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药物过敏性的皮炎也称为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而引起的粘膜皮肤的变态反应。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最多见的是口服和静脉用药,其它方式比如滴鼻、滴眼、漱口、雾化吸入、外用等方法,也可以进入人体引起过敏反应。
最常见的过敏药物有抗生素类,以青霉素最多见,其次是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抗癫痫药,还有抗病毒药以及一些中成药等。
药疹的皮损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荨麻疹样药疹、固定性药疹、紫癜样的药疹、麻疹样的药疹、多形红斑样的药疹以及大疱性的表皮坏死、松解症。诊断药疹首先要有明确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起病比较急,皮疹一般多泛发全身,对称分布,颜色比较鲜红,瘙痒症状明显。药疹的治疗首先要去除可疑的致病药物,要多饮水,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排泄,然后再给予抗过敏药、糖皮质激素等对应的药物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吸收、外用透皮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任何一种药物,包括保健品在内都可能引起药疹。可以引起药疹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磺胺类药、镇静药和解热镇痛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一、药疹的症状
1.固定红斑型:这是最常见的一型。好发于手足背及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外生殖器、肛门等处。
皮疹特点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直径一般1~2cm或更大,境界清楚,多数是单发,少数也可多发,紫红斑中央可出现水疱或大疱,持续7~10天,消退后留有暗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斑,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自觉症状仅有轻度痒感及灼痛感。如再次用致敏药物,又会在原处发生同样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损数目亦可增多,面积可扩大。反复发作后,遗留的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2.荨麻疹性药疹:较常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风团颜色较鲜红,皮疹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可伴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和蛋白尿等。
3.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皮肤上出现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的红色斑丘疹,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可泛发全身,类似麻疹或猩红热。
4.多形红斑型:特点是豌豆大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对称发生于四肢伸侧、躯干,境界清楚,有痛痒感。重症病人的口、眼、外阴黏膜会发生水疱糜烂,剧烈疼痛。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这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肤出现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并很快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表皮大片松解脱落,疱壁易被撕破和脱落,露出糜烂面,渗液较多。同时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继发感染,发生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此病死亡率高,应当送患者及时就医。
二、药疹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与麻疹或猩红热
区别是麻疹或猩红热没有近期用药史,并且出现皮疹前有上呼吸道症状(感冒,流涕,咳嗽,头痛等);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没有上呼吸道症状,且有近期用药史。如果在发病前20天内使用了以前未用过的药物,或以前用过但此时服用时药物已过期,或此次服用的和以前的非同一药厂生产,就可诊断为药疹。
2.多形红斑型药疹与多形红斑:区别在于后者无近期用药史。
三、药疹的治疗
局部治疗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抗菌药制剂等。口服药物可选择抗组胺药、口服激素、雷公藤多甙片。
孩子的健康无疑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消化道、呼吸道等常见的疾病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伤害,也更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但是很多不起眼的小毛病却也存在着大隐患,比如反复的皮肤瘙痒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甚至会造成儿童暴躁、易怒、睡眠等问题。
到底是什么皮肤病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瘙痒为主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1]。局部好发部位多见于面部、颈部、肘膝处[1]。AD是无法彻底治愈的,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以及控制。
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但儿童是AD的高发年龄段[2]。2002年我国10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我国某南方城市3~6岁儿童患病率达到8.3%[2]。
2014年,采用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我国12城市1~7岁儿童AD患病率达12.94%,1~12月龄婴儿AD患病率则高达30.48%[2]。
临床表现 [2]
AD的基本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病变;皮损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基础损害包括红斑、丘疹和红疱疹。继发损害包括苔藓样变、侵蚀、剥落和结痂。
AD在不同年龄段的好发部位不同:婴儿期好发于面颊、头皮、额头、上肢,偶发于躯干和下肢;儿童期多发于肘窝、腘窝、颈部,偶发于面颊和四肢;青少年和成人期则多在肘窝、腘窝、双手和双脚发病,偶发于胸前和后颈部。
治疗 [2]
A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目前来讲AD无法彻底治愈,但是正规和良好的治疗与疾病管理可使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
AD的治疗原则为:保湿+抗炎+患教。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对疾病进行全程管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AD都需要用药,按照疾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策略。
基础治疗:健康教育,使用保湿润肤剂,寻找并避免或回避诱发因素。
轻度AD患者:根据皮损及部位,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S/TCI)对症治疗;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治疗合并过敏症或止痒;对症抗感染治疗。
中度AD患者:根据皮损及部位选择TCS/TCI控制症状;TCS/TCI主动维持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或UVA1治疗。
重度AD患者:系统用免疫抑制剂;短期用糖皮质激素;靶向生物制剂;UVA1或NB-UVB治疗。
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症状、治疗,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儿童健康不容忽视,即便是“不起眼”的皮肤病,也需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要让孩子经受疾病的反复折磨。
对于有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一定不会陌生。这类药物是目前用于调节血脂,稳定斑块,降低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病死率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主要药物之一。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合理使用他汀导致药效不佳或副反应过重的情况仍然不少,部分是由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认识不充分,以致于一些患者使用剂量不足,影响疗效;而有些却认为他汀类药物要吃一辈子,盲目服用而忽略了它的安全性,甚至引起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上虽然重要,但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应该果断停药。
出现以下4种副反应,需要果断停药
1.严重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并不少见,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青霉素,但其实许多药物都会引起过敏反应,也包括了他汀类药物。总的来说,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大都比较轻微,通常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等,多数出现在初始用药的一周内,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停药。
但有极少数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特异质反应,服用他汀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有文献在2003年就报道过1例普伐他汀致剥脱性皮炎的案例,当出现这种严重过敏反应时就需要及时停药。
2.肝功能损害
他汀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所以目前认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会引起肝转氨酶升高导致肝功能损害。通常来说他汀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幅度较轻,很少会超过正常值的3倍,这时可以在严密观察下继续使用他汀。
但如果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时,就需要暂时停用并且进行护肝降酶治疗。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服用他汀后的4-8周需要复查肝功能,如没有异常,可6-12个月复查一次。
3.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症是他汀类药物最著名的不良反应,所有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他汀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性,发生风险约为0.04%-0.2%,但有极少数会导致死亡。并且在一些特殊的患者或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如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体型瘦小、虚弱的患者,存在多系统疾病的患者,多种药物并用时,处于感染、创伤、围术期或强体力劳动时,或者患者服用了他汀后酗酒时。
所以患者在服用他汀时应该时刻注意有无肌肉疼痛、乏力的症状,如果有明显的症状并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酸激酶超过10倍正常值上限,就需要及时停用或者更换其他种类的他汀。
4.其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他汀还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血糖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时,也应该停止服用,或更换为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的他汀服用。
总之,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患者不仅要合理使用他汀,还要充分认识它的安全性,该停用时及时停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
[2]程滨,温海,吴建华.普伐他汀致剥脱性皮炎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0):594
对于神经性皮炎或许大家不太了解,但是近些年其发病率却在增加,多是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的。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神经性皮炎又称为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是以皮肤阵发性的瘙痒以及皮肤呈现苔藓化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皮肤病。可见到皮肤损伤处出现色素沉着、苔藓样变以及皮革样的改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常性的搔抓以及频繁的摩擦,同时和情绪、焦虑、感染、饮酒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
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肯定就是以瘙痒为主,发病初期仅有瘙痒症状,不会惨皮肤处的损伤,随着瘙痒加重,进而逐渐出现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颜色正常肤色或淡红色;患者自觉阵发性剧痒,夜晚尤为严重,甚至不能入睡。严重者会出现血印。
该病好发于搔抓严重和过度摩擦处,多见于颈部、腰背部、肘关节部,其次还可见于外阴、肛周、小腿等部位。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本病是慢性疾病,且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对患者的心理、生活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患者一旦有频发的瘙痒出现就要及时就医,该病在新皮损出现的时候,外用药物(激素类的药物)2-3周即可以消退,症状严重时可口服一些抗组胺类药物。积极寻求病因可以使疗效更佳,同时不要在出现瘙痒的时候过度的搔抓,可通过轻触缓解症状。
因为神经性皮炎和压力增大,情绪不好,抑郁,睡眠不足,熬夜有很大关系。所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比治疗更为重要。
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1.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在病程中有渗出倾向,表现为浸润肥厚性斑疹、斑块,苔藓化不明显,伴剧痒。
2.扁平苔藓:与神经性皮炎相同之处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自觉瘙痒,区别为前者扁平丘疹较后者大。
3.银屑病:发生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的慢性限局性肥厚性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覆银色鳞层,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患者自觉不痒或轻微瘙痒。
4.瘙痒症: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皮损为继发性。
相信99%的女性都敷过面膜。尤其是现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很多男性为了正常护肤补水,也会时不时敷面膜。前段时间有个传言说,女明星们一年光是面膜就要敷1000张。很多女生听了蠢蠢欲动,立刻开始行动,一天一片面膜也不嫌累。但天天敷面膜真的好吗?
首先,你要知道,面膜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临时补水!我们的皮肤有很多层,角质层以下的的内层细胞含水量非常高,角质层守在最外层,它的职责是防止水分流失,不让水分随意通过。这也就意味着,面膜里的水分,只能停留在皮肤最外层,其实并不能进入皮肤内部。
而在各种面膜中,贴片面膜最擅长临时补水,因为面膜液可以直接覆盖在干燥的皮肤上,相当于把皮肤直接泡在高湿度的环境中;而面膜纸将皮肤和空气隔开了,可以防止水分逃走。这样说来,面膜确实可以帮我们补水,那天天敷,就能持续补水?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平时洗澡后,是不是觉得皮肤很水嫩?那是因为角质层进入到了水合状态。水合,可以理解为「充分泡在水里」。贴片面膜在皮肤表面形成局部封闭的环境,再加上面膜液浸泡,「水合」的效果就非常强。但如果天天敷面膜,让角质层频繁、持续地泡在水里,就算每次刚敷完面膜时皮肤看起来水嫩有光泽,但实际上会逐渐发展成「过度水合」的状态。严重的情况,就会发生水合皮炎。
有著名的皮肤科医生 Kligman做过相关研究,如果皮肤“过度补水”超过2-3周,就会导致比较明显的损伤。过度水合的皮肤,角质细胞间隙加宽,渗透性增强,一些刺激物就更容易进入皮肤,甚至有部分角质细胞脱落,皮肤屏障会受损。如果皮肤的防御能力下降,那么敏感肌、炎症什么都都来了。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敷面膜的人,反而会泛红、长痘痘了。
这里,医生建议,不是不能敷面膜,但要正确敷面膜!给大家几点关于敷面膜的建议吧!
1、贴片面膜一般每周敷2-3次完全足够了,敏感肌肤记得换新面膜前,要在手背或而后少量试用;
2、通常面膜敷10分钟就可以让角质层湿润了,不要太久。
3、敷完后建议用手或是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掉,皮肤敏感的用清水冲掉。
4、敷完后还要记得涂保湿乳霜,特别是干性皮肤。
5、敷完后其实不需要拍拍脸按摩,因为拍一拍并不会让肌肤吸收更多水分,反而会让血管扩张、加重潮红症状。
仙女们学会如何正确敷面膜了吗~
对称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内服药物、光疗、保湿护肤、避免刺激等。
外用药物:有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真菌类药物、抗炎类药物等,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皮肤炎症、瘙痒等症状,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长,以免出现副作用。
内服药物:有口服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真菌类药物等,如糖皮激素类药、两性霉素 B 等。这些药物可以从内部控制炎症反应,但同样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长,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光疗:如紫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皮肤免疫系统,缓解炎症反应,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保湿护肤:使用保湿霜、乳液等护肤品,可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皮肤恢复健康。
避免刺激: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洗涤剂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划伤等刺激。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和副作用,因此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染发性皮炎是指由于染发产品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首先,停止使用任何可能引起皮炎的染发产品,可以阻止进一步的刺激和炎症。用温水和温和的无香料肥皂或洗发水轻轻清洁受影响的区域。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清洁产品,冷却的湿敷也可以缓解瘙痒和炎症。避免接触其他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的物质,如香水、香精、化妆品等;
2.药物治疗:如果瘙痒比较明显,可采用外用类固醇药膏进行抗炎和止痒治疗,如曲安奈德乳膏、卤米松软膏等。其次也可口服抗组胺药物进行抗过敏的治疗,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以抗过敏和止痒治疗。
一旦出现染发后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红肿等不适,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沙土皮炎,医学上称为幼儿丘疹性皮炎、摩擦性苔癣样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3至5岁的儿童,往往在草地、沙土上游戏,手腕部位的皮肤受摩擦刺激或对其中某些物质发生过敏反应,日光照射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沙土皮炎的症状表现为皮肤损害为正常皮色或淡红色,丘疹大小如针头至粟粒不等,散在或密集分布但不融合,可呈轻度苔癣样,不出现水疱和渗出。皮疹对称,好发于手指背、手腕和前臂,自觉瘙痒。
如果确诊为沙土皮炎,治疗首先应尽可能减少局部刺激,不要玩沙土、肥皂泡沫,避免接触毛、化纤类品,不要用过热的水洗及搔抓。对于沙土皮炎症状轻,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半个月左右皮肤会慢慢恢复。
如果症状较重的,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及时干预治疗。
2024年9月5日,下午3点15分,郑州市的一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向皮肤科的李医生咨询了一个问题:“胳膊上有小红点,皮肤出现红色痘痘,可能是虫咬引起的荨麻疹?”
李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结合患者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可能是虫咬有关的丘疹性荨麻疹。李医生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限制过量蛋白摄入,防止昆虫叮咬,避免搔抓刺激,避免接触宠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李医生展现了其专业的医疗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感谢。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患者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建议,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对酒精过敏的人。他们只要一接触酒精,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反应,如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我的一个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每次饮酒后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让我深感无奈。因此,针对酒精过敏患者,了解一些相关的药物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酒精过敏的成因主要与人体内的乙醛转化酶有关。这种酶负责将酒精代谢成乙醛,然后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人体缺乏这种酶,酒精代谢就会受阻,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引发过敏反应。
对于酒精过敏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一:苯海拉明
苯海拉明是一种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粘膜过敏,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等。此外,它还可以缓解其他皮肤瘙痒症、药疹、接触性皮炎等症状。
不良反应:苯海拉明可能会导致嗜睡、头晕、口干、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药物二:扑尔敏
扑尔敏也是一种抗组胺药,可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虫咬、药物过敏反应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癫痫病人、婴儿及哺乳期妇女、高空作业者和机器操作者应慎用扑尔敏。
不良反应:扑尔敏可能会导致口干、眩晕、嗜睡、心悸等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避免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2. 饮酒前可先食用一些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部。
3.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品,如酒精、香料等。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总之,酒精过敏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药物已成为我们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药物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又称药物变态反应,其症状多样,其中部分过敏反应会导致人体出现浮肿现象。
一、药物过敏与浮肿的关系
药物过敏引起的浮肿,是由于药物进入人体后,导致体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水肿。当出现浮肿时,应立即进行脱敏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
二、药物过敏的其他症状
除了浮肿外,药物过敏还可能引起以下症状:
1. 气道阻塞:气道阻塞是药物过敏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喘鸣等症状。
2. 发热:药物过敏导致的发热,通常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出现。发热程度较高,可达39度甚至40度以上。
3. 皮疹:药物过敏可引发多种形态的皮疹,如荨麻疹、湿疹、猩红热样皮疹等。
三、预防药物过敏的方法
为了避免药物过敏,在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对于易过敏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青霉素等,应进行过敏测试。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药物过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解药物过敏的症状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直到那天早晨我醒来,喉咙疼痛难忍,咳嗽不止,绿色的痰让人不寒而栗。五天过去了,症状并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恐惧,担心这可能是某种严重的疾病。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尝试在线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很快就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取得了联系。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他的专业知识和亲切的态度让我感到安心和放松。
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建议我服用蒲地蓝消炎片和复方鲜竹沥液。由于我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医生特别强调了不能使用白加黑等含有头孢的药物。医生还提醒我,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应该及时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治疗。几天后,我的症状明显减轻,喉咙不再疼痛,咳嗽也大大减少。绿色的痰也逐渐消失了。我感到非常庆幸和感激,能够通过在线问诊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孩子生病时,家长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药品说明书上写着‘口服,一次2-3粒,一日三次,儿童酌减’,但具体该给孩子吃多少却缺乏明确的指导。
以孙先生的宝宝为例,由于缺乏对‘儿童酌减’的理解,孙先生给宝宝喂了一粒药,结果宝宝出现了药物过量的症状。这提醒我们,儿童用药需要谨慎,不能盲目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服用。
目前,针对儿童的专用药物相对匮乏。据统计,在1578张儿科处方中,只有33种药品具有儿童专用剂型,其余295种药品的剂型均为成人和儿童共同使用。这就导致了临床上不得不以成人剂型减量给儿童使用,而‘儿童酌减’的指导也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减量给儿童使用。
2.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儿童酌减’的具体剂量。
3. 如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4. 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 希望药品生产厂家能够多关注儿童用药需求,开发更多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
皮肤药物过敏是生活中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许多患者在服用特定药物后会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反应。那么,皮肤药物过敏的患者能否洗澡呢?又有哪些禁忌事项需要注意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皮肤药物过敏概述
皮肤药物过敏是指皮肤对某些药物成分产生变态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瘙痒、起疹等症状。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敏感性肌肤的人群中。常见的致敏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真菌药等。
二、皮肤药物过敏患者能否洗澡?
一般情况下,皮肤药物过敏患者是可以洗澡的。但在洗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水温要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皮肤。
2.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皮肤过度潮湿,加重过敏症状。
3. 选择温和的沐浴露,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护产品。
三、皮肤药物过敏禁忌事项
1. 禁止海鲜及辛辣食物
海鲜和辛辣食物会加重过敏症状,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2. 禁止过甜或过咸的食物
过甜或过咸的食物会影响身体的水盐平衡,加重过敏症状。
3. 禁止熬夜
熬夜会影响身体免疫力,加重过敏症状。
4. 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免疫力,加重过敏症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四、治疗建议
1. 停用致敏药物
患者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避免病情加重。
2. 使用抗过敏药物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
3. 外用药物
使用外用药物,如激素药膏、抗过敏药膏等,缓解皮肤症状。
4. 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五、医院及科室推荐
皮肤药物过敏患者可前往皮肤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那天晚上,我意外地误食了达泊西汀,剂量高达90mg。第二天醒来,我发现眼睛红肿得厉害,面部也有青块。心想这肯定是药物反应。于是,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
我联系了一位皮肤科的医生,他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这可能是药物过量反应,需要多喝水帮助药物排泄。他还建议我用生理盐水冷敷红肿部位,并告诉我冷敷的时间和方法。
医生还告诉我,这种反应可能会持续三五天,让我不要过于担心。他还提醒我饮食上要忌辛辣刺激,禁烟酒,以免加重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治疗。几天后,我的症状明显好转,眼睛和面部的红肿消退了,青块也消失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带来的便利。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倍感安心,也让我更加信任互联网医疗。
药物过敏,又称药物变态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它主要与个体体质相关,尤其是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药物过敏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起丘疹、红肿等。面对药物过敏,及时就医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那么,引发药物过敏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1. 个体体质差异:过敏体质是导致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容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了解自身体质尤为重要。
2. 药物本身: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致敏性,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镇静安眠药等。此外,药物剂量过大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病情影响:患有某些疾病,如皮肤湿疹、哮喘等,也会增加药物过敏的风险。
4. 药物成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产生排斥作用,导致过敏反应。
5. 联合用药: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过敏反应的风险。
面对药物过敏,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了解自身体质:在用药前,了解自身是否为过敏体质,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要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3.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降低药物过敏风险。
总之,了解药物过敏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食物过敏与药物过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反应,了解它们的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食物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鸡蛋、牛奶、花生、坚果、鱼虾等。食物过敏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皮肤症状包括皮疹、瘙痒、肿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等;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哮喘、鼻炎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包括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药物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原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药物过敏的症状主要包括皮疹、瘙痒、发热、呼吸困难等。
针对食物和药物过敏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疗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食物和药物过敏最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免疫疗法包括脱敏疗法等。
为了预防食物和药物过敏,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避免接触。
2.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服用药物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4. 发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不良反应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公众警惕使用甲氧氯普胺、鱼腥草注射液、碘化油胶丸、卡马西平片和安痛定注射液等五类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甲氧氯普胺作为一种促胃肠动力药,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甲氧氯普胺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药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尤其是儿童患者,更应适当减少剂量。
鱼腥草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注射剂,其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按照适应症范围使用,并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对于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鱼腥草注射液。
碘化油胶丸作为一种补碘药品,近年来因集体服用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为保障公众健康,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进行补碘,避免盲目服用。
卡马西平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损害、肝功能损害等。临床医师在使用卡马西平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安痛定注射液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血象异常等。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护,并注意血象监测。
我国自2001年建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以来,已发布了多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旨在提高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公众在用药过程中,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