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暑其实分2种,一言不合就喝藿香正气水,要不得!

中暑其实分2种,一言不合就喝藿香正气水,要不得!
发表人:梧桐健康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其实不然。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来看,暑邪的性质属阳属热。

 

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暑性升散,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出现头晕头昏,心烦闷乱。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证候。由此可见,中暑属于一种阳热病症。

 

 

第二,从藿香正气水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来看,它所治的病症属于阴寒。

 

藿香正气水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桔梗、藿香、炙甘草等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证。由此可见,藿香正气水所治病症属于阴寒,用它治前面所言疗属于阳热的中暑,显然不对症。

 

 第三,“阴暑”不是暑。暑为阳邪,不能再分阴阳。

 

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不能再把男分为“阳男”和“阴男”。有人为了说明藿香正气水能够防治中暑,杜撰了阴暑理论,说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阴暑”。

 

根据六淫学说,暑为阳邪,寒、湿俱为阴邪。把发生于夏季的风寒湿称为“阴暑”,是与中医传统理论背道而驰的。果真如此,那么发生在冬天的火热之邪是不是应该叫“阳寒”。难道中医理论真成了可以随意发挥的“诡辩论”?

 

 

阴暑、阳暑之分不符合中医理论。所谓的阴暑,其实就是夏季感冒,与暑邪没有关系。夏季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不能以此说明藿香正气水能防治中暑。

 

以上三点说明: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既然藿香正气水不能防治中暑,为什么在闷热的夏天,喝上一支藿香正气水,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呢?这是因为,烈日炎炎下的高温,虽然令人不爽,但可以耐受;而闷热的天气,令人感到窒息。

 

高温是暑热所致;而闷热主要是高温加潮湿造成的。夏季感冒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好比自然界的闷热天气,多因气温高又感受风寒湿所致,此时服一支藿香正气水,因为祛除了湿邪,自然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真正的高温中暑,应该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该方由寒凉药组成,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这种纯属阳热的病症,用藿香正气水是没有效果的。

 

如果夏季感受风寒湿,可以用藿香正气水,该方由温热药组成,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夏季感冒或者胃肠型感冒。夏季感冒与中暑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清暑益气汤治疗中暑,好比空调的制冷功能,制冷自然降温。藿香正气水治疗夏季感冒,相当于空调的除湿功能,除湿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除湿不是制冷,所以藿香正气水不能治疗中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每到夏日持续高热,局部地区气温超过37℃。老张是建筑工地的一名工人,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太阳下干活,发烧了,头晕得爬不起床来,工友给他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无效,所以来医院就诊,医生当时检测老张体温40℃,出汗较多,口干舌燥,尿量少,典型的高热中暑症状。

     

    经过对证治疗后,老张的病情得到缓解,体温回到正常,口干好转,尿量正常。同行工友说,工地有防暑措施,免费发放藿香正气水,所以工人们头晕发烧,有中暑迹象的时候,大家都是连喝几支。医生听后,告诉他们,对老张这种中暑,喝藿香正气水不对证,还可能加重病情,听了医生的话,工友们都大惑不解。

     

     

    医生耐心解释道,中医辨证讲究阴阳,中暑这种疾病也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就是像老张这样,夏天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引发的中暑,主要表现是发高烧、口渴、出汗多、尿量少。这样的病人应该立刻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补充微凉的淡盐水,采用物理降温,中医会开出石膏、知母、芦根这些清热生津的药物治疗。

     

    阴暑的原因是在夏天贪凉饮冷,体内有寒湿邪气为患,解释一下,贪凉就是因为天气热,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里,而且把温度调得很低,或者整晚吹电扇,受凉感冒了,饮冷就是因为天热,冰箱里取出的冰镇饮料、雪糕等,无节制的吃喝。

     

    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会感冒,吃下去的寒凉食物对脾胃来说成了寒湿邪气,阻滞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出现怕冷、发热(一般热度都不高)、无汗、倦怠乏力、胸闷、或者腹胀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像阴暑的情况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为啥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也就是对贪凉、饮冷所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有效?

     

    这要从药性理论来解释。中药有寒、热药性之分,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黄连是寒凉的,喝了可能胃寒、拉肚子,生姜是热性的,所以有人受寒感冒,或者腹痛可以喝姜汤。

     

    藿香正气水的成分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广藿香、紫苏叶等,都是药性辛温的药材,针对寒性的疾病,藿香正气水的说明书也提到: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所以老张的高烧、口渴、大汗的阳暑病情不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盛夏季节,很多人把藿香正气的各种制剂,包括藿香正气水、滴丸、片剂、软胶囊等等,作为家庭常备药物,有事没事就会喝上一支。但藿香正气水并不是万能药物,用药时还是要分清疾病的寒热性质,对证用药,如果作为普通人,无法判断自己的中暑类型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不可盲目用药。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 盛夏养生的三个标准

     

    大暑时间,气候炎热,万物蓬勃生长,草木极其茂盛,人体气血亦趋向肌表,以中医视野观之,此时容易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

     

    因为气候炎热,人不仅仅容易身心疲惫,而且经常胃口不佳,食欲减少; 因为阳盛于外,人的心气也容易燥动不安;又因夏日酷烈,气温节节攀升,人也容易伤津上火。所以,此时的养生原则就是,健脾,清心安神,清热滋阴。

     

    不过要选对符合以上标准的养生之品,颇不容易,因为擅长滋阴生津的中药,多具有滋腻之性,不易消化,过用或用于脾胃不健者容易妨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我们在使用滋阴药物时,往往需要酌加行气,散结之品,例如绿萼梅,紫苏梗,陈皮,预知子,佛手等等。

     

    而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大多寒凉,例如石膏,知母,夏枯草等等,易伤脾胃,其中部分苦药,例如,黄芩,黄柏,黄连等等,又容易化燥伤阴。所以我们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用大枣,甘草,山药等等中药来辅佐。

     

    正因为需要加减,养生方案就变得繁杂了,别说普通人无所适从,专业人士制定方案时也常顾此失彼。

     

     

     

    那么有没有既能清心,安神,养阴,又不容易妨碍脾胃运化的本草呢?

     

    其实是有的。

     

    我另辟蹊径,去翻了翻广东盛夏百姓常用的羹汤,从中窥见端倪。

     

    这个时节,广东人爱喝的羹汤有“莲子百合玉米煲猪肚”,“淮山百合炖鳗鱼”,“淮山百合玉竹炖甲鱼”,“沙参玉竹百合煲水鸭”,“木瓜莲子百合煲鱼尾”等等。大家发现没有,百合出现的频率很高。为何如此呢?

     

    百合是非常古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了,它是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者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在东汉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频频出现,如“百合知母汤”中有它,“百合鸡子汤”中有它,滑石代赭汤中亦有它。它是治疗中医所言的“百合病”的主力。

     

     

    在这儿先科普一下什么是百合病。所谓百合病,就是热病之后,因余热尤存,情志不遂,郁而化火伤阴而生,以神志恍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而百合正是能清心,安神,滋阴,化解“百合病”之品,因为它能化解这一类疾病,所以这一类疾病也用它来命名。百合符合了夏季养生三原则中“清心安神,清热滋阴”的要求,那么,它也像其他滋阴清热药一样容易碍脾或者伤脾吗?

     

    百合不易碍脾

     

    滋阴药物其性滋腻,容易碍脾,导致不消化,腹胀。例如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黄精,女贞子,特别是生地黄,脾胃稍弱的人食了后,特别容易诱发腹胀。而百合,是非常罕见的既能滋阴又能除胀满的中药。

     

    《神农本草经》这样描述它:味甘,平,无毒,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名医别录》则如此补充:“除腹肿,胪胀,痞满”。《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均记载百合不仅不碍脾,还能缓解腹胀,两书均成书于汉代,所以可见这是一个汉代共识。

     

    现代研究也发现,百合的提取物百合总皂苷可以提高血中及结肠组织中胃泌素(GAS) , P-物质(SP) 等的含量,提高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 的含量,降低结肠组织中 VIP 的含量,从而改善抑郁老鼠的行为绝望感,改善胃肠不适症状 。

     

    现代研究对百合既能“清心安神”又能“改善脾胃不适”的传统功效,提供了部分证据。

     

    若“津液亏虚”且伴有“湿气重”怎么办?

     

    在盛夏,一方面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一方面人们又爱食瓜果凉物,所以往往会出现“阴虚”与“湿重”并见的“症状”。

     

    患者既容易口渴难耐,心烦,又容易困倦,身重不爽,身体拘急不舒;一方面舌质红,一方面又常见舌苔白腻,乃至腹痛吐泻。

     

    这因为,脾胃一方面有津液亏虚,一方面中焦又有湿浊内蕴。

     

    这个时候,因为百合除湿的力量不够,所以我们可以在百合茶的基础上稍稍配伍一下。搭配什么呢?搭配蚕沙。

     

     

    蚕沙甘,辛,温,是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干燥粪便,一般6-8月采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

     

    蚕沙和佩兰,连翘,薄荷,藿香这些药一样,有透邪的作用,能让邪气有出路,所以也可以作为祛风湿药用。

     

    在南方,人们经常把蚕沙每次15克,用纱布包装,代茶饮用。蚕沙茶和百合茶一样,是种南方常见的祛湿茶品,有和胃化湿化浊的作用。

     

    当我们把百合,蚕沙汇合在一起后,对于盛夏津液亏虚虚兼湿浊引起的,似渴非渴,似胀非胀,胸闷心烦,舌红苔白腻之象,有峰回路转之妙。

  • 临床上,每天都能碰到一些患者,他们老觉得自己身上的湿气重,然后就让我推荐一个治疗湿气重的方子。既然介绍给患者,就应该认真对待,好好的去查资料,然后才告诉大家该如何不该如何。

     

    1.什么叫湿气重?

     


    要治疗湿气重,首先要弄明白啥叫湿气重吧。自然界中存在六种气,叫做风寒暑湿燥火,这是正常之气。六气是造就世界的根本物质,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如果太过,就成为邪气了。比如,火气太过,就成为火邪了。我们常说的热的冒火,就是火气太过的一种表现。空气中要有湿,不然就会太干燥。如果太湿,就会出现问题,变成湿邪了。 

     

    2.湿气重什么表现?

     

    湿邪分为两种,内湿和外湿。外湿很容易理解,比如暑天感冒,通常就是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内湿则是长时间的生活环境或者别的原因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由外而内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体质叫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会出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3.湿气重该如何破?

     

    中医治病,理论来源于生活。如果湿气太重,可以用食疗方法缓解。我推荐2味是药也是食材的物质,供大家参考。我给这个处方取名:除湿二仙方,由薏苡仁和苍术组成。 

     

     

     

    薏苡仁我们都很熟悉,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这里就是取其健脾渗湿的作用,用以祛除体内的湿邪。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等功效。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苍术是常用的祛湿中药,具有运脾的作用。

     

    两方合用,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共同去除体内湿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苍术量要少,一般不超过10克。薏苡仁可以用大量。
     
     

  • 芒种节气的到来,预示着盛夏就要来了,盛夏来了,酷热就要来了,烧烤模式将会铺天盖地的袭来,这样的日子里,能够喝一杯清凉爽口的酸梅汤,“就这个feel倍儿爽”。

     

    酸梅汤其实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就是夏日的饮品。尤其是清代的御膳房经过改良,推出的“士贡梅煎”,就是现代酸梅汤的雏形。由于酸梅汤具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等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酸梅汤传入民间,一时间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成为盛夏最理想的养生饮料。

     

     

    那这个酸梅汤是怎么制作呢?原料主要是乌梅、山楂、桂花、冰糖四种。先将乌梅和山楂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碗中用水泡30分钟,然后放到砂锅中,加水后用武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再倒入桂花和冰糖,融化后即可关火,晾凉后过滤掉渣子,冷藏即可。这样,酸梅汤就制好了。

     

    酸梅汤消食和中,行气散瘀,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综合来讲,酸梅汤有三大主要功效。主要是抗疲劳、提神醒酒和降肝火等作用,下面就来详细解说。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酸梅汤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等。酸梅汤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枸橼酸,能有效地抑制乳酸,并驱除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起到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夏日炎炎,人们容易疲惫,精神状态差,这个时候喝杯酸梅汤,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酸梅汤还可以促进唾液腺与胃液腺的分泌,盛夏喝它能够生津止渴,在外游玩时喝它能避免晕车,在外应酬时喝它,可以起到醒酒的作用。

     

    酸梅汤能够降肝火,还能帮助脾胃消化,解油腻。除此之外,酸梅汤还是天然的润喉药,可以温和滋润咽喉,缓解咽喉部位的炎症。

     

    总之,酸梅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需要提醒的是,酸梅汤的主料是乌梅而不是杨梅。中医认为,乌梅是一种临床运用极其广泛的中药。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功效,可用于肺虚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等病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里的凉茶,是一种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中草药饮品。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也是夏天常饮的一味饮料。虽然叫凉茶,但实际上是中草药,没有茶叶成分。

     

     

    所谓“凉”,是指将药性寒凉和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板蓝根。

     

    01 凉茶根据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凉茶对实热、湿热、燥热所引起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改善的作用,对虚火、虚寒、寒湿体质的人来说反倒是一种伤害。按照凉茶的不同功效,凉茶可分为四类:

     

    1. 清热解表茶:主要适合内热,火气重的人。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栀子、黄岑等。适饮于春、夏和秋季。

     

    2.解感茶:主要医治外感风热,四时感冒和流感。代表药材有板蓝根。四季都适饮。

     

     

    3.清热润燥茶:尤其适饮于秋季,对于口干,舌燥,咳嗽都有良好的药用功效。代表药材有沙参、玉竹、冬麦、银耳等。四季都适饮。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的人应该喝清热润燥茶。

     

    4.清热化湿茶:针对湿热气重,口气大,面色黄赤等人饮用。代表药材有金银花、菊花、茵陈、土伏苓等。适饮于夏季。湿热气重、口气大的人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等,应该喝清热化湿茶。 

     

    02 哪些人不适合喝凉茶呢?

     

    气虚体质者夏季应喝点由西洋参、太子参等制成的参茶来代替凉茶。风寒感冒者夏季因空调温度过低或淋雨而引发感冒者,如果表现为怕冷、流鼻涕,再喝凉茶极易加重症状,不利于感冒的治愈。

     

    经期女性女性月经期处于失血状态,抵抗力降低,此时若喝寒性的凉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严重者可造成月经不调。刚生完宝宝的妈妈身体极为虚弱,喝凉茶不仅不利于产后脏腑功能恢复,还会伤及脾胃,引发日后的腹部冷痛。

     

    老年人和孩子老年人的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含黄柏、黄芩等成分的凉茶过于寒凉,会损伤他们的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

     

     

    03 什么天气适合喝凉茶呢?

     

    凉茶虽叫茶,但成分还是中药,且多是性偏寒凉的药物,长久服之,必然损伤脾胃,也易损伤人体阳气,不论体质偏寒偏热,都不宜饮用时间太长。

     

    夏季阳气隆盛,尤其三伏天,天气炎热,可以饮用一段时间凉茶以消暑降温,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饮用须根据个人体质、脾胃功能以及基础疾病作适当选择。但立秋之后,天气转凉,阳气开始潜藏,此时服用则需谨慎。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和老年人群,服用的时间宜更短,频次也宜小。

     

    ▼权威审核▼

  • 在贵州赶场,到夏秋之交时,草药集市上会摆上许多“黄脚鸡”。当地老百姓会顺便去买一些,如果你是外地人,乍一听“黄脚鸡”这名字,一定会丈二摸不头脑:这黄脚鸡是土鸡嘛?是不是很好吃?怎么这些老百姓如此趋之若鹜啊?

     

    然后你去望老百姓的菜篮子,就会更加糊涂了,因为他们的菜篮子中并没有土鸡啊,只有一些黄黄的根。这个是啥,老百姓为什么要买?如果你好奇地去问。他们会热情地告诉你,这是用来滋阴解渴的,秋天到了嘛,很多人会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得不得了,甚至还会干咳几声,喝了这个“黄脚鸡”,口渴的症状会好很多,身体舒坦不少。所以啊,在贵州,秋天这个“黄脚鸡”卖蛮火的。

     

    可是这个黄脚鸡究竟是啥呢?

     

    它其实不是动物,而是一种多年生本草。‘草药师喜欢用它的根,它黄色的根在地下横走,稀稀拉拉地长着点胡须,远远望去这根倒是和鸡爪子差不多粗细,老百姓叫它“黄脚鸡”也不无道理。

     

     

    它的学名,名声响亮,叫玉竹,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葳参。这玉竹啊,味甘,凉,是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好药。 这“黄脚鸡”,如果养大了,其实它的根也挺肥的,不会像第一张照片中的那般瘦,其表面为黄色,切开后肉为白色,味道微甜,嚼之发黏。

     

    中医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加减葳蕤汤,这个葳蕤就是玉竹。中医给方命名,有一个特点,如果这个方子是以某种药来命名的话,这种药肯定是君药,比如银翘散,桂枝汤,麻黄汤,无不如此。

     

    所谓君,就是这个方子中的大王,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这个方子的主要功效由它来决定!在加减葳蕤汤中,薄荷,炙甘草,红枣,淡豆豉,白薇,葱白这堆解表、调和,清热药中就加了这么一味滋阴药物,立刻性子就变了,由治疗一般感冒的方剂,变成了治疗阴虚感冒的要方!由此可见这个玉竹(葳参)滋阴的力量有多么强。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饮用玉竹的汁呢?

     

    最适合的当然是阴虚体质的人群。这类人群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舌红,少苔,甚至无苔!恩,你可以对着镜子,吐舌头来自我观赏一下。当然不是每一个人的舌象都这般典型,一般来说只要你有手足心热,虚烦不安,口干舌燥,舌质光红少津,唇红,脉细数这些情况中的大部分,你多半就是阴虚体质了,非常适合用玉竹熬水当茶喝。

     

     

     

    不过,普通老百姓,在夏秋之交,口渴,心烦,唇鼻干燥时,也可以熬这个玉竹的汁水来养生,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度过天气干燥的秋天。

     

    若和其他中药配伍,它的效果会更好,燥热咳嗽的,玉竹常配伍沙参,麦冬,桑叶;咽干失音的,常配伍麦冬,地黄;口渴得不得了,心烧得不得了,可以配伍一点天花粉,知母。

     

    现代药理实验室对玉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能降低血糖,降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组分;玉竹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延缓衰老——现代医学对中药研究得越深,作用发现一大堆,最后总结下来,往往发现这些作用不过是印证了中医经典中说过的道理: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好了,这个“黄脚鸡”的功效你也基本了解啦,如果你去赶乡场,捉几只在家备用吧!

  • 随着冬天的到来,气温骤降,很多朋友喜欢在饭前或者饭后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浓汤,入口的一瞬间都觉得可能没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吧?不过关于汤的问题,很多朋友都不是很了解甚至存在很多误区,那么就一定要好好看这篇文章了。

     

    首先那种汤的营养价值最高呢?

    从我们最常喝的鸡汤、鱼汤、骨头汤来看。在营养学上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在重量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食材去熬汤,熬出来的汤不能吃的东西越少,那么这锅汤的营养价值就越高。以此来看,这三类汤中鱼汤营养价值最高,其次就是鸡汤,骨头汤相对来说营养价值稍低。

     

    无论是什么汤,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熬煮以后,食材本身含带的一些维生素、脂肪、蛋白质及少量的无机盐等都会被熬出并且溶于汤中。如果常喝熬煮时间过久的汤的话。会提高人得高尿酸的几率,也会是痛风病人的病情加重。

     

    所以说,从很多角度来看,其实喝汤的弊大于利。

    关于汤大家可能都有几个被误导的地方。

    1. 都觉得喝骨汤可以补钙

     

    经过很多实验表明,骨汤中所含的钙元素并不多,大骨头中的钙并不能因熬煮溢出,也不会溶于汤中,因为大骨头中含有的钙元素并不是游离钙,并不能很好的被人体吸收。如果参考文献中所说的人体一天需要摄入的钙元素量,那你可能要喝掉几十升的骨汤才可能补上。如果你喝骨汤是因为想补钙的话,那不如去喝一袋热牛奶来的实在。

     

    2. 都说汤要趁热喝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快吃吧快喝吧,要不一会该凉了的话,这样显然是一个错误的习惯,细嚼慢咽不就可以使肠胃更好地吸收食物,也可以很快带来饱腹感,减少你的食欲。况且常喝温度过高的汤的话,对你的食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会使你得食道相关疾病的风险大幅上升。

     

    3. 汤越浓说明营养价值越高?

     

    这是一个大部分人都会陷入的误区,很多朋友评判汤的好坏的时候,都是从汤汁的浓度来说的,觉得越浓的汤营养价值越好。可事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各种食材中能溶于汤中的营养元素并不多,你看上去很有营养的浓白的汤中,其实更多得都是食材中的脂肪,经过熬煮,食材中的脂肪乳化,就成了你看到的白色浓稠的汤汁。

     

     

    浓稠的汤汁是好喝,尤其是天冷时来一碗,但千万不能多喝,不然会增加高血压及痛风的风险。

  •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腰腹受凉,全身都冷

     

    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你是不是急着减衣服了?岂不知,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着急减衣服可是要着凉的。林琳一下班就捂着肚子说胃疼,回到家一头倒在床上,盖上厚被,缩成一团,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妈妈赶紧把电热宝放在她的肚子上,又烧了姜汤催林琳趁热喝下,折腾了好一会,林琳的手脚暖和了,脸色也缓和过来,胃痛也缓解了。

     

    这时妈妈开始数落她:这才阳历二月,农历还是正月,春天刚露头,冬天还没过,急着穿低腰裤、短衫,一抬手一弯腰,肚肚就露出来了,能不受凉吗!

     

     

    林琳妈妈说得有道理。常言道“春捂秋冻”,早春不要急着减衣服,这是因为冬春交替之际,气温变化无常,尽管气温在逐渐回升,但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如果你过早地减衣服,将体表腠理曝露在外,寒湿之气就会趁虚而入,轻者引起不适,重者招致疾病。

     

    人体腹部和腰部 是最怕寒湿侵扰的部位,这是为什么呢?

     

    祖国医学讲的很明白,人体腰腹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穴位。比如我们人人都有的肚脐眼,中医称神阙穴,是胎儿吸取母体营养的唯一途径,也称之为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林琳出现的胃痛、胃胀就是因为常常把肚脐暴露在外,受凉之故。

     

    在肚脐眼的下方有关元穴和气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的地方。寒湿之气从神阙穴浸入,导致虚寒症,诸如五更泻、尿潴留、慢性腹泻等。在肚脐眼的上方有上、中、下脘穴,这里受凉,会引起脾胃相关的各种病症。

     

     

    美眉们常常外露的后腰部位也有不少关系重要的穴位。在腰带部位有腰阳关,是阳气通行的关隘,现在女孩都喜欢穿矮腰裤,这个部位很容易受凉,年轻时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冷天一来就会感到后背发凉,原因是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在腰部正中线上两肾之间还有命门穴,是人体生命来源之所,是肾阳藏身的地方,此处如果受寒湿侵扰、肾水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久之生疾,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月经量少、有血块、面色灰暗等等。

     

    如此说来您就明白了,在早春2月,一定不要急着减衣服,要格外注意腰腹保暖。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调养。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