而导致过度换气,呼吸性碱中毒。
二、胸闷气喘
因为过度换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导致患者有明显的胸闷气喘感觉,严重者可有濒死感或窒息感。
三、心慌、心悸、心动过速
患者呼吸性碱中毒,刺激性的导致心跳加快,心率增高,患者可有心慌、心悸和心跳过速的感觉。
四、四肢及颜面麻木
可表现为四肢及颜面麻木,严重者还可有手足抽搐,四肢强直、肌肉痉挛等,纠正碱中毒后需要时间才能纠正肢体麻木和痉挛。
五、头晕
患者可有头晕恶心不适的感觉,尤其和眩晕症需要鉴别,可表现为头重脚轻、平衡失调等情况。如不能纠正碱中毒,头晕可持续或者呈进行性加重状态。
六、胃肠道症状
可以表现为恶心不适,口干咽干、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因为持续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度,胃肠道症状有时候会持续比较明显。
七、其他症状
因为诱因不同,患者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其实过度换气的诊断比较容易,有生气着急或者情绪刺激病史,加上动脉血气PaCO2降低,pH升高,多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但过度换气的诊断还需要和其他器质性疾病相鉴别,不能简单的认为患者是过度换气而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说起重症肌无力,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病。虽然大家对重症肌无力并不了解,但问他们重症肌无力是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大部分人都会下意思地问答“是”。名为“重症肌无力”,难道这个疾病还不严重吗?其实,这个病并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严重。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发,表现为骨骼肌收缩无力,可累及全身任何骨骼肌(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全身骨骼肌以四肢近端为主。
一般来说,大家听到重症肌无力第一反应都是这个病肯定很严重。其实,这还得看具体的情况。
重症肌无力,真的很严重吗?
其实,大部分重症肌无力并不是重症,重症肌无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此病可长期甚至终生只累及眼肌,对患者工作生活影响极小。
重症肌无力是否为重症,主要取决于具体类型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治疗。在医生上,一般将成人重症肌无力分为5个类型。
眼肌型
病变仅仅发生在眼外肌,两年内其他肌群不会受累。
全身型
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可伴有眼外肌受累。一般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够自理。中度全身型四肢集群中度受累,可伴有眼外肌受累。一般有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难以自理。
急性重症型
起病急,疾病进展迅速,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计咽喉肌或呼吸机,可伴有眼外肌受累,大多数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迟发重症型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两年内逐渐进展,累及呼吸肌。
肌萎缩型
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否为“重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重症肌无力是什么类型。当然,发现及不及时,治疗科不科学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重症肌无力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通过治疗都可以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若发现患上重症肌无力,请积极配合治疗。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受损局部前列腺素的存在极大地加强这些化学物质的致痛作用。
本文就是要脑洞大开,可以进行无限的畅想。我认为,没有痛觉唯一的好处:再也不用忍受疼痛之苦了。
痛觉是保护机制
疼痛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和预警方式。痛觉是生物体判断危险的最基本反应机制。如果痛觉消失,基本就意味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失灵。那么神经所有的支配功能将全部消失。你的生活将会一团乱麻,最终死于非命!
生活方面
没了痛觉,磕磕碰碰是小事,稍微严重点,血流不止,这也还算好的,至少能看到并进行治疗。如果在看不到的地方,甚至失去了整个后背,都全然不知,这也只能是到感染死亡。洗个澡,无法感知水温,可能都被烫秃噜皮了都不知道,因为不会有任何不适。或许只能生活在没有任何危险的空间里,由别人全天候照抚。
疾病方面
患上任何疾病,你都感觉不到疼痛。身体任何组织的炎症你都不会察觉。这一点最可怕,因为别人也不能感知你的疾病。假如患上糖尿病,四肢都烂掉了,也毫无知觉。假如患了致命的疾病,浑然不知,可能前一秒还说说笑笑,下一秒就一命呜呼。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痛觉消失,也叫无痛症,是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常提示脊髓损害的类型和部位。周围种经、脊髓和脑等受损是可出现感觉缺失的。没了痛觉,基本就等于植物人了。没了痛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痛觉……
您觉得失去痛觉会怎样,欢迎留言讨论!最脑洞的留言将有惊喜哦!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现在很多人都在熬夜,睡觉的时间自然少了很多,因此睡眠质量也更重要了。但是生活中往往不是如此,很多人虽然晚睡,但是睡眠质量也是一言难尽,晚睡的觉并没有被补过来。长此以往的话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担,那么在疾病来临前,身体通常会有一些先发征兆,比如说疼痛等。很多疾病并不是突然来临的,而是提前会“打下招呼”。那么如果我们在睡醒的时候有这3种表现的话,我们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门来了,如果再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就晚了。
睡醒后有这3种情况的话,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征兆,要注意了
起床后会头疼
很多人晚上使劲熬夜,早上起不来,好不容易起床后,一整天下来头却总是沉沉的,长期下来肯定会对我们的学习或者是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早上本应该是我们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刻,也是我们学习和工作效率最好的时候,但是很多人早上起来都是比较混沌的。出现头晕和我们的脑部供血有着很大的关系,供血不足的话就会感到脑胀头晕。长时间出现这种状况就应该及时治疗了。
起床后会水肿
正常情况下早上起床后水肿,我们就应该重视起来了。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经常水肿,可能是我们的肾脏出了问题。当人体内的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的话,就会在人的身体上有所展现。除了眼睛外,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出现水肿,如腿、脚、胳膊等,这个时候要注意起来了。
凌晨三四点起夜
一到凌晨三四点,很多人会醒,之后一直醒着到天亮。这个时间点明明很困,但是就是突然醒来,然后怎么都睡不着了,如果只是偶尔有这种现象的话,可能是饮食或者是情绪导致的,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出现的话,那就要重视了。有必要去医院查清状况。
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想要学习、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效率的话,前天晚上就应该好好休息,不能过度熬夜。当过度熬夜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加以纠正不正确的习性,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应该去医院及时就诊。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然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却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期,一项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以下十种恶习最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
1. 在污染严重的闹市骑车:空气污染会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骑车者吸入的尾气最多,同时还要耗费体力,容易引发供血不足。
2. 用力解大便:突发动作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压力剧增,血管斑块活动性增加,容易脱落。
3. 大量饮酒或咖啡:过量饮酒或咖啡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4. 心情抑郁:抑郁与焦虑相伴,导致睡眠质量差,血压、心率升高,对心脏健康不利。
5. 暴饮暴食:过量进餐会导致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消化食物,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6. 性生活纵欲过度:过度兴奋会导致心脏血管痉挛,引发心脏病。
7. 吸食毒品: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8. 吸烟或被动吸烟:吸烟会导致心肌梗死风险增加,戒烟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9. 吃得太咸、太甜:吃盐多会升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风险。
10. 久坐不动:久坐会导致新陈代谢改变,血液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的挑战。尤其是面对家庭成员的离世,许多家长会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让他们回避丧葬仪式和死亡的话题。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让孩子参与丧葬仪式,了解死亡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麻省总医院与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在家庭成员去世的家庭中,95%的孩子参加了葬礼。他们表示,能够向逝去的亲人致以最后的敬意,是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研究表明,孩子们对葬礼的心理需求与成人相似,尤其是8岁以上的孩子,他们能够通过葬礼仪式接受亲人的离世,并表达自己的哀思。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的菲利斯·斯尔维曼博士指出,葬礼不仅满足成年人哀悼的需要,还能为孩子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安慰。在葬礼现场,孩子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例如选择代表亲人的颜色、选择举行仪式的地点等。斯尔维曼博士建议,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葬礼,但应避免向他们讲述过于恐怖的死亡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总之,让孩子参与丧葬仪式,了解死亡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健康成长。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睡得好,精神好’,但你知道吗?睡眠质量不佳,甚至可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近日,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指出,心梗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这一疾病风险不容忽视。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器官仍在辛勤工作。尤其是心脏,始终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也在调节心脏稳态,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在觉醒—睡眠周期转换中,大脑参数的动态变化会影响心率、血压、心脏血供、呼吸等,这种波动在正常人可以耐受,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却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据统计,美国20%的心肌梗死和15%的心源性猝死属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在我国,这一现象也并不少见。夜间或凌晨,我们常常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的高发不无关系。
睡眠呼吸暂停,更是对心脏健康的‘雪上加霜’。在睡眠呼吸暂停期间,每夜可以发生数百次中枢性或阻塞性的呼吸停止,可能对心肺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已知,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
例如,小张,40岁,体型偏胖,患有高血压。尽管服用多种降压药,但血压仍无法降至理想水平。经过医生询问,发现他夜间睡眠打鼾严重,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他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经过1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血压得到明显控制,逐渐开始减少降压药的服用。
据调查,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中,至少30%患有OSAS。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S患者比例更高,达到83%。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治疗OSA才是降压的治本之策。
2008年,国美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联合发表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2009年我国也出台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然而,全社会对睡眠呼吸疾患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需认识到,关注睡眠,也是关爱你的心脏!
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节律异常,其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了解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因与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电信号在从心房传递到心室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心室跳动延迟或减慢。其成因多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等。症状轻重不一,轻度传导阻滞可能无症状,而严重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晕厥等症状。
二、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传导阻滞,可采取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阿托品等药物,以减轻症状。
2. 起搏器治疗:对于中重度传导阻滞,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
3.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梗死溶栓术等,以改善心脏功能。
三、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与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等。
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四、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
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与病因、病情程度等因素有关。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因此,对于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近日,一则悲痛的消息在体育界和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埃塞俄比亚前奥运中长跑女运动员梅斯克伦·勒格斯在怀孕8个月之际突然因心脏病发作离世,令人惋惜。然而,在悲痛之余,也出现了一个奇迹。医生在梅斯克伦离世后,成功从其腹中抢救出一名女婴。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心脏病这一常见疾病的关注。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心脏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病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此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心脏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来控制病情。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法来治疗冠心病。
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梅斯克伦·勒格斯的离世令人惋惜,但她的女儿却成为了生命的延续。这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病的发生,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寒冷的冬季,泡脚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养生方式。然而,近日却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市民在泡脚时突发脑血管动脉瘤破裂,不幸离世。这再次提醒我们,泡脚虽好,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冬季气温骤降,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该市民患有脑血管基础性疾病,在泡脚时遇到天气转冷和深夜这两个诱因,导致血管受到强烈刺激,最终引发悲剧。
以下三类人群泡脚需谨慎:
1. 习惯性冻脚者
脚部受冻后,皮肤、肌肉处于僵硬状态,若突然用热水烫脚,温差过大,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肌肉与骨剥离。建议适当揉搓,使脚部逐渐发热。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神经病变,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易被烫伤。水温过高还易引发足部感染,加速病情恶化。建议水温以37℃为宜。
3. 心脑血管病患者
高水温会刺激神经,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心脏、血管负担,加重病情。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避免泡脚。
此外,泡脚也有其他注意事项:
1.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即可。
2. 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 泡脚后应及时擦干,避免受凉。
4.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泡脚前应咨询医生意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运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运动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运动猝死是指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其中,绝大多数的运动猝死属于心源性猝死,如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这些疾病往往在运动过程中诱发,导致心脏骤停,最终引发猝死。
那么,如何预防运动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和心脏骤停。
2. 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3. 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减少心脏负担。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预防运动猝死。
5.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等,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
此外,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运动猝死,需要特别注意:
1. 有心脏病史或家族史的人。
2. 吸烟、酗酒、肥胖的人。
3.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
4. 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人。
总之,预防运动猝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才能让运动成为健康的助力,而不是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