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很多患者取得中药后,经常会咨询我中药如何煎服的问题,而我的回答往往与坊间流传的中药煎法不同,让他们很诧异,所有我觉得我有必要撰文写一下我的看法。
坊间或很多中医师通行的方法是:
1、中药煎前先浸泡药物30分钟,然后以先武火后文火的方法煎药。
2、中药煎三次,三次的水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三次喝。
3、中药煎煮时,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第三煎则时间更长,以便将所有成分提取出来。
但是我使用经方时,不赞同这种方法,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原方法,就是叮嘱患者只煎一次,分三次服用。
以我前面写过的小青龙汤为例,我是这样嘱咐患者煎药的:小青龙汤一共有八味药。先往锅中用“度量勺”舀水2000毫升,然后放麻黄,小火熬之。等水只剩1600毫升后,用勺子滤去麻黄的沫,然后放其他七种药物,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200毫升。
不用先浸泡,也不用再煎!理由如下:
一、多数药物浸泡与否,对于其有效成分的滤出影响微乎其微。实际上按照汉代的古法,严格控制水量,其有效成分已经可以有效煎出。即使,先浸泡有利于中药成分释出更多,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中药“释出”成分都有用,会不会改变原方的功效,这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再煎后,会稀释药物的有效浓度,改变组方的药物配伍比例,降低临床疗效。
以小青龙汤的主药麻黄为例,麻黄的主要起效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一般来说麻黄的最佳煎煮时间为 30分钟左右,之后 ,随时间延长 ,煎出率降低,原因可能是麻黄碱的成分跟随水蒸气蒸发了。
其他含有挥发油的药物不宜久煎的药物,例如薄荷,荆芥,香薷,生姜,紫苏,羌活等等,其有效成分更是在第一次煎煮时已全部释出,待到第二次煎,或者第三次煎,除了让患者喝的中药浓度下降,别无它用!
而且,第二次煎,第三次煎,再混合的办法,还会彻底改变原方的药物比例,君臣佐使,仍以小青龙汤为例,第一次煎煮后,麻黄,桂枝的大部分成分已经全部释放出了,如果连煮三次,然后把汤液混合在一起,此时麻黄,桂枝的有效成分比例就会大大降低,早已经不是原方的比例了。
由此,可见翻煎法彻底破坏了中医方剂的组方配伍比例,使得医师的精心辩证配伍,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所谓二煎,三煎法在唐及唐以前是没有的,当然,对于一些比较昂贵补益类药物,例如人参,西洋参,灵芝,鹿茸,枸杞等等倒是可以嘱咐患者反复煎煮,开水浸泡,反复饮用,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患者一付药煎三次,然后混合服用,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使用经方,绝对不能让患者使用翻煎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在不破坏原方比例的情况下,提高药物使用率呢?有的,那就是煮散法。
所谓煮散法,就是把药物制成碎末的散剂加水煮汤,最后去渣取汁。这种方法,开始于唐,鼎盛于宋,衰退于明清。
我们可以从宋代的经典方书中窥见当时煮散法的兴盛,在《太平圣惠方》中几乎全用煮散之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汤剂方共128 首,采用煮散法的即有68 首。
宋代人口增多,有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救助体系,社会对中药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有关,而煮散法将中药粉碎后使得药材表面积增大,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大,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煎出,有助于节省药材。
煮散法的诞生,有可能是宋代后,中药方剂用药剂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当然,由于煮散法有一些弱点,例如,富含油脂的种子类、胶质类、角质类和含黏液质的生地、枸杞子等,粉碎有难度;粉碎后,患者辨认不出药材,容易混入假药;煎煮后,汤液浑浊,需要用纱布过滤;制作工艺繁琐——这种方法便逐渐被美观的切片煎煮法取代了。
不过,我发现现在部分民间中医,草医依然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持药物的神秘感,增加药物的浸出率,提高药物的疗效,所以受到了对保密处方非常重视的民间中医、草医的青睐。
我个人认为,煮散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临床常用到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颗粒剂还是熬的中药汤剂,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喝温热的,尽量不要喝凉的。
中药汤剂加热可以采用水浴加热法,或倒在砂锅里用炉火加热。但要注意的是,中药最好不使用微波炉加热。
在临床上一些患者使用微波炉加热中药,结果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使疾病治疗阶段停滞不前。
中药为何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这其中的原理包含了中药学、分子物理学、微波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原因如下:
感冒了应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不知道提问者哪里来的消息,化疗不仅仅不是一种错误方式,而是一种越来越应用广泛的肿瘤治疗方式和方法。所谓的化疗是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只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另类宣传罢了。化疗现在不会消失,最起码再人类无法预防肿瘤的一段时间内,化疗都将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化疗是咋回事?
化疗是一种肿瘤的常见治疗方法,他是使用静脉或者口服药物的方法,使得肿瘤细胞被杀灭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既往化疗的时候,化疗药物不仅仅是会杀死肿瘤细胞,还会把正常的细胞一同杀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化疗药物的发展,现在的化疗药物副作用越来越小,精确化疗的精细化越来越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化疗药物,会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可普及型。
二、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化疗?
化疗并不是根治肿瘤的办法,但是化疗却是改善生活延长预期寿命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需要化疗的人群,都是使用外科手术方法不能把肿瘤瘤体全部切除,或者是不能外科手术的时候的一个选择。还有的时候,为了减少切除面积,增大完全切除的概率,也会先化疗再手术。但无论是那种形式,化疗都是肿瘤治疗时无奈的一种手段。
三、化疗可以根治肿瘤吗?
化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和预后,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化疗,那么不建议再继续化疗。而且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化疗本身并不能根治肿瘤,最起码大多数的肿瘤不能根治。和化疗相对应的放疗以及手术,三者往往相辅相成,互相协助。所以抱有化疗一定根治肿瘤的想法的人,恐怕会有所失望。但虽然不能根治,但化疗可以有效地增加换做地生存率,还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看懂了吗?化疗不是一个错误治疗方式,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病人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化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熬制好的中药成包分装,能否用微波炉加热服用?会影响药效吗?这个问题很普遍,也是很多人的疑问。现在很多医院或者药店,都有代煎中药服务,医生开好了处方,中药房取了药,等个半小时左右,被分装成一袋一袋的,每次按袋饮用即可,很方面,一般一个疗程5~7天,差不多会有10~14袋左右的中药,带回家后,一般会放在冰箱冷藏储存几天。
那么问题来了,刚从冰箱拿出来的中药很凉,可以直接喝吗?加热的话用微波炉是否可以?
1、中药的服用温度有讲究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也就是说从冰箱取出来,加热一下,控制在和人体体温相近的温度再喝是最好的。特别是止吐、解毒、清热的药,温度也不能太高,建议30~37度服用最好。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虽然说这些寒凉药是清热去火的,凉喝效果更好,但是凉中药最大的问题是伤脾胃,所以即使这类药也不建议凉喝。特殊情况下,喝中药才趁热喝。比如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热服效果更好。
2、中药加热的方法
加热的方式很多,您可以带着包装袋加热,也可以倒入瓷碗里加热。可以选择蒸锅加热,热水浴加热,当然也可以微波炉加热。微波炉只是让药液中的水分子震动,摩擦生热,这是个物理反应,不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装中药的容器最好是玻璃和陶瓷容器,不要用金属类的容器。
3、中药的加热温度
这一点也很重要,不管是自己煎制的还是代煎趁热塑封在包装袋里面的中药,再次加热时,不需中药再次沸腾,只需加热到适合的温度即可。
4、代煎中药请选择正规医院和药店,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为了避免麻烦和节省时间,很多人选择在医院或诊所代煎,这也为某些不法诊所提供了投机取巧和以次充好的机会。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药店,毕竟保证药效更重要!
我们学习中医,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书本上的名家医案,效果那么好,而同样的证型,自己用下来,用了同样的方,效果却经常不尽人意呢。我觉得部分原因是一些名家书写医案,只写成功的,你见不到失败的医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随访时间不够长,很多医案,只有“一诊”,好一点的有个“三诊”,患者好转,医案结束。
那么患者停药后反弹没有呢?反弹时间是多少?缓解期是否应该用小剂量的中药维持疗效?而急性期和维持期的中药和西药对比有什么优势呢?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都没有解答。所以说,先贤们并没有解决完中医、中药的所有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推崇大塚敬节先生的《汉方诊疗三十年》的原因,其中不仅仅记录了成功的医案,也记录了失败的医案,很多医案持续跟踪了数十年。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微信,QQ的出现使得持续的临证随访成为了可能,也使得我们有可能解决前人留下的疑惑。
这个患者是今年2月份就诊的。有长达十年以上的慢性胃炎病史,近两年来加重,反复出现胃部疼痛,胃胀,饮食不消化,近两年来长期间歇性服用奥美拉唑,胃仙U等药物,但是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大概在今年1月,做了胃镜,去了好几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也查过幽门螺旋杆菌,C14检查下来是阴性,也就是未提示感染。
一般情况下,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并随肠蠕动继续往空肠方向走,不会经过胃。胃和十二指肠交界处的幽门括约肌像门一样,平时是紧紧闭着的,只有当胃中食物消化完毕后它才会芝麻开门。可是,当各种原因使幽门括约肌压力下降后,这扇门便半遮半掩了,十二指肠内的液体(胆汁和肠液的混合体)就会反流入胃,成为损伤胃粘膜的坏分子。
一个就是上胃肠动力药,比如注明的吗丁啉(多潘立酮)。这个药在中国运用得很频繁,但是在美国,一直未通过FDA的审批,也就是在美国是被禁用的,在欧洲,也因为会引起 QT 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脏事件,被限制使用。
一个就是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等。再一个就是上中和胆汁的药物,首先的药物是铝碳酸镁(达喜)。反流性胃炎极其顽固,停药后非常容易复发,现在一般提倡小剂量维持量用药。
实际上医师给这位患者开的就是雷贝拉唑,达喜,以及改善急、慢性胃炎胃粘膜糜烂、出血、充血、水肿等症状的瑞巴派特。患者服药后上症稍缓解,但不久有再次出现胃胀,胃痛,胃痛为隐痛,心下常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自我感觉有水和气再心下晃荡,大便正常。患者想接受中医治疗,找到了我。这是患者的第一次舌苔。于是,我就按照中医的思路来处理,患者暂停西药。
患者自我感觉心下,胃上脘充塞了东西,很胀,腹诊按起来心下稍有抵抗感,隐隐作痛。中医诊断为心下痞。患者腹部有咕噜咕噜的振水音,舌质稍红紫,舌中白腻。病因考虑为胃气虚弱后,导致的心下生饮,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治法为鼓舞胃气,祛痰化饮,凉血效瘀。
一诊方药:姜半夏10g 、黄芩10g、 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2枚 、北沙参12g 、木香10g、 山药15g、蒲公英10g 、赤芍10g 、枳实6g。中药三剂,水2000毫升,熬至600毫升,分二次,饭前40分钟服用。
半夏化痰除饮,生姜除饮的同时,兼鼓舞胃气;甘草,益胃气、滋胃阴,大枣补中益气,山药补脾养胃;北沙参益胃生津;黄芩清热除痞,蒲公英清热化瘀,赤芍凉血除痹;木香,枳实行气止痛。患者服药三天后,告诉我,胃胀、反酸明显缓解,食欲也提高了。
二诊方药:姜半夏5g 、莲子10g、 黄芩10g、 生姜10g、甘草10g、 大枣12枚 、北沙参12g、 木香10g、山药15g、 蒲公英10g 、赤芍10g 、枳实6g。中药5付,煎法同第一剂。5天后,患者反馈,反酸,胀气基本缓解了,未有其他不适。
一般来说,很多中医医案这个时候就结束了,患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医师们又多了一例成功的病例。可是事实真的有这样简单吗?
三诊:因为患者效果明显,于是我让他把药减到5味:山药,蒲公英,木香,大枣,生姜,同时配合服用乳酸菌素。患者服用1周后,感觉胃部复又胀气。我又在第一剂方的基础上根据他的症候加减了一下,他服用了1周,效果没有第一、二剂药那么理想了。就这样,治疗陷入了困境。
我个人认为,由于回访手段缺失,很多中医医案是不完整的,没有涉及患者停药或减药后的情况。我开始思考,减药后如何维持疗效呢,或者中医也需要像西医一样叮嘱患者长期服药吗?
当然对于反流性胃炎,西医的指南确是建议使用PPI,铝碳酸镁,促胃动力药长程,最低剂量,维持治疗的,若中医也需如此,那么就需要和西药做对比,看谁的副作用更少,疗效更稳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诊:我改变了治疗思路,建议患者采购贵州山区的特有的菜肴夜寒苏(像切姜一样一次二、三片),臭牡丹(一次十克),配合山药,大枣,橘子皮(一次一个橘子的皮)长期熬水服用,或者与骨头、肉一起煮菜,用食疗的办法改善患者的症状。
夜寒苏,辛,温,为姜科植物姜花的根茎,又叫姜藕,路边姜,香花,它和生姜一样有鼓舞胃气的作用,但是药性比生姜还要温和。贵州人喜欢用它来炖肉服用,有祛风散寒,健脾温中,补虚的效果。
臭牡丹,苦,温,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又叫大红花,短脚桐,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平肝的疗效。在贵州,小时候,父母喜欢用它炖骨头给我们吃,我特别喜欢吃它根根的皮,非常好吃。两种本草,都是贵州人过端午节时,饭桌上常见的山珍,贵州人非常喜欢的菜肴。
五诊:经回访,患者仍在使用上面的食疗疗法,胃胀胃痛减轻很多,每个月仅有二天出现胃胀。
六诊:患者感冒,出现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症状,感冒痊愈后,复又出现腹胀。舌诊:舌红苔薄黄。
嘱咐患者在上面食疗的小方中,去掉夜寒苏,加蒲公英,几天后经随访,患者腹胀缓解了。叮嘱患者根据自己舌苔和身体寒热的变化,选择配伍温性的夜寒苏或凉性的蒲公英。
作者 | 消化科郑医生
文章首发于 | 消化科郑医生头条号
烧心和反酸是临床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2大症状,但是存在反酸和烧心就一定是胃食管反流病吗?胃食管反流病一定会有反酸和烧心吗?这两个问题就和哲学三大经典提问一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困惑了很多患者甚至很多非消化科医生。
那么,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今天来详细谈一谈这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烧心?烧心,顾名思义就是火烧火燎的感觉位于心脏的位置,英语名称叫heart burn,可谓是相当形象了,如果再具象化一点,那就是喝了高度白酒或者温度较高的开水时,液体进入食管后那种火辣辣的感觉,称之为烧心。饮酒的朋友们会心一笑,不饮酒的朋友们可以拿热水试一试。
是不是存在烧心,就一定是胃食管反流病?答案是否定的。盘点一下可能会导致烧心的非胃食管反流病,居然还不少,下面来一一阐述:
1.功能性烧心:是指缺乏GERD组织病理依据的动力障碍性或器质性疾病证据的发作性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曾经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但现在归类于不同的疾病。常由社会心理因素诱发,可与器质性或黏膜疾病重叠,且伴随一些合并症。
一般来说功能性烧心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区别在于制酸剂无效,但是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比如弱酸反流、气体反流或者混合反流)对于制酸剂的治疗也并非是完全敏感,因此不能单纯以此来推翻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考虑到功能性烧心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因此可使用神经调节剂,如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食管高敏感状态: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敏化作用、中枢神经对内脏刺激的处理过程异常和自主神经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异常、食管黏膜屏障完整性破坏和食管对酸敏感性增高等机制均可导致食管高敏感。
食管高敏感状态与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存在重叠,药物治疗主要选用神经调节剂即抗抑郁药的使用,可试用TCA、SSRI、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及加巴喷丁类
3.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疾病,一般认为与食管对过敏物质的免疫炎性反应有关,主要病理学表现为食管黏膜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成人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食管狭窄、食物嵌顿以及反流样症状;儿童则主要表现为拒食和营养不良。
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活检,发现食管黏膜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确诊。治疗上以激素治疗为主,如存在食管狭窄可考虑内镜下扩张。
4.食管结构和动力异常性疾病:如食管裂孔疝、贲门失驰缓、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食管蠕动消失等。这些疾病除合并烧心外,往往伴有其他症状如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然后第二个问题,胃食管反流病一定会存在反酸和烧心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反酸和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其发生率仅仅60%左右,除此之外,胃食管反流病还可以表现为打嗝、嗳气、反胃、腹胀等不典型症状。因此,单纯凭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是胃食管反流病,不一定准确,诊断金标准还是24小时pH阻抗监测。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老年人是关节炎的高发人群,关节炎发病一般都是比较缓慢的,初期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隐痛症状,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等症状就会加剧,但是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疼痛症状就会减轻。疼痛的时候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的在冬天的时候疼痛症状就会加剧,如果是突然发生疼痛,那么关节炎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所以骨性关节炎中药治疗成为了人们的重点。
其实对于骨性关节炎这种疾病来说临床主要会出现的症状就是疼痛,为了能够缓解疾病的疼痛有时候患者会进食一些止痛药物,当然了往往为了做好患者的病情处理和护理,我们需要考虑到的就是疾病治疗,如果采用中医处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话需要我们注意的要点有什么也需要考虑到。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骨性关节炎中药治疗的方法。
关节炎一般可以分为原发性的骨关节病,主要是人体年龄大了之后,这些骨关节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病变,就像人老了之后心脏也会出现衰竭症状是一样的,所以关节可能会出现衰退之后就会引发骨关节炎。年龄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如果是下肢的关节负荷过大,那么一般都会出现关节软骨炎的症状所以肥胖的人群是特别容易出现骨关节病变了。环境发生变化也是很容易诱导关节炎发作的。
其实处理和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中成药也有很多,首先我们想到的就是一些膏药或者是一些止痛的药物,其实也有一些喷雾剂可以处理和治疗骨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采用推拿按摩的方式做好骨性关节炎的处理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处理骨性关节炎采用推拿按摩的方式的话,就需要考虑到疾病治疗的原则,因为中医治疗一种疾病需要有步骤的急性,这样患者的病情才会有好转,尤其是采用按摩的方式治疗骨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就需要考虑到病情的轻重,也需要考虑到不要过度的用力,这时候患者会因为骨折或者是软组织损伤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当然了也会影响到疾病处理到效果,如果骨性关节炎炎治疗疾病的话,就需要注意手法,尤其是重视类风湿性关节炎按摩的力度。
有时候为了做好患者的病情处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配合治疗骨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如果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话,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进一步处理,这样才不会让疾病更加的严重。
秋冬季节,很多抵抗力差的小孩子容易得流感,发烧、咳嗽、流鼻涕是流感患者会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那么会让孩子们非常难受,也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流感发烧几天能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发烧反复几天能好?
一、一般来说,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其病毒期为7天,所以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病毒性感冒的病毒期都是一周,因此感冒发烧症状一般要七天左右才能彻底恢复。 当然了,具体几天,需要根据孩子的体质和所用药物效果来定。
二、针对病毒性感冒,常常会出现反复发烧几天,一般小孩会持续3-5天左右,大人则三天左右,而具体几天能好,要看孩子具体的情况,如果反复发烧的3-5天还不退的,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情况可能是产后了细菌,要及时就诊,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看是否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三、一般病毒期为一周,所以七天左右就会退烧,不过具体因人而异,如果又伴发有其它感染或是病症的,可能会导致发烧反复,从而不易康复。所以当孩子出现发烧现象时,要及时就诊,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以利于退烧。如果孩子的体温高于38.5度,那么家长朋友们要给孩子及时服用退烧药,比较常用的是美林或者是泰诺林,孩子在发烧期间家长不要逼迫孩子进食。
小孩病毒性发烧反复的原因,主要是患儿体内出现炎症感染有关,如伴有扁桃腺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如果烧得不高也有可能是食物过敏引起,这种情况也可导致反复发烧的。针对孩子发烧现象,必须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注意保暖工作,避免再次受凉,合理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要禁止吃辛辣油腻之物,可配合一些食疗来调治,如甘蔗马蹄汤、绿豆汤、香菜根熬水等,这些对于病毒性发烧就有必须的辅助治疗效果。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这种疾病不挑人,也不挑性别,可在任何人、任何年龄段发作,并且往往是发无定处,伴有水肿型瘙痒的风团骤起骤降,让人防不胜防。更棘手的是,这种疾病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无法查明具体原因,所以常常是一朝得,年年得,那么面对这个难缠的对手,中医是如何认识的?
荨麻疹反反复复发病的原因
在中医文献中,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其后《金匮要略》提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诸病源候论》也载:“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不过,具体到“荨麻疹”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过去西方国家有人与荨麻接触后出现风团和瘙痒而得名,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种病情即便在没有接触荨麻时也会发作,但这个名称被沿用至今。
由此看来,中医对于荨麻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仅要比西方早,认识的也更加深刻和到位。其中 《素问·风论》说过:“风者,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中医素来将“风”看作很多疾病致病的主要因素。对于荨麻疹这种疾病,中医更是将其与风做了紧密的联系,因此荨麻疹所起的疹子,也被称之为“风团”。
“风”虽然被中医认为是致病因素,但却只是诱因,属于外部因素。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禀赋不耐、腠理失密所致,如果正好赶上外感风热、风寒、风湿之邪或者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化热动风或卫外不固,风邪就会最终郁于皮毛肌腠之间,导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这个时候正邪就会相搏,相搏就会导致起疹。
“引起风邪入侵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免疫力下降所致,因为如此才给了邪气趁虚而入的机会。再加上吃辛辣食物、调料等诱因,最终才会导致荨麻疹的发生。”中医在对待荨麻疹这个问题上秉持的态度依然是扶正才能去邪。
中医对治疗荨麻疹的认识
中医治疗荨麻疹方面,与中医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切忌千人一方,而是应该根据患者所患荨麻疹类型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将荨麻疹通常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胃肠湿热型、气血亏虚型等。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在症状表现上通常有不同的特点。
风寒型荨麻疹患者治疗注意以治宜疏风散寒。风热型患者则主要是治宜清热疏风;而胃肠湿热型患者治宜表里双解、通腑泄热;气血亏虚型主要治宜补气养血,佐以散风。不同类型荨麻疹,中医治疗中用药搭配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中药,不同病情的用量与比例也是不同的。
发病时就服西药,病情缓解了就擅自停药,这也是不可取的。治疗荨麻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病情得到缓解后,也应该遵照医嘱来决定何时停药,不能自己擅自停药,很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再一次发作。同时服用任何药物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寻找所谓的偏方、秘方。
对于荨麻疹患者而言,应该做到平日避免接触可诱发瘾疹的常见因素,比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汽油、油漆、杀虫喷雾剂、农药、煤气等。忌食某些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比如鱼、虾、蟹、贝类、羊肉、牛奶、蘑菇、竹笋、酒类等。同时应该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加强体质锻炼,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建议大家在十一点前睡觉,切莫熬夜。荨麻疹患者自身的注意才是战胜这种疾病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