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快来瞧瞧睡眠与心血管之间的关系

快来瞧瞧睡眠与心血管之间的关系
发表人:内科知识精彩讲解

睡眠,是人体生命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而如果存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身体将会因此受到惩罚。

 

比如,最近有医院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睡眠不规律的老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睡眠规律者的2倍。而这里的睡眠不规律,是指上床和起床时间不固定,每晚睡眠时间不相同等现象。

 


研究显示:作息不规律,增加罹患心血管病风险

 

为探讨作息与心血管疾病二者之间的联系啊,研究人员以1992名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志愿者手上佩戴的记录仪,可以对他们的作息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

 

5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睡眠不规律的人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是睡眠规律者的2倍。睡眠不规律的人群中,甚至已经存在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案例!

 

此项试验可说明,睡眠与心血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呵护心血管健康,需要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且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美国麻省总医院及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同样显示,不受干扰的睡眠,可对心血管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据研究团队的报告称,与对照组的小鼠相比,长期睡眠片段化的小鼠显得更加焦虑,而且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并且会形成更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怎样的睡眠才算好睡眠?

 

那么,怎样的睡眠才算好睡眠,才能对心血管有利呢?睡眠好不好,通常可根据睡醒后的状态来判断,如果醒后精神颓靡,说明睡眠质量较差。

 

好的睡眠还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来综合判定:

 

一是入睡快,即半个小时内就能快速入睡;

 

二是睡得深,不容易惊醒,几乎没有起夜现象;

 

三是没惊梦,即很少做梦,或者做梦时不会被惊醒;

 

四是醒来后很快就忘记梦境;

 

五是醒来后身体与精神状态较佳,白天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总而言之,好的睡眠对人体十分重要,长期睡眠不规律不仅会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同时还会引发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内分泌紊乱,最终诱发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好好对待身体。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晚上11点,如果想结束和朋友的聊天,一般都会发一句:“早点睡觉,晚安!”

     

    然后就开始玩起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如果不小心在朋友圈、游戏里遇到了对方,只能尴尬的装没看见。继续“奋战”,直到熬不住了才睡下。

     

     

    俗话说,“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

     

    随着亮屏时代的发展,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夜里刷微博、看抖音、聊微信、打“农药”、开黑吃鸡……

     

    本来漆黑的夜变得光亮闪耀,熬夜也变得习以为常。

     

    很多人白天十分辛苦,完成了一天的“搬砖”工作后,急需在夜里放松放松,享受美好的生活,往往一不小心就熬到了深夜里。

     

    再者,网上的“乐趣”越来越诱人,抖音把能人异士聚在一起,各显神通,引人入胜;直播里主播们变身段子手,即兴表演,精彩不断;“农药”、LOL、吃鸡,游戏开黑,让人通宵达旦,欲罢不能。

     

     

    有些朋友是为了工作,不得已而熬夜,跑运输的司机、不知日夜的程序猿、夜里上班的打工仔、24小时便利店……

     

    有些朋友是压力太大,精神不好,躺在床上睡不着。

     

    或是因为感情不顺、事业受阻、情绪不佳、心绪杂乱等原因,精神内耗严重,从而出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情况,不得已,只能熬夜度过。

     

     

    熬夜虽爽,但长期熬夜一定会消耗身体,有害健康。

     

    No.1 用生命熬出的熊猫眼:

    碰到一个迷迷糊糊、眼眶一圈黑的人,不用想,他肯定是熬夜熬的,熬夜不仅导致熊猫眼,更重要的是长期熬夜,超负荷用眼,会导致视力功能下降。

     

    No.2 感到脑子被挖空:

    大脑每天接收处理各种信息,一天下来,早已处于疲惫状态,夜里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恢复,将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出现精神不振、疲劳嗜睡、记忆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

     

     

     No.3 被拉低的颜值:

    皮肤在睡觉时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更有可能长出各种痘痘、粉刺等,加上“熊猫眼”,秒变丑八怪!

     

    No.4 熬夜和肥胖的关系:

    熬夜肚子空空的?宵夜总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夜里不饿了,但睡着后,食物更容易转变成脂肪储存下来。而且熬夜导致胰岛素、皮质醇分泌,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

     

     

     No.5 好心情的终结者:

    叫人起床,会有“起床气”。一个缺觉的人,同样不能惹。熬夜伤身也伤神,晚上熬夜,白天犯困,容易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情绪不易控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No.6  年纪轻轻的顶个地中海:

    就挺秃然的,现在的年轻人脱发情况愈发严重,和经常熬夜密切相关,熬夜使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降低头皮毛囊生命力,进而导致头发大量脱落。

     

     

     No.7 血压蹭蹭蹭,整个世界都开始摇晃: 

    熬夜时人的精神往往得不到放松,处于紧张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增快,血管收缩异常,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出现。

     

     

     No.8 我肝不动了:

    晚上也是肝脏解毒、胃肠休息的时间,经常熬夜将导致肝功能异常,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出现。

     

    No.9 增加患癌风险:

    长期熬夜是致癌的风险之一,熬夜使生物钟紊乱,激素水平异常,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细胞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说了这么多危害,就是希望大家能养成一个健康规律的睡眠习惯,晚上10点准时睡觉,最晚也要在11点前睡下,才能睡足睡好,精力充沛地迎接第二天的美好生活!

     

  •  

    京东健康曾举办“睡眠月”的大型活动,通过线上问卷、达人引导、现场街访、营销活动等模块,向大众传递了“今晚,睡个好觉”的健康理念。同时,也发现了用户的睡眠现象及问题,有些是超乎想象的。

     

    因此,沉淀完成了【用户健康调研之睡眠篇】,通过数据分析的模式,可视化地将部分大众的健康问题呈现出来。

     

    Part 1

    困扰用户的精神枷锁

     

    a.睡不着、睡着易醒、白天不醒成三大睡眠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该睡的时候睡不着、睡着听见声音容易惊醒、该起床的时候起不来是TOP3的睡眠问题。

     

    51.23%的用户存在入睡困难的情况;32.55%的用户睡眠比较轻,容易惊醒;29.13%的用户即使天亮或者闹钟响,也很难被唤醒。

     

     

    b.清醒时工作的丰富度、工作压力等因素加剧了睡眠问题。

     

    从睡眠问题的成因来看,调研用户中由于白天事情过多、工作压力大、睡前翻电子设备、环境因素、年龄大了、饥饿等因素,造成各种睡眠问题的占大多数。我们调研的用户,既然关注了睡眠相关的主题,基本就是是直接或者间接发现自己的睡眠问题的用户,但还不至于称为疾病的程度。

     

     

    Part 2

    大众对睡眠的认知很浅层


    a.我们列举了睡眠行为的8大误区,用户对睡眠时间、补觉行为、睡前饮食(服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认知错误。

     

    80%的受访者因为睡眠认知的偏差,导致睡眠质量和节律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b.睡眠认知偏差中,男性占比大于女性。间接推算出男性对于睡眠健康问题,疏于研究和关注。

     

    通过初步分析,命中3条以上误区者,存在睡眠问题远高于命中0-3条者。

     

     

    c.不同年龄对睡眠误区的理解各不相同,但31-35岁的用户睡眠误区最多。

     

    这个年龄段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身体状况相对比较好,排除健康从业人士,余行业用户健康知识获取时间短、关注度低,间接体现在睡眠健康知识的渗透层面。

     

     

    Part 3

    办公室人群的睡眠习惯

     

    办公人员大约8小时以上会在办公室度过,除了回家睡觉外,大家还有办公室午睡的习惯。通过对2099个样本抽调,我们集中采集了190名用户进行办公室人员睡眠分析。其中,112人(59%)为男性,78人(41%)为女性。

     

    a.190人中大部分用户所在的公司,午休时间分别是1小时、1.5小时、2小时,极少公司午休时间超过2小时或者不设置午休时间。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马宁告诉我们:午睡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控制在30min之内,午睡时间过长会影响下午的工作效率,甚至会心情低落。

     

    受访医生:马宁教授

     

     

    b.白天工作的离窗户越近的办公室人员,夜间睡眠质量会越好。

     

    距离窗口>4M的受调研者经常会呈现“休息不好”或者“入睡困难”;而距窗口2到4M或者小于2M者,睡眠会呈现“休息的有质量”或者“入睡容易”。

     

     

    Part 4

    对于各类睡姿的探讨

     

    a.人的睡姿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夜间要变换达20余次!

     

    当睡眠运动系统开始工作后,样本中有64.19%的人习惯侧卧,30.00%的人习惯仰卧,其余 5.81%的人习惯俯卧。

     

     

    Part 5

    京东健康睡眠洞察建议


    建议一:戒掉睡前沉迷的电子产品

     

    据研究证明,手机屏幕所发出的光谱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我们进入睡眠、维持睡眠重要的生理激素之一。刷手机看短视频或朋友圈的习惯,也容易让人进入一个晚上不想睡、睡不着,同时清晨起不来、白天很疲倦的恶性循环。在睡前的半小时到1小时内,尽量减少使用或者不碰手机。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洗个温水澡,让疲惫一天的身体和精神早点进入梦乡。

     

    建议二:午睡控制在30min之内

     

    午睡时间不要过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一般在下午的1点到3点之间为宜。如果午睡时间过长,不仅在下午容易昏昏沉沉,情绪不高,而且还会影响晚间的睡眠。

     

    建议三:精神压力可以通过冥想和运动解决

     

    在睡前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方式,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有效的松弛,并且还可以结合穴位按摩,达到助眠的效果。另外,可以在白天增加运动量,增强晚间的睡眠驱动力,提升睡眠的质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的一到两个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如果有失眠或者睡眠呼吸暂停等临床睡眠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减少睡眠类疾病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调节方法,合理平衡生活,睡得饱、玩得好、工作效率高!

     

    本文由京东健康出品
    合作邮箱:jdh-hezuo@jd.com
    作者:黑凤梨
    编辑:马天宇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逐渐年轻化,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离不开辅助检查,今天我就带大家进入第二站,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非实验室检查,非实验室检查又分为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各种生化检查,包括血脂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的测定等。此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如感染性心脏病时微生物培养、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0" 、血沉、C 反应蛋白)的检查。

    二、非实验室检查

    (一)非侵入性检查

    1.血压测定:包括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病的诊断一般是以诊室血压做为标准的。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高血压的诊断,可协助鉴别原发性、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以及隐匿性高血压,指导合理用药。家庭自测血压简便易行,适合病人进行自我监测。

    2.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遥测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等。

    (1 )常规心电图: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节律、各传导时间、波形振幅、波形形态等,了解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梗死、房室肥大或电解质紊乱等。

    (2 )动态心电图:又称 Holter 监测,可连续记录 24 -72 小时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最新的设备如植入式循环记录器可以连续记录更长时间(最长 3 年)的心电活动,对晕厥风险的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运动负荷试验: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常用运动平板试验。

    3.心脏超声检查:包括 M 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脏声学造影、实时三维心脏超声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即平时所说的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主要用于检查心脏的形态学有没有什么异常,血流的速度、方向和血流的性质有没有异常,以及心功能是否正常。

    4.X 线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

    5.心脏 CT:以往心脏 CT 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而近几年,冠状动脉 CT 造影(CTA )逐渐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是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6.心脏 MRI(核磁) :心脏 MRI 除了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心包病变外,采用延迟增强技术可定量测定心肌瘢痕大小,识别存活的心肌,也用来鉴别诊断各种心肌疾病。

    7.心脏核医学: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摄取量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呈正比,也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心肌存活和心脏功能。

    (二)侵入性检查

    1.右心导管检查: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证和评估心功能状态。

    临床上可应用漂浮导管在床旁经静脉(多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利用压力变化将气囊导管送至肺动脉的远端,可持续床旁血流动力学测定,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重病人的监测。

    2.左心导管检查

    (1 )左心导管检查:在主动脉、左心室等处进行压力测定和心血管造影,可了解左心室功能、室壁运动及心腔大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功能。

    (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及解剖情况,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等。

    3.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以记录标测心内心电图和应用各种特定的电脉冲剌激,借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更是必需的检查。

    4.心内膜和心肌活检:利用活检钳夹取心脏组织,以了解心脏组织结构及其病理变化。一般多采用经静脉右心室途径,偶用经动脉左心室途径。对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心肌纤维化等疾病具有确诊意义。对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判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5.心包穿刺:是借助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的诊疗技术。其目的是:①引流心包腔内积液,降低心包腔内压,是急性心脏压塞的急救措施;②通过穿刺抽取心包积液,做生化测定,涂片寻找细菌和病理细胞,做细菌培养,以鉴别诊断各种性质的心包疾病;③通过心包穿刺,注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项目,尤其是标红的项目,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 通常,老百姓会把打呼噜当做很平常的事,甚至认为是睡得香的表现。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跟睡觉打鼾密切相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还有猝死得危险。那么,打鼾是如何危害心脏的呢?

     

    这不是习惯,而是病

     

    有一种疾病,叫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就是以睡眠打鼾为主要症状,有些还会伴随憋气、呼吸暂停等临床表现,由此导致白天常出现嗜睡、头痛、疲劳等症状。呼吸暂停指口和鼻气流停止10秒以上。吸气流降低超过正常气流强度50%以上并伴有4%的氧饱和下降者称之为低通气。病理性睡眠呼吸暂停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中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指数紊乱超过5次以上。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0%~40%。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AS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认为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SAS与高血压

     

    许多调查研究提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高血压有很强的相关性,是独立于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心肾疾病以外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

     

    SAS与冠心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由于反复低氧、高碳酸血症,引起交感兴奋,使外周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诱发冠脉痉挛;如果存在易损斑块,则可能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

     

    另外,OSAS患者由于低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多,导致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容易在受损内膜表面聚集而形成小血栓,更增加了危险系数。

     

     

    SAS与慢性心力衰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右心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导致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OSAS加剧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进程,而慢性心衰本身又会促进OSAS的发生。

     

    SAS与心律失常

     

    有资料提示,80%以上的OSAS患者在呼吸暂停期间有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10%以上患者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7%~75%的患者发生室性异位搏动,频繁的室性异位搏动发生率约为3%,这些症状都为健康甚至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危险隐患。

     

     

    因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大“杀手”。睡觉打鼾并不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而是一种疾病,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早进行检查治疗。

  •  我们很多高血压的老病号,可能在朋友或者各类科普文章上看到说降压药应该早上吃,因为早晨会有血压的一个高峰。

     

    而在今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有科学家发布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晨起后服药,睡前服用降压药带来更好的心血管益处。

     

    去年的《欧洲心脏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团队的文章,也是用大数据证明:降压药物,睡前吃比早上吃获益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高血压患者到底应该何时吃降压药呢?到底什么时候吃血压控制最好呢?

     

     

    降压药到底应该是晨起吃还是睡前吃?

     

    (1)按医嘱规律服药

     

    随着医学的发展,降压药物种类也有非常多,有一些长效制剂能够平稳控制血压,像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而且随着国家医保政策以及4+7带量采购的实施,这种长效降压药也从以前的几十块降到最低一块八。

     

    降压药的服用时间确实会影响血压的控制,但是长效制剂相对而言影响不大,短效制剂一般会一天服用几次。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医嘱规律服药,才能控制好血压。

     

    (2)根据自身血压情况服药

     

    一般来说服药后2小时到4小时,是降压药对血压控制最强的时段,而其他时间段,药物作用因为受药物代谢的影响则相对弱一些。如果规律服药血压还是有波动,是可以考虑通过调整服药时间来让降压药达到好的效果。

     

    但是也不是随大流的决定晨起吃还是晚上吃,而是根据自身血压在24小时内的变化情况来服药。可以去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到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用药。如果是早上血压高,就早上晨起服药,如果是夜间有血压高峰,则睡前服用。如果夜间和白天都有高峰,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一个在早上服药,一个在夜间服用。

     

     

    结语

     

    面对各种新闻咨询,特别是网络推送的各种健康信息,患者朋友其实要以不变应万变,比如经常我们可以看到,某某降压药会致癌,某某降压药副作用大之类的,如果轻信或跟风了,停止吃降压药,这样反而会导致自身健康受损,因为一旦随意停药,血液波动,就容易损伤血管,甚至诱发心梗甚至脑出血等严重问题。

     

    总而言之,降压药什么时候吃还是要听医生的,根据您的血压情况来服用,而且要规律服用,规律比纠结时间更重要。

  • 介绍了肺与心脏的关系,气短,有器质性的和生理性区分。

     

    有器质性的原因有三:


    1、有的人过去有过肺部疾病,虽已治愈,但肺部功能受到影响,常感觉吸气不足,呼吸费劲,这是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狭窄,肺部的呼吸面积减少所引起的。


    2、有的人心脏功能较差,肺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通过心脏泵出到肺部的血液去完成。如果心脏功能不太好,泵出的血液流量不足,也会出现气短。这种气短的特点是劳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或不出现;仰卧位时加重,坐位时减轻。


    3、有的慢性病人也会出现气短现象,如患重度贫血和糖尿病等。

     


    生理性气短也叫一过性气短。只要注意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气短就会消失。引起这种短暂气短的原因有:


    1、吸气中枢出现了抑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肺部均匀的一呼一吸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但有时由于二氧化碳在肺部的积聚,刺激吸气中枢的兴奋,使吸气加剧,产生短暂的深吸气,随之出现长出一口气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伏案工作时,因低头呼吸,会出现憋气和气短现象,当抬头挺身解除压抑后,又会出现深吸一口气的补偿现象。


    3、当人们全身贯注,精力高度集中地工作,而坐姿不好时,因呼吸长时间处于浅表状态,致使肺泡换气不足,这时深吸一口气,是对浅表呼吸的补偿。


    4、腹部脂肪较多的肥胖者,因横膈膜上下活动受限制,影响肺呼吸功能,易出现气短现象。


    5、还有的人因思虑过分,心中闷闷不乐,情绪不好,有时也会抑制呼吸中枢,当呼吸中枢恢复正常时就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这是大脑兴奋和抑制间的补偿。

     

     

    以上不同原因所引起的生理性气短与心脏没有关系,只要注意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气短就会消失。

  • 说起巧克力,它不仅象征着爱情信物,也是社交聚会中必不可少的甜品,常常占据着食品界的C位。

     

    但有人说紧张时吃块儿巧克力可以缓解压力和抑郁,吃巧克力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有黑巧克力对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预防感冒的说法。

     

     

    甚至有些朋友每逢生病时,就会吃一块甜蜜的巧克力,香甜的味道让自己瞬间感觉已经好了,仿佛巧克力有着治百病的功效。

     

    吃巧克力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怎么吃才能实现巧克力自由?

     

    巧克力治百病是真的吗?

     

    “巧克力治百病”这个说法就要谈起“可可”这种成分。看一下巧克力的包装,基本上都能看到可可脂、可可液块这两种可可的衍生物。

     

    而可可脂是可可豆加工后提炼出来的油脂,它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升高,而且还保护心脏。所以,巧克力治百病是有一点点理论依据的,但一定不能当做药来使用,也要注意食用量。

     

    巧克力越苦越好吗?

     

    前面提到了“可可”这种成分。可可中含有一种多酚类的物质叫黄烷醇,黄烷酮存在于巧克力的苦味之中,你吃的巧克力越苦,黄烷酮一般来讲就是越多的。

     

    黄烷酮更是绝佳抗氧化剂,对于维持人正常的血压,维持健康的血流,保护心脑血管、提高记忆力有着很好的作用。但这种成分也仅存在于黑巧克力中,且越苦的黑巧含量越多。依次推理黑巧克力≈苦≈黄烷酮高≈健康物质。

     

    目前很多商家为了让巧克力味道更好,都会刻意去除带有黄烷酮的这种苦味,加入一些甜味物质,来让口感更好。而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糖分,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姑娘不开心的时候,会给自己买个奶油蛋糕的原因了。吃甜食真的会让人感到快乐,但也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怎么选适合的巧克力?

     

    一看品牌: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的巧克力包装都很精美,很难通过外包去识辨巧克力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品牌和价格。大品牌、价格高,而且有一定时间积累的品牌,一般质量都不错,可放心购买即可。

     

    二看成分:

     

    可可粉、可可脂、果仁、砂糖、牛奶是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如果前面多了一个代字就最好就不要买了,糖分含量多的也就不要买了。

     

    三看颜色 :

     

    巧克力打开之后可以看下颜色,品质好的巧克力颜色应该是深棕色,而且有光泽,表面光滑细腻,颜色看起来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

     

    四捏柔软 :

     

    最后可以把巧克力捂在手里,要是很快变软就是好的巧克力。

     

    大家都爱巧克力,可人人都能吃吗?

     

    什么人吃什么样的巧克力,Dr.京来为你具体分析:

     

    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比较纯的巧克力,最接近巧克力的原味。黑巧克力一般比较贵,但是有一些苦,且纯度越高的黑巧克力越苦,黑巧克力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巧克力。


    白巧克力 

     

    这种巧克力不含可可粉,但含有牛奶,所以呈现出白色。白巧克力的糖分比较多,一般比较甜。这种巧克力能少吃就少吃,最好不吃。

     

    牛奶巧克力 

     

    之所以叫牛奶巧克力是因为在黑巧克力的基础上加了乳类,它可以看作是和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中和产品,这种巧克力也要适量。

     

    巧克力制品 

     

    夹心巧克力、果仁巧克力等等。这种巧克力制品一般含糖量也非常高。而且含有很多其他的食品添加剂,吃的时候也要适量。

     

     

    有特殊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坚决不能吃巧克力,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巧克力中的热量也不容忽视,爱美的姑娘可以吃高纯度的黑巧克力,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不管怎样,过犹不及,吃巧克力也适可而止,一般一天不要超过50g。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在户外或者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时,可以准备一些巧克力,比如夹心的巧克力或者牛奶巧克力,这样可以及时补充热量。

     

    现在,你知道「巧克力」该如何吃了吗?Dr.京愿意和大家一起,让吃东西不再有负担,入口的食物都变得健健康康。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嗜酒等情况越来越常见,这也就使得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高[1]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一些生活方式不太健康,但是它们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威胁到我们身体健康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烟草 [1]

     

    全球每年约有190万人因烟草使用所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

     

     

    在这其中,大约有38.2万人是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死亡的,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2018年我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其中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5%。

     

    二、膳食

     

     

    膳食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健康饮食所造成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持续增加[1]

     

    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高盐摄入(17.3%),其他依次为低水果摄入(11.5%)、低水产品ω-3 脂肪酸摄入(9.7%)、低坚果摄入(8.2%)、低全谷物摄入(8.1%)和低蔬菜摄入(占7.3%)[1]

     

     

    增加全谷物摄入,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增加全谷物和燕麦的摄入,具有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2]

     

    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能量低,在满足人体微量元素,保持肠道正常功能、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

     

    鱼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是首选的肉类[2]

     

     

    三、酒精

     

    有研究表明,酒精是造成肝损伤、痛风、结直肠癌、心血管疾病等的危险因素[2];而且适度饮酒对心血管健康也没有保护作用,随着酒精消耗增加,血压升高及脑卒中风险也会随之增加[1]

     

    另外,酒含有较高的能量,特别是高度白酒,经常饮酒会造成能量过剩;同时,饮酒还会影响食物营养的吸收,造成营养素的缺乏。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些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影响因素,例如:年均气温、空气质量、心理健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3]

     

    有些因素可能无法受到我们自身生活的控制,但是有些则全因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定,因此,让我们为自身负责,有所作为,保护心血管,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吧。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3. 吴超群, 等. 中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报告.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1).
  • 作者 | 张宁  关博元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当今失眠的发病率非常高,我们身边不少人都遭受过失眠的困扰。失眠发病率如此之高,除了一些精神、躯体疾病、服用药物、长期倒班工作、倒时差等因素外,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也是诱发因素。比如,日间经常小睡或午睡时间过长,入睡和起床时间不定,躺在床上看电视、手机、饮酒、卧室温度和光照不协调,反复思考计划或者回忆往事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睡眠结构产生影响。

          

    小编带您了解失眠的那些事儿......

     

    1 什么是失眠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失眠为一周内至少有三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或)难以维持睡眠,或者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伴随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

     

    失眠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严重性是根据症状的频率和强度来确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难规定一个区分正常和异常睡眠时间和频率的界定,因为每个人的年龄,既往睡眠情况和个体基础睡眠需求水平都是有差别的。

     

    频率:大多数临床研究者认为患者每周要至少三个晚上有失眠问题。

    强度:大部分临床研究者认为至少30分钟才能入睡或醒后超过30分钟不能再入睡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睡眠的分界点。

     

    2 失眠基本疗法介绍

     

    1. 刺激控制疗法

          

    刺激控制指南限制了清醒时躺在床上的时间和待在卧室或床上的行为,这些限制是为了加强床、卧室、就寝时间与快速而稳定的睡眠之间的联系。

     

    典型的指令包括:

         

     ①当感觉到因倦时才躺上床;

     ②除了睡眠和性活动外不要在卧室进行其他活动;

     ③醒来的时间超过15分钟时离开卧室;

     ④再次有睡意时才能回到卧室。

          

    第3条和第4条按需要可重复进行。最后,不论睡眠量多少,在一周七天内保持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一些医师为了防止患者的“看时钟”行为,鼓励患者当感到睡醒或者体验到睡不着的烦恼和困扰时就立刻离开卧室。

     

     

    2. 睡眠限制疗法

          

    睡眠限制疗法需要患者将在床时间( time in bed,TIB)限制至他们的平均总睡眠时间。为达到这一目的,患者需要制定一个固定的觉醒时间;通过减少在床时间至平均总睡眠时间来降低睡眠可能。平均总睡眠时间通过测量每日基本的睡眠时间获得。治疗标准中建议限制时间应不能少于4.5小时。

     

    一旦在床时间确定下来,患者晚上的就寝时间会被推迟,这样能使在床时间和平均总睡眠时间保持相同。

     

    最初,这一干预会导致轻到中度睡眠不足。这种睡眠剥夺(部分剥夺睡眠)的控制方式通常产生睡眠潜伏期和睡着后觉醒时间的减少。

     

    因此,虽然患者在急性期治疗中睡眠时间少,但是他们的睡眠却更为稳定(即患者入睡更快,并且更长时间停留在睡眠期)。

     

    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患者逐步增加在床时间。假定睡眠日记显示的前一周内患者的睡眠是有效的[90%或更多的在床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总睡眠时间/在床时间)]每次增加15分钟。

     

    3 睡眠卫生教育

     

    1.你只需做到第二天恢复精力即可。限制在床时间能帮助整合和加深睡眠。在床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导致片段睡眠。不管你睡了多久,第二天规律的起床。

     

    2.每天同一时刻起床,1周7天全是如此。早晨同一时间起床会带来同一时刻就寝,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3.规律锻炼。制定锻炼时刻表,不要在睡前3小时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帮助减轻入睡困难并加深睡眠。

     

    4.确保你的卧室很舒适而且不受光线和声音的干扰。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能帮助减少夜间党醒的可能性。不把人吵醒的噪声也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铺上地毯、拉上窗帘及关上门可能会有所帮助。

     

    5.确保你的卧室夜间的温度适宜。睡眠环境过冷或过热可能会影响睡眠。

     

    6.规律进餐,且不要空腹上床。饥饿可能会影响睡眠。睡前进食少量零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类)能帮助入睡,但免过于油腻或难消化的食物。

     

    7.夜间避免过度引用饮料。为了避免夜间尿频而起床上厕所,避免就寝前喝太多饮料。

     

    8.减少所有咖啡类产品的摄入。咖啡因类饮料和食物(咖啡、茶、可乐、巧克力)会引起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浅睡眠。即使是早些使用咖啡因也会影响夜间睡眠。

     

    9.避免饮酒,尤其在夜间。尽管饮酒能帮助紧张的人更容易入睡,但之后会引起夜间觉醒。

     

    10.吸烟可能影响睡眠。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当有睡眠障碍时,尽量不要在夜间抽烟。

     

    11.别把问题带到床上。晚上要早些时间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制定第二天的计划。烦恼会干扰入睡,并导致浅睡眠。

     

    12.不要试图入睡。这样只能将问题变得更糟。相反,打开灯,离开卧室,并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如读书。不要做兴奋性活动。只有当你感到困倦时再上床。

     

    13.把闹钟放到床下或转移它,不要看到它。反复看时间会引起挫败感、愤怒和担心,这些情绪会干扰睡眠。

     

    14.避免白天打盹。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夜间睡眠。

     

     

     

    4 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主要有四种形式。不同的技术作用于不同的生理系统。

     

    1.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能减轻骨骼肌的紧张。

    2.腹式呼吸能诱导一种更慢、更深、从力学上讲是由腹部而非胸部启动的呼吸(有趣的是,这种呼吸方式与睡眠发生时的呼吸方式类似)。

    3.自我训练法主要是用一种系统的方式,通过想象来增加外周血流量,最终感到四肢末端很温暖。

    4.意象训练需要患者选择一个放松的画面或回忆,再现该画面,并应用多种感官处理该场景。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并不神秘,但想要行云流水的熟练使用还需要治疗师8-10次的指导。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们都知道,季节交替对脑血管疾病影响较大,尤其是秋冬之交,气温下降明显,外周阻力增加,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影响血流速度,容易造成血压升高及血栓的形成,是脑梗的高发季节。然而,即使在每一天中,脑梗的发病时间也并不是固定,你知道什么时间段最易发生脑梗么?


    但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脑梗都是发生在静息状态下,也就是在睡眠过程中,或长时间久坐时,其实这与血压昼夜节律性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波动


    什么是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波动呢?它是人体血压的生理特征,反映了生物体内的一种周而复始的节律。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

     

    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人的血压也存在起伏波动,在一天的24小时内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对于多数人而言,人一天中的血压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早起6-8点为第1个高峰,8点后血压开始缓慢下降;12点至14点为全天血压的第1个低谷;之后血压又开始上升,到下午17:00-20:00为第2个高峰,但低于第1个高峰;此后血压下降,凌晨2-3点降至全天最低点,然后血压又逐渐上升。

     

    而这种血压的峰谷变化其实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勺型血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均的夜间血压低于白天,降幅在10-19mmHg,睡眠时血压下降可达20%左右,这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勺型血压。而非勺型血压是指夜间的平均血压与白天相比降幅小,一般在10mmHg以下,昼夜差值百分比<10%,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硬化的进展,血管的张力及对血压调节的敏感性下降,就像年久发硬的橡皮管一样弹性变差,特别是睡眠时的血管扩张,导致夜间的血压无法下降,甚至升高。有些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甚至没有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波动,出现夜间或持续性的高血压状态,就更容易引起脑梗的发生了。

     


    血压节律性波动与脑梗的关系


    为什么血压波动越大,脑梗的发病率就越高呢?这是因为血压波动越明显,对血管产生的剪切力和张力也就越大,容易加重血管内膜损伤,长期的血压波动会导致血管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

     

    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持续高压的血流会使血管内膜破损,产生小缺口,这时血液里的胆固醇容易“乘虚而入”,越积越多,形成斑块。若不及时控制,斑块越积越大,就会导致血管腔狭窄,引发脑缺血。若斑块破裂,就会在这个位置形成血栓,使血管腔内完全闭塞,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就会因持续而严重的缺血发生坏死,这就是脑梗。


    由此可见,每天早晨醒来时和晚上睡眠时是两个可能由血压波动引发脑梗的危险时段,因为这两个时段是一天里血压波动最大的时候,所以秋冬寒冷时节里,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清晨起床时切勿动作过快、过猛,醒来后先静卧半分钟,床上坐半分钟,再让双脚在床沿下垂半分钟,这样可有效地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