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名方解析:桂枝汤,群方之首

中医名方解析:桂枝汤,群方之首
发表人:中医养生郑芝环

【桂枝汤出处和组成】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用量: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汤有“群方之首”、“伤寒论第一方”等称谓,说明桂枝汤在中医方剂里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群方之祖。

 


 

【桂枝汤的配伍和适用症】桂枝汤在《伤寒论》里主要是治疗太阳中风证,一般理解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怕风、自汗等感冒的相关症状。


桂枝主要起辛温解表、发汗解肌等作用,搭配白芍有和营敛阴作用,这两个动静结合,调和营卫;辅助生姜,帮助桂枝解肌,用大枣辅助白芍增强养阴和血功效;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汤应用体会】桂枝汤服药之后会微微出汗,体内的脾胃调和,气血流动,使得全身一气周流,所以临床上用桂枝汤,除了用来治疗一些感冒类的病症之外,还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


适当的应用发汗的方法,比如桂枝、麻黄等药物,有非常好的活血通脉温通作用,发汗的时候全身温热,毛细血管扩张,体内的新陈代谢旺盛,有推陈出新的作用,所以解表的药物不只是能治疗表证,也能应用在很多疾病的治疗。


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在这个药方里面除了解表之外,温通的作用更多,能使全身的代谢增强,阳气发散,搭配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散寒补虚,搭配白芍调和阴阳营卫,所以能广泛应用在各科的疾病。

 


 

【桂枝汤的变化】借助桂枝温通的特性,也能够治疗一些虚损性的疾病,比如炙甘草汤,治疗心脏阴阳气血亏虚导致的心悸,温经汤治疗女性阳虚寒凝血瘀证,小建中汤治疗各类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虚损,这些都为桂枝汤的应用的变化和延伸。


桂枝汤适当的加减,也变化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厚朴杏子汤、柴胡桂枝汤等,也经常被用来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多、关节炎、失眠心悸、腰腿疼痛等各类疑难杂症。


由此可以看出,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也体现出了张仲景用方经验独特,体现出用方用药温通温化为主的特点,又注意照顾营血津液,相当精妙。

 


【附参考资料:桂枝汤案例】验案选录  骆ⅹ,男,50岁,玉田县公社干部,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它症状。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五剂。五天后又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三剂。约半个月后带另一病人来  已着单衣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中级医刊》1979年第1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老在关节”。目前全球有3.55亿关节炎患者,亚洲地区每6人中就有1人会患上关节炎。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的变形和肿胀,它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也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近年来,有车一族、肥胖、高跟鞋一族,青年骨关节炎患者明显上升,每逢发作,患处红、肿、灼热、剧痛,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令患者痛苦不堪。

     

     

    风湿性的关节炎或类风湿性的关节炎,它在现代一些的治疗,一般是基于几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止痛,另外一个是抗风湿治疗,用的是一些免疫抑制剂类的药物,另外严重的情况下,活动期用一些激素类的药,那么这些药物长期来说,它是一个缓解关节的变形和肿胀,中医学对于疾病的一些活动期,缓解症状是比较有优势的。

      
    类风湿即坏死性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围。近年来有学者称其为顽痹、历节风、湿热毒痹等。很多医家认为此证属湿热毒痹,根据其病急性期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 痛,并伴有身自热、烦躁、口干、汗多等全身症状,且发病急骤。

     

    故认为热毒湿浊癖阻是急性期病机所在。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英国学者通过对本病病理组 织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坏死性血管炎。

     

    四妙勇安汤是用于治疗外科的“热毒型脱疽”的一张名方,脱疽是一种中医病名。

     

    该病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即现代的脉管炎、静脉血管炎和脉管血栓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因皆因血管发生病变。

     

    在四妙勇安汤的基础,加上一些清热祛湿通麻痹的一些药,比如说海风藤、青风藤,槲寄生强筋骨还有一些虫类的药,那么它就可以治疗关节炎,并且对其病因坏死性血管炎进行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老先生在古方《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加味,创立了现代的中成药金藤清痹颗粒,它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痛、解热、免疫调节作用。副作用小,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 桂枝这味药物,因为被张仲景反复应用,组成了不少名方,从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和桂枝同出一物的另一味药物——肉桂,却很少被人们提及。今天就来好好学习一下这个药物吧。

     

    肉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樟树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用于治疗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痿、宫冷、寒疝、奔豚、经闭、痛经等多种病症。

     

     

    这个药物性属大热,有很好的温里作用。排在第一位的作用就是补火助阳,这种作用和附子十分类似,通过补命门之火,从而温暖全身的阳气,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阳虚诸证。不论是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及脾肾阳虚、心脾阳虚、心肾阳虚等,都可以用肉桂配伍相应的药物来治疗。

     

    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宫寒等,常与温补肾阳的鹿角胶、杜仲、附子等药物同用。治疗肾虚咳喘,虚阳上浮导致的眩晕目赤、汗出肢冷、心悸等,常与山茱萸、人参、五味子等补肾益气的药物同用;治疗脾阳虚之胃脘冷痛、食少便溏,常与附子、人参、干姜等温脾补肾药物同用。

     

     

    治疗寒邪内侵或者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病情较轻的可以单用桂枝治疗,病情较重的常用干姜、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药物与之配伍使用,还可以治疗寒疝腹痛,在《姚僧坦集验方》中记载了一个桂心汤,用桂心(桂皮)、生姜、吴茱萸等药物搭配,对于这种病症有一定效果。肉桂还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杂致,客于经脉,气血运行受阻,闭阻不通导致的风寒湿痹,可以配伍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祛风湿、强腰膝的药物使用,特别适合寒痹腰痛,如独活寄生汤。

     

     

    寒性凝滞,感染寒邪较重的时候,常用于伴随着血液的瘀滞,肉桂的性大热而能活血通经,对于寒凝血瘀证可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如冲任虚寒、寒凝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者女性产后瘀血阻滞导致的恶露不尽、腹痛不止的病症,可以用肉桂配伍活血祛瘀的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药物同用。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阻导致的阴疽,可以配伍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等温经通阳、散寒行滞药物同用,如阳和汤。

     

    在补气血的方子当中适当加入一些肉桂,起到“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作用,有利于补虚药发挥“阴生阳长”的效果。

  • 按:补气常用四君子汤为基础,而补血多用四物汤加减,气血双补除了有八珍汤之外,还有归脾汤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药方,有补养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是临床上滋养心脾气血最常用的药方之一。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


    由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木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归脾汤的组成特点及功效】


    1、补气健脾——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2、补血养血——当归、大枣、龙眼肉


    3、宁心安神——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另外用到生姜、木香等,主要能够起到醒脾理气,使补而不滞,为佐使。

     

    【归脾汤主要适用病症】


    1、心脾气血亏虚病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导致的心悸、健忘、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淡脉细弱等。


    2、心神不宁。由于心脾亏虚、气血亏虚不能养心神而导致的失眠、健忘、多梦、易醒,容易受惊、心悸怔忡等症状。


    3、脾不统血。因为脾气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不能固摄血液而导致的皮肤出血、便血、女性月经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病症。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女性月经不调、心律失常、失眠、神经衰弱、贫血等,只要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都比较适合用归脾汤治疗,临床应用广泛。

     

    【我对归脾汤的理解】归脾汤滋养心脾、补养气血,但归根结底是以治疗脾虚为核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藏神主血脉,脾气不足,运化不良,气血的生化不足不能滋养心神,或加上劳倦思虑伤神,加重了气血的损耗,所以会导致中气亏虚、脾胃不足,以及气血不足以及心神不安等证候。


    通过健脾补气、充养气血的方法,来改善中焦脾胃不足,清阳不升,心血亏损而导致了面色萎黄、脉弱症状,或治疗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而导致的出血病症,应用归脾汤是非常适合。

     

    在临床上,有很多药方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炙甘草汤,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这里面很多配方成分和归脾汤里面用到的药物有很大的重叠,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功效互补,大多能够治疗虚损虚劳、心悸不安、失眠等证候,表现为面萎黄或苍白,舌淡而脉细弱的,应用这类药方滋养,大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归脾汤的加减】归脾汤以滋养气血为主,补气补血的功效比较突出,而如果兼有阳虚的,可加入桂枝、附子等药物以加强温阳的作用;如果兼有心阴不足的,可加入麦冬、五味子;如果是治疗脾不统血导致的出血病症,可适当地加入阿胶、仙鹤草等药物;归脾汤相对滋腻,如果兼有脾胃不和运化不良,可加入陈皮、麦芽等药物,以促进脾胃运化。


    这些具体的加减法,能增强归脾汤的临床功效,使其应用更灵活。

  • 凤仙花,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恐怕基本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吧?但是我说起他的花名:指甲花 恐怕贵州人山里人一定不会陌生的吧!没错!今天,黄医师我要讲的就是这个指甲花的养生秘方!

     

     

    花色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或紫色,若将它的花瓣捣碎,能制成色彩缤纷的天然指甲油,很受小女孩的喜爱。所以某些男同胞们还拿这种鲜花来跟女孩表白呢!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家乡贵州,指甲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还是一味很重要的养生草药。

     

    《贵州草药》中记载了它的性味功效:性平,味甘,能清热解毒,祛淤通络。

     

    它的花瓣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捣烂后用来包患处,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若是用指甲花杆50克至150克来煨水洗患处,效力更强。用花瓣来熬水煎服,则可以治疗慢性咽炎和百日咳。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个药还能够治疗女子的难言之病痛经,取指甲花,月季花各等分,熬水服之,能让患者的疼痛顿减。

     

    由于在古代,贵州是蛮荒瘴疬之地,指甲花这种草药这种能解毒镇痛的药物对于贵州山民而言太珍贵,所以他们将指甲花秘制成一种养生食材,使得它既能长期保存,又可方便服用。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这种鲜美食材的制作方法,请大家一定要细看哦,其间有要诀:

     

    在夏天的第二个月,采下整株指甲花洗净,晾干,切成段装坛,装坛容量占坛子的3/ 4。坛子上部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然后在面上撒少量的食用碱,炒焦的小麦,切记不要放盐。

     

     

     

    密闭坛子任其溶解,食用碱的作用是使其加速溶解,小麦的作用是产生香味色泽偏黄。在发酵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多次的冒坛,也即是菜料涌出坛口。要用干净的竹棍使劲搅动使其气体释放回落。经过几次冒坛的过程,逐渐趋于平静。再过一段时间酝酿,就告功成。

     

    待这种食材制作好后,舀一瓢出坛,会闻及一种清新的臭味,这其实是花香太过浓郁的缘故,你大可放心。目前在贵州仅有独山县的老艺人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食材叫“臭酸”,味闻起来虽臭,但是食起来鲜美之极。其食用方法是,舀一小碗臭酸,配一小锅荤菜,豆腐,豆芽,青菜同煮便成。臭酸煮肥肠是独山县的火锅臻品,有开胃祛淤,解毒镇痛的养生效果,品之能让人食欲大开。

  • 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古人说气虚的人,用甘味药来滋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性味甘温而能补益脾胃,有健运脾胃之功,具备冲和之德。所以称之为君子!

     

     

    四君子汤得君子之名,我觉得还有一个的原因。那就是它的用量非常轻。四君子汤四味药的偏性相对都比较平淡中和,其中的茯苓更是淡味,可谓平淡至极的药!药性平淡,用量轻巧,四味药打成粉末,每次只服6g。这种用法体现了清淡、灵巧的君子之风。

     

    四君子汤为啥受医生推崇?

     

    四君子汤之所以被后世医家推崇,就是因为它抓住了脾胃虚弱的根本问题,并且组方简单而巧妙。我们都知道气虚用人参来补气,这就够了。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来讲,这是对证用药。但是古代中医的智慧远超过这种简单的对应。在人体之内,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呢?脾胃。所以在人参的基础上又用了白术来健运脾胃。

     

     

    不止于此,前贤又向前思考了一步,那就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会不会有痰湿内生,于是在人参和白术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味茯苓化痰利湿,以甘草调和诸药。原本一味人参治疗气虚的问题,古中医人在这个基础上,思维向前跳跃了两步,第一步解决气的来源问题,第二步解决了气虚后,内生痰湿如何清理的问题。这样组方的疗效会远超气虚单  用人参的效果。这也是四君子汤简简单单四味药,为什么这么受后世医家推崇的原因。

     

    四君子汤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首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初收录这张方子的时候,它治疗的病症就比较多。比如说脏腑虚弱,这个脏腑主要指的是脾胃;还有胃脘、肚子这些地方胀满不适。因为脾胃功能弱了以后,整个胃肠这块的机能也会变得比较弱,患者吃不进饭也消化不动。所以会出现胃胀、肚子胀等症状。

     

     

    患者还有食欲减退的症状。不但如此,整个肠胃消化和腐熟饮食的能力不够,所以大便是稀的;中焦的气机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患者还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之所以呕吐,因为患者气机逆乱,不往下走,反过来向上冲,则成呕吐。总结一下,四君子主要用来治疗脏腑虚弱、胃胀、腹胀、厌食(不想吃饭)、腹泻、呕吐这些症状。

     

    当然,随着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四君子汤不但可以治疗脾胃气虚,还能够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头痛、眩晕、失眠甚至是发热等一系列症状。

  • 夏天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中医认为,湿气通过脾脏,所以老年人在夏季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它的特点是进食少而不香,进食后腹胀,人懒惰无力,四肢无力。如果继续发展,将出现四肢发冷,大便稀疏,腹部发冷和肿胀。因此,脾气虚的老年人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据医生介绍,漫长的夏季(即阴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是最适合养脾的方法。漫长的夏季的气候特征是潮湿,这与人体的脾脏息息相关。所谓的湿气可以通过脾脏。因此,漫长的夏季是加强滋养和治疗脾脏的重要阶段。

     

    长夏也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好时期。因此,在七月和八月期间,应该多吃一些能健脾的食物。为了健康可以吃更多的肉类食物,也可以吃白术,山药和白扁豆。为了保持脾气,在夏季应多吃些豆类,这可以使脾气健壮并促进湿润。适合夏季使用的豆类包括:绿豆,可以清热除湿,健脾;白扁豆,可以健脾;赤小豆可以健脾,养血,养心。红米豆可以健脾和补血;黑豆可以滋养肝脾。

     

    1、薏米

     

    薏仁是植物薏苡仁的种子,薏米具有利尿利湿、抗癌、镇静镇痛、抑制骨收缩、健脾泄泻、祛麻痹、排脓等功效,还可以美容,还可以治疗扁平疣等疾病。薏米是一种多年生植物,茎直立,叶披针形,其具有了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的朋友。

     

     

    古人视大麦为天然宝藏,用于祭祀。现代人认为薏米是一种有营养的消暑佳品。它既可食又可药用。薏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它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它是一种常见的利尿剂和吸湿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它可以消除皱纹,美白皮肤,治疗褐斑,能使斑点消失并滋润皮肤,它也被用作节食用品。

     

    另外,它对面部痤疮和皮肤粗糙有明显的作用,还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它的提取物可以添加到化妆品中以达到防晒和抗紫外线的作用。大麦本身具有保湿皮肤,美白,保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调节月经和缓解疼痛,当应用于皮肤时,它具有天然的美白效果。它可以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保湿功能,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茯苓

     

    慈禧太后曾用茯苓作为重要的保健和长寿药物。它不仅可以自己常食用,还可以制成饼,并奖赏给大臣们吃。其的味道平淡,温和,具有健脾健胃,补脑健体,利尿利湿,安神,安神的重要功能。它被称为中药八宝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还可以消除一些致病的因素,它是健脾消湿必不可少的中药。

     

    3、木瓜

     

    说到木瓜,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番木瓜。尽管木瓜具有增强脾胃的功效,但皱皮木瓜或者木瓜仍被用作药物。其具有酸味,性温,有很好的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祛湿。对于风湿性肌肉挛缩,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肌肉挛缩,通常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还具有消食作用,可以用于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不仅是补脾健湿的中药,还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香料。砂仁具有辛辣,温和的性质,可回到脾,胃和肾脏的经络,可以缓解湿热和食欲,健脾和减轻腹泻,调节气。它具有消除湿气和健脾的良好效果。在温度上有很好的效果。古人认为它是使脾气恢复健胃的重要药物。因此,通常可以湿气或气滞痛引起的腹胀,以及脾胃的其他疾病,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冷,湿气停滞的人都可以常用。该产品可以温暖胃,减轻呕吐和腹泻,加热脾脏。

     

    能够补脾健湿的中药有很多,上文只是对其中的几例进行了讲解。一些湿气重的湿疹患者应当在日常饮食中禁食辛辣食物和发物的食物,多吃一些健脾趋势的食物。

  • 我们通常会用“君子”来表现一个人的气度,说这人的品质高洁、中正平和。人中有君子,比如战国四君子;花中也有君子,比如梅兰竹菊;而奇妙的是,中医里也有君子,比如参术苓草。而用参术苓草组成的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个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所谓的中医补益剂,通常是以补益中药为主组成的,具有补养人体内气血阴阳的作用,调理各种虚损病病证的方剂,这些都可以被称为补益剂。

     

     

    补益,自然是补足我们体内缺失的那一部分,虚损病证的形成,有先天的精气不足,也有后天的调养失衡,我们常见的虚损病证,包括气虚、阴虚、血虚等,当然也会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的症状,所以在治法上也通常是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但出现病症错杂的时候,也会两者互补。

     

    四君子汤作为补益剂的代表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这四味中药组成,在用法上也主要是调理脾胃虚弱证,有着补气健脾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我们人体内的气机都来源于水谷,水谷进入脾胃,再传入肺腑,全身的五脏六腑都能感受到气机的运行变化,所以肾是先天之本,那么脾胃就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的源泉。

     

    脾胃虚弱,就会影响气血的化生,也就会引发一些病症,比如气短少言,语声低微,同时脾胃还是体内受纳水谷的重要脏器,全身营养的最开始吸收就是在我们的脾胃,脾胃虚弱会影响运化和受纳的职责,出现纳谷减少,健运失常。脉象的虚弱,面色的苍白,这些都有可能是脾胃虚弱所导致。

     

    因此在脾胃虚弱这样的症状的治疗上,应当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了,诸病症也就会得到缓解。有道是,脾胃虚弱百病生,养脾调胃得安康。而古今妙方中,虽然调理脾胃的方剂多如牛毛,但四君子汤仍是调理脾胃虚弱的基础方。

     

     

    四君子汤中以补益中药为主,比如众所周知的人参,是补气的常用药,甘温补气,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所以用白术增强人参补气健脾益胃的效果。脾主湿,脾胃虚弱的话,那么运化自然会无力,这就会引起湿邪内停脾胃,所以选用了有着健脾渗湿的茯苓,让补益中药在补气的同时,避免出现补得太过,引发阻滞的现象。

     

    四君子汤所用的四种中药都是甘温缓和的药材,有着君子一样中和之气,因此它被命名为“四君子汤”。重在补益脾胃的虚弱,同时有着利水渗湿的功效。

     

    四君子汤作为补气之剂的基础方药,自然一些医家会在它原有的基础上,酌量地增加一些其他药材,扩充它原本的功效,比如《医学正传》的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增添了陈皮和半夏,在健脾益气的功效上,有了燥湿化痰的功效,也被用来调理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病症。当然,四君子汤的加减化裁,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 打开中医治疗水肿之门

    我们曾经了解过大青龙汤,它是一剂治疗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表热盛,导致患者高热烦躁的方子;也是一剂治疗人体肌表湿热混杂,导致患者自觉身重的方子。

     

    这个方子由七味药物组成,具体的量是:麻黄六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也就是50~60克),生姜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约为12克)。


    大青龙汤用方的深意是,为热邪或湿邪开辟了两条排出体外的去路:从汗解;或从膀胱,尿解。

     

    汗解,我们可以理解为麻黄+桂枝实现的。促使肌部湿热回流,内泄邪热,最终肃降至膀胱而去,我们可以理解为石膏+杏仁实现的。后来我们也了解一味具有健脾祛湿之力的药物,那就是白术。

     

    白术小剂量时,12克左右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但是一般需要看患者是否胁下有水气,腹中有肠鸣,大便溏或稀。白术大剂量时,也就是60克以上时,则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功效。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理解下面这个治疗风水的经典方剂很有裨益:这个方子叫越婢加术汤。

     

    大青龙汤的一次变身

    我们先看看这剂方子的组成和用法(我简单翻译了一下):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六味药,用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捞出泡沫,再放其他药物,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恶风恶冷厉害,加炮附子一枚。


    我们恍然一看,这个方子和大青龙汤非常相似,其实就是大青龙汤去掉了桂枝,杏仁,加上了白术。去掉了桂枝,发汗解表的力量就减弱了;去掉了杏仁,疏通肺气的力量也减弱了;重用了石膏,白术,同时大枣由十二枚变成了十五枚。

     

    大家知道,石膏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也有收湿的作用,可以引导湿和热从肌表向心下→小肠回流。但是石膏很伤胃气,所以增大石膏量的同时,增加了大枣了用量,用十五枚来守胃,其实你用十六,十七枚也行,和数术毫无关系。我们知道祛除水湿,有两条路,一条是开鬼门,也就是宣肺发汗;一条是洁净府也就是使滞留于人体的水邪,通过小便而出。

     

    大青龙汤的第二个适应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一个湿热并存,两者势力相当的局面,可汗解,可尿解。但是到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湿的成分越来越重,所以治疗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内泄尿解,而不是汗解了。

     

    《金匮要略》是这样描述越婢汤的: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这个时候肢体水肿的程度已经很重了,加之患者本身已经有汗,皮肤腠理是开的,这个时候再发汗祛湿,效果不大了,所以,只能在宣肺的同时,用尿解法。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区别在于一个有白术,一个没有白术,越婢加术汤是加强版的越婢汤。大剂量白术将肌水向心下,小肠,膀胱引导的能力,比石膏的作用强很多,实际上,再加上大剂量的茯苓,效果会更好。

     

    越婢加术汤的二象性

    越婢加术汤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方子,它能治水肿中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阳水,有点恶风,恶寒,肢节酸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浮滑,皮肤尚有紧凑感,身体不那么虚。

     

    治法上呢,就是用麻黄宣散肺气,用石膏来清热收湿,用白术来利水,再用生姜,甘草,大枣来守护胃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今天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农历书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因此芒种也称为“忙种”,提示着收种农忙的到来。

     

     

    在此节气期间,长江中下游一带进入了梅雨(“霉雨”)季节,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日照相对较少,天气闷热,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根据这样的时令与气候特点,芒种时节养生应顺应其变化,要有所避忌,适当调摄。

     

    饮食

    芒种时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勿过咸、过甜。唐代孙思邈提倡此时“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

     

    此时令,可适当食用化湿醒脾、清利湿热、养心护阳、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黄瓜、苦瓜、莲子、藕、豆腐、丝瓜、冬瓜、绿豆、西瓜、甘蔗、梨、乌梅、柠檬、葡萄、草莓、猕猴桃等,以缓解闷热潮湿的气候使人产生萎靡不振、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不适症状。

     

     

    另外天气炎热,且是农忙时节,更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水,少喝冰镇饮料,以养护脾胃的阳气。喝水时,可适当泡一些菊花、荷叶、薄荷等,以提神消暑。

     

    运动

    芒种时节天气虽闷热,但也不宜长时间待在室内,要适当进行身体锻炼,促进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

     

    活动锻炼的时间宜选择清晨或傍晩较凉爽的时侯,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较大、或阴雨绵绵时,应减少户外运动。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如游泳、慢跑、太极、打球、散步等,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作息

    作息有度,宜睡子午觉。子时是指23:00~1:00,午时是指11:00~13:00,子时睡觉,最能养阴,午时睡觉,有利于人体养阳。

     

    因此,晚上睡觉时间再晚不应超过23点;日间午时可适当休息一会儿,午间休息好,可养心护阳,是夏季养生的基本。此外,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适当流通,不可久待空调房,避免人体产热、散热功能失调而引发空调病。

     

    ▼权威审核▼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