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走路时“内八字”宝宝走路时两脚朝内怎么办?

走路时“内八字”宝宝走路时两脚朝内怎么办?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小孩在一岁左右的就会学着走路,当看到孩子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的时候,妈妈特别高兴。学走路也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妈妈要给孩子选择合适,柔软的鞋子,让宝宝穿着舒服。在妈妈的带领下孩子走的利索了,同时妈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孩脚有点内八怎么办?


走路时“内八字”宝宝走路时两脚朝内,就像螃蟹的大夹子!在刚学会走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为了保持平衡,他的双脚会很自然的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改变。

 


造成孩子内八的原因

 

为了走路更稳: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还站不稳。就会形成内八字的方式,在宝宝走路稳定之后,这种现象会消失,一般不需要过度紧张。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是这种走路方式,那么孩子这种走路方式的几率也比较大。

 

穿了不合适的鞋子:不要小看了给宝宝穿鞋这件事,适合她的鞋子才有利于宝宝脚的成长。在给宝宝选鞋子的时候一定不要为了省钱选择劣质的有异味的,不透气或者过大的鞋子。

 


孩子刚学会走路注意事项


妈妈牵着孩子走路时,不要用力拉拽,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不要摔着,碰着。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妈妈要把危险物品放到宝宝碰不到的地方,以免对宝宝造成危害。妈妈要指导孩子正确的走路姿势,给孩子穿鞋底软的鞋。


初期学走路,不建议使用学步车,一则不安全,二则,不易于宝宝腿部,和脊椎的发育。一开始走路大多孩子都会歪歪忸怩,妈妈们不必担心,只要不是疾病所至,慢慢的,就可以调整好的


大部分小孩刚走路都会有一些O型腿,不要担心,随着宝宝的成长就会慢慢好起来,如果到了两三岁,还是这样,那就要看医生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尽量少让孩子站立。最好是让自己学着站,而不是扶着东西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溜娃的大好时节。闭关一整个冬天的孩子们,总算可以回归自然尽情奔跑。宝爸宝妈们,也可以舒展身心,亦或收整行装,借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宝宝兴奋地迈开胖乎乎的小短腿,向“新世界”开始探索。鞋子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物品。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宝宝自己知道。但很多宝贝还描述不清鞋子是否舒适。所以娃能不能穿上一双舒服的鞋子去运动,完全取决于妈妈的选择。那么宝宝鞋应该怎么挑选呢?

     

    一、从什么时候,宝宝开始需要鞋子?

    足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宝宝光着脚,外界刺激有利于脚部的发育。

     

    12~15个月宝宝开始学走路,平衡能力较差。脚部直接接触地面,5个指头张开可以牢牢抓住地面,利于宝宝足部和行动的发育。同时,宝宝脚骨大多是正在钙化的软骨,骨组织的弹性大、易变形,脚表皮脚化层薄、肌肉水分多,容易受到损伤。

     

    在地面光滑的室内,宝宝可以光脚练习走路;但外出时,宝宝最好穿上一双合适的鞋子,以免脚丫受到伤害。

    二、不同发育阶段,选择要点不同。

    宝宝3岁之前,前掌的宽度与脚全长的比例比成年人大,脚内侧较平直,皮下脂肪较厚,脚趾部位较宽,趾头平齐。随着宝宝的发育,足弓慢慢变高,5岁后才逐渐接近于成年人的脚型。

     

    选择适合宝宝的鞋子,需要结合宝宝的脚型和足部发育的特点。

     

    刚开始学走路的宝宝

     

    宝宝开始学走路,平衡能力差,活动量小。这时的鞋,鞋头要宽圆,前头有足够空间安放小指头。

     

    鞋面用棉布料或软牛羊皮。棉布料和天然皮革柔软舒适,有良好的透气吸湿性能,能给脚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避免脚病发生。

    选择软底、较薄且回弹能力较强的鞋子,方便宝宝感知地面的状况。鞋的重量要轻,鞋帮要高,最好能护住脚踝。

     

    已经学会走路的宝宝

     

    宝宝学会走路以后,活动量开始逐渐增大,独走后,选鞋细节多:

     

     

    1.对折鞋底,鞋底前部三分之一处要能弯曲,不能是平板一块,弯曲处也不能是足弓处。

     

    解析:鞋底正确的弯压应该是在前掌三分之一处,因为鞋底的曲挠线,要跟宝宝的脚的区挠线相吻合。

     

    鞋底可以是硬底,鞋底厚度最好不要超过10毫米,能保护宝宝的足弓,缓解地面的震动对足部、脊柱以及脑部的压力。

     

    2.捏一下鞋子的后跟部位和前部包头,如果没有硬度,说明不合格。

     

    解析:鞋子的后跟部位必须有足够的硬度,保护儿童柔软的踝关节,防止踝关节受力倾斜。鞋子的前部包头也需要足够的硬度,防止磕伤、踢伤脚趾。

     

    3.对拧一下鞋子,如果鞋子太容易变形,说明不合格。

     

    解析:鞋子必须有足够稳定性,规范孩子的正确行走方式,太容易变形的鞋会让小朋友在行走过程容易扭伤脚部,或养成不好的行走习惯。

     

    4.把手伸到鞋子内部前掌部位按一按,太柔软说明不合格。

     

    解析:我们需要训练小朋友的前掌、脚趾抓地能力,太软的鞋垫会让小朋友的脚部神经感应不到。

     

    5.闻一下鞋子有没有刺鼻异味,如果有,说明不合格。

     

    解析:儿童鞋必须严格使用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制作。

    除了以上5条基本标准,还要注意:

    不可穿硬皮底鞋,以胶底、布底、牛筋底等行走舒适的鞋为宜;

     

    给宝宝选鞋的时,选择比宝宝的脚长大0.5~1厘米的鞋子为佳。(夏天一般不穿袜子,鞋长大概长于脚长0.5厘米;冬天袜子较厚,鞋长大于脚长1厘米。)宝宝穿上鞋子以后,以刚好能伸进成年人一个小拇指的空间为佳。

     

    要买鞋头宽敞的,不要买狭小的;

     

    选择包头鞋,不要选露脚趾的。

     

    春天终于来了,收拾收拾心情,走出家门带着宝宝一起去踏青吧!

  • 肋骨外翻就是宝宝平卧的时候最下面的肋骨超出身体外缘,不仅影响宝宝身体美观度,也影响身体发育,需要及时纠正。肋骨外翻主要是由于缺钙和不良的姿势引起。那该怎么做呢?妈妈赶紧学起来!

     


    由于人的胸骨最下方的两条肋骨不是跟胸骨连在一块的,而1岁内的宝宝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呼气吸气时腹部的运动幅度很大,因此肋骨较软的宝宝会出现肋骨外翻的现象。抱宝宝的姿势不正确,长期下来也容易导致宝宝肋骨外翻。
    宝宝的肋骨外翻现象是可以纠正的。首先妈妈要找出导致宝宝肋骨外翻的原因,抑制源头防止外翻现象加重,然后再予以护理和矫正。


    1、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肋骨外翻大多由于宝宝骨头过软引起,而缺钙会导致宝宝骨头质量下降。所以要给宝宝补充钙质。补钙最好先补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吸收。一般医生会建议吃鱼肝油或是AD胶囊,多晒太阳也有助于补钙。


    2、每天定时给宝宝做抚触:

     

    抚触帮助宝宝的肋骨恢复。具体方法:在宝宝的胸骨到腹部下面,肚脐上方,顺着肋骨长势,用双手掌作分水动作,轻轻抚触宝宝身体,注意不可用力过猛。每天坚持两到三次,每次五分钟左右,能有效矫正肋骨外翻现象。


    3、改变抱宝宝的姿势:

     

    一般来说,肋骨外翻与抱宝宝的姿势关系不是非常密切,因为无论横抱、竖抱,在抱宝宝的时候家长是经常变体位的,所以一般来说抱宝宝不会引起肋骨外翻,需要注意纠正的是长期不当的抱姿。应该将宝宝朝前抱是正确的,因为朝前抱的时候,宝宝后背会靠在抱宝宝的人身上,这样宝宝的视野会很开阔,能看到外面非常广阔的景色。另外,这种抱的姿势,宝宝的后背有依靠、前面有手托或者前面有手的拢抱,这样受力都分散开了,所以不会使宝宝的某一个局部承受特别大的力量。因此,朝前抱不会导致宝宝骨骼异常。

     


    4、带宝宝做矫正运动:

     

    具体方法如下:呼吸起落操两脚与肩同宽站立,身体放松,微闭双眼,两臂轻轻向前平举至头顶,同时吸气,停一会儿,两臂自然下落,伴以深呼气,每日数次,每次10分钟。慢跑运动慢跑有助于增强内脏活动,扩大呼吸量,改善胸廓发育不良状况。俯卧撑或持哑铃做两臂前平举练习每日3至4次,每次10分钟。单双杠上翻筋头每日清晨空腹进行,但不可过于劳累。


    5、手术治疗:

     

    如果宝宝两岁后,肋骨外翻现象还是没有改善,就需要进行手术纠正。手术危险性低,愈后良好。要根据宝宝的病情,及时进行矫治。先请医生诊断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 作者 | 胡亮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胡亮社交平台

     

     

    患者咨询

     

    您好胡医生,女宝,还有三天就20个月了。孩子之前说话挺好的,两三个字说的很流利,有时候可以说5个字的短句。最近一周孩子突然结巴了,两个字的词也会很结巴,(例如 鸡鸡鸡鸡鸡鸡鸡鸡 蛋,最后一个字会很使劲)。

     

    偶尔说的正常,但大多时候都结巴。请问孩子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吗?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之前打的疫苗是五联,因为疫情我们在老家回不去疫苗要延迟,请问五联和麻腮风疫苗(18个月的)最多能延迟多久?

     

    医生作答

     

    1、口吃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表现为讲话不流利、语塞和重复。2~3岁的宝宝是说话的最佳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比较容易发生口吃。因为这个年龄的小宝宝语言发育已经进入新阶段,词汇量越来越多,表达上从单个词向句子过度。

     

    2、宝宝急于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又没有能力把需要需要的词汇练成句,加之发音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某些音发出困难,而神经系统也不能做到很好的调节,这就容易出现口吃。

     

     

    这种口吃被称为“发育性不流利”,它完全是暂时性的,所以家长不必担心,随着宝宝语言系统的不断发育和完善,慢慢会掌握了语法规则,这种“发育性不流利”自然消失。

     

    3、为了帮宝宝顺利地度过“发育性不流利”阶段,家长的的做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配合宝宝,而要强制干预。切记不要当频繁的打断宝宝说话,这只会让宝宝更加注意自己的口吃,如果加以训斥就更不妥当,而且这些做法都会使宝宝更加自卑。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只有家长耐心了宝宝放松了,同时父母也要话更多时间与宝宝说话,说话要语速放慢,要尽量轻松,这些都有利于宝宝度过这段时间。

     

    4、“发育性不流利”是暂时的,后续会自然恢复。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免发展为慢性口吃:

     

     

     

    ①宝宝在口吃的同时出现较快的次要症状,如频繁眨眼、伸颈、握拳、跺脚、面红耳赤、面部肌肉紧张、呼吸不顺畅、抽动等。

     

    ②宝宝对口吃表现得非常在意,不愿意与他人讲话,闷闷不乐等。这些情况都表明,宝宝的心理压力较大,必须及时辅以舒缓或就医。

     

    ③有口吃家族史的宝宝需要格外留意,他们往往是慢性口吃的易感人群。

    5、关于延迟的问题,绝大多数疫苗只要完成全部接种次数,即便推迟了接种时间也不会影响总体的接种效果和最终保护效力的。只是在位完全接触完全期间,宝宝可能存在感染的相关病原体的风险。所以能够接种时及时接种即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们从出生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学会如何走路,从会爬到会摇摇晃晃的走,到昂首阔步的走,到步履蹒跚,最后寸步难行......

     

    从一个个有关走路的成语,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可以说,你的脚步就是你的人生!

     

    直观的反应了你走路的速度,你走路的状态,也从侧面反应了你的精神风貌,反应你的健康状态!

      

     

    我们不停的走路,可是你真的会走路么?

     

    我们会看到太多现实中的案例,本应该脚步如飞的年龄,却走成了东摇西摆;本应该步履安详的状态却走成了跌跌撞撞!

     

    走路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先迈左腿,再自然的右腿跟上,双腿有规律的前后做交叉运动。

     

    却会反应出你的肌肉群使用情况、你的全身骨骼情况、你的体态等问题,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半身的不良姿态会影响下半身,下半身走路不正确也会影响全身!

     

     

    比如现在很多青少年走路的时候都出现弯腰驼背的现象,更不用说老年人了,脊柱侧弯、腰间盘突出、长短腿、膝盖疼痛、老寒腿等等,那这些问题,一定会在你走路的时候反应出来,长短腿就会走路一高一低,膝盖疼走路就会一瘸一拐等,还有大家经常会翘二郎腿,喜欢重心在一只脚上,这样会导致你的骨盆倾斜,骨盆倾斜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走路姿态。

      
    所以一个人寿命,是能从“走路”判断出来的!

     

    下边2个走路要点,把握住更长寿!

     

    一、正确的走路姿势

     

    1、上身脊柱伸展

     

    也就是上半身要挺直,不能够弯腰驼背,颈椎腰椎自然弧度。具体表现为:略收下颌,昂首挺胸,肩部外展,略收腹部,骨盆保持中正,也就是不要出现骨盆前倾和后倾的现象,眼睛目视前方,这样的姿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很有能量,脊柱延展可以呼吸更顺畅,微收腹部,是为了让骨盆保持一个中立位,减少多腰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你的臀部带动腿部发力,这才是正确的走路姿势,这样才会为下一步的大步向前走做好基础。

      
    2、双腿一定要伸直

     

    我们只有双腿伸直,才可以有力量的向前大步走,在伸直膝盖走路时,身体可以稍微前倾,后腿伸直,我们的步子也就会迈的大一些,不过并不是步子迈的越大越好,以自己舒服为宜。

     

    3、走路时一定是臀部带动双腿,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前移,逐渐过渡的脚尖,最后是整个脚掌。

     

    4、朝着正前方

     

    这个点要求我们的方向是正前方,双脚不要出现内外八字。

     

    5、双臂自然摆动

     

    整个身体讲究平衡协调,双腿和双臂要一前一后的律动,身体才会有动力,当你的右脚迈出,左臂就会向前摆。

      
    二、正确的速度

     

    研究表明,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更长寿。正常一般男性每分钟走85步左右,女性75步左右,速度更快的可以100步左右。一个人的行走速度是0.9m/S,超过这个的速度人一般都比较长寿,走的快的老人说明心脏功能比较好,身体协调度高,更有长寿的潜质。

     

    长寿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你若会走路,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运动方式,长期坚持一定会收益。

     

    想长寿,你还可以这样:

     

    健康的饮食

     

    吃得好才可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气血通畅,平时多吃一些有营养的健康食物,各种粥品、骨汤、绿色时令蔬菜、多喝水,不要吃垃圾食物、热量过高的食物,这样你的血液才会干净,血液长青,不想长寿都难。

      
    良好的心态

     

    研究表明,开心的人更容易长寿,可是就有人说哪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这个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都可以泰然处之,正确的看待,切勿怨天尤人,心情郁闷,天天郁郁寡欢,这样的人,想长寿都难!

     

    充足的睡眠

     

    晚上是我们的肝脏排毒的时间,只有早睡早起,身体排毒通畅,才有更多的能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女性朋友表现为皮肤暗淡无光,黑眼圈眼袋等,男性表现为精力不足,提不起精神等,所以一天一定要保持8个小时的睡眠,不要熬夜。

      
    生活在于点点滴滴,你善待自己,生活也会善待你,像走路这样的事,看起来是很不起眼,却体现了你身体健康的全貌,从今天开始,从小小的走路开始改变,你会收获一个健康的人生,更加长寿。

  • 4 岁以下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椅

     

    通常建议 4 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坐在安全座椅内;如果是乘坐网约车,可以提前预约带有安全座椅的车辆。4 岁以上的儿童,建议使用增高椅(Booster Seat)、增高垫,确保车上的安全带,能够正确固定在儿童的肩部和胯部(大腿根部)位置。

     

    12 岁以下孩子不能坐在副驾驶位置

     

    安全气囊是为成人设计的保护装置,前安全气囊,就位于副驾驶员位置的前方,它弹出的高度正常在成人的胸部位置,但如果是儿童坐在副驾驶员位置,安全气囊弹出的高度,通常会在儿童的头部位置。

     

    而气囊爆开的速度约是 300 公里/小时,瞬间接触力可高达几百公斤,远超儿童的承受能力。一旦气囊打到儿童的头部,可能造成严重的颅脑损伤;如果打到儿童的脸部,可能导致儿童发生窒息;如果打到儿童的颈部,可能导致儿童的颈椎骨折甚至死亡。因此 12 岁以下儿童不可以乘坐前排副驾驶员位置。

     

     

    145cm 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安全带

     

    汽车上的安全带同样是为成人设计的,如果身高不足 145cm 的儿童直接使用车上的安全带,往往会出现安全带的肩带卡在脖子的位置,而胯带刚好位于腹部位置的情况。直接使用车上的安全带,还会勒到孩子的脖子,甚至在发生一些撞击力更大的交通事故时,安全带会像刀片一样勒伤儿童的颈动脉。

     

    此外,儿童的腹腔内有很多器官,比如脾、肝和胃等,儿童的腹部肌肉也不够发达,直接使用车上的安全带,还可能导致腹腔内器官受损。

     

    车上避免出现一些危险物品

     

    在乘车出行时,特别是长时间的车程,为了安抚孩子,家长们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书本和食物,但这些物品也是需要仔细排查和选择的:

     

    1、不要带棱角尖锐的玩具。包括尖锐的包装、金属制的边角、或者带尖锐爪子的玩偶等,都不要放在车上,一旦汽车颠簸或急刹车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划伤自己,或伤害到车上的其他乘客。

    2、不要在车上玩弹射类玩具。比如玩具枪、手枪等,有可能射伤自己或其他乘客,也会影响司机开车,造成更严重的事故。

    3、不要在车上玩带绳子的玩具。绳子容易在颠簸的环境中,缠绕在孩子的脖颈上。

    4、不要在车上玩体积过小的玩具。体积小的玩具或饰品极容易在颠簸中,被孩子误食到嘴里。

    5、不要在车上饮食。建议婴幼儿乘车时不要吃东西或喝水,汽车的颠簸极易导致食物堵塞气管,发生危险,严重情况有可能引起窒息死亡。

    6、尽量固定好车内可移动的物体。比如水壶、雨伞、文件袋等,把它们放入后备箱或工具箱内,否则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没有固定的物品,可能砸伤孩子。

    7、易燃易爆的物品。仔细收纳好受到阳光暴晒容易引发自燃或爆炸的物品,或者避免带上车,比如:一次性打火机、香水、老花镜、碳酸饮料、电池等。

     

     

    不要把宝宝单独留在车内

     

    宝宝经常会在车上睡着,如果这时家长想下车去超市买东西或上洗手间,一定要带着孩子一块儿去,或者留下一名成人看护孩子。

     

    车辆在太阳下升温的速度非常快,实验表明,阳光照射下的车辆,在 26.7℃ 的环境气温下,只要 20 分钟,车内温度就会升高到 42.8℃。即便在较阴凉的地方,车内温度也会在 60 分钟内,上升至 47℃。

     

    而持续待在 40℃ 以上的温度中,对于婴幼儿来说足以致命。婴幼儿身体升温速度要比成人快 3~5 倍,持续高温会导致孩子出现脱水、休克、脏器衰竭、神经受损、脑死亡等致命伤害。

  • 脚脱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不同的人皮肤特质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肤质偏干性,有些人肤质偏油腻。宝宝在幼儿阶段,皮肤是比较敏感的,脚也容易出现脱皮。那么,2岁宝宝脚脱皮怎么回事?下面一起来看看宝宝脚脱皮的原因。 

    1、缺乏维生素。宝宝的脚如果有轻微的脱皮,可能是营养搭配不合理、缺乏维生素造成的。维生素a保护着人体的表层皮肤,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a,容易引起皮肤干燥和脱皮。但是这个原因导致的脱皮是比较轻微、面积较小的。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父母可以给宝宝吃维生素a含片或者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同时,不能让宝宝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2、接触性皮炎。宝宝患有接触性皮炎也会出现脚脱皮的现象。如果宝宝接触了一些过敏原,比如橡皮泥等含有化学物质的玩具,会引起皮肤不适,出现脱皮的症状。这种情况就要尽量让宝宝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并且可以到医院让医生开一些皮炎药膏给宝宝涂抹。

    3、脚气。脚气是一种皮肤疾病,并且很常见,宝宝也可能会得脚气疾病。如果两岁宝宝脚脱皮可能是因为真菌感染,得了脚气造成的,从而出现脱皮现象,甚至有脚臭。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进行脚部的皮肤护理,经常帮宝宝把脚洗干净,保持脚部的干燥,鞋子和袜子也要经常换。

    宝宝皮肤最上层表皮的角化层发育不完善,容易脱落。但是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宝宝出现脚脱皮的现象,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就可以缓解宝宝脚脱皮的症状。另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给宝宝涂一些护肤霜,保持宝宝脚部滋润。

  • 家里有孩子的估计都深有体会,说到手足口病,每个家长都谈之色变。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这一病症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一到早春,手足口病就开始高发,在孩子之间的传染性非常高,令许多家长为此烦恼。而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疹或是小溃疡,让孩子痛苦难耐。通常来说,患儿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但是少数患儿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如果情况更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当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注意。这种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口),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以及密切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就是说,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接触过的食物、玩具、或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其他孩子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护理方式来减轻孩子的不适感。

     

    (1)饮食调整

     

    患上手足口病的宝宝,会因为发热、口腔长疱疹导致胃口差,不愿进食。家长应给孩子吃点清淡、温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而生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进食,同时还要少吃鱼虾蟹和鹅肉。

     

    一般来说,在手足口病初期,应该让孩子少吃多餐,可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

     

    如果宝宝有发烧的症状,可以给孩子喂一些红萝卜马蹄水。红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而马蹄有利尿的功效,可以减少宝宝发热期间聚集在膀胱的毒素,同时还能补充发烧时的体力消耗。

     

     

    (2)清洁口腔

     

    在患病期间,孩子会因为口腔疼痛而哭闹不止,这时候需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洁。在饭前饭后都要用生理盐水漱口。如果宝宝太小不会漱口,那么可以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此外,也可以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孩子口腔糜烂部位,或是涂鱼肝油,也可以口服维生素B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宝宝的疼痛感,促使口腔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3)注意卫生

     

    除了给孩子做好口腔卫生清洁之外,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玩耍后。孩子使用的餐具和玩具也要经常消毒。

     

    室内要保持痛风,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传染高峰期出去玩,接触太多人。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手足口病,健康地长大~

  • 爬行、走路是每一位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大多数宝宝在6-10个月时就学会爬行了,在1岁后宝宝就能慢慢行走了。

     

    但有一些宝宝并没有经过“先爬后走”这个必经环节。直接从坐立过渡到了行走。一些家长认为:宝宝不会爬就会走了,说明我们家宝宝更聪明!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宝爸宝妈们一起来看看吧!

     

    1.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安全感

     

    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爬行范围、还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认知世界。

     

    不再是坐井观天的小青蛙,而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验不同新鲜事物,树立更强的独立性,建立更强的安全感。


    在宝宝的爬行时,父母的引导、鼓励、帮助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宝宝在爬行中的不同体验与感受都可以同父母进行分享交流,使宝宝感受到归属感和父母的爱,从而形成健全的亲密关系。

     

    2.大脑充分发育、聪明

     

    宝宝爬行需要大小脑的配合、协调与控制,四肢、眼耳的行动会刺激大脑的发育,促进大脑的生长。

     

     

    而且在宝宝行动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的不同体验可以提高宝宝对世界感知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使宝宝的智力发育更加完善。

     

    3.平衡性、四肢协调性好

     

    很多宝宝在长大后常常出现晕车、恐高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前庭器官未发育完善的缘故。而宝宝的爬行阶段正是锻炼前庭功能发育的好时期。


    爬行时,需要四肢,腰背,肩胸、臀腹的共同配合。会爬行的宝宝往往在协调性、平衡性上表现得更好。

     

    4.具有探索精神

     

    在爬行的过程中,婴儿不断开发新的领地,探索新的世界,在探索的旅程中不断发现更多有趣的新事物。

     

    在未知的世界里产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提早打下婴儿更多探索世界的心理基础。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宝宝的自信心、成就感!


    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先爬后走”的宝宝更容易树立好的自信心和性格特点。而缺乏锻炼的宝宝则更胆小、性格更内向。

     

    哲学中常有这样句话“存在即合理”,爬行作为坐立和行走之间的需经步骤,自然是有合理存在的理由。

     

    为了能让孩子按部就班,健健康康地长大,爬行必不可少,怎样训练宝宝爬行呢?

     

    1. 模仿

     

    宝宝在幼年时会以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如果宝爸宝妈在地上爬行,宝宝也会因为好奇而模仿相应的动作,从而慢慢引导宝宝学会爬行。


    对同龄人的兴趣也是帮助宝宝学会爬行的方式之一,将宝宝和其他同龄的宝宝放在一起,模仿力强的宝宝看到其他宝宝在爬行时,自己也会慢慢学会。

     

    2.奖励

     

    家长可以将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放在宝宝面前,诱导宝宝自行获取,给予宝宝爬行的动机。也可以在宝宝完成任务后,给宝宝玩具或是食物作为奖励,激发宝宝的爬行欲。


    还可以在宝宝爬行后,进行适当的推拿,减缓宝宝疲劳,增强前进动力。

     

    宝爸宝妈们不要在对“不爬就走”的现象抱有侥幸心理啦!快从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开始吧!

  • 除了罕见的遗传因素,一般来说,驼背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坐姿不正确。驼背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的早期,但最近的调查发现,儿童驼背的病例正在增加。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防止孩子驼背。那么如何防止孩子驼背呢?我们来看看!

    防止驼背的有效方法。

    1.双手背对胸。

     

     

    双腿张开,双手握拳,十指交叉放在身体后方,抿完骨头后锁肩,双臂向上举至最高点,挺胸立腰,然后恢复。

     

    2.扩胸。

     

    双腿张开,双臂水平抬起,然后双臂侧向张开,扩张自己的胸部,然后恢复。重复这个练习16~20次。要求快速向后扩胸,并有一定的力量。扩胸时,抬头挺胸收腹。

     

    3.趴着。

     

    趴在地上,伸直膝盖,伸脚趾,向前抬起手臂,同时从两端抬起手臂和腿,收紧背部肌肉,然后恢复8~12次。要求夹住腿,昂起头。

     

    4.仰卧位弓背。

     

    仰卧,双臂伸直侧卧,背部离地,挺胸2秒,然后恢复8~10次。当你需要挺胸的时候,后背离地到最高点,脖子不能放松。

     

     

    5.爬行。

     

    爬行,用双手和脚趾着地,像婴儿一样在地上爬行。距离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直线爬升或圆爬升。为防止手柄磨损,戴上手套,每天攀爬两次,每次10~15分钟。

    日常预防

    1.饮食

     

    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可以多吃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禽类的肝脏等。

     

    2.其他食物如脱脂奶、鱼肝油、奶酪、坚果和海鲜,以及含有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它也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日常注意事项

    1、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

     

    养成“站”、“立”、“走”的好习惯。站立或行走时,要挺胸抬头,保持自信的姿态,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同时,站立和行走的动作和姿势对脊柱的正确使用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减压肩“负”,减轻身体重量: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要时刻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背部矫正的活动,这样有利于防止驼背的形成,同时尽量减少书包的重量,让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自我修养习惯。

     

    3、锻炼是预防驼背的最佳方法。

     

    孩子要尽可能多的参加运动,经常晒太阳,有利于增强钙的吸收。

     

    以上是一些预防儿童出现驼背的小知识,孩子作为生活的希望,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 在关注婴幼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个名词经常出现。DHA是一种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脑部和视网膜的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关于DHA的补充,特别是最佳开始时间和是否有必要停止补充,家长们常常存在疑问。

    DHA补充的最佳开始时间

    DHA的补充应该从婴儿出生开始,乃至于在孕期就应该开始关注。母亲在孕期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摄入DHA,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有助于胎儿大脑和视网膜的健康发展。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是婴儿获取DHA的最佳方式,因为母乳中自然含有DHA。对于无法完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选择添加了DHA的婴儿配方奶粉。

    对于具体的补充时间,多数研究建议从出生开始,尤其是在婴儿的前六个月,这是大脑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DHA的补充对于支持健康的大脑发展尤为重要。

    是否有停止补充的建议年龄?

    关于DHA的补充是否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年龄停止,目前的科学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限。DHA对于儿童乃至成人的大脑健康都是有益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通过更多样化的饮食来获取DHA,如富含ω-3的鱼类(比如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等)。因此,如果儿童的饮食中已经足够丰富,可以满足其DHA的需求,那么额外补充的必要性可能会降低。

    对于饮食中不常包含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儿童,继续补充DHA可能是一个好选择。特别是在学龄前和学龄期,这是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DHA的补充可以支持记忆、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DHA的补充应从婴儿出生开始,乃至孕期就应该得到重视。对于是否有必要在某个年龄停止补充,没有明确的科学界限。家长应根据儿童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以及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适当的决定。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儿童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是满足其营养需求的关键。如果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或营养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