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是一种强迫性表现,它将带给你无尽的麻烦。那么,从完美到强迫出了什么问题?
尽管强迫症有很多原因,但它仍然与强迫症患者的旧思维模式有关。容易变得敏感,多思多虑,担忧,多疑,易怒,并追求完美主义。这是大多数强迫症患者普遍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在咨询中,访客经常问我:“我患有强迫症,是否意味着我敏感,心眼小,头脑迟钝、笨拙?”当我们陷入内心的痛苦时,我们始终希望我们的家人或周围的人能够理解自己,给予您支持和帮助。但是有时回应是“你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太小心眼了,太爱计较了,太固执……”,这的确是狭义的。
许多强迫症患者在生活中通常被视为慷慨和善良的人。他们谦虚,善待他人,但被认为胸襟狭窄,自私自利,但“善良”。笨拙或狭隘只是一个牵强的描述。
一个人在股票交易中损失了很多钱,这没关系,但是他因为一句话而暴跳如雷。在类似的情况下,一个人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怎么说,但由于损失了几十美元,他们会自责并痛苦。
面对危险可以冷静下来并勇敢应对,但看到老鼠震却吓得发抖惊……因此,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根据心眼大小或胸怀宽度来衡量是过于偏方面的。心胸大和心胸小的人都有他的问题,内心都有敏感而脆弱的角落。
因此,人们的心理局限性不应被视为小心眼和心胸狭窄。对强迫症的这种单方面理解只会增加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更自卑。
的确,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很大,但是强迫症的爆发绝大部分不是由环境问题引起的,而是主要由患者自身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患者认为很多有影响力的环境问题对其他人而言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然后,所谓的环境问题很可能是患者自身问题的体现,一个投射点,也许没有这个问题,就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我曾指咨询过许多强迫症学生,有些学生抱怨他们当前环境中的烦恼和痛苦。但是,除了某些极端环境外,大多数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不现实和非客观的。即使环境改变了,麻烦和烦恼也会“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
小亮是一个非常好的高中生,但是强迫症使他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一开始,他调整了三到五次座位,因为他无法控制余光去注意旁边的女学生。但是当他旁边再没有女同学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他开始无法控制地注意他身后同学的声音。
以至于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效率比较低,并且每天过得很累,所以他非常痛苦。后来,他如愿以偿,升入了一个新的班级,但是短暂的平静在几天之后被残酷地打破了。
他不能上课,这一次他的问题是他不禁要注意女老师的胸部。如果看老师的讲课,他会想:“老师发现我的'坏'想法了吗?”看着老师,他将无法控制老师的胸部。结果既不想看又不想看,非常纠结和痛苦。
其实这种改变环境呢,也是来访者对环境追求完美的一种表现
每个班都有男生,也有女生,每个班都有学生说话的,也不可避免的,有男老师也有女教师。小亮是比较幸运的,他每次调座位都找到了理想的座位,摆脱了以前的问题。但是旧的问题没有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太多的强迫症患者认为,改变环境可以消除或改善其强迫症。不幸的是,他们仍然会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被迫。它可能仍然是一个旧问题,或者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新问题。但是,无论是旧问题还是新问题,强迫的本质都没有改变,格局也没有改变。
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强迫似乎实际上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仅仅是我们强迫心理的一种投射,一种“包装”。因此,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心态是强迫症康复的关键。
追求完美一方面是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帮助我们成功,但是凡事有度,追求完美,如果过度了,就会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变成了一种强迫。
对环境的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过分追求完美其实就会变成一种苛刻,一种苛责,然后就会变成一种强迫。在这种这些完美的过程中,会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占有很多的精力,以至于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
这时候来访者要学会放下完美,把问题关注到问题本身上,而不是要改变环境或者苛责自己上,然后同时学会放松,其实也就是做到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当这个问题来的时候,又要苛责的时候,又要追求完美的时候,要学会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不分析不解决,然后带着它去生活,去学习或者去工作。
当然强迫症是心理学上的顽症,解决话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往往是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在完美和侨胞之间是有一个度的问题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个度。凡事过度了和不及既做的不够都是不好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昨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作为首次闯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苏炳添最终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他创造了中国田径甚至是亚洲田径的历史!
在热血之余,我们也忍不住去思考——
人类的运动极限在哪里?
运动员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现在人类的身体到达极限了么?
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疑惑…
运动极限大致是说人类在运动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最高水平,取得了更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使得各种运动的水平不断上升,逐渐达到极致。
随着各种体育竞技赛事的展开,大家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运动员们在各项赛事上的近况,地区记录、全国纪录、世界纪录都在不断地被打破、被刷新。
但是,人类的运动潜能看似像一匹精力无穷可以肆意奔跑的骏马,总归还是会有一条能勒住它的绳子,也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极限 [1]。那么,人类的运动极限到底在哪里呢?
人类的运动极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结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生理结构对人类的运动极限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类在时间较短、强度较大的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人体供能系统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运动,人体内不同的能源物质将会按照各自所需要的比率,以一定的顺序进行选择性的能量利用和能源供应 [2]。
运动员在挑战极限时,身体内的相应能源也会加大消耗,体内能源可供支配的时间将会影响着你能所挑战到的极限。
在运动时,我们的心率会不自觉的加快,但是大家的心率都是有最高值的,一旦自己的心率超出了人体的最高值,那么你将面临供血不足的严重问题,最终可能会导致运动猝死。
此外,钱竞光曾说过,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的科学家会利用力学、生物学等方法来预测人类的运动极限。
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不断地测试、计算去获得人体骨骼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从而推测出各项运动的极限值。
其次,自然因素是人类运动极限的一个偶然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了风力、气候、温度等,在室外田径场上比赛这一因素也对运动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气温有高低之分,气温高时,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到运动员自身体温的调节和代谢。
在高温的情况下,运动员的产热不断增加,但是散热能力受到限制,这样会造成体温过高,不仅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和能力的发挥,严重时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而气温过低时恰好与之相反,体温会快速散失。
再者就是社会因素,很多事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人类的进化、科技发展等都影响着运动的极限。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著名的重演律,证明了“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4]。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不停的进化着,同时也是在向自己的极限逼近。作为运动员,科技的发展在挑战极限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所需要的设施和装备,帮助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激发潜能。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运动员都做出了哪些重大成就。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需要强大耐力和毅力且耗时较长的运动。
在马拉松赛事上想要跑进两小时内,相当于你要按照一圈1分08秒的成绩绕操场100圈,可想难度之大。
而基普乔格在2018年9月16日创造了新的马拉松世界纪录后,又用仅一年的时间训练,在2019年10月12日成功“破2”。
运动员刘翔素有“中国飞人”之称,他在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一举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创造了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就。
运动员们是我们值得尊敬的,王军霞在1993年分别打破了全运会女子3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甚至将10000米的记录缩短了整整41.96秒,给所有观众带来了极大地震撼,是大家的骄傲,被誉为“东方神鹿”。
像这样的运动员做出的成就还有很多,如1993年哈维尔·索托马约尔创造的跳高记录、尤塞恩·博尔特创造的短跑记录…...
这些运动员都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的记录,他们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呢?
运动装备、器材、训练方法、场地条件、营养、运动员自身的潜能和坚持到底的意志等,都是影响运动员无限接近极限的重要因素。
当拥有更好的运动装备后,对从事滑雪、撑杆跳这类运动的运动员具有极大好处,在进行比赛时能够帮助他们减少风的阻力;材质性能优良的泳衣等装备同样可以帮助游泳运动员减少水的阻力,增加比赛的优势。
当拥有更好、更科学的训练方案后,每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训练方案,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先进的训练技术促进全面提升。
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所有的运动员都会有很大的体力消耗,为了保证运动员身体的健康和训练的继续,需要运动员及时补充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在营养能够跟上的前提下,运动员要有足够坚定的意志,训练时不怕累,比赛时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我们处于危机关头时,受神经系统的刺激会让身体发挥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更有希望创造奇迹!
人类的身体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一直到现在还仍在不断地研究和开发。从人类的进化过程来看,进化是一个十分细小且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看出较为明显的区别。
比如,我们先拿现代人和古代人进行对比,再拿古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这样可以明显的看出两者之间相隔的时间越长,区别越明显,所以人类的进化并未达到极限。
法国的生物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宣称人体潜能在100多年前只发挥了75%,但是现在已经被激发到了99%。
这说明大家如果想在运动竞技方面再突破记录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异常的困难,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突破运动极限的,并且运动极限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但也并非绝对,相信会无限的逼近运动极限。
人类的身体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不同的人发展的空间也不尽相同。当大家锻炼身体时要寻找适合自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在自己身体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运动,改善体质,开发潜能,强身健体。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健康运动,拥有强健体魄!
文章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处于热恋阶段的女孩子会发现,一旦和男友有了实质性的关系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天天想到的只有那种事。
其实这很正常,因为男孩子在20岁左右时对xìng的需求本身就比较旺盛,而女性一般是在30岁以后生理需求才会更强烈一些。
而且,对于初品其中滋味的年青人来说,生理需求在刚开始的阶段较为强烈也属于正常。
那么,什么样的频率才算正常呢?
《素女经》认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
而现代,美国学者给出了计算公式:频率=年龄的首位数×9。
即20—29岁的男性,公式为2×9=10+8,即10天内可以有8次;
而30—39岁的男性,公式为3×9=20+7,即20天内可以有7次;
其实,不论东、西方,也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要看个体情况,然后量力而行才对。
对于初经人事的女孩子来说,可能正常频率的同房她们的身体也“承受”不了。
而男生在这时,偏偏很有可能越是“欲而不能、求而不得”,越会表现出现需求旺盛。
不过,当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一般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到正常。
当然,也必须要注意区分生理需求旺盛和亢进的区别。
亢进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出现幻想、冲动,并有无休止地要求而无法控制。
如果不能得到满足,轻则表现为焦虑、烦躁等病态改变,严重时还有可能做出违法的事。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如果你走在街上见到你的朋友,他目不斜视直直向前,不是他太冷漠太目中无人,而是他可能没戴近视眼镜所以眼前模糊一片,亲妈从旁边经过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这真不能怪他们,在近视眼的世界里,两米开外,雌雄难辨,五米开外,人畜不分。
有人又说了:那戴上眼镜不就完事了!
不是不想戴,还不是怕戴上眼镜后显得自己又土又丑嘛。
把我们的眼睛想象为一个照相机,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
正常情况下,眼睛可以看清楚眼前和稍远一些的物体,但近视眼能看清的物体距离非常有限,近视严重者甚至只能看清楚距离眼睛几厘米的物体。这是因为,正常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焦距,让眼睛看到的画面刚好落在视网膜上。但是近视的小伙伴眼轴会变长,光线进入眼睛后则聚在视网膜前面(远视则相反,光线聚在视网膜后),抵达视网膜时又分散,所以看到的东西是模糊不清的。近视度数越深,离视网膜越远。
近视镜是凹面镜,凹面镜可以让光线适当发散,改变光线的折射路径,让原本落在视网膜前的光线刚好落在视网膜上,不同厚度的凹面镜折射光线的能力不同,于是近视的小伙伴戴上符合眼睛度数的眼镜后就能看清楚了。
由于凹面镜会缩小成像,近视镜片后的眼睛看起来就变小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伙伴觉得戴上近视镜后自己变丑了。
远视眼则相反。远视眼佩戴的是凸面镜,凸面镜相当于放大镜,会将镜片后的眼睛放大。比如汪峰就是远视眼哦,他戴上眼镜后反而眼睛大了一圈。说不羡慕是假的,谁不想拥有一双大眼睛呢。
虽然,戴上近视镜确实有诸多不便,但咱还是乖乖戴吧,因为不戴眼镜带来的坏处你可能无法承受哦~
近视不戴眼镜会让度数上升?
近视的小伙伴不戴眼镜后,为了看清会不自觉的做一些补偿动作,比如眯眼、歪头,长时间如此会更容易视疲劳。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总是眯着眼睛,皱纹不知不觉也长出来了,得不偿失啊!
除此之外,近视的人如果长时间不戴眼镜,还有可能引发斜视。这是因为,近视的人眼睛集合功能下降,如果不靠近视镜来调节,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斜视,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两颗眼珠飘忽不定。
所以还是要乖乖戴眼镜哦,实在不想戴框架,偶尔戴一戴隐形也是可以的哦。
如果没有近视,那恭喜你,可以不戴眼镜就能享受清晰的世界。如果你已经近视了,要做的是不要再让度数继续上升啦。
有的小伙伴说啦,我已经成年了,度数已经固定,就不用担心了。
这个认知是错误的!成年后,度数依旧会上升哦,所以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多加注意!
快来跟着Dr.京来学习怎么保护视力吧
极目远眺与闭目养神都是眼保健的好方式,没有哪种方式谁更好,但是却有更适合哪类人群。
极目远眺
极目远眺,就是尽眼力之所及的眺望远方。可选在空旷处,最好登高望远,选在绿色植物较多的环境中。让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可转动双眼球。
适宜人群:长时间在室内或者视线范围小的区域,近距离的看事物,容易导致近视眼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
闭目养神
闭目养神,就是闭上双眼,全身放松。不再用眼,让眼睛得到休息。最好能摩擦两掌生热,趁热用双手捂住双眼,或者进行热敷,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促进眼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适宜人群:长时间用眼,造成眼睛疲劳的人群,特别是上班族和中老年朋友。
春夏适合闭目养神
都说闭目养神,是较好的养肝方法,其实有一定的道理。“目”是人的灵窍,而肝主目,养目则养肝,眼睛的劳逸结合则能养护肝脏。特别是在春夏交接,比较燥,适合在工作、学习间隙闭目养神一会。
方式:尽量选在安静处闭目独坐,不要小看这闭目的几分钟,它可使你快速“充电”,获得能量。推荐上班族中午能闭目养神一会,哪怕睡不着,也要闭目休息。这样能很好的改善长时间用眼导致的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眼肌疲劳等症状。
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一种眼睛的保健体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
注意事项
眼保健操必须经常操练,做到动作准确, 并持之以恒。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经过简化有以下四节。
眼保健操总要领歌
指甲短,手洁净。遵要求,神入静。穴位准,手法正。力适度,酸胀疼。合拍节,不乱行。前四节,闭眼睛。后两节,双目睁。眼红肿,操暂停。脸生疖,禁忌症。做眼操,贵在恒。走形式,难见功。
【不药博士】简介
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作者 | 宝塔镇河妖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不安全感的感受。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有吸引力,当把自己与其他人比较的时候,这种感受会更加剧烈。更甚者,你会持有一种信念:我不是我的伴侣真正理想的类型,我会被抛弃,并不断地注意并搜集那些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
需要承认的是,在一部分情况下,伴侣的言语或行为会导致自己的不安全感,例如长时间不搭理你或与其它异性保持暧昧的联系,这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讨论的。在健康的伴侣关系中,这些问题都需要被开放、诚实地进行讨论。诚恳地与对方表达“你刚刚很长时间没有回复我,这样让我觉得很没安全感”,把行为和对自己的影响表述出来,会让爱你的伴侣有行为的改变。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很难做到但很重要的是进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需要我们观察而不评论,即只陈述客观事实,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进行评论;说出感受,在陈述完事实后,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描述,让对方理解事实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说出自己的需要,相对于批评、指责他人,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往往更高效,也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说出自己的请求,不以命令的语气,清楚具体地描述自己的需求。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能够使自己和伴侣的对话逃离情绪化,有更理性的交流。
但也有一部分情况下,真正让你觉得有不安全感的不是伴侣说的话或做的事情,而是自己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的核心信念。
幼年时与母亲等亲密他人的依恋关系也会影响未来与伴侣之间的依恋关系。
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提出,在基因和母婴交互的影响下,婴儿有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的婴儿能够轻松地表达对母亲的喜爱、对于母亲的短暂离开是不焦虑的,可以接受的;
焦虑-矛盾型的婴儿对分离非常敏感,会表现出不安、焦虑,当母亲回到身边,又会十分生气,抗拒母亲;
回避型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很低,母亲离开能够继续玩耍,当母亲回来后,也会表现出高的回避行为。
焦虑-矛盾型的婴儿长大后,很可能会在之后的亲密关系中有更高的不安全感。
大多数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全感是基于不合理信念和恐惧——我不够好,我的伴侣会喜欢上其他人而离开我,我不能离开我的伴侣,我不是真正被爱的。
当你注意到自己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时,你可以试着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
No.1
评估自己的价值
当你有不安全感时,你通常把注意力放在你觉得自己缺少的地方,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学历不够高,家境不够好等。当你有这样的感觉时,你需要意识到人不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有缺点,但你对你的伴侣来说有独特的特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比你好的人,但TA选择了你,你必然有吸引TA的独特的地方。
想一想,你在这段关系中做了什么让你的伴侣有更好的生活:你是否让对方感受到被爱、被支持和幸福?这些是每个人都想在亲密关系中得到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如果你已经可以做到这样,有一些缺点又如何呢?去关注那些你提供的,而不是你缺少的,会改变你的观点。如果对方并不关注你已经提供的,那是TA的损失,而不是你的过错。
No.2
建立自尊
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更高的不安全感。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应该跳出当前的思维框架,跳到外面去客观的评价自己。应当明白,你的价值不完全依赖于你的伴侣的评价,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够让自己变得有自信,这才会让你的伴侣更想要与你亲近。为了提高自尊,你应当停止自我批评,关注那些你喜欢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他人不喜欢自己的地方。
No.3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一段健康的关系包含了两个健康的人。保持自我的意识、关注自己个人的需求能够维持关系的健康平衡。当你不需要依靠亲密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你会对生活有更高的安全感。
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的人也会是更有趣、有吸引力的伴侣。保持经济独立、分配时间给自己的朋友和兴趣爱好、有一些自我提升的目标能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总结来说,关键在于,你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不仅是TA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更应该是自己。
如果你的伴侣有比较大的不安全感问题,你需要十分清楚地向他们表明自己的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这样才有利于关系的良好发展。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真爱是什么,真爱和地位,车房,金钱无关,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爱和关系是两件事。我爱着一个人,但我可能并不和ta处于一段关系中。要想讨论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把这一点铭记于心。
1.1 不索取
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一个人,我们只在乎对方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在意是否能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Pool, 2012)。但这并不阻止我们从无条件的爱里获得幸福,相反,是这种“不索取”让我们更能在爱里感受到幸福。
1.2 爱ta本来的样子
在古希腊人对爱的描述中,“Agape Love”最接近我们对无条件的爱的定义——无论何种情境或无论对方是否可能让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为人父母可能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1.3 对差异的包容
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也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对方不同于我们(embrace differences)的人格特质,看待世界的态度,甚至只是普通的习惯爱好。
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不同,Ta才成为了我们所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人。无条件的爱让我们认识到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而接纳彼此的不同。
也是这个意义上,无条件的爱让我们变得更成熟。咨询关系中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接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条件的爱的体现(虽然咨询关系绝不是无条件的关系)。
1.4 本质更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觉
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
但我们认为,比起感受(feelings),无条件的爱更多时候是一种行为(behavior),是我们把脆弱的自己、全部的自己交给一份未知的感情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不在意结果地为一个人付出的信念 (Pool, 2012)。因此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习得和强化的。
2.1 无条件的爱不是盲目的爱 (Blind Love)
上述这种“接纳”并不等同于盲目认同,并不是让我们回避现实,无视对方的正面或负面的特点不顾一切盲目的爱。
无条件的爱中的“接纳”是正视对方的本质(essence) 和理解对方的过程,你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不是用自我欺骗维持爱。而这就很像是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不评判的认识和理解。
那些和伤害自己的人在一起,无底线忍受的人不是出于无条件地爱,他们只是盲目地爱。
2.2 无条件的爱不是 (病态)依赖共生的爱 (Co-dependent Love)
对于“无条件的爱”的误解并不止“盲目的爱”这一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尽力读懂对方心思,并时时刻刻无条件满足对方任何需求,甚至包括那些极为自私或苛刻的要求。
而我们认为,这与其说是无条件的爱,不如说是一种病态依赖共生的爱(Davenport, 2013):一方因为另一方的付出而感到满足,而付出方也因为自己能够取悦他人 (people pleaser) 而感到快乐。
但是,现实的关系中,病态依赖共生的爱常常容易因为一方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另一方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而结束。(回复“共生”给公号,查看“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
不同于此,无条件的爱强调我们要首先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而不是放低自己取悦他人。
因为只有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被无条件地爱着是什么感受,也才能学会无条件地去爱别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行为)。
然而,Lancer, (2015) 指出,无条件的爱虽然存在,但它并不是一段关系的全部,而是在关系中偶尔闪现的幸运。
他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相爱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总是有条件的爱,而有些时刻会出现无条件的爱,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让亲密关系和一般的关系变得不同,变得更激烈、更扣人心弦。不同于爱,所有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
人格心理学家Jeremy Nicholson认为,不同于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双方的合作。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关系一定不会是一个人的事。
他认为,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条件的关系。因为在关系中,双方(也可能是多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各自的想法,理由和抉择。
我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对人事物的偏好、癖好、品味,和个性化需求 (Lancer, 2015)。
这些毫无疑问地将影响着我们投射在同伴关系、两性关系、甚至亲子关系中的“条件”。我们希望对方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希望Ta能符合我们对关系伙伴的条件定义。
Farouk Radwan认为,那些我们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需求影响着我们成年选择关系伙伴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有时候,对于满足需求的渴望甚至成为了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理由,而我们甚至可能对这样的渴望浑然不知。
我们的需求和欲望隐含在我们对关系伙伴在外貌、个人风格、存在感、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所有Ta能为我们做的事之中,这些便是普遍存在于关系中的条件。
一段关系总是建立在条件基础之上的。而健康的关系,需要双方都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条件,并在不断的沟通和承诺中逐步对对方的条件有清晰的认知。
这件事说起来似乎有些残忍——真实的东西往往乍一看显得残忍,却实际上能够最大程度保护我们。你和你的好朋友,是为什么能够形成和维持好友的关系?你和你的爱人?你和你的父母?
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双方都有可能忘记条件的存在,而对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误以为我们的关系足够好”,而作出让对方不舒服的行为(如过分入侵对方的私人空间)、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如父母希望孩子一切服从自己)。
清楚的认识到条件的存在,能够帮我们认识到各自的边界和不可突破的极限 (limits),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道可以期待对方做哪些、不应该要求对方做哪些。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保持在不让双方不适的范畴内。
同时,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平衡付出与收获。在关系中一昧地付出与妥协只会让关系成为一边倒的控制(one-sided domination)和操纵 (Nicholson 2011; wikiHow, 2016)。
首先要拥有有条件的健康关系
心理学家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段感情能够长久的关键。因为,我们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以及无条件接纳和爱彼此本来的样子,能让双方都感受到亲密的连结和幸福。但它不是时时刻刻的,而是有些时刻的。
同时,健康的关系是一段长久的感情的基础。因为,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条件”,从而能够平衡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使得关系得以长期持续。
无条件地爱他人,首先要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Davenport, 2013; Lancer, 2015; wikiHow, 2016)。只有当我们有能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
也只有当我们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爱着。
无条件地爱不用去小心翼翼的保护、也不是替对方做所有事。正如我们在 失去了多少个可能的我,才有了现在的我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遗憾和失败是成长的重要机会。
过度“保护”不但不是为Ta的幸福快乐付出,反而会使Ta错失成长的机会,它更不是无条件的爱。
而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都会有给予也有索取,只不过在有些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很显然,比如恋爱婚姻关系给予爱、索取爱(关注、关心、爱);而在有的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更隐晦。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无条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索取一些尊重、关心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我个人的体验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想想象那样,只需要热情、只需要感受到强烈吸引力就能够达成,它需要的恰恰是成熟、是对复杂性的忍受度和宽容。
因此,平衡一段关系中的付出与给予,对维持健康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但还是加班加点帮同事弄好了PPT。
明明自己不能吃辣,可为了让朋友开心,每一顿饭都硬着头皮吃下去。
明明是对方的错误,你却总是在自己身上挑毛病。
而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一个人总是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时候,正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有人说:「过度追求别人认可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诚然,一味屈尊去讨好别人,并不会得到对方的爱和理解,反而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小琴曾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在她24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男孩,近乎疯狂。她向男生告白,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那个男生却向她提了一个要求:你减减肥吧,要是瘦下来了,我就考虑和你在一起。
就因为这一句话,小琴开始拼命地减肥,每天都吃不饱饭,越是饿,心情就越是低落,她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了。
后来在一次聚会中,男生在游戏时抱起了其他的女孩。
小琴羡慕地问: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男孩轻飘飘说了个数字:100吧。
为了达到男孩心里的标准,她努力了不止一年,可即便这样,也还是没能做到让喜欢的人满意。男生依然不爱她,小琴从那之后也变得越来越自卑。
所以说,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别人,而困住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对等。当你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认可上面时,就会变得内耗,失去自信。
越是讨好对方,就越是无法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越是渴望对方的认可,就越是会自降底线,过度付出。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你觉得焦虑,甚至内疚。
不得不说,人一旦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怪圈中,真的很难自洽。
在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有很多的表现形式。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 很难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将他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总是服务于他人的情绪。即便自己已经感到并不开心了,却无法开口和对方挑明。
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无法拒绝别人,内心里无法接受自己。
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对方失望。
● 更倾向于附和别人的观点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有主见。
每当身边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随声附和。
而当对方问他的想法时,回答经常是:我觉得你说得对,听你的吧。
他们甘愿被打磨,追求所谓的「圆滑世故」,去讨好、去取悦别人,误以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我。
● 总是害怕得罪人
由于内心敏感,讨好型人格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犹豫再三,陷入一种自我挣扎的死循环中。
很多时候,对方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TA焦虑很久。
我今天这么做是不是惹她生气了?
她不会以为我是那样的人吧?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只能通过他人的支持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有求于人的「讨好」区分
这与「有求于人」的讨好,是大相径庭的。
细想一下,当我们有求于人时,首先内心是认可自己的。而他人的支持,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承认他人的优秀,却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急于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的「讨好」,只是为了办成一件事而已。
博士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要慢慢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都是一个灵魂更加丰满,精神更加自由的自己。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理念:把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
原则:我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讨好型人就会在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当然也有隐含的愿望:「请你爱我」、「不要伤害我」甚至「像我对你一样对我」。
然而对方往往不会接这样的隐含性的愿望或者说课题的。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吧,先从课题分离开始吧。
获得「自私」的勇气
● 不随意妥协
不随意妥协也就意味着要勇敢地拒绝,当他人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时,请勇敢地说「不」。
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对自己负责放在第一位,就可以慢慢树立起你的心理边界,也让人家知道你是有边界和底线的人。
但若是不习惯将自己的需求讲出口,或是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就会让我们产生退缩感,从而拒绝沟通,再次妥协。
有效的沟通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情感维系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你的沟通能力如何?是否可以清晰表达所想,让别人理解?可以点击下图,测一测你的沟通能力。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改善。
只有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学会合理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让对方清楚你的底线在哪里,下次才不会再轻易冒犯。
你越是有态度,对方就越是会尊重你。
● 加强自我认可
别人眼中的你,并不是完整的你,重要的是,你该如何看待你自己。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并珍视自己的可贵之处吧。
当你足够认可自己,慢慢的自我认知就不再依赖与外部评价了,也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很多时候矫枉过正也没关系,别怕自己太「自私」,只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
古语有言:防微杜渐,遏难于未发。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应该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家人的期待和愿望,被教育成要满足所有人期待的「好孩子」。
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也会因「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内疚,认为这是自私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想要被看到、被认可,而努力的讨好父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认可孩子,多子女家庭也要尽量去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的优点。
发自内心的给于认可和鼓励
对于家长来说,一句口头上的鼓励,其实并没有太困难。而且这个举动,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正向的激励,会让孩子形成正能量的做事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至于自怨自艾。
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空间
每当孩子提出一些新鲜想法时,请尽量创造一些空间,帮孩子圆梦。
头脑越是灵活的孩子,思想就越是进步。长大以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多去看书,多观世界
讨好型人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别人很好,自己却不够好。
因此,请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就带领着他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吧!
请让孩子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绝对高级的,不必因此自卑。
摆脱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寻找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摆脱讨好的模式难以做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再逃避内心的痛苦,获得真实的自己。
眼睛的视力有近视,那么也应该会有远视这一说法。
现在戴眼镜的人不一定是因为近视,也可能是因为远视。现在远视一般都是发生在儿童的身上,因为儿童都有长时间看电视的习惯,导致儿童远视的病因有:儿童多数都是轴性远视、眼睛的晶体能力减弱、眼球停止发育、眼前后轴变短。
现在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的存在。电视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大有提高,但是电视的存在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因为电视的存在导致很多孩子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注意力只集中在电视屏幕中.
正因为如此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眼睛出现异常。
眼睛的视力有近视之分,那么也会有远视之分。
所谓的远视指的是视网膜后面的焦点被移到视网膜上,从而导致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画面。现在有很多儿童都有远视的情况,因为儿童比较喜欢看电视,儿童经常看电视会导致自己容易患有远视眼。
儿童在看电视时,眼睛会受到电视屏幕反射出的强光的刺激,同时电视中的图像又是不停闪动的,特别容易导致人的眼睛出现疲劳的状态。儿童在看电视时,隔电视机的距离比较近,而且每次看电视的时间很长,中途从不休息一下,所以这才会导致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容易患有远视眼。
导致儿童出现远视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长时间看电视以外,现在介绍另外几种导致儿童出现远视的原因。
儿童远视的几种病因:
以上就是对儿童常看电视容易患有远视眼的解释和儿童远视眼的形成病因的介绍。
希望对远视眼的解释能够引起家长的主意,不要让自己的孩子长期对着电视,多让自己的孩子到外面活动活动。多了解一些关于远视的常识,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不会对远视束手无策,也能相应地做出一些预防措施。
究竟怎么样的眼睛位置,才算在美学标准范围内?
而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即使知道眼睛在哪个位置算好看,但是却被告知,眼部基础原因无法达到?
所以这就涉及到眼部的美学位置除标准审美外,一定还有其相对美学的位置。
但是,不管是标准审美,还是相对审美位置,最后呈现的效果一定是和谐耐看的
从标准审美来说:
面部纵向审美,眼睛的长度应该是符合面宽的五分之一,而从横向审美来,眼睛位于中庭,而又在眉毛的下方。而符合以上横纵坐标原则也就是基本上符合我们所谓的三庭五眼的标准审美观念。
三庭五眼
所以我们分别来说一下,三庭五眼审美中,眼睛位置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从面部中轴线来看,我们将脸分为左脸和右脸,而我们两只内眼角与中心线的相对关系,则决定了面部整体风格,其实小仙女不难猜出来,这就是两只内眼间距的问题。有两个比较形象的词: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区分和眼间距有很大关系,你没有想到吧!
两眼间距比较近,那么显然的面部中心三角区会比较紧凑,所以长相上肯定也是精致的小美女类型的,比如:
值得指出的是,内眼间距较近的人其实比较吃亏的,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式,只能尽力在化妆上弱化眼头的存在感,而且隆鼻的时候,山根部位一定不要过高,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间距适中的感觉。因而内眼间距较近的小仙女在做双眼皮的时候,有条件的还是选择做小巧的平扇会更适合一些!
而眼间距距离较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眼间距比较远,另一种是内眦赘皮较明显,产生的视觉上的间距比较远!
单纯眼间距比较远:
比如林允,并无过多的内眦赘皮,但是就是属于两眼间距较宽,其实这种眼间距过宽和上面眼间距过窄一样的,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所以可以用相反的方法,在化妆上,强化眼头的存在感。眼间距较宽的小仙女尽量可以选择开扇型双眼皮。
内眦赘皮较多导致的视觉上内眼间距较宽,那就很好办了开眼角小手术就能搞定,且变化蛮大的,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整形底子好(整形底子好并不是说整之前有多好看,而是说可以通过简单调整就能变得很好看)。
全切双眼皮+开内眼角
眼间距适中很大概率上能命中我们所谓的舒展大气类型的脸,更易出大美女,很多明星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内,我就不再详细列举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观察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般的调节都是带眼镜来调节,去医院检查,看看孩子的远视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带什么样的眼镜来调节。尤其是那些幼儿和正在上学的青少年,这些孩子及早的矫正,恢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里咱们按照年龄段进行分析一下:
远视眼如何调节?
远视眼现在来看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来预防,现在近视的预防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大家也比较了解,对于远视眼还是有很多的误区的。
比如说,远视眼不用治疗,不用配眼镜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孩子得了远视眼也要进行调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调节吧!
先明确什么样的远视眼不用调节,如果孩子的视力没有障碍,也没有斜视,身体的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就有一些轻度的远视,那就不需要治疗。但是,如果孩子的病情严重,不符合刚才我们说这些条件,那就要治疗。
尤其是那些幼儿和正在上学的青少年,这些孩子及早的矫正,恢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这里咱们按照年龄段进行分析一下:
年龄不到7岁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现视力障碍,度数高,就一定要配带眼镜来进行系统的矫正,千万不可疏忽,孩子还小,不能耽误。
大于7岁小于16岁的上学的孩子,即便是度数低,也建议配带眼镜,如果有斜视或者视力模糊,那就必须进行正规的矫正了,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8岁以后的成年人,由于远视已经成型,所以,不可一下子进行完全的矫正,应该慢慢调节。
年老一些的老年人,远视疾病已经转化成了,这个时候主要以看清东西为主,配带的眼镜能让老年人看清东西即可。
以上就是关于远视眼如何调节的介绍。
远视眼不是指远处的东西看不见,而是进处远处的东西都看不太清晰,并且有很多人都伴随着其他的眼睛疾病,比如说斜视,还有就是弱视等。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赶紧重视远视眼,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尤其是孩子,不然一旦孩子的视力不好,肯定会耽误学习和以后的人生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视力。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热爱生活,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但是,自从我被诊断出患有强迫症后,一切都变了。每天,我都会被无尽的焦虑和恐惧所困扰,总是担心如果不做某些特定的动作,灾难就会降临到我身上。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脏,让我无法呼吸。
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对抗这种感觉,包括看心理医生、吃药、甚至尝试一些新奇的疗法。但是,效果总是有限。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注册了账号,并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生。
那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等待着医生的回复。几分钟后,医生发来了消息,询问我的症状和日常生活。我们开始了一场长达几个小时的对话,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最终,医生调整了我的药物剂量,并推荐我尝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自从那次线上问诊后,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强迫症仍然存在,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它。现在,我可以重新享受生活,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甚至开始了新的爱好——写作。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永远感激它。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和强迫症,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被一股无名的恐惧感笼罩,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种感觉让我无法集中精力,甚至连最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我的医生开了舍曲林和舒肝解郁胶囊给我,希望能缓解我的症状。起初,我对这些药物抱有很大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到失望。我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
今天早上,我醒来时头痛欲裂,伴随着一种压迫感。这种疼痛不算剧烈,但却持续了一整天,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于是决定向医生咨询。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功能,我很快就联系到了我的医生。医生告诉我,头痛可能不是药物的直接副作用,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他建议我观察两天,如果症状仍然存在,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抑郁症和强迫症并不是可以轻易治愈的疾病。它们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决定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疾病,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我从小就很敏感,总是担心各种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演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强迫症。每天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复做一些事情,否则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期间我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包括左洛复、氟伏沙明和氟西汀,但只有左洛复对我有所帮助。然而,我也担心长期服用左洛复可能会引发躁狂症状,因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医生建议我逐渐增加左洛复的剂量,并定期复查。同时,医生也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为了防止转为躁狂症状,医生还建议我服用德巴金,并减少左洛复的用量。虽然这些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每次调整药物剂量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不良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沟通,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同时,线上问诊也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例如在医院等待的时间、交通的不便等等。总的来说,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为我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就医方式。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说家,总是有无数的灵感和创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到越来越疲惫和沮丧。我的大脑总是充满了胡思乱想,压力和焦虑感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写作。我的食欲也变得很差,整个人都处于一种低落的状态中。
我知道我需要帮助,于是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交流。我们详细讨论了我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告诉我我可能患有强迫症,并建议我尝试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计划。虽然一开始我对新药物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受到明显的改善。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焦虑和压力也逐渐减轻。我重新找回了写作的热情和动力,开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面对健康问题,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即使是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也可以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现在,我已经恢复了健康和创造力,重新投入到我热爱的写作事业中。
我曾经是一个快乐、自由的人,直到那一天,我的世界被焦虑和强迫症所笼罩。从小我就喜欢思考,总是问为什么,直到有一天,这种好奇心变成了我的噩梦。每当我听到别人说话,我就会陷入无尽的思考:为什么我能听懂他们?为什么他们能说出这些话?这些问题像潮水一样涌来,无法控制。
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摆脱这种状态,包括自我疗法和药物治疗。然而,效果总是有限。直到我遇到了这位医生,他给了我新的希望。通过线上问诊,他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并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和信任。
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服用舍曲林,并逐渐增加剂量。同时,我也学习了正念冥想和其他放松技巧。慢慢地,我的症状开始减轻,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快速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让我们可以在家中就能得到帮助。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这种服务尤其宝贵。
我总是检查东西,担心路上有问题,耳鸣也很严重,怎么办?
这是我最近在网上问诊时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小说家,我总是被自己的想象力所困扰,尤其是在写作时。然而,最近我发现这种想象力开始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
每次停车后,我都会不停地检查车内外,前后左右,生怕有什么问题。开车时更是小心翼翼,路上一有异物,我就会担心是不是压到了东西,想回去检查安心。这种强迫症的行为让我感到非常窘迫和焦急。
不仅如此,我的耳鸣也越来越严重。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耳鸣而无法专注于写作。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3-4年,但从去年国庆节之后开始变得更加严重。
我决定寻求专业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开了一种叫做盐酸氟西汀胶囊的药物给我。医生告诉我每天早饭后吃一粒,两周后复诊。
我也询问了医生关于药物的副作用和对生育的影响。医生告诉我这款药物不会影响生育,并且副作用主要是影响胃口,所以建议我在早饭后服用。
我非常感激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虽然我知道恢复到之前的状态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但至少现在我有了一个开始的方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到其他人,也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曾经是一个强迫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每当我有任何不适,我都会立即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甚至会去医院做各种检查。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我遇到了庞大夫。
庞大夫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医生,他总是能够理解我的焦虑,并给予我专业的建议。有一次,我在蛋糕店被人撞了一下后背,出现了小红点。我非常害怕这是针眼,于是立即联系了庞大夫。经过一番详细的描述和照片发送,庞大夫告诉我这只是一个小疙瘩,不用担心。他的安慰让我感到非常宽慰。
我开始意识到,强迫症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不仅让我生活在恐惧中,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庞大夫的帮助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尝试改变。现在,我已经不再那么焦虑,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年轻人,但自从我开始经历记忆力问题和焦虑不安后,我的生活就像被打乱的棋盘一样。每天,我都需要反复确认事情,晚上还会回顾白天发生的一切,担心是否得罪了某人。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疲惫和无助,甚至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接触到了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起初,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出于无奈,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通过视频通话,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耐心地听取了我的问题,并对我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他告诉我,我可能患有强迫症,并建议我去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之旅。虽然过程中有过挣扎和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的症状已经有所改善,我再也不用每天都在焦虑和不安中度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为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平衡和快乐。
我曾经是一个坚强的人,直到三年前那场吵架改变了我。从那以后,恐惧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每当我想起他说要打我的话,心跳就会加速,手心出汗,甚至在梦中也会惊醒。这种恐惧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强迫症,我开始频繁地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是否有人跟踪我,甚至在家里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我知道这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我无力改变。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线上问诊。医生耐心地听完了我的问题,告诉我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引起的焦虑和强迫症,并建议我去医院看一下,可能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自我调理,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