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很有人都会有大汗淋漓的体验。中医认为出汗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五脏六腑皆有汗。自汗和盗汗是身体出现疾病征兆的表现。而自汗又可以分为阳虚自汗和阴虚自汗。
现代的解释是:非因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清代名医陈廷儒在《诊余举隅录》中记载了一则治疗自汗的医案:
辛卯年春天,陈廷儒在济南旅行。陈巽卿自汗不止,找到他看病。为陈巽卿诊脉,发现“脉象虚微”,属阳虚证,如果这样下去会有虚脱的危险。
组成: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0克)、肉桂(3克)。
这个药的作用是,温补收涩,陈巽卿吃下去后自汗就好了。
当即开药方:洋参石斛汤加味
这个药的作用是,清理滋养。陈巽卿的自汗再一次被治愈。
陈巽卿虽然两次都是自汗,但是两次的病完全不同,他春天自汗是因为阳虚,夏天自汗是因为阴虚。
为什么同一个人,同样的病症,病因却不同呢?是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劳逸状态不同。即使,春夏季节也会出现急剧降温的天气,秋冬季节也有突然升温的时候。贫苦的人也会有快乐的事情,富贵的人也会遇到烦恼的累心。天、地、人三者虽然错综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有所预测。唯独在治病上,要辨证治疗,需要细心揣摩,不然就会因为毫微的差异,而导致千里的错误!
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组成:桂枝 9克、芍药 9克、生姜 9克、大枣 3克、甘草 6克);
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翘之类;
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组成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9克);
狂汗不止、脉芤(按之中空如葱)者,加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组成:人参 9克、麦门冬 9克、五味子 6克);
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附、术、甘;
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之类;
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骨牡蛎救逆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心) 、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阴虚不受阳纳自汗(即盗汗),治以介属潜阳,大固肾气;
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缩之气。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叶选医衡》中对自汗、盗汗的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
自汗者,不因发散,不因劳动,不分寤寐,溱溱然自然汗出,由阴蒸于阳分也,玉屏风散主之(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自汗发热多属外伤,这样的病是因为阳虚,阳虚的表现是心虚,阳虚阴气必然多度,阳气不足体表就不能坚固防御,于是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人的阳气致密形体就会强壮,自汗如果过于严重就会导致身体虚脱危及生命。
盗汗者,眠熟则出,醒则倏然而收,即《内经》之寝汗,阳蒸于阴分也,当归六黄汤主之(当归 6克;生地黄 6克;熟地黄 6克;黄芩 6克;黄柏 6克;黄连 6克;黄芪 12克)。
汗孔又称之为“鬼门”,盗汗严重会“令人丧魄”;
如果伤寒邪气存在半表半里,引起盗汗的,就不能够按照“阴虚”来治疗,属于“小柴汤”(组成:柴胡 12克;黄芩 9克;人参 6克;半夏 9克;炙甘草 5克;生姜 9克;大枣 4枚)之证。
如果因火气上蒸,胃湿而自汗的,就不能按照“阳虚”证来治疗,属于“凉膈散”(组成:川大黄 600克;朴消 600克;甘草 600克(爁);山栀子仁 300克;薄荷叶 300克(去梗);黄芩 300克;连翘1.2千克)之证。
愿见者安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到了炎热的夏季,大汗淋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温度升高,身体需要散热,所以毛孔会加大排汗量,经常会有人说,自己没动也会出汗,这是身体开启的散热模式。
但是,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出现了一些异于常人的现象。比如,有的人不动就出汗,且不分春夏秋冬,有的人却怎么也不会出汗。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老中医告诉你3个健康常识,需仔细了解,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
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新陈代谢,依靠的是阴阳调和,只有这样才会将身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否则毒素会在身体不断聚集,最后给身体的五脏六腑带来麻烦。
对于动不动就出汗的人,说明体虚,因为阴气过重,而阳气过弱,这就是典型的虚弱体质,所以出的汗也被称之为虚汗。
另外,有的人怎么也不会出汗,与体虚之人刚好相反,导致体内的水分不足,所以皮肤会尽可能地减少发汗,以此来保住体内的水分,故而会表现出少量的发汗现象。
气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气血相伴相随,为人体提供营养、氧气,所以气血不畅的人,身体健康就会出现故障。汗液是气血排出的代谢废物,经由皮肤表面的毛孔散发,但是有些人会频繁出汗,这不是因为气血旺盛的缘故。
相反,因为体内的气血不和,所以身体会表现得比较虚弱,这个时候出的汗也可以视为虚汗。
另外,有的人不喜欢出汗,因为气血不畅,不能够及时将代谢废物从体内排出体外,所以会表现出无汗,这种人多会伴随有湿热,属于体内湿气比较重的一类人。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很多看不见的经络,这些经络会受到激素的调节,比如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还有肾上腺素、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等,这些激素在体内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网,调节着身体的新陈代谢。
但是,如果哪一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或者减少,均可以导致出汗量增加或者减少。所以,内分泌失调的人,就会表现出出汗频繁,即使不活动也会如此。
另外,有的人出汗很少,也跟某些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系。所以,导致出汗异常的背后因素,还应该考虑内分泌调节失衡。
在文学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描写女子出汗为香汗淋漓,而男子则是臭汗满身,细心的读者可能心里会有小疑问,男女的汗水味道真的有如此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出汗的原因,男女无区别
和蛇、青蛙、乌龟之类变温动物不同,人体是恒温动物。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在外界温度变化时,也能够保持体温在37度左右。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散热的方式,所以出汗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是天气炎热,外界温度高于或者接近体温时,人体为了散热,用汗水带走身上多余的热量。
第二是剧烈运动时,因为运动使得体温升高,所以通过出汗来散热。
第三是情绪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乙酰胆碱分泌增加引起出汗。
第四就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比如甲亢病人的多汗,肺结核病人的夜晚睡眠时盗汗之类。从出汗的原因来看,男女并无不同。
有意思的是,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男女胖子容易出汗,因为胖子脂肪多,而脂肪保温作用好,犹如给人体穿了一件厚衣服,所以胖人更容易出汗。
二、性别、年龄、饮食、生活环境与出汗相关
人体大概有200万到400万个汗腺,汗腺越多,流汗越多。女性汗腺数量多于男性,但是男性的汗腺发达,更容易出汗,同等运动量女性出汗量只有男性的一半。年龄与体味相关,也会影响汗味。我们会在部分老人身上闻到让人不适的味道,有人把它称之为“老人味”,日本学者发现,人体气味中有一种叫壬烯醛的物质,只出现在40岁以上的人身上,分泌量随着年龄而增加,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多运动,减轻压力可以改善老人味。
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葱头、大葱、大蒜、烟酒、咖啡等。这些食物首先会让人兴奋,促进汗液分泌,出汗增多,提高汗臭的发生率,其次这些食物的代谢废物,小部分也会通过皮肤排泄,让汗液有臭味。生活在闷热潮湿地区的人,体表容易滋生细菌,汗液分泌又多,两相结合,更容易发生汗臭味。综合来看,上述因素会引起出汗,但是男女汗味并无明显不同。
三、关于臭汗症
人体的汗腺分两种,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尤以手掌、足部最多,所以有的人一紧张就出手汗,好多人一脱鞋脚汗味明显,小汗腺分泌汗液主要成分为水和盐分。
人体的大汗腺居于腋窝、乳晕和会阴部,分泌物比较粘稠,里面含有脂肪酸。而腋窝或者会阴等部位,经常都是被折叠或者被包裹得密不透风,如果清洁不够,分泌物中的脂肪酸经体表细菌分解后生成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臭味,俗称狐臭,或者叫臭汗症。由于腋窝部面积大,汗腺多,所以狐臭主要发生在腋窝部。
臭汗症治疗及日常生活调理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口服:辨证采用健脾燥湿,芳香化浊的药物,比如藿香、白芷、佩兰、苍术一类的药物煎汤口服治疗。
(二)中药外敷:白芷、滑石、丁香各30克,冰片3克,研粉,洗净腋窝后外敷药粉,一日两次。
(三)中药外洗:采用芳香类药材陈皮、艾叶各30克,煎水外洗或者泡浴。
(四)泡澡加茶叶或者米醋:日常泡澡时可以将茶叶水倒入浴盆中泡浴,去除体味,让身体散发茶的香气。泡澡时也可适当加几勺米醋,米醋可以杀菌,抑制皮肤表面的细菌,泡浴半小时后淋浴,去除体味的效果不错。
(五)饮食:可以多吃含镁多的食物,比如紫菜、杏仁、核桃、花生、小米、冬菇等。
(六)饮品:喝绿茶,或者用茉莉花、玫瑰花、桂花泡水喝,也可以改善体味。
(七)手术:狐臭也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但是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疤痕、感染都可能发生,所以一定要权衡利弊。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我们在运动后或者环境温度升高时都会出汗,这时身体出汗可以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温度,有助于身体健康。这种汗一般来说是全身范围内的,而且属于持续性发汗,不会出现阵阵冒汗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还有一种“出汗疗法”,在中医学的理论中,出汗可以使内邪随汗液排出体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出汗排毒的理论基础,但出汗不等于排毒!常出这3种汗就需注意健康是否出了问题!中医:这样调理,能有效缓解症状。
自汗常发生在白天,自汗指身体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出汗,在运动后出汗较正常人来说会更多,自汗是由于身体阳虚或气虚所致,长期自汗的人还会出现乏力、易疲劳、畏寒甚至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所以身体自汗一定要及时调理,生活中若身体出现自汗的情况,就要注意少食辣椒、生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另外,黄芪止汗汤是一种极好地缓解自汗的食物,只需要取生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防风10克,浮小麦40克,粳米50g,然后将其用水洗净一起煮,煮熟后过滤掉食物残渣,取熬出的浆液,每次取100毫升,每天服用两次,便可以对身体自汗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盗汗指身体出汗只发生在睡觉休息时间,睡醒后出汗则停止的现象。盗汗常常是由于身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身体阴衰阳盛所导致的,因此盗汗往往还会伴有口干、失眠等阴虚症状。
想要改善身体盗汗的情况,最根本还是需要调理身体阴虚的症状,对于阴虚的人来说,莲子、银耳、山药等是滋阴养血的食物,适合多吃,在滋阴的同时不会存在加重身体阳盛的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少吃易上火、易燥热的食物,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好更快地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减少盗汗为身体所带来的影响。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有手足出汗的情况,这时往往只有手脚出汗,身体其他部位并不会有汗液的出现,正常情况下,人体在极度紧张或者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长期身体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也出现手足出汗,就很有可能是脾胃虚弱所致,要及时关注脾胃健康,脾胃虚弱则会导致身体消化能力下降,要多吃护脾养胃的食物,例如小麦、山药等,少吃冰冷、难消化、易刺激脾胃的食物。另外,睡前泡脚也可以有效起到祛湿护脾的作用。
寒冷的冬天到来之际,很多人都喜欢往桑拿房里跑,因为冬天气温低,人体很难排汗,不愿意运动的人就会偷懒跑去蒸桑拿。很多人都认为,出汗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毒素排出,甚至还有“排湿气”的功效,但身体真的需要借助出汗来排毒吗?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多出汗就能排毒,那热带地区的人们岂不是都比寒冷地区生活的人要健康?
事实上,人体排出的汗里面,有99%的成分全是水,剩下的1%则由钠、钙、钾、氯和尿素氮组成。这些成分里,唯一算得上有害的也就只有尿素氮了。但人体大部分的尿素氮主要通过小便排出体外,通过汗水排出的那点尿素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偶尔出出汗,感觉毛孔都张开了,的确不失为一种放松的方式,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危害。不过,对于刚生完孩子的宝妈们来说,盲目排汗很有可能致命!
一般来说,当宝宝出生之后,宝妈会比之前更容易出汗,原因是女性在分娩时流失了大量血液,产后会出现贫血气虚的情况,同时伴随着多汗症状。如果在这个时候,孕妇还借助其他办法进行“发汗”,就有些多余了。
产妇发汗的危害
(1)脱水
前面提到,汗水里绝大部分成分就是水。如果过度排汗,使得人体内部的水分和盐分失衡。整个人出现头晕、无力,甚至出现昏迷。
(2)皮肤感染
过多出汗的话,皮肤会长时间处于较潮湿、湿润的环境中,就容易发皱发白,如果不及时清洁,接触到细菌和真菌后就会易导致皮肤感染。
(3)热射病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失去意识、痉挛等病状,严重情况下还会损害肝、肾,凝血功能也会絮乱。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就会因此丧命。
千万不要觉得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实际上,几乎每年都有新闻报道,孕妇因在坐月子期间过度发汗而导致中暑身亡。谁都不会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出汗,就能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所以,宝妈们再也不要再被美容院里“满月发汗”的修复套餐给坑了!
当然,女性在经历了一场生产之后,的确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病症,比如气虚、湿气重等等。虽然“发汗”这一方法不可取,但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代替。
坐月子期间,孕妇如果想有效排出体内湿气,最安全的办法就是食疗,多吃一些健脾除湿的食物。建议各位宝妈用薏仁煮粥,或是多喝薏米红豆粥、用淮山煲粥等等,日常在饭菜里可以多加一些葱姜蒜,都可以帮助排走湿气,此外,坐月子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要闷在密闭的空间里,室内要多开窗透气。
最后,希望各位宝妈们在迎来可爱的小宝宝的同时也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很多人都受口臭的困扰,想要解决又不知道怎么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就先来了解下口臭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口腔疾病:80%以上的口臭是由于口腔疾病引起的。患有牙结石、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炎等牙周疾病的病人,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分解口腔内食物残渣产生出了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而产生口臭;
胃肠道疾病:
(1)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伴有口臭;
(2)长期的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被吸收入血而引起口臭以及腹胀、食欲减退、易怒等自体中毒症状;
(3)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导致许多胃肠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其口臭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而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口臭症状明显减轻。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直接产生硫化物,引起口臭;
食物因素: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葱、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臭鸡蛋等具有臭味食物的人,也易发生口臭。晚餐吃得过饱或进食油腻食物比重过大或辛热刺激性调料用量过大,浓香有余、清淡不足,晚餐距睡眠时间过短,睡觉时胃中还存留着过多食物等等;
药物因素:服用使唾液分泌减少的药物,如某些镇静药、降血压药、阿托品类药、利尿药以及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等,易导致口臭。
神经精神因素:心理压力过大,经常性的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反射性地出现消化腺,尤其是唾液腺分泌减少,导致口干,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而产生口臭。
口臭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十分注意口腔卫生,有口腔局部因素的可以进行全口牙洁治,清除口腔病灶;用一些漱口液。每天晨起、睡 和饭后认真地刷牙漱口,必要时,用牙刷或洁净的毛巾轻柔地刷除舌苔。
如可能定期请牙医师洗牙、洁牙,都可有效减少口臭。而不论口臭的主因是什么,良好的口腔卫生仍是最重要的,每天刷两次牙并清洁一次牙缝,若有假牙,晚上必须取下休息,隔天清洁干净后才可戴回,如此对口臭的消除都大有助益。
其次,戒烟戒酒;饮食要相对清淡,避免吃生冷、刺激性、有臭味(如蒜、葱、韭菜、臭豆腐等)及不易消化的、油腻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体育锻炼。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我们会发现人体出汗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当我们处于高温或者在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身体会大量地排汗,这是一种身体正常的排泄和气温调节的现象。
一般来说,适当地出汗不仅能够帮助改善身体的微循环,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毒素和代谢物的排出,而且适当地出汗还能有助于通经活络,提高精气神。
但是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就算处于静止状态,身体也总是会无缘无故地出汗,这是怎么回事呢?医生提醒:若身体总是无缘无故地出汗,或跟这3大因素息息相关,需引起注意。
一般来说,当我们周围的环境气温升高时,我们的身体也是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时身体为了调节体内外气温的正常,便会通过大量的排汗来维持体温的平衡。
所以,一般来说,在夏季,人们就算静止状态地坐着,也容易出现出汗的现象。所以,环境因素也是导致人体容易出现无缘无故出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若是身体总是无缘无故地出汗,那么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除了和周围的气温息息相关以外,还有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所导致的出汗的现象。
一般来说,若是自身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无论身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的状态,都会导致大量的出汗。除此之外,若是人体患有如心脑血管疾病或是甲状腺疾病,由于血流速度的异常和甲状腺分泌的异常,也同样都会导致人体出现无缘无故出汗的现象。
因此,若是我们总是无缘无故地出汗,那么也需要警惕,这或许跟疾病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身体比较肥胖的人,其出汗的频率和出汗的量也会更大。所以,若是你的身体要比一般人肥胖的话,那么也就更容易出现无缘无故出汗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肥胖的人来说,无论是身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由于体内脂肪堆积太多,身体运行时便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而由于脂肪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所以导致这些热量无法及时地被散发出来,因此就会以出汗的方式来维持体温的稳定。所以,生活中肥胖的人往往更容易出汗。
综上所述,便是导致身体总是出现无缘无故出汗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来判断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身体容易出现出汗的,若是因为疾病因素所导致的,那就需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有这么一部份人,他们一吃饭,就会大汗淋漓。通常来说,这些人以体型较胖的人为主,也有一些人比较瘦。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深入正题之前,先聊聊关于汗的一些事儿。中医比较重视汗,无论是正常人的生理现象表现出的汗,还是疾病诊断所涉及的汗,甚至疾病治疗中提到的汗,都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液。所谓五脏化五液,指的是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等。也就是说,汗、泪以及涕等都是人体正常的精气所化生。指的是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一定条件下化生的五液,这其中包括汗液。
每个人都会出汗,或多或少。大家看到的出汗可能都差不多,但在中医大夫眼里,汗预示着很多东西,也就是从汗可以看出很多门道。一个人如果动不动就汗出,一般来讲这个人就比较容易感冒,因为这预示着他素体表虚或者说是气虚。如果一个人晚上出汗多,也就是盗汗,那么往往这个人就是阴虚体质。
总之,汗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很重要位置。那么,一些人吃饭后就出汗,是怎么回事呢?这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气虚。气虚的人容易出汗,无论是活动还是紧张,甚至静下来也会出汗。气虚的人饮食过程中会出汗。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脾胃出问题了,吃饭时候会出汗,中医有个名字叫饮食汗。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之证。因正虚胃热所致。《证治汇补·汗病章》:“饮食汗者,因正气空虚,反为饮食慓悍之气所胜,故食入汗出。”治用安胃汤、二甘汤等方。
如何避免饮食汗,气虚患者要用中药调补虚弱之气。如果是因为脾胃有问题,就可以用中药调理。
(附: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
多汗症的原因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
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等。
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出汗是一种人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可以帮助调节体温,汗液还有滋润皮肤的作用。一般是与环境温度还有人的神经调节有关系。但是过多的出汗就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因为手足掌面的皮肤汗腺本身要比其它部位的汗腺数量多好几倍。如果气温高,手心出汗就多,比如夏天出汗就比较多。
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也有一些人手心出汗多,没有季节性,而且是激动,紧张,生气等情绪变化剧烈的时候,手心会不由自主的出汗,这在医学上讲叫做“手汗症”,属于局限性多汗症。一般和遗传有关系,多发于青少年时期。
由于汗腺分泌是有交感神经支配的,所以交感神经失调可以引起的。多汗一般是小汗腺分泌量增多,情绪波动使交感神经兴奋,继而导致汗腺兴奋,出汗反应增强,引起多汗!
在中医方面《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一般把异常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
1、阳明热盛
手足汗出而大便难 如《医方类聚手足汗》记载“阳明病,手足汗出,澹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
2、脾胃湿热
手足汗出多而粘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芯煎八分,空心服”
3、心肾阴虚
手足汗出而五心烦热者 治以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
4、脾胃虚寒
手足汗出,而手足不温者 一般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治宜温补中阳,方选理中汤加乌梅。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记载:“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
这条是说手足汗是手太阴脾经虚引起的,应当从虚论治。
中医內治法各家的学说不一样,而且辩证比较复杂,不容易掌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外治法,相比来说这样简单一些,拿来就可以应用。
1、黄芪30g, 葛根30g,荆芥10g,防风10g 水煎汤热熏而温洗。
2、5%的明矾溶液,每日浸洗。以及用松树、桉树叶煎水浸洗。
3、乌洛托品溶液擦手。
4、煅龙骨30g,枯矾10g 研末,洗完手后擦手。
5、枯矾10g 苦参30g 花椒6g 水煎外洗,每天一次。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有用过的更好的方法,请留言。
小雨是一名高校大学生,文静清秀,我和她是在一次健康保健讲座中结识的。一天,小雨突然发来消息求助,说自己脸色蜡黄,浑身无力,发烧出虚汗,还拉肚子,而且一天拉了4~5次,便便都是黑色的。她就想知道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只要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黑色大便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上消化道有出血的情况。我一听她的症状,感觉病情比较严重。由于小雨在外地求学,加之对病情不甚了解,就建议她尽快到附近医院就诊,做详细检查后及时治疗。
随后,当我再联系她询问病情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情况已经比较稳定,在医院做了相应的治疗。在为她庆幸的同时,好奇地想知道,大便发黑是食物残渣导致的,还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又是因为吃什么东西了,还是其她原因?
后来仔细一问,原来小雨发病前一天,由于天气炎热,就买了一种甜甜的水果——桑椹。而且,当天小雨就吃了很多,随后第二天就出现文章开头的情况,开始发烧出虚汗,拉黑便,脸色发黄,疲乏无力。小雨之所以遭这样的罪,就是因为桑椹吃多了的缘故。
桑椹就是桑树的成熟果实,是人们常吃的一种水果,由于其味甜汁多,深受人们的喜欢。桑椹性寒,味甘酸,具有补益肝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止渴解毒等功效。桑椹虽好,却不能过量食用,尤其是儿童,而体虚便溏者更不宜食用。
过量食用桑椹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事实上,过量食用桑椹可以引起很多副作用,诸如上火流鼻血、出血性肠炎、溶血性肠炎等。其中出血性肠炎就是小雨为什么会拉黑便的原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桑椹中富含一种挥发油,能够刺激肠道内的多种消化酶,造成肠道细胞中毒死亡,严重的时候可以引起出血性肠炎,血液经肠道的处理后,变成黑色从肛门排出。
由此可见,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说桑椹怎么吃这个事情,建议每天吃20多颗就可以啦,每周吃2~3次即可,不要贪多,不要过量食用,避免出现类似小雨的问题。
一说打呼噜,似乎大家都觉得只有中老年男士才会有此现象,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打呼噜已经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以至很多小孩子睡觉也开始打呼噜。一般以10岁以内的儿童最常见,在打呼噜的同时还伴有盗汗、易惊醒、尿床等症状。小儿打呼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扁桃体的肥大、腺样体肥大、咽腔狭窄、肥胖、感冒或者睡姿不对等都可以引起小孩儿打呼噜。
我们看看哪几类人群比较爱打呼噜
第一:胖子爱打呼噜,俗话说“瘦人多火,胖人多痰”,说明肥胖的人体内多痰;
第二:老人爱打呼噜,老年人的痰要比年轻人多;
第三:感冒的人容易打呼噜,人在感冒时,大多数会伴有咽喉不利,咳嗽痰多的证候。综上所述:发现爱打呼噜的人群有一个共有的特性—痰多。
其实,打呼噜最基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体内有痰。人在呼吸时,由于痰堵住了孔窍,呼吸声就比较大,就成了呼噜声。那么,小孩也是如此,孩子打呼噜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化痰,痰化了,就可以明显减轻甚至根除打呼噜的现象。
找准原因也是治疗孩子打呼噜的关键
第一、看他是否是由于感冒而引起打呼噜,若是,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要配合化痰药的治疗,这样孩子就不会打呼噜了;
第二、看孩子是否因为食积而引起,食积也会生痰;
第三、就是看小孩的体质。是否太胖,根据胖人多痰的理论,小孩子偏胖本身也有痰,就比较容易打呼噜,这样治疗比较复杂,通过加强锻炼以及其他方法来化痰,这样打呼噜就能明显减轻;
此外,打呼噜还与小孩子饮食过于杂乱有关,对于一些难消化的食物比如肉、鸡蛋牛奶以及零食等就得适可而止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性格,父母与孩子都是分室休息,因为不在一个屋子,对于小孩晚上睡觉的情况就不了解,就需要家长对孩子跟多的关心,多多注意小孩晚上睡觉是否打呼噜,此外有些家长并不把小孩子打呼噜当回事儿,毫无戒备心理。这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由于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在打呼噜是一旦遇到呼吸困难不能及时纠正时就会有危险。
失眠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为了缓解这种症状,许多患者会选择使用中成药。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失眠盗汗的中成药,以及它们的作用机理。
1. 靛玉红片: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因遗传、中毒或骨髓热毒引起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对于失眠盗汗患者,靛玉红片可以缓解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状。
2. 复芪止汗颗粒: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麻黄根等,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的功效。适用于虚热内生、营阳不守引起的自汗、盗汗等症状。
3. 百补增力丸:成分包括六神曲、陈皮、白芍等,具有开胃健脾、益气养血等功效。适用于肾水不足、脾胃失和引起的自汗、盗汗、腰腿疼痛等症状。
4. 柏子养心丸:主要成分为柏子仁、酸枣仁、茯苓等,具有养心安神、润燥止汗的功效。适用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盗汗等症状。
5. 酸枣仁汤:主要成分为酸枣仁、茯苓、甘草等,具有养心安神、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盗汗等症状。
除了中成药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入睡,避免熬夜。
2.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安静。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5. 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盗汗和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阴虚内热是导致这两种症状的常见原因。
阴虚内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体内阴液不足,导致阳气偏盛,从而产生一系列热性症状。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由阴阳两种精微物质组成,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阴虚内热会导致阳气过盛,出现燥热、盗汗、失眠等症状。
阴虚内热引起的盗汗和失眠,主要与以下几种证型有关:
1. 心阴虚证:表现为心悸、失眠、盗汗、口干舌燥等症状。
2. 肺阴虚证:表现为咳嗽、盗汗、潮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3. 肝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目眩、盗汗、失眠、口干舌燥等症状。
4. 肾阴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盗汗、失眠、潮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针对阴虚内热引起的盗汗和失眠,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是滋阴降火。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心阴虚证可选用珍珠母、麦冬、五味子等;肺阴虚证可选用沙参、麦冬、杏仁等;肝阴虚证可选用枸杞子、菊花、白芍等;肾阴虚证可选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
2. 饮食调理:患者应饮食清淡,多吃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如鸡肉、鸡蛋、豆腐、鱼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3. 日常保养: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4.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