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母亲救患儿卖房筹高额医药费被骗,什么病让她痛哭?

母亲救患儿卖房筹高额医药费被骗,什么病让她痛哭?
发表人:赵彦鹏医生

曾媒体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单亲妈妈为救儿子贱卖房产15万,救命钱被闺蜜骗走10万。抱着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这则新闻,原来这个单亲妈妈自离婚后一直独立抚养儿子。2年前儿子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情况十分危急。医生说这种白血病预后比较良好,但是治疗费用比较昂贵。高额的治疗费让她不堪其重,她万般无奈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情,无助的她在寒风瑟瑟的冬天抱着路边的树木放生痛哭。为什么她会这样绝望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ALL,是急性白血病下一个小的分支,主要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的患者病程比较短,可以无贫血。但是,很多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处于重度贫血的阶段,上文提到的儿子就是确诊时已经重度贫血。关于感染,超过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同时还会伴有出汗、怕冷等症状。

 

虽然白血病本身就会引起发热,但是很多时候发热预示着继发感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本身引起的发热不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退热,而继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则可以。ALL引起的继发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口腔粘膜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部位,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热痛出血等。

 

 

其次比较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如果感染发生在肛周时,就会引发肛周炎、肛周脓肿等。出血就比较好理解了,大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早期以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部位以皮肤、牙龈等较常见。急性白血病会引起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可侵袭淋巴结、肝脾、骨骼、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淋巴结就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个比较常见的浸润部位,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较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维持治疗,都是以化疗为主。临床上VP方案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础用药。成人的急淋预后与患者的染色体、融合基因等相关。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比较良好,但是这是以高额的医药费为代价,单亲妈妈的卖房款被骗,这就是她绝望痛哭的原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像各种影视剧里塑造的桥段和角色一样,男主或女主角最后因为白血病而被迫分离,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别离。戏剧来源于生活,一个在服刑的爸爸深知生活中的白血病远比影视剧里的可怕,知道患了白血病就意味着生命从此暗淡无光,可以说没有太大希望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健康快乐的生活,为了救治身患白血病的儿子“千里转监”,厚重的父爱令人感慨。

     

    如今,很多人会把骨髓移植(现医学上多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白血病的救命稻草。或许骨髓移植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这个耗资巨大的治疗手段其成功率却不是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乐观。并且术后复发的概率也占了移植案例的一半以上。

      


    因为骨髓移植成功不仅单指移植骨髓的那台手术是否取得成功,而是包括很多步骤全都一一克服才算是成功:

     

    1.前期寻找到合适的骨髓骨髓并成功配对,就像连接Wi-Fi一样,连接点有很多,能不能有正确配对的密码配得上才是关键问题。

     

    2.在等待移植这个万分煎熬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就已经精神及体力不支率先垂范了,即使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来源,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往往不再适合做移植。

     

    3.克服了前期的种种困难,终于移植手术成功,但真正的抗争才刚刚开始—-术后排异反应。很多白血病患者不是死于移植骨髓的手术台上,而是在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中被折磨的奄奄一息,最后甚至被残忍地剥夺生命。

      


    4.骨髓移植并不是万金油,在很多情况下,骨髓移植之后的各种并发症也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因素,比如常见的急性胃肠道反应、肝静脉闭塞病、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及特发性肺炎综合征合并各类感染等。临床工作者最担心的除了继发的恶性肿瘤外,各类感染也是分分钟能夺去病人生命的存在。

     

    根据现有的临床以及实验室研究来看,骨髓移植成功只是指患者机体的外源细胞存活以及替代成功,并不代表白血病就治愈了。因为部分白血病细胞能够在被替代时逃过一劫或者因为基因携带的关系持续出现,即使短期内手术成功了,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后,数年又会发病。并且白血病在接受了骨髓移植之后,确实有大约50%的患者会再次复发,复发后需要再次接受化疗等系列治疗以缓解病情进展,并且复发后的病情往往比初次发病更为严重。

      


    但是生活也并不都是那么悲观的,随着科学界对白血病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如今看来不太乐观的骨髓移植成功率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一项很普通的治疗手段,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就目前来看,随着移植技术的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已经渐趋稳定。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如何克服术后的排异反应,而在于移植供者的选择困难,至少有了配对成功,才能看见一线希望。

  • 采访专家 |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 李江波
    文 | 黑凤梨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受访医生:李江波

     

    疼,是最突出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面临孤立的刘甜甜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不得不放弃银行工作的闫爽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竞争压力山大的张德民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疼痛背后的真相是......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反复就医,又找不到问题,让人奔溃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你越关注它的症状,它就越欺负你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药物可不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性格孤僻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李江波主任的治疗策略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躯体形式障碍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结语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看医生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 首先是请神经内科会诊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然后是医生、护士以及家属不断地宣教,最后就是王医生精心安排的陪伴计划。

     

    每天上班前,王医生会去和奶奶聊天,他知道了奶奶现在翻身很痛,希望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身上测血压、输液等管子及电线让奶奶很恐惧。王医生告诉奶奶手术的时候也会有这些管子及电线,现在可以先适应一下。

     

    每天下班后,王医生会去和奶奶聊天,他知道了奶奶特别喜欢小儿子,当年爷爷因“右派”被拘留那年,小儿子刚刚出生,之后爷爷再也没有回来,奶奶说爷爷的脾气也和王医生一样好,很亲切随和。王医生告诉奶奶没事的时候可以先练习趴一趴,因为手术是需要趴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

     

     

    每天只要一有空,王医生就去和奶奶聊天,他知道了奶奶喜欢吃豆腐脑,喜欢院子里那棵枣子树,也喜欢屋檐下的喜鹊。一周的时间,奶奶熟悉了王医生的陪伴,现在奶奶只要一听到王医生的声音,心里就非常开心,她就像把心里的话都说给王医生听,可是奶奶的记忆已经没有多少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奶奶对王医生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奶奶还是经常喜欢骂人,经常觉得自己被囚禁了,但是这时候只要王医生一出现,奶奶就平静下来,她要和王医生讲她的小儿子,讲院子里的枣子树,讲门前的喜鹊,讲她现在背部很痛,起不来,她有很多的话要讲。。。

     

    王医生明白,这个时候是可以给奶奶尝试一下手术了,术中,王医生为了更加稳妥,录了一段奶奶小儿子和她说的关切的话,必要的时候给奶奶循环播放。

     

     

    手术非常顺利,王医生和奶奶一边聊天一边完成了手术,整个过程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奶奶很配合。

     

    手术结束后的第二天凌晨,奶奶睁开眼睛,她看到大女儿在陪护床上睡觉,其他子女都还没有过来。

     

     

    奶奶自己动了动后背,发现翻身已经不痛了。她尝试着坐起来,发现也不痛了。她接着又尝试着站起来,还是不痛。

     

    于是,奶奶慢慢地走到门口,她在静静地等王医生。她想告诉王医生院子里的枣子树,告诉王医生门前的喜鹊,她更想告诉王医生的是她的背部已经不痛了,从此奶奶的记忆又多了一块碎片!

  • 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大娘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看病。大娘说,这个孩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才5个多月,但是最近几天一直是发烧的状态,用了退烧药当时降下去体温,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烧起来,这让她很担心!

     

     

    我从病因开始问起,希望能得到有效的证据作为诊疗参考。没想到刚一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烧,这位大娘已经是委屈又气愤的样子了,开始跟我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我就说他妈妈不会带孩子吧,好好地开什么窗通风啊,最后把孩子折腾病了,说她还一百个不乐意!”从大娘的抱怨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上班族,平时也没空带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孩子的奶奶在带。然而孩子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我捕捉到了重要信息,她说:“趁他父母不在,我赶紧带他来看看中医”。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奶奶来纯中医门诊这件事可能不知情,草率处理并不是负责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劝说孩子的奶奶,这件事应该告诉孩子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让他们知情是不妥当的。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很不情愿,找出了理由来搪塞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拨通了儿媳妇的电话。我坐在大娘旁边,明显感觉到了孩子母亲的强烈反对,言辞间满是谴责…大娘悻悻地挂掉了电话,但还是坚持要求大夫给开中药退烧,抱着孩子在诊室不走。

     

     

    这个情景,让大夫很是为难。我跟大娘解释道:“不开药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并不同意您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一家人,您最好还是征得大家同意,统一了意见再来就医比较妥当,否则即使开完药,回家后也可能因为吃药而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反复劝说下,最后大娘抱着孩子无奈地走了,刚出诊室就接到了儿媳妇催着回家的电话,“我知道了,我们不看了不就得了嘛,孩子出了事你们自己负责就好!我尽力了!”

     

    看着大娘抱着孙子走出门诊的落寞背影,再想想电话另一边儿媳妇声嘶力竭的“命令”,不禁感慨“小儿难养”。一方面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金贵,父母得子不易,爷爷奶奶也视若掌上明珠,两辈人常常因为养孩子理念及习惯差异而闹矛盾,有的甚至导致儿子儿媳闹到离婚。另一方面,关于孩子生病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也曾见过儿子儿媳妇责怪老人带孩子看西医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抗生素等西药副作用较大,所以排斥西医。


    笔者在此要告诉大家的是,中西医各有优势,找到负责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不论如何,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好好说,动辄“训斥”,实在不妥。

  • 近日,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的一条微信刷爆了朋友圈,内容是一位产妇被推进产房生孩子时,突然把一张纸条塞到了他手里,上面写着:“大夫,一会儿如果发生了意外,不管外面那几个人怎么说,都先保我!”想必这个产妇是被“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给吓到了。而实际在临床上真的有先保大人或先保孩子一说吗?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桥段,用来突出夫妻情深或婆媳矛盾,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种桥段跟抗日神剧一样,相当不靠谱。实际上,产科任何时候都是把保证大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必要时,甚至会以放弃孩子为代价,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妇产科曾经有个地方转院来的孕妇,由于产前检查不到位,妊娠七月的时候子痫发作,被送来时已经昏迷。子痫,通俗来讲就是因为怀孩子导致的抽风。孕妇情况危急,此时只有尽快把孩子剖出来,才可能挽救孕妇的生命,但孕妇的丈夫却担心孩子月份太小不能存活,迟迟不肯签字。

    由于产妇子痫前期未加重视,孩子在宫内缺少养分供应,生长发育迟缓,现在只相当于六个月大小,加上产妇抽风后宫内缺氧,孩子在肚子里已经奄奄一息,救活的可能性很小。但尽早做手术对拯救大人的生命却至关重要。孕妇的丈夫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托关系在当地医院查了是个男孩,能不能两个都救。”“如果不尽快做手术的话,孕妇再次抽搐很可能就没命了,那肚子里的孩子就更不可能保住了,只要孩子出来,我们肯定会尽力抢救的。”在医生的解释下,丈夫签了字,孩子被拿出来时已经没了呼吸。

    临床上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医院自是会竭尽全力保全母子双方,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医生会给出最优的救治方案来供家属选择,并不是非得牺牲一方才能挽救另一方的生命。孕妇跟腹中的胎儿常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并不会像电视剧那般简单,想保谁就保谁,更多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连救死扶伤的大夫都决定不了谁生谁死,岂是家属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得了呢?

  • 冬季来临,意外总是在猝不及防的瞬间发生。

     

    你可能很难想象:

     

    家中随手搁置的一杯热茶,足以造成一个婴儿大面积烫伤;

     

    一盆刚出锅的热汤,可能毁掉一个7、8岁孩子的人生;

     

    还有常被用来取暖的暖手宝、暖贴和热水袋,使用时稍有不慎就能造成低温烫伤……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在中国,每天被烧伤和烫伤的儿童就有2万余名。要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就要让家长和孩子们知道如何预防烧烫伤、如何在烧烫伤发生后进行急救。

     

    一个无意识的举动 救了孩子一命

     

    每当回忆起出事那天的情景,小涵妈妈都心如刀割。

     

    为了不让3岁的小涵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小涵妈妈带着女儿来到深圳生活。一直以来,小涵妈妈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倾尽了心血。

     

    百密总有一疏,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天,小涵妈妈提起一个刚灌好开水的暖水瓶,准备放到桌子上,谁知暖水瓶的内胆突然爆裂,滚烫的开水夹杂着银晃晃的碎玻璃渣倾泻而下,一股脑全淋到了蹲在桌子旁边的小涵身上。

     

    孩子的身体像是火烤的石头上被泼了一瓢水,瞬间冒起了热气。她惊慌失措地尖叫:“妈妈,疼!”

     

    情急之下,小涵妈妈一把抱起孩子冲到水龙头下,用凉水不断冲她的头部。“被滚烫的热水直接浇下,我知道她一定很疼,那种疼痛我根本不敢想象。”小涵妈妈回忆,“我当时就想着冲了水她会凉,身上会舒服。”

     

    直到小涵被送去医院,妈妈才知道,正是这个无意识的举动让她救了孩子一命。

     

    经诊断,小涵全身多处被开水烫伤,烫伤面积达32%,住院期间,医生还给小涵下过几次病危通知,经过抢救,她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小涵面部恢复情况

     

    事后,医生对小涵妈妈说:“孩子的命是你救的。如果不是你把她抱到凉水下冲,她很有可能坚持不到来医院。”

     

    因为小涵头部被冲了凉水迅速降温,孩子的头部、脸部都没有留下任何瘢痕。但在没有冲到凉水的背部,瘢痕就很严重了。

     

    急救不当 伤害将伴随孩子一生

     

    相比之下,田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一次,奶奶将刚炖好的汤放在了地上,好动的田田玩着玩着,一不小心跌进了汤锅里。

     

    家人们慌乱地从锅里捞起田田,此时,孩子身上已经起了一层被灼热的红色。邻居闻讯赶来,告诉田田的爷爷奶奶“面碱可以治烫伤”,于是,一把把白色的食用面碱就这样抹在了田田被烫伤的皮肤上。

     

    在农村,很多人被烧烫伤后都会采取偏方土法进行治疗,比如用醋、酱油、蜂蜜、草灰等涂抹伤口,比如紧紧地将灼伤的部位包住,保护起来。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错误的急救方法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田田被送进医院时,伤势已非常严重。他不但被滚热的汤烫伤,抹在皮肤上的面碱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化学灼伤。即便是治愈后,孩子臀、腰和背部也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瘢痕。这些暗红色的瘢痕像盔甲一样把田田幼小的身体裹住,让他无法挣脱。

     

    紧紧“裹”在田田身上的瘢痕

     

    在偏远山区,因缺乏急救知识导致的烧烫伤,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还不仅仅在身体上。北京爱无痕烧烫伤康复关爱中心的创始人、烧伤整形科医生孙便友曾经遇到一个来自贵州山区的小男孩,他在摩托车修理铺玩耍时,淘气地把汽油弄到了身上,结果一回家烤火取暖,身上便着了火。

     

    “孩子和家人没有现场急救知识,导致烧烫伤后果非常严重,留下了严重的瘢痕和肢体残疾。”孙便友说。

     

    即使后来,小男孩到北京做了急救手术,手部和肩膀的活动功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他脸上的疤痕始终无法消除,给孩子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因为给他治疗,我们相处了好长时间,他没有主动跟我说过一句话,也不爱抬头看人。”

     

    预防 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烧烫伤意外的频频发生,也说明中国的家长和儿童普遍缺乏正确的烧烫伤预防和急救知识。

     

    2015年,孙便友曾到中国台湾的长庚医院参观,当他走到烧伤科时,却发现走廊里的灯没有开,病房的门也是关着的。
    “我当时非常惊讶,我在北京的门诊每天都要接几十个烧烫伤者,这里的烧伤科却没有病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接待人员告诉他,台湾在1988年就成立了儿童烧烫伤基金,宣传烧烫伤急救五步骤:冲、脱、泡、盖、送,台湾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这个知识。

     

    “台湾这几年很少发生烧烫伤了,这个科室已经收不到病人。”

     

    联合国健康组织也曾发表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挪威普及“儿童烫伤预防教育”7年后,挪威儿童的烫伤率减少至一半以下。

     

    预防,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2016年,北京爱无痕烧烫伤康复关爱中心同台湾儿童烧烫伤公益基金会签署了“冲、脱、泡、盖、送”的知识产权授权协议,并组织专业团队为孩子们开发了儿童预防烧烫伤的课程——《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课堂》。

     

     

    这套课程不仅教孩子们如何正确认识烧烫伤、鉴别生活中的热源、烧烫伤急救的正确方法,也教他们如何与烧烫伤患者做朋友,让孩子学会自救,也学会帮助他人。

     

    4年来,北京爱无痕烧烫伤康复关爱中心已走进全国28个省,1027所学校、幼儿园、社区、机关单位及公共场所,通过线上和线下共培训志愿宣讲师2800人,直接受益人数近24万人。

     

     

    一次烧烫伤意外的发生,不仅让孩子身心重创,高昂的手术费用往往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支持“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项目,让预防烫烧伤的科普教育惠及每一个家庭,让孩子们不再遭受烧烫伤之苦。

     

    *本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供稿。

  • 刘小姐祖上曾经任过嘉兴知府,家居住在嘉兴保忠埭,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她生病那年,二十二岁,正是桃李年华,尚未出嫁。她患病初期,主要症状是发热,当地的医师说那是“温病”,然后给她开方。那个时候,嘉兴医院中没有检验设备,没有X光机,不能做细菌培养,更不能做药敏试验,于是她只能接受望闻问切,然后服中药。她病了两个月,先后换了五、六个医师,病却越来越重了,眼看就要香消玉殒。

     

     

    她家人和上海的医学家恽铁樵先生熟悉,于是,绝望之中,把她带去上海就诊。 这时的她已经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形销骨立,身体热不退,遍身无汗,每天仅仅能够进食一两羹,尿少,气短,精神恍惚,似睡非睡。要知道,那时不能输液补液, 所以体液代谢紊乱的她已经很危险了。恽铁樵先生给她四诊,她脉数,舌太厚腻而灰润。给她用温度计测体温,那时用的是华氏温度计,测下来相当于摄氏温度40度。

     

    恽先生又翻了翻她以前的处方,开始是淡豆豉,后来是鲜石斛,然后又是羚羊、犀角、代赭石、旋覆花,接着是紫雪丹,最后则是糯稻根,穞豆衣。一派清热滋阴之药。恽先生也很紧张,心想,这是长期误服凉药导致的啊,这病恐怕救不了,干脆推辞吧?

     

    但是,医者父母心,恽先生反复思考后,还是决心把这件事承担下来。他开了一方,用麻黄附子汤加减。开方后,端给刘小姐服用。然后他陪刘小姐家人去上海鸳鸯湖游玩。他在湖畔的烟雨楼中凭栏眺望,此时是八月,光线绝佳,湖中舟楫,来来往往,水面上菱和芡实的叶子,在水面上铺了一层绿茵。

     

    虽然风景绝佳,但是大家的心思都放在患者身上,游了片刻,便意兴阑珊而归。恽先生一回去,就立即去看病人,此时刘小姐的脉更快了,如同骤雨急落,测体温相当于摄氏温度40.8度。病情更加凶险。怎么办?

     

    恽铁樵在家中宽敞的大厅内,独步长思。然后再去给患者体诊,发现患者胸骨剑突下半寸,腹肌较硬,俨如结块,有点像癓瘕。中医中,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的,称为癓;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的称为瘕。而癓瘕是由寒邪、痰饮,淤血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病因往往是身藏寒邪,忧思太过,饮食不节。

     

     

    恽铁樵于是开了一方:制附子15克、 柴胡5克、 姜半夏7.5克、 吴茱萸7.5克、薤白15克、 炙甘草5克、 云茯苓15克。七味,水煎服。此方中,薤白通阳散结,活血行气;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炙甘草、茯苓、姜半夏,能祛痰、化痰,且用姜制过的半夏辛温之力,比普通半夏更强。吴茱萸散寒祛寒。更用制附子大补阳气。

     

    这七种药,牢牢针对寒邪、痰饮、淤血这三个病根,共同起到了祛寒散结,化痰祛痰,活血通阳的作用。这种治法,也是中医治疗部分寒、痰、淤所致癌症的要决。

     

    刘小姐服药后,酣睡了一晚,第二天黎明,脉已经软缓,体温已经降为摄氏温度38.3度。之后,恽铁樵将原方去掉柴胡,减附子为5克,吴茱萸3克,其余药均稍稍减少,再让刘小姐服了四剂。刘小姐的危险症状都消失了,只是腹胀大便难解。

     

    恽铁樵给她开了些温肾通便的半硫丸,她服了两次,不适症状都消失了。她回嘉兴后,没有继续服药,只是慢慢服用一些熬烂的养生粥,到第二年五月,肌肤重生,又是一个肌肤温润的美人。

     

    现在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我们回忆这个医案,依然会感到惊心动魄。刘小姐藏居闺中,不像我们现在的女孩活泼明朗,经常健身运动,她素体虚弱,肌肤细嫩。这样的人如果外感寒邪,容易转变为少阴表证,也就是不但有发热、怕冷、讨厌风,流涕这些表证,而且身体差,喜欢睡躺卧,精神困倦,一派阴霾之象。这样的女孩子,如果还给她用寒凉之药,她的身体会越来越差!

     

    最后,久病必淤,再加寒邪郁结,变成癓瘕。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女孩很容易就陨落了,幸亏遇见好医师,喝了附子,救了她一命!

  •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议论早产儿,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早产儿,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医学界对于早产的定义是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此时娩出的新生儿也被称为早产儿,一般早产儿的体重在1000-2499g,因为出生早,导致很多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够健全,出生孕周越小,体重越轻,其预后越差,出生1岁以内死亡的婴儿约2/3都是早产儿。

     

    所以早产儿的出生,对于母婴双方都极为不幸。

     

    医生说,早产的原因分为三类,自发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其中最常见的是自发性早产,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孕酮撤退,缩宫素作用,蜕膜活化。

     

    她叫王颖,今年26岁,按说做妈妈理应是件开心的事,但从孩子诞生那一刻开始,整个家庭便蒙上了阴影,原来,王颖出现了早产,更糟糕的是,生下来的一个女婴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医生说,早产儿呼吸中枢、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均比较微弱,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透明膜病。胸廓及呼吸肌无力,也容易发生呼吸困难、不规则的呼吸暂停及发绀。

     

    最终,王颖的孩子因为呼吸衰竭夭折,刚做妈妈,却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痛苦可想而知。

     

    至于王颖早产的病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她的描述,我们发现,孕期的时候王颖一直在进行各种劳动,王颖哭诉,自从嫁给丈夫后,日子并没有好过,自己全心全意付出,婆婆却总是瞧不上她,自己曾向丈夫哭诉,但没想到,丈夫却认为她胡搅蛮缠,即便自己怀孕了,整个家庭的关系也并不和睦,更要命的是,王颖怀孕期间就听人说丈夫在外面出了轨,她虽然想闹,也想离,但想想肚子里的孩子,真是一步棋走错,满盘皆输。

     

    医生说,孕期高强度劳动,再加上精神抑郁,很容易出现流产甚至早产。

     

    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王颖万念俱灰,但丈夫和婆婆却并不关心她,反而责骂她怀孕的时候不注意,结果导致了早产,试图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王颖身上。

     

    王颖无奈,只能一个人回了乡下,想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心结难解,人在绝望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最终她拿起放在家中的一瓶除草用的百草枯,一口喝下很多。

     

    等到家人发现的时候,慌忙拨打120求助,等到医生赶到的时候,发现王颖瞳孔散大,自主呼吸消失,心脏停止跳动,很明显,她已经死去多时了。

    医生说,百草枯对人体有剧毒作用,会影响呼吸,循环,肝肾,中枢,血液,消化系统,导致多器官衰竭,像王颖这样一口喝了这么多,致死率是百分之百,就算她还有生命气息,送到医院也会极度痛苦地死去,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特效药能治疗百草枯中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信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谈艾色变”的经历,就目前世界医疗水平来讲,艾滋病的治愈问题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在我小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感觉艾滋病离我生活的世界非常遥远。可当我一点点长大,发现随着社会开放性的增强,艾滋病感染者越来越多。今天,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艾滋病。

     

     

    事情发生在2017年的6月,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陪同一位65岁的阿姨就诊于皮肤科门诊。具体询问病史的时候发现,两人是岳母与女婿的关系。老太太是外地的,过来给女儿带孩子,莫名其妙的说自己和艾滋病人一起吃过饭,怀疑自己也有问题,强烈要求做一下检查。

     

    出于对病号负责的考虑,想进一步追问一些其他病史,可患者拒绝再进一步讲述其他内容,因此当天只是给患者开了化验检查。就这样一周过去了,我们的科主任突然接到了医院感控科的电话,最终确定一周前主动要求抽血的老太太检查结果HIV阳性,要求皮肤科联系患者及家属进行确定病情后第一次访谈。

     

    女婿含泪说岳母是个好人,自己平时和爱人都要上班,家里洗衣服、做饭、看孩子都是岳母一个人在操持,可是岳父常年在外打工,有过一些不好的习惯,前一段时间被确定患有艾滋病,岳母这才突然警醒,要求给自己也做一下这方面的检查。岳母被确诊,一家人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回想往日里一家人各种亲密的举动,不禁后背发凉。我忍不住问他有什么打算没有?小伙子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尽管现在家里死气沉沉,可日子还要往前看,岳母仍是这个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和妻子仍然会尊敬爱戴老人,只是生活中会更加注意一些。

     

     

    对于这个家庭来讲,岳父犯下的一个错误,导致家里所有的人不论是身体上或是心灵上都受到了伤害,可这个家庭团结一致,不去指责、不去逃避的精神却不得不让当时我们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感到动容。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它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以及血液传播,因此只要我们严格把控这三条传播途径,我们自身就能够避免被传染,把每一个个体变成一个整体,我们的国家艾滋病年患病率就会一点点降低。现在已经明确出台了免费为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政策,虽然目前艾滋病无法治愈,可我们的国家以及世界并没有放弃这个人群,我们仍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希望身边的你我一样,不对艾滋病患者抱有异样眼光,不恐惧、不仇视,让关爱在我们身边接力,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明天。

  • 养生,在这个年代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论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经常拿着保温杯的年轻人,大家好像都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是很多人对养生的方法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学来的,而这些“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夫妻,男子55岁,女子54岁,每天沉迷于养生,却把自己“养”进了医院。不仅身体折腾坏了,还给子女带来了很多负担,庞大的医药费开支,以及下了班医院、家里两头跑,让子女也非常辛苦。

     

    4个“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中招了,只怪这些谣言太“真实”

     

    谣言一:多走路更健康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甚至每天不走到一万步就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非要把剩下的走完不可。更有甚者还成群结队,跟朋友约好一起走。其实上了年纪以后,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有些人走几步就受不了,为了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硬撑着走下去,最后受伤的是自己的关节!

      
    建议:每天能走多少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量力而行,如果刻意攀比步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

     

    谣言二:每天“8杯水”,身体更健康

     

    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也一直坚持着每天8杯水的习惯,有人认为多喝水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排毒,就日复一日地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饮水过量其实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排尿,晚上容易起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建议:每天喝水的量在2升左右即可,如果白天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如果平时经常喝汤、饮料,也要适量减少饮水量。

     

     

    谣言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对中老年人身体好

     

    相信很多朋友一直以来都被这个说法迷惑了,毕竟从小就听大人说,大了以后又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对这个说法的科学性却没有探究。其实骨头汤里的钙非常少,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头”,经常喝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导致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囤积。

      
    建议:在喝骨头汤的时候,尽量多吃里面的汤渣,少喝汤,因为钙并不会在汤里溶解,还是存在于汤渣里的。而且在煲汤的时候,尽量时间不要过长。

     

    谣言四:越早晨练越健康

     

    在很多中老年人眼里,晨练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存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睡得晚,醒得早,醒了以后没什么事干,而晨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加上晨练终归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渐渐被大家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晨练时间选得太早,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也很多,会危害肺部和血管的健康。

      
    建议:如果需要晨练,尽量选择日出以后的时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也会好一点。同时,晨练强度不用过大,时间也不必太长,尽量选择一些缓和的锻炼项目。

     

    以上这些谣言,有没有你一直当做宝的?如果有的话,劝你尽早抛弃哦,以免危害健康。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