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他一直跟常理对着干 ,但真的有用

他一直跟常理对着干 ,但真的有用
发表人:刘庆雨
李松蔚的方法思路清奇,常常跟常理对着干。
 
很多人开玩笑说,想扒开李松蔚的脑袋看一看,他是怎么长的,为什么总能想到一般人不可能想到的角度。
 
他的一个朋友,孩子写作业很磨蹭,父母全程督促都没用。
 
他说,最好的督促就是,孩子写作业,父母在隔壁看电视。但如果孩子9点前写完,可以跟父母一起看。
 
母亲不同意,觉得太荒唐,父亲觉得有点冒险,但可以试试。
 
果然,前几天效果很不理想,孩子效率更低,睡得更晚了。而就在那天,孩子竟然8点半写完作业走出卧室,问:
 
「你们是现在给我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电视再签?」
 
你明白了吗?
 
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真的需要被督促,而是父母需要这份督促,并非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父母透过自己的眼镜,「看到」了孩子的问题,甚至在无意识中,「维持」了孩子的问题。
 图片
 
很多跟李松蔚一起工作的同事,常常会自嘲说觉得自己「没有带脑子」,每次他不经意地点拨一下,你会突然有点「顿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帮李松蔚做这门课的产品经理,怕不能很好呈现课程,曾经压力非常大,失眠很严重。
 
李老师给她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就三个字:别睡了。
 
「怎么可以这样呢!李老师,这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那就对了,看到你这种反应,我就知道这个方向很有希望。」
 
她也挺有勇气,当天晚上就没睡,熬了一个通宵,提前把工作做了,只睡了2小时。到第二天,因为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她很有成就感,精神特别好,工作效率也高了。
 
她尝到了熬夜的甜头,后来还想继续熬,却总忍不住会睡着。
 
把「问题」,看成一种「资源」,这是李松蔚的独特视角。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状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情绪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长寿“灵药”。曾有这样一项研究,在七万名志愿者中,男性乐观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乐观人群则延长了15%。

    而健康时报也提到过,笑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快乐则有助于调畅情志、保护脏腑,助我们拥有更长的寿命。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的正常活动,贵在气血通畅。而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心情不快、情志不宁。

    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则使气血运行逆乱,影响整体健康。

    “人始生,先成精”,精藏于五脏,是各种代谢反应的物质基础;精再化生为气,气运行于全身,则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动力源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体的精神活动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反过来,这些不良情绪也会过多地消耗五脏精气。

    喜伤心,心主神明,心动则会加重情志不调;怒伤肝,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运行不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悲伤肺,肺主宣降,肺劳则精液输布失调;恐伤肾,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气固定无能。可见,情志安宁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不良情绪会引起多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不良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负面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大量研究证明,心脏和心理是联动的,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状态异常;而炎症可能是情绪、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桥梁。

    抑郁和焦虑的患者会发生体内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等情况,并引发一系列疾病或症状,比如,心率加速以及血压升高等。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一描述可对应中医里面的情志致病。适度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发疾病。

    比如:应激性心肌病发病前患者常伴有剧烈的情绪爆发,或身体发生意外;负面生活事件使情绪受到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等;郁症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焦虑也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保持好心情,养养花、喝喝茶,培养一点小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笑口常开,健康便不是难事。

  •  

    围产期女性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需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来分析。

     

    生物学因素方面

     

    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的患者或者女性在怀孕前有焦虑情绪,这样的群体发生围产期焦虑障碍的风险更高,需要积极关注。怀孕期间,准妈妈的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增长达10倍,这种激素的剧烈变化,会让50%-70%的孕妇出现反应性的焦虑,在怀孕6-10周和生产前会表现得尤其强烈。

     

    心理方面的因素

     

    紧张心理:怀孕以后,不少准妈妈会有各种担心,“中午吃了螃蟹,不知道有没有事”、“刚才被路人碰了一下,宝宝不会有问题吧”、“这次产检,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通过”……准妈妈对怀孕过度精神紧张,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恐慌心里:往往因为初次怀孕,对怀孕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了解,所以难免又会出现担心的心理,担心自己身体不健康,担心胎儿不能正常发育,越多的思考就越容易出现恐慌。要按时到医院做孕检,通过咨询医生了解自身和胎儿的健康情况,避免胡思乱想。

     

     

    过分依赖心理:有的人怀孕后,感情会变得很脆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离不开丈夫,对丈夫有一种依赖感,妻子希望丈夫能时时在身边和自己一样分享快乐、分担忧患,能以自己为中心,时时关心自己,处处照料自己。

     

    过于敏感:女人本身就敏感,怀孕时空闲时间多了起来,就更加的敏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都会引起焦虑,小事情往往被放大到无限大,由于承受能力太低,而变得焦虑。

     

     

    追求完美:孕妇常常对肚子里的孩子寄于了很多希望。宝宝的容貌、智力、健康,都希望完美到无可挑剔。但是,一切的结果总是要等孩子出生后才能揭晓,于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焦虑不堪。

     

    悲观心理:如果没有很好的认识自己,—旦有些困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产生焦虑是必然的,甚至有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孕妇还会产生对人生无望的念头。

     

    社会学方面

     

    对胎儿性别的忧虑。城市人对生男生女大多能正确看待。但在人的潜意识里仍有某种对胎儿性别的好恶,或家人对生男生女比较在意。不知胎儿性别,心中不免打鼓。

     

     

    孕后期的生活现状:由于行动不便,整日闭门在家,注意力集中到种种消极因素上,加重焦虑。

     

    经济担忧: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或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而产生焦虑。

     

    生活现状的改变:孕育新生命常常意味着工作、生活、家庭的巨大改变。比如有些准妈妈孕期仍然在上班,工作压力很大,又担心生了孩子后职位不保,焦虑就这样产生了。有的准妈妈会希望获得更多关爱,对老公、家人往往会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没达到自己的期望,也会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被家人说关注。

  •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懊恼、愤怒、焦虑等各种情绪,如何处理和面对?正念是载着我们渡过这片苦海的小舟。

     

    正念认知治疗法,能够帮助我们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种静心的方式,并且安定下来,然后去珍惜每一个时刻深沉的平和。

     

    如果你正在经历着焦虑和抑郁,承受巨大的压力、饱受失眠之苦,

     

    不妨学习一下正念认知治疗法。

     

     

    正念认知疗法(MBCT) 是上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Mark Williams 、多伦多大学Zindel Segal 、剑桥大学John Teasdale三位认知心理学家,以认知行为治疗(CBT) 为基础,融入正念减压疗法(MBSR)的理念和练习,所发展出的一套结合东方禅修静心与西方认知洞察的方法。

     

    由于孩子去了美国念高中,一位母亲开始莫名地担心,彻夜失眠。因为和孩子有时差,早晨视频以后,一天都是在一种焦虑恐惧和担心的情绪中徘徊,十分痛苦。服中药、按摩、针灸、推拿、运动……她尝试了各种方法,不但症状没有好起来,还出现了顽固的持续性头晕,甚至于腿软打晃,走路都没有力气。有一位治疗师对她说,要将对孩子的担心转化为祝福,我就每天祝福儿子顺顺利利,开开心心!同时还教给她如何将情绪状态从抑郁、焦虑和恐惧提升为勇气、信心和喜悦等,慢慢的,这位母亲的大脑逐渐变得清晰,不那么混沌了,头也没那么胀了!同时感到豁然开朗,不再担心害怕。

     

    这位治疗师所使用的方法正是基于正念认知治疗的理念。

     

     

    正念认知疗法(MBCT)主要练什么

     

    通过正念来提升参加者的觉察能力,时时刻刻地觉察此刻的身体感觉想法;

     

    我觉察到了以后,学习用一种新的反应方式有技巧地回应这个挑战性的经验。

     

    培养一种温和的、不评判的、一种接纳的态度,对自己的友善和自我同情。

     

     

    对焦虑症患者而言,MBCT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觉察、自我了解的能力,培育出一种非自动化的、应对困难情绪和情景的新模式,提升我们的情绪平衡能力和主观的幸福感。

     

    我们精心录制了4周的正念认知治疗课程,希望能给受到情绪困扰的你,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  

    预防策略

     

    对于所有的孕期女性来说,通过进行心理保健来预防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起看看有哪些预防的方法吧!

     

    1、健康宣讲:主要在孕妇学校进行,例如对孕期定期产检的内容、孕期健康生活、孕妇如何面对分娩、新生儿护理、产后恢复等的宣教。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线上或线下获得,对孕妇、其伴侣及其主要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抑郁焦虑等症状识别、常用心理保健方法等。

     

     

    3、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营养、适度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等。

     

    4、家庭支持:充分的家庭支持不仅对孕产妇的情绪健康很重要,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孕妇伴侣及家庭应该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心理准备,鼓励在孕期进行孕妇、家庭成员和医生之间的三方会谈,共同探讨家庭如何应对孕期及产后常见的问题。

     

    5、定期筛查: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应该作为常规孕期保健的组成部分,在每次产前检查中,应询问孕产妇的情绪状况; 至少应该在孕早期 (1 3周前) 、孕中期 (1 4 ~2 7周)、孕晚期(2 8周及以后)和产后4 2天分别进行孕产妇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筛查。

     

     

    治疗策略 

     

    如果准妈妈们在家里自我调节之后仍然有一些心理困扰和难以控制的负性情绪,并且持续存在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了,就需要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进行评估和诊断,如果考虑存在抑郁或焦虑障碍的话,就需要进行正规而专业的治疗。

     

    一、轻度至中度抑郁/焦虑障碍:

     

    1、首选结构化的心理治疗: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正念认知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孕产妇调整偏倚认知、缓解负性情绪,提升心理能量。这些治疗可以在专业医疗机构中进行。

     

    2、其他辅助方法:

     

    a.充实生活:鼓励没有运动禁忌症的孕产妇进行 适当体育锻炼,鼓励做自己感兴趣或者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活动。

     

    b.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建议家人参与到整个孕产
期过程中,帮助和陪伴孕产妇,同时鼓励孕产妇加强
对支持系统的利用度,比如主动寻找可信任的人进
行倾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

     

    c.互联网远程心理支持(电子化心理干预):计算机辅助的自助式心理治疗、网络/电话等远程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孕产妇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并告知其转诊信息。

     

    d.定期持续监测: 建议孕妇本人及家人持续关注情绪变化, 发现负性情绪变得严重, 并影响到正常社会功能的时候, 一定要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二、重度抑郁/焦虑障碍

     

    1、需要首先考虑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焦虑障碍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妊娠期女性需考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应尽可能单一用药,用药应考虑既往治疗情况、产科病史(如流产或早产的其他风险因素)等。药物治疗是需要孕妇、家属以及医生共同做出决策的,需要平衡药物可能对胎儿的风险以及不使用药物情况下病情本身的发展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同时和孕妇本身的信念有关。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析等方法。但对于重度抑郁或者焦虑患者不做为首选治疗,可做为辅助治疗或者联合治疗方案。

     

    3、物理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以作为产后重度抑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存在高自杀风险或高度痛苦,已经持续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足够长时间,且对一个或多个药物剂量治疗都没有反应时的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宜用药的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高自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改良电抽搐休克治疗。 

  • 压力大时你会怎么做?对很多人来说,释放压力的首选是“吃”,尤其是吃甜食。

     

     

    大量摄入升糖指数高的精加工食品,很可能让你的体重和情绪双双失控,掉进“压力-吃-压力”的怪圈。

     

    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研究称,摄入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可减轻压力。

     

    每天吃多少果蔬,才能达到「减压剂量」?《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教你明明白白吃果蔬。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 王旭峰


    每天1斤蔬果可减压

     

    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对8689名25~91岁受试者的水果蔬菜摄入量与压力水平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47.4岁,女性占49.8%。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食物频率问卷”对饮食摄入量进行评估,使用经过验证的“感知压力问卷” 评估感知压力。进行了多变量调整的线性和逻辑回归,以此研究蔬菜水果摄入量与感知压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至少吃470克(一斤左右)水果蔬菜的人,比每天吃水果蔬菜少于230克的人的压力水平低10%。

     

    研究人员表示,人体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公认的因素,可导致压力增加,焦虑和情绪低落。果蔬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类黄酮等,有助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一组数字,按需吃果蔬

     

    在各国膳食指南中,蔬菜和水果都是被优先推荐摄入的食物种类。

     

     

    果蔬摄入可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胃肠道癌症的发病风险。

     

    官方推荐组合:1斤蔬菜+0.5斤水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

     

    每天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

    水果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果汁不能替代新鲜水果。

     

    通俗点说,也就是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最延寿组合:每天2份水果+3份蔬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近200万成年人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

     

    每天食用2份水果+3份蔬菜(每份80克),可能是延长寿命的最佳用量和组合,在预防疾病、减少死亡风险及延长寿命方面是最有益的。

     

    最具幸福感组合:每天吃4.8份果蔬

     

    《心理学前沿》一项研究显示:除了高质量睡眠和锻炼,吃更多的生果蔬,有助年轻人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每天吃4.8份生果蔬的人幸福感最高,而每天吃不到2份的人幸福感较低。

     

    最“好看”组合:5颜2色

     

    吃果蔬要“好色”,从种类上说,每天应至少吃5种蔬菜+2种水果。选择不同颜色的果蔬,也就增加了摄入种类。

     

    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应特别注意多摄入。

     

     

    水果的颜色本就丰富多彩,一年四季更该换着花样、颜色来摄入。

     

    做到4件事,聪明“吃够”果蔬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果蔬在营养成分和健康功效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吗?

     

    膳食指南给出了答案:不能。

     

    蔬菜的品种远多于水果,且蔬菜(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高于水果,因此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水果中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比新鲜蔬菜多,且食用前不用加热,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影响,所以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

     

     

    在日常饮食中怎样吃够推荐量?营养专家这样支招:

     

    1. 顿顿有蔬菜

     

    保证在一餐的食物中,蔬菜重量大约占二分之一,这样才能满足一天“量”的目标。

     

    对于三口之家来说,一般全家需要购买1~1.5kg新鲜蔬菜,并分配在一日三餐中。

     

    中晚餐时每餐至少有2个蔬菜的菜肴,适合生吃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生菜等)可以作为饭前饭后的“零食”和“茶点”。

     

    2. 天天吃水果

     

    一个三口之家,一周应采购4~5kg的水果,首选新鲜应季的,多变换购买种类。

     

    3. 放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打开冰箱门,先看到哪种食材,这种食材先被吃掉的几率就会增加两倍。

     

    建议将水果和适合生吃的蔬菜放在看得见、拿得到的地方,如放在茶几、餐桌或办公桌上。

     

    4. 用新鲜感激发食欲

     

    尝试一些新的食谱和搭配、在常吃的果蔬中加点喜欢的“料”;自己在家制作蔬菜水果汁(不去掉渣)也是个多摄入果蔬的好办法。

  •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天津市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孙芸:


    您好,从您对自己症状的描述来看,您目前主要存在睡眠问题。

     

    除了睡眠问题,您还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包括因工作、生活、身体、感情等现实压力导致的精神焦虑,还存在胃口和心脏的不适感。


    您也曾经因为胃口和心脏的不舒适到医院检查过,结果也并未发现相关器质性疾病,这提示您可能存在躯体性焦虑。


    失眠并不单纯是睡不好,当睡眠质量差表现为睡得浅、醒得早、醒的次数多,没有真正睡得深沉的感觉时,这提示您可能存在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失眠、焦虑、抑郁这三组症状可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三者相伴相生。


    目前就您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描述来看,您主要是在失眠的同时伴有焦虑情绪,而抑郁情绪并不突出。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


    原则上如果睡眠状况不佳一周以内超过三天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只有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才能使您的睡眠问题得到妥善、彻底的解决。


    治疗建议:


    第一、对于您的睡眠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缓解焦虑情绪,建议您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合理的休息或者是适当的郊游,散步,散心的方式来放松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压力得到了放松,失眠的现象也会相应改善。


    第二、要对自己的睡眠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必要为目前的睡眠问题而陷入恐慌。


    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这些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结合您目前的睡眠及焦虑问题,可以尝试服用低剂量的助眠药物。


    如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抗焦虑药等来辅助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


    因为,往往这类药物属于限制用药,建议您最好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及治疗。


    面对焦虑情绪出现,人们普遍和自然的反应就是回避令你害怕的事,所以当你面对恐惧时,你起初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


    最有效减低焦虑的方法其实是正面面对那些令你惧怕的事。

     


    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帮你缓解紧张情绪。


    1. 和你信任的人倾诉


    和你信任的人讨论你焦虑成因可以平复你紧张的情绪。在交谈当中,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也遇过类似的问题。他们对此问题的应对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他们的关心也可以成为你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


    2. 呼吸练习

     

    尝试深呼吸放松练习——注意每个吸入呼出的动作,这是处理焦虑最简单却常被忽略的方法。


    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你控制焦虑的情绪和平复心情。尝试轻轻的从鼻孔吸入空气,然后缓缓地从嘴巴呼出,注意频率要缓慢和有规律。从脚趾到头顶慢慢收紧和放松全身肌肉,再保持身体静止,留意身体感受到的所有感觉。


    3. 合理运动


    运动可以减少或降低你的焦虑。出外散步或跑步可以给你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暂时远离日常的烦恼。如果你不能进行户外运动,那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能在室内进行的运动,例如手部和脚部的运动。


    4. 写日记


    记录每次失眠、焦虑来袭时的详情,有助你探究当中的规律和成因。这可以令你更容易有效地处理往后的焦虑。你也可以记录一些有效减轻焦虑的方法,这可以增强你对控制情绪的信心。


    5. 其他放松方式


    瑜珈、冥想、芳香疗法、按摩等都是一些有效减低焦虑的放松方法。


    尝试一下你可能会发现总有一项可以帮助你放松下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对你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关数据显示, 90%以上的考生会出现紧张不安情绪, 其中40%为考前焦虑。焦虑、抑郁、厌学、情绪不稳、心态失衡, 是中高考生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来说,考生考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预期性焦虑。这类考生非常担心中高考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对考试结果思虑过多,这类考生受挫折后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变得没自信,产生逃避心理;第二类是迎考倦怠,这类考生在长时间紧张复习后产生心理疲劳,对考试成败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破罐子破摔”。

     

     

    随着疫情的平缓,逐渐归于常态化,中高考日趋临近,我们中高考的考生们陆续返校,考生们除了要面对临近考试时间带来的紧张焦虑外,还经历了假期自学、到假期延长中的在线学习、再到学校学习生活的转变带来的生活作息和学习节奏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同时伴随着中高考延考带来的疲惫感。除此之外,还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许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重压力不断袭来。

     

    这一系列的压力在疫情的紧张气氛的叠加下,愈发沉重。面对重重压力,不仅考生要调整好自己,我们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争取神助攻,不做猪队友。

     

     

    考生自我调节

     

    1.保持自信:经历过多次的模拟考,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就好。

     

    2.规律既往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坚持每天运动放松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来放松身心。

     

     

    3.可以每天做深呼吸练习,若考试时感到紧张,头脑一片空白,可以暂停答题,做几次深呼吸。比如:闭上眼睛,用力吸气、呼气,让身体放松,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行。”

     

     

    家长的调节

     

    1. 心态建设:首先,要保持对孩子、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信赖。相信的你的孩子经历过各种考试,是久经考验的;相信老师、学校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等等。其次,要知道家长的心态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所以保持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做好自己的心态建设。再次,要清楚孩子是主攻,家长只是助攻,是辅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节奏和步伐,不要以家长的节奏去影响,越俎代庖,要知道你的节奏未必适合孩子。最后,要学会陪伴孩子一起放松身心,学会放松,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高效的学习。

     

    2. 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专注学习的保证,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时间。要以既往的作息习惯,切忌临时更改作息及衣着、饮食等,饮食尽可能营养均衡、清淡低脂。面对家庭冲突时,要理性面对,柔化处理,降低对孩子的影响,不要认为关上门争吵就不会影响到孩子了。

     

     

    3. 合理助攻:要了解孩子的基础,成绩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分紧张,跟随学校的复习节奏就好,同时要鼓励孩子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要总纠住孩子过往的状态来谈论,鼓励现在就好。

     

    4. 同理对话:

     

    ①看见就是力量,要多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挣扎与不容易,不要选择性看见,总看见孩子某一刻的休息,而去催促和批评。

     

    ②听见就是疗愈,当孩子抱怨考试无用、学习无用、分数不能决定一切的时候,要听到孩子抱怨的背后的呐喊、呼求和挣扎,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对分数也是有期待的,但担心自己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分数呢?”,进而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抱怨和发泄,而不是与孩子据理力争说明分数的重要性。

     

    ③撤出判断批评,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批判的眼光的去评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④接纳陪伴支持,接纳孩子压力下的情绪状态,陪伴他一起度过,告诉他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在身边。

     

     

    ⑤随时真诚肯定,随时随地的看到并肯定孩子努力的地方,要真实而不要违心的虚假的去鼓励。

     

    5. 寻求支持:当实在不知道怎么做或无法自控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虽然我们说过度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考试的发挥,但焦虑本身是人体用来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所以希望我们在学会放松的同时,学会与焦虑共存,让焦虑帮助我们共同完成我们的人生大考。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