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上期我们介绍了寒症的原因以及对女性有尤其明显的影响,那么引发寒症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寒症”呢?
一、体寒的原因
1、熬出内寒
在中医养生看来,子时睡觉至关重要,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子时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而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的时间,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此时不睡觉,即把阳气之苗一棒子打死了。长此以往,阴盛则阳虚,阳虚则寒。
2、穿出内寒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够性感吧,也够冻人。而且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肩关节、膝关节就不用说了,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更要命的是颈背和腰腹,小腹为元气的中心,身之重地,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经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露着,您不受寒才怪呢。
3、吃出内寒
一到夏天,雪糕、冰棍、冷饮,是多少人的最爱?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就这样,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4、虚生内寒
内脏一虚,功能与活力下降,内寒就会丛生。加之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身体正能量变本加厉地消耗。如果你还不注意养生,就会导致耗的远远大于养的,内脏功能虚弱,内脏运转慢就滋生出内寒了。
5、懒生内寒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6、外寒伤身
这个外寒就是指外环境的寒,比方说秋冬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您穿衣不注意,就容易感受风寒,但有意思的是,现代人其实更多是在夏天受的寒。
二、如何改善体寒
1、艾灸驱寒
艾是纯阳的植物,通过艾灸来改善体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只要坚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艾灸带来的效果。可以灸疗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驱寒效果很不错。
2、泡澡驱寒
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艾灸,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3、喝红糖姜茶
生姜绝对是个驱寒的好东西,能温通生发脾胃之气。但它有生、干之分,生姜辛散善于清理经络脏腑中的阴浊之气,而干姜则擅长温化脾胃去寒湿。另外,红糖也是一个驱寒补血的好手。红糖姜茶,可以说是专门针对女性体寒而设计的饮品。
4、进食最好不要过量
如果进食太多的食物,就需要肠胃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血液也会集中在肠胃部。这样的情况就容易导致手脚冰凉,所以吃饭吃七分饱就好了。
5、适当运动
运动是提升阳气的好办法,是主动健康的最好的方式,很多被动调理,都比不上坚持合适的运动更有养生效果。
6、推揉腹部
身体的寒以小腹为中心,只要想办法保持小腹温暖,寒气就无藏身之地了。腰带那一圈的位置正好是带脉的所在,在古代,它被称为“玉带环腰”。带脉是比较特殊的经络,属于奇经八脉。
有很多女性别的地方都不胖,唯独腰上堆积了不少的脂肪,远远望去好像腰上别了一个游泳圈。其实这是因为带脉之气不足,收束不住其他经络了。要多去推揉这条经络,一直推到热透为止,以帮助通畅十二经,消除经络内的寒毒。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职场打工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肩颈部的毛病。特别是每天长坐在电脑桌前的你,平时是否有肩部酸痛,肩部无力的状况?
肩颈问题如此多发,一时间#如何自测是否患上“冻结肩”#竟被挂上了热搜。今天就让Dr.京来和你们好好聊聊这烦人的“冻结肩”。
很多人不知道,冻结肩,其实就是肩周炎!
肩周炎,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的定义,该病是一类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会引起盂肱关节(肩部关节)僵硬 [1]。
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均受限),且进行性加重。这是滑膜炎和关节囊纤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说人话就是:肩关节里面有个窝(关节囊),发生炎症继而纤维化导致软组织弹性降低(以前是软乎乎、薄薄的,现在变硬变厚了),进而导致盂肱关节有效容积减小,这就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直接原因。
而冻结肩,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画面感!是在经历肩部疼痛后,肩关节功能逐渐受限时表现出的症状。
顾名思义就是肩膀像被冻住了,动弹不得,不仅自己想动动不了(主动活动受限),就算是别人帮着活动,也会发现活动起来很不顺(被动活动也受限)。
所以肩周炎患者往往先有疼痛然后才出现肩关节僵硬。
其实不难发现,常听身边亲戚朋友提起“肩周炎”,它的发生率高达5%,且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4倍 [3]。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深究肩周炎的发病原因也可归纳为两大类:
肩部因素
肩关节软组织退变,承受能力减退,这是基本因素;其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劳损是主要的激发因素。
肩外因素
如颈椎疾病、心脏疾病、胆道疾病等引发的疼痛会牵涉到肩部。若原发疾病长期反复发作,疼痛会刺激肩部肌肉,晚期会发展成这个病。
肩周炎一般主张治疗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但是这种功能锻炼以不加重患者疼病为前提。避免并发症,配合正确的功能活动。(一定要适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哦!)
肩胛骨活动
在体前用双手握住一块毛巾,手臂伸直,然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握住毛巾,努力从下往上举。
手指爬墻练习
正面或侧面向墙,距墙约30cm,脚的位置不动,手指沿着墙向上爬,并将身体渐渐贴向墙壁,可以在墙上做记号,看看一段时间后是否有进步。
钟摆边
肩膀健康的那一侧的手扶住桌椅,弯腰,肩膀不舒服的那一侧上肢自然下垂,放松肌肉,然后做前后、左右的甩动,可以先逆时针再顺时针甩动,动作由小到大,逐渐适应后可以手持重物重复上述动作。
向上推举
取站位,双臂伸直,贴于耳侧,将肩胛骨、肩部、肘部、腕部紧贴墙壁,掌心向上手臂沿着墙壁上下缓慢运动,体会两侧肩胛骨靠拢的感觉。
这几个动作都比较简单,平时大家工作的间隙也可以做一做~缓解一下平时因为过度劳动造成的肩部肌肉紧张僵硬。
另外有一些不好的日常习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得病或复发:
最后,Dr.京想提醒大家,目前肩周炎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近几年肩周炎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职场中,大家每天坐在电脑前保持一个姿势,肩部摆放位置不对,长此以往肩部慢性劳损,就很容易导致肩周炎。
肾著病
今天想聊的还是小方子。不要忽视小方子,实际上大方子是由小方子组成的,对小方子得心应手,有助于我们使用经方时更加游刃有余,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经方药物的理解。这个方子是治疗肾著病的。
什么是肾著病?
就是腰以下沉重,冷,就像坐在水中一样,这水可不是“温泉”,而是那种冷浸骨的水。这个病呢,病变主要在腰腹肌腠上,尚未累及肾脏本身和膀胱,本质是“寒湿”留滞于肾旁边的“肌肉”、“皮肤”。
《金匮要略》是这样描述这个病的,我将其翻译如下:肾著病,患者身体沉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体似乎有点浮肿,但不觉得口渴,小便通畅,饮食正常。这个病,病属下焦,一干活就会汗水直流,把衣服浸得又冷又重,长时间穿这种衣服,就会得病,腰重得像挂了五千块钱币一样。——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对于这个病,治法要点不在于温肾脏,而在于祛除腰部的寒湿。
四味药
对付肾著病,用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名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也是由“苓桂术甘汤”变化而来的,就是把方子的“桂枝”变成了“干姜”。
一般来说,水湿上冲,诱发上冲目眩、心悸之症时,应重用桂枝;水湿下注,导致腰以下冷痛时,应该重用干姜。干姜是这个方子中最核心的药物,味辛,性大热,无毒,为除寒散结,回阳通脉之品,尤其擅长祛除腰部的寒冷之气。
茯苓,白术在这儿起到的是祛湿,利水的作用。甘草在此守护胃气,而且干姜辛烈,也应该配伍甘草以缓解其烈性。
全方组成如下: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四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用后就能感觉腰部温暖。——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个方子还有一套加减方法,腰部、下肢浮肿较明显,可以加杏仁,杏仁有促进肌部湿气回流的作用;气虚比较明显,可以加黄芪;伴有恶寒,四肢厥冷者可以与四逆汤合用。这个方子加上杜仲,桂枝,牛膝,泽泻后药力还会更强,名为肾着散,可以用来治疗腰冷如冰,腹重如物所堕的症状。
临床运用
“甘姜苓术汤”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力。在临床被广泛用于寒湿淫滞引起的“腰部冷痛、酸重”、“下肢轻微浮肿”、“腰腿无力沉重”、“妇女带下清稀量多,小腹松坠无力”等等症候。
“甘姜苓术汤”证的舌多见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或白滑,苔面布有一层黏液;脉多为沉脉,或滑脉。患者自觉困重,疲劳,身体有浮肿倾向。
使用此方,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小便与饮食,如果已经出现了小便无力,清长,寒湿入里,肾阳不足的情况,这个方子的力量就不够了,需要用肾气丸之类的方药。
今日,门诊上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刚进门就咳嗽的很厉害,呼吸也很困难,见到老人这幅病怏怏的样子,问老人:“有痰吗?痰是什么样子的?”老人说:“白色的,带有泡沫。”大夫又问老人:“活动后有什么不适吗?”老人说:“活动后老上不来气。”通过询问老人以前的病史得知,老人自从十年前开始,每遇到天气转冷,即有咳嗽、咳痰,清晨咳嗽较剧,痰量少,白色粘稠,每次持续约7~10天,每年发作2~3次,多在秋末冬初时。近几年以来,咳嗽、咳痰加重,早晚尤剧,有时伴气急,每日痰量约10~20毫升,为白色泡沫样,每次持续约三个月以上,天气转暖时上述症状缓解。
经过对老人以上的询问,大夫指出,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随着逐渐步入立冬节气,再加上严重污染的空气,很容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那么小编就带大家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此种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缓慢,老年多见,以受凉为诱因,常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虚,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邪气滞留人体就容易损伤正气,形成人体正气越来越虚、外来邪气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特点为人体的肺、脾、肾本来就虚弱,在虚弱的基础上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其中脾虚是病机的核心。由于脾虚容易化生痰浊,痰浊阻碍于肺就会影响肺的功能;脾伤了不能濡养肾脏,就会导致咳嗽、气喘的发生。此外,痰浊滞留人体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气机的不畅从而导致血瘀。因此,健脾应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核心。
慢阻肺是不能被治愈的,但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治疗。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避免疾病发作的高危因素,通过药物及氧疗等通气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减缓病情发展速度。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根据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健脾温肺纳肾、化痰祛瘀并行”的法则,治以健脾益肺2号方为基础方:五爪龙、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鹅管石。主要是“健脾益肺”、“培土生金”。其中五爪龙、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外,予鹅管石温肺化痰、温肾纳气,莱菔子、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脾肺肾三脏并治。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戒烟、运动或肺康复训练,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温度急剧下降,人体肌肉和皮下组织血液流动不良,持续冷却和温度对比,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
不仅是老年人,爱美的年轻女性穿得少,膝盖也会变凉。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刺激本来就比较敏感,受冷空气的攻击后,关节局部易出现局部麻木、疼痛等症状,时间长了会引起关节炎。
但是,寒冷并不是骨关节炎的原因。骨关节炎的发生与肥胖、年龄、外伤、内分泌、软骨代谢、免疫异常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与寒冷无直接关系。人们感到关节疼痛,主要是因为慢性炎症的关节对外部变化反应敏感。
膝盖和肘关节疼痛在冬天特别容易发生。我来解释一下如何通过锻炼前的准备和日常生活习惯来预防关节疼痛。
在这个气温下降的季节,关节痛的问题令许多人担忧。要注意,当温度下降时,微血管会收缩以维持体温,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进而使肌肉僵硬,给关节带来负担。此外,乳酸代谢的降低也是关节疼痛的原因。
只要身体冷,整个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姿势不好的运动会给身体造成沉重的负担。比如冷天跑步、玩耍前,建议先暖暖体温,保持关节温暖。建议做20分钟伸展运动,不要气短,等血液循环改善后再开始活动。还有就是因为脂肪容易冷却,肌肉产生热能,日常的肌肉训练也很有效。
冬季抗寒措施之一是多吃根茎类蔬菜,如人参、萝卜、生姜、大蒜等。也强烈建议多吃三文鱼、鳕鱼等鱼类。另外,人到中年,软骨量减少,减少了骨骼之间的摩擦缓冲,造成关节磨损,容易引起炎症。我们有很好的历史提醒,这种情况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容易丢失软骨,所以必须特别注意。
“最重要的是吃肉、鸡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只是吃了不能马上见效,必须连续服用。”
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关节痛,体寒的对策。
温暖关节周围的护具,改善体内寒冷体质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大量吃根菜。
增加肌肉量,只要增加肌肉量,关节负担就可以减轻。锻炼脚、背等多种肌肉,打造能产生热能的身体是关键。
大家应该都听过很多老年人说:“一到阴天、下雨天这老寒腿就犯。”“我也是夏天再怎么热也不敢吹空调”……
可无论是在中医还是在西医上并没有老寒腿的说法,其实老寒腿是一个症状的描述,并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
从西医的角度讲,最主要的还是两种原因,一种是血管性因素,老年人容易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在双腿上主要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天气变化可引起下肢血管收缩,肢体进一步缺血引起疼痛。
另一种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受到寒冷、潮湿刺激后,腿部尤其是膝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等的变化会使症状加重。其他的原因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占少数。
引起老寒腿的两大原因又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占大多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50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在膝关节X线中均可发现此病,但有些人并没有出现症状,有些却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膝关节置换的地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早早就罹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膝关节内软骨的改变,即软骨的磨损,磨损后导致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增生,甚至变形。膝关节内是存在软骨的,还有半月板,软骨和半月板可以避免股骨和胫骨的直接摩擦接触,同时起到缓冲作用。
膝关节为人体最复杂的关节,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韧带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包括前后十字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缺少了半月板会加速软骨的磨损,韧带损伤会造成膝关节不稳,甚至力线改变,也会造成软骨磨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却会出现一条腿轻一条腿重。
因此,当膝关节发生如下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1.膝关节曾经受过外伤,时间很久了疼痛仍不能消失或某一点压痛仍很明显。
2.走着走着路经常出现腿突然没力气,要摔倒,但调整一下并没太多不适。
3.突然觉得膝关节卡住了,使劲甩一下小腿又好了。
4.膝关节轻度旋转时即会出现疼痛。
5.活动膝关节时听到“哒哒”声响,并伴有不适(正常人膝关节也会出现弹响,但无不适)。
这些症状都是膝关节内韧带或者半月板存在损伤的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由高血压、高血脂、血管内皮损伤等内科疾病引起,为全身系统性疾病,需避免疾病诱因,当出现患肢苍白、发凉,间歇性跛行等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膝关节炎引起的老寒腿,可以早期预防,即当出现半月板及膝关节韧带损伤后及时清理、修复,便可以让老寒腿来的更晚一些。
近几年来营养科治疗的人群年龄分布越来越年轻化,除了我国居民对于营养干预治疗意识更加普及外,就是疾病的日趋年轻化。今天我们来说说近几年缠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脂肪肝。
你是否了解脂肪肝?
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后者——非酒精性脂肪肝。顾名思义,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排除因过量摄入酒精而造成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下文中没有特别标注的脂肪肝均指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初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除非常规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不然等有症状发觉的时候一般是中或重度了。
年纪轻轻为什么被脂肪肝缠上?
除基因,遗传,自身免疫原因外,年轻人本来身体各机能都该是最健康的,为什么会得脂肪肝呢?
肥胖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发病原因。在治疗中大部分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特征,特别是腰腹部的脂肪堆积。而造成这些患者肥胖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共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摄入过量的高热量食物,但是却不运动进行消耗。身体自身的代谢赶不上摄入的速度,脂肪便在身体里“扎了根”,肝脏内也不例外。
除了肥胖这个直接原因外,长时间熬夜、乱吃药物、吸烟、脾气暴躁等都是会使肝脏受损,降低肝功能的代谢而造成脂肪肝的间接原因。
小心“隐形肥胖”
很多人看起来身体很匀称,但是肝脏等内脏的周围和内部同样堆积了不少脂肪。这种体重正常,隐形的肥胖更是暗藏危机,并且不容易被发现。
如果你体重正常却唯独腹部相对肥胖,要警惕有可能是隐形肥胖!
营养师教你如何远离脂肪肝
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如果你有肥胖,食欲不振等现象要开始警惕脂肪肝的出现!建议采取以下方法有助于抑制脂肪肝发病程度。
首先建议每天减少500~1 000 kcal热量摄入,限制含糖饮料、糕点和深加工精致食品,增加全谷类食物、ω⁃3 脂肪酸以及膳食纤维摄入。
其次一日三餐要定时适量,严格控制晚餐的热量和晚餐后的进食行为。
最后一定要避免久坐少动,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可以持之以恒的中强度运动。每次要持续30分钟到1个小时。
据研究,初期脂肪肝患者一年减重3%~5%可以很好的逆转病情。
注意️:虽然脂肪肝患者减肥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不要选择减肥药和极低热卡饮食进行减肥,这样反而会增加肝脏损害。
最后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年轻就消耗自己的身体,本该最健康的年纪应该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疾病困扰。祝每个人都可以有健康的身体。
热邪深入肌肉深层,尚未达胁下,也未至脏腑,这样一种状态。这是介于太阳证和少阳证之间的一种状态。此时,外邪未去,仍需发汗解表,热邪留于肌肉深层,不断灼烧津液,在肌肉津液匮乏早期,最先出现的信号就是“项背强”,因为人体颈部肌肉较为薄弱。若治疗不当,肌肉津液匮乏的状况得不到改善,随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四肢肌肉痉挛,难以屈伸,甚至抽搐,汉代经方家将此称之为“痉”。
热邪留于肌肉深层,导致项背强直
《金匮要略》即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明确指出了,津液流失是导致“痉”的主要病因。所以说,本质上“痉”就是指肌肉津液匮乏的状态,不仅太阳证会导致这种状态,阳明证也会导致这种状态,所以我们临床上面临的“痉”病,呈现着错综复杂的状态,可能邪在太阳;也可能太阳未解,阳明热盛;也有可能阳明热盛成实。让我们一层层地推进,熟悉对“痉”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这样实际临床时,才会得心应手。
在太阳病早期,邪气入侵皮部和肌部浅层,身体实者,皮腠紧闭,肌肉郁热亢盛,造成肌肉深层津液逐渐匮乏,最先出现的就是"项背强几几“,所谓“几几”,指从颈项至背部拘急之状,此时当用“葛根汤”。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肌肉津液进一步匮乏,则会出现“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所谓“口噤不得语”即牙关紧闭不能说话,此为刚痉。因为患者依然无汗,此时仍可用葛根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重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芍药、甘草解除痉挛,大枣,生姜呵护脾胃。其用药的原则就是解表、退热、存津液。
太阳病:柔痉,由太阳表虚证发展而来。太阳表虚证,患者身体较弱,皮肤腠理疏松,风邪直中肌部,引起正邪斗争,生成内热。内热灼烧津液,会引起津液对筋、肉的供给减少,出现“项背强几几”,同时由于太阳表虚证的发热是一种消耗性发热,会导致卫气的减少,身体常常会感觉“恶风”,有一种“凉嗖嗖”的感觉。
此时,患者身体较虚,不可大发汗,所以从葛根汤中去掉了麻黄,此为桂枝加葛根汤。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津液进一步匮乏,亦会导致身体大面积肌肉出现“僵硬”状态,出现“身体强”,我们要反复玩味《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你看,从“项背强几几”到“身体强几几然”,津液匮乏的深度、广度扩大化了,从局限于颈项部扩展到了全身肌肉。此时,用桂枝加葛根汤已然力所不及,当用瓜蒌桂枝汤(桂枝汤+瓜蒌根)方:瓜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去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粥发之。——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1、生津清热,生津力强,清热力弱。
2、滋润肺胃,增加胃津。
3、有宽胸散结之力,能使得胃津→心下→胸膈→肌部的出入更加顺畅,也就是能使得心下、胸膈的气机升降、出入机能恢复,胃气与肌部顺利衔接。
此方中桂枝汤着力于祛风解肌,瓜蒌根着力于润燥生津、缓急解痉,恢复心下、胸膈的气机升降、出入机能。既然有肌肉津液不足,由于肌肉深层的内热,依然可以加葛根,以解肌退热,生津止渴。
以上,是太阳证中容易出现“痉病”的两种常见类型,实际上,热邪由太阳传入阳明,胃中之火,熊熊燃烧,胃中津液干枯,体表津液亦乏,同样容易出现“痉病”,只是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你是中医师,然后悬壶开诊,你会遇见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患者手足心热,可是身上又有点冷。这个时候,你去喝清热药,会越喝身上越热,如果你用冰水去凉手呢,又一点作用也没有。这种现象太常见了,特别是在小孩子身上。中医把这叫“手足烦热”。这“手足烦热”是怎么出现的呢?现在聊聊比较常见的四种情况。
肾藏精,主水,同时有很强的收敛和固摄作用,当肾精亏虚时,其摄纳的力量就会减弱,或虚热上浮,或寒气外溢,出现手足心热或手足背冷的表现。
当肾精亏虚,以肾阴亏虚为主时,多出现手足烦热;以肾阳亏虚为主时,多出现手足背冷;当阴虚俱虚时,会出现更加复杂的表现,手足背冷和手心烦热并见!
鉴别方式是,湿热者,常与肌肉酸痛,身体困重并见,汗出而粘衣,而且舌头一伸,多为黄腻苔。
人体皮部卫气,本该昼出于表,夜归于内。但是如果出现阴阳调倒,变成,昼藏于内,夜游于外,也会出现夜晚手足烦热和失眠的情况。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膈”的出入异常,这时也有导致大量的热蓄积在上焦,手心,或者下焦,脚心——总之就是气机循环受阻引起的。
第一种情况最常见,后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六味地黄丸来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三补,三泻——三补者,干山药,山茱萸,干地黄;三泻者,茯苓,泽泻,牡丹皮。
但是在《伤寒杂论中》,用的是比较特别的方法,也就是以脾补肾法,这就是著名的小建中汤:我们来看看原文(为了通俗易懂,翻译了一下):虚弱,劳累,腹肌紧,心悸,出鼻血,腹中痛,梦中失精,四肢疼痛,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这是可以用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膠饴一升。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膠饴,更上微火消减。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所谓膠饴,就是现在的麦芽糖,有补胃之气津的作用。但是这味药是比较有争议的,所谓一升,就是现在的200毫升,你倒两百毫升进去,那个药会甜得不得了。
我个人不太喜欢用,一是找不到正宗麦芽糖,二是太甜了,这个药的适应范围就会收窄,现在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多的。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芍药。桂枝推动脉中营血的运行,改善患者的血循;甘草,守护胃气,生津液;生姜健胃,鼓舞胃气,输出胃气;大枣补益胃的气津;再将芍药加一倍量,利用气肃降的力量,把药力往下带,去补益肾精。不过,这个方子,我实际使用时,患者经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出疹,我有时在想是不是没有使用膠饴的原因。
所以对于肾阴虚导致的手足心烦热,我更喜欢用另外一个方子,就是把炙甘草汤去掉桂枝加上芍药。在桂枝汤系列方的变化中,减芍药,则药力升,减桂枝,则药力降,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方子太好用了,也有很好的滋补。
第二种情况,用三仁汤之类的方子,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即可。
第三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加强肾纳患者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这样具有摄纳肾气,调和阴阳作用的方剂,让夜游于外的卫气,回归其位即可——还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五味子,山茱萸,借其酸敛之力,加强方子固摄的效果。
第四种情况,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有些时候我们判断不了是肾阴虚引起的手足烦热,还是膈的升降出入受阻所致的手足烦热,可以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也属于季节性高发性疾病,而且好发于秋冬季节等气温变化的时间,尤其在天气突然转冷的时候容易发病,所以,冠心病在冬季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季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天气寒冷,血管收缩
天气寒冷时候,血管收缩,会导致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更加狭窄,从而导致心绞痛频发或者出现心梗,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天气寒冷的时候冠心病高发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2.运动减少,血液瘀滞
冬天人们活动量普遍减少,且寒冷的冬季人体出汗少,喝水也较少,这样人体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会上升,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脏病的发作,严重者出现死亡。
3.情绪低落,诱发犯病
冬季本身属于运动减少和情绪周期中的低谷期,情绪低落等情况会导致诱发心绞痛发作,从而使得冬季更加容易导致冠心病的死亡。
4.血管痉挛,交感兴奋
天气寒冷不仅仅可以使得血管收缩,也是血管痉挛的诱因之一;同时天气寒冷也会使得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加剧,从而使得血压升高,进一步则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从而导致冠心病的急性发病。
5.耗氧增加,疾病多发
冬季本身就容易感冒,或者使得老慢肺、哮喘,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发病率增加,而且冬季衣着笨重,行动不便,寒冷又会消耗能量抵御寒冷,使得心肌耗氧增加,都会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者——你懂得。
综上所述,冬季冠心病高发有其特定的机理和原因,我们只需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且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那么避免冠心病冬季发病也不是没有可能。
科学预防冠心病,我们一起来行动!
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转凉,人体也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引发各种疾病。为了应对这一时节的变化,首席中医养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提醒大家,寒露时节的饮食应以养阴润燥、温补脾胃为主。
杨力教授指出,寒露时节的最佳时令饮食包括以下几种:
1. 核桃:被誉为‘长寿之果’的核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补肾养血、润肺纳气、润肠通便等功效,非常适合寒露时节食用。
2. 栗子:被誉为‘干果之王’的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效,对于脾胃虚弱、腰膝酸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 红枣:红枣具有补血养气、安神补脑的功效,对于血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梨: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对于秋燥引起的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5. 黑芝麻:黑芝麻具有滋补肝肾、润燥通便的功效,对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头发早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在寒露时节,除了调整饮食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在现代医学中,体温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直观地展示了人体的体温变化,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然而,在中医领域,医生们却并不完全依赖体温表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失衡有关。因此,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更为全面和深入,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
以发热为例,中医将发热分为寒热虚实等多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西医的体温表相比,中医的“温度表”更为丰富和细致。例如,寒证患者的体温可能并不升高,但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仍然可以判断出寒证的存在。同样,阴虚发热的患者,虽然体温可能不高,但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也可以判断出阴虚发热的存在。
此外,中医还强调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案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西医中很难得到体现。
总之,中医的“温度表”并非简单的体温表,而是包含了对人体整体状态的全面评估。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在现代医学中,体温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中医的“温度表”更为全面和深入,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便秘是许多人都曾遇到过的困扰,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治疗方法就是多吃蔬果。然而,有些人即使大量摄入蔬果,便秘问题依然得不到缓解,甚至愈发严重。那么,如何有效缓解便秘呢?中医师指出,便秘与体质密切相关,针对不同体质,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排便的定义。中医认为,正常排便应该是每日一次,粪便成条状,解便快速且容易,解后感觉干净。如果超过一天才排便,或者排便困难,或者解便后有排不干净的感觉,无论粪便软硬,都应被视为便秘。
便秘并非都是上火所致。中医将便秘分为“寒”证和“热”证两种类型。对于“寒”证便秘,即动能不足导致的便秘,多吃蔬果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因此,针对“寒”证便秘,建议适当增加生姜、咖喱等温性食物的摄入,并配合热敷、按摩腹部等方法缓解便秘。
而对于“热”证便秘,即阴液不足导致的便秘,可以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水分和纤维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软化大便,促进排便。
除了饮食调理,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都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总之,便秘并非一成不变,针对不同体质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缓解便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