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病人到医院后病情加重,是什么原因?

病人到医院后病情加重,是什么原因?
发表人:李建华医生

医生动动嘴,患者吓成鬼。

 

对疾病的恐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是对生的渴望,但就目前的医患关系来说,本人实在是不敢恭维,这其中有患者的原因,但也有医生的原因,是什么把医生和患者逼到了对立面了呢?

 

 

今天门诊,本人看了一个13岁的中学生,父母陪着一起来看病,小伙子一活动有点憋气,到当地医院查了心脏彩超,彩超报了个三尖瓣少量反流。而小伙子的父母询问病情的时候,医生说了一句:“瓣膜反流,要是再加重的话,可能就需要手术”!

 

这一句不得了,把小伙子直接吓得哭了起来,父母见状,也赶紧跑来大医院来做检查。我义正言辞,斩钉截铁的告诉小伙子的父亲,这个反流绝对绝对没有事,不用害怕。在我坚定的安慰下,一家三口才破涕为笑的离开了医院。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医生动动嘴,患者吓成鬼”?

 

仔细思量,这个医生说的倒也没有毛病,如果再加重的话,可能就需要手术,这个真的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其实像这样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的少量反流,在临床上经常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瓣膜进一步加重到需要手术的时间,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所以,患者持续追问是原因,医生陈述事实是结果,但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足,才是这件事发生的关键。

 

其实,这样的案列还有很多很多,患者因为自己不懂,或者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病情,被吓得“更重”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怪谁呢?

 

但愿医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给病人解释,也但愿患者能有更多的耐心去进行聆听。但事实是,医生没时间讲,每天门庭若市的患者使得看病成为一种精神负担。患者没有耐心听,一天两天效果不好就要找更为牛逼的医生或者医院。

 

这,或许正是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造成的。

 

 

让我们,都停下来匆匆的脚步,好好沟通,好好交流!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中医理论并非源自于哲学,而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果!

     

    疫情爆发后,中医的连花清瘟和刮痧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之后,中国乃至世界对于“中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1]!

     

     

    自2019年12月末以来,在中国政府在强有力的政策和指挥下,新冠肺炎的疫情基本控制在国门之内,也为世界争取了2个多月的“缓冲期”。

     

    中药为何会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对“疫毒”相关的现代多种病毒具有广谱性抑制作用的中草药。

     

    如有报道指出:广陈皮、桑寄生、藿香、紫苏叶、佩兰等对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芩、黄连、黄柏、银花、柴胡、贯众、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含羞草等对呼吸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多花水仙、接骨木等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板蓝根、荆芥、薄荷等对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蒲公英、鸭脚木等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等。在抗病毒患者的治疗中也常用苦参等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中药的抗病毒作用,往往不是特异性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起到阻止病毒侵害人体的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对“疫毒”认识系统全面,从“疫毒”的成因、感染途径,到“疫病”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齐备,再到历代医家不计其数的成功治疗案例,均彰显中医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并重的优势。

     

    而中药复方的“多兵种、全方位”协同作战,更是战胜包括目前新冠肺炎在内的各种新疫病的关键所在,值得重视和推广运用[2]。

     

    以前,“刮痧”备受争议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电影——刮痧。

     

    电影讲的是留居美国的一家人,因为孩子发烧使用刮痧退热,而被美国政府误会“虐童”,最终险些失去孩子抚养权的故事。

     

    但近些年“老外”也开始逐渐接受了“刮痧”这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除了中药方剂之外,中医还有砭、针、灸、按跷、导引等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砭法刮痧也是可以治疗瘟疫的。参考中国历史,刮痧则是中医临床治疗瘟疫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中医角度,顾植山教授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ⅥD-19”疫情的发生,燥、湿、火、寒都有,六淫杂陈,错综复杂。

     

    “伏燥”和“木疬”之气是贯穿始终的病机之本,随时变化的火、湿、寒等是病机标。尤其新冠肺炎的重症,都是内燥较甚者。因此,把新冠病毒感染一概称为“肺炎”值得商榷。

     

    在治疗上,除了中药之法外,中医六术之首的刮痧,具疏通经络,驱邪外出之功,还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且刮痧方便易学,取材亦相当容易,易于推广[3]。

     

    刮痧也能提高免疫力?是真的!

     

    大量临床实验证明,李氏虎符铜砭刮痧发现,刮拭胸腺可有效激活机体T淋巴细胞输出量增加,提升自愈力、免疫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费景兰在临床通过刮拭胸腺对T细胞亚群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在刮痧前、刮痧后30min、24h、72h分别留取血标本检査T淋巴细胞。

     

    结果显示:

    1)刮痧前CD4/CD8、T细胞CD3(+)降低,提示机体免疫力低下;

    2)刮痧后30 min CD4/CD8、T细胞CD3(+)升至正常;

    3)刮痧后24h、72h后CD4/CD8、T细胞CD3(+)均处于正常范围,提示机体免疫力恢复正常。

     

    因此,刮痧可调动人体气血运动,达到强肺补气之功,在治未病及既病防变方面优势突出,可有效阻挡或减轻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希望居家隔离群众或一线抗疫的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都能够采取刮痧等方法,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阻击疫情蔓延[3]。

     

    温馨提示:

    我们在这里郑重的提示您,如果发生了疑似症状,还是不要自己在家中坚持或者拒绝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医院会根据您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东浩,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A].医学争鸣,2019,06:45-48;

    [2]李济仁,李艳,新冠病毒来袭 中医为何可以发挥作用?[N].健康报,2020-3-18(005);

    [3] 王雷,费景兰,温媛媛,李道政.中医刮痧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https://doi.org/10.13729/j.issn.1671-7813.Z20200182

     

    审稿人 | 京东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袁玉琴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很多时候,人们去医院看病总是当成一锤子买卖,希望能够像游戏中回归泉水一样,期待一次性能够将自己的病情治愈。

     

    但大部分疾病真的是看一次就能好嘛?

     

    01 难缠的疾病

     

    实际上,绝大多数疾病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一次性解决掉的。

     

    且不论那些谈之色变的癌症、重症疾病,也不说那些常规手术有可能出现的诸多并发症,单单讨论我们大多数人群都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疾病,就可见一斑——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这些慢性疾病,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够控制解决掉的,哪怕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感冒、腹泻,也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

     

     

    这个时候,诊后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诊后管理呢?

     

    02 慢性病和手术后要当心

     

    首先,就是诸多慢性病的患者,那些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的患者。

     

    慢性病患者在我国占据着巨大的人群比例,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在2019年,我国居民由于慢性病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据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8. 5%。

     

    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是慢性病中最主要的 3 大死亡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在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中的患病比例,高达27. 5%,也就是说将近四个成年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

     

    例如高血压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什么时候暂时停药,什么时候换药,药物引起了一些副作用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患者自身通常难以解决,更不要说如果病情出现了一些变化,患者更是难以判断,此时就需要诊后管理的参与。

     

     

    除了慢性病患者需要诊后管理,手术后人群也同样需要诊后管理。

     

    不论是何种手术,都需要进行术后观察,这个过程通常会在医院进行,观察一周或者三天、五天等等,来判断有没有一些术后并发症,但实际上有些并发症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此时患者往往已经出院。

     

    03 诊后管理的意义

     

    每种疾病的发生都有病因和诱因。医生在医院的工作,一部分是针对症状来治疗,例如身体哪里不舒服,出现了什么表现,就针对这个表现去用药,痛了止痛,血压高就降血压,血糖高降血糖……

     

    一部分就是想办法去除病因和诱因,例如身体内长了瘤子把它切掉,某个器官出现了一部分病变,就想办法将病变的部位去除或者控制住,例如在冠心病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就在动脉中放一个支架将狭窄的部分撑开。

     

    但无论是控制症状,还是祛除病因,都往往需要长期坚持。

     

     

    除了那些已经彻底根治的疾病,实际上每个症状、病因和诱因还未祛除的病人,都需要参加诊后管理。说了这么多,诊后管理的意义,相比各位小伙伴已经很清楚。

     

    总而言之,诊后管理,能够方便患者一方面针对自己的症状变化及时和医生沟通,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医生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后续病情处理,让患者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应对疾病,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

     

    04 线上诊后管理

     

    但是很多时候,患者往往无法及时参与到医生的线下诊后管理。

     

    例如有些患者是在北京、上海等医疗发达的区域看病,但本身居住在另外的城市中,出院后想要再次就诊咨询,自然是颇为困难的。

     

     

    患者自己的工作学习时间也往往和医生的工作时间出现冲突,导致无法及时参与诊后管理,此时一种新型会诊管理方式便应运而生——线上诊后管理!

     

    通过互联网在线和医生沟通,线上诊后管理能够极大方便患者向医生及时阐述自己病情变化,并能够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意见。并且有着正规平台的监管,线上诊后管理也将拥有极大的安全信任保障。

     

    线上即可完成诊后管理,还在等什么呢,不要再因为种种原因拖延了你的病情变化啦!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等。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一、典型症状

     

    病理性重现: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创伤性体验重现,又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幻想)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症状闪回等。
    频繁出现相关梦境: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在梦境中,患者也会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患者常常从梦境中惊醒,并在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对遭受过的创伤持回避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患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情感麻痹:从外观上看,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与人疏远、不亲切、害怕、罪恶感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患者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患者的情绪,患者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人,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听天由命,甚至觉得万念俱灰、生不如死,严重的则采取自杀行为。


    二、伴随症状

     

    抑郁,可以表现为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焦虑、思维迟缓等,有时可有消极自杀的倾向,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是与下降等,通常发生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后发生。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三、其他症状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四、并发症

     

    创伤性应激事件不仅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样会引发其他的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还有物质依赖等精神疾患,同时会共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

  • 曾媒体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单亲妈妈为救儿子贱卖房产15万,救命钱被闺蜜骗走10万。抱着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这则新闻,原来这个单亲妈妈自离婚后一直独立抚养儿子。2年前儿子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情况十分危急。医生说这种白血病预后比较良好,但是治疗费用比较昂贵。高额的治疗费让她不堪其重,她万般无奈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情,无助的她在寒风瑟瑟的冬天抱着路边的树木放生痛哭。为什么她会这样绝望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ALL,是急性白血病下一个小的分支,主要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的患者病程比较短,可以无贫血。但是,很多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处于重度贫血的阶段,上文提到的儿子就是确诊时已经重度贫血。关于感染,超过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同时还会伴有出汗、怕冷等症状。

     

    虽然白血病本身就会引起发热,但是很多时候发热预示着继发感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本身引起的发热不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退热,而继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则可以。ALL引起的继发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口腔粘膜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部位,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热痛出血等。

     

     

    其次比较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如果感染发生在肛周时,就会引发肛周炎、肛周脓肿等。出血就比较好理解了,大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早期以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部位以皮肤、牙龈等较常见。急性白血病会引起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可侵袭淋巴结、肝脾、骨骼、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淋巴结就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个比较常见的浸润部位,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较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维持治疗,都是以化疗为主。临床上VP方案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础用药。成人的急淋预后与患者的染色体、融合基因等相关。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比较良好,但是这是以高额的医药费为代价,单亲妈妈的卖房款被骗,这就是她绝望痛哭的原因。

  • 为什么去医院看病,医生会问有没有医保?这中间有何“猫腻”?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不生病,因此一些身体上的病痛有需要去看医生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医院的医生总是在给我们看完病之后询问我们有没有医保,不由得让我们心里直打鼓,是不是医生想多赚我们的钱,故意给我们开一些很贵的药方,事实上医生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询问我们这些问题呢?想必这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部分人的想法吧。 


    今天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谈谈这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请留言赐教!

     

    作为一线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患者打交道,也就是每天会和医保打交道,我也会经常问患者有没有医保,是何种医保?至于为什么要问有没有医保,是何种医保呢?

     

    我们先来看看医保类型,之前医保分为职工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职工保险就是有工作单位或者有灵活就业的人群交的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农民交的保险,而有一部分城镇户口的人群,既没有职工保险也没有农村合作医疗,属于自费人群。

     

     

    后来取消了农村合作医疗,分为城镇职工保险和城乡居民保险,统称为社会保障卡,就是把农村户口和城镇没有职工保险的人群统一到一起变成了城乡居民保险,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医保。所以说医保是国家的一个福利政策。

     
    有政策、有福利,也就会有限制了,享受权利就要承担义务,这是前提条件。

     

    知道了这些就好解答为什么问有没有医保的问题了!

     

    第一、如果要住院的话,大家知道肯定是先要交付押金,如果有医保,那么押金就可以少交,再有就是有好多职工保险的人群,医保卡里的钱有很多,花的就是医保卡里的钱,现金付的就少一些。而对于城乡居民保险呢因为报销比例比职工保险低,所以钱就会比职工保险多花一些,押金也就需要多交一些,没有医保的人群都是自己垫付的,押金就要交的更多,特别是刚住院的前2天,化验、检查的会比较多,花费也很多,所以自费的交5000块钱押金很快就没了,而职工保险的交了1000块钱押金,却能用好久。

     

    第二、有的社保用药报销是有限制的,现在医保用药,除了说明书限制外,又另加一条医保限制,比如说现在的氯吡格雷,只限于心梗患者及支架患者应用一年。

     

    再来看有些注射用药,比如泮托拉唑注射液要求,要用于说明书标注的疾病且有禁食医嘱或吞咽困难的人群,如果你不符合条件医保就不给与报销 。

     

    超过此范围开药医保会处罚开药医生,严重的时候要吊销医保处方权。所以医生一定知道你是不是医保人群!

     

    第三、医保患者药品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其中丙类药物属于自费药物,住院期间如果你是医保患者需要应用丙类药物,医生会和你商量是否应用此药,如果同意应用此药则需要签字自费应用,如果你不同意就不会给你应用此药,如果你是医保患者,丙类费用医生没让你签字,而擅自应用了,除了患者要找,医保也会处罚医生。如果不是医保患者就不需要此种手续了。

     

    丙类药跟医保报销有关系,甲类药90%报,乙类药可以报一部分,丙类药属于自费

     

    第三、有人说医保患者,医生就会多开药的问题。现在医保都限制药占比,就是说用药有一定比例的,超过此比例医生又会被处以3-5倍的罚款,别说胡乱开药,现在就是你求着医生用药,医生也会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的,要不然赚的工资还不够医保罚款呢。

     

    第四、我回村里听母亲说村里好多人不交居民保险,说是没用,医院看是医保患者就多给花钱,不上医保就给花的少,最后算下来是一样的!事实真是如此吗?用事实说话

     

    工作期间偶尔也会遇到有人会不交城镇居民保险的,我就用我们心内科常遇到的情况说明问题。

     

     

    比如心梗了需要放支架,那么一个支架+手术费用+导管+造影剂等费用大概是2.8万,如果交城镇居民保险报销的话自己只需要花费1.4万左右,而你自费的话呢,则是2.8万全是自己掏腰包,这种情况下除非你舍命不舍财,选择放弃支架,否则钱一分钱也省不下。想想每年的医保费250元,哪头合算?

     

    那么对于自费患者和医保患者用药,医生会区别对待,是真的么?我回答你,是真的!

     

    对于自费的患者医生自然会选择相对廉价的药物,想办法给这部分人群省钱,除非你是大款,不需要省钱(大款除了医保还都有商保,所以假设根本不成立),自费人群除了一些外地人就是头脑不开窍自以为医保没用的人群,这部分人大多处于经济条件不好的状态。

     

    考虑患者经济条件,想给患者省钱,就会选择便宜药物。那么就有人要问了,既然有便宜药,为什么要还给用贵的药物呢?

     

    用吃饭举例:吃一顿饭,只给你吃大米饭+咸菜你能吃饱,但是如果你条件好,或者能报销你肯定希望吃大虾甚至还想喝点酒。

     

    治病我就用心衰举例,用硝普钠、硝酸甘油,利尿的效果差,可能就用好一点的药物,特殊的药物(为了避免广告嫌疑这里隐去药名)一支小600,能报销,如果没有医保,费用这么高,医生也怕你花钱多,所以基本不会提议给你用,但是病情又很重,到最后也许还要用,用5支3000块钱,自费都是自己掏腰包,而医保报销80%,自己只花600,报销60%自己花1200.

     

    而对于医保患者能报销,他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他希望用稍稍档次高点的药物,所以价格差距就有了。有人中午饭,馒头、咸菜你也能吃,但如果有人给你报销午餐费可能就吃鲍鱼海参了。

     

    上面就是我对为什么住院就问有没有医保的简单分析,有说的不对,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多指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再加上对被疫情传染的恐惧。有些人出现了烦躁,睡不着觉,担心,害怕等症状。其实大部分的症状等疫情过去之后会消失的,大家不用太担心。如果这种情况对你的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进行心理疏导。

     

    案例简述

     

    来访者:男,30岁;自诉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恐慌,总是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但上班和生活又必须每天出行,导致每天焦虑,甚至有些强迫症。

     

    不敢靠近人,不敢打车,坐地铁只敢站着,不敢摸门把手,每天多次量体温、洗手,总觉得口罩不安全,一天换三次。每天一进门就赶紧换衣服,觉得衣服上有病毒,又担心病毒会从衣服上带到家里。

     

     

    每天清洗很多次,自己也觉得非常麻烦,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高度关注疫情信息,手机不离手;每天活在恐慌之中,盼望疫情早日结束。

     

    咨询次数:3次

     

    咨询方式:网络咨询

     

    案例类别:疫情防控

     

    运用的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咨询经过:

     

    经过三次咨询,分析原因主要是对当前疫情认知不准确、不充分,甚至有夸大、盲信各种小道消息,导致恐惧和焦虑叠加;

     

    加之不知道怎么合理应对,被各种信息困扰,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保险”。通过认知梳理、行为指导,数次咨询引导后,其恐慌心态得到有效缓解。

     

    经验感想

     

    疫情当前,作为普通大众,对病毒感染的恐慌、对亲人安危的关切、对疫情防控的不确定认知、对各种真假信息的迷茫、对突然被隔离被待业以及各方面严峻态势的惯性紧张,造成了较为深重的焦虑心态,如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近期不少来访者咨询疫情心理建设问题,我梳理此文以供大家参考,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期待疫情过去、春暖花开。

     

    第一,对疫情要有正确的认识

     

    疫情确实有很强的传染性,死亡率也比较高,大家对疫情有恐惧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

     

    这些恐惧和焦虑可以激发我们身体的能量,可以帮助更好的保护自己!像来访者这样的人一般很少被感染,因为他们处事小心谨慎,身体往往还不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一些失眠呀,呼吸困难呀,头晕,胃口不好,嗓子不舒服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他们很可能没有真正的身体疾病。

     

    第二,自己通过官方渠道、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的基本知识

     

    保持对疫情的正确认知,相信国家和政府、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会以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专业、更全面的能力去防控和阻击疫情。

     

    第三,处理好焦虑心态

     

    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化,影响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在大事件面前,要有大事件的心态,看淡一些小情绪、小得失,有效纾解焦虑心态。

     

    把不期而至的假期延长、被迫宅家、不能上班,当成一种额外的福利,补课家庭生活,体验居家快乐,做好自我修行,改善亲人关系,把假期当成幸福的加分期。

     

    第四,严密做好个人防范

     

    对疫情保持敬畏,按官方指导切实做好科学、严密防范,勤洗手,多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第五,更加关注身体健康

     

    这次疫情,等于给全民做了一次健康教育,大家都真正懂得了免疫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道理。

     

    利用居家时间,坚持做“三好学生”,吃好、睡好、心态好,保持积极心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用餐时间,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作息增强免疫力,给自己一次健康的机会。

     

    我们一起好好努力,科学应对疫情,期待春暖花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有病了执意不去医院,也不吃药,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但要去探求病人为什么不去医院,无非以下几种心态!陈大夫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态……

     

    一、自信这点病无所谓

     

    其实所有的心态中,这一点估计是最为重要的,有人说他觉得病小无所谓,不管病大还是病小,大多数不去医院不吃药的人,都是自信他所得的病对自己影响不大的疾病,所以才如此自信的不去医院不吃药!如果他能感觉到疾病是会危急他生命的,我觉得大多数都会去医院,除非他真的不想活了……

     

    二、讳疾忌医型

     

    这种人群,也占据了不去看病不吃药人群的一部分,他们害怕去面对到医院后可能要面对的现实,怕怕查出来以后可能要面对的恐惧!所以迟迟不敢去医院,但这类人群,只需假以时日,能够面对问题以后,都是会去医院的!

     

     

    三、条件限制型

     

    这里的条件,主要是就医条件,比如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困难,害怕花钱,才拒绝就医的,多数都是一些老者,艰苦了一辈子,谈到花钱,就害怕的不得了!其他还有一些条件限制的,比如不能独自去医院,不能独自买药,无人照料,等等等,因为条件限制,使得就医成为一种负担,从而使得不想去看病,不想去吃药!

     

    四、真的不怕死型

     

    这样的类型,大多数抱有多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甚至有些压根就不想活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去就诊或者吃药!这个就不属于需要我解释的类型了!

     

     

    有好多人会说,还有其他类型啊,比如医生太黑,不敢去看病,害怕被过度医疗等等,这样的其实都可以归结到第一种类型,还是这类人群认为自己的疾病还不至于危急到生命,真的他们要认为自己的病会危急生命,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医院的!

     

    不管怎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不管怎么样想,最起码在他的理解和认知中,不去医院看病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大于去医院看病的获益的时候,他们就会拒绝去看病和吃药了!

     

    亲,你有这样的想法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医学在进步,但为什么进步的医学确不能让所有的人不生病呢?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我觉得医学还不至于进步到让人不会死亡的地步,最起码短时间内不会。但医学的进步确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医学进步如此快,病人确越来越多呢?

     

    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的结果

     

    如果翻开我国人均寿命的历史,你会惊奇的发现,从建国到现在,我们的人均寿命已经提高了将近一倍。以我国为例,建国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到1970年我国的人均平均寿命已经到了59岁,但到了2015年的时候,我国的男性平均寿命已经到了男性74岁,女性77岁。你可以想象,在儿时我们的记忆中,50多岁的人就已经身体佝偻,头发花白的肯定是很平常的事。但现在呢?年近50身体倍儿棒的绝对是大多数。

     

    可能有人有疑问,这个和得病的人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正是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才使得患病的比例和人数在不断地上升。国人中有高血压2.9亿,心血管病3亿,由此可见,许多人带病生存是常态。所以,人均寿命提高是病人增多的原因之一。

     

    二、老龄化严重的结果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是我国目前不争的事实,而中年以后,身体逐渐走下坡路的事实,会让更多的人带病生存。以2000年为例,我国老龄人口大约10%左右,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10个老年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8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经20%还要多,也就是说,总人口增长不明显的情况下,每100个人中老年人增加到了20多个。而预计到20年后,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

     

    还有人会问,老龄化和生病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道理就更简单了,老年人距离不愿意面对的死亡越来越近,各个器官老化,生理机能变差也是事实,所以,老龄化严重的后果直接就是病人数量的增加。

     

     

    三、物质水平和健康意识提高的结果

     

    随着新农合和医保投入稳步提升,全民医保已经不是梦想,随着农合医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看病的门槛真的越来越低了,可能会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想过吗?原来在农村,去县医院看病的已经是大病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把看病不再局限于县城,去市里省里甚至北上广已经变得很现实的事情。看病的门槛越来越低了,所以愿意到大医院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君不见卫生院还有小医院门可罗雀,但大医院门口确门庭若市,这不能不说是物质水平提高的结果。

     

    健康意识的提高当然也是和物质水平提高是有关系的,手里有钱了,看病报销了,生活富裕了,更多的人也就更关注自己的健康水平,健康体检,治未病,保健养生,使得更多人愿意积极诊断、早期治疗,所以,医院里人满为患的现象表现为医院越好越明显。

     

    最后,科学的看待和分析,陈大夫认为这些是主要的原因,如果你非要和医生扯上关系,我只能说是医生看病越来越好了,否则,更多的人是死亡而不是带病生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医生的水平和所处的医院有关系,但也和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国食管癌高发地是豫北的一个县级市林州市,全国许多大医院,特别是很牛逼的大医院的医生做个食管癌可能都需要三四个小时左右,但在林州市有个食管癌医院,哪里的医生做的最多的手术就是——食管癌。

     

    所以,在林州市做个食管癌,可能就需要两三个小时左右,这里讲的水平指的是手术水平,和所处的医院就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和这个人所经历过得食管癌手术数量有关系。

     

    这里的水平,诚如《卖油翁》里的经典台词一样——无他,为熟尔!

     

    那么一个医生的水平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

     

    1.平台

     

    有个经典的段子,叫一起毕业的同学,分配到县医院就是县医院的水平,分配到市里就是市里医院的水平,分配到中央,就是国家级的水平。段子终归是段子,但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平台决定了你跃起以后能够够到的高度有多高。平台不一样,接触到的病人群不一样,平台不一样,形成的思路诊疗模式不一样,平台不一样,以后的结局也不会一样。

     

    2.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终将是一个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再好的平台,也有不成器的职工。再不好的平台,也有牛逼的人物。所以,个人的能力也决定了你能够跳跃的高度和远度。平台不好,能成大器,才是更牛逼的生活方式。

     

    3.机遇

     

    有人会有疑问,水平和机遇有什么关系?这里也讲个段子,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对牛顿是个机遇。苹果砸到你我头上,可能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顿饱餐。所以,水平的高低,和你的机遇也有很大关系。

     

    4.水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相对的意思是指在某个领域可能人家是领先或者牛逼的,但在另外一个专业或者亚专业可能就是落后的,没有十全十美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牛逼的人物,只有在某个专业做的风生水起和相对不错的人。相比较疑难病可能大医院专家更牛逼,相对于阑尾炎,可能县级医院做的更多。所以,水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其实看病和医生的水平有关系,但有时候和另一些人文的东西也有很大的关系。沟通和医生都是一味药,同样是一味药,两个不同的医生开出去的效果就不一样。

     

    所以,水平有高低,但沟通无止境。

     

    县医院可以有大牛,大隐于市的大牛,县医院也有不成器的医生。

     

     

    记得,牛逼的人不一定都在最牛逼的医院。但牛逼的医院一定有很牛逼的医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未知往往带来恐惧,因为害怕恐惧而踌躇不前,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事情。

     

    冰冷的手术台,闪烁着寒光的手术刀,带着口罩、看不清脸庞的手术医生,有些病人会因此害怕手术,这并不是无法理解的事情。

     

    但很多时候,只需要勇敢前进一步,一切都会豁然开朗。如何消除病人的恐惧,让病人不再害怕手术,是李虎医生行医多年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事情。

     

    受访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科 主任医师 李虎
    文 | 医心医意
    监制 | 黑凤梨

     

     

    一位老人颤巍巍地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老人腿部有些变形,右侧膝关节向外翻着,远远看起来双侧大腿和小腿就像一个大写的X字母。

     

    “哎,也不知道这老毛病什么时候能好?”老人腿部膝关节隐隐作痛,他按着膝关节缓缓坐了下来,此刻电视上正在播着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

     

     受访医生:李虎

     

    李虎医生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科的主任医师,被邀请到这期节目,讲述如何用绿色运动疗法去治疗骨关节病。

     

    李虎主任的节目,就像一束耀眼的光,瞬间照亮老人的眼睛,让老人一拍大腿,激动地收拾行李,连夜坐飞机从江苏泰州来到了北京。疼痛,让老人一刻也不想等待。

     

     

    老人专门找到李虎主任,挂了李虎医生的门诊号。“医生,我绝对不要做手术!”这是老人的第一句话。“他们都跟我说要做手术……”老人显得有些激动:“打针可以、吃药可以,但是就是不要手术!”

     

    李虎主任皱了皱眉,询问了老人的经历。老人因为骨关节炎,已经去过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医生,打过很多针,吃过很多药,膝关节疼痛症状都没有好转,所有医生都告诉老人——你必须做手术。

     

     患者面诊

     

    老人对李虎主任哀求道:“我就是看了主任您的那期节目,才燃起一丝希望找到您。您看我的情况,能够通过绿色运动疗法治疗吗?”

     

    李虎主任看着老人外翻的膝关节,沉吟了片刻,缓缓地说道:“老人家你也看过我的节目,我是不轻易提倡做手术的,我的原则是,只有病情到了一定阶段,到了必须要做手术的情况,我才会决定为患者做手术。”

     

    但李医生紧接着摇头道:“但是——你已经是晚期的骨关节炎了。”那期节目中的病人,都是早中期的骨关节炎,所以才能够不做手术。

     

     医患沟通

     

     

    “你的情况……运动康复疗法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了。”李虎主任实事求是地说。

     

    李虎主任的话语让老人有些恐惧。千里迢迢跑过来,终究还是要无功而返吗?李虎主任默默判断着情况。这位老人的右腿已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形,关节破坏也很严重,只能通过关节置换手术来彻底解决。

     

    该如何打消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呢?李虎医生缓缓地道:“对于老人家你而言,如果想要治好腿部的疼痛,只有去做手术,换一个关节,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老人沉默而纠结着,似乎对手术有着难言的抗拒。

     

    李虎医生话音一转,转而问道:“老人家你为什么不想做手术呢?”老人嗫喏道:“疼。”“做手术,很疼!”在很多人旧有的观念中,手术意味着危险,意味着开刀,意味着疼痛。

     

     手术中

     

    但事实是真的这样吗?李虎医生笑了笑,为老人看了一部分自己所做过真实的手术案例。

     

    “老人家,在我近几年做过的四五百场手术中,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手术后都会告诉我,手术的过程中没有感到任何疼痛,你相信我吗?”李虎医生真诚而认真的态度让老人有些动摇。不过老人还有一个害怕手术的理由。

     

    “但是——做了手术,换了一个关节,能支撑多长时间呢?还不是几年又得再换一个关节,重新做手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自古以来便有的观念,更别说关节这个大器官了。很多人都认为,换关节,肯定用不了多少年。但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也一直在进步着。

     

    李虎主任对担忧的老人解释道:“在最初人工关节刚刚发展的时候,人工关节几年需要更换一次的情况,的确存在。但现在,人工关节的材料经过无数科研人员的研发,已经改良了很多很多,现在哪怕用30年甚至40年都不是不可能的。”

     

     人工关节

     

    “所以啊,不用担心做完手术还要再做一次手术的情况发生。”李虎主任耐心的安慰逐渐打消了老人心中的顾虑。“那……就尝试一次吧?”李医生继续给老人展示着近期其他类似患者手术前后的腿部对比,效果终于让老人心动。

     

    手术开始!

     

     

    有时候,只要踏出一步,就会发现原来恐惧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老人在不知不觉间做了手术。

     

    术后,明媚的阳光照亮了病房,老人躺在病床上微微舒展着双腿,喜悦萦绕在心头。“原来,手术过程真的一点也没感到疼!”老人笑容一直挂在脸颊:“现在,腿一点儿也不疼了!手术后到现在,就没疼过!”

     

     欣喜的患者

     

     

    其实李虎主任遇到过很多因为害怕手术而犹豫不决的病人。李虎主任现在对于此类病人,往往会选择一种特殊的方法——让“前辈”来现身说法!不久前,李虎主任还遇到过另外一个病人。

     

    那是一个北京的女性患者,退休前是一位注册会计师,因此不管是经济条件还是知识水平都是很高的,没有手术费用方面的担忧。但是,这位病人腿疼了很多年,腿疼的时候,一瘸一拐的,甚至出远门时需要坐轮椅。

     

    她一直到87岁,才在李虎主任的劝说下进行了手术。这位病人同样看过很多地方,同样因为害怕手术带来的疼痛而一直不愿意进行手术。对待这类患者时,李虎主任总是会拿出自己的珍宝——一些经过手术病人同意后录制的视频。这些视频中,做完手术的病人们,愈后情况都很好,术后甚至健步如飞!

     

     高龄患者术后状态

     

    李虎主任看着视频,对着病人说:“你问我疼不疼,我不知道,我也没做过。我只能给你展示做了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来让你们看看他们到底疼不疼。”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亲眼看到过的东西总是更令人信服,这个方法往往很奏效。看到这么多前辈来现身说法,恐惧自然就慢慢消退。因此李虎主任的这个方法,总是很奏效。

     

    那位87岁的老人就是这样被说服。按照以往,像她这样这么高龄的患者,一些医院都不再进行手术了。很多患者及患者的家属其实也慢慢接受了长期卧床的现实。

     

     

    但总有光能够打破黑暗。李虎主任相信,只要打破恐惧,积极地进行关节手术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李虎主任的团队不会因为年龄和困难而退却。在李虎主任团队高超的医术加持下,这位87岁的老人家做了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

     

    在术后第5天,病人转到了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在术后第8天的时候,李虎主任去看望这位老患者,询问术后情况。

     

    “现在疼不疼啊?”李虎主任这样询问时,老人家特别开心地道:“不疼!现在你看我的膝盖伸直、打弯,都不疼!”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