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何时该用中医下法,须牢牢掌握哪些指针?

何时该用中医下法,须牢牢掌握哪些指针?
发表人:黄继斌

写在前面的话

在前面我们聊过了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的一层层变化。第一阶段,外邪犯表,正邪相搏于肌表,虚者汗出发热,实者无汗发热。渐渐地,热邪向肌肉深层传变,不断消耗肌肉津液。患者出现“项背强几几”症状,当用“葛根汤”类方解之,实者用经方“葛根汤”,虚者用经方“桂枝加葛根汤”,若患者病情不重,颈部津液亏虚程度尚轻,也可用时方《医学心悟》的“柴葛解肌汤”。

 

若治疗不当,肌肉津液匮乏的状态严重下去,就会发为痉病,导致四肢肌肉,难以屈伸,乃至抽搐。此时虚者为柔痉,实者为刚痉。实者用葛根汤,虚者由于津液缺乏程度加深,用瓜蒌桂枝汤,也就是用桂枝汤加上瓜蒌根(天花粉)。

 

不但太阳病会导致肌肉津液匮乏,发为痉病,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也会导致肌肉津液匮乏,发为痉病,其病机在于: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

 

此时导致呕吐的,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一点半夏;出现轻微腹泻,但主要矛盾还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仍然可以用葛根汤;虽然有表证,但“利遂不止”,邪气仅仅残留肌表,主要矛盾转移到了胃肠的,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好了,下面,我们将要面对真正的阳明病了!判断是不是阳明病,需要小心谨慎,伤寒论大量的内容都是在讨论“误下”之后怎么办,可见,该不该用下法,这个指针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所以,我们现在来挑战这个艰巨的任务,从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调胃承气汤”谈起。

阳明腑实证与阳明经证的区别

以无形散漫的邪热,如大热,大汗,大渴,脉大为疾病的主要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阳明经证,可以用白虎汤类方的“清法”去治疗;以有形的热实,例如大便秘结,小便数黄,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为疾病的主要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阳明腹证。

 

为什么要强调“疾病的主要方面”呢,因为所谓无形的热,有形的热,彼此会交叉,即使是阳明经证,因为大汗,大渴,体内津液极端匮乏,患者也有可能出现便秘——所以关键还是要判断,主要矛盾在哪儿。无形散漫的邪热:阳明经证;有形的热实,阳明腑证。中医是一门活的,流动的,精准的手工技艺。

调胃承气汤证的病因就与津液匮乏息息相关:

一、太阳病热邪耗伤身体津液,或者汗、吐、下亡津液,导致胃中干燥,大便秘结。

 

《伤寒杂病论》对此阐述如下: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论第248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

 

二、太阳过经自传阳明,胃中有热,热结于里,所谓“过经”,就是传经病邪由一经传入另一经。

 

《伤寒杂病论》对此阐述如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248条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知,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论105条

 

这个调胃承气汤证,可能出现在患者太阳病津液匮乏时,可能出现在太阳病传于阳明病后,也可能出现在用药错误时(如伤寒论第105条,太阳病传于阳明病,导致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此时当用承气汤类方,却用了巴豆丸。这巴豆性热,味辛,是用于下寒的,现在用于热证,肯定不行。此时患者虽然有腹泻,但因为胃中有热,脉象却是沉而数或沉实有力的——若是真正的阴寒腹泻,就应该是脉微厥——所以,这个下利,是吃错药导致的),我们具体使用时,不应纠结于六经辩证的理论框架,而应直抵病因,直抵现象。

 

病因是什么?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中燥热,燥热虽有,但痞满尚轻,燥屎结而未甚之证。

 

热结成实

那么,调胃承气汤的用药指针是什么呢?

体现在脉象就是不浮,不弱,而实大。体现在全身症状就是,蒸蒸发热,此热犹如蒸笼之热,热聚于内,气蒸于外,患者发热且有汗出。体现在神志,轻则微烦,重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最重要的就是腹诊了:腹部微满,从剑突下到脐上按起来硬而微痛者。为了慎重,还需看二便:小便数赤,小便次数多,每次量少,颜色深黄,甚至红色。大便干燥,排便困难——若出现便溏,则可能是吃错药(例如温下药)引起的,或者是旁流溏垢,内实仍在。所以判断大便的冷、热非常重要啊!

 

此外,若患者已用峻药(如巴豆丸)下之,即使有谵语、燥屎也不可在用大、小承气汤等峻下剂,因为胃气已伤,只可用调胃承气汤稍稍调之。判断准确后,便可以用方了。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伤寒论第29条


芒硝

 

此方,用药非常小心,服法也很谨慎。方中,大黄苦寒泻下,涤荡热邪;芒硝,咸寒润燥,通便软坚;再用甘草二两,以守护胃气,调和诸药,此乃泻下之缓剂。

 

服用时,不是一口气服完,也不是分温再服,少少温服之,小口小口,试探着服,目的不是要峻下,而是取其药气稍稍清热润燥,以此达到胃津自复,胃气自和,胃调则诸气顺畅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气血亏虚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感冒了应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避免服药坏习惯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等沙星类药品可能会抑制软骨发育,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使儿童牙齿染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服。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使用不当会引起耳聋,留下终生遗憾。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造成儿童生长迟缓,影响身高。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五类药物不能与牛奶同食[J].致富天地,2021(03):74.
    [2] 汪艳萍,侯加加,马惠兰.浅谈茶叶与药物的相互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6(06):39-40.
    [3] 蔡士铭,李月红.慢性肾脏病肾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代谢[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89-790.
    [4] 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含可待因感冒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7.
    [5] 澳大利亚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第一代口服镇静抗组胺药[J].中国医药导刊,2018,20(05):264.
  • 三伏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闷热了,最近有遇到很多手上长出小水泡的病人,这种小水泡时不时的冒出来,看起来不起眼,但却奇痒难忍,而且还会反复的脱皮,甚至会露出红红的嫩肉,让人忍不住去挠他。

     

    中医上称这种小水泡为“汗疱疹”。汗疱疹是夏季常见的季节性皮肤病,在初夏的时会开始长,三伏天后会愈加严重,容易反复发作。

     

     

    是什么导致汗疱疹的呢?目前医学上尚不明确,可能跟经常出汗、精神紧张、过敏体质等等有关系。多发于手掌、手指,呈米粒大小的水泡,起初是透明疱液,随着病程变化会出现浑浊,一般的病程在5-7天,疱液会慢慢的吸收,脱屑。

     

    这个过程中会一直伴随强烈的瘙痒。如果你反复搔挠,还会加重症状。

     

    中医上把这类问题归结为湿气过重所致,所以一般中医诊治以健脾祛湿为主。

     

    俗话说“十人九湿”,湿气可以说人人都有,一般症状明显可以不用特意去处理,但是湿气一旦进入到人体内,很快就会无孔不入,进入到五脏六腑,这时候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

     

    1、湿气入肾:脸色苍白、面无血色、小便增多、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腰酸背痛;

     

    2、湿气入肺:气虚无力、胸闷气短、口唇淡白、咳嗽痰多、面色蜡黄无光泽;

     

    3、湿气入脾:身体虚胖有大肚腩、恶心呕吐、精神萎靡、 眼袋下垂、食欲不振、便不成形;

     

    4、湿气入心:心慌气短、胸中郁闷、头晕耳鸣、全身乏力、发胖浮肿、失眠健忘、焦虑烦躁;

     

    5、湿气入肝:脾气暴躁爱生闷气、皮肤油腻满脸油光、口苦口臭、困倦嗜睡、头发脱落且油腻

     

    除此之外,还可能伴随这些表现:面部长斑冒痘,舌苔厚重黏腻,舌头边缘有齿痕,长期便秘,小便混浊大便不成形;性机能减退,对房事不感兴趣女人白带多,阴部潮湿瘙痒;脚部起水泡甚至溃烂;

     

    以上这些症状占得越多,您体内的湿气越盛,不要不当回事!

     

    中医推荐健脾祛湿小金方

     

    “脾主运化”,脾虚就造成运化不利,进而湿气停留在体内无法正常的流转和出,中医上主张,祛湿先要健脾,脾胃强健,湿气自然就没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赤小豆、芡实、茯苓、冬瓜、荷叶、甘草等9种食物,配制成茶包,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喝上2次就可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生病了、产后或者身体的特殊时期,尤其在服中药期间,医生或者老人经常会千叮万嘱哪些、哪些是“发物”不能吃!

     

    您一定特别奇怪,“发物”具体指些什么?

     

    其实发物就是食物,所谓“发”是激发、诱发的意思,也就是有可能损害身体、甚至是加重病情。发物的禁忌在养生和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质是饮食造就的

     

    古时对这类论述的中医著作非常多,涉及的内容和食谱种类也非常广。

     

    中医看病讲究辩证论证,把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型,药物的作用也分为温、凉、补、泻四种,食物当然也能根据本身的性味寒、凉、辛、热,对应疾病的寒、热、虚、实四型性质是否冲突有害,而做出能否食用的判断,什么体质的病人适宜吃什么,不适宜吃什么。

     

    1. 生冷水果类:对于舌苔白、滑、厚、腻的寒湿体质,是不适合食用的;

     

     

    2. 鱼肉海鲜等黏腻食物: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体质是不适合的;

     

     

    3. 辛辣食物:比如煎炒油炸、辛辣刺激、火锅烧烤等,对于舌质红的热性、燥热体质也不适合;

     

    4. 热性食物:比如食用菌类蘑菇、香菇以及牛羊肉等,易导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疼、肝风眩晕等疾病。

     

    中西医在“发物”上的异同

     

    1. 现代医学:

     

    过敏体质怕“蛋禽鱼腥”:

     

     

    比如过敏体质的人不能吃含异体蛋白和组织胺高的蛋禽类、鱼虾海鲜等食物,容易构成过敏源导致人体发生过敏反应。

     

    组织胺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以及嗜酸性白细胞增高等,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诱发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皮疹、瘙痒等变态反应,甚至严重的引起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炎症。

     

    术后、创伤怕“辛辣刺激”:

     

    1)辛热刺激性食物:酒、葱、蒜、花椒、胡椒、辣椒、牛羊狗肉等容易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体温上升,对减少手术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不利,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

     

    2)盐类等:肥肉、海鲜、辣椒、醋酸等食物对水肿病人不利,而杨桃对于属于肾性水肿、肾脏功能差的病人特别不利,因为杨桃易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和上皮细胞损伤而导致血尿。

     

    重油重盐等含钠高的食物,会导致水钠潴留,导致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的阻力增加,并且引起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导致血压的不稳定,影响药物的效果而加重高血压。

     

    2. 中医理论:

     

    一般情况下需要忌口,但有些情况我们却可以借助这些发物的特性来治疗疾病。

     

    抑郁多思宜补气血:

     

    比如平时容易情绪低落、抑郁的人,会建议他们食用一些菌类食物来促进肝气的生发舒达,协助治疗,减轻病症。

     

    对于一些气血虚弱、脾胃虚寒的人,我们反而建议食用一些温热的鸡肉、牛羊肉来改善体力,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

     

    结核病宜两食消散:

     

    对于结节类疾病,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我们会用一些贝壳类海鲜,药食两用的食物来促进结节的消散,来达到软坚散结的目的。

     

    麻疹初期可催发:

     

    比如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使用蘑菇、竹笋等发物,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发物以催发牛痘等,都是利用发物的特性起到良性治疗作用。

     

    或也可通过食物加工来减轻或者消除食物的发性,这跟中药炮制后减轻或者消除毒副作用的原理一样。

     

    比如豆类有很好的补肾益脾、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难消化、易产气,会导致腹胀气滞的反应,如果将其水泡、磨浆、加热、发酵、催芽等方式加工后,其食性明显提高,而各种不良发性得到有效抑制。

     

    有迹可循:古典早有记载

     

    1.《灵枢·五味篇》曾言: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2.《本草纲目》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鱼,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不无道理。

     

    3.《素问·热论》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4.《临阵指南医案》言:“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又说“乱进食物,便是热助,唯清淡之味,与病不悖。”

     

    5.《金匮要略》则言:猪肉与生胡荽同食,烂人脐;鸡不可合胡蒜食之,滞气;龟、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枣合生葱食之,令人病;生葱和雄鸡、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

     

    从古至今“发物”都贯穿在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连接了饮食与体质,甚至是家族疾病。所以,现代人在追逐健康的路上,千万要注意各类发性食物是食用问题!

     

    作者 | 扬州洪泉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朱秋波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经方与酒

    中医经方是指汉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子,若再宽泛些还可以加上唐代孙思邈的方子。所以经方也被称为汉唐方,以“普、简、廉、效”,直达病所著称。

     

    汉唐两代酿酒业发达,人豪迈,极其好酒,那时的人喜欢以酒待客,品酒赏舞,用酒祭祖,取酒作诗,汉代焦延寿的“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直抒胸臆,与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遥相呼应。

     

    汉人好酒,酒的特性便也为他们熟知——酒,甘苦辛,温,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所以他们在开药时,常用酒来做特殊的溶媒。所以,经方中自然少不了对“酒”的运用。那么经方中有哪些酒,这些酒的度数大概是多少,今天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们呢?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经方中有四种酒

    《伤寒杂病论》一共45处,提到了四种酒的“称谓”,涉及到32首经方。它们是苦酒,清酒,白酒,酒。

    何为苦酒?

    苦酒是极其重要的中药媒介,最古老的中药书《五十二病方》即用它来入药疗疾。东汉末年的《释名.释饮食》是这样描述它的:苦酒,醇毒甚者,酢苦也。意思是说,这种酒,味道醇正,厚重,“酢”是酸的意思,“酢苦”就是酸苦了。

     

    苦酒被运用于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乌梅丸等经方中。一般认为,苦酒并不是酒,而是指现在的“醋”。醋苦,温,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之功。

    白酒与清酒

    汉代的白酒,《周礼.天官.酒正》称之为“昔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两季的“陈米酒”;也有人认为它是“事酒”,也就是刚刚酿成的“初熟的米酒”,相当于今天的“醪糟酒”。

     

     

    “醪糟”是以糯米为主要材料的制作成的酒,它口感醇美香甜,酒精含量极少,色质白而浑浊,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尤其适宜新产妇和体虚者服用,在有办“满月酒”习俗的地方,若赴宴,你多能品尝到这种美味。

     

    汉代的清酒,是从冬酿至春,历经三季的“米酒”,它用稻米制成。与“白酒”相比它更为清澈,而香味不减,《周礼》中认为它是最好的酒,可以用来祭祀,怀念先祖。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曹操献给汉献帝的“九酝春酒法”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最好的清酒是在日本,酿造清酒,他们追求极致“清澈精细”的境界,要将米磨去外层后再酿,以便提高酒香的“纯度”,他们最好的清酒,可以将大米磨得只剩8%!也就是说,白酒与清酒,白酒色泽相对浊,清酒色泽相对清。

     

    清酒一般用于血脉病变,借其清纯温通之性,通达血脉,推动血行,并且煎煮后有补养阴血之效,代表方剂是“炙甘草汤”。

     

    白酒(浊酒,醪糟)热力极强,有温阳,通壅之力!可以用来振奋胸阳,通堵、镇痛、救急,代表方剂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在经方中,除了苦酒,清酒,白酒是特指外,还有仅称“酒”者,这时可以酌情选用清酒,白酒中的一种。不过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在经方中,例如“红蓝花酒”,“下瘀血汤”中的“酒”也是特指,特指“黄酒”。理由是,黄酒乃中医中重要的药引,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是汉民族特有的上古之酒,营养极丰富,被誉为“液体面包”,《伤寒杂病论》不可能弃之不论,而且从药效而言,用黄酒做引,效果确实好——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经方中的酒是多少度呢?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源于元代,本草纲目将其称之为火酒,阿剌吉酒。只有蒸馏法才可能酿造出高度酒。

     

    汉代的酒无论清酒,白酒,还是黄酒,采用的都是压榨后自然发酵之法,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酵母菌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经方中酒的度数大约是在零度至十几度之间,不会超过20°。

     

    所以,在经方中,以酒为药时,必须遵循古法,使用高质量,低度数的清酒,白酒,黄酒,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绝对不能使用高度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据统计,只有大约50%的患者朋友能完全遵循医生处方要求的剂量和服药时间服药,大约1/3的人部分遵循,大约1/6的人会完全不遵循。一方面,这是由于很多患者朋友没有理解药物对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与患者朋友未能正确理解服药时间有关,下面这篇服药时间的小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常见用药时间间隔

     

    服药袋或用药说明清单上最常见的用法用量:每日一次(简称qd)、两次(bid)或三次(tid)。需要严格按规定服药,尽量做到同一时间规律服药,如果不按规定次数服药,就难以保证药物发挥足够效应,或者药理效应持续时间不够,反而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

     

     

    每日一次:每日清晨或晚上一次,并保持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某些药物要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激素类药物强的松,早餐后服用最佳,可增加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这些特定要求时间的药物,通常医生会向您交代清楚的。

     

    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严格来说12小时一次最佳,但间隔8小时也能接受。

     

    每日三次:理论上将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最好,但不用这么严格,一般每隔4小时服药一次就可以,如果需要严格按8小时一次,医生处方时会注明8小时服药一次。

     

    常用药服药时间

     

    饭前服药(进餐前30~60分钟):相当于空腹服药,此时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需要在空腹时服用的常用药包括:利福平、阿莫西林、红霉素、四环素类、息斯敏、胃舒平、吗丁啉、莫沙必利、碳酸氢钠、异烟肼、格列吡嗪等(具体以医生医嘱为准)。

     

    饭后服药(进餐后15~30分钟):利用食物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需要在饭后服用的常用药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黄连素、心得安、维生素B2、鱼肝油、西比灵、血脂康、螺内酯等。

     

     

    饭时服药(进餐少许后服药):能及时发挥药力,加上油类食物有助于药物的吸收。适宜于饭时服用的常用药有:头孢呋辛酯片、拜唐苹、灰黄霉素、万爽力、洛丁新等。

     

    睡前(睡前30分钟):如镇静催眠药(安定等)、他汀类降脂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缓泻药(果导)、驱虫药(肠虫清)等,一般在夜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必要时服药:多指发热、疼痛时,服用一些对症治疗的退热药和止痛药。比如退烧药,体温高于38.5度了就可以服药一次,如果体温不高了,就没有必要用药。

     

    常见慢性病服药时间

     

    高血脂:降血脂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晚上睡觉前服用最佳。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铁、亚铁等铁剂,宜在胃酸分泌最活跃的时候用,晚间胃酸分泌最高,故晚8点服用最佳。

     

    糖尿病: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通过刺激胰岛细胞产生降糖效果,口服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为宜。双胍类降糖药(二甲双胍)通过促使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降糖效果,因此宜饭后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可使饭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减小,要求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

  •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

     

    中医是如何预防心律失常的?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术,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心律失常这种疾病近几年的发病率非常的高,但是大家预防的效果却不是很好,那么,中医是不是有好的预防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预防心律失常的。


    1、保持精神愉快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之中,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喜为心志,笑为心声,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选择适当的居住环境


    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影响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健康长寿。人类适宜的生活环境应有,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室内宽敞适中,光照调和,自然通风良好。


    3、有合理的起居作息


    起居有常是养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起卧有时,生活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养神气,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衣着调摄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着衣制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掌握适度,使其具有防护、保健作用。


    4、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保证机体气机通畅,血脉调达,五脏安和的重要环节。贪逸无度,过度劳累,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而致病。因此,应做适当的体育锻炼。

     


    5、饮食适宜


    饮食要全面调配,因人而宜,五味调合,营养全面。就餐注意定时、定量、卫生,注意避免过度油腻、厚味、生冷。多食益气养血、益心气、养心阴的食品,如小米,大枣,鸡蛋,红糖,龙眼,胡桃,鱼等。同时戒烟酒。


    上面介绍的就是中医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帮助。心律失常是会给大家带来一定危害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工作牵绊了自己享受生活,挣钱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健康的身体,有了钱又能怎样呢。

  • 许多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会立即回答,会,怎么不会呢?接着脑中立即浮现出几句口诀来:风热感冒,银翘散;风寒感冒,败毒散;气虚感冒,参苏饮;暑湿感冒,香薷饮;阴虚感冒,葳蕤汤。

     

    这种思维在多数人心中简直根深蒂固,已然套路化和模式化了。可怎么区分这风热,风寒呢?有云看鼻涕的,清涕为寒,浊涕为热;有云看脉象的,风寒脉浮,风热脉数。但是啊,流浊涕者照样有恶寒重,发热轻,淌清涕的,依然会发热甚,微恶风。至于浮脉,多数表证多出现啊。不过,这些都是表象,我们治病得看实质。

     

    实质是什么?

     

    实质就是分清表里虚实,辨准阴阳寒热。现在浅显谈谈,怎么用“经方思维”治疗虚人感冒。一个患者来就诊了,低热,畏寒,流涕,一派表证之象。这时要分清是实人,还是虚人。

     

     

    所谓虚人,一言以蔽之:身子较弱,皮肤较白,腠理细腻稀疏。所谓实人,概言之就是:体格壮实,肌肉发达或肥胖,皮肤粗糙结实。假设,患者是虚人,那么我们脑子立即要浮现出“桂枝汤”三个字。

     

    桂枝汤发汗缓,虚人能够承受,麻黄汤类发汗烈,虚人承受不住,所以我们治疗虚人感冒要以桂枝汤类方为主。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如果患者虚的症状重,出汗不止,且皮肤湿冷,时有嗜睡,脉微细,一派阴霾之象,此时患者就是表阴证,在亡津液的同时开始亡阳,于是光用桂枝汤不行了,得加一味附子。附子有振奋阳气的作用,能够改变人体沉衰的趋势。桂枝加附子叫“桂枝加附子汤”。

     

     

     

    如果患者在罹患表虚证的同时,伴有“腹满而胀”或便秘,时有腹痛,此时不可用泻下剂,因为胃气较弱,此时应当把桂枝汤中的芍药的剂量增加一倍,于是叫“桂枝加芍药汤”。

     

    如果患者反而出现了,腹部不满,气上冲胸,也就是呕、奔豚、上气、呃逆等一系列气机向上冲逆的症状,这时就要去掉桂枝汤中的芍药,这叫“桂枝去芍药汤”。如果患者伴有咳嗽、喘息、痰多者,则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名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汤对于虚人咳喘效果是很不错的。如果患者表虚的同时出现了心悸、失眠、多梦等一系列悸动、烦躁、不安的症候,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此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治疗虚人感冒的加减变化还很多,其变化严谨有度,法度森严。当然,我们不是说《伤寒杂病论》之外的方子治疗感冒就没效,而是说中医不管治疗外感,还是治疗杂病,必须摒弃套路化,模式化,“临床路径”化的思维,那是西医思维,而要时刻关注患者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变化情况,然后选用合适的经方或时方。

  • 所谓运动养生,是指通过运动的方式,活动身体各部位,促进气血流通,来实现维护健康、增强免疫力、防止肥胖、改善机体各方面功能、减少疾病、延长寿命、延缓衰老。

     

    因为长期不运动,危害众多,最首要的变化就是变肥胖,肥胖后导致三高、各种心血管疾病、皮肤松弛等;长期不运动还会导致手脚不灵活、记忆力下降、消化不好、肺活量下降等,从而导致疾病从生。

     

    运动能益五脏,有助于健康

     

    前贤也曾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可见古人早就有运动养生的意识,这点从很多古代文籍记载和壁画中看出。

     

     

    从中医看,运动能益五脏: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肾藏相火;心主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动运动深呼吸能宣畅肺气。且肺主降浊,肺气宣畅则浊毒易于排出体外。由此说,运动后深呼吸不仅能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更有助于排出因抑郁、忧愁、生气、怨恨、烦恼等不良情绪所导致的痰浊水饮淤血等的留滞。

     

    运动锻炼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亦可因深呼吸而加强肺的排浊,所以有助于健康。若五脏阳气通畅,自然不生疾病。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同样的疾病,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运动养生也是一样,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耐受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体质可以分为8种基本类型:平和、阴虚、阳虚、气虚、痰湿、淤血、湿热、阳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不光运动方式、饮食起居、四季养生、药食进补等方面都要区别对待,如果选择不当,不止是起不到养生疗效,还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疾病。

     

     

    首先运动要适量,是指运动的量要达到个体身心的最佳适应次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比如散步以每天万步为宜,步行速度要依据年龄和自身健康状况而定。

     

    其次要愉悦,是指运动时要个体身心保持轻松、舒畅的整体愉悦状态,不要带着愤怒或者不悦去做养生运动,这样对健康更有益。

     

    运动始终讲究适度

     

    运动要有度,过度运动反而会耗伤阳气。阳气为生命的根本,运动可升阳,阳气升发,则生命力自然旺盛,但过度耗阳,即是耗损生命。

     

     

    《素问》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运动,即会伤损健康,尤其是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从中医讲汗液也是人体的津液,过多外泄会耗散精阳及中气。如果汗出后再受凉感外邪,最易使邪气深入,并且长期消耗阳气,阳损及阴,最终阴阳两损,不利于健康。运动养生以微微出汗、不过于疲劳为最佳。

     

    运动养生的方式

     

    运动的方式自古以来多种多样,自古流传最多的各种徒手健身术,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八卦掌、气功、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古时多用于竞技格斗、御敌防身,现在已经成为民众很好的养身保健方式。

     

    1. 五禽戏: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历史悠久,相传其徒弟习五禽戏而活至九十有余,所谓五禽,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而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2.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派创派祖师张三丰所创,是目前练习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健身武术,目前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积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体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引导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清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3. 太极剑:也为张三丰所创,以手中之剑为武器,剑可脱手,远近收缩自如,汇集阴阳两极之气,无论剑之轻重,也可以远近收缩自如,它兼有太极拳和剑术两种风格特点,清灵柔和,绵绵不断,重意不重力,优美潇洒,剑法清楚,形神兼备的剑术风格。

     

    4.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

     

     

    5. 气功:古代又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6.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之所以将这套动作比作“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此套动作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

     

    7.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创,是针灸、推拿医生的基本功,其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

     

    现代人最简单最常用则是散步,当然任何运动都讲究规律、持久,百姓有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还有跑步,速度要适宜,距离要适度,太慢起不到健身锻炼肺活量的作用,太快则为竞赛而非健身了,距离一般不超过3公里为宜。还有现在流行的各类健身操、美体舞蹈、器械健身、游泳等,这些健身房一般配备齐全,但建议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以免练习不当而受伤。

     

    作者 | 朱秋波 扬州洪泉医院 中医内科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中药治病,正确的服用方法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清代名医徐大椿云:“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服法中忌口是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忌口即服用中药时饮食方面的禁忌。

     

    《本草纲目》中也有许多服药忌口内容,如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藻;黄连、胡黄连忌猪肉、冷水;苍耳忌猪肉、马肉、米泔;桔梗、乌梅忌猪肉;仙茅忌牛肉、牛乳;吴茱萸忌猪心、猪肉;丹参、茯苓、茯神忌醋等。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记载服药忌口112条之多。

      

     

    服药忌口是人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阻碍药物吸收的食物

     

    油腻、肥厚、生硬的食物,不易消化,阻碍药物吸收,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应避免,这属于服药忌口的一般通则。如《本草经集注·序录》载:“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鱼鲙腥臊。”《千金要方·服饵》载:“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

     

    2.改变药物药性的食物

     

    某些食物会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性,降低药物的疗效。服用滋补中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服用活血化瘀药时,忌食蚕豆、鱼、酸冷食物;服用温里药时,不宜食生冷瓜果等;服用清热药时,忌服烟、酒、薤、姜、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服用化湿药物时,忌食生冷瓜果、饴糖、糯米、猪肉等。

      

    3.会加剧病情的食物

     

    有一类食物称“发物”,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

     

     

    如蘑菇、香菇等,过食这类食物易致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

     

    海鲜类大多咸寒而腥,如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症。

     

    发物易引起发热、发疮、上火、动风、生痰、胀气以及诱发痼疾等,常见的发物有羊肉、猪蹄、鹅肉、牛肉、海鲜、香菜、韭菜等。治疗皮肤疮疡肿毒,禁食发物。

     

    4.和药物同用后导致其他病变的食物

     

    有些食物和药物同用后会导致其它病变或不良后果。如《东医宝鉴》载:“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萝卜则能耗诸血,令人发早白。”意思是服用地黄、何首乌时,食用萝卜,则会耗诸血,使人头发早白。

     

    总之,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忌口也不能忽视“辨证论忌”。如疾病属寒证,症见体质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热,四肢发冷等,则应忌食寒凉生冷之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热证见面目赤红、发热、痔疮下血、心烦失眠者,忌食生姜、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等。

  • 我曾经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女性,但自从月经量开始减少后,我的生活就像被打乱了节奏。每个月的那几天,总是让我感到焦虑和无助。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压力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我开始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尝试了中药、西药,甚至是传统的补佳乐和克龄蒙,但都没有看到明显的改善。我的气色也变得越来越差,总是感到疲惫和虚弱。中医诊断我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但即使服用了大量的补气血和滋补肝肾的药物,我的月经量依然没有增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注册了账号并开始了在线问诊。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并要求我拍摄舌头的照片以便进行舌诊。通过对话内容的分析,医生认为我主要是月经量少,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医生建议我服用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治疗,并且强调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我对中药颗粒的服用方式和效果感到满意,医生为我开具了处方并直接下单,送药上门。整个过程非常便捷和高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月经量逐渐恢复正常,气色也明显改善。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月经问题带来的困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就医方式,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这种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方式,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

    月经量少的治疗与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月经量少的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月经颜色变淡等。易感人群主要是女性,尤其是30岁以上的女性。 推荐科室 妇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2. 合理膳食,多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 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 气虚体质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容易出汗、食欲不振等症状。女性由于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气虚体质。

    以下是一些调理气虚体质的方法:

    1. 饮食调理:气虚体质的女性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补血功效的食物,如萝卜、牛肉、猪排骨等。萝卜炖牛肉是一道很好的食疗方,可以同时补充气和血。

    2.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3. 药物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量服用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4.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气虚体质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坚持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 脸色蜡黄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往往与气血亏虚有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因此,通过饮食调理来补益气血,是改善脸色蜡黄的有效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双补的食物既可补气,又能补血。常见的气血双补食物包括猪肉、猪肚、牛肉、鸡肉等。这些食物搭配一些中药,如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可以更好地发挥补益气血的作用。

    气血双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通过长期饮食调理来慢慢改善。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通过饮食改善脸色蜡黄的情况:

    1. 增加补血食物的摄入:如猪肝、猪血、鸭血、甲鱼、海参、蛤蜊等。

    2. 增加补气食物的摄入:如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猪肚、山药等。

    3. 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

    4. 多吃富含维生素B12、叶酸、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等。

    5. 保持饮食多样化,避免偏食。

    除了饮食调理,以下方法也有助于改善脸色蜡黄:

    1. 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气血生成。

    2.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3.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气血亏虚的疾病。

  •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直到那天我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我我有脑供血不足和气血亏虚的问题。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我开始四处寻找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注册了账号并预约了一位中医专家。接下来的对话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

    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要求我上传舌苔照片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身体状况。通过对话,我了解到自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肝郁脾虚和肾气不足引起的。医生开具了中药膏剂的处方,并详细解释了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医生建议我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进行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线问诊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它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现在,我已经恢复了健康,并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

    脑供血不足和气血亏虚的中医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脑供血不足和气血亏虚的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乏力、气短、手脚冰凉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调理:根据医生的处方服用中药膏剂,注意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生活习惯调理:适当进行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4. 心理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5.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2024年9月5日凌晨,邯郸市的张先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男科医生进行了在线咨询。张先生最近频繁出现性生活、莫名勃起、烦躁以及脱发等问题,令他十分困扰。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了解,医生初步判断张先生可能患有湿热肾虚失精、气血虚引发的脱发等问题。

    在对话中,医生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的态度,逐一询问张先生的生活习惯、饮食、排便、性生活等情况,并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医生还提醒张先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遵守相关法规,体现了其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最终,医生为张先生调整了中药方子,并提供了详细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张先生对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表示满意,表示会继续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在线调理和治疗。

  •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尤其是进入工作后,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最近三个月,我开始出现宫寒体湿、脉极弱的症状,感觉自己像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鼠,随时可能倒下。每天早上起床都变得异常困难,需要花费比平常多一倍的时间才能爬起来。即使是正常上班的日子,我也只能勉强维持,完全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更不用说这次的七天连续培训了,早上比平常早两小时起床,常坐导致腰酸背痛,已经有体力不支的苗头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贴药贴、泡艾草浴、吃中药、服用精神类药物……但似乎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直到我遇到了主任医师常瑜,我的生活才开始有了转机。

    通过线上问诊,常医师详细询问了我的病史、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并且要求我拍摄舌正面照片以便更好地判断我的体质。最终,他诊断出我是气血亏虚的典型症状,并开具了一份中药泡水代茶的处方。这个处方包含了黄芪、白术、防风、浮小麦和党参等草药,据说可以有效地补气止汗、调理脾胃、增强体力。

    在常医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按照处方泡水代茶,每天喝上几次。虽然刚开始我对这种方法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它的效果。早上起床不再那么困难,腰酸背痛也减轻了许多。即使是在连续培训的日子里,我也能坚持到最后,体力不支的苗头也消失了。

    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我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专业的医生,获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调理建议。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这种服务,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健康、更美好。

    气血亏虚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气血亏虚的典型症状包括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等。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长期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情绪波动大的人群中。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红肉、鸡蛋、豆类、绿叶蔬菜等。 2.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黄芪、白术、防风、浮小麦、党参等草药泡水代茶,具有补气止汗、调理脾胃、增强体力的作用。 3.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4. 心理调理:如果气血亏虚是由于情绪波动大引起的,可以尝试进行心理咨询或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 我是一名30岁的女性,最近总是感觉身体不适,经常出现崩漏的情况。每次来月经时,血量很多,持续时间也很长,甚至有时会出现大出血的现象。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令我非常担忧和焦虑。为了寻求帮助,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在线问诊。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并告诉他我之前去过当地的医院进行检查,但结果显示子宫附件情况正常。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认为我可能是中医所说的气血虚、脾虚导致的崩漏问题。他建议我可以选择中药调理观察看看,并注意加强身体营养,多吃些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增强体质,不要过度劳累和熬夜。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崩漏问题仍然反反复复出现。医生解释说,中成药物都需要恢复时间的,至少要服用三个月以上。我对此表示理解,并决定继续服用中药,同时也会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希望能够早日康复。

    崩漏的中医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血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等症状。气血虚、脾虚是中医常见的辨证类型,可能导致崩漏的发生。易感人群包括长期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大等人群。 推荐科室 妇科 调理要点 1. 中药调理: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当归、黄芪等; 2. 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如鸡肉、鱼类、豆制品等; 3.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 4. 心理调节: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5.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血气不足,这个看似女性专属的词汇,却并不局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可能遭遇血气不足的问题。那么,男性血气不足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血气不足?又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一、男性血气不足的表现

      1. 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

      2. 肢体酸痛:肌肉、关节酸痛,活动受限。

      3. 头晕眼花:头部昏沉,视力模糊。

      4. 舌淡苔白:舌头颜色淡白,舌苔薄白。

      5. 舌苔剥脱:舌苔脱落,出现光滑的舌面。

      二、男性血气不足的调理方法

      1. 调整饮食:多吃富含铁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如红枣、葡萄、花生、黑色食物等。

      2.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

      3.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 中医调理:可以尝试中药调理,如当归、熟地黄、黄芪等。

      三、血气不足的预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铁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血气不足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会影响生活质量。男性朋友们要重视血气不足的问题,及时调理,保持健康。

  • 分开后睡不好觉可能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气血亏虚等原因有关。心理因素如思虑过多会导致心神不宁;环境因素如嘈杂或极端温度会影响睡眠;气血亏虚可能导致心神失养。建议通过沟通交流释放压力,改善居住环境,遵医嘱服用药物进行调理,必要时及时就医。

  • 我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脾胃不佳、脱发严重、姨妈不调,这些症状像一团乱麻缠绕着我,让我感到无助和焦虑。每天早上醒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头发稀疏,脸色苍白,心情也随之低落。即使是最简单的日常活动也变得困难重重,连工作和社交都受到了影响。

    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和药物之后,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与一位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了线上咨询。医生耐心地听取了我的症状描述,并详细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最终,医生诊断我为脾虚湿盛、气血亏虚,并开具了一份中药颗粒处方。

    在服用中药颗粒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小改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我的身体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天的治疗和调理,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脱发减少,姨妈量增加,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稳定和积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当我们真正面临健康问题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避免小病变大病。同时,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脾虚湿盛、气血亏虚的中医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脾虚湿盛、气血亏虚的常见症状包括脾胃不佳、脱发严重、姨妈不调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等问题,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推荐科室 中医内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 2. 中药治疗: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按时服用中药颗粒,注意药物的保存和使用方法。 3.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4. 定期复诊:在服用中药颗粒的过程中,定期与医生进行线上或线下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