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滑膜软骨瘤病与骨质增生是两种常见的疾病。虽然这两种疾病会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的临床症状,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疾病。这两种疾病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正确区分这滑膜软骨瘤病与骨质增生,才能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滑膜软骨瘤病是发生在关节滑膜的反应性病变。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和骨质增生比较类似。因此很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滑膜软骨瘤病,什么是骨质增生。其实这两种疾病是有区别的。下面针对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区别做个简单的介绍。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致病原因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软骨结节发生钙化或骨化引起的。而骨质增生是由于关节逐渐老化及退行性变引起的。此外外伤、手术或其他明显因素而导致的软骨破坏和关节结构改变也能引起骨质增生。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主要的患者是青壮年。滑膜软骨瘤病主要发生在膝、髋、肘、肩关节多见。滑膜软骨瘤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有些患者关节内会出现积液。滑膜软骨瘤病病程一般较长,发展缓慢。而骨质增生患者的患处关节会产生持续性隐痛。疼痛在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是良性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切除游离体。而骨质增生患者可以服用软骨保护剂和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还可以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区别。无论是骨质增生还是滑膜软骨瘤病,它们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患了骨质增生或滑膜软骨瘤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通过及时的治疗,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病情都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我在乳腺外科转科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病例。经历了“癌症手术-肿瘤细胞突变-靶向治疗-症状好转”的过程后, 我对靶向治疗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患者是个73岁的老年女性,先前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经过乳房肿瘤切除术、放疗及辅助他莫昔芬治疗后出院。然而3年后,病人出现了憋气,检查发现肿瘤已广泛侵及颈部、肺部和胸膜,考虑为乳腺癌晚期,患者和家属不抱太大希望,只希望后续治疗能减轻点痛苦…
由于患者持续性呼吸困难,主治医生一边着手缓解她的症状,另一边查阅相关了研究,追踪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最终将患者肿瘤组织送到基因检测公司,进行更全面的基因组学检查,由此发现了肿瘤细胞BRAF基因突变为V600E。
利害关系权衡后,经该患者同意,决定使用维罗非尼(Vermurafenib)治疗。
大约1个月左右,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变;
2月后,进一步的PET成像显示之前颈部和胸部的转移灶明显缩小;
6个月后,患者对维罗非尼的耐受良好,PET显像进一步表明疾病明显减轻;
23个月后患者仍服用该药治疗,疾病状况控制良好,几乎不伴有与其肿瘤相关的症状了。
这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还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真是医生、患者、家属三方皆大欢喜的结果。
靶向药是癌症特效药吗?
答:化疗药是“空投炸弹”,靶向药则是“制导导弹”。
在全球每新增的100个癌症患者,就有21个中国人。咱们国家平均1min就有7个人确诊癌症,每60秒近5人死于癌症[1]。不仅仅是被确诊,癌症的遗传性也不容忽略。所以癌症的关注度逐年攀升,对于特效的治疗手段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越来越多的新治疗手段逐渐被发现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例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其中最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靶向治疗。
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就像打仗。
传统化疗药物是通过飞机给敌方领土(病人身体里)投掷炸弹,不够精确,在人体的各个脏器炸弹都有可能会爆炸,这就有可能伤及无辜(正常的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就是传统的化疗药物会引起脱发、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的原因。
靶向治疗更像精确制导导弹。
在选定好敌人位置后发射,导弹只会在敌人所在区域爆炸,不会影响周围,减少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通过精确的导向,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所以说,靶向制剂使药物在目标处局部形成较高的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2]。
癌症都可以靶向“轰炸”吗?
答:这与癌症“驱动基因”相关。
顾名思义,用药靶点明确医学上称为靶向治疗。
目前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最清楚,可以实现直接对准靶点用药,治疗效果最好。白血病、肠癌、乳腺癌的驱动基因掌握得也比较清楚,也可采用靶向治疗,治疗效果也很明显。
但是,有些癌症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全面,无法绝对精准用药,就只能实行多靶点用药,只能作用于肿瘤的微环境。
典型的是肝癌,由于对驱动基因掌握得不太清楚,只能采用多靶点用药,对准的是肿瘤血液供给在内的微环境,最终饿死癌细胞,效果比起直接命中目标自然相差得多。
靶向药会出现“耐药”?
答:不全会出现耐药。仍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疗6-12个月后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3]。
一旦出现了耐药反应,首先要先判断耐药反应的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或者方案。
1.缓慢耐药:在服药过程中,肿瘤没有变小,肿瘤标志物升高了。这时代表可能出现了缓慢的耐药,应该定期检查,避免严重后果[4]。
2.部分耐药:肿瘤有缩小,但是已经有其他地方转移,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对转移部位的针对性处理。
3.完全耐药:靶向药物已经耐药,不仅不能抑制肿瘤生长,且副作用频频出现,这个时候应该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包括:
1)改用化疗:针对不同的肿瘤,改用对应最为合适或者没有使用过的化疗方案,可能对肿瘤能起到抑制作用。
2)改用不同靶点药物:出现耐药之后,应再次做基因检测,寻找潜在突变的靶点,针对性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
3)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根据肿瘤类别,目前最常用的联合方案为:联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者联合放疗,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大部分患者能起到积极作用。
怎么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1.按照适应症:尽量避免超适应症使用。如对于一些早期肿瘤,禁止使用靶向治疗,因为后期一旦复发,就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2.把控剂量:严格按照靶向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3.联合用药:尽量联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避免单一用药。
随着医学研究和新药发展的进步,特别是肿瘤领域,越来越多新的靶向药物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走进大众的视野。相信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靶向药物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会被逐一攻破,从而更好的为肿瘤患者服务,让他们的生命得以最大程度的延长。
参考文献:
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百度百科:靶向药物
3.何琪杨,肿瘤异质性与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4.菠萝因子:使用靶向药,耐药后该怎么办?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科 临床医学博士 余见洪
权威审稿 | 北京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 张宁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多见于20~4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不同的人群的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11.5~53.3人不等。每年大概有4万新发周围性面瘫患者,复发率8%~12%。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等引起,还可以伴有语言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大概占面瘫70%以上,可能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瘫,一般预后良好。那么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为两种不同疾病,应进行全面区别,那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1.病变部位不同
中枢性面瘫常为病变对侧颜面下部肌肉出现麻痹;
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
2. 病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由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脑桥、内囊等)受损引起,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部肿瘤、颈内动脉阻塞等病;
周围性面瘫由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多见于受寒、耳部感染、神经纤维瘤、脑膜感染等病。
3.症状不同
中枢性面瘫出现时,眼睑以上面部表情肌未出现瘫痪,故患者闭眼、皱眉、扬眉动作均正常,且两侧的面额肌深度、眉毛高度、睑裂大小均无异常出现。病变对侧眼睑以下的表情肌出现瘫痪,即颊肌、口轮匝肌、上提唇肌等出现麻痹,患者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做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一般无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不伴有听力改变。面瘫同侧肢体出现瘫痪,常出现腱反射异常;周围性面瘫因病变同侧所有面肌出现瘫痪,患者不能进行皱眉、皱额、闭眼、露齿、鼓腮等动作,并伴有鼻唇沟变浅及口角下垂。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出现减退,并伴有唾液分泌障碍。
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形成原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软骨损伤是导致软骨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骨骼受到外力撞击或长期磨损时,周围的软骨组织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炎症和纤维化。如果损伤严重,软骨细胞可能会发生异常增殖,最终形成软骨瘤。
其次,慢性感染也可能引发软骨瘤。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或布鲁氏菌感染,可能侵入软骨组织,导致细胞损伤和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软骨瘤的发生。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突变与软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除了上述因素外,骨发育异常也可能引发软骨瘤。例如,某些骨骼发育异常,如骨软骨发育不良或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软骨组织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在治疗软骨瘤方面,目前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软骨瘤的主要方法,适用于肿瘤较大、影响正常生活或存在恶变风险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适用于肿瘤较小、症状不明显或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为了预防软骨瘤的发生,建议人们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磨损。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和软骨组织的抵抗力。
3.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但许多患者可能不知道,频繁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形成硬结甚至脂肪肉瘤,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导致血糖波动,出现白天血糖升高、夜间低血糖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和臀部。根据胰岛素吸收速度的不同,腹部吸收最快,臀部吸收最慢。因此,如果需要快速降低血糖,可以选择腹部注射;如果需要缓慢降低血糖,可以选择臀部注射。
为了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和吸收率的一致性,降低血糖波动,我们需要避免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先选择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流注射,例如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换完后,再换左右腹部。为了延长不同部位之间的轮换周期,需要注意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最好在要注射的部位划许多线条,每条线上可注射4~7次,两次注射点的相距最好是2厘米,沿注射线顺序作皮下注射,这样每个注射点可以在间隔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接受第二次注射。
此外,为了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还可以采用对称部位轮换的方法注射。对称部位轮换是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或者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变性是肌瘤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常见的肌瘤变性包括透明变性、囊性变、红色变性等。
透明变性是肌瘤内部组织发生玻璃样变,表现为质地变硬,颜色变浅。囊性变则是肌瘤内部出现液体,形成囊性结构。红色变性则是一种急性病理性变化,表现为肌瘤迅速增大,质地变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子宫肌瘤的变性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因此,一旦出现肌瘤变性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治疗子宫肌瘤的变性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以及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如使用激素类药物抑制肌瘤生长。手术治疗则是针对症状较重、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除了治疗外,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此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肌瘤变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了解子宫肌瘤的变性及其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对待,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早期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前景是乐观的。一旦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例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大多数患者有望获得临床治愈。早期干预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肿瘤,避免其扩散和转移。
在恶性骨肿瘤中,骨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尤其是12-14岁之间。这种肿瘤通常位于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早期诊断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进行。
对于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案。通过大剂量的化疗,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放疗或化疗以进一步消灭残余肿瘤细胞。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假体重建或骨移植以恢复肢体功能。
除了手术和化疗,放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放疗可以用于缩小肿瘤、减轻疼痛或控制肿瘤生长。此外,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
对于恶性骨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吸烟等,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恶性骨肿瘤患者有望获得良好的预后。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作为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不明确,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目前普遍认为,该疾病与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有直接关系。
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的、易出血的息肉样异物,甚至伴随异常分泌物,通常伴有极臭的气味。根据病情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种类型。其中,低度恶性约占80%,预后较好;而高度恶性则发展迅速,容易侵袭和转移,预后较差。
针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全子宫切除和双附件切除。由于肿瘤易浸润子宫旁及附件,宫颈侵犯也不少见,因此手术范围应尽可能扩大。对于肺转移患者,可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放疗和化疗。对于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不佳,因此可考虑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并在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
为了降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复发风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同时,注意工作和休息的规律,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多休息,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和预防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了解疾病的成因和症状,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保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针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预防,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应更加重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降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严重的妇科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小肠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小肠长约6米,位于胃部和结肠之间。小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腺癌、淋巴癌、恶性肉瘤和类癌瘤等类型。
早期小肠癌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排便次数增多、腹泻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血便、食欲不振、贫血、乏力、消瘦等症状。
除了症状之外,小肠癌还可能表现为腹内肿块、肠道出血等。腹内肿块在早期可能较软,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会变硬、边界不清,活动度降低。肠道出血是小肠癌晚期的表现,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症状。
对于小肠癌患者来说,食疗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适合小肠癌患者的食疗方法:
1. 龙马童子鸡:海龙、海马各10克,童子鸡1只,香菇15克,调料适量。将海龙、海马放入童子鸡腹中,加入香菇和调料,蒸熟后食用。此方具有抗癌、止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2. 海参粥:海参30克,大米适量。将海参和大米同煮成粥,加入少量盐调味食用。此方可以缓解腹部胀痛、增强体质。
3. 三七鸡:三七10克,童子鸡1只,香菇适量,盐适量。将三七放入童子鸡腹中,加入香菇和盐,蒸熟后食用。此方可以治疗血便或隐血。
除了食疗之外,小肠癌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脚大拇指下长肉瘤,这让许多患者感到担忧。了解肉瘤的成因,才能对症治疗。常见的肉瘤成因有:
1. 增生物:可能是由于局部皮肤损伤、炎症等因素引起的良性增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激光冷冻治疗。
2. 足部磨损:长期行走、穿鞋不当等导致脚部磨损,引起肉芽组织增生。
3. 足底胼胝:足趾与鞋摩擦造成的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4.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寻常疣,容易发生接触传染,需及时就医。
5. 嵌甲:导致脚趾软组织增生,可进行手术拔甲治疗。
在治疗肉瘤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下是一些治疗建议:
1. 及时就医:发现肉瘤后,应及时到医院的外科或皮肤科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和严重程度。
2.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激光冷冻等。
3. 注意足部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 选择合适的鞋子: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脚部磨损。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的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皮肤或软组织上的肿块,其中脂肪瘤和脂肪肉瘤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那么,如何判断它们是哪种类型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分:
1. 病理特征:脂肪瘤是良性的,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而脂肪肉瘤是恶性的,由未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
2. 生长速度:脂肪瘤生长缓慢,体积相对较小;脂肪肉瘤生长迅速,体积较大。
3. 形态:脂肪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质地柔软;脂肪肉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质地坚硬。
4. 发生部位:脂肪瘤多发生在四肢、躯干等部位;脂肪肉瘤多发生在四肢、臀部等部位。
5. 临床表现:脂肪瘤通常无症状,质地柔软,可活动;脂肪肉瘤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局部发热等症状。
为了明确诊断,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B超、CT等,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
此外,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脂肪瘤和脂肪肉瘤的发生风险: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肥胖。
2.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4.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
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30-50岁的女性。它起源于子宫间质和子宫内膜组织,其发病率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5%。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胚胎细胞残留和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阴道出血、腹部肿块、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恶臭、下肢水肿等。
那么,当子宫平滑肌肉瘤复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原则是在保留卵巢的基础上,全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如果肿瘤侵犯淋巴结,则需要切除淋巴结。
(1)对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如果病情恶化,子宫外有病变,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对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于雌激素会刺激肿瘤生长,因此需要控制雌激素,并控制肿瘤转移。控制肿瘤转移的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细胞。除了手术切除,还可以使用药物治疗。
(3)对于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于其容易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因此可行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治疗后,肿瘤容易复发,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防止肿瘤生长。
(4)对于子宫腺肉瘤,由于其发病率较低,发病早期治疗治愈率高,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切除术和双侧附件切除术。此类肿瘤容易复发,如果肿瘤在盆腔、腹腔复发,则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对于平滑肌肉瘤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经过放疗后,患者有5年生存期。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1. 日常保养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当子宫平滑肌肉瘤复发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提高生存率。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作为一种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其复发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了解复发症状对于患者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一、复发症状
1. 不规则阴道出血
复发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甚至伴有月经量增加。这可能与肿瘤细胞侵蚀子宫内膜有关。
2. 腹部肿块和疼痛
当肿瘤细胞复发时,生长速度加快,患者可能会在下腹部摸到肿块,并伴随腹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3. 局部压迫症状
严重复发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排便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这可能与肿瘤细胞侵犯周围器官有关。
二、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患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女性应在手术后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着宽松的内裤,避免辛辣食物等,有助于预防复发。
2. 治疗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心态
面对疾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健康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
四、医院与科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院,前往妇产科或肿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