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然而,处暑节气过后,气温依然较高,而且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因此,祛暑防燥成为了养生保健的重点。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依然较高,人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以防中暑。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发秋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因此,处暑养生,祛暑防燥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处暑时节,人体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增长,此时养生保健应以养阴润燥为主。以下是一些处暑养生的小贴士:
1. 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身体调节体温,预防中暑,同时也能滋润肌肤,缓解秋燥症状。
2. 健脾祛湿:处暑时节,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饮食上应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仁、赤小豆、南瓜等。
3. 养肺润燥:秋燥容易伤肺,导致咳嗽、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处暑时节应多吃一些养肺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梨、蜂蜜等。
4. 适量运动: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但仍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注意保暖:处暑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早晚气温较低,应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小满节气将至,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在这样的时节,中医养生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个原则助您度过一个健康的小满节气。
首先,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容易导致内火旺盛,出现心火过旺、烦躁不安等症状。因此,小满养生应以清心祛暑、清热解毒为原则。可以适当食用性寒凉、味酸的食物,如小麦制品、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小满养生应以健脾养胃、补气益阴为原则。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汤、羹、汁等,同时适当补充营养,如瘦肉、鸡蛋、鱼类等,以增强体质。
再次,夏季人体津液消耗较多,容易导致口渴、尿黄等症状。因此,小满养生应以清热利湿、生津止渴为原则。可以适当食用甘凉、甘寒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绿豆等,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补充津液。
此外,小满时节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夏季常见病。
总之,小满节气养生应遵循清心祛暑、健脾养胃、清热利湿的原则,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小满节气。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为了预防和治疗中暑,正确选择和使用祛暑药物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中暑会导致体温升高、口渴、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仁丹是一种常见的祛暑药物。仁丹含有檀香、砂仁、木香、冰片、朱砂等中药成分,具有清暑开窍的作用。服用方法为每次10-20粒,可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但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孕妇、年老体虚以及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此外,藿香正气水也是夏季常用的祛暑药物。藿香正气水主要由藿香、紫苏、大腹皮、茯苓、白术等中药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可治疗暑湿所致的中暑、感冒和肠胃疾病等。藿香正气水的口感较差,但疗效显著。服用时,可将药水冲入适量热水,趁热喝,服药后需避风。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和年老体虚者应在中医指导下使用,酒精过敏者应慎用。
对于因纳凉避暑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假中暑”,可使用十滴水进行治疗。十滴水主要由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等中药成分组成,具有辛温解表、理气和中、温中止泻的作用。服用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5毫升,小儿减半为2毫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十滴水中含有樟脑成分,孕妇和胎儿应慎用。
风油精虽然具有一定的清凉、止痛、祛风、止痒功效,但并非中暑的特效药物。涂抹风油精对中暑症状的缓解作用有限。此外,风油精中的樟脑成分对胎儿和新生儿安全构成威胁,孕妇和婴儿禁用。
中暑后,若服用祛暑药物一天后症状仍未得到改善,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令患者感到困惑和惊讶。这种疾病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缺失,导致大血管裸露。那么,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临床表现
1. 视力下降:这是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缩小、中心暗点等。
2. 眼底改变: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出现色素脱失、出血、渗出等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黄斑区萎缩。
3.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痛、眼干、飞蚊症等症状。
二、诊断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的诊断主要依靠眼底检查和基因检测。眼底检查可见典型的眼底改变,基因检测可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
三、治疗
目前,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1. 观察和随访: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视力评估,观察病情变化。
2.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炎、抗血管渗漏药物等,减轻眼底炎症和渗出。
3. 光动力治疗:适用于早期患者,可延缓病情进展。
四、预防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但对于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五、预后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伏暑,又称为暑湿感冒,是一种常见于秋冬季节的疾病。其发病急骤,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伏暑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包括:
伏暑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1.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1.4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1 中医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2.2 西医治疗:根据病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等。
3.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3.2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3.3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让许多家长担忧宝宝中暑的问题。宝宝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宝宝中暑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
一、预防宝宝中暑的常见原因
1. 室内温度和湿度过高: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宝宝容易出汗过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进而引发中暑。
2. 日常作息不规律:宝宝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导致体力下降,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3. 户外活动过度:在高温天气下,宝宝户外活动过度,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引发中暑。
4. 饮食不当:饮食不均衡,缺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宝宝抵抗力下降,更容易中暑。
二、预防宝宝中暑的方法
1. 调整室内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湿度在60%-65%,保持空气流通。
2. 规律作息: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 适度户外活动:在高温天气下,尽量选择在阴凉处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4. 饮食注意: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5. 注意防晒:外出时给宝宝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
三、宝宝中暑后的紧急处理
1. 立即将宝宝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温水擦拭全身,帮助降温。
2. 给宝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等。
3. 如宝宝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四、预防宝宝中暑的误区
1. 宝宝出汗多,不需要补充水分:事实上,宝宝出汗多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需要及时补充。
2. 宝宝中暑后,可以用冷水冲洗:这样做会刺激宝宝的身体,加重中暑症状。
3. 宝宝中暑后,可以吃冰棍降温:冰棍会刺激宝宝的肠胃,不利于恢复。
总之,预防宝宝中暑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家长们要引起重视,确保宝宝度过一个安全的夏天。
炎炎夏日,宝宝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宝宝的身体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那么,宝宝中暑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宝宝中暑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高热。体温通常在38℃到39℃之间,严重时甚至可达到41℃。此外,宝宝中暑时出汗较多,容易导致汗腺功能失调。如果患儿出现无汗、口渴、精神萎靡、情绪烦躁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除了高热和无汗,宝宝中暑还会出现皮肤发红、发烫、干燥等症状。此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情绪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加快等表现。严重时,宝宝可能会进入倦怠期,甚至出现昏迷或抽搐。
面对宝宝中暑,家长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首先,让宝宝平躺,解开衣扣或脱去衣物,打开空调或电风扇,帮助宝宝散热。其次,在宝宝的大腿内侧、腋窝和头部用毛巾进行冷敷,有助于降低体温。
预防宝宝中暑,家长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带宝宝外出。此外,保持室内通风,为宝宝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及适当的防晒措施,都是预防宝宝中暑的有效方法。
宝宝中暑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对宝宝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中暑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盛夏时节,气温攀升,潮湿闷热,人体易受暑湿之邪侵袭,引发多种疾病。为了健康度过炎炎夏日,家庭小药箱中常备一些中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指出,以下七种中药是夏日家庭必备良药:
1. 藿香:解暑化湿、理气和胃,可治疗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
2. 佩兰:解暑、化湿、醒脾,可治疗头晕昏闷、食少、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
3. 荷叶:清暑利湿,可治疗中暑头晕、痱毒、身痒等。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
4. 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可治疗夏日受夜寒后发热无汗、腹痛腹泻等症。每次3-5克。平素体弱、汗出过多及中暑者慎用。
5. 西瓜翠衣:清暑、止渴、利尿,可治疗中暑心烦、燥热、口渴、小便短少。每次30克,煎服数次,多食西瓜亦有这些作用。
6.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可治疗夏日受热心烦、小便色深黄、量少不畅等。每次10克,分两次煎服。
7. 丝瓜皮:清暑热、止烦渴,可治疗中暑、心烦、口渴等。每次用鲜丝瓜皮20克,分两次煎服。
此外,针对儿童,家中还应备一些夏日常用的小儿防暑保健药,如金银花露、板蓝根冲剂、风油精等。
金银花露具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功效,可治疗小儿暑热口渴、痱子、感冒等。
板蓝根冲剂可以凉血解毒、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可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咽喉肿痛等。
风油精可芳香驱蚊、止痛止痒,治疗蚊虫叮咬、虫咬皮炎。每日倒一点在浴水中洗浴,可防治暑痱、蚊虫叮咬、小儿感冒发热等。
炎炎夏日,高温酷暑,中暑成了常见的健康问题。南京第一医院急诊室近日就接诊了多例中暑患者,其中包括一名30岁出头的建筑工人。专家提醒,中暑后首先要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但很多人不知道,中暑后切忌大量饮水,以免造成体内电解质失衡。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体温调节为特征的急性疾病。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大汗、口渴、头晕、胸闷、乏力等;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症状;重度中暑则可能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状。
中暑后,首先要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不能立即大量饮水,以免造成体内电解质失衡。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含盐分的饮料,如盐开水、绿豆汤等,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同时,可以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用湿毛巾在额部冷敷,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专家提醒,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尤其是在户外。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质。出门时,最好携带一些防暑用品,如遮阳伞、防晒霜、清凉油等。
此外,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中暑。因此,他们出门前最好服些藿香正气水,带好遮阳伞,并冲瓶淡盐水或煮点绿豆汤随身携带。
总之,中暑后切忌大量饮水,以免造成体内电解质失衡。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们长时间停留,很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疾病,它会导致出汗和散热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那么,中暑会不会引发感冒呢?答案是肯定的。中暑后,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冒的症状。这是因为中暑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失衡,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中暑的症状主要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渴等。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热衰竭、热痉挛、意识障碍等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中暑呢?首先,要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尽量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其次,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此外,还要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脱离高温环境,适当降温补水。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
治疗中暑,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中暑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治疗中暑:
总之,中暑是一种严重的夏季疾病,要引起重视。通过了解中暑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中暑的发生率,保护身体健康。
夏季炎炎,中暑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体温过高,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为了预防中暑,我们除了要注意防晒、保持充足水分外,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
一、中暑的症状
1. 热射病: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干燥等症状。
2.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体内盐分和电解质失衡,导致肌肉痉挛,以腓肠肌为多见。
3. 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过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血压下降等症状。
二、预防中暑的饮食建议
1. 多吃瓜果:西瓜、黄瓜、香瓜、猕猴桃等瓜果富含水分和维生素,能够清热解暑,补充体力。
2. 多吃青菜: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青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节体温,增强免疫力。
3. 多喝汤: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汤品能够清热解毒,补充水分。
4. 多饮茶:温茶能够降低体温,缓解疲劳,适当加盐的茶水更能补充流失的盐分。
5. 多喝粥: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等消暑保健粥能够清热解暑,增进食欲。
三、中暑的紧急处理
1.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2. 用冷水或温水擦拭患者身体,帮助降温。
3. 给患者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4. 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