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暑湿感冒,恶心呕吐,藿香正气水是对抗它的高手!

暑湿感冒,恶心呕吐,藿香正气水是对抗它的高手!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特别提醒,藿香正气水,并不能治疗这两种疾患!

中医发展到宋代,有了自己的官方方药专著,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借助宋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方剂中,有很多为后世经常应用的经典方剂,其中“藿香正气散”即出自该书卷二。

 

 

今日大家误解最多的就是藿香正气到底能不能治疗中暑。

 

首先,“中暑”这个词有歧义,在现代医学里,指的高温引起的“热射病”。藿香正气是不治疗“热射病”的。夏季高温中暑(热射病)需尽快将患者移到凉爽的地方,并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候需要去医院就医。

 

而传统中医也有“中暑”和“伤暑”病。从外感六淫中看,暑邪的概念很大,凡是具有炎热、升散、兼有湿热的特性都可以称为暑邪。暑邪易上扰清窍,当出现发热、面赤、心烦、头晕、目眩等症状,即为暑邪所致。

 

一般来说,中暑较重,“中”即外邪直中、中暑与中风的“中”指代一样,即神志出现问题;而伤暑则较轻,神志正常。显然藿香正气也不治疗这两种疾病。

下面这些,才是使用藿香正气水的正确姿势

那么它到底治疗什么呢?藿香正气主要治疗的是“外感风寒,湿阻中焦”。其病因为暑湿邪内蕴后外感风寒,它仅仅治疗暑邪中兼夹湿邪,且病位在中焦脾胃的疾病。其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为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胸膈满闷,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腻。

 

 

首先,夏季气候炎热,腠理开,易感外邪。当我们酷热难耐时,直吹空调或者饮食生冷就可能造成外感风寒,出现头痛颈僵,鼻流清涕等症状。如果体内有湿或本身便是湿重体质,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且会出现呕吐泄泻、肢体酸楚疼痛等。其中,腹痛、呕吐、泄泻即为中焦脾胃受损的典型症状。

 

笔者蜜月期间去泰国旅游,泰国热带水果较为便宜,我们买了很多,但泰国天气炎热,吃不了的水果便放到冰箱。第二天,拿出凉飕飕的水果,我们吃了个痛快,我的妻子便出现了恶心、腹泻。这便是很典型的,在炎热的夏季,感受了外邪,出现脾胃症状。而我的妻子那时比较胖,是典型的肥人多湿体质,舌苔常年是滑苔。

 

当时服用的是从国内带去的“藿香正气水”,一日两次,喝了两瓶,因味道太过刺激还吐了一瓶,但当天就好了,正所谓辨证精准,药到病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呕吐疾病介绍:
临床上,小儿呕吐较为常见,大多由于喂养不当、鼻咽部或消化道炎症、晕船或者晕车、颅内感染或肿瘤等原因造成。因为小儿不会表达或者表述不清,通常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发现不当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如果家中的小儿出现食管和胃里面的内容物从口和鼻涌出,呕吐前表现为面色苍白、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婴幼儿表现为突然抱起或者翻身时,少量或大量吐奶,可见奶液从口中吐出。有以上表现的基本可以判断为小儿呕吐,家长可携带小儿及时就诊。有时,呕吐时小儿咳嗽可诱发吸入性肺炎等疾病,家长要保持警惕,防止治疗不及时造成病情加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说脾胃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损伤脾胃很严重,避免湿热上身,还要注意情绪,避免伤脾胃。

     

     

    关于湿热病,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所以防治湿热首养脾胃。

     

    曾见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0岁,已婚4年,没有孩子,因为老公时运不济,再加上双方父母体弱多病,这位患者天天焦虑,浑身不舒服,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干什么都不顺心,意志消沉,一大家子都陷入愁云修雾中。

     

    又有一回,这患者因二便不畅,且尿黄便溏腹胀来找我。一搭脉,一问诊,脾胃湿热引起的,给她开了健脾胃除湿热的汤药,建议她注意保持好心情,注意饮食卫生。

     

    听说这话,患者又长呼短叹起来,说自己的家事如何如何,天天心里不舒服。她也知道自己近几年来的确是患了很多“毛病”,全都是自己的“心病”,可就是解脱不了。我劝她想开点,注意保持好心情,她说她明白,也会慢慢调整。

      

    之后再给这位患者看病,努力做到心身同治。时至半年,患者的确淡然了很多,身体也更健康了,之前一些湿热的症状也消失了。

     

    东垣在《脾胃盛衰论》中讲了情绪与脾胃的关系,他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说明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尤其是使脾胃之正气受伤,这种危害是很严重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了54岁,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如对孤独生活的疑惑,对家庭或同事的恩怨,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等,这些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果经常出现,则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出现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动气后脘腹胀满、疼痛、纳呆等,如果长期脾胃不好,则可能累及其他脏器,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待招惹湿热等内外邪时,诸多湿热症会出现。所以防治湿热症时,养好脾胃也要注意情绪问题。

      

    ① 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是要有一平常心,有一句话说“你的烦恼,都是你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别太追求美好,把生活看得平淡些,修炼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与事能充分理解,遇事能泰然处之,镇静自若,这样才能避免被不良情绪牵制,减少坏情绪对身体的危害。

     

    ②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视为社会的一员,并希望从团体中得到爱。在一个环境中,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友爱、互助、需要,那么充满快乐的人际关系就有利于清除不良心理。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和诸”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同时要学会尊重和奉献,学会感恩和真诚,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就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获得的比你给子的更多。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不高兴而把自己同他人隔绝开来。孤独只会使不良情绪更加严重,伤害人更深。

     

    ③ 适当发泄不良情绪

     

    心情不好时不要一直憋着,找个可靠的人,找个可靠的环境,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也可以在忧伤时哭泣、读诗词、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另外,要注意有意识地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你的信心和乐心态、更有愉悦的心理感受,有益于培养好心情

     

     

    总之,“气为百病之首”,为了保持身体气血平和,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情绪,避免精神状况不佳久之影响脾胃产生疾病,同样也避免湿热的产生。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情绪不好会伤脾胃,而脾胃是维持一身正气的基础,所以保持好心情,有助脾胃安健,有助防治湿热袭身。

     

    ② 保持好情绪要有方可循,后面我们将给大家普及一些保持好心情的诸多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到夏日持续高热,局部地区气温超过37℃。老张是建筑工地的一名工人,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太阳下干活,发烧了,头晕得爬不起床来,工友给他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无效,所以来医院就诊,医生当时检测老张体温40℃,出汗较多,口干舌燥,尿量少,典型的高热中暑症状。

     

    经过对证治疗后,老张的病情得到缓解,体温回到正常,口干好转,尿量正常。同行工友说,工地有防暑措施,免费发放藿香正气水,所以工人们头晕发烧,有中暑迹象的时候,大家都是连喝几支。医生听后,告诉他们,对老张这种中暑,喝藿香正气水不对证,还可能加重病情,听了医生的话,工友们都大惑不解。

     

     

    医生耐心解释道,中医辨证讲究阴阳,中暑这种疾病也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就是像老张这样,夏天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引发的中暑,主要表现是发高烧、口渴、出汗多、尿量少。这样的病人应该立刻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补充微凉的淡盐水,采用物理降温,中医会开出石膏、知母、芦根这些清热生津的药物治疗。

     

    阴暑的原因是在夏天贪凉饮冷,体内有寒湿邪气为患,解释一下,贪凉就是因为天气热,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里,而且把温度调得很低,或者整晚吹电扇,受凉感冒了,饮冷就是因为天热,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雪糕等,无节制的吃喝。

     

    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会感冒,吃下去的寒凉食物对脾胃来说成了寒湿邪气,阻滞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出现怕冷、发热(一般热度都不高)、无汗、倦怠乏力、胸闷、或者腹胀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像阴暑的情况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为啥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也就是对贪凉、饮冷所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有效?

     

    这要从药性理论来解释。中药有寒、热药性之分,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黄连是寒凉的,喝了可能胃寒、拉肚子,生姜是热性的,所以有人受寒感冒,或者腹痛可以喝姜汤。

     

    藿香正气水的成分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广藿香、紫苏叶等,都是药性辛温的药材,针对寒性的疾病,藿香正气水的说明书也提到: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所以老张的高烧、口渴、大汗的阳暑病情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盛夏季节,很多人把藿香正气的各种制剂,包括藿香正气水、滴丸、片剂、软胶囊等等,作为家庭常备药物,有事没事就会喝上一支。但藿香正气水并不是万能药物,用药时还是要分清疾病的寒热性质,对证用药,如果作为普通人,无法判断自己的中暑类型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不可盲目用药。

  •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其实不然。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来看,暑邪的性质属阳属热。

     

    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暑性升散,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出现头晕头昏,心烦闷乱。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证候。由此可见,中暑属于一种阳热病症。

     

     

    第二,从藿香正气水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来看,它所治的病症属于阴寒。

     

    藿香正气水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桔梗、藿香、炙甘草等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证。由此可见,藿香正气水所治病症属于阴寒,用它治前面所言疗属于阳热的中暑,显然不对症。

     

     第三,“阴暑”不是暑。暑为阳邪,不能再分阴阳。

     

    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不能再把男分为“阳男”和“阴男”。有人为了说明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杜撰了阴暑理论,说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阴暑”。

     

    根据六淫学说,暑为阳邪,寒、湿俱为阴邪。把发生于夏季的风寒湿称为“阴暑”,是与中医传统理论背道而驰的。果真如此,那么发生在冬天的火热之邪是不是应该叫“阳寒”。难道中医理论真成了可以随意发挥的“诡辩论”?

     

     

    阴暑、阳暑之分不符合中医理论。所谓的阴暑,其实就是夏季感冒,与暑邪没有关系。夏季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不能以此说明藿香正气水能防治中暑。

     

    以上三点说明: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既然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为什么在闷热的夏天,喝上一支藿香正气水,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呢?这是因为,烈日炎炎下的高温,虽然令人不爽,但可以耐受;而闷热的天气,令人感到窒息。

     

    高温是暑热所致;而闷热主要是高温加潮湿造成的。夏季感冒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好比自然界的闷热天气,多因气温高又感受风寒湿所致,此时服一支藿香正气水,因为祛除了湿邪,自然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真正的高温中暑,应该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该方由寒凉药组成,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这种纯属阳热的病症,用藿香正气水是没有效果的。

     

    如果夏季感受风寒湿,可以用藿香正气水,该方由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夏季感冒或者胃肠型感冒。夏季感冒与中暑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清暑益气汤治疗中暑,好比空调的制冷功能,制冷自然降温。藿香正气水治疗夏季感冒,相当于空调的除湿功能,除湿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除湿不是制冷,所以藿香正气水不能治疗中暑。

  •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三种类型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上的一张名方,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我以前去北京出差的时候,碰到下雨,自己又穿的少,感冒了,不发热,流清鼻涕,咳白痰,而且咳的厉害,咳的时候有胸疼,舌苔白腻,脉弦紧。

     

    当时自己想网上买点中药,自己开了一个方子,是小青龙的底子,加了浙贝和紫菀。先开三副,才30多元,提示需要支付20元邮费。心中觉得可惜。但是看说明得知满100元免运费。索性开了7付药,总共105元。

     

    中药快递到了之后,我自己喝了两付之后,就好了。也没再继续喝,到现在家里还搁着5付药呢!!

     

     

    有人也许会说,太浪费了,怎么不喝完呢?钱都花了,可惜不!其实一点都不可惜,治病就是这样,治好了,就不要多服了。老百姓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小青龙汤里细辛本身就有毒性,又有言“细辛不过钱,过钱把命缠”。

     

    刘渡舟老先生曾说过,小青龙汤是辛烈走窜峻剂,误用有伐阴动阳之弊。同理只要是解决了外寒內饮的问题,再服用,就会导致伐阴动阳。

     

    银屑病病人也有外寒內饮的病人也可以用这张方子治疗,但是一定要掌握症候,有是证用是药,证除药止。那就凸显了辨证的重要性。

     

    银屑病病人本身阳热过盛,阴血不足,所以才会发斑,辛烈之药耗其阴血,阳热更甚,发斑会更重。

     

    小青龙汤既然是治疗外寒內饮,那得具有这个证的症状,关于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刘渡舟老先生写的很清楚,大家可以查找一下,仔细看看。

     

     

    简单的来说,面部发黑或是眼圈发黑,或是面部蝴蝶斑,因为在五行,黑色属水,所以称作“水气”。

     

    脉或弦,或浮紧,或沉。因为弦主饮,沉主水,浮主表证,紧主寒证。

     

    舌苔一般水滑或白腻,舌质一般改变不大。

     

    管窥之见,还望大家斧正。如有什么不同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 它在东亚地区非常火,有一段时间,我收藏了好几个地区这种中药的制成品,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这些地区的人广泛用它来祛除湿热。它如此家喻户晓,同时它又是一把打开中医经方治疗“湿病”的钥匙,所以这味中药在我们研读经方医学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它叫薏苡仁。

    什么是湿邪?

    我们不可把经方医学所言的湿病狭隘地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等同,然后用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之类的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我们一定要记住,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走向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的道路,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盯着几个指标看,那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如果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循证研究,以一组症候群为目标,才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坏的津液,湿邪的存在阻碍了正常津液的流动,导致组织得到不到充分供给,故而逐渐萎缩。

     

    当湿邪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烦,关节疼痛,身体滞重,后期则有可能导致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 变形,这是一个湿邪从人体的体表外壳向人体内部的肉,筋,关节,甚至五脏侵入的过程。湿邪入侵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外因,如汗出当风,久病取冷,也有可能是内因,如血虚生风,表虚不固。

     

    治疗湿病不易,因为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津液运行不利,到身体各关节气血津液流动失常的复杂过程,此时,病因已难确定,同时由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了萎缩,变性,所以也很难使它们完全恢复正常。而薏苡仁是治疗各阶段湿证都有可能用到的一味药。

     

    薏苡仁的主要功效:除湿,解拘挛,排脓

    薏苡仁是作用比较单纯的中药,作用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利水渗湿,二是解除湿痹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三是排脓,还有一些医家用来解毒散结,治疗赘疣,癌肿。

     

    其实,后面的这些功效都与薏苡仁的第一个作用息息相关。它能祛除人体肌部,肉,骨,关节中的湿邪,也就是不好的,过剩的津液,从而为正常津液的循行留出了位置,所以能一定程度拮抗湿邪留滞,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甚至赘疣,癌肿。而它能够排脓,应该和它擅长祛除凝聚程度比较高的湿邪有关,胡希恕先生用它来治疗硬皮病也是这个道理。

     

    分清寒凉更重要

    要用好薏苡仁来祛除湿邪,一定要熟悉它的药性,才能更好地和另外一些祛湿的常用药物,例如白术,杏仁,进行鉴别。

     

    白术:甘,苦,温。

     

    苦杏仁:苦,微温。

     

    薏苡仁:味甘,微寒。

     

    三味药比较,从寒凉的角度分析,白术温,苦杏仁居中,薏苡仁最寒。所以薏苡仁适合治疗热象较重的湿病,白术适合治疗偏于寒象的湿病,所以需要我们具体用方时,辨清寒热,有的放矢。运用薏苡仁排脓也是如此,所谓脓肿,痈疽,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同样是排脓药物,黄芪治虚,薏苡仁治实。

     

    不过,也可以通过精心炮制和配伍,在保留它祛湿,排脓的能力的同时,祛除其寒性,也就是所谓的寒药温用法。主要办法是炒用,或是将薏苡仁与白术,桂枝,当归,麻黄搭配,治疗慢性期寒象较著的湿痹,例如《明医指掌》中的“薏苡仁汤”;或是将薏苡仁与附子搭配,用来治疗慢性期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病性属“阴”的肠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的剂量

    我研究过中国台湾,和日本生产的保健用的薏苡仁粉,或者红豆薏苡仁粉,每袋大概在9克作用,这个剂量是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剂量。

     

    如果是医疗用,一般认为《外台秘要》中祛湿的麻杏薏甘汤,排脓的苇茎汤的剂量较可靠,薏苡仁都用了半升,也就是70克,那么薏苡仁治疗急性期病症的量应该在70克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已是入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感到很难受,尤其是胖人早早得就用上了空调,这样空调病就会逐渐多起来。那什么是空调病?

     

    空调病就是在空调制冷的房间内,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乏力、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嘴唇干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对于空调病怎么看呢?古代没有空调,也就没有空调病之说。但留下一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本意是空,这里理解为看不见、摸不着;贼指伤害,这句话就是说,人们尽量规避潜在的致病邪气。

     

    中医称肺为“娇脏”,而且是唯一和外界直接接触的脏,所以空调病最容易导致娇弱的呼吸道发病,轻则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重的可出现咳嗽、痰多等。

     

     

    空调病就是汗出后被冷风吹导致的。空调在南方又叫冷气,一语道破空调风的性质是冷风。当夏天来临,人们带着一身汗,从酷热的户外,进入开有空调的房间,冷风透过张开毛孔进入人体,结果感冒了,不是鼻塞流涕,就是身体酸痛不适,这就是空调病。

     

    从空调病发病过程来看,应属于中医阴暑范畴,什么是阴暑呢?就是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吹吹凉风,树底下乘凉,或者喝冷饮,导致的中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怕寒、身重疼痛、精神不佳、上吐下泻等。

     

    有阴暑就一定有阳暑,阳暑就是患者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而中暑,出现头晕倦怠、口渴身热汗出等,如不及时休息补水,甚至会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如果觉得不好辨别,我给打家一个简单分辨方法,阳暑就是一直晒,最后晕倒;阴暑是晒后凉,凉了再晒,晒了再凉,最后出现感冒症状,如果是喝冷饮引发的,胃肠道症状会更明显。

     

     

    空调病属于阴暑,可用三药预防。香薷10g,白扁豆5g、厚朴5g,加水300ml-500ml,武火急煎5-10分钟,去药渣,放凉后饮用,每服药量100ml,服药后若见从头到脚微微有汗,效果更佳。自从有了空调这种人造邪风,鼻炎、关节炎、头痛的人就越来越多,很多亚健康表现都是空调惹的祸。

     

    虽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预防的方剂,但是提高对空调病的防范意识才是根本,希望此文对大家有用。

  • 患者是一个年轻的妹子,女,24岁,身高162厘米,体重才75斤,从事的是自媒体工作,经常熬夜通宵写稿,有长达4年的熬夜史。2月末月经结束后,出现了头晕症状,头晕2+周,无恶心呕吐症状,无腹泻症状,未作任何治疗,上症未见缓解,遂语月7日就诊于当地医院,12导联心电图提示:频繁室性早搏;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五项(-);腹部B超(-);心脏B超未见异常,甲状腺B超未见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6791个,每小时284个。有1+年糜烂性胃炎病史。具体用药不详,患者上症未缓解,于2018年3月13日就诊于我处。

     

    患者面有郁郁寡欢之色,脉象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脉结而无力;舌淡嫩有齿痕而少苔,舌苔如下:

     

     

    遂诊断患者为阴阳两虚证,建议用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法,患者家属犹豫再三,改去某中医院中医处就诊,处方:山银花15克、 板蓝根15克、 苦参10克、 五味子5克、黄芪25克、 麦冬15克、 丹参20克 、鸡内金15克、酸枣仁20克、 百合15克、 茯神15克、 甘草5克、太子参30克、 羌活10克、 牡蛎20克、 龙齿20克、浮小麦60克 、郁金10克 、灵芝15克、 黄精25克。

     

    此方中有大量苦、寒清热之品,甘、寒质润之品亦多,一派阴霾之象,患者服用后,头晕无力较前加重,且出现心下灼烧感,腹胀,腹泻,手颤,卧床则稍安,起则眩晕,其母亲遂复诊于我处。

     

    甘草

     

    处方:炙甘草21克、 栀子5克、柴胡15克、 龙骨30克、陈皮12克 、牡蛎20克、 大枣30克、 百合12克、麦门冬20克、 桂枝16克、 地黄60克、 醋延胡索12克、茯苓12克、 山药12克、 丹参12克、 焦白术12克、人参10克 、郁金12克。中药1付,加姜四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患者服药后,胃部灼烧感消失,腹泻较强好转,腹泻较前稍好转,仍有便稀,腹胀。

     

    遂去清热凉血之栀子、郁金,清心安神之百合,因为此散药其性偏凉,既然患者心下灼烧感已消,不可留其寒凉伤胃。处方:炙甘草21克、 醋柴胡15克 、生龙骨30克、 陈皮12克、牡蛎20克、 大枣30克、 麦冬20克、 桂枝16克、 生地60克、醋延胡索12克、 茯苓12克、 山药20克、 丹参12克、 白术15克、人参10克、 木香6克、 干姜6克。中药1付,加姜五片,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此方乃炙甘草汤打底。《伤寒论》第11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汤乃桂枝汤的变方,此方中无药势沉降之白芍,所以药力趋于向上。大剂量炙甘草,大枣,可以滋补胃津,守护胃气;人参补胃气;生姜可鼓舞胃气;大剂量麦冬,地黄生津,以补血中津液;桂枝温通经脉,且有引药上行之功。此方阴阳相谐,有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

     

    不过炙甘草汤原方中的火麻仁有润肠通便之效,阿胶则滋腻碍脾,而此患者伴有腹泻,遂去之。患者情绪低落,犹豫,遂以醋柴胡以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延胡索,丹参,一温一凉,共奏活血之功。龙骨,牡蛎镇惊,安神。陈皮,木香理气健脾。再加山药,茯苓,白术健脾脾胃,干姜温中散寒。

     

    患者服药后,脉象渐平,精神渐好,腹泻减少,叮嘱患者续用此方。考虑到炙甘草汤药势主要向上,温补脾阳之力不足,患者动辄眩晕,脾阳不固,故叮嘱患者配合服用附子理中丸,以守脾阳。

     

    如此十余天,患者眩晕渐渐好转,逐渐能够正常活动,3月末月经期间,又有一次反复,眩晕加减,治以温中健脾的苓桂术甘汤后,好转。4月初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6791个降到4748次,嘱患者服用中成药稳心颗粒以善后。

     

    患者体力恢复后,又嘱咐其查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是阳性,遂建议其做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术,以便其糜烂性胃炎能够痊愈,邪气去而正气自生。

     

    后回访,患者已渐渐回归正常生活,希望她不要再熬夜,成功的自媒体人寥寥无几,身体的健康比阅读“十万加”更重要。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呕吐的情况,但若呕吐物呈现绿色,则可能会让人心生疑虑。绿色呕吐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绿色呕吐物可能源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主要与进食有关,例如食用了菠菜、猕猴桃、蔬菜汁等绿色食物,这些食物中的叶绿素可能导致呕吐物呈现绿色。

    然而,病理性原因则更为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常见的病理原因包括胆汁反流、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胆汁反流是指胆汁逆流入胃,胆汁中含有胆红素,呈墨绿色,因此呕吐物呈现绿色。急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呕吐。

    针对绿色呕吐物的处理,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对于生理性原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症状。而对于病理性原因,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绿色呕吐物的发生:

    • 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

    如果出现绿色呕吐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儿童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以下是一些儿童心肌炎的早期症状,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1. 胸部疼痛:心肌炎患儿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持续时间不长,但疼痛程度较高。部分重症患者胸痛可能持续数天,需及时就医。

    2. 疲劳无力:患儿常出现过度疲劳,不同病情程度不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疲劳感,可作为诊断线索。

    3. 恶心呕吐:患儿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头晕、血压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呕吐。

    4. 咳嗽发热:心肌炎患儿在症状发作前,常伴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5. 心悸、呼吸困难:部分患儿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引起重视。

    治疗方面,心肌炎患儿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板蓝根等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风湿性心肌炎患者需进行抗风湿治疗。此外,患儿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心肌炎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儿童心肌炎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家长需提高警惕。通过了解疾病知识,及时发现并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婴儿半夜呕吐,伴有酸味,是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建议。

    1. 消化不良:婴儿吃得过多或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酸味。家长可以观察婴儿是否有腹胀、腹泻等症状。对于消化不良,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少吃多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2. 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是婴儿常见的消化问题,特别是在夜间更容易发生。家长可以尝试将婴儿的床头抬高30度,以减少反流的发生。

    3.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也可能导致婴儿半夜呕吐。家长需要观察婴儿的大便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查。

    4. 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或发热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婴儿半夜呕吐。家长不要私自用药,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儿科就诊。

    5. 日常保养:为了预防婴儿半夜呕吐,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婴儿饮食清洁卫生,避免过量喂养,定时定量进食,适当添加益生菌等。

    如果婴儿半夜呕吐频繁,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医,以排除其他疾病,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胃潴留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女性更为多见。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早饱、腹痛和体重减轻等。

    一、症状表现

    1. 呕吐:胃潴留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呕吐。呕吐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但通常在饭后30分钟以上至1小时出现,夜间更为多发。呕吐后,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长期剧烈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碱中毒和手足抽搐。

    2. 上腹部胀满疼痛:部分胃潴留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上腹部胀满、早饱和晨起食欲不振等症状。腹痛可以是钝痛、绞痛或灼痛,具体表现为患者的不适程度。

    二、病因与治疗

    胃潴留是由于胃的蠕动和排空能力差导致的。其病因可能与胃蠕动不良、幽门梗阻等因素有关。治疗胃潴留,首先要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排除幽门梗阻等疾病。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或多潘立酮加奥美拉唑钠等,以调节胃动力,改善胃排空。

    2. 行为治疗:可以通过顺时针按摩上腹部,促进胃蠕动。

    3. 电解质补充:如果患者出现低钾等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

    三、日常保养

    1. 注意休息: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 合理饮食:患者应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3. 保持良好心态: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四、医院与科室

    胃潴留患者可以前往消化内科就诊。消化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孕吐和胃出血是孕妇在孕期常见的症状,但它们的自愈能力却因人而异。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孕吐和胃出血的自愈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首先,孕吐和胃出血能否自愈取决于孕妇的具体症状。如果孕吐症状轻微,出血量不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但若孕吐严重,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针对轻微的孕吐和胃出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理:

    1. 饮食调整:孕妇应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2. 休息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4. 适当活动:孕妇可以进行适量的活动,如散步,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严重孕吐和胃出血的孕妇,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开具止吐药物或止血药物。

    2. 饮食调理:孕妇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

    3. 心理支持:孕妇应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

    4. 医院就诊:孕妇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孕吐和胃出血的自愈能力因人而异,孕妇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 剧烈运动后头晕呕吐,是许多运动爱好者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大脑能量供应不足、颈椎病、血压波动、身体虚弱等。

    首先,剧烈运动会导致身体能量消耗增加,如果运动前没有充足的营养摄入,或者运动强度过大,可能导致血糖下降,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其次,颈椎病也是导致剧烈运动后头晕呕吐的常见原因。颈椎病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导致头晕和呕吐。此外,颈椎病还可能导致颈性眩晕,在剧烈运动时症状加重。

    血压波动也是导致运动后头晕呕吐的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血压可能会进一步升高,导致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而低血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由于出汗过多,血容量减少,也可能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身体虚弱也是导致运动后头晕呕吐的原因之一。剧烈运动会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血液集中于血管中,导致脑细胞和组织缺氧,从而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为了避免剧烈运动后头晕呕吐,建议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后,要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如果出现剧烈运动后头晕呕吐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儿童饭后呕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进食过多、消化不良、食物不清洁等。

    首先,进食过多是导致儿童饭后呕吐的常见原因。当儿童一次性摄入过多的食物时,消化系统可能会承受不住,从而引发呕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控制孩子的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

    其次,消化不良也是引起儿童饭后呕吐的常见原因。当儿童的消化系统功能不佳时,食物难以消化,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发呕吐。家长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帮助孩子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食物不清洁也可能导致儿童饭后呕吐。如果孩子食用了不新鲜、变质的食物,或者食物中存在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都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受到刺激,引发呕吐。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和清洁度。

    如果儿童只是偶尔出现饭后呕吐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一次性进食过多或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控制孩子的饮食量,避免过量进食。
    • 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改善消化功能。
    • 确保食物的新鲜度和清洁度,避免孩子食用不新鲜、变质的食物。
    • 在必要时,可以给孩子口服一些有助于胃肠消化的药物,如醒脾养儿颗粒、山楂内金口服液、大山楂丸等。

    然而,如果儿童经常出现饭后呕吐的情况,可能是由消化功能不良、脾胃不和等原因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 给孩子做小儿推拿,如清脾经、清大肠、退六腑、捏脊、按揉板门等穴位。
    • 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改善脾胃功能。
    • 在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此外,恶心呕吐的儿童还可能患有急性胃炎。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抵抗力差、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不良,容易出现急性胃炎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饮食、改善消化功能外,还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总之,儿童饭后呕吐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孩子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剧烈运动后孩子出现呕吐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神经高度紧张导致的胃蠕动异常,或者是运动刺激了咽部神经所引起的。

    首先,家长不必过于紧张,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饮食调节。建议孩子采取少吃多餐的饮食方式,并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如山楂丸、健胃消食片等。同时,要注意饭前饭后半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除了饮食调节,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低血压、低血糖、心脏疾病、脑部疾病等。如果孩子经常出现剧烈运动后呕吐的情况,或者伴有喷射状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确定病因。

    在饮食方面,呕吐严重者可以暂时禁食,待症状减轻后再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食物,如能接受,再进软食。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腥味等可能引起呕吐的食物。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选择不同的饮食方案,如寒邪犯胃者可食用生姜、苏叶、萝卜等具有散寒、温中、降逆作用的食品;痰饮内阻者宜细软温热,以素食为主,兼以健脾利湿之品;脾胃虚寒者可适当食用生姜;胃阴不足者宜细软多汁,少食多餐,可多进滋养胃阴之品。

    除了饮食调节,患者还需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规律作息、保持积极心态、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总之,剧烈运动后孩子出现呕吐症状,家长应保持冷静,关注孩子的饮食调节,并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 儿童呕吐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

    一、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儿童呕吐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儿童的胃部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受到饮食不当、进食过多或进食不干净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而引起呕吐。此外,剧烈运动后进食也可能引发呕吐。

    二、感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儿童呕吐的常见原因。例如,轮状病毒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能引起呕吐。

    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导致儿童呕吐。例如,颅内占位、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

    四、外科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呕吐。例如,肠道梗阻、肠套叠、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频繁呕吐。

    当儿童出现频繁呕吐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注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预防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调理也是治疗儿童呕吐的有效方法之一。推拿、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儿童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进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降低生病几率。

    总之,儿童呕吐的原因多样,家长应关注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时就医,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 当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因为不同的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针对呕吐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因开具止吐药物,如山莨菪碱等胆碱能类药物,以及吗丁啉等促进胃肠道动力的药物,以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呕吐本身只是一种症状,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呕吐,如消化系统疾病、眩晕症、急性脑血管疾病等。

    眩晕症是由于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据临床统计,眩晕症在内科门诊患者中占5%,在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中占15%。眩晕症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脑出血的发生可能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吸烟等因素有关。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结构,尽量以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过于寒凉的食物。此外,适当户外活动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呕吐患者,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按照医嘱用药。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3.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4. 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