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利用各种欺诈手段,大肆骗人钱财。譬如手机短信、电视购物、养生保健、理财推销、冒充公安及银行人员提醒等,骗局特别多,而其中受骗者又多为老年人。很多人包括老年人自己事后也纳闷,年轻时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一老怎么就糊涂了,跟孩子似的?究竟是单纯的贪念作祟?还是因为他们更倾向相信他人?
原因有很多,且每个老人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但有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讲老人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减退。前额叶,是理性中枢,负责大脑的总指挥,也称“人类的大脑”,主要起分析、思考、逻辑推理、判断、觉察、安全、协调、控制等作用。前额叶是大脑所有结构中最迟发育的,要到 2-3 岁时才正式开始发育,到青春期末时才基本形成,完全成熟女性要到 24、25 岁,男性一般在 30 岁左右。心理学专家丹尼尔・特拉奈尔说,人过 60 岁以后,额正中皮层即使没有受到损伤,也会开始退化,开始退化的时间和退化的速度因人而异。大脑老化的规律是,最后形成的、最高级的脑组织最容易损伤,也最先老化。为何老人容易上当受骗?这是因为人年老后,大脑理性中枢的结构不成比例地受损,且相关功能开始退化,老人的其它大脑皮质和身体功能可能还很好,但前额叶已退化到孩子时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跟孩子似的: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忽悠。小孩子容易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的理性中枢还未长好。
其二是老年人容易相信他人。香港学者李田园(Tianyuan Li)及冯海岚(Helene H. Fung)的研究[1]发现,年纪越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都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较亲近对象(如家人、朋友)的信任感,年龄差异并不算大(在年轻时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度本来就颇高,所以在老年时期的增加自然有限),而对于较疏远对象(如邻居、陌生人)的信任感,随年龄增长所提升的程度更加显现。研究者还发现,这种信任感的增加与老年人大脑的功能退化有关。信任他人带来地不利后果之一就是让老年人更容易被骗。
其三是正向偏误,性格善良。在 2012 年发表的一份实验报告 [2]中,实验者发现老年人似乎倾向于忽略负面线索,多以正向角度去体验周边的人和事物,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向偏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主张,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连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因此正向偏误也是老人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使老人性格善良并更愿意向他人求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研究者发现,正向偏误的形成与人大脑的老化现象有关,使老人性格善良。但是,正向偏误带来不利的后果之一就是让老人更容易被不法团伙欺骗。
因此,老人容易上当受骗,是自然规律对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老年人是脆弱的、容易上当受骗,这又是他们自己所难以掌控的。老年人是一个需要悉心照料的群体,希望人们理解身边的老人,用心呵护他们。
其四是健康需求,“生”的欲望。人都有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在老年人表现地更为突出。当这种焦虑恐惧情绪在老人的意识中占主导地位时,会影响老人客观分析和判断,让老人看不到相反的证据和可疑的线索。因此以健康为诱饵的骗局最容易让老人上当。有的老人一生节俭,为什么舍得花大价钱买保健品?首先是年老病多了,对健康更为渴望,对金钱已经看的很淡了。 又因知识、阅历有限,容易被商家宣传蛊惑;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恰恰是抓住了老年人怕生病的心理弱点。老人因为节俭,更容易被小恩小惠迷惑,商家用小恩小惠作诱饵,老人更容易上钩。
其五是信“公”心理:现在的老年人,都是 60 年代前出生的,那时是计划经济。工厂、企业等都是国营的,那时的电台、报刊等宣传载体都是国家的。大家信文字、信图片、信影视、信广播,因此,老年人对传统媒体的认同度高于年轻人。在老年人看来,报纸、广播、电视上说的,总不会是骗人的。事实并非如此,老年人上当受骗,部分媒体难辞其咎。
其六是老年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不能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现在是一个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收能力比较弱,当骗子用现代高新技术来骗他们时,比较容易得逞。不是老年人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其七是老年人需要更多关爱。现在许多老人独居,感到心里孤寂。因为孤寂,老年人变得脆弱、偏执、敏感,他们需要情感依赖,需要良好的倾听者。而在今日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很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热情似火的诈骗者就“趁虚而入”,主动嘘寒问暖,骗取信任后诈骗。
通过被骗原因的分析,我们看到老人容易被骗有生理的和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所以,除应从加固老人自己的心理防线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层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医疗保障,不给骗子有可乘之机,以确保老人的利益不被侵犯,狠打利用法律漏洞打擦边球的欺骗行为,严办为骗子提供便利的相关人员及不作为人员,消除老人上当受骗的根源。让“老龄化的中国”不该成为“骗子的天堂”落到实处。
社会层面首先要加强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从幼儿抓起,从源头上减少欺骗行为。其次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关心、关爱老人,防止老年人受骗也是敬老爱老,也是一种美德。钟南山院士在两会期间发起的反虚假医疗广告的行动,对减少老人受骗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全社会要有更多措施和方法,形成骗子过街,人人喊打势态,让骟子无处藏身。
家庭层面要做的主要有 4 个方面,一是家人要提醒老年人别受骗上当(也是孝顺的基本内容之一),那些所谓的权威专家也是不可信的,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审慎参加。二是要关注老人,让老人能有更多的安全感。如果老人有什么异常的举止、言语、情绪或疑点,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要意识到老人大脑的老化及有被骗的可能,进一步加以防范,让骗子无机可乘。三是做子女的需要增强对老人的关爱、关心意识。为人子女,平时要有意识挤出时间,多陪陪父母,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无用感,多尽一份儿女的孝心。四是如果老人被骗了,不要暴怒并骤下结论:“老年人就是爱贪便宜”,也不要过多指责或责怪老人:“你怎么会相信这么傻的事”等,老人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他(她)”了。老人容易受骗,也容易受伤。有些老人被骗后,怕被家人怪罪,怕被家人说自己无用,而一直不敢告诉家人,导致不法分子继续猖狂作案。
对于老人自己,一是老年人要与时俱进,多看、多听、多学,多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大胆尝试新生事物,消除网络恐惧症,真正做到老有所学;通过学习,多了解这方面的防骗信息,提高防骗的免疫力。二是要多些兴趣爱好、多跟亲人、朋友交往,让生活充实、减少孤独心理。三是不要贪小便宜,对“免费的午餐”保持警惕。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建议老人,在决定买任何东西时,一定要给自己 24 小时来思考),尤其是金钱数额较大时,一定要跟家人商量。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四是要多和子女晚辈交流,尽量远离骗局,那种局面、那种情境,只要你进去了,常常会“身不由己”。
毫无疑问,在防止老人受骗这一系统工程中,家人的作用应该最为重要。对骗局进行打击,常常是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让老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况,老人学习新东西的难度又很大;因此关爱老人、经常和老人交流,让老人了解尽可能多的新鲜资讯、让老人有更多的健康的社交机会是最重要的防骗手段。
作者:李庆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冠心病的确是一个常见病,而且是一个和年龄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但冠心病的帽子似乎越来越多,很多人来门诊被问诊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告诉你自己有血管狭窄或者有供血不足,专业的甚至会给你来几句“我回旋支血管有个40%”的狭窄等等,让你突然感觉冠心病怎么一下就多了这么多呢?但实际上很多冠心病都是稳定性心绞痛,甚至有些压根就不是冠心病,为什么冠心病的诊断和“帽子”越来越多呢?这样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一、为什么冠心病的“帽子”越来越多呢?
冠心病越来越多,和很多因素有关系。首先,冠心病的诊断比较复杂,需要依靠冠状动脉CTA或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以后才可以最终确诊,而这些检查并不是每个医院都能做,这就导致有冠心病的类似症状的患者,都会被首诊医师扣上“冠心病”的帽子。再者,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而冠状动脉的相关检查也越来越成熟,接受这些检查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受检人数增多带来的就是阳性率的增加,而这也就意味着冠心病的帽子肯定也会越来越多。第三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是“真”的多了,所以带帽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归根结底,冠心病的增多是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检查手段增多是分不开的。
二、为什么不要轻易给人扣“冠心病”的帽子?
近几年科普的爆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冠心病。但对于冠心病的了解,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我经常说不怕专家、不怕啥都不懂的,就怕哪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尤其是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局限的心脏病知识用于“看病实践”的患者。这些人对冠心病有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恐惧至极,整日忧心忡忡;另一种就是无所畏惧,什么都满不在乎的。这两个极端几乎占据了冠心病患者的半数以上。而一旦扣上冠心病的帽子,这两个极端都是会让冠心病“患者”走向悲剧的导火索。甚至很多老年人像提问者说的那样,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心悸等不适,便认为自己得了冠心病,反复求医问药,严重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三、如何才能理性的看待冠心病?
冠心病本身就是一个老年性疾病,也是人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所以对冠心病增加了解,明白冠心病的相关注意事项,才能更好的带病生存,以及和冠心病和睦相处。这就牵涉到更多的问题,比如生死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问题。但无论怎样,很多人即便罹患冠心病,仍然可以很好地和冠心病平安相处一生,这样就意味着,很多冠心病并不是绝症,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同样可以活的很精彩。但对于那些满不在乎的人,我们需要的则是让患者明白冠心病的危害和严重性,否则天天满不在乎,悲剧到来的时候恐怕后悔晚亦!
看懂了吗?不要轻易扣帽子无疑是正确的,但即便扣上了帽子,我们也可以和疾病和睦相处的生活的很好,不是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距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美国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Neurology》上。这项研究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项调查持续了六年,调查了≥60岁的204,468名来自意大利北方的民众。最后结果论是,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癌症罹患风险降低了一半,而对于癌症患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也下降了35%。
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概率会大大减少呢?
有媒体戏称为“王不见王”,或“一山不容二虎”。可是,真相不会那么简单。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医的病因学说。诚然,中医并没有癌症的说法,因为癌症的最终确诊必须依赖于病理学检测,必须要活检,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古老的中医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只是那时中医是用“整体”、“系统”的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中医从宏观的角度把与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叫“症瘕、积聚”。症瘕是积聚的异名, 宋徽宗赵佶派人编过一本书,叫《圣济总录》,这本书就说过:“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但是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它们关系密切,病因相近,所以中医经典喜欢将两者一起论述。中医对积聚的定义,从宏观上深刻地揭示了这类病证,既会“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又会“聚散无常”、“四处转移”的性质。
那么“积聚”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论述。《黄帝内经》认为,积聚最开始,是因为身体受到寒邪的侵犯,寒气上逆,气机不畅,逐渐形成积。这个寒邪有可能来源于外部,也有可能来源于人体内。
人体内部怎么产生寒邪的呢?
当人长期处于忧愁或愤怒的状态时,就会气机上逆,气机紊乱导致经络不通,阳气的流通也受到了阻碍,血液得不到温暖出现寒凝血淤,津液也开始凝滞而不能流动,如同太阳不暖会出现冰山一样,积聚诞生了。
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秉持的也是这种看法,积聚产生于阳气受损,或受阻。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失常,影响脏腑气机,甚至直接伤及内脏,最终导致阳气输布受阻,人体阴云密布。
那么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风险会降低呢?
因为老年痴呆症患者,会出现以记忆力障碍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全面衰退,甚至会完全遗忘自己的家人,从某意义上,处于了“无忧、无惧”的状态。
我忽然想到了几句经文:“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出生,就在七情六欲的海洋中挣扎,一直拼搏到生命的尽头,最终把一切忘记。我们会因为狂喜而伤心,愤怒而伤肝,悲伤而伤肺,思虑而伤脾,恐惧而伤肾,可是当我们没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都比较担心老年痴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跟各种疾病"打交道",但老年痴呆仍然是一种离我们很近,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众所周知,老年痴呆最典型的症状可能是记忆力减退,但你知道吗?患上老年痴呆以后,人的寿命将肉眼可见地缩短。
可能大家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只觉得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生活因为老年痴呆而发生的变化不明显,所以没有提高警惕。但如果你有了解过这种疾病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老年痴呆患者在确诊之后,衰老的速度会非常快,几年之内,他们就可能完全忘记至亲之人。
老年痴呆之所以被大多数人当作"噩梦",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息息相关,当老年痴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可能连最简单的穿衣、吃饭、行走都无法独立完成,这对一个具有强烈自尊心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
而记忆力慢慢减退,身边的子女、老伴都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看着这样的场景,谁的心里会不难受呢?老年痴呆其实很残忍,它残忍在让两个日夜相伴的人,变得陌生,残忍在让原本很利索的人,变得生活不能自理,残忍在让一个乐观、活泼的人,变得阴郁、孤独。
既然老年痴呆这么可怕,那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3个容易"招来"老年痴呆的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经常吃得太饱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的,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吃饭最好只吃七、八分饱,但永远有人不听劝,总是把自己吃到撑。现在不是从前,不再需要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在进食的时候,我们无需摄入过量,以维持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饱腹感。
现代人最需要学会的就是控制食欲,很多体重超标的人,其实发胖的原因都是饮食过量。而长期吃得太饱,除了容易导致肥胖这个缺点以外,还会引发老年痴呆,因为饱食最容易升高血脂,引起脑动脉硬化,脑部血管血流不畅,脑组织、脑细胞就会出现早衰的现象,影响脑神经正常运转。
总是吃得太油
其实很多朋友平时在吃饭的时候,都习惯性吃一些比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更容易刺激我们的味蕾,让人感受到痛快。但是,我们的身体是承受不了这样长期油腻的饮食的,过量的油脂、胆固醇会在我们体内囤积,随着血液进入血管,造成堵塞。
而脑部的血管一旦发生堵塞,大脑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老年痴呆也就有机可趁了。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很多长寿老人都有相似的特质,比如饮食均衡、体重正常。如果你不想老年痴呆找上你,尽量改改自己饮食油腻的习惯吧!
久坐不动
很多朋友每天坐着的时间可能比躺着的时间还要多,而人的一天也就二十四个小时,不是躺着就是坐着,缺乏必要的锻炼,身体很快就会出问题。人体健康需要运动的支撑,有运动习惯的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才能保持在一个不错的速度,新陈代谢水平也会比较高。
如果大家经常久坐的话,不仅容易患上颈椎病,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就像一个机器,一旦使用率低了,就离报废不远了。而我们的大脑是需要不断地刺激的,如果长期久坐,脑部所接收到的养分减少了,代谢速度变慢,衰老就会加快。
以上3个习惯,其实很多人都不当回事,总觉得影响不大,但是你知道吗?当你能意识到这些习惯已经对你的身体、生活造成了影响的时候,想要逆转这个局面,就难了。
人的大脑不仅需要刺激,还需要营养,上了年纪的人,平时更要注意为大脑补充丰富的营养。像核桃、花生、鸡蛋、鱼肉、海带、鸡蛋等食物中,都含有对大脑有利的成分,能提高记忆力,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退的速度。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多用脑,经常使用大脑,能让大脑保持灵活,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大脑的能力。
总结:老年痴呆不是什么影响记忆力的小毛病,而是会决定我们寿命的疾病,如果大家不重视起来的话,就只能"任凭处置"了。相信大家都想抓住主动权,那就赶紧开始做出改变吧!
阿尔茨海默病仿佛是老人的脑海里的一块橡皮擦,患病的老人渐渐忘记了最爱的家人、忘记吃饭、忘记从前的一切……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化性病变,是老年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为什么这种常见疾病,会悄悄「偷走」老人的生命?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毁坏人的健康,也伤害一个幸福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疾病并不专属于老人。
因此,我们也要跟家里的长辈一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健康的体态、良好的心态、适量的脑力活动和增加亲友间的交往,帮助家人也帮助自己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喝过酒,现实生活中爱喝酒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酒这个东西喝多对健康无益,会给胃部造成刺激,而且人体摄入的大部分酒精都需要由肝脏分解,所以经常喝酒的人大多都有肝病。但奇怪的是有很多经常喝酒的人竟然很长寿,而且大多数长寿的老人都喜欢喝酒。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没事喝两口酒对身体十分有益。现在我们不妨来听听营养学专家的说法。
酒能够延年益寿。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酒精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分解人体皮肤内的一些毒素,让你看上去更年轻,皮肤更加白嫩,这也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喝酒的人看起来气色很好的原因。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被酒精分解当然就能够长寿了。
酒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
酒是由粮食酿造的,在酿造的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以外还会生成许多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能直接被人体吸收。我们身体内各部分的正常运行都需要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是由氨基酸合成,酒精里的氨基酸能够很好的为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服务。
一般来说,少喝酒就能补充这些氨基酸,不建议喝太多酒,20世纪在俄罗斯的一次营养食品会议上,啤酒也位列于营养品之列,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
酒能够利尿排毒。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喝完酒后,尤其是喝完啤酒之后,排尿的次数和量都会增加。这是因为酒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当人体饮用了酒之后,酒中的水会被机体吸收,刺激排尿,这和喝水是一个道理。其次,酒精会促进机体兴奋,全身的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加快,机体会排尿来消化毒素。这样看来,适量你的酒精能够帮助我们排毒,对身体十分有益。
酒能够使人精力充沛。
当人们不开心时会去选择喝酒,喝酒似乎能马上唤醒你的兴奋系统。这是因为酒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这种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如果缺钾就会导致机体乏累,萎靡不振。所以说适量的喝酒能够补充钾元素,保持正常的活跃精神状态。
酒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对人体十分有益。
我们都知道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但你可能不知道酒中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2和B12,人体血液中含有红血球细胞,维生素B12有利于红血球细胞的再生,对于一些贫血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饮酒增加造血细胞。另外,维生素B2也有养护眼睛的作用,这样看来喝酒还能养目。
喝酒时这几个方面你或许可以注意一下。
要适量饮酒,凡事有个度,过而不及,喝酒也是这样。现在不少年轻人一开始喝酒就没完没了,完全没有适可而止的意思。但过量饮酒对身体伤害极大。首先伤害我们的胃,近些年来喝酒喝到胃穿孔,胃出血的人不在少数。长此以往肝脏功能就会受损。另外喝酒还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概率,所以喝酒一定要适量。
要喝低度酒和自酿酒。低度酒比如米酒,酒精含量适量,对身体十分有益,不少老人在晚年的时候都喜欢喝上几口米酒。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造假酒勾兑酒的商家越来越多,不少酒里还有各种添加剂。我们平常在饮酒的时候最好选择自酿酒,粮食酿出来的酒不仅口感醇厚,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酶类和氨基酸等。
喝酒前最好吃一些东西。如果胃里没有东西垫底,那么酒精会直接解除肠胃,对肠胃造成伤害,而且此时人体吸收的酒精量会增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更容易醉。不少人喝酒时没喝就醉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吃点东西垫底。
生老病死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机能开始衰退,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恣意放纵,特别是到了六十岁以上,就算得上逐渐步入老年生活。
当然,我们说生理年龄固然无法改变,但心态依然可以年轻,我们可以改变心态,让自己处于年轻状态。
平时生活饮食都要注意日常的保养。那么对于六十岁到八十岁的老年人,想要享受一个舒适健康的晚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六十到八十岁的老年人,应注意哪些问题?
年龄大了,身体各项功能都会逐渐减弱,就像一个机器使用过久之后如果不注意日常的保养就很容易出现坏损,甚至影响正常运转。老年人也是一样,在这些方面都要注意:
1)心情和睡眠很重要
虽然年龄逐渐增加,但需要注意,心态可以依然年轻,老年人首先心态上不要老,让自己处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激情中,让乐观成为生活中的主题,热爱生活,多做些自己喜欢的、对自己身心有帮助的事情。
2015年WHO在《关于老龄化和健康全球报告》中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健康老龄化除了营养平衡和躯体运动,社会心理和感知以及适当的睡眠也十分重要。
因此到了六十岁以上,心态也要看得开一些,操心少一些,保证好健康的睡眠,调整心态,才能健康地享受老年生活。
2)饮食均衡,提升生活质量
饮食营养对衰老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营养可以影响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机体的氧化损伤等方面。而我国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良和摄入过剩现象并存,人群平均为12.4%的老年人有营养不良,而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有31.8%和11.4%[1]。但是对于维生素A、B1、B2、C、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均低于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这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骨骼退行性病变的发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所以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并不是让老人吃好,而是要多吃维生素、钙含量丰富的食物,适当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必要时还可以添加钙制剂。
3)规律适当运动
规律运动可以在调控衰老过程,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新陈代谢和活动能力,而且跟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骨骼退行性病变[2]、衰弱、肌肉减少等的发生都呈负相关。老年人运动方式和程度则要根据身体情况来选择,量力而行。
一般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30分钟左右以轻微出汗为标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关键是坚持运动。
4)定期体检
特别提醒老年人,要定期体检,虽然医院大家都不想去,但即使身体健康,每年至少一次体检,不可疏忽大意,如果身体有不舒服,更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
结语
总之,人到老年,想要健康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要放得下,看得开,饮食也要均衡,还要坚持适当的运动,并定期体检,积极乐观过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孟丽,石婧,段春波,齐海梅,奚桓. 营养和运动对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07:749-751.
[2] 陈彤丹,曾苏,边平达. 老年人运动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05:1115-1117.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方面的信息更加关注。而对于养生这个话题,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很多人仅仅是通过广告以及其他产品推销的方式来进行了解的,养生并不仅仅是在于服用保健品,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
据调查,部分保健品是某些维生素或其他营养元素的合成。因此,保证健康并没有能够立竿见影的“特效”药材。 如今,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重点从“吃的好”逐渐转向“吃的健康”,而如何吃的健康呢?这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是很关注的问题,因为人都想要健康长寿。
这些养生“骗局”,还要忽悠多少中老年人?希望你能识破
是否要喝煮开过的水?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号称某“排毒教父”主张的养生长寿秘诀“不要喝煮开的水”引发热议,在其文章中称煮开的水会严重影响水中所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长时间喝煮开过的水会导致身体出现钙质流失等等一系列症状。
并且这种荒谬的文章通常还会搭配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博取人们的眼球,很多人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当真是“错误”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煮沸过的水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最简单有效的卫生习惯,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但是其中也还有能够致人生病的微生物与细菌。再加上环境有时会被污染,水资源或地下水也有可能会受到细菌的污染。
因此,沸水的杀菌能力对于这些致病微生物来说是强有力的,而对于那些存活下来的个别致病微生物,人体的自我免疫细胞白细胞也能够对其进行及时的消灭,保证人体的健康。
生食肉类保健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说法,“生吃肉类能够更好地吸收”,其实生吃肉类也分不同的菜肴。例如日本的三文鱼就常常生吃的方式,因为三文鱼肉质细嫩,烹饪会破坏其口感。而在我们中国人日常的饮食当中,应当尽可能少的或者不吃食用没有煮过的生肉类。
因为这些生食中也含有一些致人体生病的细菌。并且,如果这些禽类所生活的环境受到影响,摄取的水分也可能会受到污染,人们若再生食此种肉类,就会间接地将细菌食入人体,对健康构成危害。
生吃蔬菜保健康?
一项研究发现,生吃蔬菜可以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以及相关抗癌物质,从而起到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但是在此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生吃蔬菜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宜的。
很多老年人胃肠道消化不良,而蔬菜会含有较多的水分起到润肠的作用。部分老年人生吃过后会出现急性肠胃炎、腹泻的症状。因此,生吃蔬菜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口味作用,但是要因人而异,以热菜为主、生调菜为辅。
但总的来说多吃蔬菜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都是好处多多的,并且蔬菜可以起到为人体降脂、降血压、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的良好作用。
有的蔬菜在烹饪的过程当中,会破坏其中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流失。使人体无法及时吸收。因此,掌握正确的方式,才能更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养生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真正适合自己身体的却不多。我们在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正确的养生技巧。用合理的方式、科学的饮食,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总怀疑自己有病的老人怎么了?
老人这样的行为,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者被称为疑病症,神经官能症等等,其叫法也不尽相同!老人总是怀疑自己有病,反复去就医的行为,也被医生们称之为“逛医”,就好像逛超市一样的去看病。就是典型的逛医行为!他们去医院后检查一大堆,开药也一大堆,有些人可能会检查出一些无伤大雅的“疾病”,而好多人压根检查不出什么问题!难道他们是在装病吗?当然不是,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经官能症,他们因为情绪障碍,导致情绪障碍在身体某个器官得到表现,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因为不能被识别,或者被识别但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陷入反复不能治愈的困境!
二、有这样的一个老人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我相信好多人会有这样的苦恼!因为不能治愈,患者比较痛苦,而无休止的去医院看病,导致家人也陷入苦恼!最后使得患者的家人、朋友、同事、亲戚都一并拒绝、排斥患者,而这样的行为,更是加重了老人的情绪障碍,就这样,从此进入恶性循环!这样的逛医行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看病和经济问题,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睦,邻友和谐,亲戚感情,同事关系,朋友友好,从而使得患者身边的能够接触到的圈子,都会增加无尽的烦恼!
三、有这样的老人该怎么办?
其实,老人所做出的所有你认为不理智的思考或者行为,都是有其根源的!老人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是既往不良社会关系导致的恶果!有时候一开始他们的这一举动,就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和爱!但到最后,真的就是一种严重的躯体症状障碍疾病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加大关心和关注,关注和关心需要的是持续的,不是短时间的给予,需要耐心和时间!其次,最大的支持就是陪伴和倾听,对于老人来讲,讲道理、摆事实、简单说教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而陪伴和倾听,才是最好的相处!
然后,到有经验的双心门诊就诊,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不会去精神科就诊,他们认为自己不是精神因素,所以到医院识别并且有效的治疗才是关键!
最后移情,移情就是情绪的转移,而增加社会交往,增加个人爱好,是移情最好的方法!书法、绘画、运动、美食、好友、出游、聚会等等,都是可以改善现状的有效方法!坚持治疗!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有时候药物有效性教好的患者,使用药物后很快症状缓解,但其缓解后很快停药,会导致疾病反复,需要谨遵医嘱,坚持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珍爱和老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让老人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你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你说呢?是不是?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又有人说,为什么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生不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静养,喜好运动的动物几乎很少有长寿的 (包括属于灵长类动物的运动员)。有人还以著名运动员很少有长寿的为理论依据,从而否定运动的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是否运动并不一定有利于长寿?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错?
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生不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吗?
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理由有以下三点。
(1)首先,这个观点有权威研究数据支撑吗?并无权威论文或研究结果证明这个观点。
(2)其次,这个观点把体育锻炼的定义绝对化了。体育锻炼其实包括各种运动。散步是运动,跳广场舞是运动,打篮球也是运动,农民伯伯下地耕种是运动,外出务工者在工地劳动也是运动。劳动者的劳动更具有持续性,比单纯的体育锻炼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3)第三,长寿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并不完全取决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或者说运动只是影响人类长寿的一个因素而已。
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
影响长寿的因素很多,并不是说做到某一点就能长寿。笔者个人认为,要想健康长寿,应该要做到:
(1)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有一种能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如读书、下棋、唱歌、练气功、听音乐、养花草、观鱼鸟等;没有恶习,如抽烟酗酒、吃喝嫖赌等。
(2)健康的饮食:饮食有节制,膳食均衡,以清淡为主、少吃高盐、高脂肪、高糖分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果蔬,能做到定时进餐、饥饱适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
(3)适宜的运动: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运动量,无需拘泥于运动形式,健身、跳舞、打太极拳、骑行、散步、快步走、爬山等,甚至劳动,都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乐观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多点微笑、少点沮丧。
(5)良好的人际关系:敬老爱幼,夫妻恩爱,相互尊重,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以和为贵,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对朋友、同事以及邻居也应真诚相待,多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总之,寿命跟很多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运动强度、医疗水平、营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等,运动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说,适度的、规律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才是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
“我的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退休后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养老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他,几乎每周都要去家附近的某保健品公司听所谓的健康讲座,每次听完都买回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现在已经花了四五万元了,我们劝他不要再买了,可他怎么也不听,说这些保健品可以治病,延年益寿,但是服用这些保健品后父亲的血压、血糖控制的并不理想,最后我们强制带他去了医院进行了规范的诊治……”说起父亲痴迷保健品一事,王先生充满了无奈与痛心。
近年来,很多老年人就像王先生的父亲那样。这些老年人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但是买起保健品来却很大方。他们为了治病保健,宁可花重金,更有甚者将毕生的积蓄全部投进去。但是却也不相信医院,不愿意去医院接受详细规范的诊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而这些保健品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大肆宣传其产品的防病保健、治病延年的功效,正好符合这些老年人的心理。当然,有一些老年人认为服用保健品身体就会健康,不会给儿女们添麻烦。
二、保健品公司的营销方式,抓住了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儿女不在身边、生活空虚寂寞,缺乏关爱的特点。工作人员嘘寒问暖,和蔼可亲,请来医学领域所谓的专家们进行健康讲座,免费进行体检、赠送小礼品等等,取得了老年人的信任。这也提醒我们做为儿女们,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年迈的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现在需要的不是每个月给他们的生活费,而是孩子、家人的关爱陪伴。
三、现在的医疗服务体系仍不健全,老年人害怕去医院,害怕繁杂的就诊流程与手续,不喜欢医院人多、乱哄哄的环境。他们年纪大了,难免看了很多差不多同龄的人生病在医院医治无效的例子,让老年人对于医生、医院心存怀疑。
最后,我还是建议老年人身体如有不舒服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接受正规的诊治,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耽误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