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生儿时期 AFP 很高,到 1 岁时降至 10g/L~20g/L,在成人血清中 AFP 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AFP 含量明显升高,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血清 AFP 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高危人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为主,筛查年龄男性≥40 岁,女性≥50 岁开始,宜每隔 6 个月检查一次。
辅助诊断
① 血清 AFP 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血清 AFP≥400μg /L 超过 1 个月,或≥200μg /L 持续 2 个月,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和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后,应高度怀疑肝癌,需做 B 超检查,必要时做 CT/MRI 和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血清 AFP 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 70%左右,尚有约 30%的肝癌患者 AFP 检测阴性。因此,不能仅靠 AFP 来诊断肝癌。
② 血清 AFP 升高也可见于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如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
③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AFP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多在 20~200g/L 之间,一般在 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
④ 妇女妊娠 3 个月后血清 AFP 可见升高,主要来源于胎儿。孕妇血清中 AFP 异常升高,可见于胎儿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AFP 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异常升高。孕妇血清中 AFP 异常降低,提示胎儿有 Down's 综合征的风险。因此,孕妇血清和羊水中 AFP 浓度监测可用于胎儿神经管缺损和 Down's 综合征的产前辅助诊断。
预后评估
血清 AFP 是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高浓度的血清 AFP,提示预后不良。
疗效和复发监测
① 血清 AFP 测定有助于监测肝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肝癌手术后,血清 AFP 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表示手术有效;若血清 AFP 仅有部分下降,表示手术不彻底或已有转移病灶。
一种结构复杂的酸性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成人癌组织以及胎儿的胃肠管组织中,是一种较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筛查
血清 CEA 一般不用于无症状人群的肿瘤筛查。
辅助诊断
① 血清 CEA 是一种较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临床上可用于结肠癌、直肠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胰腺癌、胃癌、转移性肝癌等常见肿瘤的辅助诊断。其他恶性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胆管癌、泌尿系恶性肿瘤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② 妊娠、结肠炎、结肠息肉、肠道憩室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良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血清 CEA 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预后评估
血清 CEA 水平是判断肿瘤预后的因素之一,血清 CEA 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疗效和复发监测
① 治疗前有 CEA 升高者,若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等有效,血清 CEA 浓度下降到参考区间内;若治疗后血清 CEA 仅有部分下降或不下降,表示治疗效果不佳。
NSE 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糖酵解代谢过程。肿瘤组织糖酵解作用加强,细胞增殖周期加快,细胞内的 NSE 释放进入血液增多。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的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SCLC ),血清 NSE 升高。
筛查
血清 NSE 一般不用于肺癌的筛查。
辅助诊断
① 血清 NSE 是小细胞肺癌(SCLC)首选标志物之一。小细胞肺癌患者 NSE 水平明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并可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
② 血清 NSE 也是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患者明显升高,而肾母细胞瘤(Wilms 瘤)患者较少升高。因此,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与 Wilms 瘤的鉴别诊断。
③ 血清 NSE 升高还常见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胰岛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④ 血清 NSE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肺部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也可见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一种检测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低。
筛查
血清 SCC 一般不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筛查。
辅助诊断
① 血清 SCC 是一个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在宫颈鳞状细胞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会有升高,其浓度随病情的加重而增高。
② 血清 SCC 在其他恶性肿瘤,如头颈部上皮细胞癌、食管癌、鼻咽癌、皮肤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③ 血清 SCC 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肺炎、肺结核、银屑病、湿疹、肾功能衰竭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
预后评估
一般认为血清 SCC 升高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并不推荐 SCC 常规应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
疗效和复发监测
① 血清 SCC 升高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但目前并不作为常规应用。
② 血清 SCC 浓度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肿瘤复发和进展等相关,因此可用于宫颈癌的疗效评估、随访和复发监测。
③ 血清 SCC 对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网友问我,王医生,我现在每天胃里都不舒服,上网查了查就开始担心了,怕是胃癌。然后去做了个胃镜医生说是萎缩性胃炎,也开了药,但是还是不放心,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预测是不是胃癌呢?我说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正常是没有或者含量很少的,而在恶性肿瘤时,因为肿瘤代谢,变异,坏死等原因,导致生成了肿瘤标志物,此时在患者的血液、组织或者排泄物中就能找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找到了超过一定数值的肿瘤标志物,就基本代表确诊为癌症,胃癌有其特有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其实非常多,但是要想成为公认的对诊断有帮助的肿瘤标志物需要有一定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也就是说需要很早地,很灵敏地预测出癌症(灵敏性),而且其他疾病并不会大量出现该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胃癌最常用的有CEA、CA19-9、CA72-4。
1、CEA:胃癌时该肿瘤标志物比胃镜可以更早2个月发现,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但是CEA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仅为10.6%~57.6%,反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时CEA更容易升高,似乎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2、CA19-9:CA19-9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 8.7%~50%,比CEA要高,但由于胰腺炎、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等患者 CA19-9水平也会异常升高,因此,似乎也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3、CA72-4:CA72-4灵敏度为 18.6%~58% ,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胃癌灵敏度最高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也大于90%,但是,似乎这个灵敏度也不足以说是个最好的指标。
4、如果将上述3个指标都一起做了,灵敏度可达 88.9% 、特异度可达90.4%。因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比较以上某个指标哪个更好,而是联合CEA、CA19-9、CA72-4一起检测胃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公认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成为预防胃癌的首选策略。也就是说,对于有症状的胃病,尽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根治是有效防止胃癌的措施。办法如下:
阿莫西林:每日2次(餐后);
克拉霉素:每日2次(餐后);
胶体铋:每日2次(餐前);
质子泵抑制剂:每日2次(餐前);
如果青霉素过敏,阿莫西林改为左氧氟沙星(餐后);
以上4种药物联合应用,共服用10-14天,因厂家不同剂量不同,按说明书服用。
肿瘤标志物可以比胃镜还早期发现胃癌,因此建议体检时加上肿瘤标志物;
体检筛查胃癌的肿瘤标志物,建议联合检查CEA、CA19-9、CA72-4;
同时也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肿瘤标志物 CA72-4、CA19-9、CEA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筛查诊断就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
CA72-4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u/mL,异常升高在各种消化道肿瘤、卵巢癌均可产生。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以>6U/mL为临界值。良性胃病仅<1%者升高,而胃癌升高者比例可高达400%。
CA72-4,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相对较高,CA72-4检测值的高低与胃癌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有肿瘤细胞残存,是否有转移有重要相关性。
CA19-9在大多数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表达,与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检测阳性率可达56%。
在判断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方面,CA19-9是比CEA更为敏感的指标。同时CA19-9值的高低,与肿瘤大小、转移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液中CA19-9值,明显升高时,提示胃癌患者可能生存时间缩短,治疗效果不好。
CEA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含量比较低。在胃癌、肺癌、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清CEA水平往往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CEA在胃肠肿瘤中的阳性检测表达率达到50% ~80%。持续的CEA升高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好。
a.有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诊断。
b.有利于观察胃癌手术或化疗后的效果。
c. 有利于监测胃癌是否复发,作为胃癌患者复发的监测指标。
近几年来,对于 CA199、CEA、CA724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已经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同时检测这3项,比单独检测一项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这对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1]宋杰,陈凤格,赵伟,赵冬.胃癌的发病率现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09):704-707.
[2]杨莉,李晓南,杨晓雪.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04):387-391.
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
肝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很强,加上目前尚无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包括范围广的肝功能检测方法,因而即使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肝脏病变,特别是在肝脏损害早期,许多患者肝功能试验结果正常,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出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
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值范围各医院存在一定的差异)。
谷丙转氨酶又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肝、心、脑、肾、肠等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 1000~3000 倍,只要有 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 1 倍,因此谷丙转氨酶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轻度的升高(<80U/L)考虑生理性原因,包括饮酒、睡眠不好、熬夜、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疾病原因,包括感冒发烧、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心肌炎、脑血管病等。
中到重度的升高(>80U/L 甚至数倍、数十倍升高)需要考虑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的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谷草转氨酶又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肝病时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 1 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正常参考值范围 0-40U/L。
临床意义:
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胆疾病方面与谷丙转氨酶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谷丙转氨酶,如果谷草转氨酶值高于谷丙转氨酶,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故除了肝胆系统疾病外,谷草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炎、肾炎、肌炎等。
谷氨酰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肝脏、肾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谷氨酰转移酶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它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及损害方面作用不及谷丙转氨酶,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对肝脏内排泄障碍、肝外梗阻、肝硬化的诊断和观察酒精肝损害的过程等。
正常参考值范围 0-50U/L。
临床意义:
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都会引起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急性乙肝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 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GGT 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 GGT 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等均可升高。
其他引起 GGT 升高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前列腺癌等。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临床上测定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 ALP 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 50~135U/L;男性 45~125U/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 1~2 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
(1)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2)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是指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出现黄疸。
正常参考值范围:
总胆红素(TBIL)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0-6.8 μmol/L
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抽血后溶血等。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与胆固醇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关系密切。人体的总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经过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次级胆汁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反流入血,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可敏感地反映肝脏功能。
正常参考值范围 0-10μmol/L
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 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总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白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肝脏每天约合成 12g 一 20g 的白蛋白;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总蛋白在机体中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 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和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血清总蛋白不仅可用于机体营养状态的监测,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总蛋白 60-80g/L,白蛋白 40-55g/L,球蛋白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为 1.5-2.5: 1。
临床意义:
(1)白蛋白
增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高热、休克);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过多等。
降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不良、急性大失血、严重烫伤、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胸腹水、肾病、孕后期,白蛋白低于 20g/L 时,常可见水肿,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血中几乎无白蛋白,但不发生水肿)等。
(2)球蛋白
增高:主要是体内的某些疾病,引起免疫功能的增强,如慢性炎症和感染、慢性肝病、M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降低: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服用免疫抑制剂,一些肝病(肝炎、肝硬化)等。
前白蛋白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 1.9 天。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正常值参考范围 280-360mg/L。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肝功能检查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有所收获。
肺癌是著名的“无声杀手”,它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所以,肺癌防治的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这种方法能检“揪”出非常微小的肺部结节。然而,我们都知道,CT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也可能反过来增加我们患上癌症的几率。相较而言,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也有助于肺癌的早期筛查,那就是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我们一般会看哪些指标呢?对于肺癌来说,就是特有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是恶性肿瘤特有的标志[1]。它可以由恶性肿瘤自己分泌或者脱落,也可能来源于机体的“对抗”反应。肿瘤标志物还会进入组织液和血液,我们就可以通过常规的抽血对它进行检测,进而“佐证”恶性肿瘤的存在与否。那么,肺癌究竟有哪些肿瘤标志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酶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顾名思义,是神经细胞所特有的一类酸性蛋白酶。正常情况下,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清内的含量极低。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最“凶险”的当属小细胞癌,它就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会大大提升血清中NSE的浓度。所以,NSE就是小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如果在血清中的浓度过高,往往提示着癌症的发生[2]。
2. 癌胚类
主要有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两大类。它们一度存在于人体的胚胎中,其后则会在人体内消失。当肺癌“来袭”时,它们才会重新出现在血清中。不过,这两类标志物的特异性比较低,不但会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在其他癌症,如消化道癌症中也会出现[2]。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还要联合检查其他肿瘤标志物,以便进一步的诊断。
3. 蛋白类
包括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2]。它们在正常人的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却在肿瘤细胞内被大量合成,随后释放到血液中。其中,两种糖链抗原被很多种恶性肿瘤所“偏爱”,因而特异性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诊断[3]。而SCC-Ag和Cyfra21-1的特异性比较好,主要来源于肺癌细胞,特别是非小细胞癌,临床上常用它们来进行肺癌的诊断和分型[4-5]。
及早发现肺癌确实能救命!肿瘤标志物检查来帮你!抽血化验做检查,简便快速还准确!NSE、AFP、CEA、CA12-5、CA15-3、SCC-Ag、Cyfra21-1……化验单上的这些指标,你会读了吗?
骨架是人体的支架,形成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尽管骨骼在人体中占有重要部分,在每张X光片上几乎都能看到骨头,但由于骨癌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仍须引起大家的注意。
肥胖和肌肉减少是癌症的常见症状,而骨癌的另一个征兆是体重下降。人类经验会产生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物质,它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联合产生的,能够抵抗癌症。除了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外,细胞因子的产生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和营养不良。原发的骨癌并不常见,儿童和年轻人比老年人患骨癌的风险更大。骨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骨痛是常见症状。假如有持续性骨痛,一定要去看医生,很可能是骨癌。
骨肿瘤病人在夜间会有骨质和关节的疼痛或肿胀,但不一定与活动有关;骨癌早期症状中的骨痛开始间歇性,然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或者仅在压力下才会有疼痛。后期疼痛加剧,影响工作休息。
它是骨癌早期症状的首要表现。早些时候的骨癌会在骨骼表面形成一个硬块,它可能疼痛,也可能没有疼痛。所以,不要看着没有疼痛的肿块是什么样子。
骨肿瘤的发生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防范。用x光等射线治疗其他疾病,也会损伤骨骼,埋下骨癌隐患。此外,镭、锶等放射性物质也可能增加骨癌的危险性,这是导致骨癌的一个原因。
生命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创伤的侵袭,如果损伤了骨骼,那么就有可能形成骨癌的风险。专家指出,骨癌的起因是意外伤害。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造成一些意外伤害,损伤骨骼,增加患骨癌的风险。
遗传性因素在骨癌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的诱发作用。但那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家族骨癌患者不一定会导致下一代骨癌,但风险相对较高。这类骨癌的病因很多。
据专家分析,国外骨癌的病因很多,如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体内酸性物质沉积、个人生活习惯不佳等,均可导致骨癌。因此说,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很重要。这种精神状态对骨癌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更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预防骨癌。
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局部薄弱,所以形成永久性的异常扩张。创伤性动脉瘤是创伤所导致的动脉瘤,它的瘤壁不是完整的动脉壁,仅仅为动脉内膜或者由周围纤维的组织构成,因此又称为假性动脉瘤。在四肢的动脉瘤中,创伤性动脉瘤较为多见,常见于四肢的各动脉。
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局部薄弱,所以形成永久性的异常扩张。创伤性动脉瘤是创伤所导致的动脉瘤,它的瘤壁不是完整的动脉壁,仅仅为动脉内膜或者由周围纤维的组织构成,因此又称为假性动脉瘤。在四肢的动脉瘤中,创伤性动脉瘤较为多见,常见于四肢的各动脉。
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患者有明确的创伤史,伤后在局部出现搏动性的肿块,常伴随有胀痛或者跳痛,如果涉及到附近的神经,则会有麻木及放射痛的感觉。并发感染的话,则为持续性的剧痛。肢体远端可能会出现缺血的症状。局部的检查,沿动脉的行径可以见到局部的隆起,膨胀性的肿块,表面会有收缩期的震颤与杂音。压迫阻断肿块近侧的动脉主干产生血流,肿块可能缩小,搏动、震颤及杂音都减轻或者消失。远侧的肢体缺血时候,皮肤变得苍白,肌肉出现萎缩,甚至趾端出现溃疡或者坏死,远侧的动脉搏动变得减弱或者消失。
创伤性动脉瘤的治疗:治疗创伤性动脉瘤唯一的有效措施是外科手术。对于手术的时机,创伤性动脉瘤破裂而影响肢体存活者,应采用紧急的手术;动脉瘤迅速增大有破裂倾向的话,应尽早的手术;一般在受伤后一到两个月,伤口已经愈合完全,局部与邻近组织的炎症水肿消退后,即可以手术。由于血管移植发展,不必等待,侧支循环充分的形成后才可以手术。手术的方法是: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有无合并感染、局部解剖条件、及侧支循环情况等决定。
以上内容就是对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对它都有了自己的了解了,这些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的帮助,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创伤性动脉瘤这种疾病的话,可以参考以上的内容,或是咨询专业的医生,从而及早并有效的进行治疗。
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分类多样,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了解肿瘤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肿瘤在早期往往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肿块、疼痛、出血等。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了解肿瘤的局部和全身症状,有助于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肿瘤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器官的异常变化。例如,胃癌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肝癌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痛、黄疸、乏力等症状。全身症状则可能包括发热、消瘦、食欲不振等,甚至可能引发贫血、水肿等并发症。
除了症状观察,肿瘤的诊断还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直观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针对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适用于早期肿瘤;放疗和化疗则适用于晚期肿瘤或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此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涌现,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预防肿瘤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都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同时,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变化,也是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途径。
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通过网络预约了一位来自***的医生,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后,首先提醒我要完整查看我的病例,然后才开始诊疗。这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严谨。
在询问我的具体情况时,医生非常耐心地倾听我的主诉,并给予我支持和建议。当我提到我的肿瘤血检指标偏高时,医生没有急于给出治疗方案,而是先让我提供了近期的化验检查报告,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我的病情。
当我询问自己是否正在接受靶向治疗时,医生耐心地解释说,我的基因检测结果虽然有靶点,但属于一种罕见的耐药突变,常规的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医生还建议我咨询当地医院是否有相关的临床试验,可以用到这种靶向药物。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关注我的每一个细节,并给予关心。这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虽然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有些焦虑,但医生的专业和真诚让我感到安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会战胜病魔。
近年来,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为了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癌症检测方法。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癌症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
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在十亿个健康血细胞中准确检测到单个“离群”的癌细胞。波士顿研究组将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推广这一新的癌症诊断方法。美国四所大规模的癌症中心将从今年开始试用这一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方法。一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心主任哈伯表示,这种检测方法类似于液态的切片检查,可以避免传统的切片检查带来的疼痛,同时比定期的成像扫描更方便医生监控患者状况。
目前,许多患者通过针刺切片来确认细胞是否出现癌变,但这种方法无法提供足够的样本来确认肿瘤的基因类型和生长途径。通常,医生会让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或放射线治疗,等待两个月后进行断层扫描,看肿瘤是否缩小。然而,有些患者可能等不及医生确定下一个治疗方案。
哈伯解释说,如果能够迅速确定药物是否有效,就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可以尝试其他治疗方法。研究组使用布满7万8000个细点的微型晶片进行检测,这些细点上的抗体可以与癌细胞结合,当血液流过晶片时,癌细胞就会粘附在细点上。哈佛大学生物工程师托纳表示,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在十亿个以上的细胞中检测到一个单一的癌细胞。
癌症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位居全球第一。PET/CT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工具,在疾病发现、鉴别和治疗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GE医疗推出了全新一代数字PET/CT产品——Discovery MI。这款产品采用了第三代全息数字探测器和Ultra-TOF技术,实现了3分钟全身扫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影像平台。
Discovery MI的突破性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全息数字化探测器
Discovery MI采用SiPM探测器,结合CR全息技术,实现了全信号采集,提高了灵敏度,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毫米级微小病灶。
2. Ultra-TOF超级迭代技术
Ultra-TOF技术通过25次迭代计算和噪声控制,实现了图像信噪比和SUV值的双重提升,为临床提供了更精准的定量诊断信息。
Discovery MI的推出,将为我国肿瘤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助力我国癌症防治事业的发展。
我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总是忽视自己的身体。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在短短的一个月零十天内,体重下降了7-8斤。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工作忙碌导致的。但是当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的脸颊凹陷,眼窝深陷,整个人看起来憔悴不堪。于是,我决定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
在我去年12月底的体检中,除了血脂高一点外,其他指标都正常。肿瘤筛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然而,消瘦的原因很多,包括内科疾病和肿瘤等。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这些专业术语感到很陌生和恐惧。于是我选择了在线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专业的建议和安慰。
我联系了一位医生,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他非常耐心地解释了消瘦的可能原因,并建议我先去内科排除一些常见的疾病。虽然我已经做过肿瘤筛查,但他还是建议我再做一次,特别是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同时,他也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了肝肾功能、甲状腺、腹部超声、血脂、血糖和肿瘤筛查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除了血脂仍然偏高外,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医生告诉我,肿瘤筛查的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肿瘤的可能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来判断。同时,他也强调了内科疾病的重要性,建议我去内科就诊,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在等待内科就诊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我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是不是因为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和实体医院的检查,我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忙碌而忽视自己的身体。任何不寻常的症状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同时,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也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就诊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细小钙化点,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医学影像学中,细小钙化点往往被视为癌症的重要信号。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细小钙化点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
细小钙化点并非仅存在于乳房部位,它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多个器官中,如肺、肝脏、骨骼等。当这些器官发生病变时,如炎症、肿瘤等,往往会形成细小钙化点。
那么,细小钙化点是否意味着癌症呢?答案并非绝对。在临床上,细小钙化点可以是良性病变的表现,如炎症、纤维化等,也可以是癌症的早期征兆。因此,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准确判断。
乳腺钙化点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据统计,约65%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乳腺钙化点,其中70%为恶性钙化点。因此,当发现乳腺钙化点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除了乳腺,肺部钙化点也是肺癌的常见表现。肺结节、肺泡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肺部钙化点。因此,对于肺部钙化点,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在治疗方面,针对细小钙化点所对应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良性病变,如炎症、纤维化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癌症,则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总之,细小钙化点并非癌症的同义词,但它确实是癌症的重要信号之一。了解细小钙化点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疾病。
我妈妈的卵巢囊肿问题已经困扰我们一家好几年了。起初,医生告诉我们不用太担心,只需要定期复查就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开始逐渐增大,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我的妈妈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她不想做手术,担心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查找相关信息,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了解到,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尤其是在更年期女性中。虽然大多数卵巢囊肿都是良性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囊肿可能会恶化成癌症。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详细询问了妈妈的病史和症状,并查看了之前的检查报告。他们建议我们再次进行肿瘤指标检测和盆腔MRI增强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囊肿的性质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我和妈妈都感到非常焦虑。我们担心如果囊肿是恶性的,手术可能会对妈妈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担心如果不进行手术,囊肿可能会继续增长,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最终,检查结果显示,妈妈的肿瘤指标正常,囊肿也没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医生建议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手术,但需要继续密切关注囊肿的变化,并定期进行复查。我们松了一口气,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和治疗。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盲目听信网络上的信息或是亲友的建议。只有通过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指导,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还记得那天,手里攥着B超报告,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从3月份开始,我的月经就变得异常,时间长、量大,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雨。去了一家妇幼保健院,医生说我有息肉,开了一个月的达英。然而,到了7月,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我换了医院,做了第二次B超,结果显示我的子宫内膜厚度达到了23mm。医生给我开了10天的达芙通,但在服用过程中,我开始大量流血,掉下了许多血块。复查后,B超显示我有多囊和小囊结构,宫腔镜检查最终确诊我患有子宫内膜癌1期。尽管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指标正常,但我仍然感到恐惧和无助。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我的病情相对较轻,属于FIGO 1级。但是,医生还是建议我定期复查,尤其是在孕前。由于我有生育需求,医生建议我尽快怀孕,并在孕前每3个月复查一次。对于我的担忧,医生解释说基因遗传的可能性与怀孕时间无关。至于治疗方案,医生表示不需要化疗,只需要用药治疗即可。虽然我仍然感到害怕,但医生的专业解答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标志物检测已成为肿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分泌或产生的具有肿瘤特异性的物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标志物的概念、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可以存在于血液、尿液、组织等体液中。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采用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等。这些方法可以检测血液、尿液、组织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依据。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1. 早期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可用于早期筛查,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对于有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
2. 病情监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可用于监测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是否得到控制。
3. 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用于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四、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局限性
肿瘤标志物检测并非完美,其局限性包括:
1. 特异性不高:部分良性肿瘤和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
2. 敏感性不高:某些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肿瘤阶段可能难以检测到。
3. 联合检测: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通常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
五、总结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概念、检测方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人体众多部位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学会自检,及时发现癌症踪影,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皮肤自检
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定期检查皮肤,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皮肤上的斑点、痣等是否发生变化,如增大、变色、瘙痒、出血等。
2. 注意皮肤上是否有新的红斑或肿块。
3. 检查指甲和脚趾甲下是否有异常。
二、头部自检
头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头部癌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以下是一些头部自检的方法:
1. 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是否有肿块或异常。
2. 检查头皮是否有瘙痒、红肿或脱屑。
3. 观察眼睛是否有异常,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
4. 检查鼻腔是否有出血、分泌物增多等。
三、口腔自检
口腔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是一些口腔自检的方法:
1. 观察口腔黏膜是否有溃疡、红斑或肿块。
2. 检查牙齿是否有松动、疼痛或牙龈出血。
3. 观察舌头是否有异常,如疼痛、麻木、溃疡等。
四、乳房自检
女性应定期进行乳房自检,以便及时发现乳腺癌。
1. 观察乳房是否对称,是否有肿块或凹陷。
2. 检查乳头是否有溢液、变形或皮肤异常。
3. 观察腋下是否有淋巴结肿大。
五、腹部自检
腹部癌变可能导致腹部疼痛、肿块等症状。以下是一些腹部自检的方法:
1. 观察腹部是否有肿块或异常。
2. 检查腹部是否有疼痛、肿胀或便秘等症状。
六、生殖器官自检
生殖器官癌变可能导致疼痛、出血等症状。以下是一些生殖器官自检的方法:
1. 检查外阴是否有异常。
2. 观察阴道是否有出血、分泌物增多等。
3. 检查睾丸是否有肿块或疼痛。
七、分泌物自检
观察痰、尿、大便等分泌物是否有异常,如颜色、气味、形状等。
八、定期体检
除了自检,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手段。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癌症的早期迹象,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