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胰岛素注意事项

胰岛素注意事项
发表人:曾沣
1. 胰岛素什么样?
 
胰岛素注射液为一种悬混液体,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通常一天数次,有时需要不同类型胰岛素混和使用。
 
2. 要核对药名
 
拿到药的时候一定要核对一下胰岛素的名字,确保用对药。
 
3. 胰岛素注射剂的包装有瓶装和笔芯式
 
瓶装,需要使用注射器,不要轻易更换针头及注射器。仔细阅读说明书,学习如何将一定量的胰岛素吸入注射器,并注射到体内。
 
笔芯式,放在可调节剂量的注射笔中使用。确保弄明白正在使用的胰岛素的配套用品,如:针头、注射器及注射笔等。
 
4. 不要随意更换
 
不要随意更换胰岛素的品牌和种类。
 
5. 不要随意调整
 
胰岛素用量及次数,根据医生告诉的所需用胰岛素的类型、剂量、间隔时间等信息来打胰岛素针。不能随意调整使用剂量。
 
6. 不能随意停药
 
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血糖,而不是治疗糖尿病,因而就算感觉好转也要持续用药,未经医生同意不能随意停药。
 
7. 不要重复利用针头
 
不要重复利用针头或者注射器;使用胰岛素笔时,每次都要更换针头。将用完的针头和注射器置于专门回收利器的盒内。
 
不要共用针头、注射器、药芯或者胰岛素笔。
 
8. 不能随意混合
 
没有医生的指示,不能随意添加别的种类的胰岛素。
 
9. 注意观察药物品质
 
在使用胰岛素前留心观察药的性状。常规的短效胰岛素应该是清澈透明、无色的液体。如果胰岛素注射剂出现混浊、增稠、变色或是有沉淀出现,请不要使用。
 
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在混合之前性状是混浊的或乳状的。如果出现块状或者白色固体颗粒粘在瓶底或瓶壁的,则不要使用。
 
过期的胰岛素一定不要使用。
 
有些类型的胰岛素在使用前需要震荡或摇晃混匀。相关事项要提前询问医生。
 
10. 注射胰岛素的部位
 
可选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上臂、大腿、臀部的皮下。不可将胰岛素注射入肌肉、伤疤或者痣的部位。
 
每次注射换取不同的位点,要距离上次注射部位至少 1.25 厘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性昏迷疾病介绍:
糖尿病昏迷,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组以意识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血糖过高、血糖过低、失水太多有关。临床表现包括呼吸深而快、眼眶凹陷、昏迷等。治疗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预后情况较差。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常常会碰到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够了解,使用不够规范,或者储存不当,以致于在使用时犯了不少错误,甚至引发严重后果。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临床上碰到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以及为大家送上8条关于胰岛素的重要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

     

     

    打胰岛素如果犯2个错误,后果严重!

     

    错误一:随意更换胰岛素种类

     

    李阿姨原来一直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在注射完后到家附近的社区医院购买,但是社区医院没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只有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李阿姨以为门冬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是同一种,于是就购买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回家并按照原剂量注射。某天半夜突然出现全身乏力、心慌、手抖和冒冷汗,家人急忙拨打120送来医院,测血糖值只有1.6mmol/L。

     

    正解:购买胰岛素请一定要认准药名上的每一个字,只有每一个字都完全相同的胰岛素才是一样的,多一个数字都并不一样。

     

    错误二:一个部位多次反复注射

     

    一天有20多年糖尿病史的王大爷被急诊送入院,诊断为酮症酸中毒,在医院里测血糖26mmo/L。家属说之前王大爷一直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早20U晚16U,血糖都能控制正常,已经用了3个月了。但最近使用这种胰岛素和相同的剂量,餐后血糖都明显升高,而且王大爷饮食一直控制得很好。医生在查看王大爷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时发现,王大爷注射胰岛素的腹壁皮肤有明显而且范围比较大的硬结,再深入询问才知道原来王大爷这3个月以来一直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这导致了该部位皮下脂肪萎缩,产生硬结,并严重影响了胰岛素的吸收,所以才会导致失效。

     

    正解: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有前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腹壁及臀部等不同注射点,但无论在哪个部位注射,都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以防止脂肪萎缩或增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的吸收率是不同的。

     

     

    关于胰岛素的重要常识

     

    1. 认清胰岛素的种类

    胰岛素按作用持续时间分可分为短、中、长效,按使用种类分可分为单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通常来说带数字的都是预混胰岛素,不带数字的都是单一胰岛素,不同种类的胰岛素不能混用,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2. 胰岛素的储存

    许多患者为了方便到医院购买胰岛素会一次性购买3个月的用量,带回家后就涉及到如何储存的问题。通常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应该放冰箱冷藏保存,而开封后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就不需要再放进冰箱,放在阴凉处如抽屉就行了,因为胰岛素反复解冻和冷藏,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失效,而且在外出乘坐飞机时,胰岛素请一定要随身携带,切忌随行李托运。

     

    3.孕妇也可以使用胰岛素

    有很多人认为孕妇不能吃降糖药,也不能打胰岛素,其实孕妇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孕妇使用胰岛素是安全的。另外,并非是糖尿病病情严重才使用胰岛素,对于一些合并感染等急症的2型糖尿病,可以使用胰岛素。胰岛素使用了也并非就不能停药,对于2型糖尿病,可以在适当时机由胰岛素转为口服降糖药。

     
    4. 注意注射部位

    上面已经说到,注射胰岛素不能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胰岛素注射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快慢不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严格来说,咱们的注射部位应该根据使用胰岛素类型的不同选择相应部位。 比如短效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注射,首选腹部,吸收速度较快;长效胰岛素制剂:固定时间点注射,首选大腿和臀部,其他部位也行,注意严防肌内注射,避免严重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以在任何注射部位注射。

     

    5. 每次注射应更换针头

    胰岛素注射的针头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反复使用容易导致感染、疼痛和注射剂量不准确等。另外注射时要消毒注射部位,但也有病友没有消毒或将消毒液放置时间过长,还有的病友注射时消毒的范围不够,造成了注射局部的污染

     
    总之,以上这些都是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希望广大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能够熟悉胰岛素的常识,避免引发严重后果。

  • 胰岛素的注入是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如果在生活中很好的按照医生的指导去治疗,做好相关的护理,会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对于胰岛素的注入患者也不能盲目。

     

    心理影响与调护


    由于长期的血糖波动和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恐惧,许多患者存在复杂的心理反应,比如焦虑、情绪紧张、易激动等。患者容易对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感到恐惧,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胰岛素的“成瘾性”,甚至把胰岛素等同于毒品,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后,终身对胰岛素依赖。

     


    针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不足,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书籍、宣传册及面对面的信息指导让患者明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益处。做好血糖监测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并加以纠正。一般来说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担心注射时出现错误,故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增加信赖感。


    糖化血红蛋白与BMI


    有研究指出,BMI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最主要的自身因素。因此建议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糖化血红蛋白8.65%或26.3kg/m2的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对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低血糖一般发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后3~4h,有时也可在注射15~30min出现。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并动态监测心悸、多汗、饥饿等症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则立刻暂停注射,轻者进水果糖甜点心,重者还须给予静推葡萄糖,同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信上面关于胰岛素注入相关内容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其次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技巧、减轻病人的恐惧是护理的关键。对于患者如果出现不良的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

  •  

    救护车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当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听到的只是哀嚎声。

     

    一个年轻女孩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任凭家人如何呼唤她,她也没有任何反应。

     

    医生……快救救我女儿……快救救她……

     

    可医生查看完病人后很快无奈地摇了摇头,她瞳孔散大,自主呼吸消失,四肢冰冷,身体也变得坚硬,很明显,她已死去多时了。

     

    听到医生这么说,家人的哀嚎声更大了。

     

    她叫小雅,今年18岁,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为何会突然死亡!

     

    通过事发现场,医生发现桌子上摆着一支胰岛素笔和一碗汤粉,但是粉也已变得冰凉。

     

    她有糖尿病是吗?

     

    小雅的母亲对医生点了点头,在小雅六岁的时候,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所谓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众所周知,1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完全缺乏,所以它不像2型糖尿病那样,一般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可能是主要病因,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被确诊,更不幸的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

     

    这是因为血糖要想控制好,除了要每天皮下注射胰岛素,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要遭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折磨。

     

    小雅的母亲说,自从确诊了糖尿病,小雅的童年就几乎被疾病毁了,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小雅一年要住好几次院,而且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正常上学。

     

    那么,新的疑问是,1型糖尿病真的如此恐怖吗,会导致一个18岁的女孩突然死亡。

     

    医生很快揭开了病因,低血糖。

     

    从现场来看,小雅显然皮下注射了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笔的针头还裸露着,医生分析,在注射胰岛素后,小雅并没有及时进餐,从而导致了低血糖的发作。

     

    医学上,如果血糖降到2.8mmol/L以内就会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主要有出冷汗,头昏,乏力,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脑水肿危及生命。

     

    低血糖虽然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时候,很多患者未严格遵循医嘱,一旦药物过量或未及时进食,很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突发的低血糖会比高血糖更加危险。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飞机上,列车上,公交汽车上经常出现低血糖晕倒的患者,国外一些医院会制作专门的牌子提供给糖尿病患者,如果抢救时发现牌子上写着糖尿病,那么首先应该要想到的是不时发生了低血糖。

     

    遗憾的是,因为发现不及时,18岁的小雅因此丧命,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  

    超过80%的 II 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人,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实际上,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就越低。每周一次的快走或骑车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控制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更能下降15%~60%。因此,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即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之一。

    那么,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在运动前,要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1 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适当运动。

    2 你的脚,更加脆弱

    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因为糖尿病的脚,比一般人的脚更加脆弱。

    3 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 随身携带升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当然,这些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天热,容易融化,升糖慢。京东商城有一款产品,叫“低糖卫士”,为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多年心血结晶,易吸收,升糖快,不融化,便于携带,效果极佳。

    5 结伴而行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6 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3)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

    (4)有糖尿病足溃疡;

    (5)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

    (6)血压控制欠佳时

    (7)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常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人的运动,如何运动,多大的运动量,等等,是有专业的医生会给糖尿病人开具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处方】的,就像给病人开具 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者胰岛素一样, 是作为糖尿病人诊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外,糖尿病人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去运动的。

  • 现在的生活水平号了,我们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含糖量也是越来越多,很多人因为这样患有糖尿病,越来越多。面对患有糖尿病后,我们的饮食一定要调整,要么病情很难的到控制,一旦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会危急到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是现在人比较容易患有的疾病,是属于富贵病。患有糖尿病后,饮食上要格外的小心,因为不注意的饮食,就会使得我们身体的血糖忽高忽低,身体的健康严重的受到威胁。因此在患有糖尿病后一定要学习一些关于糖尿病的饮食。

     


    1、合理的饮食可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让其得到恢复,控制血糖有利。轻症病友饮食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2、肉、蛋、鱼含糖量不高,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吃完后会在体内可转变成葡萄糖。此过程会使糖尿病人身体内尤为活跃,多食升高血糖。早一个鸡蛋,晚一袋奶。对于平衡昼夜之间的血糖是有益的。


    3、喝稀饭煮熟、煮烂的食物这样流水半流水的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血糖升高的速度也快。进食稀饭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快。但是非流水或半流水食物,其碳水、化合物释放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的速度也慢。喝稀饭如同喝糖水。因此最好不要再喝稀饭。


    4、豆制品不含糖,但是会转化为糖,转化地较慢大约需3个小时,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食用过多的植物蛋白,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鱼、禽等白色肉类为主补充蛋白。

     


    5、水果,万万不能吃。水果是糖尿病人不敢问津。不是不可以吃水果,而是需要注意水果的含糖量。进食水果量较大,从总的饮食中扣除吃水果的热量。也就是就是要少吃些主食。


    6、不含糖的坚果类有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这些食物的含油脂高、热量大,100克该类食物相当于200克主食所产的热量。高热量饮食导致脂肪储备、体重增加,转变成葡萄糖。应限制坚果类食物的摄入。


    经过以上的学习一定会了解一些饮食上的注意,要合理的坚持的应用到糖尿病人的身上。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时刻的注意,尤其是饮食习惯方面的调整。糖尿病是不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的。最后希望病人将自己的疾病控制在最好的范围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年纪轻轻就查出血糖升高,老了该怎么办?

     

    的确,血糖更像是一个隐形杀手,一天两天可能不会造成特殊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却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0%以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榜首,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那么,血糖升高,究竟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最典型的表现,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饮多尿多食,所谓一少,即体重下降,但这里要说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一定会有这么典型的表现,有的患者仅仅有其中一种不适,比如很多患者以消瘦入院,在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罹患糖尿病。

     

    第二,皮肤瘙痒,很多糖尿病患者可以仅仅以皮肤瘙痒为首发表现,就诊的时候误以为是皮肤病,其实却是高血糖所致。

     

    第三,视物模糊,如果血糖很高,会使眼睛的房水,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视物模糊,此时患者不一定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四,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多患者以并发症来就诊,才发现原来是罹患了糖尿病,事实上,这样的患者可能很久前就有血糖升高的症状,只是一直未引起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浮肿,蛋白尿,肢体麻木。

     

     

    45岁以后是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一亿,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而且它在以疯狂快的速度逐年增长,除了1型糖尿病之外,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后天生活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控制好你的BMI指数,所谓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正常的BMI指数是18.5-23.9,超过最高上限,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第二,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主要来自粗粮,新鲜蔬菜。

     

    第三,45岁以后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有条件的可以做一下眼底检查,做好预防。

     

    第四,远离酒和碳酸饮料,多饮白开水。

     

    第五,适当运动,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辅助降低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睡眠,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据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而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其中就包括糖尿病。

    睡眠障碍与糖尿病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失眠的睡眠障碍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例如,一项针对大公司职员的调查发现,长期失眠的睡眠障碍症患者患高血压的比例是正常人的两倍,而患糖尿病的人数增加了三倍。这主要是因为慢性睡眠障碍会打破体内自律神经和激素分泌的平衡,导致血糖升高,血压上升。

    睡眠不足与肥胖

    除了糖尿病,睡眠不足还容易导致肥胖。一方面,熬夜后人体容易感到饥饿,摄入过多热量;另一方面,睡眠不足会导致促进食欲的激素增加,抑制食欲的激素减少,从而引发肥胖。

    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

    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睡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药物副作用、心理压力等。例如,噪音、光线、酒精、尼古丁、咖啡因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失眠。

    改善睡眠,预防糖尿病

    想要改善睡眠,预防糖尿病,首先要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光线干扰;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此外,睡前可以泡个温水澡,听听轻音乐,帮助放松身心。

    总之,睡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重视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 空腹血糖高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难题。我们都知道,空腹血糖是指人在禁食8~12小时后测定的血糖,理想的空腹血糖值应在3.9~6.0mmoI/L之间。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却发现,即使不吃东西,血糖仍然居高不下。那么,空腹血糖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清晨空腹高血糖是一个常见的原因。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但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突然升高;二是‘苏木杰反应’,即夜间出现低血糖,导致清晨血糖反跳性升高。对于‘黎明现象’,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以收到良好疗效;对于‘苏木杰反应’,则应减少晚餐前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并增加睡前小吃。

    其次,降糖药物使用剂量不足也是导致空腹血糖高的原因之一。晚餐前或临睡前使用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导致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此时,应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睡眠时间不足也是导致空腹血糖高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发生空腹血糖受损的几率比每天睡6小时以上者高4.56倍。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控制空腹血糖至关重要。

    最后,专家建议,在控制空腹血糖的过程中,要注重饮食控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体重、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确定合理的总热量摄入,以维持理想体重。

  • 我今年62岁了,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最近睡眠质量很差,经常感到头晕,消化也不太好,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评估,医生建议我继续服用西药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可以考虑中药调理。医生还询问了我的饮食、睡眠和排便情况,要求我拍摄舌头照片进行进一步诊断。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耐心倾听我的不适症状,细心关注细节,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问诊持续了两天,医生建议我继续服用苯磺酸氨陆地平片和利格列丁二甲双瓜,针对我的睡眠问题和头晕症状进行治疗。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不适症状,包括睡眠不好、头晕、消化问题和便秘,医生给予了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助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医生更快地了解我的病情,方便医生给出诊疗建议。最后,医生和我就我的病情进行了总结,并结束了本次问诊服务。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许多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是一个持续挑战。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现,每天傍晚时分,血糖水平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晚餐前的血糖值高于饭后两小时血糖1~2毫摩尔/升左右。这种现象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有关。

    要应对黄昏现象,首先需要找出原因。患者应该仔细记录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并与医生沟通,找出导致黄昏现象的具体原因。

    针对黄昏现象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以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时间,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患者应该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并保持规律的运动。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精制糖和油腻食物。同时,患者应该保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帮助控制血糖。

    此外,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糖水平。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并调整血糖水平,以保持健康。

  •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中青年人和青少年群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一现象背后,儿童肥胖和超重问题成为了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相比之下,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则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率高达17.6%,肥胖率则达到5.6%。在这些儿童中,糖尿病患者已经占到了全部糖尿病患者的5%,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专家呼吁,要重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营养配餐至关重要,学校也应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学生每天进行至少0.5至1小时的体育锻炼。

    所谓的“沙发土豆”们,即长时间久坐看电视的人群,他们往往缺乏运动,且饮食不健康,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专家建议,人们应减少久坐时间,将低强度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打电话时起身活动,而不是坐着打电话。

    尽管日常家务不能完全取代权威机构推荐的每天30分钟锻炼,但低强度运动对降低血糖水平仍然有益。例如,洗衣、熨衣、叠衣等家务劳动,以及散步等轻度运动,都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做家务1小时,血糖水平就会下降0.2mmol/L。

    此外,家庭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同时,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也应当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筛查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总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调整饮食习惯以及及时就医,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轻人,直到那场车祸改变了我的生活。四个半月前,我遭受了重型颅脑外伤,自此陷入了长期昏迷的状态。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非常担心,尤其是我的女友,她每天都会来医院看我,希望我能早日醒来。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促进我的康复。我们首先选择了线上问诊,通过互联网医院与专业的医生进行了沟通。医生告诉我们,我的情况非常严重,可能会导致植物生存状态。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联系了天津武警医院,了解到他们在促醒方面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决定将我转移到那里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有了些许的反应。起初只是微微眨眼,后来能够睁眼半小时以上,虽然眼睛中仍然没有光芒,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女友始终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她的爱和坚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希望。我们一起面对困难,共同寻找治疗的方法,直到我最终苏醒过来。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指南 常见症状 长期昏迷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弱、心率低、血压不稳定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2. 维持心率和血压的稳定; 3. 使用促醒技术,如音乐疗法、语言刺激等; 4.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5.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避免营养不良和脱水。

  • 我是一名30岁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4年的病史了。最近晚上睡觉总是很困难,入睡的时候感觉特别浅,一点动静就醒了。早上起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很疲倦,一天都很没精神。我身高187cm,体重190斤。

    昨天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医生进行了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询问了我的睡眠情况,身体的其他不适等。医生很细心地分析了我的病情,给我开了一些药物调理,还建议我要认真治疗一段时间。我感觉医生非常专业,给我很多帮助和建议。

    经过医生的治疗建议,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治疗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

  • 我曾经是一名活泼的年轻人,直到那一天,我的世界被重症哮喘和心脏骤停所改变。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昏迷不醒,家人和朋友都在为我祈祷。我的父母四处奔波,寻找任何可能的治疗方法。他们最终找到了一个医生,他推荐了一种名为乐利聪针的药物。

    起初,我对这个药物持怀疑态度。它的价格非常高,需要每天注射一个月以上。但是,医生告诉我们,这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已经成功救治了许多脑死亡病人。我们决定一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接受了乐利聪针的治疗。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我最终苏醒了。我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我知道我能够自理生活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乐利聪针和医生的专业建议。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面对疾病,我们需要保持希望,并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可能找到光明。

    重症哮喘心跳骤停后昏迷的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重症哮喘心跳骤停后昏迷的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停止、心率下降等。这种情况通常需要紧急抢救和长期治疗。 推荐科室 心血管内科或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乐利聪针进行治疗; 2. 定期进行心肺复苏训练; 3.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4.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示;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汗蒸作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那么,汗蒸是否对糖尿病有益呢?本文将为您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汗蒸的原理。汗蒸通过高温环境使人体大量出汗,从而达到排毒、减肥、舒缓疲劳等效果。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汗蒸却可能带来诸多风险。

    首先,汗蒸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糖分和盐分流失。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本身就存在血糖波动和电解质紊乱的问题,汗蒸会加剧这一现象,容易引发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因为出汗过多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

    其次,汗蒸过程中,高温环境容易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许多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汗蒸会加重这些并发症,增加患者发病风险。

    此外,汗蒸时,高温环境还会使患者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心脏功能本就较弱,汗蒸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病发作。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汗蒸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养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养生方式时,应谨慎对待。在了解自身病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避免盲目跟风,以免加重病情。

  • 那天,我因为连续几晚睡不着觉,焦虑得不行,便决定试试互联网医院。注册完账号后,我预约了一位内分泌科的专家。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生活习惯,然后根据我的症状开了几盒助眠的药。

    在用药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疑问,便再次联系了医生。医生不仅耐心解答了我的问题,还提醒我要注意饮食和作息,以免病情加重。

    有一天,我想要买更多的药,但系统提示我需要实名认证。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失败了。医生得知后,主动帮我联系了客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药期间,我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病情也有所好转。我对医生的专业和细心感到非常满意,也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