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刚满月,父母发现宝宝斗鸡眼,急忙上医院

刚满月,父母发现宝宝斗鸡眼,急忙上医院
发表人:静说健康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睁开眼睛的时候很少,所以,这时候医生很难对孩子的眼睛进行仔细的观察。等到孩子满月后,睁眼睛的次数明显增多,家长发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如眼球不随着物体转动、两个眼睛不协调、眼睛对视或外斜等。

 

 

东东刚满月,父母开心地给孩子办满月酒,亲朋好友都来参加了。席间,有好几个朋友在引逗孩子时,发现孩子有点“斗鸡眼”。听完,东东的父母也开始留意了,越看越觉得朋友们说得很对。最后,东东的父母非常不安,没等满月宴结束,就急忙抱着孩子上医院了。

 

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在安抚家长的同时,笑着道出真相。

 

一、宝宝出生的视力情况

 

胎儿还未出生时,在子宫内就能察觉到光亮了。等出生后,宝宝的眼睛必须通过适应和学习,才能看得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新生宝宝一开始视力是非常差的,如果用数据来定义话,大约只有0.04,只能看到接近乳房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宝宝的视力不但差,而且还是一个“小色盲”,只能辨别出红色、黑色、白色。

 

之后的几个星期内,宝宝的视力发育很快,眼睛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图片信息的刺激。

 

在眼睛逐渐成熟的同时,也在锻炼聚焦的能力,眼睛看到的信息也开始被大脑整合。

 

 

 

二、为什么宝宝会出现斜视和对视呢?

 

在宝宝学习看东西的过程中,视力不断地提高,同时,大脑也会分析眼睛获取的信息。

 

最初,宝宝双眼是散视,即两个眼睛注视不同的方向,导致大脑不能同时接受双眼的信号,而是每只眼睛分别输入,所以大脑接受的信号非常奇特。

 

宝宝这种让家长不安的现象会持续到4-6周,宝宝的的大脑和双眼已经磨合差不多了。

 

到3-4个月时,宝宝散视和对眼的现象基本消失。

 

所以,大多数宝宝出现对眼和斜视都是成人的视觉假象。

 

三、如何观察和处理宝宝散视和对眼呢?

 

●如果宝宝出现一只眼睛转动不良或双眼持续对眼和散视的现象,家长就需要带宝宝就医,但这种现象是出现在2个月以内的宝宝身上,并且偶尔发生,是不需要治疗。


●如果3个月以上宝宝,单眼或双眼持续出现内斜或外斜,建议家长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因为家长是非医学专业,所以很难准确宝宝是内斜还是外斜,但只要有疑虑,最好还是到医院教眼科大夫。

 

●宝宝对光线的反应是判断是否对眼的最好办法,在光照射下,如果宝宝双眼能同时聚焦在发光点上,说明孩子不对眼。但如果宝宝的双眼分别注视不同的方向,说明宝宝的眼睛有问题,建议家长带宝宝做检查。


所以,新生宝宝出现对眼和散视主要是因为眼睛控制系统还未发育成熟所致,但是,只要家长有所疑虑,还是建议家长带宝宝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接触“疑虑”或进行必要的治疗。

 

家长要知道,如果宝宝斜视诊断得太迟,大脑慢慢地适应了眼睛不协调的状态,即使戴了眼镜,还会是斜视,必须通过手术来矫正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眼科的门诊里,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问:“医生,我家孩子老是眨眼,这样好吗”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仔细观察身边,你会发现就连成年人也有很多人会有频繁眨眼的习惯。事实上,宝宝眨眼异常的确是一种病症。

     

    眨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称之为“瞬目”,一般有异常瞬目、频繁瞬目或瞬目过多等等情况,3-6岁儿童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而男童发病率约为女童两倍,多表现为双眼瞬目。

     

    那么,导致宝宝频繁眨眼的原因有哪些呢?家长赶紧来看看!

     

    (1)眼睑及角膜疾病

     

    一般来说,当强风吹到眼睛,或者沙子等异物进入眼睛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眨眼睛。风或沙子等都是对眼睛的刺激,而眨眼睛为了清除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能引起儿童眨眼增加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结膜炎,特别是过敏性结膜炎,往往还伴随着突然发作的连续打喷嚏、流涕、鼻塞及张嘴呼吸等症状;

     

    干眼症,儿童如果电视、手机看得太多就会引起眼睛干涩,也被称为“视频终端综合症”;

     

    眼睑异常,包括倒睫,眼睑炎症(如麦粒肿、睑板腺囊肿)等;

     

    另外,角膜移植术后的儿童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即排斥反应;

     

    点状角膜炎,角膜上皮损伤等也会引起儿童单眼瞬目。

     

    (2)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和散光。如果孩子视力模糊就会条件反射地眨眼。

     

    (3)习惯性抽动

     

    分为儿童抽动症,多见于5%-25%的学龄儿童,一般发作时间超过1个月,但不足1年,时好时坏。而超过1年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发病率小于1%。

     

    还有抽动秽语综合症,表现为瞬目的同时伴有喉部异常声音。患儿会出现频繁瞬目,同时还会出现挤眉、歪嘴、皱额、摇头、耸肩,发清嗓音等各种异常症状。

     

     

    如果孩子有频繁眨眼的习惯,家长千万不要任其发展,为了防止情况加重,家长还是需要帮助孩子治好频繁眨眼的情况。

     

    首先,最好的就是前往眼科排查眼科疾病。

     

    如果是过敏性结膜炎,需要采取对应的抗过敏治疗;如果是感染导致的结膜炎、角膜炎,需要进行抗敏感疾病;如果是干眼症,需要监督孩子少看电视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并且定期使用眼药水保持眼睛湿润;如果是眼睑异常应该进行相应的抗炎和手术治疗。

     

    而如果是屈光不正的孩子,医生建议要在3岁半左右去眼科就诊,必要时就要做戴镜矫正等等。

     

    孩子的一点异常可能都意义非凡,家长们可要多上点心啊!

  • 弱视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为1%~4%,如果按2%计算,我国现有13亿人口,因为弱视而不能完成双眼单视,不能胜任精细工种的人数有2600万以上。我国是全球屈光不正患病率最高、弱视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家长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儿童出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外,检查是极重要的方法,常用视力检查、散瞳检查、眼位检查、眼底镜检查等,此外还需与斜视鉴别。儿童看物体时总是喜欢凑近看,眼球有微微振颤,有的孩子喜欢斜着头看东西,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总是眯着眼睛。在物体移动时不会转动眼睛,就像没看见一样。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这些情况,就需要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检查,确定是否已经患上弱视。

     

    二、儿童弱视需要做的检查有哪些?

     

    1.视力检查:弱视的主要诊断依据是视力,所以查明真实的视力非常重要。刚出生的婴儿可以通过瞳孔对光反射、眼底检查,早期判断眼部大体有无异常。3个月至2岁的幼儿分别观察两眼有无追光;有无遮盖后的厌恶现象、视线有无随目标移动,并且可否跟踪抓物等进行视功能的初评价,还可采用选择观看法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图形视力表适用于2~3岁的幼儿,3~4岁以上认知发育正常的儿童应该学会认读E型视力表,可分别给予国际标准视力表及单个视力进行检查。对于检查欠合作的儿童,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使用电脑摄影验光仪,它在小瞳下检测能筛查有无明显的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屈光介质混浊和斜视等。

     

    2.散瞳检查:屈光一方面是为了解屈光状态和矫正视力,同时可以详细检查眼底,排除器质性病变。在作这项检查时,散瞳一定要充分,保证在睫状肌麻痹、调节充分松弛的状态下进行屈光检查。为了做到这一点,应每晚涂1%阿托品软膏1次,连续7天,才进行屈光检查。如果眼底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8,即可以诊断为弱视。

     

    3.眼位检查:可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试验、三棱镜、马氏杆、同视机等,确定有没有斜视及自觉斜视角及他觉斜视角度。

     

     

    4.三棱镜检查:以15~25△三棱镜诱发眼斜,结合遮盖试验检查患儿的注视类型,进而判断弱视并确定弱视的程度。主要用于不能合作查视力的学龄前儿童。

     

    5.眼底镜检查:弱视患儿除了要用裂隙灯、眼底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眼病外,还要观察注视性质。正常人眼的注视是中心凹注视,而弱视眼的注视性质可以改变。

     

    6.中心视野暗点检查:功能性弱视无中心暗点,而器质性病变者有中心暗点,不过此项检查对年龄小的儿童比较困难。

     

    7.识别困难检查:此种方法是把视力表上的每个E字裁成单块,即成单块视力。功能性弱视患者,看单块视力比成行视力表能多看2行以上;而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视力下降患者则不能,功能性弱视患者的这种现象称为识别困难。

     

    8.后像镜检查:用后像镜照射黄斑部周围视网膜产生后像,如能从正后像转变为负后像者为功能性弱视;如不能则为中性滤光片检查把中性滤光片。放在弱视眼前检查视力,功能性弱视者视力不减退或略增加;而器质性病变者则可使视力减退3行以上。

     

    9.对比敏感度功能:弱视眼的CST曲线低下,峰值左移。

     

    10.视觉电生理:该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单纯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全视野或半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

  • 前几日,有一位面色苍白很虚弱的女生,在老公的搀扶下走进了急诊科,她的老公告诉医生,女生浑身酸疼,两天前开始有点发烧,经常尿频尿急,尿道有点灼痛,但是也没太在意。今天发烧严重,寒热交错,严重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医生听完他们的描述,让女生坐在椅子上,背对着他,对腰背部的肾区做叩击,女生忍不住大声喊疼,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用体温计一测竟然40.3℃,又做了一些相关检查,果真确诊无误。医生赶紧给患者下处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寒热交错的反应依然特别明显,当输到一半的时候,开始大声呼喊好冷,她老公赶紧把衣服脱下来盖到她身上,刚盖上一小会儿她又说热,如此反复了多次,直到液体全部输完,女生才渐渐安静下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女生患上急性肾盂肾炎的呢?

     

    原来,前两天小两口度蜜月出去旅游,住在了一家小旅馆里,这个女生洗完澡后用了旅馆的里毛巾擦拭身体,可能是毛巾上的细菌进入了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导致了急性肾盂肾炎。有专业人士做过一些调查,很多高级酒店其实卫生条件都不达标,更何况一些小的酒店。有的时候住酒店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不过最好带上自己的毛巾,或者避免用酒店的毛巾擦拭私处,这是避免细菌感染最直接的方法。

     

     

     

    什么是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通过输尿管传入肾盂,再侵入肾实质,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百分之八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多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肾区会有叩击痛,而且一定要小心抽搐惊厥的发生,当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赶紧送去医院,不要耽误病情。急性肾盂肾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急性肾盂肾炎感染的途径

     

    ①上行性感染,细菌由输尿管进入肾盂,再侵入肾实质。70%的急性肾盂肾炎是源于此途径。

     

    ②血行性感染,细菌由血流进入肾小管,从肾小管侵入肾盂,约占30%,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尿路梗阻和尿流停滞是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原因,单纯的肾盂肾炎很少见。

     

    患者要多饮水,多排尿,使细菌及炎性渗出物通过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外,降低细菌生长的条件。最后,提醒大家,无论在哪里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接触自己身体的东西一定要谨慎。

  • 近几年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我们周围突然涌现出来一大批准备要二胎的爸爸妈妈们,备孕生娃成了他们一项新的目标,产科门诊每天大约有一半是二胎的妇女,看着他们一脸的自信,每次我还是想多唠叨几句,毕竟每天门诊几十个孕妇里有一半是三十岁以上的,其中还有约三分之一到一半是三十五岁以上的“高龄经产妇”而且往往都是大孩子都十来岁的“经产且生育间隔长”的大姐们。

     

     

    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这样一个大姐,她今年三十九岁,大姑娘都十三岁了,二胎政策开放后就开始准备生娃。终于怀上以后,冲破层层难关,产检抽血超声,一切还算顺利,剖宫产后产下一个帅帅的小男孩,我们都替她开心,预计三天左右就能平安出院。

     

    前两天里小家伙都挺正常,可问题在第三天出现了。产妇早上喂奶,宝宝呛到奶后突然变得面色青紫,家长很警惕,立即告诉了主管大夫,大夫简单查看没有紧急状况后,立刻叫来隔壁的儿科主任会诊。宝宝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休息会后还有淡淡青紫色,腹部和下肢有紫斑,主任分析有可能是呛奶后缺氧引起青紫。

     

    但是,很有可能是心脏等器官的问题以至于小小的呛奶就引起缺氧紫斑,毕竟正常小儿不会反应这么强烈,听诊虽然有杂音可是不能确诊,于是建议去儿童医院进一步检查。中午到儿童医院后宝宝突然开始呼吸急促,身上的青紫和紫斑也更加明显,紧急处理并检查后确诊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肠管发育不全,办理转院手续转到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后电话回访得知宝宝病情比较严重,产妇家人正在竭尽全力挽救宝宝的生命。

     

    先天性的疾病是可怕的甚至致命的,临床治愈有时候也会伴随患儿一生。先天疾病虽然可怕,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段降低甚至防止生出这样宝宝的概率。

     

    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做好产前准备,补充各类营养素。例如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等预防胎儿神经发育问题。

     

    2、男方也要做好生育准备,戒烟戒酒。烟中的致癌物质会增加畸形精子的比例。

     

    3、做好产前筛查。血液传染病,NT,唐筛,B超,四维,等等是与畸形相关性比较大的几项检查。现在国家将唐筛列入免费项目也是为了尽可能筛查染色体异常胎儿,防止严重先天疾病儿童的出生。

     

    4、在合适的年龄生娃,现在比较一致推荐的妇女生娃年龄在23-30岁,超过35岁就属于高龄妊娠了,会使生出染色体异常、先天畸形的孩子的概率大大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生产时妈妈的危险。

     

     

    5、不要乱吃药,不要接触有毒有害放射性的物质,尤其注意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谐。

     

    6、不要养宠物,猫咪,可能会感染寄生虫之类病原,也会增加导致畸形儿的风险。

     

    说在最后,虽然高龄产妇会有比年轻产妇更大的风险,可是就像前面说的,高龄二胎妈妈往往更加的自信,有经验,心理相对也更加成熟,经济和生育条件往往也较好。因此,如果高龄妈妈身体条件允许,在现代技术的扶持下,宝宝在很大的情况下是安全可控的。希望每一个准妈妈都能在一年的辛苦后抱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健康完美的宝贝。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爸爸妈妈都会知道如果我们将空气以外的一些东西吸入气管中,不管是食物,水,还是其他的物品等堵塞在气管里,我们都是很难受的。甚至会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对孩子来说,窒息一般是由“走错了道”的液体造成的。在这些液体从气管里消失之前,孩子有可能持续咳嗽,喘息,作呕——不过这种的一般不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但是当孩子吞下异物,或者不小心吸进异物时,导致气管被堵塞无法呼吸时,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立即获得救治。其实,老人因为牙口不好也容易发生窒息的事情。如果家里有条件与机会的话,可以去学习下窒息急救的方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

     

    如果是成人,救护者站在受害者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为止。

     

    如果是孩子的话,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以上方法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以防因为操作不当,对窒息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如果在窒息事故发生后,家长不懂得急救的操作方法,一定不要强行让孩子吞咽,以免划伤气管,这时一定要打急救电话,请求帮助。

     

    预防

     

    窒息对于七岁以下儿童来说,非常的危险。不管是吃的,玩的还是用的,只要是小部件就有可能被孩子吃到嘴里引起窒息,不过最容易引起孩子窒息的还是吃的食物。家长要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1. 不要给孩子吃光滑大块的食物,比如果冻等类似的食物。孩子一般在四岁前都无法像大人一样完全掌握咀嚼吞咽的技能,所以他们可能会不小心吞下去发生窒息,当给孩子喂花生,瓜子之类的食物家长一定要看着孩子,确保孩子不要整个吞咽下去。
    2. 孩子吃饭的时候注意监督,不要让孩子跑来跑去的时候吃东西,在孩子吃饭时,不要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以免孩子说笑间被呛到,一定要孩子嚼碎吞咽下去再让孩子说话。
    3. 不要给孩子吃口香糖。
    4. 孩子吃荔枝,桂圆,樱桃这类有籽核的水果,家长注意给孩子剥下来果肉吃。
    5. 不要让孩子躺着吃东西。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信不少女性都听说过安全期,也有部分人通过所谓的“安全期”来避孕。但凡事没有绝对的安全,运用安全期来避孕,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

     

    小李今年27岁,刚结婚的她并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新婚燕尔,小李的丈夫不喜欢用避孕套避孕,而小李又担心服用避孕药对身体伤害较大。权衡之下,小夫妻二人推算出小李的“安全期”,选择在安全期同房的方式来避孕。

     

     

    然而,很快小李就发现自己月经没有如期来潮,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夫妻二人顿时傻眼了。俩人都很困惑:“明明是在安全期同房,怎么就怀孕了呢?”再加上二人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也就更加焦虑了。

     

    那么,女性的安全期是什么呢?

     

    “安全期”是相对于易受孕日期而言的。卵子在体内存活时间一般是3至5天,因此,在排卵前后的4—5天是女性的易受孕时间。故除此之外的时间可称为“安全期”,也有人称安全期为“前七后八”,即月经来潮的前七天和月经结束后的八天。也有部分人通过网上流传的一些计算公式或者App应用软件来推算“安全期”。不管哪种说法的“安全期”,其原则和依据都是相对于排卵情况而言的,都不具备确定性。

     

     

    “安全期避孕法”的原理就是避开女性排卵期进行的无障碍、无保护的性交。

     

    那么,“安全期”真的安全吗?这种避孕方法可靠不?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去推算,这种缺少动态观察和记录身体变化规律的方法都严重缺乏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靠掰指头和数日历推算的“安全期”,根本不是科学的自然避孕法,并不具备绝对的可信度。

     

    此外,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变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符合“安全期”计算方法的人更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会存在女性在所谓的“安全期”内出现排卵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常会有人在“安全期”内意外中标怀孕。

     

    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尤其要明白,保护好自己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无辜中招的小生命负责。如果真的没有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切记不要盲信所谓的“安全期避孕法”。比起“安全期”,诸多相对安全的避孕方法要实用得多。

  • 有些家长无意间发现宝宝两边阴囊大小不一样,宝宝还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是特别担心。当孩子几岁的时候还是两边不一样,便开始着急。

     

    对于孩子隐睾的情况, 是否严重?为什么会出现隐睾?需不需要手术?

     

    什么是隐睾?

     

    隐睾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降至阴囊,停在下降路径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睾丸在阴囊以外的位置,也可以包含睾丸缺失(有证据显示睾丸缺失患儿最初睾丸存在,但在发育过程中消失,其最大可能为精索扭转或血管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隐睾?

     

    其实在胎儿早期,蛋蛋不是在阴囊里而是在肚子里,跟肾脏一样都在腹膜的后方,随着胎儿的发育,蛋蛋会逐渐沿着腹膜后向腹股沟再向阴囊下降。如果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的下降过程发生障碍,“抛锚”于下降途中,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目前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孩子早产,这个下降过程还没完成就生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早产的孩子隐睾发病率高的原因。再比如妈妈怀孕的年龄大了、太胖了、内分泌有问题等等。

     

    隐睾在男性新生儿发病率为3%-4%,早产儿中发病率约为30%,是正常成熟儿的6倍左右。出生后睾丸仍有自行下降可能,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1岁以后睾丸基本不会自行下降。1周岁时发生率为1%,成人约0.7%。单侧约占75%,双侧约占25%,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隐睾有什么危害?

     

    睾丸未降及其相关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腹股沟疝、睾丸扭转、睾丸外伤、生育能力低下和睾丸癌。其中生育能力下降和睾丸癌最为严重。睾丸的生精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孩子出现隐睾需要手术吗?

     

    宝宝在出生时多数下降不全的睾丸可在半年内自行下降。若睾丸仍下降不全,在 1 周岁前开始影响生育力。对于先天性睾丸下降不全,推荐手术治疗在 6 月龄后尽早进行,一定要在 2 周岁前完成。对于后来在儿童期出现睾丸上升的患儿,一般来说应当在发现后 6 个月内进行手术。

     

    目的为保全患者生育能力,避免精神心理不良影响,减少性功能不正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建议在0-6个月时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等待患儿隐睾自行下降;6个月-2岁时候优先采取内分泌治疗,促使睾酮升高以促进睾丸下移。如内分泌治疗失败,加以采取手术治疗即睾丸下降固定术,最佳的手术时间是18个月以内;对于青春期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推荐行睾丸切除术,预防以后癌变。

     

    这里要注意,睾丸回缩这种生理现象。

     

    男性的睾丸有提睾肌,当受凉或者受到刺激后提睾肌就会收缩,睾丸会回缩到阴囊的上方。当我们在比较高的温度下或者洗热水澡时,观察阴囊内的睾丸是否会下降到阴囊内,如果能下降到阴囊内就是正常现象。睾丸回缩不代表有疾病,它只要不在腹股沟区就没有任何问题。睾丸在阴囊内,可以发挥睾丸的正常生精功能。当阴囊收缩时就会导致睾丸回缩,阴囊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阴囊的温度,大家不要担心。

     

     

    所以,如果发现睾丸不在阴囊内,不要着急,建议多次不同时间给予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当然,是不是要手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手术,应该先去医院好好检查,交给专业的医生判断和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赵路红 主治医师 长治市妇幼保健院 普通外科

    宝宝出现鼻塞症状,呼吸不顺畅,只能张着小嘴来喘气,爸爸妈妈看着十分难受。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爸爸妈妈首先要区分原因,揪出导致宝宝鼻塞的“元凶”,然后对症做出应对措施,积极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那么,刚出生十几天的宝宝鼻塞怎么办 ?别焦虑!这就为您支招!
    3种原因易致宝宝鼻塞
    1、温差变化引起鼻塞
    宝宝的鼻腔相对较窄,鼻腔黏膜也更柔嫩,且血管丰富,一旦受到外界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鼻粘膜血管容易出现扩张、收缩,从而导致流清鼻涕等情况,等鼻涕慢慢干了后,就会形成鼻痂而堵塞宝宝的鼻腔。
    2、感冒引起的鼻塞
    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十分完善,呼吸道抵御能力差,稍一不注意就容易感冒,随后鼻黏膜发生水肿,鼻子就塞住了。具体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翼两侧微红,有时伴发热、咳嗽等。
    3、鼻屎堵塞
    一般来说,宝宝的鼻腔分泌物较多,同时鼻腔又很狭窄。如果鼻子里的鼻涕不及时处理,再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和固体微粒,就很容易变干,形成鼻屎,时间久了,鼻屎越变越大,就会堵住宝宝的鼻腔。
    如果宝宝鼻孔被鼻屎堵得只剩很小的一点缝隙时,呼吸会发出急促的呼哧呼哧声,听着怪让人心疼的。
    刚出生十几天的宝宝鼻塞怎么办?
    1、对于因空气温差变化、感冒引起的鼻塞,家长首先要注意及时给宝宝增加衣服。另外家长需留意,夏天使用空调或者冬天使用暖气时,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内一般以26-28℃为宜。
    2、对于感冒、鼻屎引起的鼻塞,家长可做如下处理:
    (1)保持室内湿度
    如果室内湿度相对较低(尤其北方),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但前提是要确保加湿器每天都彻底清洗且晾干,以防止出现细菌或真菌污染。
    (2)用温毛巾热敷鼻根
    宝宝鼻塞,家长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敷一敷鼻根部,一来可以缓解不适,二来可以湿化气道。
    (3)滴医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
    将生理盐水/海水喷雾或滴鼻剂滴入宝宝鼻孔,将鼻腔内干燥的鼻痂软化后,可让孩子用打喷嚏的方式打出来,或用消毒棉签将其卷出来。给孩子清除鼻屎时千万不能用手抠,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鼻粘膜,引起出血和感染。具体方法如下:
    建议家长买海水/生理盐水滴鼻液,不建议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使用任何含有药物成分的滴鼻液。
    Tips:如果宝宝的鼻头变红且有疼痛感,可在鼻孔周围涂抹一些润肤乳来缓解。而对于急性鼻炎和因腺样体肥大而导致的鼻塞,家长应该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诊治。

  • 近日,接诊一例9岁男性患儿,发病1周前有鼻塞、流涕,5天前出现四肢皮肤出血点,对称分布,针尖至米粒大小,大小不一,部分可以融合成片,触之与皮面相平,压之不褪色,未重视,2天前出现阵发性腹痛,脐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便血,呈暗红色,曾住院治疗,被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予以常规治疗后,患者晚上腹痛反复发作,转院予以空气灌肠,腹痛好转,之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好转出院。

     

     

    在随后的半年间,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病情复发作3次,出现腹痛、尿血,皮肤出血点,均住院治疗后好转,尿潜血持续阳性,鉴于患者平素易感冒,建议患儿口服中药巩固治疗,患者病情平稳。1年后患儿病愈回当地上学,家里刚装修,屋内甲醛味很浓,而且喜欢吃小零食,不久再次发病,患儿家属疑惑:孩子对什么过敏?为什么疾病反复发作?又该如何预防过敏性紫癜复发?

     

    近年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病年龄一般在3-15岁,儿童刚开始出现四肢皮肤出血点,家长以为是孩子不小心碰伤,未在意,之后继发阵发性腹痛、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才引起家长的重视。

     

    过敏性紫癜是皮肤黏膜出血性疾病,皮肤出血点常见于四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针尖至米粒大小,大小不一,部分可以融合成片,一般触之与皮面相平,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数日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内脏,如伤及胃肠道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伤及肾脏会出现血尿、蛋白尿;还有肌肉关节肿痛等。

     

     

    导致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的致病因素有三个:

     

    第一,患者经常感冒、发烧,感染流感病毒是引起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第二,患儿平素爱吃小食品,比如辣条、方便面、烤串、麻辣烫等,这些食物营养价值不高,且大多含防腐剂,很容易引起过敏;

     

    第三,新装修的房子里有很浓的油漆味,含有甲醛,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可以引起皮肤过敏,出现皮肤出血点,所以居住新装修的房子是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

     

    怎么预防过敏性紫癜?

     

    第一,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控制和预防感染,在有明确的感染病灶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及时治疗,预防过敏性紫癜发作。

     

    第二,注意饮食,不要过量食用辣条、方便面、烤串、麻辣烫之类的食物,鼓励患儿不挑食,均衡饮食。

     

    第三,避开过敏原,不要住新装修的房子。

  • 作者:谢红霞 主任医师 国药同煤总医院 儿科

    由于孩子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稍有不适就容易引起发热症状,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如果爸妈使用空调不当或宝宝喝水喝得少,不适应高温天气等都会引起反复发热的情况。

    引起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是细菌、病毒入侵,引发呼吸道、肠胃感染,导致发烧。爸妈能做到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给予足够的营养,及时合理均衡地添加辅食。

    特别要提醒爸妈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连续发热三天以上不见好转或宝宝出现高热、惊厥的现象时,要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一般小孩如果发烧在38.5℃以下,爸妈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例如多喝水,贴退热贴等,切勿滥用药物。当孩子发烧在38.5℃以上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与孩子药物治疗。

    1、体温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爸妈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爸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并且要将宝宝及时送院治疗。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