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药煎煮

中药煎煮
发表人:曾沣
煎煮前的准备工作
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不能使用铜锅、铁锅等金属容器。
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例如,铁锅在煎煮山楂、五倍子等中药时,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
 
煎药前是否需要浸泡?
需要!必须的。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宜用凉水浸泡。
质地坚硬黏稠、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宜用温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
 
 
煎煮中的注意点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浸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佳。只要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即可,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药物本身吸水量较大,加水量就要多一些。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1、一般药物
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
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
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
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
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
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
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
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包 煎」
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颗粒小、富有黏液质,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可以另煎取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例如鲜生地、鲜姜、鲜白茅根等,需遵医嘱,榨汁后,兑入汤剂中服用。
 
 
煎煮后服药的注意点
煎煮后如何服用?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 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 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 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注意事项
 
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忌暴饮暴食;
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海鲜和刺激性食物;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服用时间,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寒滞经络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寒滞经络证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临床常用到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颗粒剂还是熬的中药汤剂,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喝温热的,尽量不要喝凉的。

    中药汤剂加热可以采用水浴加热法,或倒在砂锅里用炉火加热。但要注意的是,中药最好不使用微波炉加热。

    在临床上一些患者使用微波炉加热中药,结果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使疾病治疗阶段停滞不前。

    中药为何不能用微波炉加热?

    这其中的原理包含了中药学、分子物理学、微波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原因如下:

    • 1、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是通过微波作用于食物,使食物内部分子产生震动而产热。利用微波炉加热中药的同时,药物分子震动产热的过程中,药物分子也会发生破坏变质,容易失去原有的药物功效;
    • 2、不同药物对微波加热功率敏感性不同,这一点与药物本身的结构组成特性相关。药汤是多种药物的混合溶液,不适宜一同加热;
    • 3、相比于传统加热方法,微波炉加热中药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但其不良反应是否明显可能与个人体质有较大关联。有研究报道发现,某患者服用微波炉加热的冷冻中药汤剂后引起呕吐,而使用砂锅对同样的冷冻中药汤剂加热后服用并未出现呕吐症状。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服药治疗中最好不要使用微波炉给中药汤剂加热,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 周大妈患了肾炎,在医院里输了半个月的吊瓶好多了,出院了。回来后找到我,让我用中医给她调理。通过她的化验单可以看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必要再吃中药了,建议她可以试试“玉米须汤”来保健,清热利尿消炎很好用。她觉得这法子太简单,但是对于她的病情是有益的。

     

     

    玉米须

     

    玉米须是很廉价的药品,一般不为人们所珍惜,只是在中医师的眼里它是个宝。玉米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很浪费,我们应该把玉米须摘下来,洗浄,煮水喝,是一家人清热消暑的保健茶。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它还能利水、消肿。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脚、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还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于防治肾炎,适当喝点玉米须茶是很有益的。

     

     

    玉米须汤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须50克。干品100克。

     

    制作方法:将玉米须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取汁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利湿,对湿热肾阳有益。

     

    另外,再介绍几个玉米须用于防治肾炎的食疗方法:

     

    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克,黄精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可以除湿利尿,消水肿。

     

    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各包)9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毎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清热、利尿、消炎,缓解症状有益。

     

    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清热、利尿、消炎、止血,可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玉米须不是废物,应该了解它的功效,为我们所用,尤其是要防治湿热病、下焦湿热病、肾脏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选择玉米须来保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 我们通常判定上半身最关键的部位在于肩颈,而下半身则是骨盆定江山,从人体结构来看,骨盆处于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好比是人体的一根“平衡木”。所以一旦盆骨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像多米诺骨牌倾倒一样,引起连锁反应,例如高低肩、长短腿、脊柱侧弯等等,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手麻、颈肩腰腿疼等等症状。如果说自己在家按摩,怕手法不当,适得其反,吃药又怕吃“苦”,那不如就来看看今天我们要说的熥药方吧。

     

     

    熥药方是宫廷正骨派的一大特色,自清朝时起就开始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发展,形成了适合不同部位疾病使用的特色熥药,而颈肩和腰腿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个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

     

    1、颈椎熥药方

     

    葛根30克,桑枝20克,红花15克,当归20克,牛膝20克,川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川芎20克,桂枝20克,大青盐100克,片姜黄20克,海桐皮20克。头晕、头痛为主的,热敷时往上,敷在风池穴周围;颈部疼痛,伴有上肢发麻的,热敷时往下,以颈椎下段为主;也可用于肩膀、手臂的敷用。

     

    2、腰椎熥药方

     

    骨碎补2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20克,牛膝20克,桑寄生30克,川断20克,海桐皮20克,红花15克,鸡血藤30克,羌活20克,独活2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木瓜15克。此方具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敷用时,以腰带处和腰椎的交点为主。

     

    3、独家熥药-四子散

     

    紫苏子60克,莱菔子60克,白芥子60克,吴茱萸60克,紫苏子可以降气除寒,白芥子和莱菔子有利气的作用,吴茱萸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的功效。

     

    以上的药材都经过粗加工粉碎做成糙末,将药一齐倒进一个大点的容器中,加入度数高些的白酒(对酒精过敏者可不加)、大青盐(可用食盐代替),拌匀后静置一会,让酒被药材充分吸收,达到提升药力的作用。装入大小合适的两个布袋中,袋口缝合,制成药包,上锅蒸制,开锅后再蒸5分钟即可。蒸时不要加锅盖,用一条毛巾替代,这样水蒸气可以散发而不至于打湿药包,只热不烫。蒸好后,取出一个热敷于患处5分钟后重新放回锅中加热,再换另一个药包继续热敷,如此反复交替热敷一小时即可。中医对热敷讲究:一通皮,二通肉,三通血脉,四通筋骨,五六七八直通病处,所以药包起码要换10次效果为佳。

     

     

    当然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1. 每天热敷一次的话,药包大约可反复使用5天,用完的药包不要直接扔掉,可以把药倒出来加水煮开泡脚,同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
    2. 因为药包需要不停更换加热,建议可以使用电磁炉配合蒸锅加热,这样不受空间限制更方便。
    3. 皮肤有外伤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建议使用此法。

     

    熥药,舒服又治病,自古传承,是个不错的选择。

  • 凤仙花,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恐怕基本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吧?但是我说起他的花名:指甲花 恐怕贵州人山里人一定不会陌生的吧!没错!今天,黄医师我要讲的就是这个指甲花的养生秘方!

     

     

    花色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或紫色,若将它的花瓣捣碎,能制成色彩缤纷的天然指甲油,很受小女孩的喜爱。所以某些男同胞们还拿这种鲜花来跟女孩表白呢!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家乡贵州,指甲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还是一味很重要的养生草药。

     

    《贵州草药》中记载了它的性味功效:性平,味甘,能清热解毒,祛淤通络。

     

    它的花瓣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捣烂后用来包患处,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若是用指甲花杆50克至150克来煨水洗患处,效力更强。用花瓣来熬水煎服,则可以治疗慢性咽炎和百日咳。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个药还能够治疗女子的难言之病痛经,取指甲花,月季花各等分,熬水服之,能让患者的疼痛顿减。

     

    由于在古代,贵州是蛮荒瘴疬之地,指甲花这种草药这种能解毒镇痛的药物对于贵州山民而言太珍贵,所以他们将指甲花秘制成一种养生食材,使得它既能长期保存,又可方便服用。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这种鲜美食材的制作方法,请大家一定要细看哦,其间有要诀:

     

    在夏天的第二个月,采下整株指甲花洗净,晾干,切成段装坛,装坛容量占坛子的3/ 4。坛子上部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然后在面上撒少量的食用碱,炒焦的小麦,切记不要放盐。

     

     

     

    密闭坛子任其溶解,食用碱的作用是使其加速溶解,小麦的作用是产生香味色泽偏黄。在发酵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多次的冒坛,也即是菜料涌出坛口。要用干净的竹棍使劲搅动使其气体释放回落。经过几次冒坛的过程,逐渐趋于平静。再过一段时间酝酿,就告功成。

     

    待这种食材制作好后,舀一瓢出坛,会闻及一种清新的臭味,这其实是花香太过浓郁的缘故,你大可放心。目前在贵州仅有独山县的老艺人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食材叫“臭酸”,味闻起来虽臭,但是食起来鲜美之极。其食用方法是,舀一小碗臭酸,配一小锅荤菜,豆腐,豆芽,青菜同煮便成。臭酸煮肥肠是独山县的火锅臻品,有开胃祛淤,解毒镇痛的养生效果,品之能让人食欲大开。

  • 写在前面的话


    每个中医师的用药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个人特别喜欢用生姜这味药。这味药是经方中用途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伤寒论》中出现39次,在《金匮要略》中入方51次。若中药世界也有“世界杯”,那么生姜就相当于球场上的“自由人”,能够根据场上形势,灵活变换自己的位置与职责。

     

    当风寒感冒来袭,生姜能够辛散温通,祛风解表;当患者出现脾胃虚寒时,生姜则能鼓舞胃气,温中散寒;当患者罹患寒痰咳嗽时,生姜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此外,生姜还能解鱼蟹毒及半夏,天南星的毒性。

     

    也就是说,生姜就如同“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一般,活动范围覆盖全场,既可以作用于胃,心下,促进胃气的生成,鼓舞胃气;又可以将胃气全方位的输出,温养肉,骨,筋,皮,肌。

     

    在人身体最危险的时候,胃与五脏即将中断联系时,可以用大剂量生姜使胃气供给到五脏。但是,有朋友会问,如果不想让胃气四处发散,就想让它收敛一点,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中场选手,效果局限于局部,可以吗?当然可以,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奇妙的煎煮方法。

     

     

    去滓再煎法

     

    在《伤寒论》中有七个处方煎煮法清楚标明去渣再煎。它们是:重用生姜或干姜三两~五两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汤。

     

    重用柴胡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并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通过去滓再煎,生姜(干姜),柴胡,桂枝这四种药物的挥发油(也称为精油)消失殆尽,其功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桂枝: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通过去滓再煎,桂枝发汗解肌的功效被减弱了,主要作用于胸腔与腹腔之间。

     

    生姜(干姜):生姜,干姜在中药中都属于比较广谱的药物,作用广泛。但通过去滓再煎,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它们的药性被集中于心下,胃脘。将胃气全方位的输出的能力被减弱了,而鼓舞胃气的能力则被增强了。

     

    柴胡:柴胡有两种主要的功效:


    一、是直达腠理,透表泻热,具有发汗的作用。

     

    二、是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在第一个作用中,柴胡的作用部位是:皮肤腠理,此时不再煎,代表方剂是柴葛解肌汤。在第二个作用中,柴胡的作用部位是:胸胁,此时再煎,代表方剂是大、小柴胡汤。

     

     

    具体实践:

     

    既然是以“生姜”点题,那么就继续用“生姜”结尾吧。在“旋覆代赭汤”中生姜用到了五两,五两是多少?按照汉代一两为15.625克换算,就是70多克。


    这个方子,是治疗心下痞硬,同时呃逆不已的方子。其病机主要是胃气虚弱,胃饮内生,守胃功能失调,浑浊之气被胃饮所阻不能下达于小肠,被人体向下棑出,于是只能向上,形成打嗝。在2000毫升水中,纳入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甘草,半夏,大枣等药物。

     

    煮到1200毫升时,把所有的药物渣滓捞出来。去滓,再煎,煎到只剩60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每次200毫升。这个方子的煎煮方法就是去滓再煎法。

     

    当然现在我比较喜欢开中药配方颗粒,一般来说,如果我需要药力作用于里,我会让患者多放些水,将颗粒泡好后,再小火煮几分钟。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中草药汤剂是目前中医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但是门诊中很多家长咨询如何煎制中药,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喂药困难,所以今天的话题是:小儿汤药的煎服。

     

     

    材料要求

     

    锅:

    煎药时最好用材质安全、受热均匀的砂锅、陶锅及搪瓷锅,不建议使用铁锅、铜锅及铝锅;也不建议使用带油垢的锅,煎药锅最好与烹煮食物的锅分开使用。

     

    水:

    煎药用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饮用凉水,不要加热水。

     

    药材:

    许多中药都是经过炮制加工过的,无需清洗。

     

     

    常规药材怎么煎?

     

    1、首先将药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凉水,水位要高于药物约2-3cm。

     

    2、浸泡约15-20分钟。(先煎药无需浸泡,可以在煎先煎药时把其它药物浸泡好)

     

    泡药水不必倒掉,浸泡后直接煎煮。

     

    3、开始煎药(头煎药):煎药时先用大火(武火)煮开,再用小火(文火)煮约15-30分钟,这样药物的有效成分才能彻底溶解出来。

     

    有些药物因质地粘稠、易成糊状,故应频频搅动,以免水干药糊。

     

    解表药和清解药煎药时间要稍短,约10-15分钟,而调理和滋补的中药煎的时间要长,约20-30分钟,具体可遵医嘱。

     

    4、将溶剂倒入盛药容器,在煎药锅中再次加凉水至淹没药即可,重复步骤3,第二次煎药。

     

    煎药一般要煎两次,第二煎不需要浸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2-3次服用。

     

    特殊煎法的药物如何煎?

     

    先煎药:需要在煎群药之前先煎煮20分钟后再与群药同煮。

    后下药:在头煎药出锅前5-10分钟放入。

    包煎药:用纱布包裹后再与其它药一起煎煮。

    另煎药:单独煎煮取汁,服用时兑服。

    冲服药:用药液直接冲服,不用煎煮。

    烊化药:放入热水或药液中加热溶化再服用。

     

    药煎糊了怎么办?

     

    倒掉,并且把煎药锅彻底清洗干净,重新取药煎煮。药物煎糊以后,成分会发生变化,切不可因为节省、害怕重新煎药的繁琐等心理而继续服用。

     

    为避免药物煎糊,除选择好的药锅外,还应保持药锅干净,煎药时应专心,期间不时翻动,避免糊底。

     

     

    服药的常见问题

     

    1、服药方法及用量优先遵从医嘱。以下服药方法适用于无严格医嘱的情况:

     

    服用中药汤剂比较困难的孩子,煎药时尽量煎的少一些,可分多次温服,一日服完。

     

    1岁左右的孩子,可煎60毫升,每服10-20毫升,日服3次;

    2-5岁的孩子,可煎100-15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服3次;

    6岁以上的儿童,可煎2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服2次。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或发热、饮食不佳者,可减少每次服药量,多次服用,效果更佳。

     

    2、什么时间服药比较合理?

     

    服药时间最好在餐前或餐后0.5-1小时。

     

    对于上幼儿园不方便中餐前后服药的小朋友,通常我们会建议早上上学前、下午放学后,晚上睡觉前服药。

     

    3、服药需要忌口吗?

     

    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有的需要忌食油煎、油炸、油腻不好消化的食物;有的需要忌食鱼虾螃蟹,牛羊肉,香菜、茴香等发物。

     

    一些特定疾病,比如咳嗽、便秘等,还需要根据病情适当忌口。

     

    另外,服药前后间隔1小时再喝牛奶。

     

    4、是否可以在汤药中加糖调味?

     

    能够顺利服药的孩子,我们不建议加糖。但中药汤剂酸苦,有些孩子难以下咽,适量加糖影响也不大,对于临床上服药困难的孩子我常建议在服药后,再给糖吃,这样可以很快解除口中的苦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泡温泉时,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药浴汤,甚至可以闻到浓浓的中药味道。是不是噱头呢?其实啊,这确实属于药浴中的全身浴,也就是俗称“药水澡”。时下流行的“足浴”,也是药浴的一种,属于局部洗浴,另外还有像“烫洗”、“熏洗”、“坐浴”等等,都是药浴的形式。

     

    药浴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代的中医药著作中几乎都有关于中药洗浴防病治病的记载,比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熏浴方8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关于药浴的文字资料;而《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上以合百一升,以水一斗,渍之—宿,以洗身……”,就是记载了治疗百合病的百合洗方。可以说药浴的历史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泡泡水为什么就能治病呢?

     

    是的。药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皮肤具有吸收、渗透的生理特性,将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功能;而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来调整脏腑功能。

     

    日常工作生活忙碌的我们,总不可能天天去泡药浴温泉呀,什么药材能治什么病呢?有没有我们自己可以操作的药方呢?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的药浴方。

     

     

    1、关节疼痛:

     

    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 g,煎熬取汁,倒入浴盆中,加热水至能够浸没患处为度。水温应该保持在45-50度左右,每天洗浴1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腰背部以及各个大关节的风湿宿伤疼痛。

     

    2、小儿感冒:

     

    白芷、防风、荆芥、生姜各15克,入季葱6根,薄荷8克。煎水洗浴,祛风解表,对风寒感冒有显著疗效。

     

    3、肩周炎:

     

    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 12g。将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 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4、头痛:

     

    川芎15g、晚蚕砂30g、僵蚕20g、香白芷15g。将药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1碗,用厚纸将沙锅口糊封,并视头疼痛部位大小,盖纸中心开1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熏之;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上面覆盖一大块毛巾罩住头部,以热药熏蒸。

     

    这么神奇的药浴,即使不能够经常泡药浴温泉,日常在家也可以选择相应的药方进行调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呢。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寒滞经络的患者可出现恶寒、怕冷、四肢拘急、皮肤苍白、脉紧等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寒滞经络指的是寒邪凝滞于经脉之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可出现恶寒、怕冷、四肢拘急、皮肤苍白、女性月经不调、面瘫、舌淡、苔白、脉紧等症状。寒邪凝滞于不同部位,主要表现也会有所变化。寒滞胃肠主要表现为胃痛,寒滞心脉主要表现为胸闷痛,寒滞肝脉主要表现为少腹冷痛。

    建议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 上期我们介绍了寒症的原因以及对女性有尤其明显的影响,那么引发寒症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寒症”呢?

     

    一、体寒的原因

     

    1、熬出内寒

     

    在中医养生看来,子时睡觉至关重要,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子时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而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的时间,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此时不睡觉,即把阳气之苗一棒子打死了。长此以往,阴盛则阳虚,阳虚则寒。

     

     

    2、穿出内寒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够性感吧,也够冻人。而且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肩关节、膝关节就不用说了,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更要命的是颈背和腰腹,小腹为元气的中心,身之重地,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经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露着,您不受寒才怪呢。

     

    3、吃出内寒

     

    一到夏天,雪糕、冰棍、冷饮,是多少人的最爱?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就这样,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4、虚生内寒

     

    内脏一虚,功能与活力下降,内寒就会丛生。加之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身体正能量变本加厉地消耗。如果你还不注意养生,就会导致耗的远远大于养的,内脏功能虚弱,内脏运转慢就滋生出内寒了。

     

    5、懒生内寒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6、外寒伤身

     

    这个外寒就是指外环境的寒,比方说秋冬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您穿衣不注意,就容易感受风寒,但有意思的是,现代人其实更多是在夏天受的寒。 

     

    二、如何改善体寒

     

    1、艾灸驱寒

     

    艾是纯阳的植物,通过艾灸来改善体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只要坚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艾灸带来的效果。可以灸疗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驱寒效果很不错。

     

    2、泡澡驱寒

     

    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艾灸,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3、喝红糖姜茶

     

    生姜绝对是个驱寒的好东西,能温通生发脾胃之气。但它有生、干之分,生姜辛散善于清理经络脏腑中的阴浊之气,而干姜则擅长温化脾胃去寒湿。另外,红糖也是一个驱寒补血的好手。红糖姜茶,可以说是专门针对女性体寒而设计的饮品。

     

    4、进食最好不要过量

     

    如果进食太多的食物,就需要肠胃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血液也会集中在肠胃部。这样的情况就容易导致手脚冰凉,所以吃饭吃七分饱就好了。

     

    5、适当运动

     

    运动是提升阳气的好办法,是主动健康的最好的方式,很多被动调理,都比不上坚持合适的运动更有养生效果。

     

    6、推揉腹部

     

     

    身体的寒以小腹为中心,只要想办法保持小腹温暖,寒气就无藏身之地了。腰带那一圈的位置正好是带脉的所在,在古代,它被称为“玉带环腰”。带脉是比较特殊的经络,属于奇经八脉。

     

    有很多女性别的地方都不胖,唯独腰上堆积了不少的脂肪,远远望去好像腰上别了一个游泳圈。其实这是因为带脉之气不足,收束不住其他经络了。要多去推揉这条经络,一直推到热透为止,以帮助通畅十二经,消除经络内的寒毒。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